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是哪一首詩
唐代 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鍾聲到客船。
②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什麼意思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出自張繼的《楓橋夜泊》 意思是:詩人夜晚住宿在楓橋的船上,夜深之時忽然聽到遠遠的傳來了姑蘇城外寒山寺的敲鍾聲。
天寶十四年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③ 姑蘇城外寒山寺出自哪裡
月落烏啼霜滿天,天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
姑蘇城:蘇州古稱平江,又稱姑蘇,位於江蘇省東南太湖之濱,長江三角洲中部,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建城於公元前514年,吳王夫差的父親闔閭命楚國伍子胥建闔閭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春秋時期,這里是吳國的都城,至今還保留著許多有關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跡。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稱蘇州,沿用至今。蘇州有一個典雅的別名「姑蘇」。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使古今遊客都要來楓橋,聞寒山寺的鍾聲。
寒山寺:寒山寺在蘇州城西閶門外5公里外的楓橋鎮,建於六朝時期的梁代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貞觀年間,傳說當時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來此住持,改名寒山寺。1000多年內寒山寺先後5次遭到火毀(一說是7次),最後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緒年間。歷史上寒山寺曾是我國十大名寺之一。寺內古跡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廡殿(偏殿)、藏經樓、碑廊、鍾樓、楓江樓等。
④ 「姑蘇城外寒山寺」中的「姑蘇」是指哪一個地方
姑蘇城就是今蘇州城
有言:
姑蘇城,天地間。文人騷客為之相傾。 煙波廣陵間,流水明月前。
寒山寺位於蘇州城西閶門外楓橋古鎮,始建於南朝時期的蕭梁代天監年間(公元502-519),曾名「楓橋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宋嘉祐中(1056—1063)又改名為「普明禪院」。范成大《吳郡志》載:「普明禪院,即楓橋寺也。在吳縣西十里,舊楓橋妙利普明塔院也。」到了唐代貞觀年間(627—649),傳說「寒山」和「拾得」二位高僧曾由天台山來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故寒山寺因此而得名。
⑤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什麼意思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裡敲鍾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一、全文
《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 》
唐 ·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二、譯文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 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裡敲鍾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三、賞析
這首七絕,是大歷詩歌中最著名之作。全詩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
這二句既描寫了秋夜江邊之景,又表達了作者思鄉之情。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鍾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鍾鳴。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卧聞靜夜鍾聲。
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其名句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四、作者簡介
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漢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生平事跡不詳,約公元753年前後在世,與劉長卿為同時代人。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約天寶十二年(約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
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⑥ 姑蘇城外葉鍾晴 歌詞意思
我的世界是你全部都是你我的心裡念
著的人也是你你的笑讓人著迷我已深深愛上
你流水雖無情落花卻有意花兒再美怎麼能和
你相比小小的愛在幸福里好甜蜜
我會好好的疼你不會讓你受委
屈轟轟烈烈對你死心塌地我愛你只因為我愛
你天涯海角我願隨你去紅塵中遇見你是我的福氣等了好久終於等到你
⑦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是什麼意思
譯文
在月落時,伴著幾聲烏鴉的啼叫,抬頭仰望天空就好像一層薄薄的秋霜朦朦朧朧,再去看江村橋和楓橋,漁火點點,只剩我獨自對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響的鍾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作品鑒賞
這首七絕,是大歷詩歌中最著名之作。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
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前二句既描寫了秋夜江邊之景,又表達了作者思鄉之情。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鍾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鍾鳴,如此明滅對照、無聲與有聲相襯托,景皆為情中之景、聲皆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為那裡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風情,吸引著古往今來的尋夢者。全詩以一愁字統起。《唐詩三集合編》:"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磧砂唐詩》:"'對愁眠'三字為全章關目。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輾轉反側之意自見。"《古唐詩合解》:"此詩裝句法最妙,似連而斷,似斷而連。"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卧聞靜夜鍾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其名句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賞析】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為什麼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鍾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鍾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鍾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卧聽鍾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採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鍾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⑧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什麼意思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出處:
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
翻譯: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的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響的鍾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⑨ 姑蘇城外寒山寺是哪一首詩
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
原文
《楓橋夜泊》-唐代.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譯文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傍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響的鍾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9)旗袍姑蘇城外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天寶十四年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賞析
這首七絕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鍾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
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卧聞靜夜鍾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