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能馬上告訴我蒙古族服裝打扮及生活習俗
蒙古民族的服飾
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靴子。
蒙古族的飲食
有糧食、奶食、肉食。
中國的一部分蒙古族仍然保留著傳統文化的特色,在傳統的節日里,蒙古族群眾仍然喜歡穿上民族服裝,參加騎馬、射箭、摔交等體育競技,下蒙古象棋,演奏馬頭琴,跳傳統民族舞蹈,用奶茶、奶渣、炒米、手把羊肉待客等等。
Ⅱ 蒙古族的服裝叫什麼服
蒙古族男女皆喜穿長袍、短褂、靴子等 。顏色尚藍,深藍者多,極少穿青色上衣。婦女喜穿紅、綠、天藍色的。服裝四季有別,如單布長袍,夾長袍,棉長袍,皮長袍,坎肩,馬褂等。無論男女都喜用鮮艷的絲料或布料做腰帶垂穗裝飾。衣多鑲邊。布料喜用綢緞類或上等純棉料。蒙古靴子多用牛革製作,少部分用馬、驢皮。女式靴子多為布制綉花,冬季內套氈襪,既輕且暖。冬季的皮衣,皮自家鞣製,自家縫紉,很少購買。勞動時穿的皮衣不弔用上好綿羊綢、布面,經濟耐穿,牧民穿的靴子多自製。 衣服皆右開襟,嵌對扣或排扣。男服鑲單邊者為多,女服鮮艷而美觀。單布長袍或坎肩皆鑲綉花邊或金銀絲綢邊。女子服裝特別講究,且有閨、婦之分別。
Ⅲ 蒙古人穿的衣服叫什麼名字
蒙古袍
蒙古族傳統服裝。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牧區。袍長而寬大,長袖高領,右開襟,紐扣在右側。下端左右一般不開衩,領口、袖口多鑲花邊。棉袍多以頭皮製成;單夾袍一般以布、綢緞製做。男袍多為藍色、棕色;女袍多為紅色、綠色、紫色。穿時多束腰帶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歡穿長袍,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寬大,束有腰帶,因性別不同,樣式和顏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紅、粉、綠、天藍等為主色,逢節慶之時,還要配戴用瑪瑙、珍珠、珊瑚、寶石、金銀玉器等編織的頭飾;男子則多喜歡穿棕色和藍色的蒙古袍。
腰帶是蒙古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用棉布、綢緞製成,長約三四米,色彩多與袍子的顏色相協調。在草原這樣一個多風的地方,束腰帶主要是為了抵抗風寒。蒙古靴的設計則以利於騎乘為主要目的,其特點是腳尖部向上翹,靴內配有襯氈,以防寒防水。
Ⅳ 蒙古的服裝
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受滿族影響,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男子的顏色多為藍、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Ⅳ 蒙古族的 服飾是什麼
那達慕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男子的顏色多為藍、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蒙古族傳統服裝——蒙古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發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發根,發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飾工藝。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綵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製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濕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制。膝蓋處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制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Ⅵ 很精美的蒙古袍有多貴比如圖片上的,大概價格是多少在哪裡有賣
很精美的蒙古袍不戴頭飾和靴子的話需要1萬多。戴頭飾的話頭飾也有假的裝飾用的,也有真的,頭飾真的還要分地區,比如鄂爾多斯真頭飾50 萬到70 萬不等,巴林頭飾7 萬到15 萬不等。靴子的話傳統蒙古靴子差不多5000 左右,皮的在商城裡賣的也就1000 左右。望參考。
Ⅶ 蒙古族的服裝、風俗習慣
(1)飲食
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一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蒙族餡餅、喇嘛糕等。
所謂的全羊湯,就是將新鮮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腸等下水,切成條狀,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後放上各種佐料食用。 味道鮮美可口,頗受人們的喜愛。全羊湯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飲食,現在已成為遼西阜新地區待客的一種美食,尤其是在農歷「立秋」這天,人們大都會食用,俗稱「搶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須選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餚。因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2002年遼寧省十大風味食品評選中阜新孫玉國廚師主理的「手把肉」、「全羊湯」入選。
(2)服飾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愛穿的長袍,是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獨特衣著裝飾。
蒙古族婦女頭上的裝飾品,用寶石、金銀等製成,多在節慶宴會上或探親訪友時使用,平時則用彩色長綢纏繞。
蒙古袍兩袖長而寬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領子較高,大襟右釘扣;領口、袖口、衣邊常用花邊鑲飾。男袍多為藍色、棕色;女袍多為紅色、綠色、紫色。
穿蒙古袍必備腰帶和馬靴,這樣的裝束使男子漢顯得強悍瀟灑;女子則顯得身材苗條、矯健。
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布靴,美觀別致、柔軟輕便;皮靴,挺括光潔,結實耐穿。騎馬時可以保護踝部、禦寒;墜馬時自然脫靴,可以保證人身安全。
生活在遼寧的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並不經常穿著民族服裝,但是在大型的節慶集會上,或是婚慶典禮上,蒙古族同胞就穿上絢麗多彩的民族服裝,以示隆重。
(3)民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滿語將家或屋稱為「博」,因為詣音,所以後來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將自己的住房稱為「格爾」;漢族人稱蒙古包為「穹廬」或「氈房」等。
蒙古包結構簡單,拆裝方便,搬運輕便,十分適合蒙古族游牧生活。蒙古包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轉場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遼寧的蒙古族人現在大多數居住在與漢族或滿族人相似的磚木結構的房屋,但是在室內的裝飾上卻有著明顯的民族特色。
Ⅷ 蒙古族服飾特和蒙古族的生活特點
1、服飾特點:
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
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2、生活特點:
(1)交通習慣
蒙古人的傳統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兩種。役畜以馬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
(2)牧馬
蒙古人有馬背民族之稱。古代時期童叟均以馬代步。馬不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人熟識馬性,通常採用粗放式牧馬。蒙古馬分幾大系列,有烏珠穆沁馬、上都河馬、烏審馬、三河馬、科爾沁馬等等。
(3)蒙古族的傳統飲食大致有四類,即麵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稱肉食為「紅食」,蒙語叫「烏蘭伊德」;稱奶食為「白食」,蒙語叫「查干伊德」(純潔、吉祥、崇高之意)。而農區多以穀物蔬菜為主食,以肉食為輔。
(4)蒙古包為蒙古民族的傳統住房。
(8)蒙古長袍生活女裝擴展閱讀:
蒙古族的起源:
蒙古的起源據記載,東胡被匈奴的冒頓單於擊敗後,退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分為烏桓和鮮卑二族。烏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後衰落,鮮卑一族崛起,在西晉晉武帝時代,鮮卑主要分為段部、慕容部、拓跋部、乞伏部、柔然部等。其中柔然與北魏拓跋氏多次交戰。
柔然被突厥系民族擊敗後,分為南北兩支。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契丹人的宗源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蒙兀室韋的祖先之一。《舊唐書》有「蒙兀室韋」,「蒙兀」 與「蒙古」是同名異譯,後人也有稱其為「蒙兀戈喇」在蒙古語中意為「永恆的火焰」。
《繹史》《帝系譜》記載:三皇之首包羲後裔包豕韋封蒙國,嫡嗣世襲稱蒙國豕韋,商王武丁五十年北逐豕韋入北狄為東胡。《夏史初曙》《東北民族史略》載蒙國豕韋北遷為蒙兀(魯斯)室韋始見於《唐書》。屠寄《蒙兀兒史記》開宗明義將室韋作為蒙古的族源。王國維、林乾等肯定或支持蒙古室韋說。張久和進行了系統論證,蒙古室韋說成了學術界較流行的一家之說。
Ⅸ 蒙古袍的女性蒙古袍
婦女袍子,上有一個特別引人注意的地方,是右上襟扣子上的裝飾,這個裝飾細膩精緻,小巧玲嚨,蒙語叫「哈布特格」。這是用兩片漿過的布,墊上棉花,裹上綢紗縫製成的一種空心小夾子。形狀多種,有的象桃、石榴,有的象蝴蝶、葫蘆,上面用五光十色的金銀絲線綉各種花紋圖案和鳥獸。「哈布特格」既是裝飾品,又有實用價值。因其上端留口,裡面又放針線和草原上採集來的花草等香料。「哈布特格」綉制的漂亮不漂亮,在草原上是判斷一個姑娘聰明不聰明、手巧手巧的重要標志,也是小夥子們選不選對象的一個重要條件。因此,「哈布特格」,常是傳播友誼和愛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