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清朝)大人、小孩、男女、老幼,分別都穿什麼衣服戴什麼裝飾比如頭巾啊,謝謝
清朝服飾概述 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八旗服飾隨朝代的變更沖進關內。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廣大的中原地區。清初統治者把是否接受滿族服飾看成是否接受其統治的標志,強令漢民剃發易服。清初漢人反滿情緒高漲,以各種形式發泄反清情緒,抵禦外族的入侵。 當代拍攝的電影《桃花扇》,就是當時現實生活和真實的民族思緒的寫照,在清朝時,此劇一度著重於男女主角的愛情描寫,刻意減弱民族沖突。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制度,由於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是異族陌生的服制。因此,從化妝到衣著,滿漢民族之間產生矛盾就成為必然。客觀上來說,清代服制的變化,是由外力強制促使而產生的民族意識層面上的改革與變化。從衣著特點和後世傳播的持久性來分析,它是的一種成功有效的手段,也是朝代更替的產物。當然無可否認,有壓迫就有反抗,直至清末太平天國時期,人們依舊使用異服的手段以區別於清朝。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與衣身修長,衣袖短窄的滿裝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旗裝以它用料節省,製作簡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這是後人易於接受的主要原因。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其造型完整嚴謹,呈封閉式盒狀體,因此形象肅穆莊重,清高不凡,而獨樹一幟,突破了幾千年來飄逸的塔形衣冠,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記憶。時至今日,它已對國內、外產生了"一代優美服飾"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修長秀麗的旗袍,已經形成了漢民族的服飾代表,恰當展示了東方女性的溫柔內涵,其隱藏重點展示誘惑的作風,具有永恆存在的價值,同時也成為了某些自然主義小說里女性服飾的最愛。 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官帽與前朝截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 清代皇帝朝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以明黃為貴,只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朝服的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綉正龍各一條;腰帷綉行龍五條襞積(折襇處)前後各綉團龍九條;裳綉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綉行龍兩條;袖端綉正龍各一條。十二章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並配用五色雲紋。 清代皇帝龍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龍袍屬於吉服范疇,比朝服、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九、五兩數,通常象徵著高貴,在皇室建築、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也綉有九條龍。從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龍,與文字記載不符,缺一條龍。有人認為還有一條龍是皇帝本身。其實這條龍客觀存在著,只是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另外,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 清代皇後鳳袍 皇後常服樣式,與滿族貴婦服飾基本相似,圓領、大襟,衣領、衣袖及衣襟邊緣,都飾有寬花邊,只是圖案有所不同。本圖展示的服裝紋樣為鳳穿牡丹。整件服裝在鮮艷的藍色緞地上,綉八隻彩鳳,彩鳳中間,穿插數朵牡丹。牡丹的顏色處理得凈穆而素雅,色彩變化惟妙,具有傳統的山水畫特點。與此相反,鳳的顏色比較濃重,紅綠對比度極為強烈,具有典型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 清代宮廷服飾氅衣 氅衣為清代的婦女服飾,氅衣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的長衣。氅衣則左右開衩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雲頭,且氅衣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紋樣品種繁多,並有各自的含義。大約在咸豐、同治期間,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越來越多,有「十八鑲」之稱。這種裝飾風尚,一直到民國期間仍繼續流行。 清代八旗兵甲胄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清代八旗兵的甲胄,用皮革製成。此服供大閱兵時穿用,平時收藏起來。清代除滿八旗外,在蒙古設蒙古八旗,在漢族設漢八旗,參加大閱兵的實為二十四旗。 清代武士鎧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 清代女裝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 、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袍 ,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
2. 拼多多上面怎樣買兒童古裝
直接去拼多多上搜索兒童服裝,就會顯示出來很多兒童類型的古裝服飾的,然後你根據自己的喜歡以及能接受的價格來選擇相應的商品就可以了。
3. 一套中國的古代服裝要多少錢
要看你的要求了啊~一般女裝比男裝要貴,根據檔次不同,價位也不同。便宜的一般100多,手工或者材質貴的一般會有200-500
4. 古裝服裝漢服女兒童多少錢 古裝服裝漢服女兒童價格
這個不好說,得看質量了,一分價錢一分貨,古裝漢服可以去新疆旗袍文化館,那裡款式多好選
5. 買小孩古裝10歲女裝衣裳拖地
這個,要看個人喜好了。 一方面穿衣服是自己的個性需求,以及身體需求。 另一方面,穿衣服也是給別人看得,一個人的穿著和打扮,體現著一個人的品味和素養等等。 我個人不是很贊成非主流這個東西,我不排斥,一般情況非主流無所謂,但是,這個東西是需要看場合的,比如出去陪父母應酬穿這些就不合適了,等等。 而且我覺得,這個東西只是一時的沖動,時間長了就會厭倦的,我有過這樣的體會。 虎年快樂。
6. 淘寶上有小孩的古代衣服嗎
有的,你可以搜索關鍵字找找看再淘寶上,比如「兒童古裝」啥的,又的話會出來的,沒有也會推出相關的詞。
7. 求古代男孩(10歲以下的)服飾的描寫
這童子最多不過十四五歲,穿著一身寬大而不合身的青布褲褂,頭上還用紅線扎了個沖天辮,很像一個鄉下牧童的打扮。
穀神子 《博異志·許漢陽》:「 漢陽束帶上岸投謁,未行三數步,青衣延入內廳,揖坐雲:『女郎等易服次。』」
《詩經 衛風》:芄蘭之支,童子佩觽。雖則佩觽,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帶悸兮。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在這么多雙眼睛的注視下,一個身穿米色呢子披風大衣、頭戴藍色針織帽的高個男孩走出了車門。頎長的黃金身段,無形間散發的貴族氣質,即使沒有看清男孩的面容也還是讓人無法把眼睛從他的身上挪開。
男孩穿著一件和別的學生一樣的米色雙排扣呢子大衣,大衣敞著,露出裡面的剪裁合身的白色襯衣。衣前懶散地系著一條黑色領帶,領口處露出他微凸的鎖骨和一小部分結實健朗的胸膛。 凜冽桀驁的眼神,細細長長的單鳳眼,高挺的鼻樑下是兩瓣噙著驕傲的薄唇。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左眉骨上那一排小小的閃著彩色光芒的彩虹黑曜石眉釘,和他的眼神一樣閃著犀利的光芒。
絲絲縷縷的光線下,男孩俊美的臉龐曲線像古希臘神話傳說中的美少年納喀索斯一樣圓潤完美。長長的睫毛在眼睛下方打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斜飛入鬢的眉毛在凌亂劉海的遮蓋下若隱若現,高而挺的鼻樑下是一張微顯飽滿的嘴唇,粉粉的,像海棠花瓣的顏色。
除此之外他的皮膚也很白,烏黑亮澤的頭發因為定型水的作用而層次分明,精緻的面容加上至少一米八六的高挑黃金身段,哇,真是一個妖精般美麗的男子,有著介乎於男人與女人之間的美,危險而又邪惡。
冰冷孤傲的眼睛彷彿沒有焦距,深黯的眼底充滿了平靜,烏黑的頭發,散在耳邊,耳鑽發出幽藍的光芒。俊美的不得不使人暗暗驚嘆,他的身邊圍繞著一股冰涼的氣息。
倚著矮幾斜斜靠坐在榻上,暖綠色的長衣通體素麵沒有一點綉紋,在領口處露出一截同色的裡衣。一手支頭,一手執著一串琥珀佛珠搭在腿上,袖擺鋪了半榻幾乎蓋到足下。手指修長,骨脈可見;黑發裹了根長簪束在耳上半分,簪近一尺長,左右出兩耳各半指,以玳瑁為擿,端以華勝、質朴的鳳紋,沒有纓絡搖曳更顯古雅;鵝蛋形臉,淺麥膚色,一對天眉,眉色漆黑,修長及鬢。透出一派男子身上罕見的高直堅硬的氣質,英俊從容,是個能讓人同時聯想起蒼綠硬竹與燦黃秋菊的男子。
古代的幼童將頭發集成兩束,分別盤於頭頂兩側,其形狀類似於牛角,故古人稱幼童時期為「總角之年」。到了少年時期,無論男孩女孩一般都不戴帽子,而是將頭發下垂,故謂之「垂髫之年」。隨著年齡的增長,男子到了二十歲要舉行冠禮,為他戴上帽子,謂之「弱冠之年」。而女子到了十五歲,就要把頭發盤起來,用「笄」簪好,即謂之「及笄之年」。男子弱冠,女子及笄,都意味著成年了。
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叫做垂髫。髫就是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男孩和女孩的總角是有區別的。男孩除了總角,頭頂留巴掌大的一片頭發,叫做「茶壺蓋」,其他部位的頭發要剃光。楊潔導演的電視連續劇《西遊記》,紅孩兒的頭頂上就有總角。表明他們的年齡都在八九歲至十三四歲之間。過去雕版印刷的窗花上,就有扎總角的男孩,一手拿著長長的草香點燃大紅炮,一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女孩的總角,特稱羊角辮。男子到了十五歲,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叫做束發。男子二十歲加冠,叫做弱冠。行禮時,由德高望重的來賓為將要加冠的青年戴規定的服飾、帽子。《紅樓夢》里,史湘雲、麝月等女子為賈寶玉梳扎過頭發,林黛玉替賈寶玉戴過兩次斗笠。加了冠的男子,可以為自己取與名相關的字了,如諸葛亮,字孔明。除長輩稱呼名外,平輩人要以字相稱,表示對你的尊重。女子十五歲舉行成年禮,叫做及笄,也叫結發。就是將頭發盤起來,插上簪子。加笄後的青年女子,在結婚之前的狀態叫待字閨中。《聊齋志異》描繪胡四姐的形象是:「年方及笄,菏粉露垂,杏花煙潤,嫣然含笑,媚麗欲絕。」1994年,岷縣文化局和岷縣文協編輯的《疊藏河》花兒專輯收錄了一首敘事花兒,標題是《送扎角兒》,其中有幾句是:「扎角兒上馬就走哩,光棍急得大抖哩。」整理者注釋道:「扎角兒,舊時稱女子年達十五歲為『及笄』。當地把『及笄』叫做『扎角兒』。這里以『扎角兒』替代一位成年姑娘。」女子行過加笄禮後,也可以取名和字。過去,女子嫁到男方家,或者招女婿進門時,要舉行上頭禮,由合屬相的老年男人或女人進行,新女婿要給新娘梳頭綰結的人賞利市。近年來,新娘的盤頭都是花錢到街道理發鋪里去做,上頭的風俗漸漸消失了。初次加冠加笄而結婚的夫妻,叫做「結發夫妻」。古代有「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的詩句。蘇軾描繪妻子王弗梳頭發的情景是「小軒窗,正梳妝。」
8. 用一個手機和附古裝,兒童服裝,頭飾,配件背景圖可以在商城開店嗎。前期費用多少,還有有什麼需要的嗎
1、品牌信息與投資優勢
在童裝行業中,巴拉巴拉童裝是一個很有實力的大品牌,剛上市的時候,它就有著極大的宣傳力度,線上線下一起推廣,所以知名度提升的非常快。它的童裝產品質量是非常過關的,有著嚴格的檢查標准,不管是面料還是款式,或者是風格,都是 符合消費者要求和滿足消費者審美的,所以在市場上非常的暢銷。
作為一個備受關注的加盟項目,巴拉巴拉童裝同時具備很多的優勢,它可以很高端,也可以很百搭,產品件件都是流行的經典款式,又不失時尚之風,緊跟時尚潮流,加盟之後不用擔心銷量問題。另外,加盟這個品牌,也不會有太高的風險和壓力,總部在這方面早已經為加盟商考慮周到,能夠確保大家的利益最大化。
9. 古代的女裝分為那些種類
深衣:
西漢時,服飾多為曲裾,原因是西漢的褲子無襠,需要有曲裾的遮擋,而至東漢,由於服飾的完備,不再需要繁瑣的曲裾,便產生了簡潔的直裾,曲裾因此漸漸淡出了歷史舞台。
襦裙:
漢代婦女的襦裙:上襦下裙的女服樣式,早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到了漢代,由於深衣的普遍流行,穿這種服式的婦女逐漸減少。據此,有人認為漢代根本不存在這種服飾,只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才重新興起。其實,漢代婦女並沒有摒棄這種服飾,在漢樂府詩中就有不少描寫。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戰國直至明朝,前後二千多年,盡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綉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彩錦,是五色俱備織成種種花紋的絲綢,常用作半臂和衣領邊緣服飾。特種宮錦,花紋有對雉、斗羊、翔鳳、游鱗之狀,章彩華麗。刺綉,有五色彩綉和金銀線綉等。印染花紋,分多色套染和單色染。隋唐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響而別具一格。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齊腰襦裙,高腰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裝,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裝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10. 小孩 古代衣服
http://q.163.com/gzhanfu/poster/4198666/ 主題:漢服商家之我見 可以看看這個貼子,以前看過覺得不錯,有些評論也很好,可以定做,也可以在淘寶上搜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