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門檻是做什麼用的
起到緩沖步伐、阻擋外力的作用。
在中國古代,人們對禮儀的要求很嚴,門檻就是內外之分的界限,它是中國等級禮儀觀念的一部分,門檻的高低是社會地位、身份的最好體現。如今的高樓大廈、現代的住宅樓、政府的機關大院和企業的大門都是電動的,門檻沒有了,也建了不少無障礙設施,已經吸納了西方的文明。
(1)澤國旗袍擴展閱讀:
古代的門檻,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誰家的門檻越高,說明主人身份越尊貴。如紫禁城的門檻就非常高,如果不抬高腳,是不容易邁過去的。
皇家這么設計,是有深意的。當文武百官上殿的時候,大家邁步進來,跨過門檻,就需要彎腰。而在跨過門檻之後,更要一直保持彎腰的姿勢,表示自己不敢正視龍顏,是對皇上的畏懼和尊敬。而皇家的門檻,也不是想怎麼跨就怎麼跨,更不是誰想跨就能跨的。
一般的官員不能從正中邁過門檻。文官要從右側進來,武官從左側進來。七品以下的官員,則只能翹首企盼了,因為他們連進門檻的資格都沒有。
② 元旦要去上海玩,不知上海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望有經驗者可以提供一些資料
游在上海:
1. 外灘:
感受上海的靈魂。
150多年前纖夫們用雙腳踩出的沿江小路,如今已是上海的標志。位於外白渡橋至南浦大橋的黃浦江西岸,全長4公里,外灘西側矗立著各種風格迥異的中西建築物,僅北起外白渡橋,南抵金陵東路,1.5公里長的這一段,便鱗次櫛比矗立著52幢西式和中西合璧式的大廈。尤以仿古希臘式的圓頂建築匯豐銀行最著名,曾號稱「蘇伊士運河以東到遠東白令海峽最為華貴的建築」,其門外一對銅獅子已有70多年歷史。
如果你身處外灘,就已經處在了上海的歷史和變化中。浦江的一邊陳列著上海的過去,號稱國家建築博覽的西式建築群曾經是國際冒險家的樂園,如今中字頭的銀行和保險公司成了它們的主人。
公共交通:乘30、56、135、251、868、910、921、928得路
提醒:外灘可分為3個時間去:
(1) 晚上去,特別要節假日或周末的晚上去,這時候外灘所有建築物(包括對岸浦東的建築)的燈光全部點亮,流光溢彩,分外繁華,也十分擁擠。若想從外灘安靜地看浦東夜景,最佳觀景點是外白渡橋邊的海鷗賓館。
開放時間:彩燈 夏:17:00-22:00 冬17:00-21:00
(2) 白天去,可以細觀兩岸建築。
(3) 深夜去,關了彩燈的外灘是情侶們的世界。黃浦江上輪船的汽笛聲使外灘顯得更寧靜,你可以細聽這個城市最深處的聲音。
在外灘與浦東穿行:
(1) 渡輪:一般在金陵東路外灘的浦江游覽碼頭搭渡輪,前往浦東的東昌路碼頭,從外灘到浦東票價0.5-0.8元,從浦東到外灘免費。
(2) 外灘觀光隧道:從南京東路外灘到浦東的東方明珠塔之間,有一條行人越江隧道,行人從黃浦江底搭自動扶梯只需幾分鍾就可到達江對岸。
2. 老洋房
老洋房是上海最經典的住宅。
(1) 丁香花園:傳說是李鴻章金屋藏嬌之所,為美式風格的大花園別墅。三號樓是藏書樓,收藏了許多十分珍貴的書籍和古物。花園的南面有一大片翠綠的草坪,草坪上有造型古典的公園椅。
地址;華山路849號
(2) 馬勒舊宅:北歐挪威式建築,是依照英國商人馬勒的女兒的一個夢境所設計的童話世界。現為衡山馬勒別墅飯店。
地址:陝西南路30號 公共交通:48、71路
(3) 嘉道理住宅;不僅外表極為壯觀,內部裝修更為奢華,主客廳全部用義大利進口大理石裝修,進入大廳猶如置身於一幢大理石宮殿,被譽為「大理石大廈」。
(4) 馬立師花園:舊上海風景最優美的私宅之一。由4座風格不同的別墅組成:日本現代風格建築、維也納花園建築、英國鄉村式建築和法國宮廷新古典式別墅。
地址:瑞金二樓118號瑞金賓館 公共交通:41、96、104路
(5) 愛廬:蔣介石和宋美齡夫婦的住所,位於東平路9號。
3. 東方明珠塔:
這座上海的標志建築比較適合拍在夜景照片中。該塔高468米,為亞洲最高、世界第三的電視塔。塔體可供游覽之處有:下球體、中間球體及環廊、上球體及太空倉等。下球頂高118米,設有觀光環廊和夢幻太空城等;上球頂高295米,有旋轉茶室、餐廳和容納1600人觀光平台。上下球之間有5個小球,是5套高空豪華房間。
門票;100元(通票,包括3個球體)
公共交通:各類公交小巴、輪渡、隧道公交。ZX870、ZX985、81、82路及地鐵2號線可達。
電話:58798888
提醒:(1)節假日等電梯要排長隊,可能出現交通擁堵情況。
(2)太空艙等沒有太多新意,所以一般游覽只上第一個球是最經濟實惠的,可俯瞰大上海的浦江兩岸,也不用花太多冤枉錢。
(3)這座亞洲最高的旋轉餐廳的自助餐味道一般,但你可隨著球體的轉動360度地盡覽上海。推薦在此晚餐,從黃昏直至夜上海,晚餐加門票一共200元。
4. 金茂大廈
如非要用一座建築來代表上海的話,那首選應該是金茂大廈。這座鋼筋玻璃之塔高420.5米,共88層,高度屬中國第一,世界第三。和古代的塔不一樣,這座「塔」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鎮人!可讓人深刻體會到鈔票的威懾力。
門票:50元,70歲以上憑證明30元,80公分以下兒童免費。
電話:50476688
提醒:(1)如果你身處浦東陸家嘴,足以細觀金茂大廈。不必專門去,因為坐公交或坐地鐵要走很多路。
(2) 如果你是高速電梯愛好者,有必要去趕一趟金茂大廈的電梯(每秒運行9.1米,從一層到88層只需45秒)。
5. 世紀大道
世紀大道在浦東陸家嘴地區,西去東方明珠電視塔,東至世紀公園,全長5公里,寬100米,是中國第一條景觀道路,被譽為「東方的香榭麗舍大街」。世紀大道是非對稱性布置,車道寬31米,北側人行道寬為44.5米,而南側人行道寬為24.5米。大道設置了8處植物園,在嶗山路西和楊高路路口有2處雕塑廣場,還有休閑小品、藝術畫廊等等。
公共交通:公交794、788路,地鐵二號線,ZX南揚線,申三線、隧道四線。
6. 世紀公園
世紀公園是上海最大的富有自然特徵的生態城市公園。公園內有面積的草坪、森林和湖泊,還有鳥類保護區、露天音樂廣場、水上大噴泉、大型浮雕、世紀花鍾、林間溪流等特色景點。
門票10元
開放時間:6:30-17:00 電話:58337122
地址:世紀大道盡頭
公共交通:地鐵2號線上海科技站、世紀公園站
7. 浦江兩岸
一:船游浦江:
在外灘和對岸都有很多遊船公司招攬生意,搭乘他們的浦江游覽船可在黃浦江上游覽半小時到3小時,水上漫遊黃浦江,兩岸景色盡收眼底。一邊是外灘巍峨佇立的建築群、著名的外白渡橋和上海最早的公園;一邊是東方明珠電視塔、開發中的黃浦新區、陸家嘴高樓群。沿江經過壯觀的楊浦大橋和南浦大橋,還可以看到繁忙的上海國際客運站、鱗次櫛比的碼頭、中國最大的鋼鐵廠——寶山鋼鐵總廠、吳淞古炮台遺址以及長江入海口由綠色的海水、黃色的長江水和青灰色的黃浦江水構成的「三夾水」。三種水涇渭分明,互不融合,陽光下則更為明顯。
主要登輪地點:
(1) 中山東二路153號(金陵東路外灘)
公共交通:20、22、37、42、55、65、71、123、126、127、135、145、251、503、576、831、868、910、921、926、928、934、940路、隧道九線,錦江觀光巴士,游7、8、10路
門票:25——100元
電話:上海浦江遊船有限公司:63744461
開放時間:航班9:00——21:00
(2) 明珠遊船碼頭
東方明珠下明珠碼頭——外白渡橋——外灘——浦東濱江沿線——明珠碼頭
門票:60——70元/時
電話:上海遊船協會:64862835
二:步行濱江大道:
濱江大道從東昌路碼頭開始,沿黃浦江岸,經東方明珠塔到泰東路碼頭。一般乘渡輪在東昌路碼頭上岸後,可一直沿濱江大道步行。沿途有音樂噴泉、江邊露天咖啡座、親水平台,是觀賞對岸外灘的最佳處。同時還可欣賞浦東的東方明珠塔、金貿大廈、上海國際展覽中心、陸家嘴金融區建築群。
特別適合浪漫的二人行。
三:陸家嘴綠地
陸家嘴金融區旁的綠地,是上海最大的開放式草坪。有高低起伏的綠地和水景,水池裡游大量錦鯉。
如果非要在上海找身在外國的感覺,不妨到此一游。這里也是近年上海人拍婚紗照的時尚景點。
公共交通:81、583、623、776、985,隧道3、6線,地鐵二號線都可到。
8. 南京路
舊有「十里洋場」之稱的南京路是上海最早的一條商業街,現在也叫「中華商業第一街」。東起外灘,西至靜安寺與延安西路交匯,全長5.5公里,兩側雲集越600多家商店。新開通的南起西藏東路至河南中路的「南京路步行街」,特別適合想感受都市商業風情的人閑逛。每到夜晚,南京路上霓虹大作,燈火輝煌,繁華直逼紐約東京。若論購物,特別是買衣服,實惠不如臨近的七鋪路、四川北路,檔次又稍遜淮海路、徐家匯。
公共交通:20、37、921,旅遊8號線,地鐵二號線。
提醒:(1)步行街有迷你觀光車,票價2元。
(2)夏天超過30度,沒事別去逛南京路,步行街上無遮陽處,加上「熱島效應」,一般人受不了。
(3)南京路的商店路商品雖都有定價,但不少可以殺價。
(4)路邊的商廈、飯店、餐廳里都有廁所。
(5)南京路上靜安寺,破舊得與周圍的繁華很不協調,是鬧市中相對清靜的一方古剎,裡面的素麵很好吃。
9. 上海博物館
藏品和建築堪稱一流。
上海博物館與北京、南京、西安的博物館並稱中國四大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號稱收藏了中國古代藝術品的半壁江山,展館沒有任何虛張聲勢之處,但你卻能時刻為中國的歷史而震撼和眩暈。
門票:20元,學生5元,離退休人員10元,70歲以上老人免費。
地址:人民大道201號
公共交通:48、72、73、113、224、911路
電話:63723500 開放時間:9:00——17:00(16:00停止售票,17:00閉館)
10上海老街
上海老街在地圖上叫方濱中路,曾是舊上海三百六十行集聚之處。這條街全長不到1公里,店鋪林立,半數以上經營工藝品、書畫、珠寶之類。茶樓更是這條街的特色。
公共交通:11、64、66、126、926路
提醒:(1)校場路口附近的「春風得意樓」是有名的老茶樓,招牌菜是18元一杯 的元寶茶,茶中有著橄欖(在上海話中發音與「請過來」相似)兩顆,討個口彩。每到周六、日14:00——16:00,茶樓里都有評彈演出。
(2)老上海茶樓也值得一坐,該茶樓展示著50多件上海20世紀30年代的旗袍,是茶樓老闆的收藏品。
(3)步行可到小桃園清真寺,穆斯林於每周五做禮拜之處,附近有不少清真食品。
11老城隍廟
老上海民間文化的速成之地。
你在別的廟會里想找的東西這里應有盡有,當然最有名的還是它的小吃和特色手工藝品。
老城隍廟建於明永樂年間,歷史上的城隍廟屢毀屢建,現在的城隍廟於1926年修建,並於20世紀90年代大規模重建,變成了大型仿古建築群和商業城。去的人絡繹不絕。那句「老廟黃金,給您帶來好運氣」更是聞名遐邇,遠近皆知。
提醒:(!)據本地人說,其實城隍廟裡面的小吃又貴又不正宗。城隍廟小商品市場前面的豆腐腦、臭豆腐還比較有意思。
(2)老城隍廟周邊美食有:南翔的小籠包子、松雲樓的八寶飯、松月樓的素菜包子、桂花廳的鴿蛋圓子、綠波廊的上海菜等。
(3)順便逛豫園。
公共交通:11、64、66、126、926等路可到。
12豫園
豫園是上海市區惟一留存完好的江南古典園林,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全園擅江南園林之勝:有三穗堂、仰山堂、龍牆、美人腰、點春堂、大假山、玉玲瓏等40多處勝景。其中仰山堂有著名的「移步換景」,點春堂為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的指揮部,玉華堂前的「玉玲瓏」假山石與蘇州留園的「瑞雲峰」、杭州花圃的「皺雲峰」齊名的江南園林三大奇石之一。
門票:40元,學生10元
電話:63260830
開放時間:8:30——17:00(16:40分停止售票)
地址:城隍妙九曲橋
公共交通:11、66、126、62、、926路等公交車可到。
13石庫門
里弄是上海最浪漫、最能夠觸動人心的人性化都市景觀。19世紀60年代,上海開始出現里弄建築,有石庫門、新式里弄、花園里弄和公寓里弄等幾種類型,其中石庫門尤其突出,代表了上海傳統的市民生活方式。如今已成危房的石庫門所剩無幾。
公共交通:可搭乘環線公共汽車11路到大南門下車,向北步行觀覽。
提醒:南門一帶還可尋覓老石庫門,集中在喬家路、光啟南路的一片地區。
14多倫路
名人故居集中的多倫路曾住過20多位現當代名人,包括魯迅、茅盾、丁玲、葉聖陶等。
地址:輕軌明珠線虹口足球場站
公共交通:18、21、70、97、139路公交車可到。
15董家渡天主教堂
仿羅馬耶穌會大學大教堂設計。
公共交通:公交11路大南門站,步行可達。
提醒:(1)河豚推薦食處:崇明縣招待所「錦綉賓館」的餐廳,這里的製作比較有保證。
(2)河豚為時價,清明前後是最便宜吃河豚的時令,要價近千元1斤。
16青浦吃蛤蟆
全中國惟一可吃到懶蛤蟆的地方可能就是上海的青浦,青浦的練塘特色名吃熏癩四,熏的就是真正的癩蛤蟆,口感一絕。如果你到青浦,值得一吃的還有商榻扎肉,五花肉用箬殼包成一紮一紮的紅燒,打開箬殼,香美出奇,好吃透頂。
公共交通:旅遊4號
提醒:(!)青浦地盤不小,不如就在朱家角有名的放生橋酒家就餐,一次可吃盡青浦的特產。
(2)在青浦也別忘了吃魚鱉蝦蟹之類,這里是就近打撈,比上海市裡的新鮮地道。鮮藕、菱角、蘆筍、蒓菜等水生果菜,也是這里好吃。
17「蟹大王」王寶和
如果你實在到不了陽澄湖,又辨不清大閘蟹的真偽,可去有「酒祖宗、蟹大王「之稱的王寶和和酒家過癮。福州路上的王寶和是有260多年歷史的老店,自釀黃酒和蟹粉菜(有100多個品種)稱絕一時。就花雕剝大閘蟹,可謂經典吃法。
提醒:(!)王寶和晚餐時間總客滿,需在17:30前到達。
(2)蟹粉菜價都較貴,較便宜且風味十足的有蟹粉年糕、蟹粉蹄筋。
風情上海食處
(!)風情佳地綠波廊:
綠波廊是上海人過生日、辦喜宴的風光去處,也是柯林頓之類的外國元首喜歡扎堆的地方。是一個富貴風雅的去處。當然價格也很是不菲。這幾年綠波廊的大閘蟹名氣不小,這里的蟹據說真的來自陽澄湖,且賣大不賣小,每隻至少4兩以上。
地址:豫園路131號 電話:63557507、63557509
(2)時尚前沿新天地:
新天地據說是上海娛樂、餐飲時尚的最前沿。裡面的設備都是最新潮最高檔的。這里有譚詠麟、成龍、曾志偉做股東的地方魅力餐飲娛樂中心、經營國際化西餐的醍醐餐廳、新吉士餐廳、錦江拉丁餐廳、星巴克咖啡、楊慧珊的琉璃工房主題餐廳、有歌舞表演和地下酒窖餐室的法國餐廳等,是感受上海頂尖時尚的首選之地。
地址:吳灣區淮海南路 電話:53829898 公共交通:109、782,隧道八線
(3) 與古董共餐荷軒酒店:
近幾年在上海人氣飈升的新派上海菜酒家,特點是餐廳各處擺放著各種古董舊貨。品牌菜:十八仙、醉雞、蒜香骨、小籠牛肉等。
地址:市內多處連鎖店 電話:62564128
(4) 東正教教堂吃法國菜:
由皋蘭路的東正教分堂變化法國餐廳、市內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原教堂壁畫,同時裝飾著身為藝術家的瑞士老闆收集的大量現代派及中國文革時期風格的畫作。僅在晚上營業,周六有小提琴演奏。
地址:皋蘭路16號
觀演出
作為文化都市,上海有一流的演出場所和演出團體,也經常有國外著名的文藝團體到瀘演出。你可以在上海的夜裡欣賞到各種戲劇、舞蹈、交響樂等。地鐵站一般有當下各類演出的海報,當地報紙、上海體育館預售票服務處、各區的上海旅遊服務中心等都可查到演出劇目和時間表。
游覽上海夜景
主要觀景處有陸家嘴金融中心、外灘、南京東路步行街、老城隍廟、淮海路,條美食街的霓虹燈也十分壯觀。
上海周邊游
1. 崑山
上海於蘇州之間的一個「中心花園」。
與周庄同屬崑山的錦溪和千燈,更具水鄉風情的原汁原味,只是「養在深閨人未識」。被譽為「中國的土築金字塔」的趙俊良諸文化遺址就在崑山境內。
公共交通:京瀘鐵路、313國道、蘇虹機場路、瀘寧高速公路都從崑山通過,汽車至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僅需45分鍾,水路經上海港、張家港可直接出口。
提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崑山的美食比美景更有吸引力。
(1) 陽澄湖蟹:
每年霜降的蟹是最佳的,「九雌十雄」說的是農歷九月吃雌蟹為最好,而在十月吃雄蟹為最好。因為九月雌蟹蟹兜里有豐滿結實的蟹黃,其味特別鮮美;十月雄蟹蟹兜里的油膏厚實而肥入口而化,是高蛋白的美味食品。
(2) 青團子:
甜而不膩,肥而不腴。正儀青團子的色、香、味在蘇瀘一帶十分有名。
2. 嵊泗
在海島的沙灘上漫步,享受海風的輕撫,聽濤聲起落。
公共交通:(!)從上海去嵊泗可在蘆潮港坐船。在金陵東路外灘渡輪站渡口旁的汽車站坐車往蘆潮港,班次很多,行車約90分鍾(票價10元)。
(2)蘆潮港距嵊泗縣城所在的泗礁島31海里,每天有2班船往返(旺季增開1班)。南浦大橋路9:15分出發是車客渡(票價約90元),行船2.5小時。12:30出發的是快艇(票價約90元),行船70分鍾。
(3)泗礁島有兩個碼頭:李柱山碼頭用於運輸外縣旅客的輪船航運;小菜園碼頭用於縣內島嶼的輪船航運。從李柱山碼頭到縣政府所在地菜園鎮,計程車每輛20元,中巴4元。在菜園鎮范圍內(包括到基湖、南長途)計程車票價一律10元。
(4)泗礁、黃龍、嵊山、花島都是觀海的最佳地點。 電話蘆潮港:58282201
住宿:
寶鋼海灣大酒店:是上海寶鋼集團寶山賓館經營的酒店,服務和價格都不錯。位於嵊泗菜園鎮還濱路87號。
提醒:其實住在海邊的漁民家裡,每天住宿加兩餐,也就在30——40元之間,趕海吃海鮮。
3. 朱家角
上海附近保存最完整的江南水鄉古鎮。水鄉澤國、千年古鎮、名勝古跡和文化韻味組成了朱家角的特色,特別是少了些周庄式的商業氣息,更有了清靜的感覺。
公共交通:從上海到朱家角,交通十分方便,可當天往返。
提醒:去過朱家角的人,都不會忘了推薦那裡的粽子,滿街的粽子香讓人難以忘記,還有扎肉和熏癩四的小吃,往街上一走,應有盡有了,水鄉的寧靜讓你遠離凡塵的喧嘩。
4. 大觀園
以小說《紅樓夢》中的大觀園為主題,是文學藝術和園林藝術的完美結合。
門票:旺季50元,淡季40元,學生打6折。
地址:青浦縣青商公路701號
公共交通:旅遊4號線可達
5. 練塘鎮
經過近年來的整修,老鎮呈現「高屋窄巷對街樓,小橋流水是人家」的古樸風貌。
公共交通:可先乘旅遊4號線先至青浦鎮,再包車前往。
6. 金澤鎮
這個僅0.6平方公里的古鎮內,至今還完好保存著十餘古橋,,因此享有「江南第一橋鄉」的美名。
公共交通:可在上海市乘坐旅遊4號線或瀘肯專線前往。
7. 羅店鎮
羅店鎮始建於元至正年間,主要的景點有梵王宮、大通橋、豐德橋、來龍橋等古代建築。在古鎮的三彎久弄十八街,遊客還能依稀看到當年的水鄉風貌,高科技的蔬菜園藝場及特殊養殖場也形成了一道新的風景線。
公共交通:位於寶山區,公交線路凇羅線可達。
8. 嘉定古城
這座已有780多年歷史的古城,仍保留著各類古塔,、古廟、古寺、古樹等遺跡,而友人最多的則是州橋老街。與法華塔共處同一中軸線上,距法華塔約500米處的孔廟、匯龍潭、應奎山,則是州橋老街旁又一獨特別致的風景區。尤其是孔廟,堪稱「吳中第一」。
公共交通:上海旅遊6號線A線
9. 楓涇鎮
楓涇古鎮周圍網遍布,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梁眾多,有「三布兩座橋,一望十條巷」之稱。到楓涇鎮的中洪村走走,還能親眼目睹金山農民畫發源地的風采,看到農民在家裡做畫,裱畫的情景。
公共交通:位於金山區,蓮花路地鐵站處有直達楓涇的公交車。
10. 南翔鎮
南翔老街已整潔聞名全國,從老街出來,可去看國內鮮見的兩座五代專塔。鎮上的古猗園是上海最古老的江南名園。
公共交通:位於嘉定區,上海旅遊6號線A線可達。
③ 甪直是什麼地方,有沒有全稱,還要一篇描它的作文,很急!!!!!!!!!
甪直,全稱: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
蘇州,我回來了!甪直,我回家了!
蘇州,一個美麗的名字。你多次出現在我的夢里,我的作品裡。今天,我真的來了。我終於回家了!甪直農村婦女的傳統服飾,很富有甪直特色的水鄉風格。甪直的農村婦女,她們歷來以梳髻髻頭、扎包頭巾、穿拼接衫、拼檔褲、束裾裙、著綉花鞋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服飾。所有這些傳統服飾在這些搖櫓的「船娘」身上得以延續。偶爾也能在鎮上能看到穿著這些傳統服裝的婦女上街趕集,這也是水鄉古鎮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在甪直古鎮,習慣的隨心閑逛、走馬觀花。累了在小茶館歇會;餓了在當地的小農家飯館充充飢;搜索到有感覺的「風景」時,便毫不猶豫的拿起相機「咔嚓」幾下,隨地而坐速寫起來。「甪直」雖沒有「周庄」名氣大,但她比「周庄」更純粹,少了幾分「張揚」;。「甪直」雖沒有「山塘古街」細巧而精緻,但她比「山塘古街」更大氣,少了幾分「精明」的商業運作。這就是我眼中的「甪直」,她是一首獨具韻味的江南古詩,纖細而不憔悴,含蓄而凝重,滄桑中透著秀麗,大氣中透著輕盈……古鎮位於蘇州東南約25公里處。古鎮周圍湖泊眾多,河網密布,古鎮上「小橋,流水,人家」到處可見。因此,可以說直是—個典型的「水鄉澤國」。甪直,古稱甫里。到清代才改稱甪直。甪直;來源於「六直」。所謂「六直」,是指古鎮東邊的大直、小直、直上涇三條河道可以通達六處的意思。而「用」,則是占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吉祥的獨角獸,叫甪端。就是大家眼前看到的這尊雕塑上的形象。據說它具有行走速度快和懂各種浯言、信息靈通的特異功能,能夠保證風調雨順,護佑—方平安,所以取「川」與『『六』』在吳語中的諧音,將乏;鎮命名為「甪直」,同日寸,把用端作為古鎮的鎮標,立於此地,充分表明廠占鎮人嚮往美好生活的良好願望。川直古鎮隸屬於蘇州市吳中區。古鎮面積僅為1.1平方公里。古鎮北靠吳凇江,南臨澄湖,境內水域寬闊,河道縱橫,自古盛產稻、麥、淡水魚類以及席草、菱藕等水生植物,堪稱地道的「魚米之鄉」。古鎮不僅有豐富的水鄉物產,而且與其它江南古鎮相比,它更有悠久的歷史和濃厚的文化氣息。古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吳王闔閭、吳王夫差都曾先後在這里營造過離宮。鎮西南的張陵山是西漢丞相張蒼的墓葬處;唐代詩人陸龜蒙曾隱居於古鎮白蓮寺西,至今仍保留著他的衣冠冢。古鎮自元代創辦了甫里書院以來,—直重視教育,培養的秀才文人不計其數。到近代民國初年,古鎮更是率先興辦新學,著名教育家葉聖陶以及王伯祥、沈柏寒等均在此任教,為古鎮培養出了不少優秀人才。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淀為古鎮留下了徐多的歷史遺跡和名人足跡。從古寺、古園、古街到歷史名人的古宅,整個占鎮宛如—座琳琅滿目的歷史古物館。其中,不僅能感受到歷史的滄桑,不僅能得到文化的滋養。現在古鎮—上保存著古堡聖寺、陸龜蒙詞、叫聖陶紀念館、沈宅、蕭宅、萬盛米行、王韜紀念館等古跡和人文景觀。尤其古堡聖寺中所保存的彩塑羅漢像是江南古鎮中唯一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來古鎮視察後,為古鎮題寫了「神州第一水鄉」幾個字。今天「神州第一水鄉」已作為讓鎮人的驕傲,成了甪直古鎮的代名詞。鎮於19q4年被命名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同時被列為太湖風景名勝區十三個景區之一。下面就請各位隨我一同進入古鎮去領略「神州第一水鄉」的獨特風姿吧。【保聖寺】甪直古鎮之所以有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鎮上有一處新中國成立後進入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聖寺古物館。至今為止,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江南古鎮,恐怕也只有甪直吧。保聖寺始建於南北朝時期的梁天監年間,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和著名的「姑蘇城外寒山寺」一樣,同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歷史上,屢次興廢。宋代是其香火最盛期,當時寺內殿宇達五千多間,僧眾有千人之多,寺廟范圍達半個古鎮。到民國初年,寺內建築幾乎全部倒塌,部分寺基改建成了學校。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大雄寶殿倒塌時,毀壞了殿內西壁的羅漢塑像,後經蔡元培、顧頡剛等著名學者文人的倡修,於一九三二年:在大雄寶殿的遺址上建造了古物館以保護羅漢塑像。解放後,人民政府對古寺進行了整修。現存的古寺山門是—『九l四年時,按清乾隆年間的山門原貌重修的。山門—卜「保聖寺」三字是當代掃法家費新我先生所題寫的。穿過題有」輔揚顯秘」的.:二山門,就可看到天王殿立於院子正中。天王殿建於明代,清末同治年間重修,但仍基本保留著明代風格,其昂嘴斗拱結構就是明代建築的一個顯著特點。但是其步柱的覆盆式柱礎,則是北宋遺物。據考證這座天王殿是明崇禎年間在末代殿址上重建起來的。據說,建築天王殿時未用一根鐵釘,連接處完全以榫頭相接,可見木工工藝之精巧。殿內原有四大金剛泥塑像,抗日戰爭時期均毀於日軍之手。1956年,天王殿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天王殿庭院北面,就是在大雄寶殿遺址上建立起來的古物館。院中有古寺的兩件鎮寺之寶。立於西側的是一青石經幢,它原立於天王殿前東側蟠竿夾石旁,用以驅邪降魔。經幢和夾石均為北宋遺物。其實經幢是從唐代開始出現的一種佛教石刻,一般由蓋、柱、座三部分組成。柱體上刻有佛像、佛名或經咒。現存青石經幢上的字跡已看不清楚了。在庭院東側有一隻鐵鍾,高約1.5米,直徑1米,此鍾鑄於明末清初。鍾上鑄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吉祥語。古物館中有著名的塑壁羅漢。館前廊檐下有廠引任先生所題寫的「保聖寺古物館」匾額。古物館門楣部上的「九羅漢聖跡」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張汀所書,:據《吳郡甫里志》記載,原大雄寶殿建於;1013年北宋年間,殿內供奉有釋迦牟尼佛像和十八尊羅漢,系唐代楊惠之所摹到之處。楊惠之是唐代吳縣人,是與唐代「畫聖」吳通廣齊名的「塑聖」。由於泥塑作品不象石刻木雕那樣容易保存,所以楊惠之的真跡作品千年不巧,實屬不易。1918年,史學家顧頡剛應葉聖陶、王伯祥之邀來賓游保聖寺,一堂保存基本完好的唐代聖手之作引起了史學家的注意。到1922年,顧頡剛發現羅漢部委員塑像嚴重受損兵折將,急待保護,於是四處奔走呼籲,要搶救「一千一百年前的藝術品」。後來在胡適、蔡元培先生的關心和倡導下,成立了「保存用直唐塑委員會」,集資並邀請了徐悲鴻、劉海粟、江小鸛、滑田友等著名的畫家和雕塑家來考察研究,擬訂保存方案。鑒於原大雄寶殿已倒塌,於是決定在殿址上建造一座古物館來保存這批珍貴的藝術遺存。古物館動工於1930年秋,於1932年秋落成。古物館原為平頂的羅馬式紅磚建築,由於平頂容易積水,五十年代初發現屋頂漏水,於是對古物館進行了修整,改平頂為坡頂。改成坡頂後,雖能瀉水,但與寺廟整體建築不協調。於是1987年再次對其進行改造,將屋頂改為歇山單檐式。進人古物館,迎面可以看到一堂座北朝南的塑壁羅漢。羅漢塑像,在許多寺廟都能見到,或為五百羅漢,或為十八羅漢,但他們幾乎都沒有任何背景襯托,而著這里則不同。塑壁上除了九尊羅漢塑像外,有山石、雲朵和浪花,給人一種如臨海上仙山和洞天福地的感覺,九尊羅漢塑像,除兩尊像在討論佛經外,其餘均分散而坐,且形態、表情各異,給人以非常形象、逼真和自然的感覺,使整個圖案少了一點宗教氣息,添了幾分人間的親和力。高居正中的是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因十六羅漢和十八羅漢中都沒有他,所以也有人認為正中的這尊像是梁武帝蕭衍,是他被困台城時聽天由命的寫照。在達摩洞東面的是迦犀那尊者,也叫「望雁羅漢」,濃眉大眼,一看就是印度人。他的衣飾是眾羅漢塑像中最華麗的。在「望雁羅漢」下,有一對羅漢。東面的是諾矩羅尊者,慈眉善目的,像在講經說法,所以他也叫「講經羅漢」。那麼他在講經給誰聽呢?請看西面這一尊,一副認真聽講的神態,這就是「聽經羅漢」,他的名字叫阿氏多尊者。在「講經羅漢」東面的是跋陀羅尊者。因為他面部表情奇特,所以也被叫做「尷尬羅漢」。在達摩祖師西面的是難提密多羅尊者。瞧他那心寬體胖、一副超然物外的樣子,人稱「袒腹羅漢」。在「袒腹羅漢」西面那尊怒目圓睜的是戍博迦尊者。從他怒不可遏的神態上,他被俗稱為「憤怒羅漢」。在他的下方是「寂寞羅漢」蘇蘋陀尊者,一副表情木然的樣子。在整個塑壁中坐在最西頭的是半托迦尊者。他表情深沉,彷彿在思考什麼問題,所以人們又稱之為「沉思羅漢」。我們現在看到的九尊羅漢像,只是原來保聖寺大雄寶殿中供奉於東西兩側的十八羅漢的一半,而且有多處殘損。另外,關於它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唐代「塑聖」楊惠之,史學界從唐末以前沒有十八羅漢,只有十六羅漢以及大雄寶殿建於北宋等方面分析也多有爭議。但不管是出自楊惠之之手,還是末人仿楊的風格塑造而成,它那高超的雕塑藝術向人們展示了我國古代藝術家的智慧和才華,極具藝術感染力和文物價值。因此新中國成立後,它被列入了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羅漢塑壁前,還有兩塊青石雕刻而成的四面石造像,是六朝時的古物。以前一般置於街心,喻佛無所不在,觀照眾生。【葉聖陶紀念館】現在各位來到的院子是葉聖陶紀念館。這里最初是甫里書院的遺址。1906年興辦新學,把甫里書院改成了甫里小學,後來又改組成為「吳縣第五高等小學。校」,簡稱「五高」。葉聖陶先生於1917年春,應同學吳賓若、王伯祥之邀到「五高」任教,在這里工作生活了四年多時間。在此期間,他進行了教育改革的實驗,創作了許多文學作品,如:《寒曉的琴歌》、《低能兒》等,都是直接取材於甪直古鎮而創作的作品。因此,葉老一直深情地把甪直比作自己的第二故鄉。1988年2月葉老在北京逝世後,古鎮人民為了表現對他的崇敬和懷念,將葉老當年執教的幾處舊址重新修繕一新,辟為葉聖陶紀念館。紀念館正門門樓上鐫刻的「葉聖陶紀念館」,是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所題寫的。院子東側的這幢兩層樓建築是當時「五高」的女子部。1919年,葉聖陶夫人胡墨林應「五高」之聘,曾在此擔任過三年女子部教師。院子中部是一間很像方亭的四面廳建築。這是當年「五高」的博覽室,也就是閱覽室。現在四面廳當中的桌上放著一隻花籃,花籃前安放著葉老的遺容面模,供人們瞻仰。四面廳西側是一間鴛鴦廳。當年是「五高」外地教師的宿舍兼辦公室。靠北的一側現已恢復了當年「五高」教師辦公室的原貌。院子北面是一字排開的七間平房,以長廊貫通,這就是紀念館的展覽廳。從東邊的序廳開始,分八個部分,以照片、實物、文獻資料等展品向人們介紹了葉聖陶先生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學、出版和社會活動方面的卓越成就。尤其突出介紹了葉老在古鎮的工作和生活初情況。從紀念館北門出來,我們就來到了葉聖陶墓園。由花崗岩砌成的墓台坐西朝東。碑牆上鐫刻著趙朴初先生題寫的「葉聖陶先生墓」六個鎏金大字。墓台東面有座六角亭叫未厭亭。亭中匾上「未厭」兩字是葉老遺墨。葉老早年曾將自己的住所稱作「未厭居」。「未厭」二字就是學而不厭,不斷追求,積極進取的意思。【陸龜蒙祠】從保聖寺西門出來,這里有一片空地。它的北面是創建於南北朝時期的白蓮寺遺址。在白蓮寺遺址以西,就是陸龜蒙祠,也叫甫里先生祠。這里原為陸龜蒙的宅園,北宋時建為甫里先生祠。陸龜蒙是晚唐文學家,蘇州人,別號甫里先生。家世顯赫,祖上出過兩任宰相。陸龜蒙從小刻苦讀書,以期學成報國。然而運氣不佳,應試不第。在這種懷才不遇的情況下,來到甪直古鎮買田隱居了下來。他不顧封建世俗觀念,親自下地幹活。這在當時實屬可貴之舉。務農之餘,他也經常泛舟出遊,出入江湖之間,寫下了許多反映吳地水鄉生活的詩歌。作品有《甫里先生集》、《笠澤叢書》等詩集傳世。他與唐代詩人皮日休最為要好,世稱「皮陸」。另外,陸龜蒙對農具也很有研究,他寫的《耒耜經》是研究我國古代農具的重要資料。陸龜蒙衣冠冢佔地約一畝。墓前立有清康熙和同治年間的石刻碑。衣冠冢邊有一清風亭,意思是稱頌陸龜蒙「清風亮節」的高雅人品。清風亭旁有一水池,這是當年陸龜蒙養綠鴨的水池。因綠鴨善斗,所以水池又被稱為斗鴨池。清風亭、斗鴨池最初建於北宋年間,明、清時曾經重修過。清同治年間重修清風亭時還在亭中掛了「清風亮節」匾,並立了陸龜蒙的塑像。文革時,再次遭到破壞。現存的清風亭、斗鴨池均為一九八一年以後陸續修復的。其中陸龜蒙衣冠冢和斗鴨池均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斗鴨池東西兩旁種有三棵古銀杏樹,據說是陸龜蒙所植。它們就像三位飽經滄桑的歷史老人,蒼然屹立於此,見證著古鎮的滄桑變遷。【萬盛米行】我們現在來到的地方就是葉聖陶先生的小說《多收了三五斗》中所寫到的萬盛米行。它的原型是萬成恆米行。這家米行是民國初年由鎮上沈、范兩家富商合夥經營的,也是角直古鎮上一家大米行。以前每到新谷上場時,這里門口的河道就會匯集起許多賣谷買米的船,裝谷卸米的熱鬧場面可想而知。這里五十年代曾改為糧食收購站和糧食倉庫。現在為了適應旅遊市場的發展,開發古鎮的人文旅遊資源,將其重新修葺為「萬盛米行」,向各位遊客再現民國年間小鎮米市「前店後場」的風貌。面對河埠的三開間門面是賣米的店鋪。高高的木製櫃台上掛著「萬商雲集』』的廣告牌。店鋪後面是一個很大的院子,地上鋪著石板,南北兩邊廊下陳列著各種種稻用的農具和加工稻米的器具。院後大廳叫「耒耜堂」,「耒耜」原指農具,也借指耕種。【王韜紀念館】王韜(1828—1897)是中國近代有名的改良主義先行者。他出身於甪直古鎮上的一個書香門第,十七歲就中了秀才。1849年,他接替父親進了美國教會辦的。上海墨海書館,從事文字潤色工作。—一千就是十三年。正當他乏味於平庸無聊的書館生活時,爆發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他認為這是他出世報國的機會,於是積極上書「平賊」和「御戎」的方略,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賞識和起用,但終究未能如願。後來他因化名上書太平天國蘇福省一事被李鴻章以「通賊」罪名加以通緝。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他逃到了香港。在香港他主要從事翻譯和辦報活動。後來又到美國實地考察了兩年多時間,清楚地看到了中國與西方的差距,深深感到中國要強大,必須實行改革。1874年,他創辦了我國新聞史上第一家以政論為主的報刊《循環日報》,並親自擔任主筆。這期間他還寫了許多主張變法維新的論文,在國內外影響很大。王韜的變法主張比康、梁要早二十年,因此,可以說他是近代史上改良主義運動的先驅。王韜晚年生活在上海,曾擔任過《申報》的編輯主任,而且還在上海結識了孫中山先生。在上海生活期間,他曾多次返回古鎮。我們從他晚年的作品《淞隱漫錄》、《淞濱瑣話》等都可以感受到他對故鄉那份濃濃的眷戀之情。現在辟為王韜紀念館的這座清式建築是王韜去上海墨海書館做事之前的舊宅。佔地約800平方米。其中主廳蘅花館是一間面闊三間的鴛鴦廳。所謂蘅花館就是杜衡花。古代常被用來比喻君子和賢達的清高。這里題作館名是要表示主人的高雅志趣。蘅花館正中有高大的木刻屏風,上面刻有王韜的主要生平事跡。屏風前有王韜半身銅像。蘅花館後有一小巧雅緻的後花園,點綴有池水、假山,種有桃、柳、青楓、石榴等植物,給飽經歷史滄桑的古宅平添了幾分綠意和生氣。【吳東水鄉婦女服飾展(沈宅)】古鎮上塘街上有一座石庫門宅院,門前有一座青磚裝飾的照壁,上面鐫刻著「漪韻」二字,點出了水鄉枕河人家的清雅風范。這里原來是民國時古鎮名人沈柏寒先生的故居,俗稱「沈宅」。沈宅建於清末同治年間,佔地約2500平方米,共分五進。建築結構精巧,雕梁也極為精細,具有清代建築的特點。尤其三開間主廳樂善堂是其精華所在,高大寬敞,樑柱憑欄間遍飾雕刻,而且前後重軒,冬暖夏涼,稱之為古鎮上最豪華的古建築也一點不過分。沈家在古鎮上是以興辦教育起家的。其祖父沈寬夫於清光緒年間在鎮上重建過甫里書院,而沈柏寒本人年輕時曾留學日本,專攻教育學。回到家鄉後,把甫里書院改為甫里小學,成為古鎮上創辦新學的第一人。他還曾經為保護保聖寺唐塑捐過善款,受到古鎮人的尊敬。沈宅第二進現辟為「吳東水鄉婦女服飾展」展廳。吳地水鄉婦女的服飾以手工土布為材料;憑其特獨的裁剪樣式和素樸的顏色搭配,顯得樸素而娟秀,鄉野而淡雅,在江南水鄉獨樹一幟。連穿戴這種服飾的水鄉農家婦女也被戲稱「水鄉少數民族」。這里展出的服飾,有形狀和系法獨特的包頭巾,有大襟、紐襻、緊袖並且三色拼接的上衣,還有自腰齊膝的短作裙,以及展示水鄉婦女靈巧手工的綉花百衲鞋。這些設計獨特的服飾,既方便婦女的生產勞動,又能體現出一種水鄉婦女健康的美,堪稱獨特的實用藝術品。盡管隨著時代的變遷,水鄉的經濟文化也在不斷地發展,人們的審美觀也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而逐步發生著變化,水鄉婦女的傳統服飾正逐步從日常生活中淡出,但不管怎樣,它作為吳地傳統文化的一個方面,對研究吳文化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蕭宅】古鎮上除了剛才看過的沈宅外,其實還有一處富家宅院,這就是位於中市街的蕭宅。蕭宅雖沒有沈宅那麼華麗,卻也有幾分「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幽深感覺。建於清光緒年間的蕭宅,佔地1000多平方米,有五進之深,是古鎮上現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原為鎮上姓楊的武舉人所建,後來賣給了蕭冰黎,故稱為「蕭宅」。蕭冰黎是鎮上「五高」的教師,還曾與沈柏寒等人一起創辦電燈廠,曾任鄉議會副會長,為古鎮的地方公益事業作出過諸多貢獻。其孫女蕭芳芳是香港電影演員。現在蕭氏老宅中設有「蕭芳芳演藝館」,介紹她的從藝經歷以及藝術成就和社會活動等。蕭宅自門樓起,茶廳、樓廳、廂樓和飯廳都整齊地按規制建在同一中軸線上。樓廳雖為主廳,但卻不算最高的建築。蕭宅的建築特點之一是從門樓起,一進比一進高,寓意「步步高升」之意。在茶廳和樓廳前還各有一座磚雕門樓,上面分別刻有「積善余慶」和「燕翼治謀」的門額,都是由清末名士尤先甲題寫的。「積善余慶」的意思是積德行善方保五福齊全;「燕翼治謀」則是說要善於為子孫後代謀劃人生。蕭宅中原來也有不少雕飾,可惜在文革中遭到了嚴破壞,現已很難欣賞到其精巧的工藝了。【古鎮水鄉風光】用直古鎮地處江南水鄉地帶,自古有「五湖之汀」之稱,「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景觀自然是隨處可見。尤其是作為水景觀主體的河道,曲折蜿蜒,宛如血脈一樣,流到古鎮的每個角落,給古鎮注入了幾多的活力和阜無限的生機。河道兩側石駁岸上至今還留有許多雕刻精美的船纜石,也叫系船石。它們不僅具有系纜拴船的實用功能,而且本身也都是一塊塊內涵豐富的石雕藝術品。那栩栩如生的如意、壽桃、蝙蝠等精美圖案至念仍淡淡地透著古鎮昔日的繁華。與血脈般蜿蜒於古鎮各處的河道水巷緊緊依偎的是一條條古老的石板街以及街道兩邊依街傍水的水鄉民居。古鎮人大多臨水或面水而居,家與河之間也就只是幾步石階的距離。古鎮人從日常的淘米洗菜、漿洗衣物到以舟代步,無一離得開水,似乎一天不下幾次河埠頭去洗洗刷刷,心裡就總覺得空落落的。在這里,家與河的共存,人與水的親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果說石板街是古鎮的「骨架」的話,那麼,一座座跨河連街的石橋,便可以說是古鎮的「關節」了。它們不僅溝通了古鎮的陸路交通,而且那多姿的造型、畫龍點睛的橋聯還為古鎮的水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古鎮上現存各種形狀的小橋四十座,均為自宋到清乾隆年間所建的古橋。宋、元古橋一般採用質地松軟的武糠石建造,而明代則採用青石造橋,至於用質地堅硬的花崗岩造橋則是叢明末清初才開始的。造橋石材的這種變化,客觀上反映出古代水鄉造橋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古鎮上還有多處「雙橋」,即建在河道交匯處,呈「l」形連在一起的兩座橋。因其形似古代的鑰匙,因此也稱鑰匙橋。許多遊客一講「雙橋」,就會想到周庄,以為只有周庄才有雙橋,其實不然。雙橋在江南許多水鄉古鎮上都能看到,甪直古鎮上就有五處之多,尤其以古鎮中心的三元橋和萬安橋為代表。雙橋又稱『『三步二橋」,即三步跨兩橋的意思。這里的歷史,這里的人文吸引著我,這里的人們的一口好聽的吳音,如同耳語細細,我覺得這里,就是我前生的家。我就應該在這樣的環境里生活,並且在這樣安靜的小鎮,握著一雙溫暖的手,在夕陽里老去。秋天,這里並不寒冷。我穿著合身的青花瓷的膝旗袍,長長的卷發披在肩上,我悠然的走在古老的石子路上。我走過那些有著歲月斑駁痕跡的青瓦白牆的老房子,我走過三三兩兩的遊人的視線。我知道,許多路人的目光停留在我的背影上。我站在橋上,腳下的小橋有多長的歷史了?這里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有什麼樣的人走過這里的年年歲歲?我只知道,這里應該是我的家。我的親人就應該在這里,在那些古老的老房子里,那些幽暗的小巷子,那些溫暖的燈光,應該有我的家人,在等我回家吃晚飯。我出門一向很愛迷路,可是,在這樣的老街道上,每條小巷都那麼相似,我卻從來不會迷路。方向感出奇的好,其實,我真的是第一次來這里。可是,就老覺得是遊子回家的感覺,感覺所有的一切都那麼親切,那麼熟悉,那麼溫暖。那些阿婆阿公,那些布滿皺紋的臉,感覺就應該是我的鄰居。我是典型的北方人,生長在距離這里1000多公里的地方。可是,我覺得北方那些乾燥的空氣,沒有植物的街道,秋天的風沙,商場的繁雜的人流,我看見就想逃跑。我可以穿的很時尚的走在北方的街道上,心裡卻老是很迷茫。可是,在這樣安靜淳樸的小鎮,我的心靈如此安寧,安靜,平和。我就像離開家裡太久的孩子,回家的感覺真好。蘇州,我回來了!甪直,我回家了!
你自己改改吧!
④ 張晉藩:中國傳統法文化有哪幾大特色
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有那些?
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武術
秦磚漢瓦、兵馬俑、桃花扇、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紅燈籠(宮燈、紗燈)
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
茶、中葯、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四大發明
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
佛、道、儒、法寶、陰陽、禪宗、觀音手、孝服、紙錢
樂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中國織綉(刺綉等)、鳳眼 彩陶、紫砂壺、蠟染、中國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劍等)、青銅器 鼎 國畫、敦煌壁畫、山清水秀、寫意畫、太極圖 石獅、飛天、太極 對聯、門神、年畫、鞭炮、謎語、餃子、舞獅、中秋月餅 鳥籠、盆景、五針松、毛竹、牡丹、梅花、蓮花 大熊貓、鯉魚、芭蕉扇、風箱 黑頭發黃皮膚、丹鳳眼 紅旗、天安門、五角星、紅領巾、紅太陽、長江、黃河 唐裝、綉花鞋、老虎頭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 泥人麵塑、鋤頭、清朝大辮子、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筷子 華表、牌坊、長城、園林、寺院、古鍾、古塔、廟宇、亭、井、黃土、民宅 漢字、唐詩、宋詞、《三十六計》、《孫子兵法》、《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詩經》 金元寶、如意、燭台、羅盤、八卦、司南、棋子與棋盤、中國象棋、圍棋 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 玉佩、鷲、千層底、刺綉、絲綢、檐我國傳統節日
◎春節(正月初一):
◎路神生日(元月初五):
◎元宵節(正月十五):
◎填倉節(正月二十五):
◎正月晦:
◎中和節(二月初一):
◎春社日:
◎春龍節(二月初二):
◎花朝節:
◎寒食節:
◎清明:
◎上巳節(三月初三):
◎立夏節:
◎端午(五月初五):
◎夏至節:
◎雨節(五月十三):
◎分龍節(五月二十):
◎天貺節(六月初六):
◎觀蓮節(六月二十四):
夏歷每年六月二十四是觀蓮節(2006.07.19),民間以此日為荷誕,即荷花生日。水鄉澤國的江南一帶,此日是舉家賞荷觀蓮的盛大民俗節日,泛舟賞荷,笙歌如沸,流傳數代,遍染荷香,成為漢民族最優美浪漫的節日之一。
◎七夕(七月初七):
◎中元節(七月十五):
◎地藏節(七月三十):
農歷七月三十是一個宗教節日,名為「地藏節」。
◎天醫節(八月初一):
◎中秋(八月十五):
◎重陽(九月初九):
◎祭祖節(十月初一):
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下元節(十月十五):
◎臘八節(臘月初八):
◎尾牙節(臘月十六):
◎祭灶節(臘月二十三):
◎除夕(臘月三十):
⑤ 想去周庄旅遊,徵集一些關於周庄的資料跟自助游的經歷
史載於1086年的周庄,位於上海、蘇州、杭州之間。鎮為澤國,四面環水,咫尺往來,皆須舟楫。全鎮依河成街,橋街相連,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一派古樸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
唐風孑遺,宋水依依,煙雨江南,碧玉周庄。千年歷史滄桑和濃郁吳地文化孕育的周庄,以其靈秀的水鄉風貌,獨特的人文景觀,質朴的民俗風情,成為東方文化的瑰寶。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傑出代表的周庄,成為吳地文化的搖籃,江南水鄉的典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榮獲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聯合國亞太地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美國政府獎、世界最具魅力水鄉和中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中華環境獎、國家衛生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等殊榮。
憑借得天獨厚的水鄉古鎮旅遊資源,堅持「保護與發展並舉」的指導思想,大力發展旅遊業。以水鄉古鎮為依託,不斷挖掘文化內涵,完善景區建設,豐富旅遊內容,強化宣傳促銷,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成功打造了「中國第一水鄉」的旅遊文化品牌,開創了江南水鄉古鎮游的先河,成為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景區,獲得「最受外國人喜歡的50個地方」和全國旅遊系統先進集體、中國知名旅遊品牌的榮譽。
周庄鎮位於蘇州城東南38公里,著名古畫家吳冠中撰文說「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國水鄉之美」,海外報刊則稱「周庄為中國第一水鄉」。
周庄有著近九百年的歷史,有豐富的文化蘊涵。西晉文學家張翰,唐代詩人劉禹錫、陸龜蒙等曾居周庄。周庄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萬三的故鄉;周庄也曾留下柳亞子、陳去病等人的足跡。
交通路線:來自上海:
1、上海旅遊集散中心(天鑰橋路666號八萬人體育場)7:00、8:30、9:05、12:10、14:00,旅遊專線車,包往返車費、門票110元,行程一個半小時,節假日適當增加班次,最晚返程時間16:30。
2、虹口足球場2號門(東江灣路444號)8:00、9:00、10:00(雙休日8:30、包往返車費、門票98元)。
3、在人民廣場有三個直達青浦的車:嵩山路金陵東路路口、馬當路延安路、老成都路路口,這三個出發點的車比較快。到青浦汽車站候車室下車,轉到周庄的車,半小時一部,從市區到青浦差約一小時多一點,票價6.5元,從青浦到周庄大概一個半小時,票價8元。回青浦的車最後一班是16:00左右,青浦回上海的末班車是18:30(到人民廣場)和19:15(到吳中路西區車站)。
來自蘇州:
1、汽車北站:首班車7:05,末班車17:05,每半小時一班,伊維科車,行程一小時左右,最晚返程時間17:00。旅遊專線車票價15元。
2、吳縣汽車站7:15、9:40、13:15、14:20,票價17元,車程1個半小時。
⑥ 蘇州哪些景點比較好玩越具體越好。
蘇州好玩的景點有:
1、拙政園:在獅子林的北面,從園林路直向北,姑蘇園林的精髓我認為在於此.門票70最值的一看的.記著獅子林去拙政園的路上有一個蘇州民俗博物館。
2、獅子林:以假山王國為名,山中有太獅、少獅、吼獅、舞獅、醒獅、睡獅或蹲、或斗、或嬉不可勝數。而不可思議的整座群山,狀如昆侖山,山脈縱橫拔地而出,以隆起的獅子峰為主,山巒奔騰起伏朝四面八方蜿蜒伸展,值的一看。
3、虎丘: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史記》載:「吳王,夫差葬其父闔閭於此,三日後有白虎距其上,故名虎丘。
4、報恩寺:宋為雲岩禪寺,清為虎阜禪寺。
⑦ 我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除夕,最早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擊鼓的方式來驅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除夕」在古時有「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年終」等別稱。稱呼雖多,但總不外乎送舊迎新、祛病消災的意思。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歷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
春節,時間為農歷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春節是農歷的一歲之首,俗稱「大年」,也叫「大年初一」。
元宵節,時間: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因此又稱「上元節」,即陰歷正月十五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清明,時間:陽歷四月五日,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最適合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端午,時間:農歷五月初五。農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為人們認為「五月」是惡月,「初五」是惡日,因而避諱「五」,改為「端午」。端午節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記載,並非為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節日,但是端午節之後的一些習俗受到屈原的影響。
中秋節,時間:農歷八月十五。陰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里,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在這一天爆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後,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
重陽節,時間:農歷九月初九。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
⑧ 傳統文化有什麼中國特色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5,儒家,佛家,道家彼此共存共榮,長期以來支配和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
(8)澤國旗袍擴展閱讀:
語言文字
漢語是我國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我國除漢族使用漢語外,回族、滿族、畲族也基本轉用漢語。
現代漢語有標准語(普通話)和方言之分。漢語方言通常分為十大方言:官話方言,晉方言,吳方言,徽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湘方言和平話土話。 從語言系屬來看,我國56個民族使用的語言分別屬於五大語言: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和印歐語系。
漢字是世界四大自源文字之一(另外三種是埃及聖書字,蘇美爾楔形文字,瑪雅文字),從文字類型上看漢字有表意文字,意音文字,音節文字之分。從字母體繫上看有古印度字母,回鶻字母,阿拉伯字母,方塊形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等形式。
鮮有文字的書寫能成為一門藝術,更無一能達到漢字書法藝術的高度。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黃庭堅等書法名家的作品至今讓人們嘆為觀止。
⑨ 張姓跟章姓有關系嗎
不!張姓是華夏大姓之一,人口近一億,遍布全國及世界各地。張姓祖根在哪裡?有的說河北清河,有的說山西太原,有的說河南濮陽。為了尋清這個問題,本會邀請省內外著名專家學者舉行了兩次張姓起源學術研討會,進行了實地考察,掌握了大量史實,確認中華張姓始祖是揮公。揮公得姓於帝丘(今河南濮陽),帝丘是張姓先民最早的祖居地,張姓源於濮陽,其他地方只能是流,是支脈。
一、史籍及譜牒依據
我們查閱有關張姓始祖揮公的記載見之於書的有17種之多。《世本》日: 「揮作弓,牟夷作矢。」這是今見最早的關於揮的記載。《史記·五帝本紀》日: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仆,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唐·林寶《元和姓纂》雲: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宋·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日: 「張氏出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清·乾隆朝重修《張氏族譜·受姓淵源考》: 「張氏出自黃帝軒轅氏,生少吳金天氏,又號青陽氏,第五子揮始制弓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
從上述文獻可知,揮為張氏得姓祖,這一觀點,除宋代鄭樵所著《通志》認為解張是張姓始祖外,其他史書均無疑義。但是,揮是黃帝之孫,或是黃帝之子;揮是玄囂青陽氏之子,或是少昊青陽氏之子,卻有分歧。我們認為,揮是黃帝之孫、玄囂青陽氏之子。其根據有二:①《國語·晉語》日: 「凡黃帝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嬉、姑、儇、依是也。」(其中有二人同為姬姓,二人同為己姓)。《史記·五帝本紀·注釋》、《世本》、《大戴禮記》等文獻均有同樣記載。黃帝子所得十二姓中沒有張姓,這說明張姓非黃帝所賜,揮公非黃帝之子,乃黃帝之孫,和帝顓頊是親叔伯兄弟,是同時代人。②當代著名民族源流學家何光岳先生考證,少昊金天氏本東夷族,非黃帝後裔青陽氏,亦就排除了少昊為黃帝之子說,揮為玄囂青陽氏之子是比較可信的。
但是,鑒於「揮為黃帝之子或孫」的問題,在歷史上已爭論了幾千年,且各有重要文獻依據;揮生活在上古傳說時代,後世史書不一致、有爭議,是正常的。所以,我們的態度是:兩種觀點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大同存小異,誰也不能強迫誰改變族譜。我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姓氏文化研究的深入,認識會逐步統一的。
二、地望考察
玄囂因何得號青陽氏?這與其封邑有關。我國自古至今,均以「山南水北為陽」。青陽,即清水之陽(青、清古通用),而古清河就流經濮陽。
《讀史方輿紀要》日:「淇水過內黃縣南為白溝,亦日青河。」又日:「淇水……經內黃、清豐之間,其下流人大河,故瀆今湮。」《前漢書·地理志》日:「清河水出內黃縣南。」以上引文說明古清河與淇河、白溝為一河的不同名稱。《詩經·衛風·氓》篇: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涉淇」即「涉過淇水」,「淇水」即是「古清河」;「頓丘」古邑名,在今濮陽城西、浚縣境內。從這首古詩也說明帝丘附近有古清河。今濮陽市區張儀村、班家、店當一帶村民,仍稱村北為北清河、村南為南清河。張儀村系戰國時期縱橫家張儀故里,至今村內尚有「張儀祠遺址」。該村有張、尹、李等八姓,只有張姓是老住戶,其他均是遷入戶。據清光緒二十五年續修的《李氏族譜》載:「李氏出隴西蔓延天下,明洪武年間,自洪洞遷於開州北王家莊後,自王家莊移居清邑張儀村。」清光緒年間續修的《尹氏家譜》載:「尹氏世居山西之洪洞,明成化年間徙居清邑張儀村。」該地為什麼稱「清邑」?定與古清河流經此地有關,很可能就是玄囂的封地「清陽」。「清邑」明代尚存,今已不在。據著名歷史學家朱紹侯先生講:「帝丘(今濮陽)在上古時期是東夷族勢力與黃帝族勢力的交接地區。因此,黃帝必須在帝丘設防,所以把其子玄囂封於青陽。」由此可知,張姓始祖揮公,自幼便生活在古清河上游其父的封邑,年長之後又在帝丘輔佐帝顓頊。由於揮十分聰明英武,他夜觀弧星,折枝彎條,始制弓矢,大大提高了顓頊部族的戰鬥力。弓矢用於狩獵,獵獲的鳥獸空前增多,提高了部族的生活水平;用於戰爭,打敗了與顓頊爭帝的共工部族,使顓頊統治的疆域「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址,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由於揮公功勛卓著,帝顓頊封其為弓正(亦稱弓長),並賜姓張,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有人說,清河在中國境內何止一條?河北、山東、山西、安徽等省都有清河,怎麼能斷定濮陽的古清河就是玄囂的封邑青陽所在地呢?這是因為濮陽古稱帝丘,顓項建都於此,至今濮陽城中心四牌樓上仍鐫刻著「顓頊遺都」四個大字。帝顓頊、帝嚳死後均葬於帝丘,今陵墓尚存,這一點是哪個清河也沒有的。所以,只有帝丘附近的古清河才是玄囂封邑青陽所在地,玄囂也因封地青陽而號青陽氏。
三、當代族史研究成果
何光岳先生關於揮為玄囂青陽氏之子的論點,在當今史學界頗具權威性,為研究張姓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據。著名族史專家謝均祥先生經過多年研究考證,確認張姓源於濮陽。他的這一研究成果,1994年曾在《歐洲時報》、《河南廣播電視報》等國內外報刊上發表。
以上論據充分證明了:揮公即是張姓始祖,因發明弓矢而得姓,張姓祖根在濮陽,這便是張姓的淵源。
此外,後世有以字為姓者,也有因種種原因改姓者。如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解張,字張侯,在晉齊鞍之戰中作戰勇猛,戰功卓著,他的後世以他的字為姓,改解姓為張姓。戰國時期,魏國人范雎,為躲避仇人迫害,改姓易名,自稱張祿,西入秦國,屢次為秦王出謀劃策,因功登上相位。三國名將張遼,原姓聶。漢末黑山起義軍首領張燕,原姓褚。另有少數民族改姓張的。在當代中國,回、滿、藏、苗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中,都有張姓人群存在。但這只是支脈,是流,而不是源。
四、張姓播遷
張姓先民是怎樣從得姓地濮陽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這是個大課題,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夠說清的。現僅就我們的初步考察,談一下我們的看法。
張姓先民的第一次大播遷應是在大禹治水時期。當時,遍地洪水泛濫,中原濮陽地勢低窪,更是一片汪洋。為求生存,先民們只好擇高而居,逃往距離近的高丘或山區,並且在那裡定居下來,繁衍生息,而後又逐步走向全國各地。這次洪水大致發生在帝顓頊、帝嚳之後的堯、舜時期,也正是揮公得姓之後。起初,堯命顓頊之子鯀治水,而且到過濮陽。至今,濮陽境內仍有「鯀堤」遺跡。明·嘉靖《開州志》(明代濮陽稱開州)卷二,載宋·司馬光《鯀堤》詩日:「東郡(今濮陽)鯀堤古,向來煙火疏。堤封百里遠,生齒萬家余……」可惜,曾在濮陽築堤治水的鯀,由於方法不對,九年沒有把水治平,被舜殺於羽山。舜又派鯀之子大禹治水。他帶領人民,鑿山開河,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把水治平。這次大洪水先後治了二十二年,逼使很多人離鄉背井逃避水患。但要問,當時的張姓先民究竟逃到了哪省哪縣,因沒查到確鑿依據,筆者不能妄言。但據讀史得知,帝顓頊、帝嚳均建都於帝丘(今濮陽),到帝堯為什麼把都城遷到了平陽(今山西省臨汾西南)?帝舜為什麼把都城遷到了蒲坂(今山西省永濟縣西南蒲州)?大禹為什麼把都城遷到了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恐怕都與這次大洪水有直接關系。中國地勢的特點, 「西北高,東南低,十里地,窪三尺」。在洪水滔天的時代,難怪帝堯、帝舜、大禹均遷都於山西。試想,部落聯盟的首領和都城都遷走了,黎民百姓能不跟著去嗎?所以,歷來飽受洪水災害的濮陽人,逃避水災多向西,不去山西就去陝西。那個時期,張姓先民從得姓地老家帝丘(今濮陽)逃往山西等地,再由山西遷往各地,或遷回老家濮陽,是比較符合歷史實際的。
張姓先民第二次大播遷,當在公元前132年(漢武帝元光三年),黃河在濮陽瓠子堤決口時期。自古人戀故土。大禹把洪水治平之後,逃往外地的先民回來一部分是肯定的。經過夏、商、周、秦等朝代,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濮陽地區屬於衛國,經濟文化都有相當發展。但到漢代,濮陽人又碰上了黃河瓠子堤決口,淹沒十六郡,濮陽以東盡成澤國,又一次一直淹了二十二年,人們沒吃沒喝能不外逃嗎?去哪裡?為了求生存逃水患,只好走老路逃往高丘或山區。此後,還有新莽時期公元11年,黃河自治亭(今濮陽)決口,是歷史上黃河第二次改道,漫流於濮陽以東各郡達59年。北宋熙寧十年,黃河自濮陽曹村決口,是歷史上黃河第三次改道,泛郡縣四十五,淹民田30萬頃。有史記載的黃河在濮陽境內的決口達一百多次,又加上旱災、蟲災,每次水旱災害,都迫使先民們離鄉背井,逃往各地。
除了水災之外,戰亂是張姓先民多次遷移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濮陽地處中原,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晉楚城濮之戰,秦代章邯和項羽濮陽之戰,東漢曹操呂布濮陽之戰,北宋宋遼澶淵之戰等多次大戰都發生在這里,每次戰亂都迫使先民們多向比較安定的南方遷移。據王大良、孟繁冶先生編著的《中國大姓尋根與取名》一書記載,由於戰亂原因, 「張姓先民由中原地區向四方遷徙,有過幾次大的潮流。第一次是在東漢末年,由於董卓之亂和連年的戰亂,中原地區遭受嚴重破壞,在此居住的張姓先民被迫南遷;第二次是在西晉末年,匈奴和羯、鮮卑、氐、羌等少數民族的軍隊進入中原,滅亡了漢族地主階級在洛陽建立的西晉王朝,人民群眾蒙受了深重的苦難,中原的張姓先民又一次大規模地南遷,同時也有部分張姓先民遷往東北和西北地區;第三次是在金兵南侵,滅亡了建都開封的北宋政權,佔領了黃河南北,這里的張姓先民又一次大規模南遷,到長江以南地區避難。除了這三次遷徙外,還有更多的小規模遷徙,使張姓兒女逐漸遍布於全國各地。」
章姓來源有二:(1)據《左傳》記載:「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此十國皆任姓」。章姓是任姓的分派,是個古老的姓氏,源出黃帝的後裔。(2)《辭源》載:章姓「系出姜姓,齊太公支孫封於鄣。左傳齊人降鄣,子孫去邑為章氏」。商朝時有章國(在今山東省東平縣,一說諸城縣),是黃帝裔孫的封地。至周初,姜太公(子牙)輔助周文王、周武王滅商得天下,立了大功,受封於齊國。並經周天子特許,享有代天子征伐諸侯的權力。姜太公滅章後,把它作為附庸國封給支系子孫,稱鄣國。公元前644年鄣侯被他的同宗齊國吞並之後,子孫「去邑留章」,以章為姓。姜太公是炎帝的裔孫,所以章氏又是炎帝的後裔。上述表明,章氏是個特殊的姓氏,把「炎黃」之源都佔有之。
入潮始祖章松山
章氏向南播遷始於周朝襄王八年(前644)後,那時鄣國鄣侯被他的同宗齊國吞並,子孫改為章姓,這一支是姜太公的後裔,他們便從山東向南遷徙,在豫章(今南昌)安居蕃衍,不久成為當地望族。至晉朝豫章的章氏有一支流入福建,宋代已成為泱泱大姓,在全國列第40位。現今已退居在全國100個大姓之後。
入潮始祖是南唐太傅章仔鈞第13代孫章松山。於元代為避戰亂入潮,選擇在水秀山環,沃野平衍,風俗淳厚的潮州府海陽縣西塘鄉(今潮州湘橋區)定居。裔孫再分創海陽縣埭頭鄉(今澄海溪南鎮)、南澳後宅鎮及揭陽、饒平等地。
澄海埭頭鄉之章姓人家,是明代中期從福建遷徙而來,後來又有早期遷徙入潮,定居海陽之章姓人遷此認宗,聚族而居。至今已傳二十多代。
潮陽章姓來自海陽縣岐山(今屬汕頭市金平區岐山街道)章族,岐山章氏先祖是於明初從福建遷來創基。開基祖第6代孫於清代初年移居潮陽縣峽山都芝埕(今沙隴鎮芝蘭)另創基業;後來芝蘭後厝有章氏裔孫遷居東寮(今沙隴鎮東華),稱後厝洲。另外,海陽岐山章氏第7代孫又移居東華,稱前厝洲,已傳12代以上。
潮汕人口近二萬
潮汕章氏人口,據不完全資料統計共約18000多人。其中汕頭市金平、龍湖、濠江區約2500人;潮陽區約850人,潮南區約1800多人,澄海區約3000人,大部分聚居於溪南埭頭鄉,其餘分布於東里、澄城等鎮;南澳縣約4000人,是南澳縣四大姓之一,主要集中聚居後宅鎮,並分布其他各鎮;揭陽榕城區約5000人;揭西縣約300多人,分布於金和、棉湖、大溪等鎮;揭東縣曲溪、地都鎮有幾戶章姓人家散居。此外,潮州湘橋區、饒平等地也有章氏聚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