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大神那個電影或者電視劇有旗袍女在江南水鄉走的片段
《羅龍鎮女人》是由北京北廣傳媒影視有限公司等出品的抗戰劇,由黃建勛執導,苗圃、赫子銘、黃維德、李子雄、李肖寧主演
㈡ 描述穿旗袍美女的詩句
錦袍素雅身段嬌,春風拂柳展妖嬈。舞步輕盈驚四座,醉眼周郎矚小喬。
錦袍華貴淑女嬌,玲瓏曲折現苗條。媚態橫生銷魂處,飄然漫步飛燕騷。
錦袍炫麗儀態嬌,圓臀玉腿細柔腰。痴迷竟日旗服美,飽覽娥眉樂陶陶。
柳風中擺,新荷雨中搖。亭亭長玉頸,款款小蠻腰。乍現玲瓏態,憑添嫵媚嬌。從來民國范,大美數旗袍。芊芊淑女,婀娜旗袍著身,曼妙多姿,笑顏如花綻,玉音婉轉流,皎皎兮似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回風之流雪。
夢回邂逅,終難忘。天下華服,不相識,又何妨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旗袍歷經百年的演進,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的變化,演繹出多姿多彩的樣式,讓人目不暇接。20世紀30、40年代旗袍發展的黃金時代,樣式變化多且非常豐富。旗袍的襟、領、袖、裙擺等部位風格別樣:襟有圓襟、方襟、長襟等;領有上海領、元寶領、低領等;袖子有長袖、短袖,有挽大袖、套花袖,還有喇叭形的倒大袖,在袖口鑲、綉、滾、盪各種紋樣,十分別致;裙擺除了長短變化,還增加了魚尾形、波浪形等裙擺款式。
㈢ 性感大長腿江南旗袍美女,旗袍的起源是什麼時候
和國外大氣漂亮的晚禮服一樣,旗袍也是我國的標志性服裝之一。旗袍甚至一度被稱為女性國服,可見旗袍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是有多重要了。如果說要怎樣展現東方的美麗,那麼旗袍一定是最佳的選擇。旗袍款式立體剪裁修身,而且能特別完美的詮釋身體的輪廓和線條,打造出獨特的S型女性曲線。
旗袍因它大氣溫婉的特性,在江南地區十分流行。小家碧玉的江南女子,穿上一身修身的旗袍和素雅和大氣。帶上一把油紙傘或拿著一把小小的扇子在紅牆碧瓦真走一走,一顰一笑,一舉一動之間都極盡女子的風韻,可謂是讓人移不開眼睛。
㈣ 烏篷船,聽雨眠,一蓑煙雨枕江南是什麼意思
大意是說作者在烏篷船中,聽著雨聲入眠,不由得身心都融入到煙雨籠罩下江南如花的風景之中。
出處:
吳冠中畫上的題字。
賞析解讀:
對於一些人來說,江南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畫,用一支毛筆,蘸一點墨,就能畫出心中的江南夢。煙雨朦朧,小橋流水,再添一隻烏篷船,就是夢里江南最詩意的風景。如果說,江南是一場夢,那麼,烏篷船就是,那夢里無法抹去的一點靈動。水巷烏篷,一搖一曳,穿過小橋,路過人家,搖擺著屬於江南的故事。
烏篷船,它不在春江花月夜的江灘,也沒有秦淮畫舫的隆重奢華,卻將書生的羸弱,孩童的嬉戲,女兒的溫柔百姓的淳樸,這些渾然天成,融為一體。或許歲月真的會在一個地方停滯不前,熟悉的停在碼頭的烏篷船,熟悉的烏氈帽,還有熟悉的船娘。煙雨亭閣詩畫眠,白牆青瓦烏篷船,一櫓搖碎波心鏡,誰家吳音低撫弦。
乘一隻烏篷小船,斟一壺時光的酒,看一眼兩岸的景,聽一聲吳音小調,枕水入夢,恍然身處桃源。落日的黃昏,佇立在橋頭,看著晚歸的烏篷船悠悠劃過,又遠去,消失在淺淺的暮色中。靜靜的村落,靜靜的黃昏,靜靜地看著落日,靜靜等待一輪月兒的升起。烏篷船兩頭尖翹,船舶覆蓋半圓形的船篷,上塗桐油黑漆,故稱「烏」,烏篷船流傳至今已有2500多年。
烏篷船是江南水鄉的地域符號,常常出沒在密集水巷之間,行則輕快,泊則閑雅,或獨或群,獨則獨標高格,群則浩浩盪盪。陸游曾形容烏篷船:輕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斷萍州煙雨。江南的一川煙雨,淡雅靜謐,離不開烏篷船的襯托。行則輕快,泊則閑雅,一搖一曳,一夢一醒,搖擺著江南的故事。
烏篷船上唱一曲離殤,誰丟了過往,誰又落了韶光…烏篷船承載著唐詩宋詞的意韻,以一種女性的陰柔靜靜的,停泊在月色斑斕的橋下,人生中的種種柔情皆付之於烏篷船。過去,人們出去種田,捕魚捉蝦,走親訪友,婚喪嫁娶,都離不開這小小的烏篷船。
江波浩渺,泛舟江上,順流千里,別有一番韻致。停靠岸邊,寂靜如初,是「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意境。燈光粼粼,淺斟低唱,是烏蓬船鋪就的溫柔旖旎。最美不過,烏蓬船里的一場遇見。船上,船下,每一個瞬間,都可以生長出一段前世今生的故事。漸彎的蓬頂,年久的船身,伴隨著煙雨江南緩緩而行,這里有著江南最燦爛的風花雪月,這里有著江南最根本的從前。
每一條烏篷船都在江南煙雨中,沉澱屬於自己的故事。此刻,彷彿又聽到烏篷船的櫓聲越來越近,越來越近。一襲江南夢,醉卧煙雨中,不願做過客,惟願做歸人。
吳冠中簡介:
吳冠中(1919—2010),江蘇宜興人,當代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油畫代表作品有《長江三峽》、《北國風光》、《小鳥天堂》、《黃山松》、《魯迅的故鄉》等。個人文集有《吳冠中談藝集》《吳冠中散文選》《美醜緣》等十餘種。
2010年6月25日23時57分,吳冠中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1歲。2016年4月4日,吳冠中油畫《周庄》以2.36億港元成交,刷新中國油畫拍賣紀錄。
㈤ 《烏篷船》賞析
《烏篷船》用了使人倍感親切的書信形式,記敘了作者浙東家鄉的「一種很有趣的東西」——「烏篷船」,為人們描寫了一幅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風物民俗的畫面,抒寫了懷鄉情趣。
文章體現了作者絮絮而談,狀物唯恐不細,圖貌唯恐不周的心理。在記敘烏篷船的用途、種類、結構、外形等方面無不如此。作者為何要如此細細道來?其實是要表達他對浙東故鄉的一種「特別的情分」,烏篷船在作者的筆下化成了對故鄉的一份淡淡的思念之情。在談到游歷家鄉景色時,作者特別強調要耐著性子,從容不迫,這樣才是遊山玩水的最佳心境。然而細細體味,其中卻透露出作者對人生的處世態度。在作者看來,心平氣和、淡泊恬靜才是處世的最佳態度。
文章在平淡的筆調中將船的結構、種類以及乘船的樂趣從容道出,將知識性和趣味性結合起來,表現了一種悠閑自得的情趣。作者以清淡的口吻、清麗的筆調、清幽的情懷、清雋的神韻,表現一種清靜的心境和恬淡的鄉情,典型地表現出周作人「平和沖淡」的散文風格。
㈥ 江南的烏篷船和白篷船有什麼區別
烏是指黑色的意思,江南烏篷船很出名,白篷船很少見。區別就在於船上用於遮風擋雨拱型篷子的顏色
㈦ 葉千華詩歌《江南美女》賞析
江南在歷史上出現了眾多的美女。最早的是西施,「西施越溪女,出自薴蘿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李白《西施》)「憶昔西施人未求,浣紗曾向此溪頭。一朝得侍君王側,不見玉顏空水流。」(施肩吾《越溪懷古》)流水依舊,而玉顏已逝,令人感嘆不已。另外,歷史上的江南美女還有項羽的寵妃虞姬、周瑜之妻小喬、錢塘娼女蘇小小、金陵莫愁等。唐代產生了大量描寫江南美女的詩篇,唐詩中吟詠美人的詩層出不窮。王琚有《美女篇》,岑參有《醉戲竇子美人》,孟浩然有《美人分香》,李白有《陌上贈美人》、《口號吳王美人半醉》、《代美人愁鏡二首》,張渭有《贈趙使君美人》,杜甫有《佳人》,張籍有《美人宮琪》,顧況有《代佳人贈別》,武元衡有《贈佳人》,李賀有《美人梳頭歌》,陸龜蒙有《美人》等,把美人的儀態和情趣從內到外寫了一遍。唐代詩人對江南美女的形容,有佳麗、吳娃、吳姬、越艷等。
江南美女有著嬌好的姿容體態。她們有著潔白的肌膚,這一點似乎成為江南美女與其他地方女子的顯著區別。李白描寫江南女子白皙清秀的詩歌就很多。「長干吳兒女,眉目艷星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李白《越女詞五首》其一)「吳兒多白皙,好為盪舟劇。」(李白《越女詞五首》其二)「玉面耶溪女,青蛾紅粉妝。一雙金齒屐,兩足白如霜。」(李白《浣紗石上女》)把吳女之白作為整個詩歌的主題。江南氣候宜人,山水秀美,自然會造就美女的白皙肌膚。正如杜牧「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杜牧《杜秋娘詞》)所吟詠的一樣。加上采蓮女多赤足在水上勞動,其素足也就給人以很深的印象。「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杜甫《壯游》)在唐代詩人的筆下,江南女性容顏之美並無身份之分,既可以是貧寒浣紗女,有「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王維《洛陽女兒行》)的不平;也可以是歌妓,有「看舞顏如玉,聽詩韻似金」(白居易《清明日觀妓舞聽客詩》)的沉醉。她們的體態窈窕多姿,「吳娃與越艷,窈窕誇鉛紅」(李白《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她們有的豐滿可人,「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豐茸」(王勃《采蓮歸》)。將江南美女與鮮花相類比由來已久,梁代昭明太子就曾有「蓮花泛水,艷如越女之腮。」(《錦帶書十二月啟》)詩人常常以鮮花來形容贊美她們,「越女顏如花,越王聞浣紗。」(宋之問《浣紗篇贈陸上人》)驚嘆「錢塘江畔是誰家,江上兒女全勝花。」(王昌齡《浣紗女》)「木蘭舟上,何處吳娃越艷,藕花紅照臉。」(孫光憲《河傳》)寫江南美女人面與鮮花相映襯,別有一番情趣與意境。
江南美女還有著豐富的性情和才藝。從總體上看,江南女性的性情開朗活潑,健康樂觀。她們有的嬌羞,「耶溪采蓮女,見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有的大膽,「賣眼擲春心,折花調行客。」(李白《越女詞五首》)有的天真爛漫,「呼來上雲梯,含笑出簾櫳。」(李白《經離亂後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越女沙頭爭拾翠,相呼歸去背斜陽。」(孫光憲《八拍蠻》)有的機靈活潑,「吳娃足情言語黠,越客有酒巾冠斜。」(劉禹錫《樂天寄憶舊游因作報白君以答》)有的深情款款,「越女含情已無限,莫教長袖舞闌干。」(羊士愕《郡中即事三首》)有的熱情歡快,「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李白《金陵酒肆留別》)當壚賣酒熱情待客,如春風撲面。「半道逢吳姬,卷簾出揶揄。」(李白《玩月金陵城西孫楚酒樓達曙歌吹日晚乘醉……訪崔四侍御》)卷簾嘲戲,潑辣俏麗,毫無拘束。江南社會普遍流行樂歌舞蹈,杜牧到湖州後,描寫江南秋收後人們慶祝豐收的情景時說,「萬家相慶喜秋成,處處樓台歌板聲。」(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後移居霅溪管因題長句四韻》)就是這種文化氛圍的寫照。唐詩中對江南佳麗擅長歌舞的描寫,與其美麗多情一樣,幾乎成為她們的專利。「越女歌長君且聽,芙蓉香滿水邊城。」(常建《吳故宮》)「葡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青黛畫眉紅錦靴,道字不正嬌唱歌。」(李白《對酒》)「吳姬對酒歌千曲,秦女留人酒百杯。」(鮑防《人日陪宣州范中丞傳正與范侍御傳真宴東峰亭》)都對她們的嬌美歌喉贊美有加。同時她們還擅長音樂與舞蹈。「胡人叫玉笛,越女彈霜絲。」(李白《九日登山》)「吳姬緩舞留君醉,隨意青楓白露寒。」(王昌齡《重別李評事》)「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白居易《憶江南詞》)當這種優美的歌聲與具體場景結合起來時,便構成了動人的藝術境界。「楚客秋思著黃葉,吳姬夜歌停碧雲。聲盡燈前各流淚,水天涼冷雁離群。」(鮑溶《吳中夜別》)秋日送別本已惆悵不已,吳女的歌聲更增添了無限愁緒。
江南佳麗在唐代詩人心中有著很高的地位,他們贊美她們的嬌媚靈秀,也敬佩她們的出眾才藝。如張籍《酬朱慶餘》所雲「齊紈未是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詩中雖然是用比興手法贊揚江南舉子朱慶餘,但其中仍然可以透露出唐代詩人心目中江南美女的份量。所以唐代詩人在江南遊歷,並不乏對她們的嚮往與追慕,也就有了種種悲歡離合的故事。白居易晚年創作的大量贊美江南景色與生活的作品,如《憶江南》等,也許其中就有思念江南美女的內容。脫俗清雅的隱逸之士孟浩然來到江南越中,面對耶溪邊的「新妝浣紗女」,也不由得產生「相看不相識,脈脈不得語」(《耶溪泛舟》)的感嘆。韓愈《劉生》詩中寫劉生游歷至江南,「越女一笑三年留,南逾橫嶺入炎州。」劉生在越地停留三年,全因越女的美麗動人,可見詩人對江南佳麗是情有獨衷。其實江南佳麗並不僅僅是因為容貌魅力而吸引男士,她們中也不乏能詩善文的才女,她們都有動人的詩篇傳世。據《麗情集》記載,越溪一楊姓女,善寫詩歌,但每首總不超過兩句。有位姓謝的書生向她求婚,楊女的父親便將她創作的兩句詩交給謝生,讓他續對以定婚否。楊女看了謝生的續詩後,驚嘆不已,稱「天生吾夫也」,二人終成眷屬。楊女的前兩句為:「珠簾半床月,青竹滿林風。」寫清新舒朗之景,以景寫情,抒發了內心的寂寞與期待。謝生的對句為:「何事今宵景,無人解語同。」以心靈獨白巧妙回應,道出了今宵美景沒有知音的傷感。二人之聯句景美情深,堪稱心有靈犀,珠聯璧合。七年之後,楊女竟在與謝生聯句賦詩後,在謝生的懷里而逝。楊女:「春盡花隨盡,其如自是花。」謝生:「從來說花意,不過此榮華。」楊女:「明月易虧輪,好花難戀春。」謝生:「常將花月恨,並作可憐人。」整首詩抒發了一種春去花落、美好事物難以長留的傷感。這是一則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楊女以詩而嫁謝生,又吟詠著詩歌逝於謝生懷抱,其出眾的才華與敏感深情當為日後江南才女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