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壯族服裝手工女裝哪裡買到

壯族服裝手工女裝哪裡買到

發布時間:2021-12-05 04:40:06

❶ 壯族服飾特點是什麼

壯族服飾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

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

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她們一般的服飾是一身藍黑,褲腳稍寬,頭上包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系著精緻的圍裙。上衣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別。

(1)壯族服裝手工女裝哪裡買到擴展閱讀

1、壯族花鞋,刺綉工藝品。又稱「綉鞋」。為婦女所用。流行於廣西龍州等地。清末民國初年流行。鞋頭有鉤,象龍船。分有後跟和無後跟兩種。鞋底較厚,多用砂紙做成。針法有齊針、拖針、混針、盤針、堆綉、壓綉等。

2、壯族婦女發式,因地而異。廣西龍勝一帶的老年婦女不結髻,把長發翻過頭頂打旋,然後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頭頂留長發,四周剪成披衽,頂心長發翻到前額,扎以白布,插上銀梳;小孩頭發則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銀飾帽,長大才留頂心發。

3、建築,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民居。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

❷ 壯族有什麼風俗壯族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1.節日

壯族的節日多與當地漢族相同,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漢族民間節日,也是壯族的歲時節日。壯族比較具有本民族特點的節日是「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

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

「牛魂節」,又稱「牛王節」、「開秧節」。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於農歷四月初八進行,因為相傳這一天是牛王的誕辰。傳說牛王原來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幫助人們耕作。人們感激他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

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將牛梳洗一番,並修整牛欄,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邊祭牛魂,然後把一半食品及鮮草分給每頭耕牛吃。

農歷七月十四日的「中元節」,又稱「鬼節」、「敬祖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主要內容是祭祖和祀鬼。

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過去這個節日忌諱用雞作祭品,只能用鴨或鵝祭祀,尤以鴨為主,這個節日甚至因此也被稱為「鴨兒節」),蒸糕做饃,並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以備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後,入夜還要到山角河邊,進行野祭,燃香點燭,焚燒紙衣,祈求野鬼別來作祟。

2.婚姻

壯族多一夫一妻制家庭。過去,「女娶男嫁,夫從妻居」曾經較為盛行,後來過渡到「從夫居」的父系家庭為主。

3.喪葬

壯族傳統的喪葬習俗,主要有兩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

其葬法是:親屬死後,以薄棺就近埋葬,起「長墓」;待三五年筋肉腐朽後,再掘墳開棺撿其骨骸裝進陶制的「金罈」中,然後擇定風水寶地埋葬,起「圓墓」。前述壯族的火葬,也是用「金罈」裝儲骨灰,然後擇地而葬,也屬於二次葬式。

4.壯拳

壯拳是古代廣西狼兵在戰場上格鬥的武術,拳術主要以強調拳,腳,膝,肘,咬等使用,完全放棄掌法,勾手等招式,因為戰場格鬥不可能出現這一類的技法。壯拳的動作彪悍粗獷,形象朴實、功架清晰准確,沉實穩健,拳剛、勢烈、多短打、擅標掌、少跳躍,稈拳時結合使用壯語發音,借聲氣摧力。

壯拳在壯鄉不僅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而且還是壯族獨特的習俗。這種習俗經久不衰,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後。而今壯鄉的傳統武術又逐步恢復發展起來。

5.風俗禁忌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

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壯家門外要放下農具,脫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台。壯族青年結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

特別是懷孕婦女不能進入產婦家。家有產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隻雞或相應的禮物,做孩子的乾爹、干媽。吃飯時忌用嘴把飯吹涼,更忌把筷子插到碗里。夜間行走忌吹口哨。忌坐門檻中間。

壯族是稻作民族,十分愛護青蛙,有些地方的壯族有專門的「敬蛙儀」,所以到壯族地區,嚴禁捕殺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災或其他重大災害時,壯族都要舉行安龍祭祖活動,乞求神龍賑災。儀式結束後,於寨口立碑,謝絕外人進寨。

服飾

壯族的服裝,大部分和漢族相同,但在桂西鄉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婦女,還保存著自己民族服裝的特點。如廣西西北部,中老年壯族婦女多穿無領、左衽、綉花滾邊的衣服和滾邊、寬腳的褲子,腰間束綉花圍腰,下身穿褶裙和綉花鞋,喜戴銀首飾。

廣西西南部龍州、憑祥一帶的壯族婦女,至今仍穿著無領、左衽的黑色上衣,頭上包成方塊形狀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寬腳褲子。

(2)壯族服裝手工女裝哪裡買到擴展閱讀:

壯族,舊稱僮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壯族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北部灣。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布區。

在古黔中地區的道縣玉蟾岩(古代壯族蒼梧部活動區域),發現了人類在15000年前用來作陶器"墊布"的植物纖維編織紋,它是到目前為止人類自己用勞動創造出來的第一件手工紡織品。

❸ 南寧市哪裡有賣壯族民族服飾的最好是手工做的純棉土布的。純藏藍色的那種。

好像文物苑那有

❹ 壯族的頭飾服飾有什麼特點

古代壯族發式普遍流行椎髻:將發盤結於頭頂或腦後形成一個錐形。至唐宋時男子椎髻古風漸失,民國後基本漢化,女性則多保留古式。壯族發式呈現地域性和多樣性,如龍州一帶未婚或未生育的年輕女子以留劉海,梳單雙辮,披發或剪平肩發區別;

傳說壯錦是宋代一名叫達尼妹的壯族姑娘,看到蜘蛛網上的露珠在陽光照耀下閃爍著異彩,從中得到啟示,用五光十色的絲絨為緯,原色細紗為經,編織而成,瑰麗的壯錦就此誕生。織造傳統壯錦是壯族女兒必須學會的手工技藝,她們從懂事起就開始編織自己的全套壯錦嫁妝,特別精美的嫁妝會被人艷羨,織錦者更會受人尊敬和禮遇,壯錦從一開始就融入壯族的日常生活,跟壯鄉人的婚配嫁娶息息相關。

❺ 壯族服裝特點

1、男子一般著黑色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勞動時穿草鞋,節日穿寬口布鞋。

2、女戴黑頭巾,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有一暗兜藏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下穿寬肥黑褲(也有的於褲腳沿口鑲二道異色彩條),腰扎圍裙。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在趕圩、歌場或節日穿綉花鞋。

(5)壯族服裝手工女裝哪裡買到擴展閱讀:

1、壯族花鞋,刺綉工藝品。又稱「綉鞋」。為婦女所用。流行於廣西龍州等地。清末民國初年流行。鞋頭有鉤,象龍船。分有後跟和無後跟兩種。鞋底較厚,多用砂紙做成。針法有齊針、拖針、混針、盤針、堆綉、壓綉等。

2、壯族婦女發式,因地而異。廣西龍勝一帶的老年婦女不結髻,把長發翻過頭頂打旋,然後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頭頂留長發,四周剪成披衽,頂心長發翻到前額,扎以白布,插上銀梳;小孩頭發則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銀飾帽,長大才留頂心發。

❻ 壯族服裝起源

回答:壯族服飾中被稱為「鏡面青天衣」的起源

壯族,本是一個民族統一的稱呼。但近年來一些從事民族學研究的專家、學者又以各地壯族居民的服飾顏色來稱呼,如頻頻出現在報紙、刊物上的廣西那坡縣的黑衣壯、廣西龍州的藍衣壯。若以此來區分,武鳴壯族則應稱為藍衣壯。武鳴藍衣壯的傳統服飾顏色的主要色調是藍色,在染制的過程中,聰明勤勞的壯族婦女,將布料精細加工,達到藍而發亮反光如鏡的程度,縫制好的服裝,壯話稱為「buh ndongq(壯文)」,譯成漢語的意思是「發亮的衣服」。被今廣西研究壯族文學史的專家、學者稱為「清末廣西壯族詩家、文學家」的武鳴鳳林人韋豐華,在他所著的《今是山房吟余瑣記》一書中,將武鳴壯族這一特有的服飾稱為「鏡面青天衣」(古人作詩,青藍同一,實為深藍色)。

「鏡面青天衣」起源於何時,其歷史淵源已無從考證,但其製作的過程、工藝,在民間仍有所流傳。其主要過程是:每年春季,農家用一小塊地種植藍靛,夏末砍收,打碎加水搗成藍靛漿,過濾沉澱成濃濃的藍靛濃漿,留作染料備用。過去,沒有像現在的機器紡織的布料,只有自種棉花,婦女紡紗,用小型木製的簡單機器織出白色的布,俗稱「土布」,布幅寬度一般是1-1.5市尺,最寬為2市尺。秋季,天高氣爽時,則開始染布。將一定量的藍靛濃漿放入大水缸中,用熱水按一定的比例稀釋攪勻,將土布放入染缸中並不斷攪拌,使布著色均勻,然後取出,拿到河、溝水中輕輕搖動漂洗,後在樹蔭下晾乾,絕忌陽光爆曬。如此反復染、晾一二十次以至三十次,土布染上了厚厚的一層藍靛。然後,上山找回一種壯話稱為「漿樹」的樹葉。「漿樹」的中葯名叫青凡來、四眼草,或俗稱「鬼畫符」。「漿樹」葉放入鍋中加水煮沸,經過濾去渣,再加入適量牛膠煮成稍有粘度的稀糊狀樹漿,倒入染缸中,把染好色的布放進缸中,不斷攪動,壯話叫「上漿」,缸中的布著漿均勻後取出,稍晾至半干,再拿到河、溝邊去漂洗,漂洗時只能在水中將布攪動,絕忌搓洗,以洗掉多餘的漿水,使布平滑,最後取回晾乾。這一復雜過程,今廣西壯族文學史學界稱為清末壯族詩人、夏黃人黃彥坊有《嶺山女工詠》詩記曰:「寒閨隱隱一燈紅,十歲嬌娃學女工;玉手纖纖偏耐冷,扯棉聲徹竹籬東。」(原註:扯棉花紡紗);「密縷拖來十丈鮮,深更扎扎未應眠;嬌兒慎莫須啼抱,待制衣服好拜年」(原註:織布);「伊詳江山去娉婷,洗出藍花湛一汀;十五女郎?F染布,斜陽低處斗紅青」(原詩註:染布者,撈出河中洗之,曬干復染後,卻用樹皮紅者濃煎染之,即成深青,揚赤者最貴)。布料上漿晾乾後,拿到村邊備有的平滑石板上,逐段鋪上,村中女伴自然來幫忙,三、四人持木杵,如打鐵狀輪流反復舂打,村頭發出「咚、叮、嗒、當」的響聲,節奏頗為悠揚,逐段將布全條打得平滑、發亮、反光。將舂好的布,量體裁製衣服,黃彥坊詩曰:「嬌兒瑟縮怯風來,啼索新衣向母催;我是女兒無尺寸,度而長短稱身裁。」衣服的式樣,大致是仿唐裝,男上衣前面開衣襟縫上紐扣,女上衣為包胸腹大襟右肩前連腋下縫上紐扣,全部手工針縫,紐扣亦全是布條扭結而成。清朝乾隆六年(公遠1741年)的《武緣縣志》說:「男衣短窄,女衣不掩膝,長裙細褶;褲子全是寬褲頭、寬褲腳。」當然,男裝布料也不一定加工得那麼精細,也只染一二次而已。女裝裁縫好後,嫁衣還要綉花。一般壯家姑娘,年制一兩套,富足之家年制3-5套。節日匯集,尤其在歌圩上,人群中藍光閃亮,陽光反射時,更是一番亮麗。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鏡面青天衣」因穿著密不透風,熱天使人難熬,加上製作費工費時,隨著機織布大量上市,價格適宜,這一傳統服飾逐步消失。20世紀五、六十年代,縣東部羅波、陸斡、兩江、馬頭及西部靈馬尚有部分流行,七十年代全縣基本消失,代之以市場銷售的時裝。今只有縣文物管理所、伊嶺岩風景區管理處收集得數套,用作文物收藏、展出。(慧萍慶勛)

❼ 壯族穿的服飾叫什麼名字

一、壯族穿的服飾叫壯族服飾。

二、壯族服飾介紹:

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壯人花衣短裙,男子著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後兩幅掩不及膝,婦女也著黎桶,下圍花幔。」

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頭巾),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勞動時穿草鞋。

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她們一般的服飾是一身藍黑,褲腳稍寬,頭上包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系著精緻的圍裙。上衣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別。有一暗兜藏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在邊遠山區,壯族婦女還穿著破胸對襟衣,無領,綉五色花紋,鑲上闌干。下穿寬肥黑褲(也有的於褲腳沿口鑲二道異色彩條),腰扎圍裙,褲腳膝蓋處鑲上藍、紅、綠色的絲織和棉織闌干。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在趕圩、歌場或節日穿綉花鞋。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長短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是短及腰的,少數地區上衣長及膝。

三、服飾歷史

清末以前

在清朝末年(1911年)以前,壯人穿的衣服,都是自紡、自織、自縫制的。當時,女子的服裝與男子相比顯得多彩些。她們上身穿的是大襟藍乾衣,領窩至右腋下的衣襟、兩袖,均綉大花邊,衣領矮,露頸部。下身穿的是長至腳踝的長摺裙,或鑲有花邊的寬褲子,裙子外面,正兩腿心處,各綉一條垂直對稱的大花邊,在臀部處打幾個折,臀部下的裙腳捲起一寸左右,兩邊以幾針縫住,形成後裙腳弓形翹起,從前面看是桶裙,背後看是摺裙,上下衣裙貼身,線條分外明朗,十分雅觀。腳登圓口綉花鞋。壯族男子穿的上衣,是黑布對襟衣,圓領闊袖,兩襟扣子7—9個,扣子用黑布織成,穿時,將兩襟的扣子扣起來。男子穿的下衣即褲子也是黑布,褲口寬大,一般為1—1.2尺寸。成年尤其是老人,頭包長約4—5尺的黑巾,或用一塊黑長方形的布合縫,上端打折,頂開圓孔,戴於頭上。平時,一般打赤腳,只有過年過節,喜慶日子,走訪親友,才穿上土布鞋或龍鳳鞋。

清末民國以後

這一時期女子改穿寬闊的唐裝衣褲,腰間正面扎齊腳踝的半邊圍裙。圍裙上頭以兩條印花布帶系結於背後,並以兩端各約兩尺作飄帶。壯族男子改穿對襟唐裝衣,寬褲子。腳穿土布鞋。男子讀書則穿中山裝,剪西式頭。老年人頭扎黑布巾。

1949年以後,壯族地區的城鎮居民、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在校學生等,他們的服裝緊跟全國的變化,一般都穿中山裝、幹部服,與當地漢族人民一樣。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甚至可以在邊遠的山區看到壯族同胞西裝革履,花裙花衣更不用說。傳統的壯族服裝也悄悄發生變化。

❽ 壯族服裝主要有哪幾種顏色

壯族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綉,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艷麗著稱,還有風 格別致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在服飾上男子與漢族無多大區別,,女子則多姿多彩,特別喜歡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絲線綉上花紋,人物、鳥獸、花卉,五花八門,色彩斑斕。 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天下郡國利病書》載:「壯人花衣短裙,男子著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後兩幅掩不及膝,婦女也著黎桶,下圍花幔。」 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 壯族服飾,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頭巾),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勞動時穿草鞋。 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她們一般的服飾是一身藍黑,褲腳稍寬,頭上包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系著精緻的圍裙。上衣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別。有一暗兜藏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在邊遠山區,壯族婦女還穿著破胸對襟衣,無領,綉五色花紋,鑲上闌干。下穿寬肥黑褲(也有的於褲腳沿口鑲二道異色彩條),腰扎圍裙,褲腳膝蓋處鑲上藍、紅、綠色的絲織和棉織闌干。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在趕圩、歌場或節日穿綉花鞋。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長短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是短及腰的,少數地區上衣長及膝。 廣西地處中、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曖,熱量豐富。是壯族的主要棲居地,壯族,是傳統的農業民族,紡織、印染手工藝歷史悠久。 1:由於氣候的原因,壯族服裝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又由於民族的不斷融合,男子服裝幾乎與漢族服裝相差無幾,只是腰間束帶而已;婦女服裝多用花邊裝飾,腰間束圍裙,裙裝逐漸被褲裝代替。 2: 就壯族服飾的顏色來說,古代、近代多以藍靛作染料,大概是因為當地得氣候適合其生長。

與壯族服裝手工女裝哪裡買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品牌低價童裝庫存批發廠家 瀏覽:77
荒古手套怎麼搭配 瀏覽:238
羽絨白馬甲搭配圖片男 瀏覽:927
凱越正時皮帶價格是多少 瀏覽:831
袍還是旗袍 瀏覽:331
寶寶褲子前後襠怎麼分圖片 瀏覽:433
男藍色西裝風衣中長款 瀏覽:933
微信領羽絨服是騙什麼的 瀏覽:338
好看的男士條紋衣圖片大全 瀏覽:507
水貂絨男士長袖襯衫 瀏覽:958
平針衣邊怎麼收針不卷邊 瀏覽:45
格子褲子配什麼衣服 瀏覽:187
防輻射服怎麼檢測好不好 瀏覽:442
好看還是窄皮帶好看圖片 瀏覽:426
油蠟夾克洗了縮水怎麼辦 瀏覽:747
長款過膝衛衣怎麼搭配外套圖片 瀏覽:895
mk風衣值得購買嗎 瀏覽:309
結婚帶領帶什麼顏色好 瀏覽:1
迷彩風衣配什麼褲子和鞋子 瀏覽:674
男士羊絨大衣搭配衛衣圖片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