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醫生的雅稱
中國自古不同於西方,宋以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為復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宋代始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為大夫。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時,天子及諸侯皆設之。分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3 級。秦漢以來,有御史大夫、諫大夫、太中大夫、光祿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階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稱大夫。舊時,太醫院專稱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後官銜泛濫,以官名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所以,北方人尊稱醫生為「大夫」。為了區別於官名,將稱醫生為「大夫」的「大」讀成 dài,而不讀 dà。
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國始有,秦漢治置。後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郎中作為醫生的稱呼始自宋代。尊稱醫生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後官銜泛濫所致。
坐堂醫是在中葯店中為患者診脈看病的中醫大夫。坐堂醫源於漢。相傳漢代名醫張仲景曾作過長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醫,並分文不取。為了紀念張仲景崇高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後來許多中葯店都冠以某某堂,並把坐在葯鋪里診病的醫師稱為「坐堂醫」。
直至近代,醫生才成為為業醫生者之通稱。
我學的是護理專業 但我聽醫學系的學生差、稱他們的衣服是白大衣或者白大褂 不知道是不是最准確的 希望能幫助到你
3. 醫生在文言文里稱什麼(有什麼雅稱)
食醫
周 代掌管宮廷飲食滋味溫涼及分量調配的醫官。
《周禮·天官·食醫》:「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 孫詒讓 正義:「此雲百羞百醬,亦舉成數也。此並庖人共其物,內饔割亨煎和之,膳夫饋之,食醫唯掌其調和齊量而已。」
食醫
「食醫」這一名稱,出自《周禮·天官·冢宰》,書中在主管醫療衛生的官員下設了四種不同職責的醫官;食醫、疾醫(內科醫生)、瘍醫(外科醫生)、獸醫。食醫負責調配王室貴族飲食的寒溫、滋味、營養等,相當現代的營養師。「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由兩個「中士」擔任。
大夫
大夫,多義詞。大夫(dàifu)這個稱謂,是古代的一個是官階,不是官職。西周以後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設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後世遂以大夫為一般任官職之稱。秦漢以後,中央要職有御史大夫,備顧問者有諫議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諫議大夫之官,至明清廢。
郎中
「三教九流」一般都理解為古代職業的名稱,並認為這是泛指舊時下層社會闖盪江湖從事各種行業的人。古代白話小說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貶義。
「九流」分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上九流」是: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中九流」是:舉子、醫生、相命、丹青(賣畫人)、書生、琴棋、僧、道、尼。「下九流」是:師爺、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時妖(拐騙及巫婆)、盜、竊、娼。
醫乃中九流,比士、農、工、商下一等。地位不會很高。
拓展資料:
大夫-網路
食醫-網路
郎中-網路
4. 醫生還有別的稱呼嗎
我國古代醫生的別稱
疾醫:周代醫官名,相當於後世的內科醫生。
醫師:首見於我國春秋戰國時代。
太常:醫官名,秦置秦常,公元前2世紀中期,漢景帝改稱太常。西漢時設太常,少府官職,太常為百官治病,少府在宮廷里治病。
太醫令:東漢曹魏時設置,隋唐改稱太醫署令。系掌管醫療的職官。
太醫博士:北魏置太醫博士以教弟子。
葯醫師:我國唐代已設葯醫師(後稱「葯師」 ),負責采辦諸葯,調和制劑等。
醫生:始於我國唐代。
醫士:首見於我國北宋。
郎中:始於我國宋代,醫生皆稱為郎中。
大夫:始於宋代,至今北方仍稱醫生為大夫。
院使:隋唐設有太醫署,宋有醫官院,金代始改稱太醫院,置提點為長官明清相沿,長官稱為院使,下設御醫、史目、醫士數幹人,主要為官廷服務。御醫,即皇帝內廷使用的
5. 醫生的意思是什麼
醫生,掌握醫葯衛生知識,從事疾病預防和治療的專業人員的統稱。醫生,古代稱大夫或郎中。現在「大夫」一詞在北方人中也常用。在歐美醫生普遍被稱為「Physician」,只有外科醫生被稱呼為「Surgeon」。自中世紀後人們普遍認為「內科學」=「醫學」=「內科醫生」=「醫生Physician」。而外科醫生的工作是美容和理發,只作為醫療補助工作存在,可是隨著時代前進外科醫生和葯劑師都逐漸開始獨自進行治療,他們也變得被看作醫生。外科醫生的法語稱呼為:Decin(Mesan),德語是:Arzt(arutsuto)。但在英聯邦英國外科醫生,今天還以「密司脫」稱呼。
6. 醫生被人們稱為什麼
醫生被人們稱為"白衣天使".因為醫 生可以讓那些身受病痛折磨的人擺脫痛苦。可以讓人變得健康
7. 醫生穿的衣服叫什麼
第一:白色不賴臟有一點臟就能看出來,以表現醫院的干凈程度; 二:醫院的工作人員都有潔癖,而且醫院各種病毒細菌多,一般醫院都定期給工作人員的工作服清洗消毒,用的消毒劑都會使衣服脫色,即使是彩色的衣服洗一段時間後也變成白色的了; 三:白色比較柔和,不容易刺激病人的神經(當然,因為長期用白色,很多孩子一看到穿白衣的人往往就會害怕); 四:白色代表純潔. (叫白大掛吧)
8. 古代醫生的各種叫法
1、岐黃:指黃帝和岐伯,傳說是中醫的始祖。古代醫書《黃帝內經·素問》多用黃帝和岐伯問答的形式寫成。後來用「岐黃」作為中醫學術的代稱:~之術。
2、青囊:借指醫術、醫生。
3、杏林:杏林是中醫學界的代稱。典出三國時期閩籍道醫董奉,據《神仙傳》卷十記載:「君異居山為人治病不取錢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根據董奉的傳說,人們用「杏林」稱頌醫生。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後世遂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等來稱頌醫家的高尚品質和精良醫術。
釋義:你不住在山為人治病不取錢使人重疾病痊癒的,使栽杏五株,輕的一株,如果這十年,計算得到十萬余株,悠遠成林。
4、懸壺:指行醫。
5、郎中:稱中醫醫生。
9. 外套古文稱之為什麼
披風
(1)擋風。 宋 秦觀 《長相思》詞:「開尊待月,掩箔披風,依然燈火 揚州 。」(2).穿在身上的對襟大袖的外衣,是直領、對襟、兩腋下開衩、有二長袖的一種長衫。《舜水朱氏談綺》《醒世恆言·吳衙內鄰舟赴約》:「若是不好,教丫鬟尋過一領披風,與他穿起。」《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那船上女客在那裡換衣裳,一個脫去元色外套,換了一件水田披風。」 曹禺 《王昭君》第三幕:「 呼韓邪從錦帳中緩步走出,身穿披風。」《
編輯本段
簡介
披風,穿在身上的對襟大袖的外衣,是直領、對襟、兩腋下開衩、有二長袖的一種長衫。與斗篷不同,斗篷常穿於室外,披風室內外均可穿。盛行於明清時期,從許多畫像以及筆記資料上看,披風是明代比較流行的一種服飾,在明末的《雲間據目抄》裡面就提到了「披風便服」,清朝入關之後,由於「男從女不從」,所以披風仍然流行了一段時間,在《紅樓夢》中也反復出現披風這種衣物,值得注意的是,紅樓夢中既有披風又有斗篷,說明這二者之間是存在差異的。明代王圻的《三才圖會》雲:「背子,即今之披風也。」換言之,明清時代的披風,就是宋時的背子。《三才圖會》中帶有「背子」的插圖,展示了一種直領、對襟、兩腋下開衩、有二長袖的一種長衫,其形式與清末畫家改琦《紅樓夢圖詠》中王熙鳳身上所穿的外衣一樣,改琦所繪的王熙鳳形象正是《紅樓夢》第六回中見劉姥姥的那次,「那鳳姐兒家常帶著秋板貂鼠昭君套,圍著攢珠勒子,穿著桃紅撒花襖,石青刻絲灰鼠披風,大紅洋縐銀鼠皮裙,粉光脂艷,端端正正坐在那裡,手內拿著小銅火箸兒撥手爐內的灰」。
中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朱舜水【既:朱之瑜(1600~1682)明清之際的學者和教育家。字楚嶼,又作魯嶼,號舜水,漢族,浙江餘姚人,明末貢生。】曾經在日本講學二十二年,成為日本教育史上一位大教育家,被尊為「日本孔子」,桃李滿國,學生英才輩出。1682年他八十二歲時在日本逝世,留下大量遺稿。日本寶永五年(公元170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朱舜水的學生安積覺又編輯刊印《舜水朱氏談綺》3卷。《舜水朱氏談綺》中描述的披風為對襟直領,制衿,左右開衩。
按照《三才圖會》與朱舜水的資料,明代的披風其實和宋代的褙子樣式是相似的,披風跟斗篷則是不一樣的,披風是有袖子、直領、兩邊開叉的。
後來,披風還出現了立領對襟的樣式,這在一些清代的畫像中經常可見,日本人中川忠英編著的《清俗紀聞》中就有立領披風,除了領子的變化,其他部分照舊。
近現代及外國「披風」(其實只是斗篷,根本就不是披風)種類:在5000年前的古埃及浮雕像中就有著這類「披風」的人物形象。這種類型的「披風」長期流行於地中海地區,在11世紀前後盛行於歐洲。
近現代常常把斗篷誤稱為披風。婦女作時髦服飾,除夏季不用,春、秋、冬三季都穿用。質料上,有單、夾、棉、皮的。用綢緞縫制,顏色以綠者為時髦,也有大紅、粉紅、咖啡和灰色等。三十歲以上一般多穿深色,有些用濃重的黑色,以示穩重端莊。長度通常在膝蓋部位,冬天的略長些。「披風」兩襟,釘有鈕扣或帶子,但穿著時修往往不用,任其敞開,走路時一般都用兩手交叉抓住衣襟,以顯示氣派和風度。婦女和兒童用的,多綉有花紋飾,男用一般為素式。按披及人體的部位可分為3類:
①長「披風」(斗篷),披到腰部以下,其中及地「披風」俗稱大斗篷。
②短「披風」,披於腰部以上。女用披在肩部的,稱小「披風」,或稱披肩(前開襟以襻紐系合)。
③連帽「披風」,與帽連成一體,又分連帽小「披風」、連帽斗篷等。
按用途可分為:
①日常生活中用的「披風」。以波蕾若「披風」(小「披風」)比較著名;其他有寶寶斗篷和連帽式「披風」雨衣(雨披)等。
②宗教人士用的「披風」,有基督教的祭披及其十字褡。
③舞台用「披風」,魔術師用的及膝圓型「披風」(圓形裁片在中間留領口)。
④禮儀用的「披風」,有觀劇「披風」,英國元首加冕服蔻普斗篷,劍橋大學博士服大斗篷等。此外還有騎兵穿用的長「披風」,護士「披風」(以深藍色毛料裁製、有紅襯里的七分長「披風」),鬥牛士穿用的兩色「披風」(柯波特),游泳上岸用的海灘「披風」,以及中國彝族的「擦爾瓦」、納西族的「七星羊皮披肩」等。
但實際上近現代以及外國所說的這些個「披風」都是「斗篷」,而不是中國古代文獻、古畫、文物中所展示的披風。
10. 醫生的別稱是什麼
醫生的別稱:
大夫,先生,老師……都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