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彝族服飾特點
彝族服飾特點分男裝服飾,婦女服飾,女童服飾分別進行說明:
男裝服飾
男子多蓄發於頭頂,彝族稱「字爾」或「字木」。男孩在四五歲時,頭前頂留一塊方形的頭發,成年後將其挽成一個發髻。人們視其為天神的代表。頭上纏著青藍色棉布或絲織頭帕,頭帕的頭端多成一尖錐狀,偏鑒於額前左方,彝語稱為「茲提」漢語名「英雄結」。
青年人多將英雄結扎得細長而挺拔,以示勇武,而老年人往往是粗似螺髻,以表老成。彝族男子以無須為美,從年輕時起就常將胡須拔去。男嬰左耳穿孔,稍長即戴耳環。
婦女服飾
婦女上衣毛、棉、絲制、排襟、前襟、後項圈和袖口用綵線挑有圖案花紋。領口周圍綴以金器、銀器、珠寶和玉器。有的飾以盤扣,用彩色絲線纏繞,形狀各異頗具匠心。聖乍地區的兔毛背心又別具一格,即在青底彩花的坎肩袖籠底邊鑲上一圈雪白的兔毛,華美富麗。
婦女多著百褶長裙,用寬布與窄布鑲嵌橫聯而成。童裙以紅、白色為主,或幾色相間,青年以紅、藍、白色或紅藍白色相間為主,老年以青、藍色或青藍色相間為主。
女童服飾
彝族的服飾,多姿多彩,風格獨具,形態有近百種。歷史上,由於彝族支系眾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飾區別明顯,樣式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滿目,各具特色。涼山不少地區四季冷涼,氣候變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飾季節性不強,察爾瓦(披衫)常年皆著。 彝族服飾的色彩較為豐富,款式變化多姿,並且以大量銀製品和刺綉裝飾。
2014年11月11日,彝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貳』 彝族的服飾
彝族服飾,各地不盡相同。涼山、黔西一帶,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有的地區穿小褲腳長褲,並在頭前部正中蓄小綹長發頭帕,右方扎一鉗形結。婦女較多地保留民族特點,通常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一些地方的婦女有穿長裙的習慣。男女外出時身披擦爾瓦。首飾有耳墜、手鐲、戒指、領排花等,多用金銀及玉石做成。
彝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彝族人民,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彝族物質民俗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根據彝族服飾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現,可將彝族服飾劃分為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種類型,各種類型又可分為若乾式樣。這里介紹其中幾種。 本型男裝各地基本一致,多為立領對襟短衣、寬襠褲;女裝則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長衫,也有長衣和短裝,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通著長褲,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或絨線作裝飾。可分為元陽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服飾特點
花腰彝是生活在我國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北部高寒山區的龍武、哨沖鎮一帶的彝族尼蘇支系的一部分,現有3萬多人。花腰彝的稱謂來源與他們所穿的服飾鮮艷奪目、腰系綉花腰帶的著裝打扮有關。長期以來,花腰彝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輝煌燦爛、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服飾。
花腰彝族的傳統服飾做工精細又講究,一個心靈手巧的姑娘,完成一套服裝,往往要花三四年的時間。其中,需要掌握刺綉、挑花、散花、按花、扣花、穿花、堆花、貼布、勾邊等各種技法。花腰姑娘從七八歲開始就在長輩的指導下學習刺綉,經過幾年的勤學苦練,長到十四五歲時就成為刺綉能手,能獨立綉出巧奪天工的衣裳。 本型服飾流行於滇東南彝區及廣西那坡等地。女裝以右襟、對襟上衣及長褲為主要款式,個別地區著裙;男裝上為對襟,外套坎肩,下穿寬襠褲。廣西那坡、雲南麻栗坡部分彝族還保留著貫斗方袍的古老款式,這款服裝僅在節日或舉行儀式時婦女穿用。本型衣裝多以白、藍、黑為底色,多飾動植物花紋和幾何圖案。工藝有刺綉、鑲補、蠟染等多種技法。分路南、彌勒、文西三式。
服飾特點
(1)反映了黑之尊、黃之美的審美觀
(2)反映了彝族「顧頭」的生活習慣和榮譽意識
(3)男子服飾多體現其英勇善戰的氣概
(4)服飾圖案紋樣體現了彝族對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差異大,服飾區別近百種,琳琅滿目,各具特色。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綉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的彝族穿裙子外,雲南其他地區的彝婦女都穿長,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綉有精緻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綉有精美多彩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綉更是光彩奪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鮮艷的綴有紅纓和珠料的雞冠帽,雞冠帽常用布殼剪成雞冠形狀,又以大小數十、數百乃至上千顆銀泡鑲綉而成。居住在山區的彝族,過去無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氈。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織成,長至膝蓋之下,下端綴有毛穗子,一般為深黑色。彝族少女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童裙,梳的是獨辮,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舉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志著該少女已經長大成人,15歲以後,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長裙,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綉滿彩花的頭帕,把童年時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著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有約三寸長的頭發一綹,漢語稱為「天菩薩」,彝語稱為「子爾」。這是彝族男子顯示神靈的方式,千萬不能觸摸。外面裹以長達丈余的青或藍、黑色包頭,右前方紮成拇指粗的長椎形的「子爾」——漢語稱「英雄髻」。男子以無須為美,利用閑暇把胡須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綴紅絲線串起的黃或紅色耳珠,珠下綴有紅色絲線。
『叄』 彝族服飾的服裝特點
婦女上衣毛、棉、絲制、排襟、前襟、後項圈和袖口用綵線挑有圖案花紋。領口周圍綴以金器、銀器、珠寶和玉器。有的飾以盤扣,用彩色絲線纏繞,形狀各異頗具匠心。甘洛彝族女服中襟為多,獨具風采。聖乍地區的兔毛背心又別具一格,即在青底彩花的坎肩袖籠底邊鑲上一圈雪白的兔毛,華美富麗。婦女多著百褶長裙,用寬布與窄布鑲嵌橫聯而成。童裙以紅、白色為主,或幾色相間,青年以紅、藍、白色或紅藍白色相間為主,老年以青、藍色或青藍色相間為主。童裙裙短,一般為兩節,腰小擺大。成人為三節,上節為腰,中節直桶狀,下節成細密格紋。長裙的特點在於下節的層層皺折,所以俗稱「百褶裙」,以多褶為貴。舊時裙式長短與身份有關,黑彝女子長裙拖地,行走時塵土飛揚,以示尊貴。所地地區羊毛裙質地柔厚高雅,中部桶狀窄長,紅色,下節藍色細褶均勻齊整,其下橫間以紅、白、黑細條紋,色調和諧,再下是青色,膝蓋處百褶四散,成喇叭狀。行則褶皺閃動,輕盈飄逸。彝族婦女以針筒、口弦和避邪用的獐牙、麝香為胸飾。腰際佩掛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飾各種紋樣,襯以不同包布縫成,上端開口,下綴五色飄帶,掛於左方腰際,實用又美觀。腕飾以金、銀、銅、玉、石質手鐲,戴金銀或石料鑲金銀馬鞍形、貓眼形戒指。貴婦人還佩戴金、銀、銅質鏈、鎖、墜等頭、胸、背飾。
彝族姑娘的特色禮服——鑲花邊
彝族姑娘很喜歡穿鑲邊衣,這是一種右衽寬長的上衣,衣服的衣袖和胸襟都綉有金、紅、紫、綠等色花紋圖案,衣領鑲細銀泡,這種服裝也是彝族姑娘的一種護身符。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位美麗的姑娘愛上了一位勤勞的小夥子,可是有位富人家的兒子也喜歡這位姑娘,姑娘的父母答應把女兒嫁給富人的兒子。聰明的姑娘在縫嫁衣的時候給衣服鑲上了花邊。到了男方搶親的那天,姑娘約幾個夥伴一起,把鑲花邊的衣服都穿上,而且所有的姑娘都梳著長長的劉海。搶親的人看見一群姑娘都穿著一樣的衣服,劉海又遮住了眼睛,認不出哪一個是新娘,只好掃興而歸。這以後姑娘便和心愛的人結婚了,過上了幸福日子。這種鑲邊衣便成了彝族姑娘爭取自由幸福的護身符。 雲南彝族婦女大多擅長挑花刺綉,在彝族地居住地區,彝族婦女都穿著精美的花衣裳。彝族婦女的服裝多為寬邊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紅色、金色、紫色、綠色等顏色的絲線挑綉各種花紋圖案,在衣領上還鑲嵌有銀泡。此外,彝族婦女還喜歡在頭巾、衣襟、坎肩、衣裳的下擺、圍腰、腰帶、褲腳、裙邊等處綉上各式色彩鮮艷、寓意深刻的花紋圖案作為別出心裁的裝飾。
挑花刺綉是彝族服飾的特點。彝族婦女幾乎人人都是挑花刺綉的能手,她們從小就在母親的指導下學習綉花、挑花、補花的技巧,學習平綉、縐綉、纏綉、帖綉等針法。彝族姑娘的嫁衣,是彝族長輩和小伙衡量姑娘才能的標志。彝族姑娘若不會綉花或綉得不好,就算人長得再漂亮,也難找到如意郎君。彝族婦女的服飾從頭到腳都有各式各樣的綉花,每一朵花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都值得作為民族刺綉標本去研究它,去保存它。
『肆』 為什麼彝族的服飾特點是這樣的
涼山彝族直到解放前還處於奴隸社會,彝族奴隸社會實行等級森嚴的家支制度。據彝文典籍記載,黑彝都是從古侯和曲涅兩兄弟分支而來的,由於人口的日益增多,就各自分為若干個大支系,成為「家支」。黑彝家支極為重視自己血統的「純潔」,把自己的血統看得「高貴」,不與他族通婚,若黑彝階層與白彝階層的人通婚,就會被剝奪黑彝身份,甚至被驅逐出家支。
「在較高的文明階段里,身體裝飾……盡了—個范圍較廣也較為重要的職務;那就是擔任和區分各種不同的地位和階級」①。在等級森嚴、貧富懸殊的奴隸社會中,彝族服飾在質料、款式、色彩上的等級特點都十分鮮明地體現出來。黑彝穿上檔全毛或棉布服裝,飾品佩金戴銀,白彝等級一般穿自製的羊毛或麻料衣裙,而終年住在黑彝家裡的最低層的鍋庄奴隸則披麻布衣。一般黑彝的頭帕、上衣不用鮮艷色做飾,而是素衣寬布,中青年婦女寬布藍花或藍布青花,年輕婦女也用紅色。白彝婦女的服裝則五顏六色,鮮艷奪目.黑彝婦女的帽盤一般要比白彝婦女的大,衣裙要長,百褶要多,裙底邊鑲貼的黑布條要寬。黑彝婦女裙長及地,不露趾,行動起來拖地有聲,威風凜凜;白彝婦女則裙不過膝,便於勞作。另外,黑彝男子的頭巾要纏得規整,大人小孩均穿一身黑表示穩重;白彝則隨便些。黑彝不能穿麻布衣褲,只能穿羊毛織品和棉布。彝族服飾無論在質料、款式和色彩上都作了嚴格的規定,充分體現出了其家支等級制度的特點,尊卑貴賤,一目瞭然。
『伍』 花腰彝族的服飾特點是什麼
在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為雲南兩大彝族聚居地之一。這里的彝族自稱為「尼蘇」,「尼」為「黑色、博大」之意,由於這里的彝族服飾色彩五彩斑斕,故又被其他民族稱之為「花腰彝族」。
紅河州彝族在隋唐時期稱之為「東爨烏蠻」。紅河州北部在「東爨烏蠻」境,南部在唐初建置的「『蜀爨蠻』十七州」內。經過長期與周圍部族的交往融合,形成了當今紅河地區的彝族。
紅河型服飾主要流行於沿哀牢山流徑滇南的紅河水系區域。本型男裝各地基本上致,多為立領對襟短衣、寬襠褲;女裝則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長衫,也有長衣和短裝,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通著長褲,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或絨線作裝飾。紅河型服飾為元陽式、建水式及石屏式。元陽式主要流行於雲南元陽、新平、紅河、金平、綠春,江城、黑江等縣山區。本式服飾以女裝最具特色。主要特點是多以藍、綠、紅、黃等色布為料,配以銀泡、銀索等飾物,造成明艷富麗的裝飾效果。建水式主要流行於建水、石屏、新平、峨山、蒙自、個舊、開遠、通海、江川、玉溪、易門、雙柏、元江等縣的半山區和壩區以及部分山區。是本型中穿著最為廣泛的一個種。石屏式主要流行於石屏、峨山、蒙自、開遠、個舊、硯山、屏邊、金平、元陽、紅河等縣的山區。
『陸』 彝族服飾有哪些款式
小女孩
『柒』 有哪些彝族服裝
彝族服飾作為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統觀念習慣、深層心理積淀等等,都在服飾中得到體現。彝族服飾作為彝族文化的物質載體,自身具有獨特的形式美特徵,表現在三個方面:圖紋——和諧自然之美的表現;款式——古樸莊重之美的彰顯;色彩——庄嚴肅穆之美的積淀。
『捌』 彝族服飾的介紹
彝族的服飾,多姿多彩,風格獨具,形態有近百種。歷史上,由於彝族支系眾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飾區別明顯,樣式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滿目,各具特色。涼山不少地區四季冷涼,氣候變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飾季節性不強,察爾瓦(披衫)常年皆著。 彝族服飾的色彩較為豐富,款式變化多姿,並且以大量銀製品和刺綉裝飾。2014年11月11日,彝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玖』 彝族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彝族服飾特點分男裝服飾,婦女服飾,女童服飾分別進行說明:
1、男裝服飾
男子多蓄發於頭頂,彝族稱「字爾」或「字木」。這是一種古老的傳統裝束。男孩在四五歲時,頭前頂留一塊方形的頭發,成年後將其挽成一個發髻。人們視其為天神的代表,認為它能主宰吉凶禍福.所以神聖不可侵犯,任何人不能觸摸、戲弄。因此漢語稱其為「天菩薩」。
頭上纏著青藍色棉布或絲織頭帕,頭帕的頭端多成一尖錐狀,偏鑒於額前左方,彝語稱為「茲提」漢語名「英雄結」。
青年人多將英雄結扎得細長而挺拔,以示勇武,而老年人往往是粗似螺髻,以表老成。彝族男子以無須為美,從年輕時起就常將胡須拔去。男嬰左耳穿孔,稍長即戴耳環。
2、婦女服飾
婦女上衣毛、棉、絲制、排襟、前襟、後項圈和袖口用綵線挑有圖案花紋。領口周圍綴以金器、銀器、珠寶和玉器。有的飾以盤扣,用彩色絲線纏繞,形狀各異頗具匠心。
甘洛彝族女服中襟為多,獨具風采。聖乍地區的兔毛背心又別具一格,即在青底彩花的坎肩袖籠底邊鑲上一圈雪白的兔毛,華美富麗。婦女多著百褶長裙,用寬布與窄布鑲嵌橫聯而成。
童裙以紅、白色為主,或幾色相間,青年以紅、藍、白色或紅藍白色相間為主,老年以青、藍色或青藍色相間為主。
2、女童服飾
彝族女童蓄發以後梳單辮垂直於腦後。八九歲時,將單辮盤於頭頂四周,辮尾綴以紅色棉線,辮上有時扣以弓形小木梳為飾。出嫁時則分流雙辮、交叉盤壓在頭帕上。
如尚未出嫁而已達成年期者,亦可擇日分梳雙辮。至乍地區青年戴紅里青面雙層綉花頭帕,依諾地區是一二米藍布折成數層頂於頭上。所地地區是一長條青布,花線扎邊,折戴頭上。
(9)彝族女裝棉麻服飾擴展閱讀
服飾
彝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自然環境復雜,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其服飾在質地、款式、紋式等方面形成了明顯的地域特徵。大體可根據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個彝族聚居區分為六大類型。
1、涼山
涼山彝族傳統服飾,男女皆穿右衽大襟衣,披擦爾瓦、披氈、裹綁腿,平時跣足,冬天穿麻鞋。男子頭纏中髻,不同次方言區的樣式不同,左耳戴蜜臘珠、銀耳環等飾物。男褲在北部方言區根據不同的次方言有「大褲腳」、「中褲腳」、「小褲腳」之別。
婦女著百褶裙、戴頭帕,生育後,可戴帽或纏帕,喜佩耳飾、手飾,戴銀領牌。傳統衣料以自織自染的毛麻織品為主,傳統色彩為黑、紅、黃三色。圖案紋飾多為雞冠、羊角、火鐮、蕨草、窗格等動植物和生活物品。
2、烏蒙山
烏蒙山彝族服飾男女均為青、藍色大襟右衽長衫或短衫,長褲,纏黑色或白色頭帕,系白色腰帶,著綉花高釘「鷂子鞋」或「鷹頭鞋」。男子服飾無花紋,披羊毛披氈,女子服飾領口、袖口、襟邊、下擺均飾彩色花紋組合圖案。
3、紅河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為多,幾何紋次之。
4、滇東南
滇東南地區彝族女裝款式為右襟或對襟上衣、長褲,個別地區著裙。男裝為對襟衣,外套坎肩,著寬檔褲。服飾工藝有挑花、刺綉、鑲補、蠟染等。
5、滇西
滇西地區彝族婦女多為前短後長的右大襟衣,下為長雲南大理彝族分支臘羅女盛裝褲,系圍腰,套坎肩。巍山、彌渡兩縣婦女佩戴羊氈裹背。男子著右大襟長衫、羊皮坎肩、寬褲腳、頭包青帕。
6、楚雄
楚雄地區彝族女裝為右大襟短衣和長褲,少數地區上著對襟衣,下著花裙。工藝以鑲補、平綉為主,圖案多為花卉。祿勸、尋甸等地婦女的盛裝是古老的貫頭衣,這種服飾前短後長,寬大無袖。男子服飾為對襟小褂,披羊皮褂,長褲,還保留有著火草布、麻布衣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