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交襟漢服到底是左壓右還是右壓左襟呢
交領漢服是左壓右,稱右衽;右壓左稱左衽,是少數民族的穿法,死者穿法也是左衽。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服中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於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領」;交領的兩直線像交於衣中線左右代表傳統文化的對稱學,顯出獨特的中正氣韻,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說漢服表現天人合一的話,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而袖子,則是圓袂,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這種天圓地方學在漢服上的表現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體現。
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就是衣領直接與衣襟相連,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這就是漢服在歷代變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變的「交領右衽」傳統,也和和中國歷來的「以右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另外一種作為「交領」補充的是「直領」和「盤領」。直領就是領子從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來,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帶,有的則直接敞開而沒有系帶。這種直領的衣服,一般穿在交領漢服外面,像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中經常運用。盤領是男裝中比較多見的一個款式,領型為盤子狀的圓形,也是右衽的,在右側肩部有系帶,在漢唐官服中採用,日常服中也有盤領款式。
1、漢服中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於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 交領 」;
交領的兩直線像交於衣中線左右代表傳統文化的對稱學,顯出獨特的中正氣韻,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說漢服表現天人合一的話,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而袖子,則是圓袂,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這種天圓地方學在漢服上的表現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體現。
2、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就是衣領直接與衣襟相連,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
這就是漢服在歷代變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變的「交領右衽」傳統,也和和中國歷來的「以右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3、漢服中的隱扣,其實包括有扣和無扣兩種情況 ,一般情況下是 不顯露在外面 , 用帶子打個結來系住衣服 。 同時,在腰間還有大帶和長帶 , 一件衣服的帶子有兩對,實用性的,左側腋下的一根帶子與右衣襟的帶子是一對打結相系,右側腋下的帶子與左衣襟的的帶子是一對相系,將兩對帶子分別打結系住完成穿衣過程。
另外一種是腰間的大帶和長帶子,它不僅有實用性,而且有裝飾性,另外還有象徵性意義,象徵著權力。多用於宮廷男士權利高低。
(2)女裝左衽擴展閱讀:
漢服採用幅寬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後裾,然後再 縫合後背 ,成為一條中縫線。 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 , 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 。
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 。裾的長度分為腰中, 膝上, 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 襦 、 裋 、 深衣 。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 ,袖口稱為祛 。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 內衣 )、 中衣 、大衣。
❸ 為什麼男裝紐扣在右,而女裝紐扣在左
許多歷史謎團一樣,我們無法完全解開這個謎。關於男女裝扣子方向相反的原因有數種說法。
最受認同的說法是這個樣子的:過去,特別是維多利亞時代;那些精緻的上層人士服裝通常都非常繁復。名媛們的衣服大多是由女僕幫忙穿著,所以扣子在左比較方便僕人們操作。而男士大多喜歡自己穿衣,所以扣子的在右。
再說了,那般自我的上流人士真的會為了僕人考慮到這種程度?另外,為什麼他們要突然在19世紀中葉改變紐扣的位置,而不在更早的時候就這么做呢?18世紀時,許多女裝的扣子都裝在右邊,就如男裝一樣。19世紀上半頁,這種情況開始發生變化,到了19世紀後半葉,女裝紐扣在左已經徹底普及開了。
❹ 漢服女裝的正確穿法是怎樣的
首先漢服有一種固定的穿法,那就是左衣襟要壓在右衣襟上,這種叫右衽。如果穿反了,那可是鬧大笑話了,因為在古代,反著穿叫左衽,只有壽衣才會這樣穿。有很多人覺得這是交領的穿法,的確,這種穿法是從交領開始的,但是此後,只要是類似的衣服都是這樣穿的。
這期間漢服會發生很多種變化,這些都可以算作是漢服。漢朝的寬袍廣袖是,唐朝抹胸一樣的衣服也是,到了明朝,那種圓領的衣服也是。
❺ 如何區分左衽和右衽
左側在上,右側在下叫右衽,反之為左衽。
除了對衿、圓領、立領,其餘99.99%都是右衽。我只見過明朝初期士人女子的〔緣襈襖〕,因延續元末風格,所以才是左衽的。
一些歷史時期,漢族受外族影響,也有著左衽的情況。 另外,漢族傳統習俗,死者之服(壽衣)用左衽,以示陰陽有別。雖然有些出土墓葬,死者不穿左衽,但並不能說明漢人傳統習俗中沒有逝者穿左衽的禮制。
考古發現的服裝實物是最直接的材料,但服裝是很難長期保存到今天的,因此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的服裝款式,除出土服裝實物外,還要靠出土的人物雕塑、繪畫等間接資料作為補充。
湖北江陵馬山戰國楚墓出土的服裝實物:
(1)袍類裁法有正裁、斜裁兩種。
正裁法:袍分上衣下裳兩部分,上衣正裁共8片,正身2片寬各32厘米,雙袖各3片,寬42厘米、43厘米、45厘米。以上8片拼合之後,再從下邊縫合。在雙袖與正身相接的腋下,另拼一塊長37厘米、寬24厘米的長方形,便於手臂上下活動。領緣用緯起花的絛帶做成,正裁,至大襟部分向下延伸44厘米.。裳正裁共5片,大、小襟正面兩片各寬45厘米,其他三片各寬41厘米.裾緣下擺緣直裁另拼縫。
斜裁法:上衣部分正身和雙袖均斜裁,共8片,寬度23厘米、26厘米、17厘米,袖緣、領緣也斜裁。下裳正裁共8片,每片寬20厘米至37厘米不等。
❻ 傳統旗裝是右衽還是左衽
滿式旗袍最初是左衽的,入關後在乾隆時代中期改為右衽。
旗裝,是滿族的傳統服飾,並作為所有旗人(男女老幼)統一的一種袍式服裝,所以叫旗裝,滿語稱「衣介」。「旗裝」又叫「旗服」,分為單、夾、皮、棉四種。女子穿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腳著長筒白絲襪,穿花盆底綉花鞋,褲腿扎青、紅、粉紅等各色腿帶。
服裝喜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製成。有的將旗裝面上綉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領口、下擺處鑲上多層精細的花邊。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喜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與漢族服飾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別。
❼ 左衽是什麼意思
左衽指的是我國古代部分少數民族或是明代初期漢族女性所著的服裝,前襟向左掩,不同於中原一帶人民的右衽。
上古時代,上衣多為交領斜襟,中原人崇尚右,習慣上衣襟右掩,稱為右衽;而北方諸族崇尚左,衣襟左掩,是為左衽。除了上衣左衽以外,胡服的下衣和足衣也與中原服飾明顯有別。
但明代初期,除少數民族服裝外,左衽也非常常見,尤其是女裝,但華夏服裝依舊以右衽為主。現出土古代服裝絕大部分也為右衽,故左衽為死者穿著的說法實為誤傳。
相關成語:披發左衽 (pī fà zuǒ rèn)
解釋:左衽:衣襟向左掩。披頭散發,衣襟左開,借指淪為夷狄,現多指落後不文明的狀態。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釋義: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要披頭散發穿左衽的衣服了!
典故:披發左衽是蠻夷的服飾,自古漢人的服飾規矩是生右死左,就是漢人的漢服交領的開口都是右衽,左衽壓右衽,領子呈y形;發式是束發,不披發。只有死去的人才使用左衽、披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