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的衣服叫什麼
古代衣服的名稱有鶴氅、深衣、絳紗袍、襕衫、馬面裙等等。
1、鶴氅
鶴氅是漢服中的一種,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風之類的禦寒長外衣。最初的鶴氅是一塊用仙鶴羽毛做的披肩。後來的鶴氅, 表現為大袖 ,兩側開衩的直領罩衫,不緣邊,中間以帶子相系 。明代的鶴氅,和披風形制差不多 ,只不過有緣邊多些,領子相合一些 ,比之褙子,袖子應更加寬大。
除裙子前後一塊不加打褶外,其餘諸處打褶,褶大而疏,綴於異色的裙腰上,裙腰左右兩端縫綴系帶,裙擺寬大,其上或織或綉綴底襕,或膝襕。
裙襕的紋飾多樣,且寓意豐富,如蝙蝠圖案即福的象徵;蝙蝠與雲紋組合寓意「洪福齊天」;燈籠紋樣的「五穀豐登」;八寶流蘇瓔珞海螺等紋樣組成的多吉祥寓意,更為流行;而愈加講究的裙襕則為龍紋、雲蟒紋。
❷ 古代的人的衣服有幾層名稱是什麼我只知道裡衣和外袍
古代的人的衣服有三層。
越往內的衣服越薄,越外邊的衣服越厚。如內里可以穿內衣內,其外可以穿單層薄的中衣,再外邊可以穿件厚的襖加夾褲或夾裙裳,也可直接穿一件夾袍,最外厚的褙子或外氅。
每個朝代有各自不同的服裝:
1、三代
夏商與西周時的漢服衣著無實物存世,據安陽侯家莊墓及婦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
2、商
商代服飾不論尊卑和男女都是採用上下兩段的形制,上著衣,下穿裳,後世稱服裝為「衣裳」,便是源自於此。其服飾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設計為緊窄的樣式,長度齊膝,便於活動。古代華夏族漢服上衣下裳,束發右衽的裝束特點,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3、秦漢
漢時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勞動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不分工奴、農奴、商賈、士人都一樣。
4、隋唐
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5、宋代
宋代婦女也穿裙和衫,這時的衫子多為對襟,蓋在裙外。裙較窄,多施細摺,福州黃墓中除出羅裙外,還有開襠褲與合襠褲,可見宋代婦女在裙內著褲。起於五代時的纏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漸流行。
6、元代
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7、明代
為重新振興中國社會,明朝政府採取了上承周漢,下取唐宋的治國方針,對整頓和恢復禮儀極其重視,並根據漢族傳統重新規定了漢服服飾制度。在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發展的前提之下,明代的服飾面貌儀態端莊,氣度宏美,成為中國近世紀服飾藝術的典範。
8、清裝
明、清兩代漢族女裝變化同樣極大,清代早期開始逐漸強迫變漢服為漢式旗裝。清中期以後女裝層層鑲邊,稱為「滾鑲」。清代滿族婦女著滿式旗裝,她們不纏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時外加坎肩。
乾隆以後,滿族女裝中出現高底的「花盆底」鞋。咸豐以後,又出現高大的「兩把頭」、「大拉翅」等發型,成為滿族女裝之突出的特徵。
古代服飾顏色的講究:
明太祖朱元璋「禁庶人服色用黃」:在古代服飾顏色中,黃色的地位變化是最大的。黃色作為中國古代帝王的專用色,其實一直到隋唐才被確立,而在此之前並無嚴格的規定和限制。
有一種說法認為,中華人文始祖黃帝「以土德為王」,中原之土為黃色,後世遂崇尚黃色,黃色逐漸變成了一種權力和尊貴的象徵,這種看法其實是一種主觀解釋。
就《綠衣》一詩中「綠衣黃里」的說法來看,先秦時期普通人也用黃色布料來做衣服。而在秦漢時期則規定:「轎夫為黃」。黃色分配給賣苦力者使用,以區別身份,所以張角率領的農民起義軍為統一頭裹黃布,就很好理解了,這支農民軍也因此被稱作「黃巾軍」。
黃色出現在帝王服飾中,應在上古周代。《周易》中有「天玄地黃」的定義,周天子在祭天時的著裝是「玄衣纁裳」,即黑色面料的上衣,赤黃色的下裳,但此時的黃色並非帝王專用色,而且不是「黃袍加身」。
黃色成為皇帝的御用服色始於隋代,隋文帝楊堅穿黃袍臨朝,不僅庶民不得使用,就連皇帝身邊的重臣也一律不準僭用黃色。以後歷朝遵行其規,連顏色深淺都有規定。
❸ 古代用絲綢做的衣服有什麼好處
第一,舒適感。真絲綢是由蛋白纖維組成的,與人體有極好的生物相容性,加之表面光滑,其對人體的摩擦刺激系數在各類纖維中是最低的,僅為7.4%。第二,吸音、吸塵、耐熱性。真絲織物有較高的空隙率,因而具有很好的吸音性與吸氣性,於蠶絲具有吸濕、放濕性能以及保濕性、吸氣性和多孔性,還可調節溫濕度,並能將有害氣體、灰塵、微生物吸掉。另外,真絲纖維的熱變性小,比較耐熱。它在加熱到100℃時,丙綸內衣面料只有5~8%左右脆化,而大多數合成纖維的熱變度要比真絲大4~5倍。蠶絲的燃燒溫度在300~400℃,屬難燃纖維,而合成纖維的燃燒溫度在200~2600C,即易燃、易熔。第三,抗紫外線。絲蛋白中的色氨酸、酪氨酸能吸收紫外線,因此絲綢具有較好的抗紫外線功能。而紫外線對人體皮膚是十分有害的。當然,絲綢在吸收紫外線後,自身會發生化學變化,從而使絲織品在日光的照射下,容易泛黃。第四,吸、放濕性好。蠶絲蛋白纖維富集了許多胺基(-CHNH)、氨基(-NH2)等親水性基團,又由於其多孔性,易於水分子擴散,所以它能在空氣中吸收水分或散發水分,並保持一定的水分。在正常氣溫下,它可以幫助皮膚保有一定的水分,不使皮膚過於乾燥;在夏季穿著,又可將人體排出的汗水及熱量迅速散發,丙綸纖維面料使人感到涼爽無比。正是由於這種性能,使真絲織品更適合於與人體皮膚直接接觸,因此,人們都把絲綢服裝作為必備的夏裝之一。絲綢不僅具有較好的散熱性能,還有很好的保暖性。它的保溫性得意於它的多孔隙纖維結構。在一根蠶絲纖維里有許多極細小的纖維,而這些細小的纖維又是由更為細小的纖維組成。因此,看似實心的蠶絲實際上有38%以上是空心的,在這些空隙中存在著大量的空氣,這些空氣阻止了熱量的散發,使絲綢具有很好的保暖性。
❹ 古代員外穿的服裝叫什麼
古代窮人用
棉麻
做衣服!員外用絲綢,
錦緞
做衣服!每個朝代員外的服裝都有變化,只不過面料較好!現在人叫那衣服為
唐裝
!
❺ 古代人在衣服外面披的外套叫什麼
男子的有大氅,褙子,女子的有褙子披風,比甲,你問哪種
❻ 絲綢是製作衣服的材料,為何古代穿絲綢是高貴身份的象徵
因為在古代,各種工藝都比較落後,而絲綢的製作工藝比較復雜,產量又很低,所以相比於其他材料,絲綢比較貴重。而絲綢比較細致,穿在身上很舒服,但因其價格比較高,是那些富貴人家最喜歡的布料,能穿的起絲綢的人都是有錢的人,所以絲綢是高貴身份的象徵。
除此之外,絲綢也是分層次的,有一些貴重的絲綢,只有古代皇宮中的人才用的起。古代商人們做布料生意,絲綢就是牟取暴利的一種方法, 因為很多地方是沒有絲綢的,這些商人們跋山涉水,將絲綢傳播到世界各個地方,在傳播文化的同時,從中賺取大量的錢財。
❼ 請問古代服飾中深衣外邊套的那層紗叫什麼
古代服飾中深衣外邊套的那層紗是襌衣。
襌衣:
襌衣又稱「單衣」,是單層的長衣。《說文》載: 「襌,衣不重。」《大戴禮記》載: 「襌,單也。」《後漢書·馬援傳》載:「公孫述更為援制都布單衣。」
襌衣往往作為上層人士平日所穿的常服,假設進宮時要穿須經過特許,如《漢書·江充傳》載:「江充被召入宮, 自請願以所常被服冠見上。上許之。充衣紗縠衣,曲裾後垂交輸,冠步搖冠飛翮之纓。」
武梁祠漢畫像磚《荊軻刺秦圖》
也有人認為衣常作為一般官吏所穿的公服,並認為文人穿的衣長,武人穿的衣短。衣的衣襟掩腋下,系以帶條,腰中束革帶。漢武梁祠石刻畫像中荊軻刺秦王圖上的荊軻身穿短衣,秦王所穿者也應為衣,因為據《燕太子》卷下,荊軻刺秦王時,秦王要求聽琴聲後再死,於是召姬人鼓琴,琴聲說:羅縠單衣,可掣而絕 。
襌衣與深衣比較接近,但又有區別。《急就篇》:「衣蔽布母僔。」顏師古註:「衣似深衣而褒大,亦以其無里,故呼為衣。」任大椿《深衣釋例》認為:「 布單衣上下通直,不別衣裳,故得通裁之名。後世單衣與通裁同制,若深衣則猶別衣裳,特縫之不使殊耳。此布單衣與深衣又大同而小異耳。」可見,古人服裝原本是上衣下裳,後為方便起見,衣與裳相縫接而成為深衣;再後來則衣與裳上下相通,不再裁斷,成立完整的長,這就是衣。所以,衣與深衣與其說是服裝標準的不同,還不如說是在服裝的設計中為了便於裁製和穿用的一種自然的演進。
❽ 古代紡織品都有那些稱呼
在古代,絲綢就是蠶絲(以桑蠶絲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蠶絲和木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現代由於紡織品原料的擴展,凡是經線採用了人造或天然長絲纖維織造的紡織品,都可以稱為廣義的絲綢。而純桑蠶絲所織造的絲綢,又特別稱為「真絲綢」。
絲綢也特指桑蠶絲所織造的紡織品。
絲綢是中國的特產。漢族勞動人民是發明並大規模生產絲綢製品更是開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從漢代起,中國的絲綢不斷大批地運往國外,成為世界聞名的產品。那時從中國到西方去的大路,曾被歐洲人稱為「絲綢之路」,中國也被稱之為「絲國」!
❾ 古代服飾的顏色和布料的名字是什麼
布料在古代稱呼 (綢,綾,緞,布,絹,棉,縑 ,綃,綈,紡)~~~~~~綺,紈,綈,絲,羅,紗)
綢:絲織物的一個大類。指採用基本組織或混用變化組織或無其他類絲織物特徵的、質地緊密的絲織物。按原料分有綿綢、雙宮綢,採用柞蠶絲的鴨江綢、滌綸綢。習慣上把綢與起緞紋效應的緞聯系起來作為絲織物的總稱——綢緞;有時也用絲綢用為絲織物的代稱。絲綢起源於中國。綢出現於西漢,當時寫作「 」,專指利用粗絲亂絲紡紗織成的平紋織品。兩晉南北朝時期,綢開始有粗、細之分。絲綢 : 一種紡織品,用蠶絲或合成纖維長絲織成.漢唐時期,中國絲綢即已通過絲綢之路,遠銷中亞、歐、非各國。明清以來綢成為絲織品的泛稱。綢按原料分,除採用桑蠶長絲的以外,還有用絹紡落棉的棉綢,使用柞蠶絲的鴨江綢,用雙宮絲的雙宮綢,用化學纖維長絲的滌纖綢等。綢可分為生(白)織和熟(色)織,又可分為不提花的素綢和提花的花綢。綢屬中厚型絲織物,其中較輕薄的品種可做襯衣和裙;較厚重的可做外套和褲。近代以來,習慣把緊密結實的經向支持面平紋絲織物稱作綢,如塔夫綢。具有上述特點的棉織物也常被稱作綢,如府綢。
綾:斜紋地上起斜紋花的中國傳統絲織物。是在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始產於漢代以前,盛於唐、宋。綾光滑柔軟,質地輕薄,用於書畫裝裱,製作襯衫、睡衣等。用作裝裱圖畫、書籍以及高級禮品盒等的稱裱畫綾。
綾類絲綢按原料分為有純桑蠶絲織品、合纖織品和交織品。綾類織物的地紋是各種經面斜紋組織或以經面斜紋組織為主,混用其它組織製成的花素織物,常見的綾類織物品種有花素綾、廣綾、交織綾、尼棉綾等,素綾是用純桑蠶絲做原料的絲織品,它制裁地輕薄,用於裱表裱圖,其它綾類織物色光漂亮,手感柔軟,可以做四季服裝。
中國傳統絲織物的一類。最早的綾表面呈現疊山形斜路,「望之如冰凌之理」而故名。綾有花素之分。《正字通:系部》:「織素為文者曰綺,光如鏡面有花卉狀者曰綾。」綾採用斜紋組織或變化斜紋組織。傳統花綾一般是斜紋組織為地,上面起單層的暗光織物。綾質地輕薄、柔軟,主要用於書畫裝裱,也用於服裝。綾在漢代以前就有了,漢代的散花綾用多綜多躡機織造,三國時馬鈞對綾機加以改革,能織禽獸人物較復雜的紋樣,唐代綾得到了很大發展,唐白居易《杭州春望》詩:「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酤灑趁梨花。」唐代的官員們都用綾作官服。在繁多的品種中,浙江的繚綾最為有名,宋代在唐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狗蹄、柿蒂、雜花盤雕和濤水波等名目。並開始將綾用於裝裱書畫,元、明、清時期產量漸減。
緞子,一種比較厚的正面平滑有光澤的絲織品:綢緞|錦緞。
利用緞紋組織的各種花、素絲織物。緞類織物俗稱緞子,品種很多。緞紋組織中經、緯只有一種以浮長形式布滿表面,並遮蓋另一種均勻分布的單獨組織點。因而織物表面光滑有光澤。經浮長布滿表面的稱經緞;緯浮長布滿表面的稱緯緞。緞類織物是絲綢產品中技術最為復雜,織物外觀最為絢麗多彩,工藝水平最高級的大類品種。我們常見的有花軟緞、素軟緞、織錦緞、古香緞等。花軟緞、織錦緞、古香緞可以做旗袍、被面、棉襖等。其特點:平滑光亮、質地柔軟。古香緞、織錦緞花型繁多、色彩豐富、紋路精細、雍華瑰麗,具有民族風格和故鄉色彩,多數唐裝以此類織物為面料。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乃服》:「凡倭段……經面織過數寸,即刮成黑色。」本作「段」字,《元典章》工部有段匹條,段,即今「緞」。
布是棉、麻、薴、葛等織物的通稱.在古代通常指麻布.常用:布衣(平民,老百姓。古時老百姓穿麻布衣服,所以稱平為「布衣」);布槽(布制的馬槽);布褐(粗布衣服;又指平民);布總(古代喪服,以麻布束發)
絹:絲織品的通稱 [silk]。如:絹布(泛指絲麻織物);絹綢(以柞蠶絲織成的平絹);絹頭(方言。手帕).絹類織物為平紋組織,質地輕薄,堅韌挺括平整,一般常見的有天香絹、篩絹等。天香絹可以做婦女服裝、童裝等,它的緞花容易起毛,不宜多洗
縑 jiān <名>本義:雙經雙緯的粗厚織物之古稱。《釋名·釋采帛》:「縑,兼也,其絲細致,數兼於絹,染兼五色,細致不漏水也。」《說文》解釋,縑就是雙絲的繒。漢以後,多用作賞贈酬謝之物,或作貨幣。唐制布帛四丈為匹,亦謂匹為縑。同本義。古時多用作賞贈酬謝之物,亦用作貨幣或紙張縑,並絲繒也。――《說文》縕為翁須作縑單衣。――《漢書·外戚傳上》。注:「縑,即今之絹也。」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古詩《上山采蘼蕪》又如:縑囊(密不漏水的絹袋);縑素(供作書畫用的白色細絹;指書冊);縑彩(泛指珍貴的絲織物)用縑做的衣服披單縑來。――清·袁枚《祭妹文》縑jiān細密的絹。
縑帛書
縑帛書是簡策裝書以後的一種用絲織品書寫成的書。《墨子》中提到「書於竹帛」,就是指在用竹簡的同時又有用縑帛寫書的了。縑帛的幅面不定,可隨意裁之,文章小、文字少可以用小塊縑帛,文章大、文字多可以用大塊縑帛。
縑帛書出現和使用在竹簡、木牘盛行的時期。《墨子》中寫到「書於竹帛」,就是指寫在竹簡和燃帛上。縑帛書要比竹簡方便得多,因為縑帛柔軟而光滑,而且書寫時易著墨,幅面大小也可以根據文字多少任意裁切。《字沽》上說:「古之素帛,依書長短,隨意裁絹」,意即如此。帛書的形態,一般是一篇文章為一段,每段疊成一疊或捲成一束,稱作「一卷」。如今的圖書稱「卷」,就來源於此。後來發展為在縑帛的下端或左瑞裹上一根木軸,作為支撐,既挺括又易查找。縑帛書實際上是卷軸裝的前身,也是卷軸裝的一種。
綃: 生絲織物.~頭(古代束發的頭巾)。
綈 tí〈名〉形聲。從糸,弟聲。本義:古代一種粗厚光滑的絲織品綈,厚繒也。――《說文》魯梁之民俗為綈。――《管子·輕重丁》取綈袍賜之。――《史記·范雎蔡澤傳》赤綈綠繒。――《漢書·匈奴傳》衣綈履革。――《漢書·貢禹傳》身衣弋綈、綈錦。――《漢書·文帝紀贊》又如:綈幾(鋪上綈錦的幾案);綈衣(粗厚的繪衣);綈阜(黑色粗厚的繪衣);綈紈(厚薄絲織物的統稱);綈袠(亦作「綈帙」。繒制的書卷封套。因亦作書卷的代稱);綈繒(粗厚的絲織品)〈名〉絲織物類名綈tí〈古〉一種厚實而光滑的絲織品:~袍。綈(ti)tì絲線做"經",棉線做"緯"織成的紡織品,比綢子粗糙厚實。粗綢。質地厚實、平滑而有光澤,色彩多樣。秦漢以來常作袍料。唐人謂之絁。《管子·輕重戊》:「魯梁之民俗為綈。」《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乃取其一綈袍以賜之。」司馬貞索引:「綈,厚繒也,音啼,蓋今之絁也。」唐元稹《酬樂天得稹所寄紵絲布白輕庸製成衣服以報之》:「湓城萬里隔巴庸,紵薄綈輕共一封。」《宋史.趙珣傳》:「綈氈居龕谷無所屬,珣與書招之,遺以綈綿,綈氈聽命。」 一、古代絲織物名。《急就篇》卷三顏師古註:「綈,厚繒之滑澤者也。」《管子·輕重戊》:「魯梁之民俗為綈。」二、現代指用有光粘膠長絲作經、用棉線或蠟紗作緯以平紋組織交織的絲織物。質地粗厚縝密,織紋簡潔清晰。緯絲採用絲光棉紗的稱為線綈,又分素線綈、花線綈;採用蠟棉紗的稱為蠟線綈,提花線綈稱花線綈。其中大花紋的線綈用於作被面,其他一般用作衣料。
紡:將絲麻纖維製成紗或線綾羅綢緞全是絲織品種,現代絲綢沿用舊名的很多,如縐、綾、綈、絹,也使用了一些外來語,如喬其(georgette)、塔夫綢(taffeta)等。根據組織結構、採用原料、加工工藝、質地、外觀形態和主要用途的不同而分類。
人們常用綾羅綢緞來形容一個人穿著的華麗與富貴,那麼到底什麼是綾羅綢緞呢?實際上綾羅綢緞只是絲綢品種的4個種類。絲綢織物是這樣分類的,根據織物組織結構、經緯線組合方式、加工工藝、綢面的外觀形態及質地分為14大類和34小類。
14大類包含綾、羅、綢、緞、紡、縐、紗、絨、綃、錦、呢、葛、綈、絹。
❿ 古代女子穿的衣服叫什麼
古代女子的衣服根據朝代不同有所不同,具體如下:
西漢:曲裾深衣、襦裙
東漢:直裾深衣
唐代:襦裙(分為高腰襦裙,交領襦裙,對襟襦裙)
宋代:背子
明代:襦裙
清代:旗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