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物就可以一件旗袍。有些雜亂。我也沒看過,只能幫你找一些資料。節選一些。
張愛玲
寫了很多。
《半生緣》中曼楨穿過一件淺粉色的旗袍,袖口壓著極窄的一道黑白辮子花邊;曼璐出場時穿的是蘋果綠軟緞長旗袍,見世鈞時則是一件黑色的長旗袍,袍叉里露出水鑽鑲邊的黑綢長褲。姐妹二人,姿容截然不同;《封鎖》里的吳翠遠穿的是一件白洋紗旗袍,滾一道窄窄的藍邊,人如其衣,平淡如水;而《傾城之戀》里白流蘇脫下來的那件月白蟬翼紗旗袍,大概是被月光浸泡過的吧。當時的月亮,滄桑的淚眼,真是此情可待成追憶。
王安憶。
《長恨歌》中。王琦瑤總是閉花羞月的,著陰丹士林藍的旗袍,身影裊裊,漆黑的額發掩一雙會說話的眼睛。
2. 什麼是陰丹藍
一種色彩的名字,貌似出自四川方言。淵源是英文「indɑthrent」,音譯陰丹士林,是一種進口化學染料。取「陰丹」二字音譯符號與所染的獨特顏色「藍」組合,音意俱佳,故廣為流傳。
圖上老人衣服的顏色就是陰丹藍。
3. 蘭陰丹士林旗袍是什麼東西
陰丹士林藍是我國出產的一種布料,初產於民國早期,稱得上歷史悠久。它那單純的青藍色,鮮嫩而素雅。解放後,單色的陰丹士林藍布料漸漸受到冷落。然而,到了上世紀70年代初,物質匱乏,一人全年才發6尺布票,大多數人只穿藏青、深灰、普藍等幾種顏色,甚為單調。對於女性特別是姑娘們來說,買花布做衣裳,不合「革命化」要求,弄不好會被認為是「追求小資情調」。於是,天性愛美的女性又悄悄地喜歡上了陰丹士林藍。她們喜歡用陰丹士林藍布裁製成冬季罩棉襖的罩褂,再配上深色呢褲,系條白絲巾或羊毛、兔毛大圍巾,給色彩單調又沉悶的城市平添了一些生氣。
全面推行對外開放的政策,使民國時期的服飾時尚主流全面西化。
民國:摩登男女的服裝時尚(1912-1949)
「春江水暖鴨先知」,站在民國服飾大潮前沿的依然是那些時髦新派的男女。自民國政府立後,全面推行對外開放的政策,使民國時期的服飾時尚主流全面西化。
「雲裳時裝」是民國時尚女性最青睞的服裝品牌。
1927年,在上海靜安寺路一棟三層小洋樓里,雲裳服裝公司隆重開張了。這是中國第一家專為女性開辦的服裝公司。「雲裳」兩字,大約出自李白的詩句「雲想衣裳花想容」吧!
雲裳公司的形象代表是紅極上海灘的交際花唐瑛和詩人徐志摩的新夫人陸小曼。該公司出品的時裝,完全採用西方流行的立體裁剪法,使服裝的造型獨特、新穎,每一品牌一經上市,立刻一搶而光。穿雲裳時裝是那時時髦女性的一大時尚。
雲裳公司的開山之作是緊跟巴黎時尚、同時具有鮮明東方風格和中國特色的時裝女大衣。1927年的冬天,上海以及附近的南京、蘇州、無錫等城市的大街上,凡是有時髦女子出現的地方,就會有一道道由雲裳牌大衣組成的亮麗風景。
很快,雲裳牌大衣走向北京和天津等地,成為時尚女性不可缺少的冬日裝扮。
第二年,雲裳公司又設計、製作了春秋兩季的夾大衣、單大衣和仲夏夜所穿的具有裝飾作用的綢外衣,並迅速推向市場風靡上海灘……
雲裳服裝公司的成功帶動了上海灘服裝的發展與興旺。一年後,鴻翔時裝公司在上海同孚路上開張,在極短的時間里便可以與雲裳公司分庭抗禮,成為一大時裝品牌。
30年代後,在上海的法租界霞飛路上,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家新的時裝公司;這些時裝公司與雲裳公司和鴻翔時裝公司一起,為民國時期的上海和其他城市的俊男靚女,提供了許許多多設計非凡、製作精良的時裝。
上海於是也成了30年代遠東地區、甚至整個亞洲的時裝之都。日本、菲律賓、新加坡、印度等國的富商大賈,都會趕到上海,選購時裝——有人做過統計,在巴黎流行的某一款時裝,10天之後,基本上就會出現在上海街頭——
難怪!
30年代流行的高跟鞋
服裝模特出現了,並迅速成為服裝時尚的象徵和代表。1929年天津的「服裝跳舞會」,1931年上海的"服裝表演會"等,均盛極一時,並成為大小報刊爭相報道的焦點新聞。
而那些身穿艷麗時裝的服裝模特,也很快成為許多時尚女性最心嚮往之的職業。
皮草大衣新樣式
將身體嚴嚴實實地包裹住的長袍大袖被一點點拋棄,女性的曲線之美在一點點頑強地綻放。衣袖不斷地變窄變短,露出珠腕玉臂;短襖的腰身漸緊漸瘦,將纖纖細腰和優美的曲線完全地展現出來;裙子從長至腳踝逐漸向上伸展,女性潔白的小腿,乃至膝蓋,都勇敢地暴露在眾人的目光中;衣領從常常遮住半個臉到矮領、無領,直到袒露出頎長、性感的脖子--民國時期的女性,最終為自己創造了不同凡響的服裝時尚。
無袖旗袍是民國時期非常流行的旗袍樣式
西裝依然是男人們時髦的服飾,但中山裝很快就開始與西裝平分天下。1913 年,「奉幫裁縫」運用西式裁剪法做出了第一套中山裝——
1915年,一個名叫王財榮的裁縫走進了孫中山在廣州的大元帥府。
王財榮,浙江奉化人,在上海南京路上開著一家「冒祥呢絨西服號」,專做各式西裝。因為與蔣介石是同鄉,經蔣介石引薦,王財榮在1915年初春的一天,見到了孫中山。
那時,在緊張的革命之餘,孫中山一直都在琢磨著怎麼設計一種適合中國國情、適合中國人穿著的、與傳統服飾不同的新型服裝。在王財榮面前,孫中山講述了自己心中的服裝樣式:要與長袍馬褂不同;長袍馬褂是封建時代的象徵,是落後、守舊的代名詞。也不能完全像西裝;西裝穿起來精神,但太過煩瑣,還要穿馬甲扎領帶,實在是麻煩。應該是穿起來既美觀、舒適、大方、莊重又不復雜。要有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也就是禮、義、廉、恥;要有五個紐扣,象徵中華民國五權分立的政治制度,即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和監察權;袖口上要有三個紐扣,以代表民族、民權、民生這三民主義……
中山裝含義深刻
幾天後,根據孫中山的設計思想、由王財榮縫制的第一套中山裝問世了。作為一種國民革命的象徵,中山裝很快就成了極具政治化色彩的時尚裝束。那些追隨孫中山革命的人,相繼穿上了中山裝。其中,蔣介石最為著名。在各種正式場合,蔣介石除了軍裝,就是中山裝。而且,又以後者居多。
蔣介石穿的中山裝都很考究,裁剪精細、合體,布料則大多是日本進口的,非一般崇尚中山裝的人所能享用得起的。
1929年,蔣介石成為南京國民黨中央政府主席,他特別作了規定:中山裝是民國政府的制服,在特任、簡任、薦任、委任四級文官宣誓就職時,必須一律穿中山裝,以示「奉總理之法」。
蔣介石的侍從官俱穿著中山裝
民國時期,西裝雖已在中國落地生根,但國人也開始將其與中國傳統的長袍馬褂進行融合,創造出一種中西合壁的穿著來:綢緞長袍、西服褲,頭頂圓形禮帽,足上是一雙烏黑油亮的牛皮鞋。當然,這樣的裝束大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時尚,如一些國民黨的要員、大商人、大銀行家等等。上海市市長吳鐵成便經常是這么一副行頭。
至於大學生和大中學校的老師,則多是上身穿陰丹士林布的長袍、下身穿西式褲子、腳穿布鞋。到民國中後期,這么一種穿著打扮,儼然已經成了知識分子的標志性服裝。我們現在在反映民國時期生活的影視作品中,還常能看到。
穿著陰丹士林布長袍的先生們
民國期間,對舊時旗袍的改造從未停止過,尤其是在上海,如旗袍長短、開叉高低、有袖無袖、袖之長短等方面,幾乎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些變化,而這些變化,又都是跟隨著西方服裝變化的步伐。有人曾將上海婦女旗袍從1925——1940年的長度變化,繪成一個曲線圖,今天看看,殊為有趣……
旗袍,顧名思義,當然是「旗人之袍」,也就是滿清人所穿長袍;民國初年,旗袍漸漸受到漢族女子的喜愛,從此逐漸盛行。30年代初,有人將原本寬寬大大的旗袍向窄瘦和苗條型發展,以顯露女性的自然曲線之美,原本的長及腳踝,開始向上伸展;而開叉也不斷拔高,直至大腿裸露。而且,對腰圍、胸圍、臀圍這三圍的要求更是越來越高,強調與身體緊貼,務要將人體曲線暴露和刻畫至淋漓盡致,令觀者一覽無余。有一段時間,左右的開叉甚至高過腰際。
這在當時,稱得上是驚世駭俗的了。
矛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長篇小說《子夜》中,曾有這樣一段描寫:
「吳老太爺從鄉下乘輪船來到上海,懷中緊抱著《太上感應篇》,坐進30年代的汽車里,像一具剛從棺材裡爬出來的僵屍……南京路上,到處是光怪陸離的燈光和高聳的摩天大樓。最讓吳老太爺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開叉旗袍、連肌膚都能看得分明的時髦少婦。那少婦高坐在一輛黃包車上,翹起了赤裸裸的一雙白腿,簡直好象沒有穿褲子。這情形,不禁讓吳老太爺全身發抖。終於,吳老太爺大叫一聲,昏死過去……」
不過,旗袍的發展曾遭遇過東南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的封殺。
孫傳芳曾多次下令:嚴禁在他治下的婦女穿旗袍,其理由是「有傷風化」。
「孫大帥」手握重兵,在東南地區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威風十足;他既然已經下令,便很少有人敢拿自己的腦袋開玩笑。但「孫大帥」的「旗袍禁令」最後卻因為自己的老婆而廢掉了。他的老婆年輕漂亮,酷愛穿旗袍。有一次,這位愛穿旗袍的「大帥夫人」,前往杭州靈隱寺燒香時,就穿著極為時髦、曲線畢顯的旗袍。此後,江、浙和上海一帶的報紙上就紛紛登出文章,對「孫大帥」的「旗袍禁令」和禁令的執行冷嘲熱諷。不久,北伐軍揮師北上,打跑了昔日里威風八面的孫傳芳。而這位「孫大帥」和他的「旗袍禁令」,自然也就煙消雲散。
於是,旗袍繼續作為一種服裝時尚,燦爛於民國的天空中……
4. 舊時代的一種青藍色的布叫什麼林
舊時代的一種青藍色的布叫陰丹士林,是用陰丹士林染成的藍色棉布,也稱為「陰丹布」。
陰丹士林也是一種有機合成染料,是一種深藍色粉末,不溶於水、乙酸、乙醇。耐洗,耐曬,能染棉、絲、毛等纖維和紡織品,顏色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是藍色。
主要用於棉纖維染色及棉布印花,也用於維棉、滌棉織物的兩浴套染。
(4)什麼叫陰丹士林藍旗袍擴展閱讀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贛南閩西客家婦女最喜歡穿陰丹士林藍,當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從井岡山到贛南開辟革命根據地時,當地的客家婦女穿著這種藍布衣裳,積極地投身革命。
她們剪去長發,繫上臂章,拿起梭標,參加婦救會、赤衛隊、擴紅隊、擔架隊、救護隊、春耕隊、支前隊,田頭地尾、醫院內外、戰場前後時時可見她們藍色的身影。
她們納的軍鞋保護了戰士們的雙腳;她們縫制的軍衣溫暖了戰士們的軀體;她們運送的米糧滿足了戰士們的需要;她們運送的彈葯保障了戰斗的勝利;她們悠揚的歌聲極大地鼓舞了戰士們的鬥志;她們孝敬公婆養育兒女,是戰士們堅實的後盾。
她們開荒種地,用自己辛勞的雙手維持著蘇區生產的良性循環;她們青春、美麗的藍色身影如枚枚銀針,將前方與後方緊緊地縫合在一起,融贛南、閩西為一體的中央蘇區因她們的存在而熠熠生輝。
賀子珍、康克清、李堅貞、危秀英、李美群、李桂榮、毛澤建……這些珍珠般的名字是那一片藍色海洋中盛放出的巨大花朵。
5. 江姐梳好了頭,在枕頭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的乾乾凈凈的、 被捕時穿過的一身陰丹士林布旗袍。(改為把字句
江姐把頭梳好了,把枕頭下面那件洗的乾乾凈凈的、被捕時穿過的一身陰丹士林布旗袍取出了。
6. 陰丹士林的名稱由來
「陰丹士林」品牌的命名,源於民國時候興起的一種布料陰丹士林布。陰丹士林(英文Indanthrene的音譯)是一類人工合成的蒽醌類化學染料,用陰丹士林染料染制的布匹,顏色鮮艷,抗日曬和洗滌。這類布匹自民國早期開始在中國行銷,其中藍布最為暢銷,陰丹士林旗袍也成為當時女知識分子的首選。作家汪曾祺曾在緬懷當年西南聯大學生時代時就曾說:「那時聯大女生在陰丹士林旗袍外面罩一件紅色毛衣成了一種風氣,穿藍毛衣、黃毛衣的極少……」
」旗袍並非在於曲線畢露,倒是簡化了胴體的繁縟起伏,貼身而不貼肉,無遺而大有遺,如此才能坐下來淹然百媚,走動時微颸相隨,站住了亭亭玉立,以藍布、陰丹士林布做旗袍最有逸致。「中國當代文學大師木心地描寫出了民國旗袍的神韻,而由張書林創立的」陰丹士林」正是將這種民國時候獨立而鮮明的氣韻作為旗袍設計的核心,是對民國時候女性精神的一個傳承延續與發展。
7. 當楊冪穿上旗袍時,是不是給人一種名媛的感覺
楊冪作為「四小花旦」之首,不僅有著驚艷的五官,身材高挑曼妙,氣質也是愈發的優雅大氣,即使現在已經是33歲,也生過小孩,但依舊保持著少女的模樣,時尚品味一直都不錯的楊冪,卻偏偏駕馭不了最能展現東方女人身材和氣質的旗袍裝,從村姑到名媛,不斷的修煉,楊冪的旗袍裝也是越來越有味道了!
楊冪的這身旗袍裝不僅高貴又典雅,在發型的搭配上也是做了很大的改觀,雖說也是齊劉海的發型,但卻是甜美俏皮的少女味十足,加上卷卷的馬尾,更是將楊冪襯托得清新減齡,甜美的妝容,紅唇點綴出一絲明艷,精緻的耳墜點綴,矜貴大方,楊冪這也算是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8. 蘭陰丹士林旗袍是什麼東西
30年代我國旗袍的製作已趨成熟,在30年代初期開始流行用陰丹士林藍布做面料的旗袍。多為直腰款和長箱型剪裁或者花苞型裙擺。那時的款式多為中袖或長袖,比較松身和密實,多為年輕女子和女學生穿著。經常搭配白色的圍巾,顯的干凈清純。後期則發展的更為時尚化,更像絲綢旗袍,袖子很短,並窄身修腰,多搭配高跟皮鞋穿著,這也是是30年代旗袍的特徵。
而陰丹士林本是人造染料的一種名稱,原有各種顏色,但是人們嘴裡常常說的「陰丹士林色」多是指的青藍色。(最初是190號士林藍布,簡稱「190」。因採用德國德孚洋行陰丹士林染料色卡上的190色號而命名。)這種布出現以後,在整個三十年代,深受年輕女孩子尤其是女學生的喜歡,因為它的顏色比其他布,更為鮮亮,穿一件陰丹士林布做的衣服,令人覺得特別干凈,平整。(男女都可以穿,男的多穿長袍)
以下資料供參考:
在民國17年(1928年),上海的仁豐染織廠選用23×21支「龍頭」市布坯,在卷染機上煮漂,使用德國生產的還原染料陰丹士林藍RSN染制本光190號士林藍布,創牌「蘭亭圖」。上市後,由於服用性廣,耐洗、耐曬、不褪色,成為旗袍和罩衣的特色面料,深受城鄉消費者的喜愛。
民國19年,仁豐染織廠廠長許庭鈺用絲光白布試染190號藍小樣,發現色澤較本光坯更艷亮,且得色深。這一發現被當時控制染料的德孚洋行所掌握,進一步用少量士林青蓮2R拼色,使色澤更見鮮艷。在色卡上補上絲光190色號,並嚴格控制處方。民國20年,光華機器染織廠率先用龍船牌商標生產此產品,並按德孚洋行規定貼上「陰丹士林190號藍布」和「晴雨」標貼,以此識別產品的真偽。因其鮮艷度、光澤度優於本光190號,再配以廣告宣傳,產品一問世,銷量迅速擴大。至民國34年時,絲光190號士林藍布的生產廠有15家左右。按當時染料月耗量推算,月產量近70萬匹。
當時,產品以震豐廠的「芷江圖」,大新振廠的「新錨霖」,光新廠的「交通圖」和華豐廠的「美亭圖」為代表,人稱「四大金剛」,「芷江圖」和「新錨霖」又居領先地位。為了擺脫德孚洋行的控制,爭取商標自主,震豐和大新振兩廠以美國保曬霖士林藍RSV取代陰丹士林。震豐廠還規定「芷江圖」選用嘉豐棉紡織廠專織的22.5×21.5支左右捻豐鶴牌市布坯,改貼「原子藍布」標貼。
新中國成立後,用23×21支坯布加工的190號士林藍布的產量仍居色布的首位。
9. 陰丹士林是不是洋涇浜英語
是的
中國人早最熟知的是源於20世紀20至40年代上海灘上的一種叫「陰丹士林布」,它是舊中國的時尚風向標。
很多月份牌上都有此布的廣告。
陰丹士林布由德國德孚洋行生產,德孚洋行由德國人德恩於20世紀20年代在上海創辦,而陰丹士林則是一種還原染料名稱,德文Indanthrene的音譯,用這種染料染的布不僅色澤光鮮,而且經久不褪色,德孚洋行生產的陰丹士林布正是因為使用了這種特殊的染料而深受人們的歡迎。
20世紀20年代,愛美的青年女學生的穿著往往是上身一襲月白大襟布衫,窄腰寬袖,下身配以黑色綢裙皮鞋,她們手持書卷,裊裊婷婷地行走在上海灘上,成為彼時的一道靚麗風景。而到了30年代,上海灘上忽然流行起中式旗袍,這種服飾因其能夠充分體現東方女性的曲線美而深受中青年女性的歡迎。當時,上海灘上中式旗袍的主要面料就是以藍色為基調的陰丹士林布。陰丹士林以其不易褪色的品質深受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中青年女性的喜愛。今天,我們在民國題材的電視劇里仍然能夠窺見陰丹士林布的流行程度,那時的時尚女性春秋季是一襲陰丹士林藍旗袍,冬季則是長棉袍外罩陰丹士林藍大褂,長圍巾直垂至膝。陰丹士林是那個時代的流行密碼。
10. 《長恨歌》這本書是不是本來就沒有序
是沒有序的—
············
在王安憶的筆下,上海的弄堂也是有靈魂的,這靈魂也是一個少女的形象——王琦瑤。王琦瑤閉月羞花,著陰丹士林藍的旗袍,身影裊裊,漆黑的額發掩一雙會說話的眼睛。單看這些,王琦瑤與經典戀愛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別忘了,王琦瑤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兒,她的心是上海弄堂的心。如果讀者希望在王琦瑤身上,或者在《長恨歌》里看到純粹的美,純粹的愛,那他免不了會失望的。《長恨歌》里的一切都是現實的,而一切現實都是免不了要讓人失望的。
············
第 一 部
上海的弄堂里,每個門洞里,都有王琦瑤在讀書,在綉花,在同小姊妹竊竊私語,在和父母慪氣掉淚。上海的弄堂總有著一股小女兒情態,這情態的名字就叫王琦瑤。這情態是有一些優美的,它不那麼高不可攀,而是平易近人,可親可愛的。
1.弄 堂
2. 流 言
3. 閨 閣
4. 鴿 子
5. 王 琦 瑤
6. 片 廠
7. 開 麥 拉
8. 照 片
9.「滬上淑媛」
10. 上海小姐
11. 三 小 姐
12. 程 先 生
13. 李 主 任
14.愛麗絲公寓
15.愛麗絲的告別
············
第 二 部
王琦瑤等程先生來,等了幾日,卻等來蔣麗莉。她是下班後從楊樹浦過來,調了幾部車,頭發蓬亂著,鞋面上全是灰,聲音嘶啞。手裡提了一個網兜,裝了水果,餅干,奶粉,還有一條半新的床單。進門就抖出來,王琦瑤來不及去阻止,就刷刷幾下子,撕成一堆尿布。
1. 鄔 橋
2. 外 婆
3. 阿 二
4. 阿二的心
5. 上 海
6. 平 安 里
7. 熟 客
8. 牌 友
9. 下 午 茶
10. 圍爐夜話
11. 康 明 遜
12. 薩 沙
13. 還有一個程先生
14. 分 娩
15.「昔人已乘黃鶴去」
16.「此地空餘黃鶴樓」
············
第 三 部
王琦瑤眼瞼里最後的景象,是那盞搖曳不止的電燈,長腳的長胳膊揮動了它,它就搖曳起來。這情景好像很熟悉,她極力想著。在那最後的一秒鍾里,思緒迅速穿越時間隧道,眼前出現了四十年前的片廠。
1. 薇 薇
2. 薇薇的時代
3. 薇薇的女朋友
4. 薇薇的男朋友
5. 舞 會
6. 旅 游
7. 聖 誕 節
8. 婚 禮
9. 去 美 國
10. 老 克 臘
11. 長 腳
12. 禍起蕭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