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煙台山旗袍博物

煙台山旗袍博物

發布時間:2021-10-06 05:37:17

❶ 為什麼中國的傳統服裝是旗袍而不是漢服

漢服被侵略者強行截斷傳承達300餘年,故現在的人不知道漢服,但是現在的環境是,漢服在逐漸的復興。

漢服呢是華夏漢民族,從皇帝到明朝時期的傳統服飾,結合各個時代,每個朝代都在不斷的改進和傳承,直到清朝入關時期,一直作為中國國家禮服,現在很多人慢慢喜歡和接受漢服,而旗袍呢,旗袍就是民國時期,較為流行的改進服飾,很大一部分還是國外引進,再加以改良,旗袍看上去就是很有氣質的,但是只能作為一個分支來看待,畢竟只是一個時期的代表作。況且,高矮胖瘦的人不一定接受住,漢服呢,就比它更為接受和方便多了。

❷ 說說古代,近代旗袍的發展變化(簡單點)謝謝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行不悖。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為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為「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服飾上的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女與漢女的著裝

作為女性著裝的旗袍,與旗女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員;旗人,則是清代對被編入八旗的人的稱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滿族為主體,融合了漢族與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內。八旗中除清朝皇族愛新覺羅的宗室、覺羅以外,還包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分別由歸附的漢人和蒙古人構成。清初八旗漢軍有26萬之眾,是八旗滿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僅是滿族人,還可以是蒙古族或漢族人。這樣,把旗袍定義為滿族人所穿的服裝也就有失准確了。滿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數民族,擅長漁獵並四處游牧,他們所穿著的袍四面開權,有扣絆束腰帶,脫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後來歸附於他們的漢人和蒙古人也採用了這種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確立,旗人的袍服有所變化發展,與滿洲早期的樣式也有所不同,這時旗女所穿的袍可說是旗袍真正的?前身,到民國才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旗袍,稱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裝與漢族婦女的兩截裝束,在清初有著明顯差異。
參考資料:http://b-113373.hotnews.alibaba.com.cn/news/detail/v3000103-d5327468.html
旗袍源流棗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旗袍的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禮儀場合。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總之,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❸ 幫我找一本恐怖小說

《極速進化》《龍之游戲》 《盜墓筆記》《茅山後裔》《鬼吹燈II》
周德東作品:
《三減一等於幾》《奇門遁甲》《三岔口》《門》<所有人都在說謊》《失常》《黑段子》《我遇見了我》《天惶惶地惶惶》
蔡駿作品:
《瑪格麗特的秘密》《夜半笛聲》《詛咒》病毒》《愛人的頭顱》 《神在看著你》《蝴蝶公墓》《聖嬰》《貓眼》 幽靈客棧》《荒村公寓》
《荒村歸來》《地獄的第19層》《旋轉門》《天機》《人間》
大袖遮天作品:
《第二類死亡》 《香血》《邏輯》《生死疑雲》《亡靈花》《鬼傳》
謝飛作品:
《門上血字》《貓怨》《風池》《情人塔》
娘子作品:
《綠門》《青絲》《紫鈴》《紅緞》《橙子》《藍眼》 黃石》
鬼谷女作品:
《碎臉》《傷心至死》(碎臉續
其他作品:
《魂行道之湖濱鬼舍》
《魂行道之東湖往生》
《魂行道之死神愛聽周傑倫》《游戲:血鎮》
《第四校區》
《ZOO》
《閃靈》
《屍骨袋》
《西藏禁書》
《惡化》
《血色天堂》
《女生寢室》
《冤鬼路四部曲》
《鑒鬼實錄》
《心跳100》
《步步殺機》
《寶珠鬼話》
《七夜怪談》
《憂傷黑櫻桃》
《地獄的樓梯》
《午夜凶靈》
《QQ的迷惑》
《心理罪——畫像》
《一封家書》(又名筆仙)
《萬人坑遺事》
《地板下的屍體》
《水聲滴滴》
《錦綉旗袍》
《人骨手鐲》
《鬼吹燈》1,2,3部
《盜墓筆記》
《午夜娶新娘》
《602噬人公寓》
《荒宅迷兆》(602噬人公寓續)
《第51幅油畫》
《午夜凶Q》
《凶冥十殺陣》
《活死人》
新出作品:
《暮眼蝶》《陰緣傘》《藝校女生》《最後的歡愉》《婚後有眼》《面具》《戲夢》《夜長夢多》
初看恐怖小說可以先從:庄秦、老家閣樓、九把刀、七根胡、周德東、蔡駿、李西閩、成剛等人的書看起。
列舉:
作家簡介

●周德東,1967年出生,黑龍江人,現任《青年文摘》彩版主編。2000年定居北京並開始恐怖小說創作。出版有《三減一等一幾》、《我遇見了我》、《誰摸了我一下》等10餘部。其中《三岔口》被著名導演李少紅改編成電影,正在拍攝中。

●余以鍵: 1953年出生。當過知青、教師、文學編輯等。從2000年起致力於中國本土懸疑恐怖小說的創作,已出版長篇恐怖小說《死者的眼睛》、《背後有人》、《招魂》、《誰在等你》等。《背後有人》已改編為電視連續劇,即將播出。

●李西閩:軍旅作家,1966年11月生於福建長汀。曾在《解放軍文藝》、《天涯》、《作品》等刊發表小說一百餘萬字。從事恐怖文學創作後出版有長篇小說《好女》、《血鈔票》、《尖叫》、《死鳥》、《蠱之女》等。《血鈔票》修改版已經推出。

●魏曉霞:女,原籍山東,做過教師、廣播電視主持人、報刊記者。現居北京,獨力撐起自己的恐怖小說品牌「黑狐•恐怖體驗系列」,並已出版《死亡時間表》、《12小時驚魂》、《鬼谷逃生》等恐怖小說12部。恐怖電影《七夜》原著作者及編劇。

●蔡駿:2001年出版長篇驚悚小說《病毒》。至今已出版《地獄的第19層》、《貓眼》、《幽靈客棧》、《荒村公寓》等多部長篇小說,其中《詛咒》被拍攝成電視連續劇《魂斷樓蘭》。

●成剛:2004年開始懸疑恐怖小說創作,已出版《沉睡谷》、《鬼童》、《阿絲地獄》、《獵人者》、《嬰骨花園》五部長篇小說。 現為自由職業者、國家二級作家、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

●庄秦:從事營銷行業,業余時間以寫作為樂。自2002年底迷上了驚悚小說泥潭,不能自拔。目前已有五十餘萬字作品散見於各類雜志報刊。出版有小說集《夜葬》(含台灣繁體版)。

●丁天: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登上文壇。三十歲以後開始致力於恐怖小說創作,其出版的恐怖小說《臉》被稱為中國第一部新概念恐怖小說。

●張寶瑞:1952年8月23日出生,新華出版社副總編輯。1971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從事小說、影視劇本、詩歌等創作。是中國「文革」手抄本文學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一隻綉花鞋》、《梅花黨》、《落花夢》、《葉飛三下江南》、《綠色屍體》等。

●老貓(程赤兵):作家,傳媒人。出版的恐怖小說作品有《優雅與恐懼》、《天天天黑》。

●七根胡:女,設計師; 70年代末生人,現居北京;2003年開始上網寫作,成為網路寫手;2004年成為新浪專欄作家。出版有《壽衣裁縫》等。

●麥潔:女,自由撰稿人,新浪網專欄作家;一個喜歡在都市午夜街頭游盪的精靈、一個喜歡看書、寫字、聽音樂、旅遊的時尚女子。出版有《綉皮》等。

●大袖遮天:女,廣告策劃人,新浪網專欄作家;文風多變,長篇推理,短篇寫意,擅長營造恐怖懸疑氛圍,結尾出人意料且發人深省。已出版長篇恐怖小說《邏輯》。

●鬼谷女:以一部《碎臉》盛行網路及書市。鬼谷女是一對夫妻合用的筆名,丈夫易銘,妻子余揚。

●鬼金:原名劉政波,1974年出生,2001年開始小說創作,現居遼寧本溪。有恐怖小說《血畜》出版。

●嫣青:本名王彥姍,湖南長沙市人。創作有中、長篇恐怖小說多部。合著出版有恐怖小說集《黑夢》。

●谷小妮:女,詩人,小說家,編劇。在文匯出版社的懸念小說集《窒息》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收購,改編成同名電影,由葛優,秦海璐主演,成為2005最受關注的國產恐怖電影之一。

●劉士舜:1983年8月生於浙江溫州,現就讀於上海某大學。長篇小說多次被多家門戶網站推薦,著有《兩座城市的心跳》、《地獄的來信》。

●燕壘生:男,生於吳越之地,工科出身卻喜愛詩文,終成為優秀的網路原創作者,其作品以長篇戰爭小說《天行健》最為著名。出版有《挑戰你的心理極限——嚇死你恐怖懸疑文叢》

●宋毓建:1957年生於北京。1999年開始創作,先後發表懸念小說集《勾魂拐》和長篇小說《懸崖上的樹》。

●周業婭:筆名輕韻夕陽,貴州人,旅居上海,喜歡文學創作,紅袖添香原創文學網站駐站作家,已經有數十萬的小說作品連載發表。最喜午夜在網上連載驚悚小說。出版有《錦綉旗袍》。

●王秀梅:山東煙台人,曾在《青年文學》等刊發表小說數十萬字,出版有長篇恐怖小說《五夜》、《凶島》、《靈貓》等,是目前國內最有潛力最有靈氣的恐怖小說女作家。

●張二:原名張立軍,1968年12月生於內蒙赤峰市,1992年就讀於北京魯迅文學院,曾在三十餘家雜志上發表文學作品近百萬字,近年從事恐怖文學創作,代表作品《一綹長發》、《雪靈》、《極度驚魂》。

●狼小京:女,1984年12月生。新浪網年齡最小的專欄作家,同時,還在龍的天空、清韻書院、黃金書屋等著名網站開設專欄,至今已有200萬字的作品問世。 出版有《怨靈》等。

●那多:曾經是一名國家公務員,後跳槽到媒體,成為一名記者。以《那多三國事件薄》成名。出版的恐怖小說有《幽靈旗》、《凶心人》等。

●小汗:原名韓景龍,七十年代後生人。2001年從醫院辭職,從此流浪天涯。現旅居法國。《醫生杜明》是他首部中篇小說,有讀者稱之為「中國版的《沉默的羔羊》。

●李憶仁:生於70年代最後一年。1998年發表第一篇科幻小說。出版有恐怖奇幻小說長篇小說《枯葉蝶》及《尋找深谷睡者》等。

●周浩暉:1977年11月16日出生於江蘇省揚州市。清華大學工科碩士。已出版作品有校園推理小說《套子里的人》,恐怖小說及劇本《凶畫》、《黑暗中的女孩》。

●伊秋雨:原名陳書煥,男,1978年生,海南定安人,從事媒體和IT工作,知名網路寫手。出版有恐怖小說《死亡詔書》。

●呂鳴鳳:女,畢業於軍事經濟學院,曾在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任職二十年,轉業後曾受聘於中國教育電視台,主要從事編劇、記者。現為自由撰稿人。出版有恐怖小說《黑白底片》。

●一枚糖果:80年代生,一個喜歡寫恐怖故事的女孩。文字與她的人一樣,美麗而輕舞飛揚。出版有《鼠皮玉人》。

●聊聊:1999年開始寫作,2000年開始創作,在各類雜志發表過文藝作品。尤擅長恐怖類小說。出版小說《夜談》。

●李異:魔羯座生,血型不詳,性格不詳,工作不詳,經歷極為神秘。長期混跡網路,編織恐怖之文,忽隱忽現,面無血色,遂成為長年游盪於現實與虛幻之間的終極幽靈。出版小說《迷離之水》。

●老家閣樓:深圳人,迷戀於虛構恐怖以及怪異故事;出版有恐怖小說《我思故你在》。

●佘惠敏:對雜文史料、奇談怪論的捻熟加上她機智調皮的心機,無理無賴無厘頭里無處不在的奇絕的想像,化成繽紛花雨,成就佘氏的奇幻世界。已出版《揚州鬼》。

●離,女,1981年萬聖節前夜生於湖北。。當過編輯、自由撰稿人、電台DJ、業余演員以及神出鬼沒的都市遊民。現隱居於成都某處,行蹤不明。出版有《魂行道——湖濱鬼舍》。

❹ 旗袍和韓服的對比

作為「衣食住」三要素之一的服裝,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占據著基本而又重要的地位。現代人認為服裝能夠體現出穿著者氣質和個性,是個人形象的另一種詮釋。雖然現代服裝隨著時代變遷變化較快,但我認為傳統服裝也應當受到珍視。懷著這樣的想法,我打算對中韓傳統女性服飾——旗袍和韓服,進行比較研究。
本文通過比較分析旗袍和韓服的構造和特性、起源和發展、以及種類和現代改良設計等內容,從而尋找出旗袍和韓服的共同點和差異點。通過對旗袍和韓服的比較研究,我加深了對兩國傳統女性服裝,以及兩國文化和風俗的認識。希望本論文能夠對增進兩國間的交流和友誼帶來幫助。
旗袍的起源和歷史發展
(1)旗袍,這一被當代國際服裝界譽為「東方女裝」的代表,如今不僅受到我國廣大漢族婦女的愛戴,而且也受到西方歐美婦女的青睞。其實,提起旗袍,它還是起源於十六世紀中期滿族婦女的民族服裝,至於這種旗袍是誰設計的,又是怎樣得以推廣的呢?滿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傳說,從前鏡泊湖畔有個滿族漁家姑娘,因為長得臉黑俊俏,心靈手巧,人稱她「黑妞兒」。她覺得穿著古代傳下來的肥大衣裙,打魚不方便,就自己剪裁了一種連衣帶裙多扣拌長衫,既省布合體,又勞動方便。後來,她被選進宮中封為「黑娘娘」,因過不慣官廷生活,穿不慣又肥又大的山河地理裙,就穿起從前自己剪裁的多扣拌長衫。皇上認為她擅自改變官廷服飾有罪,就趕她出宮,並一腳踢中她後心而死去。關東滿人聽到黑娘娘死的消息,大哭了三天,還穿起她剪裁的那種長袍來紀念她。後來,在旗的婦女認為方便,穿的人多了,就叫它為「旗袍」。說也奇怪,凡穿上旗袍的婦女,都變得十分苗條、俊美,據說那是心靈手巧的黑娘娘在晴中幫助她們打扮哩。

當然,這僅僅是民間傳說,但也說明這種滿族的民族服飾旗袍由原始的寬腰身直筒式逐漸形成現代漢旗婦女喜愛的線條流暢、貼身合體的流線型旗袍,是經歷了多少的漫長演變。最早,旗人穿的旗袍,一般不過腳。只有滿族婦女出嫁時,才穿過腳旗袍,作為出嫁禮服。因為,滿族貴族婦女都穿高跟木屐,所以,她們的旗袍過腳,以便將腳蓋住。清世祖入關,遷都北京,旗袍開始在中原流行。清統一中國,也統一全國服飾,男人穿長袍馬褂,女人穿旗袍。以後,隨著滿漢生活的融合,統一,旗袍不僅被漢族婦女吸收,並不斷進行革新。特別隨著辛亥革命的風雲,旗袍迅速在全國普及。從二十年代未到三十年代初,吸收了西方女裝盛行的短袍,旗袍亦隨之變短,身長僅過膝,袖口縮口,滾邊變窄。三十年代中期,旗袍又漸漸變長甚至曳地,兩邊的權開得很高,裡面襯馬甲,腰身變得極窄,以至貼體,更顯出女性的曲線。四十年代,旗袍再度縮短,而袖子則短到直至全部取消,幾乎又回到二百年前的長馬甲時代,所不同的只是更加輕便適體,變成流線型。近年來,旗袍款式又有新的改革,出現了後裝袖、有肩縫旗袍,暗褶式開衩旗袍、短連袖旗袍、無袖旗袍等等具有當代開放氣息的新款式。
(2)旗袍的發展的過程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1)旗袍之源~~「棗」(Zao三聲)旗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但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2)民國之初旗袍開始了悄然過渡和發展。
民國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都在為新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3)民國初期20年代出現的倒大袖與新樣式。
民國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旗袍迎來了它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民國的30~40年代,旗袍迎來了它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而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50年代裡~~旗袍也有過燦爛的一瞬間,那是因為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化。
(5)在中國的60年中葉~70年代是旗袍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對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場浩劫,也是旗袍經歷的災難期。
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80~90年代旗袍已是輝煌難再了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

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90年代以來,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韓服的起源和歷史
一、韓服的起源與演變
追根溯源,韓服的雛形於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7世紀的朝鮮半島就已出現。那時的朝鮮人基本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響,其服飾的原始結構呈上下分離式的二重結構形態。平時,無論男女皆穿長上衣和褲裙,只有在需要講究禮節和排場的時候才加穿長袍。當時的百濟和新羅等國在服飾上大體類似,如果說有什麼區別的話,只是在衣服大小、寬度、色彩以及冠帽的裝飾上或多或少有所差異。
到了統一新羅時期,全國的服飾樣式開始統一,中國的服飾在那裡廣為流行,與韓服並存於官場與民間,當時,官員的制服和禮服均採用中國的唐裝。就款式而言,韓服與唐裝的主要差別在於,前者的衣領為直領,而後者則為團領,其他大體雷同。
進入高麗王朝時期,韓服又受到元朝服裝的深刻影響,直到高麗成為元的駙馬國以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其上流社會的服裝和發式仍在時興元朝的樣式風格。韓服的時尚經歷了多次變革,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款式是在李氏朝鮮時代才基本定型的。
朝鮮服飾美麗大方而又獨特,獨特在性別、身份、地位的象徵與展示上。就整體樣式而言,韓服大同小異,但具體在花紋、衣料、飾物等細節方面卻有較多的差異和較為嚴格的限制。不同身份的人須穿戴符合自己階級款式的服裝,以表示身份、地位、學識的高低,以及性別、個性、婚姻狀況和家庭輩分。有意思的是,韓服的款式一年四季都一樣,僅以布料的不同來體現季節的變化。更有意思的是,在國家典禮上,君主、王妃及官員們外面穿著仿明官服,而里頭穿的則是韓服。
到了朝鮮時代中期以後,伴隨著實學的發展和自主意識潮流的興起,韓服在款式上越來越趨於本土化,更加表現出自然和諧的文化內涵和審美觀點。在布料上,開始採用天然的棉織品或麻織品為主要材料;在顏色上,以自然界中的植物為染料,衣服色彩顯現了淡雅柔和的韻味;在結構上,婦女的上衣逐漸變得越來越短,袖子顯得更加狹瘦。就視覺效果而言,不僅裙子的色彩比原來更加豐富,而且在形狀上更加美觀,更能體現出東方女性那自然優美的曲線。
到了當代,朝鮮半島在服飾文化上呈現了民族傳統服裝與新式流行服裝相生並存競相媲美的多元景觀。盡管西服相當流行,但傳統韓服仍以艷麗的色彩、獨特的造型和高雅的品位而繼續贏得廣大朝鮮人的喜愛。鍾愛和承襲民族服飾尤以老年人群為甚,相當多的老年男子至今還保持著身穿長袍、頭戴斗笠的民族習性。到了節日、婚嫁等喜慶日子,朝鮮人無論男女老幼還是會身著韓服,沿襲著民族禮儀。僅從這一點來看,朝鮮人具有相當深厚的民族文化情結和強烈的文化捍衛意識。

旗袍的特點
旗袍緊扣的高領,給人以雅緻而莊重的感覺,微緊的腰身體現出腰臀的曲線;特別是兩邊的開衩,行走時下角微輕飄動,具有輕快活潑之感。日常穿用可選用花素全棉府綢或滌棉細布製作的旗袍,既樸素又大方。選用小花、素格、細條絲綢製做的旗袍,可表現出溫柔、穩重的風格。選用織綿緞、絲絨製作的旗袍,是迎賓、赴宴最華貴的服裝,集莊重典雅於一身。近年來,蠟染、扎染、手繪等工藝用於旗袍,」更使旗袍步人高檔時裝的行列。

旗袍在袖型上有無袖、短袖、中袖和長袖之分;領型上有 傳統領和無領之變;經改良的旗袍裙也深受女士們的喜愛。
韓服的構造和特點
二、傳統韓服的結構樣式
從大的類別來劃分,韓服分為男裝、女裝和童裝三個類別。
男性的基本服裝以上衣和褲子為主體,此外還加穿周衣等袍類,還有各種冠帽,以此構成整套的衣著,很是講究。
上衣,由襖和坎肩組成。襖以白色居多,寬松且短,對襟,有敞開的領子,領上敷有寬約2厘米的白領襯,以便隨時拆洗。襖的右襟在里,左襟在外,通常要用兩個長飄帶在右前胸繫上半蝴蝶結形的活扣。坎肩用來套在襖外,其顏色和花紋相當豐富。
男褲,最鮮明的特點是褲腰和褲腿肥,褲襠大。褲腰由左向右掩,再系以褲帶;褲腳由里向外綰,再系以腿帶;為了方便起見,走遠路或勞動時還要在膝部以下綁上護腿。
從袍子的種類看,傳統的長袍類服裝主要有道袍、周衣、深衣、大莎衣、鶴莎衣等等。道袍,有兩扇前襟、兩扇後襟,各自都敞開著,一直垂到腳面上,看起來與僧服很相似,這是古時候上層人物們穿用的長袍。到了後來,道袍被改為只有前襟敞開,穿著時須用兩條衣帶系於胸前,由此演變成如今民間常穿的那種外袍。周衣,是一種長外衣,特點是袖較寬,前開襟,配用兩條衣帶系住左右兩襟。根據季節時令的變化,周衣分有單、夾、棉三種。大概是由於周衣的樣式比較古老,如今只有一些老年人才穿。
男帽,很有講究,也極具特色,主要分為宕巾、笠、冠三種類型。宕巾是用馬尾編成的一種帽子,帽子的頂部前低後高,呈梯形,現在戴的人已經很少了。笠是男人戴的一種寬檐帽子,當中以黑笠最為流行,其外形為圓筒狀,帽沿很寬,可用來遮陽擋雨,制笠的材料一般為蘆葦、竹篾、松籮、綢緞、棉布、紙和馬鬃等。冠亦稱紗帽,用人的頭發或黑色的馬鬃編織而成,以方形、扇形和復翼形居多。男人特別是老年男子有著戴冠的習俗,且一直沿襲至今,成為朝鮮人服飾文化一道靚麗的景觀。
女性的基本服裝由上衣和長裙構成,出於禮節的需要,有時也加穿周衣。追溯到封建社會,朝鮮半島的貴族婦女在參加典禮時還穿有闊衣、唐衣、圓衫等禮儀服裝,飾物也相當講究,有花冠、簇冠、發簪、金鐸等等。
女上衣,一般為緊身的短襖,與男襖基本相同,有所區別的是襖襟較短,領子稍呈圓形,襟和下擺略成弧形,線條相當柔和,顏色多種多樣。女襖大都在袖口、領子、襖帶以及下擺等處鑲邊,還在上面裝飾一層不同顏色的布料,叫做三回妝襖。女襖的前襟通常配有兩條長長的飄帶,上邊打有蝴蝶結。
女裝的下身是一件高腰曳地長裙。這種長裙以寬大的裙幅裹著身體,呈上窄下寬狀,並略微隆起。為了襯托裙子的立體感,須配有襯裙襯褲,襯裙襯褲的種類也非常之多,因人而宜。女外衣除了短長裙之外,還有圓衫、花衣、羅衫等幾種,非常華麗,但如今民間已經很少有人穿,我們只能在舞台上和影視劇里才能偶爾見到。說起朝鮮民族女性喜穿長裙的緣由,有人認為,在久遠的傳統社會里,人們非常注重女性那種嫻熟的美,因此,傳統女性出門時通常要穿上長長的外衣,用以遮擋外人特別是男人們的視線。
韓國歷史上的閔妃,即明成皇後。
韓服的特徵還表現在女裝的佩飾上,這些配飾美麗而豐富,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玉墜、香囊和三作,頭飾當屬假發、簪、辮繩和釵。假發在朝鮮民族女性的傳統配飾中具有特別地位,是歷史上貴族婦女或藝妓中流行的高貴配飾,這種編成大辮盤在頭上的假發越大越顯高貴。說來有趣,史上曾有為顯身價將假發盤得過大,竟使纖細的脖子不堪重壓而殞命的慘事。當今,盡管這種假發已經失傳,但成年女子穿韓服時仍保留著梳發髻、插簪子等飾配的習俗。
勾鞋,是朝鮮民族婦女特有的一種膠鞋。其形狀彎如小船,鞋尖稍高於鞋幫,向腳背方向略成勾狀。勾鞋是朝韓婦女服飾的重要特徵之一,現在仍然廣為流行。
童裝,基本上與大人相同,只是面料柔軟,顏色多樣,充滿天真活潑氣息。童裝中最好看的要數彩袖襖,袖子用紅、黃、藍、綠等橫條色布或綢緞做成,宛如美麗的彩虹,蘊涵富貴吉祥之義。這種彩袖襖穿著的時段較長,男孩可穿到一兩周歲,女孩可穿到十歲左右。小女孩穿上彩袖襖,配上短紅裙,顯得活潑大方,十分惹人喜愛。
旗袍的種類和改良
旗袍,原為滿洲旗人婦女服裝。辛亥革命後,漢族婦女也普遍採用。經過不斷改進,旗袍一般式樣為:直領,右開大襟,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並有長短袖之分,旗袍上裝飾最精巧的要算花邊。清初鑲邊較狹,顏色較素。至清末衣緣越來越闊,花邊也越滾越多,從三鑲三滾、五鑲五滾,發展到"十八鑲滾"。還有在衣襟及下擺處用不同的珠寶,盤製成各種花樣。或挖空花邊,鑲上各種圖案。這類衣服,由於服飾太盛,穿在外邊幾乎看不清原來的質地。清代婦女穿旗袍時,還要穿花盆底鞋,高四五寸,形狀上寬下圓,形似花盆,故俗稱"花盆底"。又因其底的中間鑿成馬蹄式,踏地時印痕像馬蹄,所以又叫"馬蹄底"。
現代旗袍在滿族旗裝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並成為中國女性傳統的服裝。它選料精良,剪裁得體,講究沿邊、盤扣精美。穿上它,能較好地體現東方女性窈窕的身段和典雅端莊的風度。因此不少外國服裝設計師說它集中表現了中國服裝設計的傳統審美意識,稱它為中國服裝設計的智慧和結晶。旗袍作為宴會及其他莊重場合的禮服,尤顯風姿綽約,因而,旗袍的美又富有另一含義:既有對出席場合和主人表示尊重之意,又包含了對民族服裝的喜愛之心,同時還顯示了與眾不同、超凡脫俗的個性特點。
漢服的改良
韓國傳統服裝-「韓服」融合了直線和柔和曲線的特點。女裝由短上衣和寬松裙子組成,顯得十分優雅,男裝由上衣和褲子組成,大褂和帽子更加襯托其服裝美。作為白衣民族,韓服基本色為白色。根據不同季節,不同身份其著裝的穿法、布料、色彩不同。如遇到結婚等特別日,平民也穿貴族們穿的華麗顏色的韓服和裝飾品,婚禮服由粉紅上衣加深紅色裙子組成,上面再加披肩,披肩是由五種顏色組成的華麗的服裝,這是參照了東方的陰陽五行色,最近國內出現了融合韓服優點並添加了實用性的改良韓服。
差異
韓服

韓服是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韓民族的傳統服裝。其風格和特徵明顯區別於日本的和服。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呈直線之美。韓國服裝之美在於計簡潔,上身和下身的線條和色彩和諧協調。

作為白衣民族,韓服基本色為白色。根據不同季節,不同身份其著裝的穿法、布料、色彩不同。如遇到結婚等特別節日,平民也穿貴族們穿的華麗顏色的韓服和裝飾品,婚禮服由粉紅上衣加深紅色裙子組成,上面再加披肩,披肩是由五種顏色組成的華麗的服裝,這是參照了東方的陰陽五行色。

女子的「韓服」包括一件有兩根長絲帶的短襖,絲帶系著一個蝴蝶結,另外還有長長的袖子和高腰長裙。白棉紗和由絲、稻草或橡膠製成的船形鞋是和韓袍配套而穿的。女式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端裝閑雅;透露著東方倫理和超世脫俗之氣的結合。

男子的基本服裝由一件短襖、一條褲子和一件外套組成。短祆的袖口寬松,褲子也很肥大,並用帶子將褲腳束在腳踝處。大褂和帽子更加襯托其服裝美。

韓服還可掩飾體形上的瑕疵,使體形較矮的人看上去高一些,較瘦的人看上去則豐滿一些,增添女性之美。

現在的韓國,傳統民族服裝和新式流行服裝並存,老年男人多數穿民族服裝,個別老人還頭戴黑紗斗笠,身穿長袍。中年以上的婦女喜歡穿民族衣裙,也喜歡穿帶勾的韓國婦女膠鞋。近年來,老年婦女所穿的民族服裝不僅顏色鮮艷,而且大多是帶花的綢緞。青少年在平時穿各式各樣的現代服裝。如今,大部分韓國人已經習慣穿洋裝西服,但是在春節(農歷正月初一)、中秋節等節慶日,或在韓國按傳統儀式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仍穿傳統的民族婚禮服。仍有許多人喜愛穿傳統的民族服裝。

❺ 英國紫色薰衣草花海盛放,我國在這個季節有哪些美景

我國地大物博,四季都美不勝收。接下來讓我們來一一賞玩。

首先是位於帝都繁華中心的什剎海。什剎海位臨波光粼粼的河道,河旁垂柳依依。現代和古築交相輝映,有年代感的小巷和現代的酒吧混在一起,陽光照下來時流光溢彩。

白洋淀可能大家最常在抗戰劇中聽說,但它實際也是一處勝地。作為最大的淡水湖,湖內生態很好。蒲葦叢生,風光無限,慢慢駕舟游於湖中,感受無盡美好,如入旖旎之夢。

希望苦難早已過去,我們最後得以去一一觀賞祖國的美好河山,享受無限美景。南方也好,北方也好,都各有特色,都值得不遠萬里去賞玩。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不畏路遠,徐徐圖之。

❻ 煙台一日游自駕游路線怎麼安排

從煙台出發 先去開發區 從開發區走206國道去蓬萊 然後去龍口

❼ 福建福州干導游怎麼樣

鼓山、烏山、於山、三坊七巷、西禪寺、閩王祠、林則徐祠堂、西湖公園、海濱公園、華林寺、平潭島等。 福州風光
名山有鼓山、旗山、青雲山、於山、烏山、屏山。名墓有王審知墓、李綱墓、林則徐墓。名園有西湖、南公園、煙台山等。名塔有白塔、烏塔、羅星塔、瑞雲塔、三峰塔。名橋有萬壽橋、回龍橋、龍江橋。名居有林翰尚書故居、鄭振鐸故居、陳紹寬故居、林覺民故居、冰心(謝婉瑩)故居、薩鎮冰故居。
橄欖、福桔、龍眼、荔枝、芙蓉李、茉莉花茶、壽山石雕、脫胎漆器、木畫、木雕、紙傘、貝雕、瓷器。

那你要當 全陪 還是 地陪 福建福州地陪的工資主要看你的實力 導游的錢主要還是看回扣 越高檔的東西回扣就越多 比如 珠寶 旗袍 還有越有名的城市 導游生意也越好 比如杭州 上海 北京

❽ 蘇式旗袍的發展歷史~~還有特色!~

累琅個讓港咸話,曾項背奈記尼光嗒嗒

蘇綉旗袍史談
冷 堅

旗袍,原為滿族人穿的長袍。由於滿族被稱為旗人,因而這種長袍也就被稱為旗袍。最初,這種旗袍不分男女老少,同一款式,只按季節分為單、夾、皮三種。其款式為:右衽大襟,直身式,圓領,下擺有直筒,左右開叉及四面開叉,鑲石青色領袖邊,長袖接馬蹄形袖端。這種款式,是為滿足滿族人騎射生活需要而設計的。清王朝統一全國後,於順治二年(1645年)下達剃發易服政令,逼迫漢人剃發留辮,改穿滿旗服飾。但是,由於漢文化的影響,也由於滿人騎射生活方式的改變,旗袍的款式和用料也逐漸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婦女的旗袍變化尤為顯著,馬蹄袖被改去,袖口漸漸由窄變寬至8寸至1尺;領口、衣襟及袖端邊緣等處都鑲綉著花紋,甚至旗袍滿身都綉有當時流行的花卉和吉祥圖案,做工越來越細,旗袍也越來越俏麗。於是蘇綉旗袍也應運而生了。

蘇州是蘇綉的發源地,也是絲綢的盛產地,刺綉、緙絲、織造等無不精美絕倫。因此從元代至正年間起,朝廷便在蘇州建立織造局,將蘇州作為織綉宮廷服飾的基地。之後,雖然朝代變更,但蘇州織造局的地位和作用卻始終受到歷代皇朝的重視,從明代到清代無一例外。清順治三年(1646年),朝廷在蘇州復建總織造局。次年,又在前明朝織造局的舊址上增建機房、染作、綉作等房屋89間,稱織造北府,蘇州人俗稱「北局」。(段本洛,張圻福著:《蘇州手工業史》)織造府專門為朝廷製作上至皇太後,下至文武各級官員的服飾,並由朝廷派京官督造,所耗經費非常驚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僅絲織、刺綉工料兩項支出白銀就達八萬余兩。運用蘇綉技藝製作的旗袍格外光彩照人。根據1966年內蒙古昭烏達盟巴林右旗十家子村考古發現,清康熙皇帝第三個女兒榮憲公主墓內隨葬品中有三件袍服。(現藏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其中一件是吉服龍袍,二件是常服蘇綉旗袍。這二件綉滿精美圖案的旗袍雖然陪葬二、三百年,卻依然光彩熠熠,亮麗如新。其款式與現代的旗袍差別很大;除了右衽用的紐扣相同外,其款式象是上狹下寬的連衫裙。旗袍刺綉圖案內容十分豐富。其中1件的前身及兩袖頭綉花瓶、鳥、壺、寶鼎等;胸前綉寶鼎、煙壺、果盤,間有螃蟹;下緣綉爵、鼎、如意、寶劍等。後身下緣綉獅子、如意、鼎、書畫等,一軸畫上綉花卉,並用黑色絲線綉「夏日畫」三字,另一軸畫上則綉著「春城無處不飛花」的詩句,並綉有書畫收藏戳記三枚。另一件旗袍款通身綉的是蝴蝶;五彩繽紛的蝴蝶競相飛舞,其間以花卉、彩雲點綴,下緣綉山水,山水間又綉有吉祥寶物。胸前及背後各有兩只大蝶相向飛舞,形成直徑26厘米的圓形圖案。(王維堤著《衣冠古國》)這兩件旗袍充分顯示了榮憲公主的尊貴氣派,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康熙女兒的生活情趣與審美追求。

在民間,清代初期一般婦女的服飾都比較樸素,而到了清代中期就較為繁褥了。道光朝以後,流行一種叫作氅衣的長便裝。這種長可掩足的罩衣,形體寬大,圓領,大襟右衽,左右大開襟,袖寬而短,並鑲接二層至三層不同顏色的襯袖,領襟、裙擺均鑲有幾道花邊,左右腋下開裙上端以花邊組成如意紋飾。氅衣在社會上影響很大,開始只是滿族婦女穿著,後來各階層婦女都紛紛仿效,廣泛流行。更重要的是這種服飾對蘇綉旗袍的演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可以從清代中期刻印的桃花塢木刻年畫《簪花舞蹈圖》、《母子圖》等作品中,見到當時閨閣女子穿的旗袍衣袖寬大,領、袖、襟、擺等處都鑲綉著精美的如意花邊圖紋,十分華麗動人。到了咸豐、同治年間,蘇州婦女的服飾更是追求新時離奇,旗袍款式多種多樣,有琵琶襟、大襟、對襟等,在裝飾工藝上,有綉花、印花或盤金間綉,鑲滾之費更是成倍增長,有的旗袍的鑲滾面積就佔去整件衣服的四成,可謂不惜功本,至使江蘇巡撫不得不頒布訓俗條約,對蘇州地區的風俗衣飾加以制約。至光緒、宣統年間,旗袍又有了變化:衣袖變小而短,上衣也縮短了一些,衣領卻逐漸加高,但袖口的鑲綉仍然較闊,第二道雙重鑲則縮小了些。今天,我們仍可以從一些現存的清代民間蘇綉旗袍綉片實物見到:當時的旗袍多以質地優良的各色軟緞為面料,刺綉紋樣一般以花卉,吉祥題材為主,色彩秀麗雅潔,綉面平薄細勻光亮,針法有套針,施針,擻和針、戳紗、盤金等,做工相當精細。

辛亥革命後,由於受到外來西洋服飾的影響,旗袍的腰身開始收緊,衣領從1寸加高到2寸。至三十年代,旗袍更加盛行,此時的旗袍吸收西方裁剪的優點,使女性的胸部,腰際曲線得到充分的顯示,大襟的式樣更為多樣,如一字襟,雙大襟、斜大襟等。進入40年代後,旗袍省去繁雜的裝飾,因而顯得簡潔,輕便、適體,一年四季都可穿著,其款式有單、有夾、有棉;有長袖、短袖、無袖;有低領、高領、無領;還有硬領、軟領、直角領、圓角領等;在用料上有綢緞、有棉綢、士林布等;有綉花的,也有無綉的。

新中國成立後,旗袍成為中華文化的一種符號。穿著旗袍的中國婦女更能顯示東方女子的莊重、秀美、典雅、嫻靜,就連東南亞各國乃至歐美等國家的婦女也愛上了旗袍。而精美秀麗的蘇綉旗袍更受到各國婦女的喜愛。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始,蘇綉旗袍開始出口海外。其面料為精選的優質軟緞、素縐緞,刺綉圖案亦豐富多樣,如月季、牡丹、鳳凰、梅、蘭、竹、菊等,一般多布局在前胸、領口、袖邊,所用針法有散套、施針、打籽等,針法活潑、綉工精細、色彩雅潔。一些高檔的蘇綉旗袍還在刺綉圖案上鑲嵌五彩繽紛的珠子及閃閃發光的水鑽,更使旗袍顯得雍容華貴,華麗非凡。在款式上既繼承了傳統,又有創新,如在大襟上既有斜襟,琵琶襟,雙開襟,還有彎襟。1989年,蘇州刺綉廠設計綉制的一件旗袍在首屆北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了金牌獎。這是一件以粉紅色的軟緞為面料綉制的超長旗袍,前身精綉了一隻昂首而立的孔雀,其頭在胸前,而雀身及其五彩翎毛尾巴一直延伸到旗袍的下緣。孔雀色彩艷麗而不俗,羽毛豐富,層次清晰、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性,至使觀眾無不稱贊其美。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蘇綉旗袍受到了崇尚時代新潮的年青女子的追捧,常將刺綉精美的旗袍作為婚禮及慶典上的禮服。可以相信,具有中華傳統文化韻味的蘇綉旗袍,今後還會有更新的發展。

❾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9)煙台山旗袍博物擴展閱讀: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與煙台山旗袍博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雪紡襯衫涼快嗎 瀏覽:881
三淼女裝介紹 瀏覽:97
衣一般為什麼面料 瀏覽:372
快遞分揀運輸制服 瀏覽:753
潮帽子品牌有哪些牌子 瀏覽:754
肇慶一中新校服圖片 瀏覽:533
修身貂絨馬甲搭配什麼打底好看 瀏覽:277
男士睡衣短袖京東商城 瀏覽:509
圍巾怎麼圍住鼻子 瀏覽:954
美女紅色真絲睡衣圖片 瀏覽:770
男士襯衫的顏色搭配 瀏覽:139
女士衛衣配哪些褲子好看 瀏覽:354
杭州高中校服圖片大全 瀏覽:60
英國奢侈品皮帶品牌 瀏覽:300
真皮褲子怎麼清洗 瀏覽:3
襯衣壓在褲子里搭配 瀏覽:469
上海戴領天下絲巾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0
八月初內蒙古旅遊外套 瀏覽:172
東莞厚街女裝 瀏覽:717
一米八對應穿多大襯衫 瀏覽: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