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蜀秀旗袍舞蹈

蜀秀旗袍舞蹈

發布時間:2021-10-05 12:46:06

A. 材料作文

每年都有不少人道南美洲的原始森林探險,帶路向導都是當地部落的土著人。土著人十分機敏和風趣,他們有一個十分奇怪的習慣,每走一段路就要換一聲自己的名字。土著人說這是為防止自己的靈魂跟不上自己的軀體,他們得喚回自己。
哲學家薩拉斯特說:「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建築師。」只有不斷喚醒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攀上高峰。
你有過「喚醒自己」的體味或經歷嗎?請以「喚醒自己」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子碩問墨子道:「從事正義的事業,哪件事最為重要?」墨子說:「好比築牆一樣,能搗土就搗土,能填土就填土,能遞土就遞土,然後牆就築好了。從事正義的事業也一樣,能論辯就論辯,能講解就講解,能幹具體事就干具體事,這樣,正義的事業就完成了。」
請以「做好自己能做的事」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可以寫你的經歷、體驗、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編寫故事、語言等等。

麻煩大家提供一些素材,如果可以的話,請說的具體點。
只需要文章的素材就可以了,拜託了!!!

B. 現代旗袍是由哪兩個民族的服飾交互交融而成

原問題:現代旗袍是由哪兩個民族的服飾交互交融而成?

感謝提問!

眾所周知,旗袍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最流行的著裝之一,有著其非常特殊的歷史地位。不過旗袍這一華人女性著裝文化,卻在世界上引起了廣大愛好者的研究和推崇。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發展的國家,每個民族的著裝都有著其不同的特色,在民族大融合的時代,各種文化的融合也是一種進步,那麼著裝文化的融合和演變也是理所當然的。至於旗袍的演變和發展,到底是哪兩個民族的融合,目前還沒有完全的定論,不多作為社會流行的一種服飾之一,也彰顯了中華文化璀璨的一面,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C. 中國傳統文化資料大全

中國傳統文化資料大全:

1、詩詞庫:按朝代劃分為:《先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北宋》、《南宋》、《遼金》、《元》、《明》、《清》、《現當代》。

2、詩集庫:《李白詩全集》(共25卷)、《王維詩全集》(共10卷)、《杜甫詩全集》(共13卷)、《唐宋名家詞選》(共25卷)、《唐詩三百首》(共8卷)、唐五代詩選》(共2卷)、《南北朝詩選》(共6卷)、《宋詩一百首》(共3卷)。

先秦歌謠選》(共3卷)、先秦《老子》(共3卷)、《宋玉詩賦選》、《漢代詩歌》(共4卷)、《屈原全集》(共4卷)、《魏晉詩選》(共3卷)、《千家詩》(共4卷)、《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共135卷)。

3、全唐詩庫:收錄傳世恢弘巨制:《全唐詩》(唐代詩人2500餘家的詩作45000餘首,共900卷)。

4、全宋詩庫:《全宋詩》(全書共輯兩宋詩人約9000餘家)。

5、全宋詞庫:《全宋詞》(全書共輯兩宋詞人1330餘家,詞作約20000首。)。

6、全金元詞庫:《全金元詞》(共收錄金元詞人280餘家,詞作7000餘首。)。

(3)蜀秀旗袍舞蹈擴展閱讀:

詩匯庫:《樂府詩集》(上、下共100卷)、《金元明清詩選》(共8卷)、清詩匯《晚晴簃詩匯》(全書共計詩人6100餘家,詩27000餘首,共200卷。)、明詩《列朝詩集》(選錄明代278年間的詩作,共80卷,入選詩人1600餘家。)。

《元人小令選》(共2卷)、《元詩別裁集》(此書共8卷,附補遺1卷,共收錄古、近體詩600多首,共100多人。)。

《郭璞詩全集》(共7卷)、《李賀詩全集》(共3卷)、《明清詞選》、《金元明清詩選》、《毛澤東詩詞全集》(共5卷)、《魯迅舊體詩選》(共3卷)、弘一《李叔同詩選》(共2卷)、《北島詩選》(共6卷)。

《穆旦詩全集》(共7卷)、《瘂弦詩選》(共2卷)、《陳敬容詩選》(共2卷)、《清詩別裁集》(共32卷)、《玉台新詠集》(共12卷)。

D. 蘇、蜀、粵、湘四個地方的刺綉有「四大名綉」之稱,為什麼說蘇綉更有欣賞價值呢

其題材廣泛,山水、人物、花卉、飛禽、走獸、靜物、書法、裝飾圖案等均能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

E. 「君可見刺綉每一針,有人為你疼,君可見牡丹開一生,有人為你等」,是哪首歌裡面的歌詞喲

歌名:蜀綉

作詞:郭敬明

作曲:劉佳/嚴藝丹

芙蓉城三月雨紛紛,四月綉花針

羽毛扇遙指千軍陣錦緞裁幾寸,看鐵馬踏冰河絲線縫韶華紅塵千帳燈

山水一程風雪再一程,紅燭枕五月花葉深六月杏花村

紅酥手青絲萬千根姻緣多一分,等殘陽照孤影牡丹染銅樽滿城牧笛聲

伊人倚門望君踏歸程,君可見刺綉每一針有人為你疼

君可見牡丹開一生有人為你等,江河入海奔萬物為誰春

明月照不盡離別人,君可見刺綉又一針有人為你疼

君可見夏雨秋風有人為你等,翠竹泣墨痕錦書畫不成

情針意線綉不盡鴛鴦枕,此生笑傲風月瘦如刀催人老

來世與君暮暮又朝朝多逍遙,芙蓉城三月雨紛紛四月綉花針

羽毛扇遙指千軍陣錦緞裁幾寸,看鐵馬踏冰河絲線縫韶華紅塵千帳燈

山水一程風雪再一程,紅燭枕五月花葉深六月杏花村

紅酥手青絲萬千根姻緣多一分,等殘陽照孤影牡丹染銅樽滿城牧笛聲

伊人倚門望君踏歸程,君可見刺綉每一針有人為你疼

君可見牡丹開一生有人為你等,江河入海奔萬物為誰春

明月照不盡離別人,君可見刺綉又一針有人為你疼

君可見夏雨秋風有人為你等,翠竹泣墨痕錦書畫不成

情針意線綉不盡鴛鴦枕,繞指柔破錦千萬針杜鵑啼血聲

芙蓉花蜀國盡繽紛轉眼塵歸塵,戰歌送離人行人慾斷魂

濃情蜜意此話當真,君可見刺綉每一針有人為你疼

君可見牡丹開一生有人為你等,江河入海奔萬物為誰春

明月照不盡離別人,君可見刺綉又一針有人為你疼

君可見夏雨秋風有人為你等,翠竹泣墨痕錦書畫不成

情針意線綉不盡鴛鴦枕

(5)蜀秀旗袍舞蹈擴展閱讀:

《蜀綉》是李宇春演唱的一首中國風歌曲。

重要演出

在成都2021年大運會文化交流大使李宇春成功登上了閉幕式的舞台。李宇春一襲Gucci高級定製刺綉禮服,完美演繹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典歌曲《蜀綉》,將我國成都的優秀文化傳播到世界更大的舞台。

舞台上的李宇春低聲輕吟《蜀綉》,專業的舞蹈團隊身穿帶有蜀綉元素的旗袍配合演出,將蜀錦、蜀綉的魅力展露得淋漓盡致,讓全世界更多的民族了解到蜀綉的別樣魅力。

F.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6)蜀秀旗袍舞蹈擴展閱讀: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G. 真正的正宗紫砂壺是什麼樣子的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其製作始於明朝正德年間,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又名宜興紫砂壺。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才這樣珍貴,令人回味無窮。更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一味的文化,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

(7)蜀秀旗袍舞蹈擴展閱讀

紫砂壺以宜興紫砂壺最為出名,宜興紫砂壺泡茶既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紫砂茶具還因其造型古樸別致、氣質特佳,經茶水泡、手摩挲,會變為古玉色而倍受人們青睞。

紫泥確實是宜興得天獨厚的原料,它在成份上俱備了制陶所必須的化學組成及礦物組成。從顯微觀察發現,紫泥主要礦物為石英、粘土、雲母和赤鐵礦。合理的化學、礦物、顆粒組成,使紫泥俱備了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乾燥收縮小等良好的工藝性能。紫泥粉碎的細度,以過60目篩為宜。

泥料過粗製作時費功;泥料過細製作時粘手,坯體表面會引起皺紋,同時還會引起乾燥,燒成收縮增大,在成型過程中系用精加工這道關鍵工,把器形周身理光,形成一層緻密的表皮層。

由於表皮層的存在,產品燒成的溫度范圍擴大了,不論在正常燒成溫度的上限或下限,表皮層容易燒結,而壺身內壁仍能形成氣孔。因此,成形時的精加工工藝,俱有把泥料、成型、燒成三者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作用,賦予紫砂表面光潔,雖不掛釉而富有光澤,雖有一定的氣孔率而不滲漏等特點。

H. 旗袍起源於我國哪個少數民族的服裝

旗袍源於是滿族服裝,由於女式旗袍婦女穿上顯得秀美窈窕,因此便成為全國各族婦女普遍喜愛的一種民族文化服裝,並且在國際上也享有盛名。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漢族女性改進,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不屬於漢服(即華夏衣冠)體系。民國以後,上海、北平等地的漢族女性在其基礎上予以改良。

I. 簡述旗袍的發展過程表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 。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 。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 。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 。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 旗袍的樣式起源,在學術界爭論很多,主要觀點有四種:
第一種以周錫保先生《中國古代服飾史》為代表,認為旗袍即是從清代旗女的袍服直接發展而來。但也有學者認為:「民國旗袍雖然具有類似於旗女之袍的形式,卻不再具有旗女之袍的涵義,如果完全認為民國旗袍是直接由旗女之袍發展而來,未免有失偏頗」
第二種以袁傑英教授《中國旗袍》以及包銘新教授《中國旗袍》《近代中國女裝實錄》為代表,認為旗袍和旗裝袍有一定繼承關系,但同時認為旗袍的源頭應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裝或先秦兩漢的深衣。江南大學崔榮榮教授也在著作《近代漢族民間服飾全集》中說:「有些人質疑旗袍是滿族服飾……我認為這些認知是片面和表面化的,漢族的袍服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滿族的袍和褂的歷史淵源又從哪裡來的呢?答案我想很容易得到 。」國學大師章太炎亦認為:「昔諸葛亮造筒袖鎧……滿洲之服,其筒袖鎧之緒也 。」將滿族服飾的源頭追溯到三國時期的蜀漢服飾。
第三種以王宇清《歷代婦女袍服考實》為代表,認為中國婦女所穿的袍,遠溯周、秦、漢、唐、宋、明時代,並不是只有在清代旗女才穿袍服。他認為旗女之袍對民國旗袍有影響,但不認為二者有直接繼承關系,因此認為民國旗袍稱之為「旗」袍並不合適,所以他倡導旗袍改名為「祺袍」,並把「台北旗袍研究會」改名為「台北祺袍研究會」。多年以來,台灣服裝界人士一直呼籲為「祺袍正名」。 第四種以卞向陽教授《論旗袍的流行起源》為代表,認為旗袍是中國服裝傳統的西化變異。融合了旗袍馬甲和文明新裝的特點, 同時又結合了西式裙裝的配伍形式, 構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於中國傳統袍服,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象徵的新時尚流行和服裝審美的特點,可為中西服飾交融的設計典範。他同時認為「旗袍」名稱的起源是一種「誤稱」,因為較早倡導旗袍的群體都是都市中受西學影響較深、追求男女平等反對封建禮教的新女性、學生等社會群體,她(他)們絕大多數是漢族人,她(他)們的祖先在清初經過流血抗爭才為漢族婦女取得不穿滿式服裝的權利,她們不可能去復辟帝制時代的、還是異族壓迫者的服飾,所以旗裝袍在民國復辟的條件並不具備 。 而民國之時「旗袍」的稱呼之所以最終會流行開,是因為整個清代,漢族女裝依然保留漢族女性傳統的「上衣下裳」制。除了貴族命婦禮服外,尋常女子一般並不穿袍服,而旗女不論貴族女性禮服還是尋常女子的日常服飾卻都是袍服。因此在長達近300年時間的潛移默化下,普通人已經習慣了「女子穿袍=旗女之袍」的歷史記憶,所以在民國旗袍開始出現的時候會給普通人一種這是「旗袍」的聯想。實際上民國旗袍首倡群體並不承認「旗袍」這個稱呼,而是「只叫它做長衫、長衣或長袍,與男性服裝混為一詞,1926年2月27日上海《民國日報》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議改稱「中華袍」。又有人提議叫做祺袍的,但兜兜轉轉的,最後還是叫回旗袍了 。」 「旗袍」是專指民國出現的旗袍,還是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在內,旗袍概念的界定,和旗袍起源樣式一樣在學術界頗有爭議。
眾所周知,旗袍在文革期間被當成「四舊」「封、資、修」的象徵進行批鬥備受冷落,對於旗袍的研究在學術界成了禁區,一直到了改革開放後對旗袍的研究才在大陸學術界才逐漸多了起來。

改革開放後早期,基於政府提倡的「中華民族是一家」政策,同時為了證明旗袍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高貴的出身,研究旗袍是學者有意識地把民國旗袍和清代旗人服飾之間的關系更多地聯系起來。「『旗袍概念,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的觀點並非特別之多,但也自成一派 。」
比如《辭海》中有關於旗袍的註解:「旗袍,原為清朝滿族婦女所穿用的一種服裝,兩邊不開衩,袖長八寸至一尺,衣服的邊緣綉有彩綠。辛亥革命以後為漢族婦女所接受,並改良為:直領,右斜襟開口,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邊開衩,袖口收小。」
例如郁風的觀點:「旗袍,顧名思義,是指清朝滿人入關前後八旗婦女的衣袍,即以滿蒙為主體的關外婦女的常服……這種旗袍主要在北方流行,南方婦女仍多數沿襲明朝風俗習慣穿著較長的上褂,下露長裙 。」
又例如袁傑英的觀點:「旗人的常裝與軍裝不同,一般是袍服,……一直是以簡約的直身為基本樣式,均稱旗袍。、」「旗袍在清代是男女通用的衣著,只是在穿著風格上略有不同,官制與民用在選料、配飾方面加以區別而己 。」
但是「旗袍」概念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的觀點,從一開始就在學術界受到質疑。「在整個清代浩瀚的文獻中,『旗袍』一詞從未出現,在清代旗人稱呼自己所服袍服為旗服或旗裝,滿語稱呼為『衣介』。旗袍二字作為一個具有特定意義詞出現,最早見於1918年沈壽口述,張睿筆錄的《雪宦秀譜》一書中:『綳有三:大綳舊用以綉旗袍之邊,故謂之邊綳』。這里的旗袍是作為一個特定的指代某種刺綉服飾的名詞 。」
當今學術界主要的觀點認為「旗袍」指民國旗袍,在民國時期發展成熟並形成較穩定形態的女子袍服,下面列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幾種觀點:
周錫保在其著《中國古代服飾史》一書中認為:「滿族婦女的長袍……這種長袍開始時極為寬大,後來也漸變為小腰身,其時間已接近於辛亥革命前夕。這種長袍,到後來卻演變成為漢族婦女的主要服飾之一,即後來稱之為旗袍者。

包銘新在其著《中國旗袍》一書中也對這個 問題作了專門的闡述:「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旗袍的內涵要比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豐富的多。廣義的可以說旗袍經歷了清代旗女之袍、民國時期的新旗袍和當代時裝旗袍三個時期的發展,其中以民國時期的新旗袍最為典型也最為重要。狹義的說,旗袍就是民國旗袍,當然也可以包括民國以後基本保持民國旗袍特徵的旗袍 。」
卞向陽在其《論旗袍的流行起源》一文中說到:「所謂『旗袍』,指衣裳連屬的一件制服裝(One-Piece Dress),同時,它必須全部具有或部分突出以下典型外觀表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叉的細節布置,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盡管有觀點認為旗袍包含清代旗裝的袍和民國女性的袍,但是通常意義上的旗袍,一般是指20世紀民國以後的一種女裝式樣 。」
在民國時期的雜志上,也有許多關於「旗袍」概念的討論,如1937年《現代家庭》雜志上署名昌炎的作者撰文「十五年來婦女旗袍的演變」中寫到:「什麼是旗袍,可說是民國紀元後適合新時代中華女子經變演出來的一種新產物,也可以說是,中國女子仿製以前清旗女衣著式樣的一件曾經改制的外衣 。」 民國旗袍風行的原因,有眾多學者和當時的媒介認為,民國初女子為尋求思想的獨立和女權的解放,效仿男穿子長袍是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漢族女性自漢代後,服飾逐漸只穿「上衣下裳」式,俗稱「兩截衣」,穿袍服幾乎成為男性的專利。女性穿「兩截衣」也被成了封建禮教對女性壓迫的象徵,被視為封建禮教迫害歧視女性罪證的《女兒經》中就寫到:
「為葚事 兩截衣 女人不與丈夫齊
百凡事體須卑順 不得司晨啼母雞 」
民國建立初期的一段時間里,由於西方文化與思想的大量湧入,國家飽受列強侵略和軍閥戰爭之苦,思想先進的年輕人積極學習西方,特別是女性勇敢地追求解放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當時爆發的「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等以年輕人為參與主體的社會運動,為當時女性尋求思想解放和平等權利提供了巨大推動力。有許多學者在研究旗袍的緣起時,也是站在當時這樣的一個社會背景下,比如吳昊的著作《中國婦女服飾與身體革命(1911—1935)》 一書。這種觀點的支持者還有WESSIELING 。
張愛玲女士就曾在《更衣記》里寫道:「五族共和之後,全國婦女突然一致採用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於清朝提倡復辟運動,而是因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們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於男女平權之說,可是四周的情形與理想相差太遠了,羞憤之下,她們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將女人的根性斬盡殺絕。因此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 」。王宇清先生也持有這種觀點:「旗袍,這後來流行大半個世紀的女裝,卻原來竟是新潮女子們爭女權爭平等的副產品呢 」。
辛亥革命前夕的許多積極參與革命團體的青年女性也喜穿長袍,周亞衛在《光復會見聞雜憶》中回憶1907年秋瑾的裝束:「當時身穿一件玄青色湖給長袍(和男人一樣的長袍),頭梳辮子,加上玄青辮穗,放腳,穿黑緞靴。那年她三十二歲。光復會的年輕會員們都稱呼她為『秋先生』」。
所謂女子為求與男子平等的權利而穿男子長袍之風氣,並沒有隨著革命的勝利而結束。1920年《民國日報》刊登朱榮泉寫給楚倫先生的信,討論女子著長衫的文章——「女子著長衫的好處 」,「長衫」最初是廣東一帶對男子長袍的稱呼,可見當時上海地區女子著長衫者已經不罕見。
經過辛亥革命勝利後的女子放足、剪發運動,女性的解放到了20年代中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伴隨女權運動的發展,女子服男子長袍的現象在全國也越來越普遍。北京的報紙載文:「如今的女子剪發了,足也放了,連衣服也多穿長袍了。我們乍一見時,辨不出他是男是女,將來的男女裝束必不免有同化之一日 。」不僅北京如此,「在廣州通衡大道之中,其穿長衫之女界,觸目皆是。……而無論貧富貴賤之家,若系女界之年少者,一若非具備一長衫,即不足以壯觀瞻 。由此可以看到當時年輕女性著男子長袍已是成為一種風氣,但是在當時輿論之中並沒有太多的鼓勵,反而批評者不少。到了後來,北伐勝利之後,旗袍便己經完全恢復了女性的氣質,很少再能見到服男子長袍的女性了。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清朝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風行於二十世紀20年代的旗袍,是由中國傳統袍服在民國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以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效仿,幾乎成為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雲裳時裝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此時旗袍已經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別裁派」的說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葉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這些改革的應用雖並不廣泛,但表示了當時人們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須遵循的。旗袍與西式外套搭配也是「別裁派」的一個特點,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可以與多種現代服裝組合,說明它已經「國際化和現代化了」。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當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這位以善於觀察和描述時裝的女作家所說的「初興」,如果是指20年代,那「嚴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末出現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這些裁剪和結構上的改變,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鴻翔公司的後人金泰鈞先生對此堅信不疑。他本人雖未親身經歷了這一過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於鴻翔時,還可從老師傅處獲得有關於此的很多
消息。這時旗袍已經成熟已經定型,以後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確定的基本形態,只能在長短、肥瘦及裝飾上作些變化。全世界女性們所鍾愛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為楷模的。
二十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旗袍的樣式很多,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此後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復。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裝不開衩,出現旗袍後,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
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六、七十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文革」前夕,王光美隨劉少奇出訪四國,穿過旗袍,到後來文革期間被當成罪遭到被紅衛兵批鬥。
八、九十年代——逐漸復甦
為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三十年之久的它,在八十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開始復興
新時代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隨著傳統文化重新被重視,旗袍也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不但領導人夫人、女性外交官員在外事活動中身穿旗袍,在中國舉辦的歷次大型國際會議和體育盛會禮儀小姐的服飾也多選擇旗袍,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早在1933年,中國旗袍就曾在芝加哥世博會上獲銀獎。

2010年上海世博會組委會曾定製了60套緙絲旗袍作為中國政府贈送各國元首夫人的禮物,每件價值十萬元。
各國駐上海總領事夫人也曾身穿旗袍參加慈善義演。
外國遊客來上海,常常將訂做旗袍作為第一個節目,視之為中國元素代表。
媒體報道過美國觀眾穿旗袍觀看中國文化節演出。
法國著名服裝設大師皮爾·卡丹曾說:「在我的晚裝設計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的靈感來自中國的旗袍。」
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瑞典女運動員出場服裝選用的是中國旗袍式樣,超過10位各國奧運冠軍要求做一件中國禮服——旗袍用於自己的婚禮。
對歐美明星,公眾場合穿旗袍也許更多是為自己添加異國情調。中外媒體曾發布過伊麗莎白·泰勒、帕麗斯·希爾頓、凱莉·米洛、艾瑪·沃特森、珍妮弗·洛佩茲、比約克、濱崎步的漂亮旗袍照。
好萊塢巨星詹妮弗·洛佩茲、英國超模姬·摩絲、妮可·基德曼、維多利亞·貝克漢姆、席琳·迪翁的旗袍風采更可以證明旗袍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現總理李顯龍父子的夫人都以旗袍做為禮服,新加坡歷代華裔的總統夫人都以身著旗袍彰顯華裔身份。
越南官方認為越南傳統服飾AO DAI(奧黛)源自中國旗袍,並且認為AO DAI的中文名稱就是旗袍
馬來西亞2006年8月29日發行了一套馬來西亞各族傳統服飾的郵票,其中的華族女性服飾為旗袍。

與蜀秀旗袍舞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羊絨圍巾水波紋是什麼工藝 瀏覽:997
沙色馬丁靴搭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237
流蘇披肩搭配什麼裙子 瀏覽:862
斜肩襯衣校服褲 瀏覽:631
森林消防制服胸章肩章 瀏覽:365
粉色配什麼顏色帽子好看嗎 瀏覽:636
橘紅色運動上衣搭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442
襯衣加外套怎麼搭配 瀏覽:521
東安舜德學校校服 瀏覽:632
旗袍拿扇子轉身動作 瀏覽:40
牛奶絲的睡衣好嗎 瀏覽:126
如何製作絲巾 瀏覽:355
杏色馬甲咖啡色衣搭配 瀏覽:192
中袖藍色旗袍 瀏覽:495
甜茶身穿粉色襯衫和高幫鞋 瀏覽:22
女生杏色的裙子配什麼顏色好看 瀏覽:632
駝色皮草配什麼衣好看嗎 瀏覽:254
粉色搭哪種顏色的褲子好看圖片 瀏覽:383
粉色襯衫配什麼圍巾 瀏覽:754
呢外套後面那開叉是怎麼開的 瀏覽: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