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鐵血使命中哪集冷月穿旗袍
冷冷只穿過一次旗袍啊,跟柳如煙去偷大東亞銀行金庫鑰匙那次
四十二集的完整版
冷冷穿旗袍在第36集(或者《暗刺》第15集)
三十六集刪節版的話
這個劇情在31集結尾,32集開頭都有
『貳』 女子炸彈部隊什麼時候穿旗袍
在第一集的時候有穿過,但是,冷月沒有穿
『叄』 鐵血使命一起穿旗袍的是哪一集,冷月沒穿
冷冷只穿過一次旗袍啊,跟柳如煙去偷大東亞銀行金庫鑰匙那次四十二集的完整版冷冷穿旗袍在第36集(或者《暗刺》第15集)三十六集刪節版的話這個劇情在31集結尾,32集開頭都有
『肆』 我跪求2篇寫家庭要符合實際的作文和兩篇任意適合初二學生的讀後感謝謝了!!!!
家庭趣事
「哈哈哈」——咦!這快樂的笑聲是從哪傳來的?哦!原來是從我家傳來的。
今天,又一屆「家庭杯」知識競賽開賽了。上一屆冠軍是媽媽,這一屆爸爸很不服氣,勢奪冠軍。我還是主持人,我穿著媽媽給買的旗袍和一雙綉著小花的老北京布鞋。蠻有主持人氣質的。
我拿著麥克風走到客廳中央:「請問傳說是誰創造的文字。」媽媽馬上說:「是倉頡。」
「回答正確。加十分」我在小黑板上為媽媽加了十分。「其他選手要加油喲!」我看了看爸爸說。只見爸爸信心十足。媽媽首戰告捷。我繼續出題:「請聽好,歷史上是哪位皇帝統一了文字?」「是秦始皇」爸爸明顯這道題比媽媽反應快。「回答正確,加十分」我也給爸爸寫上了十分。「好,下面第三個問題,建立夏朝的皇帝是誰?」爸爸馬上回答是夏啟,「哈哈,你沒搶過我吧」爸爸得意地對媽媽說。「恭喜您,回答正確,看來這次爸爸選手要扳回一局了」我著急的說,「媽媽加油。」下一個問題我出的是《短歌行》的作者是誰。「是李白吧?」媽媽猶豫著說。「什麼呀,是王維。」爸爸嘲笑媽媽說。「哈哈哈,兩位選手不要爭了,都回答錯誤。」我提醒著他們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可是爸爸媽媽還是沒想起來。「哎,是曹操嘛!」我惋惜的說,「還要加強學習喲」。爸爸媽媽恍然大悟。
不知不覺已經晚上九點了,我宣布:「本周『家庭杯』知識競賽圓滿結束。一等獎爸爸,二等獎媽媽。」
媽媽不服氣,那就等著下周的「家庭杯」知識競賽吧。呵呵呵……我家的知識競賽有趣吧!
家庭知識競賽
在這個寧靜的夜晚,一陣陣爽朗的笑聲打破了夏夜的寧靜,原來是我們家中正在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家庭知識競賽。皎潔的月光帶著一串星星織上深藍的天,來觀看這場競賽。
我們全家六口都參加了競賽。只見我穿著長袍,拿著話筒鄭重地宣布:「首屆『智慧家庭杯』知識競賽現在開始,首先感謝cctv、遼寧tv……」。姑姑著急的說:「別耍怪了,快開始。」「啊!竟敢這樣和主持人說話,小心喲!」我一本正經的說。接著我清了清嗓子,說:「請聽題,孔子的父親是誰?」大家沉思了一會,姑姑站了起來說:「孔子的父親是不是電鑽呀?」大家捧腹大笑,姑父差點從椅子上跌下來,架在鼻樑上的眼鏡也掉在了地上。爺爺奶奶笑彎了腰,使勁想停止笑,臉都憋紅了。我笑得直讓媽媽揉揉肚子。「姑姑,我們是知識競賽,不是腦筋急轉彎。」我上氣不接下氣的說。姑姑眨眨眼說:「知道了。」我又接著提問了:「商朝的最後一位君主是誰?」大家再次陷入了沉思。媽媽先是低頭想了想突然站起來:「是夏桀。」「錯!」我無奈的說,「為什麼我們家裡全是對中華五千年歷史一竅不通的人呢?」說時遲那時快,爸爸深沉地站了起來,擺了擺眼鏡,彬彬有禮地說:「是商紂王。」我高興極了,為我有一個學識淵博的爸爸感到無比自豪。興高采烈地說:「恭喜你,答對了!」家裡發出陣陣笑聲……
這次競賽還在緊張進行著,家裡人為了思考問題可謂是絞盡腦汁……這時,月亮隱藏到了雲朵的後面,星星閉上了眼睛,夜空變得格外美麗,浪漫。
朝花夕拾讀後感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裡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裡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則在魯迅寫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寫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憶。
魯迅的《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將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難忘的人和難忘的事,用語言真情的流露出來。說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時所難忘的經歷。在他童年裡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長輩的認同。這使他感到很難過,但是他沒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來了。他則是將這些長輩的不認同改為動力,寫進這部《朝花夕拾》里。他要告訴我們,在童年中的無奈釋放出來。同時也給家長們一個理解和同情的心態對待我們像魯迅在童年裡那種不被長輩重視的警鍾。
在《朝花夕拾》中,給我最深的一篇則是「狗,貓,鼠」。在這篇有趣的散文中,不是題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內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魯迅在童年裡與一隻仇貓的敘事。作者與貓的關系和對貓的討厭。這說明魯迅在童年裡的不知與單純。也寫出作者在童年與一隻貓的搏鬥。
從魯迅寫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中不是很好過的,但這也時時刻刻充滿著美好的回憶。
魯迅的童年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們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魯迅一樣的。童年和青年過得好或壞它都會留給予們回憶,所以魯迅和我們的童年青年都是美好的.
黛玉——我讀《紅樓夢》
我有一顆不安分的心,有些感性。喜歡在殘缺中尋找屬於內心深處的那份感動與美麗。但這不是多愁善感,無愁覓恨。稚嫩的心會為「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的紅樓一夢而淚眼朦矓。
——題記。
第一次讀《紅樓夢》時,我還是個小孩子。故事裡的林黛玉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是因為喜歡她,相反的,我從內心十分討厭這位整天哭哭啼啼,做事刻薄,說話尖銳的「小心眼」。我覺得這樣的人不值得賈寶玉對她痴戀一生。
等我長大點了,我又重新拿起《紅樓夢》。這時,我才慢慢明白黛玉的詩,黛玉的夢,黛玉的淚。重新讀描寫她與寶玉的第一次見面時的場景時,心裡生出好些感觸:初見時黛玉在心裡說的一名「何等眼熟到如此」,寶玉脫口而出的「這個妹妹我曾見過」。這一問一答註定了這痴情的千古絕唱。
再讀,再品。黛玉多愁的淚也有了源頭。從小寄人籬下的她,小心翼翼,害怕別人對她的嘲笑。她沒有勇氣如史湘雲,醉卧芍葯叢中的青石凳上,卻總是「嚴嚴實實裹著一床紅綾子被」;她沒有心氣如薛寶釵,寫出「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雲」。她只願「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黛玉的離去,讓我一直難以釋懷。黛玉深愛著寶玉,他們有著「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結連理枝」的願望,希望白頭偕老。卻又無奈上天讓黛玉在心上人與另一個女人的良辰吉時。一面是洞房花燭,一面是生死離別。黛玉是苦的,有那麼多的有情人終成眷屬,在愛的人的注視下離去。她卻只能焚稿斷情魂歸離恨天。黛玉輸了,敗了,而勝者是那與她心上人結下金玉良緣的薛寶釵。可是,黛玉又在哪裡輸了呢,她的才情誰能比擬?她的一顰一笑何人能及?只能怪她生存的社會太黑,黑得如墨。黛玉的淚也只能反射它的黑。
黛玉也是幸運的。世界與封建的黑暗沒有玷污這位「珠仙子」,她一直高傲純凈,她可以繼續做自己,繼續純潔清高,就如她的詩「質來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濁陷渠溝」!
合上書,閉上眼,一個消受蒼白的女子慢慢在黑暗中消逝,痴痴地唱著「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伍』 《連載蘇綉旗袍》最新txt全集下載
連載蘇綉旗袍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連載]蘇綉旗袍
qinsusu,謝了
心爾,俺估計年齡會大一點,古董級的。
憂兒,嘿嘿,舒服多了。
風見舞,謝謝謝謝。
心之月,小豬是誰??
冷月凝香,已經打起來了。。
murphymak,最好的表揚,哼哼
魚兒,快54青年節了。啊啊
幻魚生,會的會的。
櫻桃,謝謝妹妹
枕頭,你打俺一頓。。。,要不俺總慚愧。
忙啊啊啊 苦啊 啊啊啊
[連載]蘇綉旗袍
等躺到床上一動不動,韓振東才覺出內心的軟弱,好好的泥碗破摔了,他怎麼能好意思耽誤人家的生意?一切又要重新開始了。這個叫孫媛媛的女孩令他火冒三丈,他幾乎忍無可忍,這算什麼事?百般玩弄手裡這么一點小小的權術,什麼東西?早先的歉意和擔憂消失殆盡,那旗袍愛穿就穿吧,沒事最好,有事活該倒霉。
天色較晚的時候,他按了一下開關,燈沒有亮,沒好氣地沖著走廊大喊,「二林,燈不亮,幫我看看怎麼回事?」
周圍的房客介面,「停電了,聽說工程隊把古城的電纜挖斷了,正搶修呢。」
他的心情更加郁悶,飯也沒吃便迷迷……
『陸』 《鐵血使命》一起穿旗袍的是哪一集
『柒』 求經典散文或散文佳句
細雨江南,滌凈心靈
時間:2011-11-05 17:51散文來源:本站原創 散文作者: 寒煙冷月點擊:1097次
-
沉湎於咖啡的苦澀,那是對逆境的頓悟;執著於泉水的恬淡,那是江南的難以釋懷。而我,正是陷入江南霏霏細雨中難以自拔的人。——題記
言及江南,三生石畔泥土的芬芳固然清新,但江南的熱情更為難忘,那是同泉水般的質朴的甘甜,滌盡世俗的塵埃,純凈的不受絲縷沾染。
然而,屬於宋詞的季節,那百花熱情綻放的春季,如今早已靜靜地悄逝,取而代之的,是如同秋季般蕭瑟與荒蕪的現代社會,所有美好的事物早已如落葉般靜靜飄落。
季節變遷,人事沉浮,在微涼的夜晚,靜坐室內,一卷卷散發著濃濃墨香的書籍,在手中慢慢翻閱,時間彷彿過得很快,任思緒在不停漂浮,那絲絲縷縷,點點滴滴,似一段古韻弦語,激越鏗鏘,余韻悠長,如同一壺茉莉花茶,馥郁芬芳,回味無窮。天空飄飛的雨絲,如同彌漫的思緒,裊裊翩躚,暢游於天地,尋找安靜,讓心靜謐。
聽雨打在樹葉上的聲音,隨風飄散的煩惱,慢慢地。慢慢地溶解在雨中,讓混濁的心境被絲絲細雨洗滌得明凈,讓心去詩中翱翔,讓柔和的詩音從詩頁中飄舞。給心靈找一處棲息地。
我喜歡過一種清凈自由的生活,遠離世俗的喧囂,一個沒有紅塵煩憂的地方,依天地而歌,傍山水而行,所以我選擇心靈的寧靜,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固守一份孤獨。在江南的似水柔情中棲息心靈,在小橋流水中舒展靈魂,也喜歡獨倚小樓,聆聽雨點美妙的韻律,品味人生的無限永恆。
走在雨霧氤氳的街道,踏著潮濕的路面,擁抱紛揚的雨絲,親吻一顆靜謐的心。佇立在蕭瑟的細雨中,享受雨點滴落在臉頰上冰涼的愜意。未曾想到,自己竟被那黑暗中的一陣搖曳吸引,風吹起的那一陣欣喜,伴著耳際縷縷青絲輕輕盪漾開去,心靈在那一刻,有了一絲別樣的悸動。
喜歡在細雨的夜晚,獨坐一方清池的旁邊,看雨水的燈的倒影打碎,泛起層層漣漪,漸次擴散開去,傳遞一份久遠的呼喚,那來自心底的呼喚。喜歡信步在細雨的巷道,腳尖斂取些許水花,體味著雨點紛舞的悠閑與落地的歡欣,用面龐去迎接雨的祝福,感受那傳遍全身乃至透徹心靈的一絲清涼。
行走在秋風中,迎著紛紛細雨,沫滌我所有的煩憂,洗去滿身的塵埃,我不怕「秋風、秋雨愁煞人」;也不俱「留得殘荷聽雨聲」,那也是屬於秋天的韻味,即便傷感孤獨,也是一種美麗的心情。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如此的景緻,許是只讓憶起如此佳美的句子,含蓄、空靈,在空中舞動著絲絲的美感。縷縷的恬靜,它悄然無聲地落進心中那塊極其微妙的境地,細細觸及,卻綻放出令人激動萬分,嬌艷無比的心花,可以聞到傳達出的陣陣芬芳,可以體會到只有心中的那份喜悅。
這種清純靜謐,恬然優美的意境,令人渾然忘卻了城市的浮華與喧囂,那淚的苦澀,心的憂郁,都在這細雨中滌凈。思念,只在雨中,悄然滑落,一地如水。更多見散文在線
散文在線(www.sanwenzx.com)首發網址: http://sanwenzx.com/sanwen/qinggan/2011/67800.html
『捌』 鐵血使命中哪集冷月穿旗袍
34集,柳如煙偷鑰匙那集
『玖』 「襯托」、「渲染」、「烘托」、「鋪墊」的區別
一、對比
對比是中國古代研究「詩法」時所出現的一種修辭方法。它常把兩個性質相反的事物或極端的色、形、態,如黑與白、曲與直、動與靜、喜與愁等,放在一起,加以對照,旨在表現尖銳的差別和對立。因此,對比實質上是一種所要表達的內容按比較程式構成的組建方法。這種組建,常由同一層面上的對立兩極構成,在「對照」中見「比較」。
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在生活畫面的尖銳對比中,熔鑄著詩人對現實的控訴。白居易的《賣炭翁》「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一車千餘斤的炭只換得「半匹紅綃一丈綾」,即使「惜不得」,但在「宮使的驅將」下,也只得「系向牛頭充炭直」。兩相比較,揭露了宮市的掠奪性質,表現了詩人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這是古詩例。再看現代散文《風景談》第四幅畫面「石洞雨景」:
「我們都曾見過西裝革履燙發旗袍高跟鞋的一對兒,在公園的角落,綠蔭下長椅上,悄悄兒說話,但是試想一想,如果在一個下雨天,你經過一邊是黃褐色的濁水,一邊是怪石峭壁的崖岸,馬蹄很小心地探入泥漿里,有時還不免打了一下跌撞,四面是靜寂灰黃,沒有一般所謂的生動鮮艷,然而,你忽然抬頭看見高高的山壁上有幾個天然的石洞,三層樓的亭子間似的,一對人兒促膝而坐,只憑剪發式樣的不同,你方能辨認出一個是女的,他們被雨趕到了那裡,大概聊天也聊夠了,現在是攤開著一本札記簿,頭湊在一處,一同在看,——試想一想,這樣一個場面到了你眼前時,總該和在什麼公園里看見了長椅上有一對兒在偎倚低語,頗有點味兒不同罷?」
畫面中突出了兩對人物形象。「一對兒」「西裝革履、燙發旗袍、高跟鞋」,在「公園的角落、綠蔭下長椅上,悄悄兒說話」;另「一對兒」「光憑剪發式樣的不同,你方能辨認出一個是女的」,在「沉悶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中「攤開著一本札記簿,頭湊在一處,一同在看」。這兩對兒穿著截然不同,所處環境天差地遠,而由此可見的精神世界更是涇渭分明:一對兒西裝革履,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置民族危亡於不顧;一對兒短發軍裝,洞中石旁,為民族興亡而在學習、探討。
其中「兩對兒」分別所處的環境:「公園的角落,綠蔭下,長椅上」,「沉悶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則是畫面「背景」中景物與景物的對比。通過強烈的對比,讀者也明顯感受到,這另一對兒是「兩個生命力旺盛的人,是兩個清楚明白生活意義的人」,而由這樣「精神世界極其充滿的人作為主宰」的風景才更值得懷念。
隨著小說等敘事文學的蓬勃發展,對比由修辭范疇逐漸延伸到了小說美學領域,成了人物性格塑造的一種重要手段。
《水滸》第四十四回「楊雄醉罵潘巧雲,石秀智殺裴如海」,將兩個性格迥異的人放在一回寫,石秀精細,楊雄粗魯;石秀頗有心計,楊雄心直性急。金聖嘆認為「一路都寫楊雄直性,只是有粗無細,全是顯出石秀」的「精細乖覺」(《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卷四十九,第四十四回夾批,中華書局1973年影印貫華堂刻本),其實二者相互對照,石秀的精細反過來也顯出了楊雄的粗直性情。
再如第三十七回「黑旋風斗浪里白條」,寫李逵和張順「兩個正在江心裏面清波碧浪中間,一個顯渾身黑肉,一個露遍體霜膚。兩個打作一團,絞做一快,江岸上那三五百人沒一個不喝采。」一黑一白相對,而且都在清波碧浪的襯托下,更顯得黑者黑,白者白,不但引得圍觀者喝采,也激起讀者的濃厚興趣。所以金聖嘆在此批曰:「絕妙好辭。清波碧浪,黑肉白膚,斐然成章,照筆耀紙。」無論人物內在性格還是外部形貌,運用對比的手法,都可以起到強化描寫的作用,收事半功倍之效。
近現代,在長篇巨著的敘事文學中,人物形象性格對比,幾乎成了所有成功之作塑造藝術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從中國的《紅樓夢》到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古今中外幾乎無一例外。而這種意義上的對比,經常是各種手法綜合運用,如心理、行動、細節的描寫,已遠遠超出了一般修辭方法的意義和范圍。因此,這一點也就不能展開了。
二、襯托
襯托與對比不同。它不是同一個層面上,人物與人物、物象與物象間的對照比較;而是兩個層面間的背景、環境對人物、物象的映襯相托。它們有「主」有「從」,以「從」襯「主」。現代作家馬烽說:「文學作品和繪畫一樣,應該有遠近,有濃淡。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圖畫,流水、小橋、茅屋、人物,刻畫得很細致,而山峰、雲霧只是個淡淡的影子,因為作者要表現的主要是前面的這些東西,山峰和雲霧只是個陪襯。」(《談目前創作中的幾個問題》)
《風景談》第二幅畫面「高原歸耕」就是一個例證:
「於是我又回憶起另一個畫面,這就在所謂『黃土高原』。那邊的山多數是禿頂的。然而層層的梯田,將禿頂裝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黃毛的癩頭,特別是那些高桿植物頎長而整齊,等待檢閱的隊伍似的,在晚風中搖曳,別有一種惹人憐愛的姿態。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樣的藍,幾乎透明似的,月亮離山頂,似乎不過幾尺,遠看山頂的穀子叢密挺立,宛如人頭上的怒發,這時候忽然從山脊上長出兩支牛角來,隨即牛的全身也出現,掮著犁的人形也出現,並不多,只有三兩個,也許還跟著個小孩,他們姍姍而下,在藍的天,黑的山,銀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給田園詩人見了,必將贊嘆為絕妙的題材。可是沒有完。這幾位晚歸的種地人,還把他們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從山頂上飄下來,直到他們沒入了山坳,依舊只有藍天明月黑魆魆的山,歌聲可是繚繞不散。」
層層梯田將黃土高原上的禿頂之山「裝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黃毛的癩頭」,「特別是那些高桿植物頎長而整齊,等待檢閱的隊伍似的,在晚風中搖曳」。這是作者用來襯托「高原歸耕」之人的一種襯筆,作者所要強調、突出的只是這更妙的「三五月明之夜」,「銀月、藍天、黑山、穀物、牛角、掮犁的人形、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如果再細細推究一下,襯托中所要突出的「高原歸耕」,其中藍天、銀月、穀物,是背景;牛角、掮犁的人形,是中心物象。藍天、銀月、穀物作為背景,襯託了中心物象「牛角、掮犁的人形」;反之,牛角、掮犁的人形也只有與「藍天、銀月、穀物」這樣的背景相映襯,畫面才會顯得更完美。這就如我們通常所說的「紅花要用綠葉扶持」,「綠葉」襯託了「紅花」;「紅花」也只有在「綠葉」的扶持之下,才能形成一幅完美的圖畫。
反襯與對比的比較。用相同性質的事物相襯,一賓一主,以賓襯主,這是「正襯」。如若用相反的事物相襯,使兩者差異更分明,這就是所謂的「反襯」。反襯很容易與對比相混淆。對比是將同一層面內兩個反差極大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盡管作者有時所要強調突出的只是其中之一,但作為比照而出現的另一事物,仍是該層面比照整體中的一部分,並不是在此之外的任何其他事物。
再舉《風景談》第四幅畫面「石洞雨景」中的那「兩對兒」,盡管作者要突出強調的是在「沉悶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中「促膝而坐」在認真學習的那「一對兒」,但作為對照的「西裝革履、燙發旗袍、高跟鞋」、「在公園的角落,綠蔭下長椅上,悄悄兒說話」那「一對兒」,仍是畫面中心同一層面「物象」比照整體中的一部分。這是「對比」。
而「反襯」用於表現「第二層面」背景、環境與「第一層面」中心物象間的關系。以背景、環境來突出中心物象。
仍以《風景談》「石洞雨景」述之:
「沉悶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這是「攤開札記簿認真學習」的那「一對兒」活動的環境。從構圖角度講,這是畫面人物的背景。背景的「沉悶、寂寞、原始」,與圖中人物的精神、活力,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但這是背景與圖中物象的對照,環境與人物的對照,而不是同一「層面」內物象間的對比。這是襯托,是具有對比性質的「反襯」。
《風景談》第一幅畫面「沙漠駝鈴」是一典型的「反襯」例證:
「那還不能被稱為『戈壁』,那在普通地圖上,還不過是無名的小點,但是人類的肉眼已經不能望到它的邊際,如果在中午陽光正射的時候,那單純而強烈的反光會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沒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見有半間泥房,四顧只是茫茫一片,那樣的平坦,連一個『坎兒井』也找不到,那樣的純然一色,就使偶而有些駝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融入了周圍的蒼茫,又是那樣的寂靜,似乎只有熱空氣在作哄哄的火響。然而,你不能說,這里就沒有『風景』。當地平線上出現第一個黑點,當更多的黑點成為線,成為隊,而且當微風把鈴鐺的柔聲,丁當,丁當,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後,當那些昂然高步的駱駝,排成整齊的方陣,安詳然而堅定地愈行愈近,當駱駝隊中領隊駝所掌的那一桿長方形猩紅大旗耀入你眼簾,而且大小丁當的諧和合奏充滿了你耳管——這時間,也許你不出聲,但是你的心裡會湧上了這樣的感想的:多麼庄嚴,多麼嫵媚呀!」
荒涼、死寂的沙漠,這是駝隊活動的環境,也是圖中物象「駝鈴」出現的背景,而也正是背景沙漠的「荒涼、死寂」,才更見猩紅大旗下昂然高步,排成整齊的方陣、安詳而堅定的駝隊的「庄嚴、嫵媚」。這也是背景與中心物象之間的「反襯」,背景反襯了中心,突出了中心,從而也使讀者對「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理解得更形象、更深刻。
三、烘托
「襯托」常見以「背景、環境」來襯「中心物象」。如側重於場面氣氛來「托」中心物象,那我們一般就稱之為「烘托」。
烘托本是圖畫技法中的一個術語,它指的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層層著墨,使物象明顯突出的一種方法。即通常所說的「烘雲托月」。詩畫相通,人們通常把那種著意從側面描寫,製造氣氛,以求突出所寫之物象的方法,也叫烘托。它與「襯托」有相同處,都是兩個「層面」間的主、從相托,以「從」托「主」,但襯托是以較為實在的背景、環境來「襯」主;烘托是以較為「虛空」的場面氣氛來「烘」主。
一如《風景談》第一幅畫面「沙漠駝鈴」中「微風中『丁當、丁當』的柔聲」;第二幅畫面「高原歸耕」中的「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從山頂上飄下來,直到他們沒入山坳,歌聲仍在藍天、明月、黑魆魆的山間繚繞」。它們猶如電影中的「畫外音」,用音樂來渲染著一種氣氛,烘託了銀幕上的人物、場面。這微風中丁當丁當的柔聲,聲聲入耳,敲人心弦,在這輕微的震顫瞬間,人們不由升騰起一種只有人類才能有所體驗的崇高感: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這自遠而近,繚繞於山岡的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更讓人想見畫中高原歸耕的農人的思想、境界:生活多麼充實、美好,勞動多麼愉快、幸福。這就是場面氣氛對畫面物象「烘托」所起的作用。
再如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懷》: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上,遙隔楚雲端。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前兩聯描寫景物,渲染一種意境氛圍;後兩聯抒發自己思鄉的愁緒和對前途渺茫的愁苦。雖然意境格調和心情有一種內在的相似性,但兩者既不是同「質」的相近或相對的事物,不存在通過對照凸顯一方或以環境背景襯托中心物象的關系,所以既不是對比也不是襯托。寒冷凄颯的意境氛圍,對於作者的心緒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種外在的側面修飾裝點,雖然看似寫景,但實是在從側面從外沿描寫作者情感。所以景物描寫對於作者的情感表達是一種烘托。
電影戲曲片《紅樓夢》也有運用成功的一例。影片為了控訴罪惡的封建制度、封建禮教,控訴這「一年三百六十天,風霜刀劍嚴相逼」的「賈府」、「大觀園」,製造一種強烈的悲劇氣氛,導演在「黛玉臨終」這場戲中,運用了對比蒙太奇的方法。一方面,寶玉「洞房春暖花燭夜」,張燈結綵,紅燭高照,歡聲笑語,畫外喜慶音樂「步步高」。這喜慶音樂渲染了一種歡樂、吉祥的喜慶場面氣氛。而另一面呢?電影畫面馬上轉入了「一彎冷月」下的瀟湘館:月光、病榻,焚稿灰燼,榻上人含恨終生。但此時的畫外音,仍是前一畫面的喜慶音樂,這與畫面人物的命運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烘托,更激起人們對劇中人物命運的同情,強化了悲劇氣氛。
襯托與烘托的比較。襯托和烘托都是著眼於「第一層面」對「第二層面」的「托」,使某種事物某個形象某種情感得以凸顯。但是兩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襯托主要通過對該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與其相似或相對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對照映襯來完成,以「實」襯「主」;烘托主要通過對該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側面的描寫來實現,以「虛」烘「主」。請看例二:
魯迅先生在《祝福》里,對魯四老爺的書房有這樣的描寫:
「我回到四叔的書房裡時,瓦楞上已經雪白,房裡也映得較光明,極分明的顯出壁上掛著的朱拓的大『壽』字,陳摶老祖寫的;一邊的對聯已經脫落。鬆鬆地卷了放在長桌上,一邊的還在,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我又無聊賴地到窗下的案頭去一翻,只見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錄集注》和一部《四書襯》。」
這里提到的陳摶老祖是封建地主階級崇拜的偶像,半幅對聯體現了虛偽與沒落,不完全的《康熙字典》反映出主人的無知與陳腐,《近思錄集注》、《四書襯》都是封建理學的入門書。這些書房擺設是為了映襯托魯四老爺這一個封建禮教衛道士的形象。這是襯托。
又如,魯迅《故鄉》開頭的一段景物描寫:
「時候既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
這里用「陰晦」、「冷風」、「蒼黃」、「蕭索」等詞,寫出一個凄涼的自然景象,通過這個景象的描寫,把「我」悲涼的心情體現出來。這是烘托。
四、渲染
1、文藝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對所寫對象作突出的描寫、形容、烘托。秦牧《藝海拾貝·藝術力量和文筆情趣》:「古代詩人形容大雪紛飛,說是『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形容貼梗海棠的艷麗,說是『八萬四千天女洗臉罷,齊向此地傾胭脂』。這都一下子就把平凡的事物渲染得瑰奇起來了。」
2、指對事物鋪張、誇大。巴金 《春》二一:「 王氏 便把事情的經過加以渲染,有聲有色地敘述一遍。」
3、記敘文中,運用渲染這種表現手法,對文章中環境和人物著意描寫、烘托,以加強氣憤,深化主題。
渲染 - 常用的方法
(1)反復:它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復出現,以抒發情感,渲染情緒,突出主題,如《周總理,您在哪裡》一文。
(2)烘托:它借描寫環境或特定的氣氛,表現人物的一定情緒。魯迅小說《故鄉》開頭對故鄉冬景的描寫,就是這樣,這樣的環境和氣氛,對人物凄楚心理和作品的主題,起著有力的渲染作用。
(3)環境描寫。
(4) 景物描寫: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寄託感情。
渲染和烘托一樣,原也是國畫技法中的一個術語。烘托是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層層著墨,使物象明顯、突出的一種方法。而渲染則是用水墨或顏色烘染物象,以顯示其凹凸效果。這就不難看出,烘托之法,其效果乃見於第二層面「物象外廓」對第一層面「物象」的明顯、突出,也就是說在第二層面「物象外廓」上層層著墨,其目的是為了使第一層面「物象」更加明顯、突出。而渲染則是在本層面「物象」上,用水墨或顏色烘染,以顯示自身的凹凸效果。
這種差別,在我們今天使用這兩個「術語」 時,也可以體會到,如我們總說「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心理活動」,而不說「烘托氣氛,渲染人物心理活動」。這也足見「渲染」著眼於製造氣氛之本身;而「烘托」則是充分利用場面氣氛來「烘托」另一層面。
如魯迅先生的小說《葯》,結尾對華大媽上墳,墳地場景的描寫:
「……微風早就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銅絲。一絲發抖的聲音,在空氣中愈顫愈細,細到沒有,周圍便都是死一般靜。兩人站在枯草叢里,仰面看那烏鴉;那烏鴉也在筆直的樹枝間,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
就這段描寫之本身看,渲染了一種陰冷、蕭瑟、凄涼、悲苦的環境氣氛,而這氣氛對於畫面人物華大媽、夏四奶奶來說,更能烘托她們此時凄苦、悲痛欲絕的心理,加強了小說的悲劇效果。可見,烘托與渲染雖有關聯,但各有其自身的著眼點。
再如馬致遠的《天凈沙》,作者避開一切直接鋪陳,調動了「枯藤」、「老樹」、「昏鴉」等一系列冷色調的物象,用「潑墨」似的揮灑,把它們一個個追加,凝聚到「斷腸」這個焦點上,全篇無一「悲」字,而悲涼之氣令人背冷。蒲松齡寫厲鬼出場,莎士比亞寫老哈姆雷特顯靈時的恐怖氣氛,奧斯特羅夫斯基寫卡傑林娜將死時那令人震驚、恐怖以致心肺俱裂的大雷雨場面,都是用「渲染」手法製造氣氛,實屬不可多得的妙筆。
我們更為熟悉的是魯迅小說《祝福》結尾對「祝福」景象的描寫:
「……遠處的爆竹聲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雲,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天地聖眾歆享了牲醴和香煙,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豫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
小說寫祥林嫂在年終祝福時無限凄苦的離開人世時,卻描寫了魯鎮、魯四老爺家祝福時的一派歡樂喜慶景象,極力渲染了「凶人的愚頑的歡呼」,為整篇小說增添了一種凝重、深刻的悲劇氣氛,催人深思。這也是景物描寫渲染而起的作用。
在很多情況下,渲染與烘托、襯托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時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對用來襯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來描寫。
1.人物的某種心情,也可以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襯托出來,如魯迅在《故鄉》開頭的一段景物描寫:
「時候既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
這里用「陰晦」、「冷風」、「蒼黃」、「蕭索」等詞,寫出一個凄涼的自然景象,渲染了一種悲涼的環境氛圍,通過這個景象的襯托、氛圍的渲染,把「我」悲涼的心情烘托、體現了出來。
2.描寫人物,如果這個人物的外貌,某種行為、某個細節對刻畫人物性格的關系非常密切,就加以渲染。在《林黛玉進賈府》中有這樣一段對林黛玉的描寫:
「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這是運用工筆對人物外貌的描寫,這也是在《紅樓夢》這部小說中對這個主要人物的首次外貌描寫,重在通過外貌來暗示人物性格,即林黛玉的美麗、弱質和她的細心、多慮與自尊,這種性格也是人物在全文中發展的主體,所以作者抓住主要特徵,極力鋪陳給人以鮮明印象。
3.對所描寫的場面,出於某一寫作目的,需要「大肆渲染」時,就起到了「烘托」的作用。《明湖居聽書》對書場情景的描寫就是典型一例。
渲染與烘托是古典詩歌創作中描摹形象的常見的藝術手法。
渲染原本是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整個畫面,顯出物像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這種加濃形象的手法,就是渲染。詩歌中也常常用到這種藝術手法。
詩歌中的渲染,屬於對形象的正面描寫。其形式之一就是藉助反復來突出形象,抒發感情,創造出優美的意境。例如漢樂府民歌《江南可采蓮》:「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首詩的中心形象是寫采蓮少女的,但作者並沒有直接描摹她們的形象,甚至自始至終也沒有讓她們在畫面上明顯地出現過,詩中只是著意塗抹、反復描寫「魚戲蓮葉」的不同畫面,但其藝術效果卻是把采蓮少女采蓮時的愉悅的形象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就是渲染手法的妙用。
藉助各種意象的描摹,來加濃環境氣氛,以便更好地刻畫形象,也是渲染的表現形式之一。例如孟浩然《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詩的前六句先後描繪夕陽西下、群壑昏暝、松際月出、風吹清泉、樵人歸盡、煙鳥棲定等生動的意象,正面渲染出清幽的環境氣氛,這就為下面生動地刻畫詩人的自我形象作了渲染,使人好像見到詩人正抱著琴,孤零零地佇立在灑滿月色的蘿徑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到來的情景。
為了表達深刻的主旨,傳達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詩人還常常採取多角度、多層面的描摹手段,盡情渲染,來刻畫形象。例如寒山的《城中蛾眉女》:「城中蛾眉女,珠佩何珊珊。鸚鵡花前弄,琵琶月下彈。長歌三月響,短舞萬人看。未必長如此,芙蓉不耐寒!」 詩的前兩句,寫一位美女的花容月貌和華貴盛妝。「蛾眉」,形容她的美麗,「珠佩珊珊」,描寫她佩帶珠光寶氣的神態。兩句詩把這位美女寫得有聲有色,光彩照人。三四句分寫她的生活情狀:白天,她在花園里戲逗鸚鵡;晚上,她靜坐月下彈琵琶自樂。五六句寫她的出色的社交活動,經常出現在宴會場合,無論是長歌,還是短舞,她總是讓萬人欣羨,久久陶醉。這六句詩,從正面很好地描寫了美女的榮華富貴、閑雅生活、特殊地位,為下面詩人向世人發出的「一切美景都不可能永遠存」 的忠告儲足了筆力。
烘托是與渲染密切相關的另一種藝術手法。它也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輪廓外面點染塗抹,使物像明顯突出。用於詩歌創作,則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說:「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他所說的,就是烘托的手法。
對事物進行側面描寫的烘托,其藝術效果,可以與正面描寫的渲染相媲美。例如岑參《戲問花門酒家翁》:「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百瓮花門口。道傍榆莢仍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詩的開頭兩句寫的是在花門樓前酒店的一位老人熱情待客、美酒飄香的情景,用的是白描手法,但卻很好地烘托出邊塞安定、百姓安居的時代氣氛。正因為從側面烘托出了這樣的淳樸動人濃濃情意,下文才可能「戲問」:「老人家,摘下一串白燦燦的榆錢來買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詩人為涼州早春景物所激動、陶醉其中的心情也就自然流露出來了。倘若沒有這樣的側面烘托,詩人的「戲問」就很難讓人接受了。再比如漢樂府詩《陌上桑》:「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詩歌通過其他人對羅敷美貌的傾倒的側面烘托,把羅敷的美寫到了極點,給讀者留下了更多的想像的餘地。這種寫法,往往可以使形象具有空靈感,又使讀者參加到形象的創造之中。這樣的藝術境界,有時甚至比正面描寫的效果還要好。
渲染與烘托屬於不同的藝術手法,它們之間是有不同的:渲染是對形象的正面描寫,而烘托則是側面描寫;渲染是指從整體大處著手,而烘托一般是對局部的點染;渲染所描摹的意象,與所描寫的形象一般有著直接的相關,而烘托所寫的意象,往往是與所寫形象相關的其他事物,諸如此類。但很多時候,人們在分析渲染與烘托手法時,卻常常是「相提並論」。因為它們之間確實有許多相通的地方,並非有不可逾越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