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韓國申遺成功項目是
截止2015年韓國共有18個項目列入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
此前入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次是:
宗廟祭禮及宗廟祭禮樂、板索里、江陵端午祭、圓圈舞、男寺黨表演、靈山齋、濟州Chilmeori堂靈登巫術、處容舞、傳統歌曲、大木匠、鷹獵、傳統武術跆根、傳統技藝走繩、韓山薴麻紡織工藝、傳統民謠《阿里郎》、越冬泡菜文化和韓國農樂。
另外,濟州海女文化的申遺結果於2016年揭曉。
(1)竺麻旗袍擴展閱讀
2003年,韓國啟動了民俗文化振興項目,把風水被列入國家遺產名錄,後來還准備將風水學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中國風水大師王教授在2006年研討會上拿出來3000多年前的文物證實了風水就是我們中國的東西,這才讓韓國人收了手。
類似的事情數不勝數,韓國還有女子組合熱衷於在造型、服裝和舞台上使用中國元素,稱其為東洋風,而非中國風。把旗袍改良當成打歌服,把園林窗花當成舞台背景,卻不肯承認這些都是中國的東西。
㈡ 我學服裝的,有些作業不會寫..麻煩大家看下!
1B 2 A 3 C 4 B 5 A 6 A 7A 8 A 9A 10 B 11D 12 C 13 B 14 C 15 B 16應該是D 纁:《周禮·王之吉服》疏:「知玄衣纁裳者:見《易 系辭》:『黃帝堯舜垂衣裳,概取諸乾坤。』乾為天,其色玄;坤為地,其色黃。但土無正位,托位於南方。(南方)火色赤,赤與黃(合),即是纁色。」《楚辭·九章·思美人》的文句:「指嶓冢之西隈兮,(寫落日依在西山之況),與纁黃以為期。」王逸註:「纁黃,蓋黃昏時也。纁,一作曛。」 這樣看來,纁色應該是橙黃色系,但《說文》卻說是「淺絳」;《爾雅·釋器》:「絳」。故此,纁色應作赤黃色系解。
17 C 18 D 19A 20 A
正確率99% 嘿嘿 我對服裝史很感興趣
㈢ 你見過穿旗袍的超級英雄嗎《旗袍女俠》
服裝(garments)
穿於人體起保護和裝飾作用的製品,其同義詞有「衣服」和「衣裳」。中國古代稱「上衣下裳」。最廣義的衣物除了軀干與四肢的遮蔽物之外,還包含了手部(手套)、腳部(鞋子、涼鞋、靴子)與頭部(帽子)的遮蔽物。
服裝的起源
服裝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就已出現。古代人把身邊能找到的各種材料做成粗陋的「衣服」,用以護身。人類最初的衣服是用獸皮製成的,包裹身體的最早「織物」用麻類纖維和草製成。在原始社會階段,人類開始有簡單的紡織生產,採集野生的紡織纖維,搓績編織以供服用。隨著農、牧業的發展,人工培育的紡織原料漸漸增多,製做服裝的工具由簡單到復雜不斷發展,服裝用料品種也日益增加。織物的原料、組織結構和生產方法決定了服裝形式。用粗糙堅硬的織物只能製做結構簡單的服裝,有了更柔軟的細薄織物才有可能制出復雜而有輪廓的服裝。最古老的服裝是腰帶,用以掛上武器等必需物件。裝在腰帶上的獸皮、樹葉以及編織物,就是早期的裙子。
古代服裝類型
古代服裝一般可分為兩種基本類型:①塊料型:由一大塊不經縫制的衣料組成,包纏或披在身上,有時用腰帶捆住掛在身上。例如古埃及人、古羅馬人和古希臘人穿著的服裝。②縫制型:用織物或裘革裁切縫製成為小褂和最早的褲子。這種原始服式直到現在還留存在許多民族之中,如愛斯基摩人和中亞一些民族所穿的服裝。
中國服裝的歷史
中國服裝歷史悠久,可追溯到遠古時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發掘出約 1.8萬年前的骨針。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有管狀骨針等物出土。可以推斷,這些骨針是當時縫制原始衣服用的。中國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樹葉或獸皮連在一起製成的圍裙。後來,每個朝代的服飾都有其特點,這和當時農、牧業及紡織生產水平密切相關。春秋戰國時期,男女衣著通用上衣和下裳相連的「深衣」式。大麻、薴麻和葛織物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大宗衣著用料。統治者和貴族大量使用絲織物。部分地區也用毛、羽和木棉纖維紡織織物。漢代,絲、麻纖維的紡績、織造和印染工藝技術已很發達,染織品有紗、綃、絹、錦、布、帛等,服裝用料大大豐富。出土的西漢素紗禪衣僅重49克,可見當時已能用桑蠶絲製成輕薄透明的長衣。隋唐兩代,統治者還對服裝作出嚴格的等級規定,使服裝成為權力的一種標志。日常衣料廣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採用絲綢。隨著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響,如團花的服飾是受波斯的影響;僧人則穿著印度式服裝「袈裟」。現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著中國唐代的服裝風格。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寬衣大袖,外衣多為長袍。清代盛行馬褂、旗袍等滿族服式,體力勞動者則穿短襖長褲。近代,由於紡織工業的發展,可供製做服裝的織物品種和數量增加,促進了服裝生產。辛亥革命後,特別是五四運動後吸收西方服式特點的中山服、學生服等開始出現。1950年以後,中山服幾乎已成為全國普遍流行的服裝,袍褂幾近消失。隨著大量優質面料的出現,服裝款式也有發展。現代服裝設計已成為工藝美術的一個分支,而服裝生產已經實現工業化大批量生產。
㈣ 台灣風土人情!!!
哈哈~~
早睡早起的老人家生活
晚睡又睡到自然醒的年輕族
台灣小吃已台南小吃出名開始延至全台,
台灣四年如夏,悶熱潮濕.
㈤ 中華文化具有哪些鮮明特徵
中國人的傳統服飾分為中式服裝和西式服裝兩大類。中式服裝、西式服裝經數千年的歷史積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貌和體系,在式樣、外形、結構、局部特徵、裝飾、色彩、圖案、審美文化方面均不相同,有其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一、式樣
中國傳統服飾的主體形式是前開型的大襟和對襟式樣。前開衣最早起源於中國,形成於黃帝時代。中國傳統服飾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兩種形制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交叉使用,相容並蓄。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樣的較多,男子多穿上下連屬的袍衫。
西洋服裝在樣式上有一個演變過程,古希臘的服裝是披裹式,古羅馬到中世紀,服裝的式樣以披裹式的非成型類衣和前開式的半成型類衣為主。公元四世紀,日爾曼民族南下,日爾曼民族的四肢分離的體形型服裝逐漸滲入到歐洲服裝的基本樣式中,從13世紀開始至今,體形型服裝逐漸占據了主體地位,其基本形制是男子上衣下褲,女子為上下連屬的裙裝。
二、外形特徵
中國傳統服飾的外形強調縱向感覺,自衣領部位開始自然下垂,不誇張肩部,常用下垂的線條、過手的長袖、筒形的袍裙、縱向的裝飾等手法,使著裝人體顯得修長,特別是使四肢有拔長感。亞洲許多國家的服裝都有類似特點。
清代服裝相對來說是比較肥大的,袖口、下擺都有向外擴張之勢。然而,清代婦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幾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腳面的旗袍,使旗人比歷代婦女都顯得修長。
服裝外形的修長感是對東方人較為矮小的身材之彌補,在感官上產生視錯覺,在比例上達到完美、和諧。自然修長的服式使男性顯得清秀,使女性顯得窈窕。同時,平順的服裝外形與中國人臉部較柔和的輪廓線條相稱。
西洋古典服裝的外形強調橫向感覺,常採用橫向擴張的肩部輪廓、各種硬領、輪狀領、膨脹的袖型、龐大的裙撐、重疊的花邊和花朵以及漿過的紗料和各部位的襯墊,使服裝線條產生誇張和向外放射的效果。
西洋服裝的外形特點與西方人熱情奔放的氣質、起伏明顯的臉部輪廓以及比東方人高大挺拔的體型相適應。
三、結構特徵
從結構特徵看,中式服裝採用中國傳統的平面直線裁剪方法,無論袍、衫、襦、褂,通常只有袖底縫和側擺相連的一條結構線,無起肩和袖窿部分,整件衣服可以平鋪於地,結構簡單舒展。
西方服裝採用立體裁剪方法,立體裁剪方法視人體為多面體至少是四面體,細心對待人體從上到下、從前到後各個方面的凸凹起伏關系,利用打褶和省道處理等服裝工藝手段,最終取得與三維人體相吻合的具有立體效果的服裝。
有人說中式服裝像平面的繪畫,西洋服裝像立體的雕塑,這種感覺大體是對的。中式服裝表現兩維效果,忽視側面結構設計。西式服裝強調三維效果,適合人體結構特點並適應人體運動規律,既合體又實用,因此,受到世界各國人們的普遍青睞。
四、局部結構特點
從服裝的局部特點看,中式服裝的斜交領、對開V領、直立領、衣服下擺兩側開衩、清代箭袍式的前後左右開四衩,以及衣服的對襟、大襟、一字襟、琵琶襟等,都是有東方特色的局部細節,常被設計師用作表現中國服裝趣味的處理手法,其中中式立領和衣服下擺兩側開衩更為典型。
西洋服裝的袒領和輪狀褶領(像扇面一樣環繞脖頸)運用較為廣泛,輪狀褶領連續的褶襇是用布料上漿後熨燙成形,有時需用細金屬絲做支撐。服裝造型喜用填充物襯墊或支撐,如墊肩、墊胸、墊袖、墊臀、裙撐等。由於西式服裝不是連袖而是裝袖,所以肩飾造型多樣。袖子款式變化很多,如半腿袖、主教袖等。
五、裝飾
從裝飾特點看,由於中式服裝是平面直線裁剪,表現二維效果,所以裝飾也以二維效果為主,強調平面裝飾。裝飾手段是中國傳統的鑲、嵌、滾、盤、綉幾大工藝。這些工藝的巧妙運用,使中式服裝雖造型簡練,但紋樣色彩斑斕,美不勝收。
刺綉用於服裝歷史久遠,發展到後來,甚至「衣必錦綉」。運用平面刺綉方法裝飾服裝表面空間,是中式服裝設計的慣用手法,沿用至今。尤其是精妙絕倫的刺綉工藝與絲綢面料配合,使服裝充滿東方風韻,令人贊嘆不已。
除刺綉外,鑲、滾工藝在中式服裝上運用也很多。例如清末,市井流行在衣緣處鑲、滾裝飾,女子衣緣越來越闊,從三鑲三滾,五鑲五滾,發展到「十八鑲滾」。
西洋服裝是立體構成設計,表現三維效果,所以裝飾與整體結構造型相對應,強調立體感和空間感,裝飾手段是藉助各種立體物如穗飾花結、荷葉邊、金銀絲帶、褶襇、切口等點綴服裝表面。最初,花朵、花邊等只是少量裝飾服裝表面,豐富表面效果。到了羅可可時期,某些禮服竟是用立體花堆砌而成。
西洋服裝採用立體裝飾有其精采之處:一是立體裝飾與立體結構造型相呼應,天然諧調;二是裝飾效果符合審美心理,因為凡是平鋪直敘、一覽無余的表面,容易引起人的單調感覺,而層次豐富、虛實搭配、重疊穿插的表面空間有耐人尋味的效果,易於激起觀賞美感。
六、面料、色彩和圖案
從服裝面料看,中國最早使用的紡織品是葛布、薴麻布和大麻布。葛布是葛藤的莖皮纖維加工製成的。薴麻是我國特有的植物,歐洲人稱之為「中國草」,大麻被稱之為「漢麻」。中國享譽世界的服裝面料是絲綢。養蠶、繅絲、織綢是我國先民對世界紡織服裝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中國人穿棉布較晚,棉花是從印度引進的,到元明之時,棉布才成為人們普遍穿著的衣料。
從服裝色彩看,在上古時代,黑色被中國的先人認為是支配萬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時天子的冕服為黑色。後來,隨著封建集權專制的發展,人們把對天神(黑色)的崇拜轉向對大地(黃色)的崇拜,所以形成了「黃為貴」的傳統觀念。黃色成為帝王的專用色,隱喻著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地位。
傳統服飾色彩受陰陽五行影響,有青、紅、黑、白、黃五色之說。青、紅、黑、白、黃色被視為正色,其餘顏色則為間色,正色在大多數朝代為上等社會專用,表示高貴。在民間,正色是人們衣著配色所喜愛和追求的顏色。
從配色方法看,高艷度、強對比是中國傳統的配色方法。強烈的對比色在金、銀、黑、白等中性色的緩沖配合下,使服裝洋溢著富麗堂皇、渾朴大方的氣氛。
中國民間對藍色有傳統喜愛,如藍印花布、靛藍蠟染布等。藍色與黃種人的膚色相配,容易諧調,可產生柔和的色對比效果。
中式傳統服飾的圖案紋樣豐富多采,有飛禽走獸、四季花卉、山巒亭閣、幾何紋樣等,抽象、具象、誇張、寫實等風格俱全,圖案紋樣不僅精美,而且具有豐富的內涵。
中式服裝喜好運用圖案表示吉祥的祝願。從古至今,從高貴的綢緞到民間的印花布,吉祥紋樣運用極為廣泛。如龍鳳呈祥、龍飛鳳舞、九龍戲珠、蜥龍鬧靈芝等紋圖,不僅隱喻著圖騰崇拜,而且抒發著「龍的傳人」的情感。像鶴鹿同春、喜鵲登梅、鳳穿牡丹、團鶴仙壽、福祿壽喜、連年有餘、吉祥八寶等圖案,反映了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希望。另外,官服的圖案重視標識作用,明清文官為飛禽圖案,武官為走獸圖案。皇帝的龍袍象徵真龍天子,龍袍上的十二章紋圖案各有寓意:「日、月、星」取其照臨;「山」取其穩重;「華蟲」取其文麗;「火」取其光明;「藻」取其潔凈;「粉米」取其滋養;「宗彝」取其忠孝;「黼」取其決斷;「黻」取其明辨。
西洋服裝的面料、色彩、圖案的運用同東方傳統存在差距。
古希臘、古羅馬的服裝面料主要是半毛織物和亞麻布。古希臘人喜愛白色,古羅馬服飾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紫色象徵高貴,白色象徵純潔、正直。一般庶民衣服是羊毛、亞麻天然的原色,很樸素。
中世紀西方已有了許多名貴的面料,除東方絲綢、錦緞之外,還有天鵝絨、高級毛料、北歐的珍貴裘皮等。當時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裝飾得輝煌燦爛,引導人們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飾上充滿宗教氣氛的色彩被人們嚮往。
歐洲文藝復興以來,隨著服飾奢華程度的升級,明亮的色彩受到人們歡迎,織錦緞和天鵝絨中還織進了閃閃發光的金銀絲線。法國人特別喜歡丁香色和薔薇色,也很迷戀含蓄的天藍和聖潔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紅和銀灰色調。在英國,黑色被認為是神秘、高貴的色彩,特別是黑緞子和黑天鵝絨常是貴婦的首選。迷人的黑色襯著白種女性白皙的膚色,非常炫目。
西歐傳統服飾上的圖案隨著歷史的變遷而不斷變化。古代多流行花草紋樣,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流行華麗的花卉圖案,法國路易十五時期,受羅可可裝飾風格的影響,流行表現S形或渦旋形的藤草和輕淡柔和的庭園花草紋樣。近代,有影響的流行圖案花樣有野獸派的杜飛花樣,以星系、宇宙為主題的迪斯科花樣,利用幾何錯視原理設計的歐普圖案,用計算機設計的電子圖案等。
㈥ 漢族服飾特點
漢族服飾特點:
1、基本結構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
2、交領右衽
漢服中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於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領」。
3、褒衣廣袖
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與同時期西方的服裝對比,漢服在人性方面具有不可爭辯的優異性。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發展時,寬大的漢服已經實現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
4、系帶隱扣
漢服中的隱扣,其實包括有扣和無扣兩種情況。一般情況下,漢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隱藏起來,而不顯露在外面。
(6)竺麻旗袍擴展閱讀:
漢服本身雖然清朝剃發易服等統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沒有滅絕,直到現代漢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邊遠山民,還有國內許多少數民族都還保持著漢服的特徵,現代社會的一些重要祭祀、紀念活動、民俗節日等仍能看到漢服的部分元素。
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
一些人通過考據漢服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復原了漢族傳統服飾,同時通過恢復傳統節日,恢復傳統禮儀,祭祀先賢,推廣傳統學說,宣傳傳統樂器等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並稱之為漢服運動 。
㈦ 旗袍如何穿出時尚感
愛旗袍的小夥伴如果想要穿旗袍出行的話,就要好好選擇一件旗袍,而且還可以利用一些小單品,讓旗袍多一點時尚的感覺。
㈧ 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蒙古族: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
高山族:高山族服飾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差異,但有地區差異。台灣南部的男子穿對襟長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寬腰帶,垂其兩端的作為前裙。衣袖、領、腰及下擺都鑲上彩色花邊,用黑布纏頭。經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飾分為短衣長裙、長衣下裳和裸露式三種款式。
土族:土族男子現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襖和羊毛褐衫,其它季節穿小領、斜襟長袍或白色高領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長褲,系腰帶、圍肚。頭戴白氈帽,腳穿綉花布鞋。男服習慣綉花,鑲黑、紅邊飾。婦女服飾五彩斑斕。
回族: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棱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回族婦女常戴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
(8)竺麻旗袍擴展閱讀:
朝鮮族: 朝鮮族服裝的特點是斜襟,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朝鮮族的傳統服裝,男女迥然不同。男子的褲襠肥大,易於盤腿而坐,褲腳繫上絲帶,並喜歡在上衣加穿帶紐扣的有色坎肩,但不鑲邊,講究合體,顏色多為灰、棕、黑色。出訪時再加穿長袍(式樣與上衣相同,只是長及蓋)。朝鮮族長袍能體現男性持重的風度和雄健的體魄。長袍,禮貌是朝鮮族男性外出的服飾。現在,傳統的長袍已無人問津,但男性襖褲仍是老年人"花甲"慶典必穿的禮服。
男女所穿的上衣,在斜襟上都鑲著白布邊。這種白布邊可以經常拆洗,使衣服保持干凈。傳統的朝鮮族女裝,其特點是襖短裙長。襖的衣領同襟連成一條斜線,衣襟右掩,沒有紐扣。朝鮮族傳統女性服裝,以黃襖粉裙為典型。襖長及至現在上衣三個紐扣之上,裙長及膝蓋或腳面不一。
年輕婦女襖的面料色彩繽紛,亦有專一諧調、淡雅為基本格調的筒裙和纏裙。纏裙把裙子的右側下擺稍稍提起,掖在左側後背腰帶上,十分巧妙地勾勒出女性優美的線條。朝鮮族老年婦女喜著素白衣裙,並習慣用白絨布包頭。到冬天,加穿以毛皮為里、綢緞為面的坎肩。
中老年婦女多穿纏裙,不穿筒裙。穿纏裙時,必須在裡面加穿素白色的襯裙。筒裙是縫合的筒式裙子,但與其他民族的筒裙不一樣,它的腰間有許多細褶,達到合腰身為止,上端還連上一個白布小背心,前胸開口扣紐扣,穿時從頭部往下套。這種裙長過膝蓋,利於勞動、步行。
朝鮮族老年婦女舊時衣著以白、灰最常見,襖裙外多配以帶兔毛等毛邊的坎肩,坎肩兩襟由一瑪瑙橢圓形墜子連接。現在,老年人也和年輕人一樣喜著五彩繽紛、質地精良的短襖長裙,卻很少有人系白頭巾。
朝鮮族的童裝,不論男女,以顏色絢麗為特色。童裝的款式同大人的基本相同。童裝的衣料多選用粉、綠、黃、藍等色彩的錦緞。幼兒上衣的袖筒多用"七色緞"(七種顏色相配的綢緞)做料,穿在身上好象身披彩虹一般,因此這種衣服被稱作是"彩虹襖"。朝鮮族一向認為彩虹是光明和美麗象徵,用"七色緞"給幼兒做衣服,意在讓幼兒們更加美麗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