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倪妮上海演話劇,穿旗袍眼波流轉盡顯風情,為什麼她穿什麼都好看
在上海的劇院中,倪妮,賴聲川和郝光等人出現在了《幺幺洞捌》話劇中,倪妮身著開叉的旗袍,氣質優雅又迷人。她的一雙眼睛特別有魅力。現在,從《金陵十三釵》中出來的倪妮越來越厲害,而她在劇中用琵琶吟唱的一幕,已深深紮根在人們的心中,同時,觀眾還驚奇地發現,無論是模仿日本士官的日語口音,還是說南京話,她都能輕松應對。倪妮出生於江蘇南京,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是一名女演員。倪妮在上海演話劇,穿旗袍眼波流轉盡顯風情,為什麼她穿什麼都好看?
她的容貌和身材都很好,我期待著她將來給我們帶來更多精彩的作品。我不得不說,作為我們國內娛樂圈的一名演員,倪妮自出道以來的過去幾年中,憑借自身的實力和辛勤工作,給我們帶來了如此多的好作品,而她的外在形象也是如此的好,難怪會有那麼多人的愛與支持,畢竟,誰會不喜歡這樣一個完美的女藝人
⑵ 有什麼能表現老上海風情的片子嗎
上海風情的電影還是有很多的,比如說上海灘在上個世紀風靡了整個中國。
⑶ 海派旗袍的海派旗袍特色
旗袍源於旗人之袍,而當時的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於後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復。鼎革後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
1. 旗女之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2. 旗女之袍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袍服是外套,是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的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傳統的含蓄。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e dress,雖也有著與清代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功能的傳統,但表現女性體態曲線卻也是它較悠久的傳統之一;而現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
⑷ 倪妮又換了什麼樣的新旗袍,展現了清冷又嫵媚的韻味
在我們不再是我們、備忘錄女孩、太陽沒有後裔各種大瓜的輪番轟炸中,倪妮卻憑借著獨一無二的氣質登上了熱搜,賴聲川導演的話劇《幺幺洞捌》接近尾聲的時候,倪妮又換新旗袍了,清冷又嫵媚的韻味,將氣質這一塊拿捏的死死的,算下來倪妮已經在話劇舞台上換了三件旗袍了,更具魅力,一顰一笑間完美詮釋了什麼叫風情萬種!
這一襲黑色的旗袍裝,也是倪妮話劇的宣傳照,婀娜的身姿風韻有致,黑色的靜謐典雅,時尚簡約的線條勾勒,優雅又高級,立領銜接著優美的斜襟,精緻的盤扣依次點綴,溫潤典雅,露肩袖更添少女感,復古的摩登女郎,氣質嫵媚萬千。
⑸ 高偉光新劇《旗袍美探》即將播出,他最讓你印象深刻的一個角色是什麼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高偉光這一路的發展都是非常好,雖然高偉光入演員這一行比較晚,但成為演員之後的高偉光,可以說發展是步步高升,當年憑借《古劍奇譚》這部劇,讓大家都對高偉光都熟知了一番,也讓自己在圈中有了一席之地,精湛的演技加上高挑的身材以及出眾的外貌,高偉光這些年在圈中的順風順水,高偉光的劇我也看了蠻多的,也記住了很多角色,但要說哪一部劇中的角色我記憶非常深刻,還得提一提《怒晴湘西》這部劇,高偉光在劇中飾演鷓鴣哨。
⑹ 能代表老上海的表演
可以用<上海灘>音樂做背景音樂 表演一個歌舞劇
兩個人 扮許文強 馮誠誠
許文強特點
黑色風衣 黑色禮帽 白色圍巾
馮誠誠特點
一身稍帶西式的小套裙裝(要淺色的) 把辮子紮成兩個麻花辮
去年的年會 我同事表演過 反響很好
直接用葉麗儀的 原唱做背景音樂 如果有唱的好的 現場演唱 就更棒了
⑺ 花樣年華的舞劇一覽
旗袍藏「機關」不會讓舞者拘束
由於《花樣年華》是舞台上少有的以旗袍為主要服裝的舞劇,很多觀眾疑惑,穿著旗袍跳芭蕾,會不會令舞者的肢體受到拘束?
該劇的舞美設計熱羅姆·卡普蘭在服裝方面下了很大工夫。熱羅姆·卡普蘭稱,《花樣年華》所使用的一百多套旗袍,均是參照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旗袍的原樣和面料手工精心製作而成。為了最大限度便利舞者,旗袍設計只有一邊開衩,而且開得很高。演員靜態時,看起來跟傳統旗袍一樣,沒有什麼區別,可一旦跳起舞來,通過旗袍內特殊的掀開裝置,演員的腿部可以收張自如,在保證舞蹈需要的同時,也保持了旗袍的美感。這樣一來,劇中女演員身著旗袍舞動時,嫻熟的動作毫無拘束之感,可以利用旗袍的「機關」熟練地踢腿轉動。
海派舞美,重現老上海風情
舞劇《花樣年華》首先在舞美設計上著力營造了老上海風情,石庫門、百樂門夜總會、小旅館、黃包車、麻將等極具老上海特色的元素一一搬上舞台;許多觀眾耳熟能詳的老上海經典歌曲也回盪在耳邊,如《花樣的年華》、《夜上海》、《四季歌》等,還有老上海爵士樂、十里洋場的街頭叫賣聲等,浪漫的小資情調和充滿生活氣息的市井氛圍相結合,很好地展示了海派文化和民俗民風。
舞蹈多元,將古典芭蕾融入現代舞中
為了充分表現老上海的生活情境,《花樣年華》的編導伯特蘭·德阿特曾先後兩次到上海實地考察,搜集資料。所以他在音樂方面讓中國民間音樂與西方爵士音樂互相配合,在編舞中盡量把古典芭蕾融入到爵士、街舞等現代舞蹈中,有著很濃的上海小資情調。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展現男女主人公相愛卻不能相守的曖昧情愫,《花樣年華》讓雙人舞的動作若即若離,男女主角之間沒有太多的身體接觸,卻又如影隨形,這也是芭蕾舞中比較少見而又非常考驗演員功力的表現手法。
對於這種將古典芭蕾、現代芭蕾與戲劇芭蕾融為一體的創作理念,伯特蘭·德阿特解釋說:「古典芭蕾在創作時吸收現代舞元素的手法已成了世界舞蹈創作的大趨勢。」對於自己設計的風格多樣的舞蹈動作是否會讓觀眾產生異議?德阿特信心十足地說:「我在設計舞蹈動作時,盡量避免只強調動作的形式美,而是給每個動作賦予一定的含義,或者說每個動作都是為人物的性格和心情所特製的,所以能帶給人美的沖擊。」
⑻ 經常在電視上看電視或者電影聽到,就是那種老上海時代,那些女的穿起旗袍,旁邊一個唱片機放的歌曲,
屬於30年代懷舊歌曲
這樣搜應該差不多了
或者舊上海歌曲
有時我也聽,就這樣搜的
試試看
⑼ 《司藤》這部劇里景甜的旗袍造型多樣又吸睛,看了這部劇你有沒有愛上旗袍
旗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歷經了幾千年的流傳,依舊充滿了一種韻味。最近《司藤》電視劇的熱播,雖然景甜的造型一直多變,但是不變的是以旗袍出現,而且是各種不同類型的旗袍,把女主景甜的造型的美麗完全體現了出來,俗話說得好,中國女性,無論是誰,都應該擁有一件屬於自己的旗袍,這不僅是出於對自己的一種好,而且是完全有必要的。
再加上這部電視劇的熱播,我更加的喜歡了旗袍,司藤在裡面的造型沒有重樣,而且都是旗袍為主,真的是非常的吸引人,並且會讓人有一種沖動,想要也買一件旗袍的沖動,希望自己也能有這么美麗的一件衣服。作為東方女子,美的不僅是旗袍,還有東方女子特有的長相,配上旗袍,令人身心愉悅。擁有一件屬於自己的旗袍是必然的,這么美的旗袍,不管你們有沒有動心,反正小編我真的是動心了,准備安排上了!
⑽ 花樣年華的演員專訪
季萍萍:舞劇比電影豐富得多
一聽到舞劇《花樣年華》的名字,我們很容易第一時間想到王家衛導演的那部同名電影。舞劇的女主角季萍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舞劇借鑒了電影《花樣年華》,但又比電影更豐富。
記者:你們的舞劇有借鑒電影《花樣年華》嗎?
季萍萍:電影《花樣年華》是我們不能迴避的,我們的編導正是從電影中了解那個年代中國人的感情,他非常喜歡王家衛的風格。而且,電影和我們的舞劇從感情主線上來說是相似的,都是講述一段沒有結果的愛情。
記者:相對電影《花樣年華》來說,你們作了什麼改動?
季萍萍:整個內容比電影《花樣年華》豐富得多。此外,電影里的愛情發生在香港,我們的舞劇將故事背景搬到了上海,一些舞段很有上海特色,觀眾還可以在舞台上看到老上海的街景。總之,舞劇有濃濃的上海味。
記者:電影里對感情的處理是非常曖昧的,你們在舞蹈中也是著力表現這種曖昧嗎?
季萍萍:是的。雙人舞的動作在古典芭蕾中比較交融,比較難處理編導要突出的「曖昧」。因此,編導在編舞的時候就避開了雙人舞中男女演員身體太多的交融動作,處理得若即若離。而且在大段雙人舞中用了貝多芬的音樂,讓情緒盡量展現得更古典、剋制。
記者:這次《花樣年華》在北京天橋劇場演出,跟以前的演出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季萍萍:總結前幾次的演出經驗,編導在這次演出前做了一些修改,會更符合上世紀30年代上海人的生活習慣、思維習慣和生活邏輯。而且,這個版本更注重對感情的處理,更容易被現代觀眾接受。
記者:穿著旗袍跳芭蕾,你有沒有覺得不適應?
季萍萍:旗袍對於芭蕾舞來說確實挺不方便的,但這次我們從排練開始就一直穿著旗袍跳,不斷修改動作,並作一些適中的處理。而且舞劇中的旗袍也都設計得比較特別,都是一邊開衩,更方便我們做大幅度的動作。
記者:能評價一下你的搭檔嗎?
季萍萍:在這個故事中,男主角應該是一個性格沉悶、情感細膩壓抑的中年人。現在是年輕演員吳虎生跟我搭檔,他只有22歲,但編導認為他在氣質上跟男主角非常符合。作為一個年輕演員,他非常努力地揣摩這個角色,在不斷進步中。
舞劇《花樣年華》伯特蘭 為愛情雙人舞流淚
法國的浪漫混合進老上海的奢華,再添點歐洲芭蕾的典雅風味,這便是中法合作大型原創芭蕾舞劇《花樣年華》給記者的第一印象。昨天,上海芭蕾舞團的演員們在法國編導伯特蘭·德阿特的指導下進行了排練,五顏六色的各色旗袍,造型逼真的黃包車,玲瓏懷舊的上海灘場景,混合了爵士風情的肢體語匯,給觀眾一種新奇的視覺感受。
感性勝過理性
伯特蘭現任法國萊茵巴勒舞團團長,個子不高,腦袋光光的,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上芭藝術總監辛麗麗告訴記者,別看伯特蘭相貌不起眼,但他卻是一個十分感性的藝術家,面對舞蹈的時候激情四射,甚至會在排演愛情雙人舞的時候忍不住流淚。辛麗麗說,他常常會在吃飯的時候,不小心把一大盆菜倒翻在自己的白襯衫上,「在巴黎機場的時候,他竟然只拎一個塑料袋。結果袋子破了,東西撒了一地,把身邊的人都笑得半死。」
現代超越古典
然而,面對中國題材的芭蕾舞劇《花樣年華》,伯特蘭就立刻成為另一個人,專注而興奮。為了搜集舊上海的歷史資料,他先後兩次來滬實地參觀,並把那個時期的上海文化完美地融入到舞蹈、舞美和服裝中。「他是個老好人,從不對演員發火。」他的翻譯說,「伯特蘭甚至在法國的時候就開始背誦演員名單,一到這里就立刻和他們打得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