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僧人的服飾有什麼差別
1、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僧人的服飾在顏色和件數上都有顯著差別。
2、藏傳佛教的僧衣顏色更鮮艷,也更好看一些。
一、藏傳佛教的僧衣特點:
一是僧服與外道所穿的不一樣,二是僧服具有因時因地性,三是沒有任何飾物,四是符合戒律要求。律經上說,比丘有十三件衣物。即,朗袈(袈裟,重復衣)、喇奎(上衣)、唐奎〔下衣)、夏木特(裙)、夏木特森(副裙)、委森(掩腋衣)、委森森(副掩腋衣)、東其(拭面巾)、納森(護腋衣)、延嘎普(護疥衣)、扎賽(剃發衣)、頂娃(敷具)和亞奎(雨衣)。這十三件衣物的尺寸大小、色彩和式樣都應嚴格按照律經選材縫制,不能隨意製做。
根據印度佛教傳到藏區的律經規定,在藏區各教派僧衣的樣式大同小異,既各具特點又有所差異。其中寧瑪派(俗稱「紅教」)僧人身著紫紅色的袈裟、僧裙,戴形如蓮花狀的紅色僧帽,在家的居士則穿白色衣裙。薩迦派(俗稱「花教」)僧人的衣裙、靴帽的樣式和顏色與寧瑪派相近似。噶舉派(俗稱「白教」)僧人,出家受沙彌戒、比丘戒的,也穿紅色衣裙;在家受居士戒的穿鑲紅、綠邊的白色僧裙和袈裟。格魯派(俗稱「黃教」)僧人,一般穿暗紅色袈裟,修持突出的可穿黃色袈裟。頭戴黃色桃狀帽和蓮狀帽。活佛一般著特製的袈裟和禮服。
二、漢傳佛教的僧衣特點:
件數上,由於氣候上中國異於印度,裡面不穿衣服無法抵禦寒冷,漢傳佛教的僧衣,在印度三衣上,裡面多了禦寒的小褂,顏色上,佛陀上衣近乎黃綠色,裙子近乎紅褐色,佛教部派提倡用紅、黃色。可受到漢地各朝代君王穿黃、大臣著紅限制,漢傳佛教的僧人只能放棄使用這兩種顏色。形制上,袒露肩膀漢人也不能接受,因此,僧衣在中國漢地逐漸被本土化,特點是,一方面遵從戒律的規定,參照印度傳來的僧衣式樣;另一方面,又兼顧漢地氣候、地理環境、民族風俗等;還要考慮帝王及政府方面的制約與干涉等因素。僧衣從顏色到形制都有所改變。
僧侶的常服顏色,大多為五種顏色:褐、黃、黑、灰、黃綠色。各地各部派深淺不一,沒有具體一定的規制。形制上,「海青」或稱「大袍」是主要服裝之一。其款式保持了漢代的形式:腰寬袖闊,圓領方襟,比其他衣裳肥大很多。現今「海青」(大袍)仍被佛門七眾在禮佛和比較正規的場合用作外衣。出家二眾在禮佛、誦經、正式集會時穿著,將三衣之一種披在大袍之外。其餘五眾只可穿大袍,不披袈裟。僧衣的海青顏色有二:一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禮佛時所穿;一為黃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會中的主法者所穿。另外,現代有些法師在舉行法會時,也有身披黃色或紅色用金線或銀線界成水田格的袈裟。
B. 藏傳佛教對藏族服飾的影響
藏族的服裝主要是傳統藏服,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http://ke..com/view/193310.htm?fr=ala0_1_1
個人認為影響密宗對藏族服飾影響不大,藏族服飾的發展取決於民族的文化和當地的天氣
C. 藏族服裝的來歷
一、自然地理因素影響:藏族人民聚居區大部分屬於高寒季風乾旱氣候,年平均氣溫為零下三度到十二度之間,年溫差小,而早晚溫差大,一年數月是晴朗少雲的天氣,而且乾燥多風沙。由於氣候寒冷,決定了藏族服飾多由保暖、厚實的材料製作而成。
形制特點簡潔、包裹嚴實、肥大寬厚、以便抵禦嚴寒、阻擋風沙、保護身體。藏袍就是在這種自然條件下由藏族先民創造出來的。其厚重與封閉的造型營造了一個溫暖的空間,胸前擠出的囊袋充分體現了藏裝的實用方便的特徵。
另外,作為游牧民族的藏族先民,早期過著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一年四季的長途跋涉,使他們必須選擇一種簡單的生活方式,而藏袍就有著既可當被蓋又可當行囊的功效。
二、生產力因素: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極端低下,自然環境惡劣的時期,藏族先要以狩獵為主。他們以動物的皮毛制衣為裳,抵禦風寒、保護身體。隨著生產力的逐步發展,游牧經濟的形成,生產資料也擴展到了獸皮、獸肉、奶製品、毛織品等。
而陶紡輪、染料的發明,又使藏服的發展更進一大步,進入了一個繽紛絢爛的織物時代,氆氌、幫典、長袍、靴子等服飾品相續登台。
三、宗教文化的滲透:藏民的服裝中有一種由『雍忠』符號、太陽、月亮、火組成的圖形。「雍忠」是藏族苯教中的一種原始符號,意思是堅固不變的意思。
而順時針的「雍忠」在佛教中是釋迦牟尼的瑞相,在古代還被認為是太陽和火的化生。因此藏族服飾中,常以日、月、火的紋樣連用,作為一種咒符。另外,十字紋樣也是藏服中常見的圖案。
「十」在佛教的教義中是完美十足的意思,人們愛在服裝中以十字相綉,是多種動機結合在一起的結果,或是乞求佛祖保佑,或是為了審美,或是為了辟邪。因為他們認為人的一生中,逢13歲、25歲、37歲、49歲等都是惡年,在穿上綉有這種圖案的衣裳後,可以驅邪消災。
目前關於藏族服飾最久遠、現存的實物資料是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少量裝飾品,有片飾簪、璜、珠、項飾、牌飾、貝飾等,反映了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青藏高原土著居民已有了較高的審美情趣,不僅有了縫織衣物的骨針,還具備了需一定審美意識方能創造出的璜、珠等。
西藏地域遼闊,由於地理環境氣候不同,自然條件差異很大,為了適應自然環境和不同的氣候條件,各地區都具有特色鮮明的民族服飾。
藏族服裝以藏袍最為常見。城鎮居民喜歡用高級毛料製作藏袍,農區用氆氌,牧區用毛皮。藏服之中必不可少的東西是腰帶,除了腰帶之外,西藏藏族婦女的邦典也極具特色。
另外,藏族人也喜歡戴帽,多為氈帽、皮帽和金花帽,而藏族人穿的鞋被稱之為藏靴。藏族人的飾品以發飾、耳飾、胸飾、腰飾和手飾為主。
現在,很多藏胞家庭的衣櫥中增添了西裝、夾克等現代服飾,反映了藏族人民新的服飾情趣。但是,不少人在節日時仍然保持著傳統著裝。
哈達是藏族服飾中最重要的一種裝飾品,也是西藏最常見的一種禮儀用品,主要功能在於表達祈福、尊敬、友誼、真誠。哈達的質地、規格、顏色、長短有所不同,織造哈達的用料,以往多為生絲或麻,近些年來用人造纖維織造的漸多。
哈達的折疊方式,因檔次、用項的不同,也有多種,蘊含不同意義。藏族尚白,以白色象徵聖潔、真摯、坦誠,所以常見的哈達多為白色。
此外,還有以藍、白、黃、綠、紅五色分別織就的五彩哈達,各有寓意,解釋不盡相同,一般認為分別表示藍天、白雲、江河、神靈、大地。
D. 藏族穿的服裝是什麼樣子
藏族服飾特點
(1)藏族服飾基本結構為肥腰、長袖、大襟長袍。穿用這種結構肥大的服裝夜間和衣而眠可以當被。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於起居、旅行,白天氣溫上升更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溫。
(2)男女皆愛飾物。各地藏族男女特別講究飾物,飾品的質地較多,有銀、金、珍珠、瑪瑙、玉、松石、絲、翡翠、珊瑚、琥珀等。運用廣泛,有頭飾、發飾、鬢飾、耳環、項鏈、胸飾、腰飾、戒指等。造型美觀,多為自然形狀。婦女都喜歡戴珊瑚、瑪瑙、項鏈和銀質佛盒;男子普遍佩戴各種腰刀、火鐮等飾物、也有戴耳環、戒指和手鐲的。
(3)配色大膽精巧。藏族服飾的另一特點還突出地表現在色彩的依次遞增和構圖上。牧區皮袍的花邊,常用藍、綠、紫、青、黃、米等豎立色塊,依次組成五彩色帶。女皮袍的肩部、下擺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寬的黑、紅、綠、紫色條紋依次排列。她們常用十字紋樣的花領袍和靴上作裝飾,給人以「慈善」、「愛撫」、「與人為善」的聯想。她們大膽地運用紅與綠、白與黑、赤與藍、黃與紫等對比色,並且巧妙運用復色、金銀線取得明坑邙又和諧的藝術效果,配色十分大膽、精巧。
E. 藏族和尚 衣服
內地的佛教稱為漢傳佛教,其服裝分為二種,一是行佛法時所用的佛教專用的袈裟(三衣);二是日常生活所穿的漢服(長衫等)。其中,因為中國的氣侯與印度的氣候不同,所以三衣與原始佛教的三衣也稍有不同。 西藏的佛教一般稱為藏傳佛教,僧人們的服裝因為受到了西藏制度的影響與漢地佛教的影響而有所不同。在前弘時期,藏傳佛教僧人的「法衣」依照佛祖留下來的規制,款式上都屬纏繞方式,色彩上也近「皂」,從著衣方式和服色上說,比內地佛教的僧服更嚴謹規正。但仔細分析,也可以發現藏族僧伽的制衣和原始僧衣的造型有些差異,其主要特徵就是在於「田相」。到了後弘期,各教派所崇尚的衣帽顏色與中央王朝服色制度有著密切的對應關系,即後弘期相繼掌握地方政權的薩迦派、噶舉派和格魯派隨元、明、清王朝的服色制度(元朝尚白,明朝尚紅,清朝尚黃)演變而變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F. 請問藏傳佛教中 僧侶們身上穿的紅色的衣服叫什麽名字
藏傳佛教中幾個大的宗教教派有其各自獨特的教義思想,其內容龐雜繁復、精神玄妙,常人一般難以領會,但其服飾標志功能的准確發揮卻能使一般俗眾觀其衣飾便知是哪一派僧人了。比如著名的寧瑪派,嚴格遵循藏傳佛教前弘期所傳之密宗,得「寧瑪」之名,意為古、舊。該派僧人皆穿紅色僧服、戴紅色僧帽,以紅色區別於它派,故俗稱紅教。薩迦派也是一個帶有色彩名稱的派別,「薩迦」藏語意為「白土」,因其傳播者在後藏仲曲河谷有灰白色土質的地方建過「白宮」,其寺廟也被稱作薩迦寺,因為寺廟圍牆上繪著象徵文殊、觀音和金剛手的紅、白、黑三色花紋,所以該派俗稱花教。噶舉派指傳承持金剛佛親口所授密咒教義的派別,該派僧人穿白色僧裙和上衣,俗稱白教。格魯派倡導僧人嚴守戒律故得此名,「格魯」藏語意為「善律或善規」。該派僧人戴黃色僧帽,俗稱黃帽派或黃教。上述各大派別以服飾色彩強調其標志功用,既遵循了宗教儀規,又完成了易被民眾接受的宗教現實化需要,起到一舉兩得的效果。這是藏傳佛教傳播過程中的又一智慧舉措。
G. 藏族穿藏服的習俗和原因
藏族穿藏服的習俗及原因:
牧區衣著的用料以皮毛為主,農區則以"氆氌"為多。藏族男子都穿藏袍。藏袍既無口袋,也不用紐扣。腰間繫上腰帶,胸前凸突成大行囊,裡面可以裝隨身用品,如木碗、糌粑袋、酥油盒;甚至小嬰兒也可放入其中。藏族人穿藏袍,常穿一隻袖子,另一隻袖子從後面拉到前面。這種習俗與當地的高原氣候有密切關系。青藏高原晝夜溫差大,藏族人民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來形容多變的天氣。即使是夏季,也是早晨冷,中午熱。牧民外出要穿著保暖的藏袍,一到中午,又熱得受不了,於是只得穿一隻袖子,甚至兩只袖子都不穿,圍系在腰間。一到傍晚,天氣又變冷,兩只袖子又都得穿上。西藏牧民有時離家遠出,夜宿在外,也常用寬大的衣服來蓋體暖身。可見,藏袍一衣多用,也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日用服飾。
H. 佛教的服飾特點
佛制稱為衣者,袈裟也。後世別袈裟與衣。稱三衣為袈裟。種種僧衣。咸有別名。三衣者:一、僧伽梨San%gha%t!i,譯言眾聚時衣。大眾集會為授戒說戒等嚴議時著之。二、郁多羅僧Uttara%san%ga,譯言上衣。在安陀會上著之。三、安陀會Antarva%saka,譯言中著衣。襯體而著之。三衣皆為方形。縫綴數多之小片者,故隨其條數而分三衣。五條為安陀會。七條為郁多羅僧。九條已上為僧伽梨,特稱僧伽梨為大衣。
〔一、僧伽梨〕,梵語僧伽梨,華言合,又雲重;謂割之而合成也。義凈法師雲:梵語僧伽胝,華言重復衣。宣律師雲:此三衣名,皆無正翻。今以義譯之:大衣名雜碎衣,以條數多故也。若從用為名,則曰入王宮衣,又曰入聚落衣;謂於王宮說法時著,及聚落乞食時著也。薩婆多論雲:大衣分三品,九條、十一條、十三條名下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名中品;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名上品。
〔二、郁多羅僧〕,梵語郁多羅僧,華言上著衣。即七條也。宣律師雲:七條名中等衣;若從用為名,則曰入眾時衣,禮誦齋講時著也。
〔三、安陀會〕,梵語安陀會,華言中宿衣。謂宿睡時常近身衣也。宣律師雲:五條,名下衣;若從用為名,則曰院內行道雜作衣也。
比丘應具三衣,即袈裟也。袈裟者,以布切細長條橫縫合成,由其所切之條數而分種種。
一、安陀會衣 為五條之袈裟,名下衣,平常著之。
二、郁多羅僧衣 為七條之袈裟,名中衣,在寺內之眾中為禮誦齋講著之。
三、僧伽梨衣 為九條乃至二十五條之袈裟,名上衣,為出外時及其他嚴儀之時著之。
三衣(梵文trinl civarani)依佛教戒律的規定,比丘所可擁有的三種衣服,謂之三衣。即:僧伽梨(samghati)、郁多羅僧(uttarasanga)、安陀會(梵antarvasa)。此三衣總稱為支伐羅(civara)。由於三衣依規定須以壞色(濁色,即袈裟色)布料製成,故又稱為袈裟(kasaya)。
依佛制,初期的出家者須過質朴的僧團生活,因此在個人物品方法,僅獲准持有三衣一缽、座具及漉水囊,其中,尤以三衣一缽為出家者最重要的持物。
《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卷下中說:「謂一類人起正信心,修出家法。(中略)但持三衣一缽,余無所有。」戒律中並且對其形式、大小、顏色、縫製法、穿法等皆有所規定。
關於比丘常應隨身攜帶三衣一缽之事,《摩訶僧只律》卷八中說:「出家離第一樂,而隨所住處,常三衣俱,持缽乞食,譬如鳥之兩翼,恆與身俱。」
《四分律行事鈔》卷下之一亦說三衣是賢聖沙門的標幟,缽為出家者的用具,非俗人可用,應執持三衣瓦缽,即是少欲少事。或略稱衣缽。至後世,比丘臨入滅時,常將此衣缽傳與門人,作為傳法的信物。也因此,才有稱呼主要弟子為「衣缽傳人」的稱謂。
茲介紹三衣如後:
1、僧伽梨:即大衣、重衣、雜碎衣、入聚落衣、高勝衣,為上街托缽或奉召入王宮時所穿之衣,由九至二十五條布片縫制而成,又稱九條衣。據說有一次,釋尊覺得天氣很冷,擔心比丘的衣物不夠保暖,因此有大衣的制定。如人所知,大衣是由九塊布縫成的,因此准於以上二衣,也稱為九條。
2、郁多羅僧:是專為掩蓋上半身而披的,規定可用七塊布疑縫成,因此准於上述,也稱為七條,即上衣、中價衣、入眾衣,為禮拜、聽講、布薩時所穿著之衣,由七條布片縫制而成,故又稱七條衣。
3、安陀會:即內衣、中宿衣、中衣、作務衣、五條衣,為做日常勞務時或就寢時所穿著。規定用五塊布縫成,掩蓋腰部以下。由於它的作法,下來也稱為五條,這種用語傳到今日的日本佛教間。
而比丘尼除此三衣外,另加僧只支(梵samkaksika)及劂修羅(kusula),合稱比丘尼五衣。僧只支,即覆肩衣,穿在三衣裡面,里覆左肩與兩腋之衣。劂修羅,即下裙,覆於腰部之衣。
關於三衣的制訂緣由,頗有異說。依《十誦律》所載,瓶沙王請佛制僧衣,以別於外道衣;佛到南山游化,見良田畦畔齊整,遂命阿難根據由相裁製深摩根衣。依《四分律》所載,佛鑒於比丘眾渡愷河時現雜亂相,遂制三衣之數。《有部毗奈耶》卷三十九則載,六群比丘穿著白色衣,受到居士譏嫌,故佛制比丘須著三種壞色衣。
三衣之色相,以青、黃、赤、白、黑五正色及緋、紅、紫、綠、碧五間色為非法,應破壞之,染成茜、泥、木蘭三如法色。三衣之重數亦有制限,如系新衣,則大衣二重、餘二衣一重;若屬故衣,則大衣四重、餘二衣二重;若新故兩者並用,則大衣新一重、故二重。
⊙衣囊
衣囊(梵civara-brsika),古代印度僧人收拾僧裝(三衣)的囊袋。又作衣袋、盛衣、打包、三衣袋、袈裟袋。在佛制中,為教導僧眾遠離自他的執著,令以弊衣作成三衣,並令彼等善加維護,勿使破損。如《十誦律》所載,須護三衣如護自身皮膚,護缽如護眼目。著大衣時不可從事挑石、鏟土、除草、灑掃等工作。三衣不同時,應收入衣囊。
衣囊的製作,《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五中說:「三衣袋法,長三肘,廣一肘半。長牒兩重縫之為袋,兩頭縫合,當中開口。長內其衣,搭在肩上,口安鉤帶,勿令蟲入。」《五分律》卷二十一中也說,囊長,前至臍,以粗物制。
I. 這種衣服在藏傳佛教中是瑜伽士穿的還是居士穿的,這種衣服叫什麼
這叫批單,密咒師或者瑜伽士可以穿,接過某些法門才能是密咒師或者是瑜伽士,這兩個通過持的戒律來區分。
普通的皈依弟子是不可以穿這個的,藏傳佛教皈依的俗家弟子對應的是顯宗的居士。
J. 佛教三衣、七衣、九衣、祖衣的區分
三衣:指僧人所穿的三件僧衣,總稱為架緩。「三衣」分別為五條衣、七條衣和大衣。
五衣,稱為僧伽梨;此雲中宿衣,亦雲下衣,亦雲雜作衣,凡寺中執勞服役,路途出入往返,當著此衣,五衣的製法,共分五條,每條一長一短,故名五條衣
七衣,稱為郁多羅,由七條布縫成,每條兩長一短,共計二十一隔。此衣穿在 五條衣之上。因覆於左肩,又稱覆左肩衣。行齋、講、禮、誦等諸羯磨事時,必穿著此衣,故又稱入眾衣。
九衣,稱為安陀會,有廿五條、廿三條、廿一條,也稱為祖衣。出家人最多隻有這三件衣。
(10)藏服佛教女裝擴展閱讀:
僧服的特點
梵語叫僧伽服,意譯為復衣、聚眾時衣。它由九條到二十五條布縫成。此衣穿在最外面,是僧人的禮服。凡說法、見尊長、進王宮、乞討布施時必須穿著,故稱祖衣。
此衣分為三品九種:下品三種分別為九條、十一條、十三條,每條皆兩長一短;中品三種分別為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皆三長一短;上品三種分別為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每條四長一短。
大衣的隔數,從九條衣的二十七隔到二十五條衣的一百二十七隔不等。條數、隔數越多,著衣者的身份越高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