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知道 明信片《海上遺韻》 三個女人奏樂的 圖是誰畫的,我想知道的 這幅的畫的作者,而不是明信片的作者
這是由馬元浩先生創作的一本明信片的封面作品,當然也是他畫的,呵呵。
該組明信片主要內容介紹:
100多年前,上海成為通商巨埠。中外商賈雲集,華洋雜居,帶來歐風東漸,習俗頻更。經濟上的交往,擴大到文化卜的交流,上海人的日常生活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石庫門弄堂與明清庭院毗鄰、江南民居與洋式磚樓穿插,電影、舞廳、跑馬以及留聲機等西洋文化活動與中國傳統的琴棋書畫在市民的娛樂生活中相映成趣。在衣著上更是『嘩衣鮮履」,花樣翻新,吸收天南海北之「雜」,創造出種種時髦、新奇、漂亮來,以至於演化為露肩開叉旗袍的大流行。茶肆酒樓中演奏江南絲竹的年輕女子的婷婷裊裊、繁華街市間黃包車座上時髦女郎的兜風炫耀,構成了那個時代卜海灘特有的時尚風情和人文景觀。
馬元浩先生簡歷
1944年 ——出生於上海
1965年 ——畢業於上海財經學院
1980年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1984年 ——任中央電視台攝制的電視劇《今年在這里》副導演
由白樺編劇、蔣曉松導演、日本著名演員中野良子任女主角
1986年 ——獲英國皇家攝影學會高級會士(FRPS)頭銜
1990年 ——被列入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IBC)
1991年 ——定居香港
1996年 ——起任「中國荷花協會」理事(香港)
1998年 ——在香港開設「21攝影美術製作有限公司」(影樓兼畫廊)
2003年 ——在香港成立「香港上海美術家聯合會」,任秘書長
2004年 ——自港返滬,成立「馬元浩原創工作室」
2005年 ——在海南島博鰲東方文化苑任荷花館館長
——同年 任「遺珠古鎮——阮儀三教授致力保護古鎮六集電視記實片導演
2006年 ——在青島文化街成立馬元浩工作室」
2006年 ——在北京成立「馬元浩作品陳列室」
望採納。謝謝
2. 民國文中描寫女子旗袍服飾的句子或詞語
網路了些,你看看:
從文學作品看民國女子服飾
當上海變得最快的時候,懷舊卻也成了一種時尚。攝影師馬元浩是個有心人,他在四處采風的過程中,收集了不少清末民初的女子服飾。這本《飄逝的羅裙》(馬元浩攝戴雲雲著上海畫報出版社2002年7月版),就是他的藏品集,也是攝影作品集。戴雲雲的文字,則對中國女子服飾的發展過程作了一個比較全面的描述。不過,照片上那些身穿舊式服飾的模特,總讓人隱隱覺得一種格格不入的尷尬。馬元浩自己也有這樣的感慨:「當代女子生活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她們活潑開朗,無法表現一二百年以前女子的哀怨、滄桑和含蓄。畢竟時代不同了,環境氛圍也不同了。」
民國女子究竟是如何穿著打扮的呢?當然,泛黃變脆的老照片和存在箱子下層帶有霉味的衣物可以提供一定的參考。此外,還有一個途徑,即文學作品中的服飾描寫也可告訴我們許多真實的信息。
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寫了五四運動以後中國青年在封建專制家庭里的生活、痛苦和斗爭。書中他對各個女性的服飾描寫著墨不多,卻極具代表性:蕙「穿一件滾邊玉色湖縐短襖,系粉紅裙子」。這是五四以後大家閨秀的裝束。婉兒「穿了一件玉色湖縐滾寬邊的袖子短、袖口大的時新短襖,系了一條粉紅湖縐的百褶裙」。馮樂山給婉兒做喇叭袖的時髦短襖,原是為了給自己爭面子的。這身衣著表明了婉兒的侍妾身份。
五四以後的漢族城鎮女子還是習慣於上穿襖下穿裙,窄袖長襖逐漸向喇叭袖短襖過渡。這時只有旗人才穿旗袍。在《家》、《春》、《秋》中是找不到穿旗袍的女人的。
張愛玲對服裝的講究是出了名的,她對自己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服飾自然會作精心的設計。《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原是麻油店千金,嫁入大戶後,為了不被人看輕,在衣著上是緊追潮流的。
她「身上穿著銀紅衫子,蔥白線鑲滾,雪青閃藍如意小腳褲子」。辛亥革命後,一度掀起過女權運動。受「男女平等」的思想影響,上衣下褲成了女子的時興裝束。只是在正式場合,良家女子還得系裙。
二十多年後,曹七巧的女兒長安長成了大姑娘,可仍待字閨中。當有人為她介紹對象時,她「換上了蘋果綠喬琪紗旗袍,高領圈,荷葉邊袖子,腰以下是半西式的百褶裙」。
上面穿旗袍,下面穿百褶裙,這是滿漢女裝款式交融的結果。而高領圈和鑲荷葉邊的袖子都是當時的時尚。
張恨水《啼笑姻緣》中的陶太太是一個摩登的民國女子。她「穿了一件銀灰色綢子的長衫,只好齊平膝蓋,順長衫的四周邊沿都鑲了桃色的寬辮,辮子中間,有挑著藍色的細花,和亮晶晶的水鑽,她光了一截脖子,掛著一副珠圈,在素凈中自然顯出富麗來」。
上面這些文學人物的衣著描寫使我們對民國女子服飾有了大致的了解。
女子的服飾打扮,從大的方面看,反映了當時政治狀況、經濟風貌、道德觀念及生活習俗,從小的方面看,則反映了「她」的身份、地位、氣質和品位。這一點,哪個時代都一樣。
這個帖子里還有http://www.showchina.org/zgwhxl/zgctfs/200703/t109532.htm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