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典舞的基本手位具體有哪些
一、古典舞的基本手位有以下幾種:
(1)准備位:手蘭花指狀,雙手背在身後左右髖關節處,手指向斜下方身體的內側相對
(2)插腰位:手蘭花指狀,虎口張開,拇指外分,雙手貼在腰的斜前位置
(3)山膀位:手臂在身體的旁邊起至90°,小臂內旋,腕部下按外推成弧形,肘部稍曲
(4)托掌位:手臂保持山膀狀抬至頭上方,手心向上,蘭花指,抬頭時可以看到手(分為單托、雙托)
(5)按掌位:蘭花指,手抬至身體前方,手與上腹部保持平行,掌心向下,手臂保持半圓狀
(6)山膀按掌:手臂一臂為山膀,一臂為按掌位 (7)按掌掌位:手臂一臂呈按掌,一臂托掌位
(8)斜托掌:右手揚掌位,左手低於山膀位,手心向上 (9)順風旗:一手托掌位,一手山膀位。蘭花指手心朝外
(10)提襟位:手臂在身體的旁邊彎曲成弧形,小臂內旋,雙手握拳,虎口對著髖關節斜前方,提起衣襟的感覺
二、知識拓展:
古典舞是指在民間傳統舞蹈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造,並經過較長時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被認為是具有一定典範意義的和古典風格特點的舞蹈。
中國的古典舞創立於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稱作「戲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於戲曲與舞蹈之間的混合物,也就是說還未完全從戲曲中蛻變出來,稱它為戲曲。
⑵ 能告訴我有關古典舞身韻提沉的動作要領嗎
古典舞提沉的基本姿態:
提:中國古典舞訓練基本姿態,在「沉」的基礎上深吸氣,感覺氣由丹田提至胸腔,同時以胸之力帶動腰椎由微彎狀一節一節直立,感覺頭部頂向虛空,提至胸腔之氣不能靜止憋住,隨著「頭頂虛空」的感覺向上延伸,同時眼皮也向微松狀逐漸張開,瞳孔以氣之力放神。
沉:中國古典舞訓練基本姿態,在「坐」的姿態上通過呼氣使氣息下沉,感覺氣沒丹田,以沉氣之力帶動腰椎從自然垂直狀一節一節下壓而形成胸微含,身微彎狀,在此過程中眼皮隨著沉氣而徐徐放鬆。
古典舞提沉的動作要領:
提也稱為提氣,也就是吸氣;沉和提相反,也稱為沉氣,吐氣。提沉的准備動作:盤腿坐於地上,臀部完全著地,背部垂直於地面,雙手自然垂放於身體兩側或膝蓋上。胸肩放鬆,放鬆。
提,也就是在吸氣的過程中,把氣息提到胸腔,肩背慢慢打開直立,頭部向上鑽。提也是一個起范兒的過程。
沉氣的過程中要把氣息沉到小腹,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氣沉丹田。沉氣的時候就要注意肩部是向下沉,脊背從直立一節一節的彎曲,呈放鬆狀態。很多同學在做沉的時候容易做成含的感覺,這里我們要注意一下沉的時候是身體正直向下沉,肩微攏,頭胸微含。
(2)旗袍手位身韻動作分解擴展閱讀:
1、古典舞蹈在形成過程中,吸收了許多舞蹈因素,如民間舞蹈、手語、武術雜技以及保存在古代器皿、壁畫、雕塑和詩歌小說中的舞蹈動作的痕跡或文字描述。
2、此外,還受到本地區、國家、民族傳統的文化風俗、禮儀道德、宗教信仰、審美趣味甚至政治哲學的深刻影響。古典舞蹈並非一成不變,它隨著社會現實和時代審美觀念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
3、不同地區、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古典舞蹈。如印度古典舞蹈,由婆羅多舞、卡塔克、卡塔卡利、曼尼普里、奧迪西、庫吉普迪6大傳統舞系組成,其特徵之一是具有豐富的、特定意義的手語。歐洲古典舞蹈一般指芭蕾,具有嚴格的程式規范和高度凝練的舞蹈技巧。
4、古典舞的形:一切外在的,直觀的動作,姿態,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連接,姿態與姿態之間的過渡路線,凡是一切看得見的形態與過程都可稱之為「形」。
5、古典舞的神:泛指內涵,神采,韻律,氣質。
6、古典舞的勁:指內在的節奏處理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
7、古典舞的律:指舞者在完成動作時即能有順水推舟,一氣呵成的順勢,又能在動作中有起伏跌宕,相反相成的逆向效果,形成一種特定的節奏。
⑶ 旗袍手位是右手在上還是左手在上
左手在上,付合傳統好看
⑷ 關於舞古典舞的手位應該是什麼。具體一點
中國古典舞的基本手位如下:
1、基本雲手
雙手交叉胸前時要保持圓臂,要含胸提氣。雙手配合的感覺要象在胸前揉撫一個圓球一樣,完成雲手的過程身體也要在過程中隨之提、仰、含、沉、眼睛要先跟隨上面的手。
後隨下面的手,要有渾厚的內涵氣質。節奏處理基本上同「雲肩轉腰」一樣,先做連綿不斷的慢速,然後在慢中給以「點」的處理,強調輕重緩急的節奏變化。
2、沖靠雲手
在基本雲手的基礎上,加以上身沖靠為動律帶動雲手的同時加上腳的前後移動重心整個過程要完成兩次上身的沖靠,兩次腳步的前後移重心。手腕在揉球過程中是連續的盤腕。
3、大開大合雲手
強調「橫擰開合」的技術要領。要盡量挺拔上身並橫擰,二位手臂要向後打開一些,
上下身較勁產生一種「擰麻花」的形態。左臂要盡量後掰,之後從頭前饒過,接著變「走
上身留下身」動律轉體過來。
4、波浪雲
又稱「雲手大揉球」。其始動作要比基本雲手舒展和撐長一些,是上身經過右旁提-後仰身-左旁提的大幅度運動過程,雙手間距要適當放大。
腿部要有彎曲移動重心的過,身體要有深含的過程,右手「反平穿」左手「正平穿」帶動直腿立腰,又成右旁提,與前面左右對稱。適合用一些強烈的、伸展的、多變的旋律性強的伴奏音樂。
中國古典舞文化特點:
中國古典舞(Chinese classical dance),起源於中國古代,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融合了許多武術、戲曲中的動作和造型,特別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強調呼吸的配合,富有韻律感和造型感,獨有的東方式的剛柔並濟的美感,令人陶醉。
中國古典舞主要包括身韻、身法和技巧。身韻是中國古典舞的內涵,每個舞蹈的韻味不同,兩個人跳同樣動作,韻味都不同。身法則是指舞姿還有動作。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沃土的古典舞蹈非常強調 「形神兼備,身心互融,內外統一」的身韻。
神韻是中國古典舞的靈魂。神在中而形於外,「以神領形,以形傳神」的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韻的真正內涵。中國古典舞的音樂大多採用中國特有的民族樂器演奏的樂曲,如古箏、二胡、琵琶等。中國古典舞服裝古色古香,根據舞蹈的具體要求也各有特色,漢唐舞大多採用傳統的漢服。
古典舞技巧:
一、旋轉的特點
1、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技巧,以擰傾形態的舞姿結構為主要特色,與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都是直體的,大都在額狀面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和塑造形象,因此,動作長而舒展,延伸感強。身體的帶動,手臂的帶動,跨的帶動都非常重要,旋轉靠的就是全身的協調。
而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除了有直體旋轉之外,很大的特點是身體形態在擰傾旋轉的舞姿造型上的轉,特別是「傾」的平衡重心上的轉,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塑造形象的。所以動作顯出婉轉中的修長,急帶騰空中的延續,以及旋轉螺形的變化,如反掖腿仰胸轉,後退側身轉。
2、以腰為軸的特點,形成中國古典舞基訓中轉的起「法兒」的多種多樣,而且多般是在動的過程中起的「法兒」。如大掖步轉、掃堂探海轉。
3、中國古典舞基訓中民族舞姿轉「風格性」很濃,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轉,可以說是風格的延續和誇張。
4、民族舞姿轉的流動性與復合性比較強,空間變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轉或由上往下的轉,還有在轉的過程中各種舞姿的復合和流動的特點。
二、翻身的特點
翻身是我們得天獨厚的民族技巧。它的種類樣式之多,變化之精彩,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所無可比擬的。
翻身是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獨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為軸,身體在水平線傾斜狀態下的翻轉。動作自始至終貫穿著仰、俯和旁提的形態。
1、民族性強
翻身這種技巧形式充分體現了古典舞的審美特徵和動的特點,而且它和身法的結合也最緊密。因此,它的民族性很強。
2、形象性強
翻身在空間運動中形象鮮明,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大幅度的翻身,在空間的弧線運動連綿圓潤,猶如波浪起伏;「點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閃電;連續「串翻身」,像車輪滾滾,形象性很強。
3、表現力強
翻身用各種不同的速度和節奏,不同的連接,不同的性格,產生不同的藝術感官效果,從而可以表現各種不同的感情和情調,如慢的連綿不斷的翻身,表現一種纏綿悱惻的感覺;快速的翻身,表現干凈利索或輕快俏皮;急速有力則表現英武剛健。
中國古典舞翻身有了新的發展,結構形式豐富了,加強了流動性和復合性,加強了對比性,除了性格剛柔、急緩、大小、快慢的對比,作為中國古典舞基訓中技巧的訓練內容和表現手段,它還可以有進一步的發展,更好地展現我們民族的民族特性。
三、彈跳的特點
1、把原來的民族技巧加以出新和加強難度。
2、加強「身法」性:把地面的身法動作向空中發展。在跳的過程中呈現擰、傾、翻、閃、展、騰、挪。
3、空中的橫向轉體有了新的發展,這顯示了我們民族技巧的特點和技巧性的加強。
4、高低對比,起伏跌宕,對比鮮明是中國古典舞彈跳的又一特點。
5、由於彈跳技巧的爆發力量,為彈跳技巧復雜性的發展提供和創造了條件,在彈跳的復合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發展。
6、在空中變方位也是古典舞跳躍的特點。
7、彈跳和武功技巧相結合。無數的身法和技術是古典舞所要吸收的重要方面。但其訓練目的卻不盡相同。武術的訓練是以技擊和攻防為目的的,舞蹈的訓練則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刻劃人物的性格為目的。
8、與身法結合,形成和加強了古典舞跳躍進的流動性和語言性及風格特點。
⑸ 知道不知道古典舞動作分解
基本舞姿
吸腿:動力腿綳腳,膝蓋帶動順主力腿旁吸起90°。腳尖點在支撐腿膝關節前。
掖腿:動力腿綳腳,膝蓋帶動上提腳腕順主力腿向上抬至主力腿膝蓋窩。
端腿:動作腿擓腳,吸端至支撐腿髖關節處,呈水平狀態。
端腿展翅:也稱「老鷹展翅」。動力腿端腿,主力腿蹲,同時上身前俯去貼動力腿,手往後背膀子,眼順手的方向看出。
踹燕:動作腿在前腿90度的基礎上,身體後傾與動作腿保持水平,目視動作腿。
姿態斜腰:在前點步基礎上,主力腿蹲,骨盆向後傾約45°,送胯、橫擰,形成一個向後傾的大斜線,手收回到肋旁往3方向斜上方刺出,眼順手的方向看出,身體隨之往外擰傾側躺45°。頭、眼順手的方向看出。
前屈腿姿態斜腰:在姿態斜腰的基礎上,動作腿向前抬起90度,屈腿。
小射燕:稱「立身射燕」。 在後腿綳腳點地擰腰上動力腿小腿抬起,由膝蓋主動帶著向主力腿的正後方伸出,距離主力腿約6—7寸。動力腿小腿曲時,膝蓋對主力腿膝蓋窩,小腿往前交叉。頭往擰腰的方向看出。
斜探海:在立身射燕舞姿的基礎上,加旁提和敞胸形成的舞姿,手帶領到托掌提肋彎腰,眼隨手然後看側下方形成斜探海舞姿。
大射燕:大掖步姿態的基礎上,動力腿小腿彎曲由膝蓋帶動向上抬起90°以上,要求 「大擰翻胸」,腿與頭在同一垂直面上形成兩頭上翹的舞姿,重心在主力腿膝蓋上,眼看抬腿的方向。
仰身後腿:也稱「紫金冠腰」。在後腿的基礎上,動作腿彎曲,仰身,手臂上側位。
探海:170°以上,骨盆前傾腆胸、抬頭,頭與動力腿腳尖兩頭上翹,構成頭頂與腳尖往正上方延伸,形成「圈」起來的圓的意識,主力腿腳要踩實,重心在腳掌上,形成時動力腿主動,上身被動
擰身探海:探海舞姿上擰腰,形成頭與動力腿往斜下角「圈」的意識,在女班用的較少。在男性訓練中分為直抬和掖伸兩種。動力腿往後擦出抬起探海,同時掀胯,山膀手領到托掌位,上身往主力腿一邊擰腰抻肋,眼看動力腿方向,兩手心朝上,重心在主力腿腳掌。
掀身探海:在探海的基礎上,上身與動力腿往斜後上角「圈」起來的感覺,動力腿一邊要掀身、掀胯,在掀身的基礎上敞胸、擰腰,動力腿盡量交叉著往頭頂斜上方抬高,主力腿重心在腳掌上,頭是側傾加自轉位的變化。
沖天炮:在探海舞姿上,由動力腿主動的再繼續往上抬到180°骨盆隨著腿的高度繼續向前傾到完全垂直的貼在主力腿上,形成一個直體前傾180°的垂直面,它的外形如站立著的「豎叉向前抱腿」,上下兩頭抻直、拉長。
踏步蹲:在踏步的基礎上,上身保持直立,左腳後撤到右腳跟旁腳掌著地全蹲,重心在兩腳之間,後腿膝蓋從前腿膝蓋的後窩向前腿的外側伸出,雙腿的大腿要重疊貼住,立腰、提胯,臀部不能坐在腳後跟上。
卧魚:在踏步蹲的基礎上,雙膝重疊,盤坐地面,上身擰仰,手臂托按掌。
⑹ 舞蹈入門手位斜下,旁平,斜上,前平位怎麼解釋
舞蹈入門手位斜下,手臂伸直,手指尖指向左右斜下方的位置,胳膊位於身體兩側,注意手臂與身體之間保留一定距離。
手位的基本訓練
(1)掌:分男掌、女掌。男掌手指伸直,虎口張開,四指並攏與大拇指分開,女掌手指伸直、虎口收緊,拇指向中指靠攏,但不要貼緊。
(2)手臂的基本位置
1、拉山膀:兩臂弧形側舉,高度與肩平,小臀微向里屈,手腕梢扣、掌心向外,掌背朝裏手指微向上。
2、按掌:手按於身前,臂成弧形稍低於胸部,手指微向上,手心對前斜下方,從肩到手形成一個弧形。
3、托掌位:手臂舉至頭,手的位置在額前上方,手心向斜上方,食指對眉梢。
4、單山膀:先雙手叉腰,然後右手由下經身旁向上撩掌至頭的前上方、然後再下落切掌至胸前。
5、雙山膀:先雙手叉腰,然後左手做單山膀動作,接著,右手、左手一起做撩掌和切掌至胸前,這時軀乾和頭都微向左側,成雙山膀姿勢。
6、順風旗:一手做單山膀,另一手做托掌。
(3)手臂的基本動作概念
1、撩掌:手臂由下方至頭上方的動作,用手帶動,動作時,手背朝上。
2、切掌:掌的外側向下,手背向外,如刀切狀。
3、分掌:手由胸前經過頭上方至側或側下方的動作,做動作時,手背用力向外分。
4、穿掌:與分掌動作大致相同,但不同之處,在分手時手背向外,指尖向上伸,伸至頭上方翻碗,手心向上,然後手心向側分開,還有一種是指尖向上,從身體側邊伸出,手臂朝外。
5、端掌:手由側經下方端起到胸前的動作為「端掌」。與按掌位置相同,但與按掌不同的是,手心朝上。
6、晃手:雙手臂與肩同寬,手心向外,兩臂形成圓弧形,在體前做上左下右的劃圓晃動。
7、雲手:先站好丁字步,擺好雙膀,然後,左手擺至胸前平屈,手心向上。同時右手至胸前稍屈肘、手心向下。與左掌心相對成交叉狀。眼看右手,接著兩手臂同時經斜上方繞至頭前,相繼翻掌於頭兩側,掌心向下。再經右側繞至左側,左臂於左側山膀,右掌心向下,右臂經胸前,服視右手,拉成山膀,目平視前方,兩手交叉在胸前劃圓。
(6)旗袍手位身韻動作分解擴展閱讀
舞蹈專業術語
[舞台方位]舞蹈場記(舞蹈者的位置和走向、路線)專用以明確方向的名稱,共八個方位。即舞台正前方為第一位,右側前方為第二方位,右旁為第三方位,右側後方為第四方位,正後方為第五方位,左側後方為第六方位,左旁為第七方位,左側前方為第八方位。為敘述方便第一至第八方位,依次簡稱為第1、2、3、4、5、6、7、8點。
[人體方位]舞蹈動作多採用此種方位。即以身體本身的前、後、左、右為定位:分為正前,正後,左旁、右旁,左側前,右側前,左側後,右側後。為敘述方便可簡稱為前、後、左、右、左側前、左側後、右側前、右側後。
[對稱動作]左、右相對的同一動作。如右「按手」的對稱動作即左「按手」,右腳起做「平步」,對稱動作即左腳起做「平步」。
[動作的左與右]單一舞蹈動作一般均有左、右面,常常是以動作腿(或動作臂)來區別左與右。例如,用左腿向前「踢腿」,即為左「前踢腿」;右腿後撤成「踏步」,即為右「踏步」;左手做「按手」的動作,即為左「按手」;右手做「盤手」的動作,即為右「盤手」等。所以舞蹈訓練中,經常簡稱做某動作為左「XX」、右「XX」。例如:左「虛步」、右「端腿」、左「山手」、右「搖臂」等,即表示用左或右肢(腳、腿、手、臂)為動作腿(或動作臂)做該動作。它是一種習慣用的、某動作略稱的術語。
[動作的單與雙]某些動作,有時以單腿(臂)或雙腿(臂)來做。單腿(單臂)做該動作時,多標以左或右(見上條)。雙腿(臂)同時做該動作時,多標以「雙」字,例如:「雙山手」、「雙盤手」、「雙踮腳」、「雙腳轉」、「雙起雙落」等。
[主力腿]舞蹈訓練中的專用術語。又稱「支撐腿」。顧名思議是指做舞蹈動作時支撐身體重心的那條腿。
[動力腿]舞蹈訓練中的專用術語。又稱「動作腿」。是在舞蹈時正在運動著的那條腿,一般不擔任支撐身體重心的任務。
[身向]、[面向]身體正面所朝的方向稱「身向」。在中國舞的動作中,常常有身體朝一個方向,而面(臉)卻轉向另一個方向,即「面向」。例如:「身向」1點,「面向」8點。如果「面向」和「身向」是一致的,則只說「身向」。
[視點]眼睛的視結,它是中國舞以「手、眼、身、法、步」突出舞蹈神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舞蹈傳情達意的窗口。「視點」方向以舞台方位(點)標記,如:「視8點」,即向8點平視;「視8點上方或下方,」即向8點的高處或低處看,當視點和身向一致時,則不再說明視點。
[眼視]眼睛所看的方向。在中國舞蹈的「身韻」中,往往眼視某個方向時,也略帶動頭(臉)轉向或甩向眼所看的方向,以此加強動作的「精、氣、神」。
[平圓]與地面相平行的圓圈路線。如右手在頭上方順時針劃一「平圓」,即右手在頭上方經前往左,再向後至右劃一個圓圈。
[立圓]與地面相垂直的圓圈運動路線,也稱「豎圓」。如右臂經右「旁平位」、「上位」、左「旁平位」、「下位」劃一圓圈。
[上弧線]手臂的運動路線,不是動作名詞。「上弧線」是指手臂劃「立圓」的上半圓運動路線,如:右手臂由左「旁平位」經「上位」到右「旁平位」,這個運動路線即稱「上弧線」。
[下弧線]與「上弧線」相對稱的下半圓路線。如:右手臂由右「旁平位」經「下位」到左「旁平位|」,這個運動路線稱「下弧線」。
[雙起單落]「跳躍」術語。雙腳同時向上跳起,一隻腳落地,另一腿停在任何姿態上。
上肢動作
[垂手]手腕放鬆,手自然下垂成指尖向下。
[提壓腕]手腕上提,同時手指放鬆下垂為「提」,然後手腕下壓、手指上翹為「壓」。上提下下壓時,肘的位置要固定。
[推指]先在「按手位」十指交叉手心向上(見21頁圖20),然後小臂內轉「手心向外推出,肘伸直(見21頁圖21)。可向下或向前、向上」推指「,這是使手指柔軟的練習。
[繞腕]「里繞腕」:先手心向上,然後五指主動踡起,同時「轉腕」成手心向下。「外繞腕」:先手心向下,然後五指主動踡起,同時「轉腕」成手心向上。
[立掌折腕]五指並攏,指尖向上,掌心向旁,手垂直。臂不動,腕轉動,手做「切」物狀。
[前斜下位]手臂伸向「前下位」與「前平位」之間的位置,兩臂間距與肩同寬。
[單托手]手臂上舉,手的位置在頭頂偏前,掌心向「前斜上位」,中指尖與眉梢垂直。
[雙托手]雙臂都在「托手」位上,兩手手指相距約一拳余。
上體動作
[晃頭]做法同「傾頭」。「傾頭」連續做,動作幅度縮小。
[含胸]「勾腳旁開腿」位上低頭弓背,上體前屈,腰椎形成弓形,背似「上弧形」,骨盆固定,眼視腹部。可訓練脊椎松活。
[展胸]「對腳盤坐」位上雙肩向後掰,胸前控,頭微仰,上體的肩、胸完全展開,骨盆固定,肩與地面保持平行線。也稱「腆胸」,「展」與「含」往往是連在一起應用的。可訓練脊椎松活。
[提腰]上體由下至上向右、向左交替晃動,同時將腰椎、頸椎拉直,眼視前方。
[松腰]經低頭再「含胸」使頸椎、腰椎依次放鬆,背似「上弧形」。
下肢動作
[對腳盤坐]盤腿坐地上。腳心相對、相貼,膝外側部貼地,大腿與小腿的彎曲度為150度左右。「上體」直立,略前傾,以保持平衡。
[雙跪立]屈膝跪在地面,腳背綳直與小腿貼於地面。大腿與「上體」成垂直,小腿與大腿成90度角。雙腿可根據動作需要或並攏或分開,分開時雙腿相距同肩寬。
[旁雙吸腿]「仰卧」,屈膝,雙膝向旁打開,腿外側盡量貼地。「綳腳」腳尖相靠,腳心相對。
[踮腳]也可稱做「半腳尖」。腳趾踩地,腳跟最大限度提起。
[碎步]「正步位踮腳」用腳掌著地交替快速地移動,可以向前、向後、向旁。做「碎步」移動時,腿部不要僵直,膝微彎,舞步碎小,上身平穩不要跳動。
[踵步]「勾腳」腳跟著地,可向前或向旁。
[蛙跳步]一種是「大八字位蹦跳步」,另一種是「雙起單落」跳落成一腿是「勾腳旁吸腿」,另一腿著地並微屈膝。
[跳踢步]「正步位」站立,雙腿交替做「後吸腿」,落地時支撐重心腿微屈。在做跳踢過程中,雙腿膝部始終靠攏,上體略前傾,以保持平衡。
⑺ 中國舞1-10級,每一級都教些什麼基本功
1、一級(4-5歲):走步、音樂反映、擴指、手臂動作、彎腰、轉腰、前壓腿、雙吸腳、腳位、頭的動作、擺臂、蹦跳步、平踏步、游戲。
2、二級(5-6歲):走步和敬禮、音樂反映、手位、勾綳腳、含胸、展胸、提腰、松腰、旁開腿、推指、繞腕、頭的動作、半蹲、蛙跳步、雞走步、游戲、模仿與想像。
3、三級(6-7歲):吸跳步和敬禮、音樂反映、波浪、彎腰、勾綳腳、吸伸腿、後吸腿、手位、松肩、半蹲、踮腳走、鴨步走、蹦跳走、踏步走、模仿與想像。
4、四級(7-9歲):二拍舞步、三拍舞步、單手位、波浪、壓垮、勾綳腳、前抬腿、後抬腿、抱端腿、壓腿、前踢腿、後踢腿、腳位、碎步、掰膀子、小跳、節拍練習、藏族舞、東北秧歌、結束動作。
5、五級(8-10歲):二拍舞步、雙手位、手腳動作、勾綳腳、小彈腿、旁抬腿、後彎腰、壓腿、0前、旁大踢腿、後踢腿、前滾翻、腳位、半蹲、小跳(一)、推指、波浪、點步轉、小跳(二)、1節拍練習、藏族舞、東北秧歌、結束動作。
6、六級(9-11歲):提、沉、含、仰、移(盤坐、雙跪准備)、開胯練習(吸、雙腿開胯)、雙腿大環動、壓腿(前、旁、後)、搬腿(前、旁、後)、大踢腿(前、旁、後)、掰膀子、腰(站下腰強化練習,提高難度)。
7、七級(10-12歲):蹲(單把一位、二位、五位半蹲、全蹲)、擦地(單把前、旁、後)、五位擦地(雙把前、旁、後)、小踢腿(雙把前、旁、後)、單腿蹲(雙把分解)、立身射雁(雙把踏步蹲起)、涮腰(單把)、壓腿(前、旁、後)、搬腿、大踢腿(單把前、旁、雙把後腿)。
8、八級(11-13歲);九級(12-14歲);十級(13-15歲)這三級為專業曲目所設定的專業舞蹈動作,基本功在前面的考級過程中基本結束。
(7)旗袍手位身韻動作分解擴展閱讀:
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技巧,以擰傾形態的舞姿結構為主要特色,與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都是直體的,大都在額狀面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和塑造形象,因此,動作長而舒展,延伸感強。身體的帶動,手臂的帶動,跨的帶動都非常重要,旋轉靠的就是全身的協調。
以腰帶動轉的特點,形成中國古典舞基訓中轉得起「法兒」的多種多樣,而且多半是在動的過程中起的「法兒」。如大掖步轉、掃堂探海轉。
國古典舞基訓中民族舞姿轉「身法性」很強,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轉,可以說是身法的待續和誇張。
⑻ 舞蹈身韻動作手位沖靠
沖:在「沉」的過程中,用肩的外側和胸大肌向8點或2點水平沖出,肩與地面保持水平線,切記上身不要向前傾倒,是腰以上部分向8點或2點移出,感覺腰側肌拉長,頭與肩相反,肩向左沖,頭略向又偏,眼和沖的方向一致。
手可以自然下垂,盤坐時手放在膝蓋上;也可與沖方向一致的手在胸前端起,手心向下,另一隻手背在後面。
靠:首先「提」,然後在「沉」的過程中,用後肩部及後肋側帶動上身向4點或6點「靠」出,感覺前肋往裡收,後背側肌拉長,要求肩與地面保持水平拉出,決不能有躺倒之感,同樣是腰以上部分移出,身如向右靠,頭則微向左轉,眼平視放神,頭及頸部略向下梗。
手可以自然下垂,盤坐時手放在膝蓋上;也可與靠方向相反的手向前伸起,手心向上,另一隻手背在後面。
(8)旗袍手位身韻動作分解擴展閱讀:
1、壓腿:這是基本功訓練中最為基本的訓練內容,分別為壓前、旁、後腿。壓腿時要注意腿部關節的直立,腳背向外打開綳直,胯關節要外開。剛開始壓可能難度有點高,但盡量每條腿都壓到,並在感覺疼痛時多控制一會。
2、踢腿:壓腿雖然很痛苦,但達不到什麼顯著的效果,最重要的還是踢腿。踢腿時要保持身體直立,腳背綳直,用腳背的力量帶動踢腿,剛開始踢不好不要著急,重點是動作要標准,前,旁,後都需要踢到。
3、壓肩:壓肩時,雙手臂伸直放在把桿上。兩腿之間的距離與肩同寬。頭部和脊柱都要放鬆,向下壓時能夠感覺到肩部韌帶被拉長。
4、甩腰:腰部的柔軟度是舞蹈具有美感的基礎,首先左手扶把然後吐氣腰部自然放鬆向下,做完十個之後再換右手扶把。練完要之後一定要回腰,就是蹲在地上然後雙手抱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