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唐代女裝的描寫

唐代女裝的描寫

發布時間:2021-07-18 21:06:33

Ⅰ 幫忙描寫唐朝女子服飾

錦緞華服,顏色清新素雅,期間紋龍綉鳳神態不一,那一束收腰將女性的身材勾勒的婀娜多姿,大大的袖子張開後如要飛翔鳥兒的翅膀一般。

Ⅱ 用一個詞來形容唐代服裝特點

慵懶,灑脫,栩栩如生,飄飄然,色彩繽紛,華麗如金,清新脫俗,等詞來形容唐代的服裝特點。

Ⅲ 唐朝人的服裝描寫

唐朝服飾是唐朝的服裝,它有公服、圓領袍、半臂、衫裙、帔等,裝飾有襆頭、巾子、鶡冠、革帶等,布料有蜀錦、綾、羅、夏布等。
由隋入唐(618-907),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Ⅳ 唐朝公主衣服的描寫

您好:
我有詳細的答案,如果您對我的回答滿意,請評為最佳答案。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所頒布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有服飾的令文,計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後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婦之服六。內宮在隋制的基礎上稍有變革。天子的十四種服裝為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緇衣冠、武弁、弁服、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帽、白恰。皇太子的六種服飾分別是袞冕、遠游冠、公服、烏紗帽、弁服、平巾幘。群臣的二十二種服飾為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進賢冠、遠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側注冠)、委貌冠(與皮弁同制)、卻非冠、平巾帽、黑介幘、介幘、平巾綠幘、具服(朝服)、從省服(公服)、婚服。皇後的二種服飾為禕服、鞠衣、鈿釵褕衣。皇太子妃的三種服裝為褕翟、鈿釵禮衣、禮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釵上衣。
〈武德令)中所規定的冠服制度,在推行以後,進行了不斷地修改和完善。如在唐以前,黃色上下可以通服,但到了唐代,認為赤黃近似日頭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徵,所誦「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所以赤黃(赭黃)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黃規定為皇帝尊用的色彩。

高祖曾規定大臣們的常服,親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帶鈞。五品以上用硃色小科(小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草金鈞。六品用黃色(檸檬黃)雙釧(幾何紋)綾製作,帶為銀銙(環扣)。九品用青色絲布雜綾製作,腰帶用瑜石帶鈞。到貞觀年間,在上述規定的基礎上,又對百官常服的彩色作了更加細致的規定。據〈新唐書.車服志〉的記述,三品以上的袍衫紫色,束金玉帶,十三銙(裝於帶上的懸持鞢[革燮]帶的帶具,兼裝飾作用。四品袍深緋,金帶十一銙。五品袍淺緋,金帶十銙。六品袍深綠,銀帶九銙。七品袍淺綠,銀帶九銙。八品袍深青,瑜石帶八銙。九品袍淺青,瑜石帶八銙。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黃色,銅鐵帶七銙(總章元年[668]又禁止流外官及庶人服黃)。唐代對百官服飾色彩花式的規定,有關文官的花式有鸞銜長綬、鶴銜長綬、鵲銜瑞草、雁銜威儀、俊鶻銜花、地黃交枝等名目。而武三品以上、左右武威衛飾對虎,左右豹韜衛飾豹,左右鷹揚衛飾鷹、左右玉鈐衛飾對鶻、左右金吾士飾對豸。又諸王飾盤龍及鹿,宰相飾鳳池,尚書飾對雁。後又規定千牛衛飾瑞牛,左右衛飾瑞馬,驍衛飾虎,武衛飾鷹,威衛飾豹,領軍衛飾白澤,金吾衛飾辟邪,監衛飾獅子。這類紋飾均以刺綉,按唐代服裝款式,一般綉於胸背或肩袖部位。

唐代將士所穿的甲服也有具體規定和不同的名稱。在〈唐六典〉中的甲的名稱就有十三種之多。分別是:明光甲、光西甲、細麟甲、山文甲、烏鎚甲、白布甲、皂娟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子甲、馬甲

官服中最特別的就是章服。章服是佩了魚符、魚袋的官服。魚符、魚袋均是官員朝、禮服的一種佩飾。魚袋是用來裝魚符的,通常系於大帶之上。隨身佩魚,其作用一是用以明貴賤、辨尊卑、嚴內外,一是用以臣子上朝面君或應皇帝召見而進宮的憑證。魚符之形為「鯉魚」,以「鯉」喻「李」,有李家天下的喻意。

然符是一種三吋的魚形飾物,其質料為玉、金、銀、銅。皇太子佩玉魚、親王佩金魚、諸官佩銅魚。魚上刻有官品、姓名。魚分左右兩部分,左向之魚在朝,右向之魚隨身攜帶。佩帶的方法是將魚符盛於魚袋內,掛於腰間革帶上,凡穿朝禮服必佩魚袋。魚袋上的飾紋也有規定,三品官以上飾以金,四、五品飾以銀。
其他人請勿抄襲。抄襲必究!

Ⅳ 簡述唐代女裝的變化

由隋入唐,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餘年的女子服飾形象,可主要分為襦裙服、男裝、胡服三種配套服飾。

襦裙服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傳統裝束。唐女襦裙裝在接受外來服飾影響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於是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襦,一般只長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點。與此相近的衫,卻長至胯或更長。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個階層的常服。元稹詩句「藕絲衫子藕絲裙」,張佑詩句「鴛鴦綉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歐陽炯詩句「紅袖女郎相引去」。從這些詩句看,唐代女子著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歡紅,淺紅或淡赭,淺綠等色,並加上「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的金銀彩綉為飾,外觀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領口常有變化,襦衫領型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盛唐時代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連豪門貴婦也予以垂青,
從唐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制女俑來看,袒領流行開來,或許已經遍及黎庶,因而當時藝術形象中出現的袒領女裝形象為數實在不少。裙,唐代婦女下裳為裙。這是當時女子非常重視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圖》,以及周濆「慣束羅衫半露胸」等詩、畫即描繪這種裝束,這是中國古代女裝中最大膽的一種,足以想見當時思想開放的程度。唐代裙的質料、色彩和樣式均大大超過前代,可謂群芳爭艷,瑰麗多姿。如唐詩中所涉及的諸多裙式有:「上仙初著翠霞裙」,「荷葉羅裙一色裁」、「兩人抬起隱花裙」、「竹葉裙」、「碧紗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等。唐代裙色多彩,可以盡如人所好,多為深紅、杏黃、絳紫、月青、青綠。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時間最長。李白有「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萬楚五有「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其流行范圍之廣,從《燕京五月歌》中可見,「石榴花開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石榴裙最大的特點,是裙束較高,上披短小襦衣,兩者寬窄長短形成鮮明對比。這種上衣下裙的「唐裝」,是對前代服裝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長曳地,使體態顯得苗條和修長。
女著男裝
女著男裝在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是較為罕見的現象。《禮記 內則》曾規定,「男女不通衣服。」盡管事實上不可能這么絕對,但是女子著男裝,常會被認為是不守婦道。唐以前雖然在漢魏時也有男女服式差異較小的現象,但那不屬於女著男裝,只有在氣氛非常寬松的唐代,女著男裝才有可能蔚然成風,即使這樣,還應將一部分起因歸於游牧民族的影響。當時影響中原的外來服飾,絕大多數都是馬上民族的服飾。那些粗獷的身架、英武的裝束,以及矯健的馬匹,對唐女著裝意識產生一種滲透式的影響,同時創造出一種適合女著男裝的氣氛。《舊唐書 輿服志》載,「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已明確記錄下女著男裝的情景。《新唐書 五行志》記,「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於帝前。 帝與後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雖說這太平公主此舉有些恃寵撒嬌,但也說明了唐初已經出現女著男裝的傾向。女著男裝的風氣尤在大唐開元、天寶年間盛行。《中華古今注》記,「至天寶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內外一體也。」《新唐書 李石傳》記,「吾聞禁中有金鳥錦袍二,昔玄宗幸溫泉與楊貴妃衣之。」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女子仿製男裝,穿著男裝相當普遍。
胡服
初唐到盛唐間,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鶻與中原交往甚多,加之絲綢之路的駱駝商隊絡繹不絕,
對唐代服飾影響極大。所謂胡人,是漢族人對北方民族的一種貶稱,我們這里講史,權且保留當時的稱呼。隨胡人而來的文化,特別是胡服---這種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內的民族裝束,令唐代婦女耳目一新。於是,一陣狂風般胡服熱席捲中原諸城,其中尤以長安及洛陽等地為盛,其飾品也最具異邦色彩。元稹詩:「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膻滿地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唐玄宗酷愛胡舞胡樂,楊貴妃、安祿山均為胡舞能手,白居易《長恨歌》中的「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種。另有渾脫舞,枯枝舞,胡旋舞等對漢族音樂、舞蹈、服飾等藝術門類都有較大影響。所記當時「臣妾人人學團轉」的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是可以想像到的。姚汝能《安祿山事跡》記,「天寶初,貴游士庶好衣胡帽,婦人則簪步搖,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關於女子著胡服的形象或見於石刻線畫等古跡。較典型者,即為上戴渾脫帽,身著窄袖緊身翻領長袍,下著長褲,足登高腰靴。《輿服志》雲,「中宗後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當為此種裝束。

Ⅵ 唐朝服飾的特點簡寫

唐裝即唐制漢服,其種類多樣。一種是傳統的襦,裙裝,這種風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時期,基本上是沿襲了自東漢以來華夏婦女傳統的上衣下裳制。人們總說到的衣裳二字,其實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實是指現代所說的裙子,衣與裳分開。

這種婦女的服飾不是連衣,而是分兩截的穿法一直延續到明末。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領或對襟繫上帶結,下面的裙子圍起來繫上長長的裙帶,上衣或者掖裡面或者自然的鬆散著,後來這種鬆散的上衣不斷加長,一直覆到膝蓋部,就後來發展成了明代的褙子。

外面直接套上罩衫,罩衫一般都很華麗,基本上都是拖擺至地,有的達幾余米,比如,有的袖闊4尺,裾曳地達到5尺,因此,如同後來的歐洲一樣,衣擺的長短決定著婦女的身份地位。

罩衫一般都是廣袖的,廣袖就是人們常看到的寬大的袖子,唐代的廣袖基本呈方片形,類似今天的和服袖子。另外還有一種晚唐時期的禮服,都為宮廷命婦所著,稱為釵鈿禮服。

到了中晚唐時期,服裝中加強了華夏的傳統審美觀念,開始復古,從以顯出女子身材為主逐步恢復到秦漢那種寬衣大袖,飄逸如仙的風格,服式越來越肥,這種風格定了型一直影響到後期華夏女裝的基本理念,既寬松隨體肥大,這自然在後來也成了禮教所要求的對象,柔和自然,無形無欲。

(6)唐代女裝的描寫擴展閱讀

唐裝指唐制漢服,為漢族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無扣或布扣。代表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

唐裝中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襖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

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漢服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Ⅶ 唐朝服飾描寫

一個身穿琵琶襟上衣,煙雲蝴蝶裙,頭發梳成涵煙芙蓉髻,又斜叉梅英采勝簪,雖不是珍珠海寶,但卻儀態大方,舉止投足間平添著一份飄逸.

青螺眉黛長,棄了珠花流蘇,三千青絲僅用一支雕工細致的梅簪綰起,淡上鉛華。黛眉開嬌橫遠岫,綠鬢淳濃染春煙,有一股巫山雲霧般的靈氣。聽聞殿內宣自己入殿,立刻收斂裙擺蓮步輕移

一襲白色拖地煙籠梅花百水裙,外罩品月緞綉玉蘭飛蝶氅衣,內襯淡粉色錦緞裹胸,袖口綉著精緻的金紋蝴蝶,胸前衣襟上鉤出幾絲蕾絲花邊,裙擺一層淡薄如清霧籠瀉絹紗,腰系一條金腰帶,貴氣而顯得身段窈窕,氣若幽蘭,頸前靜靜躺著一隻金絲通靈寶玉,平添了一份淡雅之氣 ,耳旁墜著一對銀蝴蝶耳墜,用一支銀簪挽住烏黑的秀發,盤成精緻的柳葉簪,再掐一朵玉蘭別上,顯得清新美麗典雅至極。黛眉輕點,櫻桃唇瓣不染而赤,渾身散發著股蘭草幽甜的香氣,清秀而不失絲絲嫵媚。散發著貴族的氣息,美的不食人間煙火,美的到了及至。宛如步入凡塵的仙子,揮動著手中的玉面羅扇,優雅而有氣質。

身著一襲白色繁花抹胸,外披一件白色紗衣,那若如雪的肌膚透亮,三千發絲散落在肩膀上,沒有任何多餘的發飾,只是帶了許多繁花,紅白的繁花襯托著哪張雪白透晰的臉龐,身上纏著黃絲帶,顯得十分妖艷迷人,坐在紫竹林中的石凳上,在近黃昏的竹林中顯得十分憂郁,令人憐惜的感覺

女官:
明朝宮人冠服,制與宋同。紫色,團領,窄袖,遍刺折枝小葵花,以金圈之,珠
絡縫金帶紅裙。弓樣鞋,上刺小金花。烏紗帽,飾以花,帽額綴團珠。結珠鬢梳。
垂珠耳飾。

Ⅷ 具體形容唐代和清代的服飾

唐代服飾的特點
唐代是我國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是封建文化燦爛光輝的時代。唐統一了魏晉南北朝和隋的混亂分裂狀態,建立了統一強盛的國家,對外貿交易發達,生產力極大發展,較長時間國泰民安。尤其當盛唐成為亞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的時期,更是我國文化史上最光輝的一頁。這個時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並融入我國文化之中,從壁畫、石刻、雕刻、書、畫、絹綉、陶俑及服飾之中,充分體現出來。 時至隋唐,中國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徵。 「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影響社會風尚、衣冠服飾的一個重要因素。服裝是社會政治氣候的晴雨表。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尤其是貞觀、開元年間,政治氣候寬松,人們安居樂業。唐朝的京師長安,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鍾、草堂煙霧、灞柳風雪、驪山晚照、華岳仙掌、碑林石刻彷彿還縈繞著裊裊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過友好往來的國家,曾經有三百多個。燦爛的中國文化,通過他們傳到世界各地。時至今日,東亞地區的一些國家,仍把唐朝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的禮服,可見影響之久。外國的友好使者雲集長安,也把他們的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藝術都吸引了外來的技巧和風格。對異國衣冠服飾的兼收並蓄,使唐朝服飾的奇葩開得更加鮮艷奪目。 由於唐朝採取開放政策,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並蓄,因而「渾脫帽」、「時世妝」得以流行。這就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與前兩次服飾大變革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服飾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東西方向流動。
[編輯本段]唐代服飾的圖案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晚唐時期的服飾圖案更為精巧美觀。花鳥服飾圖案、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真是花團錦簇,爭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說:"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翩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華貴優美的服飾圖案,是畫工們在敦煌石窟用艱苦的勞動為後人們保留下來的珍貴形象的資料。唐代服飾的發展是整體上的發展,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於表現自由、豐滿、華美、圓潤,在鞋、帽、巾、玉佩、發型、化妝、首飾的表現,都說明了這一特點。 唐代承前繼承了周、戰國、魏晉時期的風格,融周代服飾圖案設計上的嚴謹、戰國時期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為一體,又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使服飾、服飾圖案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後代的影響一直沿續到今天。纏枝紋在現代服飾圖案中的運用,展示了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意識結合所產生的意蘊。 大袖衫---《簪花仕女圖》描繪得是貴族婦女在庭中散步採花,捉蝶時的情景。圖中人物的服飾,與其它唐人畫像不同,如頭戴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紗衣等,都是罕見的新奇裝束。對照文獻記載,這種服飾應是中晚唐時期的樣式,並一直流傳到五代。以紗羅做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飾中的一個特色,。尤其是不穿內衣,僅以輕紗蔽體的裝束更是創舉。 中晚唐女服--寬袖對襟衫,長裙,批帛穿戴。這是中晚唐之際的貴族服飾,一般多在重要的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以及出嫁等。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細釵禮衣」。 再看下唐朝的民間工藝,絹人。 襦裙半臂穿戴--半臂這種服飾早在初唐即已出現;不僅在中原地區流行,西北地區的婦女也同樣喜歡襦裙半臂穿戴,半臂是從短襦延邊出來的一種服飾,一般都用對襟,穿在胸前結帶。也有少數用「套衫」式的,穿時從上套下,領口寬大,呈坦胸狀。半臂的下擺可以顯現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樣束在裙腰的裡面。從傳世的壁畫,陶佣來看,穿著這種服裝,裡面一定要襯內衣(如短襦),而不能單獨使用 胡服--流行於開元,天寶年間。它的特徵是翻領,對襟,窄袖,錦邊。我們西安韋洞墓,以及乾縣李仙蕙墓出土的壁畫,陶佣中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絹畫中也有穿這類服飾的婦女,同時出土的還有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以及開元二年(公元714年)的記賬文字,由此可推斷唐朝確實是流行胡服的年代。
清朝服飾概述
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清朝女服飾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八旗服飾隨朝代的變更沖進關內。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廣大的中原地區。清初統治者把是否接受滿族服飾看成是否接受其統治的標志,強令漢民剃發易服。清初漢人反滿情緒高漲,以各種形式發泄反清情緒,抵禦外族的入侵。 當代拍攝的電影《桃花扇》,就是當時現實生活和真實的民族思緒的寫照,在清朝時,此劇一度著重於男女主角的愛情描寫,刻意減弱民族沖突。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制度,由於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是異族陌生的服制。因此,從化妝到衣著,滿漢民族之間產生矛盾就成為必然。客觀上來說,清代服制的變化,是清朝女服飾由外力強制促使而產生的民族意識層面上的改革與變化。從衣著特點和後世傳播的持久性來分析,它是的一種成功有效的手段,也是朝代更替的產物。當然無可否認,有壓迫就有反抗,直至清末太平天國時期,人們依舊使用異服的手段以區別於清朝。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與衣身修長,衣袖短窄的滿裝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旗裝以它用料節省,製作簡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這是後人易於接受的主要原因。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其造型完整嚴謹,呈封閉式盒狀體,因此形象肅穆莊重,清高不凡,而獨樹一幟,突破了幾千年來飄逸的塔形衣冠,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記憶。時至今日,它已對國內、外產生了"一代優美服飾"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修長秀麗的桃花扇旗袍,已經形成了漢民族的服飾代表,恰當展示了東方女性的溫柔內涵,其隱藏重點展示誘惑的作風,具有永恆存在的價值,同時也成為了某些自然主義小說里女性服飾的最愛。

Ⅸ 唐朝的女裝

唐代婦女服飾 穿大袖紗羅衫、長裙、披帛的貴婦(《簪花仕女圖》局部)。大袖衫裙樣式為大袖、對襟,佩以長裙、披帛。《簪花仕女圖》描繪的是貴族婦女在庭院中散步、采 花、捉蝶及戲犬時的情景。圖中人物服飾,與其他唐人畫像不同,如頭戴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紗衣等,都是罕見的新奇的裝束。以紗羅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飾中 的一個特點,這和當時的思想開放有密切關系。尤其是不著內衣,僅以輕紗蔽體的裝束,更是創舉,所謂「綺羅纖縷見肌膚」,就是對這種服裝的概括。

晚 唐士人服飾 戴硬腳襆頭、穿袍服的晚唐士人。已接近五代時的樣式。所穿圓領大袍下擺都施一道橫襕。這種服式起始於唐初的「襕袍」一直到宋代仍在使用,只 是具體樣式與初唐相比略有不同,如領口用同色衣料的闊邊鑲沿,內衣白色護領等等。袍服的袖子,也比初唐、盛唐時寬松。圖中文人頭上戴的襆頭,也是中晚唐的 樣式。
唐胄甲的演變 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 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 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本圖從左至右依此為隋代胄甲、初唐胄甲、初唐胄甲、初唐胄甲、盛唐胄甲、盛唐胄甲、中唐胄甲、晚唐胄甲。 可以上網查找網路全書

Ⅹ 唐朝的詩歌有哪些是描寫服飾的

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
長裾連理帶,廣袖合歡襦。
頭上藍田玉,耳後大秦珠。
兩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

今夕重門啟,游春得夜芳。月華連晝色,燈影雜星光。
南陌青絲騎,東鄰紅粉妝。管弦遙辨曲,羅綺暗聞香。
人擁行歌路,車攢斗舞場。經過猶未已,鍾鼓出長楊。
---夜遊 [唐]沈佺期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杜甫《佳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綉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杜甫《麗人行》

雲髻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白居易《長恨歌》

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當,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孔雀東南飛》
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
山花插寶髻,石竹綉羅衣。
每出深宮里,常隨步輦歸。
只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
——宮中行樂詞其一 李白

與唐代女裝的描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士睡衣短袖京東商城 瀏覽:509
圍巾怎麼圍住鼻子 瀏覽:954
美女紅色真絲睡衣圖片 瀏覽:770
男士襯衫的顏色搭配 瀏覽:139
女士衛衣配哪些褲子好看 瀏覽:354
杭州高中校服圖片大全 瀏覽:60
英國奢侈品皮帶品牌 瀏覽:300
真皮褲子怎麼清洗 瀏覽:3
襯衣壓在褲子里搭配 瀏覽:469
上海戴領天下絲巾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0
八月初內蒙古旅遊外套 瀏覽:172
東莞厚街女裝 瀏覽:717
一米八對應穿多大襯衫 瀏覽:712
孩子校服破了個洞怎麼補 瀏覽:632
帆布鞋配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599
成年女性戴什麼顏色圍巾好看 瀏覽:342
校服選用記錄 瀏覽:869
校服褲拉多高 瀏覽:689
旗袍旗袍梅月堇是誰 瀏覽:817
帆布鞋配什麼褲子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