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述一下中國的服飾發展歷史。
一、先秦時期:婦女不穿褲子穿裙子,人們常說的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為衣,下為裳。
二、漢朝時期: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且漢朝女人每層衣服的領子必須露出。層層疊疊可以超過3層,名曰三重衣。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時的條紋間色裙走紅,飄逸的長裙是諸位貴族女士的標配,而曳地五尺是常用標准,寬大的袖口綴有不同顏色的袖貼,條紋間色長裙讓視覺很有跳躍感。
四、隋唐時期:隋朝時隋文帝厲行節儉,衣著簡朴,不注重服裝的等級尊卑,在位時平時只戴烏紗帽。到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服飾也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唐朝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五、宋遼夏金元:
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各民族服飾再度交流與融合。
六、明代:
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漢服服飾制度。明代皇帝戴烏紗折上巾(烏紗翼善冠),帽翅自後部向上豎起。明初要求衣冠恢復唐制,其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
七、清代:
清王朝取代朱明,即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八、民國時期:
(1)男裝:民國初年出現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並行不悖的局面。穿著中西裝都戴禮帽,被認為是最莊重的服飾。20年代前後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廣大農村一直沿用傳統的襖褲,頭戴氈帽或斗笠,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
(2)女裝:辛亥革命帶來了多樣化,一身襖褲之外,又多穿用襖裙套裝。2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
九、現代服飾: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
(1)連衣裙女裝的現狀發展擴展閱讀:
關於介紹中國服飾歷史的書籍:《中國服飾簡史》、《中國服裝發展簡史》等。
《中國服飾簡史》內容:「文化簡史」系列叢書共10本,從中國人文化生活的各部類入手,歷時性地介紹中國人知行合一的生活情趣,高尚優雅的審美理念,以及傳承有序、豐富多姿的文化積累,從而為當代人的生活文化與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啟示。
《中國服裝發展簡史》:共分十一章,以時間為順序,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原始社會到民國時期服飾藝術的發展及演變,其中包括各朝代歷史思想簡介、服裝形制、穿著方式、首飾佩飾等,並附有230幅插圖,使廣大讀者在參讀過程中,能夠掌握中國歷代服裝發展的脈絡,並希冀透過這面歷史的鏡子,深刻感受到中國「衣冠王國」之美名。
㈡ 淘寶直通車 假設你現在操作某一女裝連衣裙的賬戶,出現以下情況: 1.「連衣裙」這個詞,質量得分
第一個問題,連衣裙,明顯太大,垃圾流量太多,如果想提升轉化的話可以調整一下投放地域,還有看看成交流量來自無線端還是電腦端,重點調整,說一下第二個詞吧,很明顯是長尾關鍵詞,流量太小,但是是轉化好詞,把排名提升一下吧
㈢ 民國女子服飾的發展歷史,民國女子服飾有什麼特點
民國時期女子的服飾樣式多樣,很多人覺得旗袍是一個代表。旗袍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很多人喜歡穿,因為可以顯示出女子的優雅氣質和優美身材,也是女性突破以往裹腳束縛的體現,這個時代就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女子的變化尤其大,很多上層名媛也是身著旗袍,出入高檔場所。
民國時期女子的服飾更多的是體現了當時的氣息,那就是自由和平等。很多人呢穿著不再是那種束縛式的,而是舒服樣式的,現在的女子感覺跟那個時候是一樣的,清新自然大方是那個時代女子服飾發展的特點,也是對中國古代服飾一個巨大的改變,我們現在的很多服飾,基本上是延續民國時期的那個理念,你喜歡民國時期的女子服飾嗎?
㈣ 服裝行業發展趨勢是怎麼樣的
近年來,服裝消費已經從單一的遮體避寒的溫飽型消費需求轉向時尚、文化、品牌、形象的消費潮流。在中國巨大的市場內需已經成為國內服裝行業平穩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續增加和社會開放程度的不斷提升,無論城鎮還是農村居民,用於服裝的消費仍在不斷增長。
從年齡來看,25-45歲的消費者主導了市場,預計在未來幾年也將呈現類似的趨勢。
㈤ 品牌服裝發展史
2008年10月07日 星期二 下午 01:13 • 安踏公司起步於1991年,開始漫漫創業之路,百年安踏由此拉開。
• 1995年,安踏開始走向體育營銷,加大品牌推廣力度,贊助了第67屆男/女子世界舉重錦標賽等
重大公益事業,被評為「中國公認名牌產品」、「中國億萬民眾最喜愛的家用產品」。
• 1997年,公司開始VI系統的建設,逐步規范商標識別的使用,由此拉開了安踏品牌戰略實施的
序幕。
• 1998年,參加體博會並贊助中國田徑協會,安踏品牌開始在體育用品行業嶄露頭角,當年被
評為「福建省著名商標」。
• 1999年3月,安踏首創的全國極限運動精英賽到目前為止歷時七年,如今,該賽事已發展為全國
規模最大、水平最高、關注率最高、影響最為廣泛的極限運動賽事。
• 1999年,公司聘請了乒乓球世界冠軍孔令輝作為品牌形象代言人,並將「我選擇,我喜歡」作
為安踏的廣告語,開始安踏品牌大規模的推廣和宣傳,從此「安踏—孔令輝」效應在中國體育用
品業產生了較大影響,成為體育明星作為企業產品形象代言人最成功的範例。
• 1999年,安踏分別贊助第四屆全國城市運動會、世界中學生運動會、北京國際馬拉松賽、第
十三屆亞運會。
• 2000年,安踏贊助悉尼奧運會,在北京首創安踏國際時尚運動冠軍賽;同年,全國製鞋工業信息中心數據顯示,安踏運動鞋在同類產品中市場綜合佔有率居全國第二。
• 2001年,「北京安踏東方體育用品公司」的成立,標志著安踏從單一的運動鞋向體育用品綜合品牌過渡,同年第一家安踏體育用品專賣店在北京利生體育用品商店開業,這意味著安踏專賣體系開始全面啟動。
• 2001年,安踏積極投入申奧年活動,先後贊助了福建、重慶、黑龍江、海南四省體育代表團的領獎裝備,並參與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雅典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贊助活動。
• 2002年3月,中國商業聯合會和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聯手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2001年度中國市場商品銷售信息發布會上,安踏運動鞋取得了2001年度運動鞋市場綜合佔有率第一的好成績。
• 2002年4月安踏與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主力球員、NBA球星巴特爾簽約,聘請巴特爾擔任安踏產品形象代言人,使安踏歷史性成為第一個NBA球員在國外賽場穿著的中國運動品牌
• 2002年10月,安踏與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CUBA)簽訂協議,形成了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將連續三年為CUBA各院校球隊提供全套運動裝備。
• 2003年,安踏贊助立陶宛職業籃球「青年近衛軍」海神籃球俱樂部,歷史上成為第一個贊助海外職業籃球隊的中國運動品牌。
• 2003年3月,安踏運動鞋取得了2002年度運動鞋市場綜合佔有率第一的好成績,這是安踏成為連續二年領跑中國製鞋業的唯一運動品牌。
• 2003年7月,安踏與全球中文門戶網站sohu強強聯手、共同打造安踏•搜狐體壇風雲頻道,這標志著中國體育用品首次挺進互聯網市場。
• 2003年7月,安踏連續三年(2004年——2006年)全面贊助全國男/女子排球聯賽的比賽運動裝備和指定排球。
• 2004年1月1日,中國著名排球運動員馮坤正式簽約安踏,出任安踏產品代言人,這是繼中國女排在時隔十七年重奪世界冠軍之後在排球界乃至於整個體育界爆出的一大亮點。
• 2004年4月2日, 2003年度運動鞋市場綜合佔有率評比結果顯示,「安踏」牌旅遊運動鞋在同類產品中再度榮列第一,這是安踏運動鞋自2001年評比以來連續三年蟬聯第一。
• 2004年5月1日,王皓和孔令輝這對「偶像組合」雙雙與安踏簽約,成為該公司的形象代言人,這是孔令輝與安踏的合作至少將延續到第6年,而王皓則成為繼孔令輝之後第二位與安踏同行的乒乓球國手。
• 2004年8月12日,安踏公司率先組織「百名安踏助威團成員」觀摩「2004雅典奧運會」的活動,這在中國體育用品業尚屬首例,是國內最大的民間組織活動。
• 2004年10月,安踏全面贊助CBA聯賽,將從2004—2007年連續三年獨家贊助14支球隊的運動裝備,使之成為CBA聯賽運動裝備唯一指定合作夥伴。
• 2005年1月,安踏再次贏得先機,贊助CBA-KBL中韓全明星對抗賽,成為本次對抗賽中CBA全明星隊運動裝備唯一指定合作夥伴,這是安踏繼成為「04—07CBA唯一指定運動裝備」之後又一次取得獨家贊助權。
• 2005年2月,安踏與中國乒乓球協會正式簽約,獨家贊助中國乒乓球俱樂部超級聯賽2005-2008年連續四個賽季的唯一指定運動裝備,雙方的合作,將進一步推動中國乒乓球事業的發展,同時也為安踏品牌樹立了良好形象。
• 2005年3月,安踏全面贊助「2005年CBA全明星賽」,安踏裝備閃耀十年CBA全明星賽場。
• 2005年4月2日, 2004年度運動鞋市場綜合佔有率評比結果顯示,「安踏」牌旅遊運動鞋在同類產品中再度榮列第一,這是安踏運動鞋自2001年評比以來連續四年蟬聯第一。
• 2005年4月,由中國籃球協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和安踏公司聯合發起的「CBA與我共成長」公益計劃——安踏愛心行動正式啟動;
• 2005年5月第47屆世乒賽剛在上海結束,安踏公司和乒羽中心在上海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雙方合作的開始。
• 2005年7月25日,安踏公司與江西省體育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安踏成為江西省十運會代表團唯一指定領獎裝備。本次十運會安踏共贊助了江西、陝西、河南、貴州、雲南、海南、湖南、重慶等八省市的領獎裝備。
• 2005年9月,CBA05—06賽季安踏CBA王者系列裝備正式問世,本賽季,15支CBA球隊將全面穿著安踏裝備征戰職業聯賽。
• 2005年9月,安踏再次被評選為中國名牌產品的稱號。
• 2005年9月1日,「安踏愛心行動——愛心中國行」項目在新疆啟動,安踏公司將在福建、內蒙古、新疆、吉林、湖北、雲南、廣西、湖南、江西、河南等10個省區捐贈50個「安踏愛心體育室」,50個「安踏愛心圖書室」。
• 2005年11月9日,中國籃球協會和安踏公司聯合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安踏專門研發設計的CBA專用比賽裝備正式亮相,這是國內運動品牌第一次按照籃球運動前鋒、中鋒、後衛等位置的力學特點設計的CBA專業籃球鞋。同時,安踏與CBA球員王博舉行簽約儀式,把CBA球星王博網羅至旗下,成為安踏新的籃球形象代言人。
• 為表彰安踏公司為「CBA公益計劃」做出的貢獻,2005年11月10日,中國籃球協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聯合授於安踏(中國)有限公司「2004-2005年CBA最具愛心企業」的榮譽證書。
• 2005年12月8日, 在「2005中國體育品牌風雲榜暨領袖年會」的頒獎典禮上,安踏公司獲得「2005中國體育品牌科技創新獎」、「2005中國體育品牌成功營銷」、「2005中國品牌最具優秀品質25強企業」三項大獎。標志著業界對安踏公司在運動行銷方面取得的高度評價和認可。
• 2006年1月22日和1月24日分別在韓國首爾和中國濟源舉行了2006年中韓男籃全明星賽的中韓兩站比賽,安踏作為CBA聯賽的唯一指定運動裝備為中國CBA全明星隊提供了全套比賽裝備。CBA明星隊在先失一局的情況下在主場力挽狂瀾,以一比一的總比分和韓國男籃平局結束比賽。
• 2006年3月18日,CBA2006全明星賽在上海萬人體育館舉行,安踏為本次全明星賽專門設計、製作了一整套全新的全明星比賽裝備,並隆重推出A112006CBA限量版全明星戰靴,在市場上引起一陣波瀾。
• 2006年3月19日,安踏借全明星賽人氣在上海南京路舉辦了安踏CBA明星上海面對面,巴特爾、王博、焦健、邊強及外援布蘭頓到場參加球迷互動,上海球迷度過了一次意義非凡的球星見面會。
• 2006年4月20日至23日,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在成都舉行,各大國際體用品品牌匯聚一堂,安踏以「科技領先,做中國聯賽發動機」的主線閃亮登場,贏得各方好評,成為了本屆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的一個亮點。在展會期間,安踏舉辦了和新簽約代言人CBA球星唐正東、王博、焦健、邊強、孟達、陳磊、陳永明的現場簽約儀式,同時與國外著名的運動力學公司愛思康公司和中國製鞋研究院專家舉行的簽約儀式更是讓眾多體育品牌震驚。
• 2006年4月20日,借著成都舉辦中國國際體育博覽會的東風,安踏在成都著名的鬧市區春熙路舉辦了安踏CBA成都春熙路見面會,唐正東等四名CBA明星的到場讓成都的市場近距離的感受到了安踏和CBA為大眾帶來的專業籃球的快樂。
• 2006年5月中旬,安踏極限運動進校園活動正式開展,北京、廣州、成都三地的十餘所大學的學子親身感受了安踏帶來的極限運動的驚險刺激和快樂。
• 2006年7月20日,「CBA與我共成長,安踏愛心活動西藏行」在中國籃協、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安踏公司的全力推動下順利進行。在社會各界的關注下,本次愛心活動在西藏建小學,建圖書室、體育室,為西藏的孩子們送去了快樂和希望。
• 2006年7月15日,安踏圓夢CBA2006 KO 街頭籃球賽正式開始拉開戰幕,這個中國最大規模的街頭籃球賽將在中國上海、北京、廣州、成都等12個大型城市舉行,參加人數將超過2萬餘人。比賽最終的優勝者還會參加CBA新賽季選秀的運作模式吸引了不少球迷的踴躍參與。
• 2006年8月12日,安踏公司贊助100萬人民幣支持貧困大學生的學業。安踏為社會為下一代做貢獻的行為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㈥ 夏裝女裝連衣裙 怎麼樣
挺好的,涼爽也有女人味。
㈦ 中國服飾的近代化發展歷程
近代是從1984年鴉片戰爭後開始的,1984年當時還是清朝。 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 。明朝因皇帝姓朱 ,遂以朱為正色 ,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厘米見方的綢料,織綉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明代官員的主要首服沿襲宋元襆頭而稍有不同。皇帝戴烏紗折上巾 ,帽翅自後部向上豎起。官員朝服戴展翅漆紗襆頭,常服戴烏紗帽。受到誥封的官員妻、母,也有以紋、飾區別等級的紅色大袖禮服和各式霞披。此外,上層婦女中已著用高跟鞋 ,並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服飾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來舊樣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親自製訂兩種,頒行全國,士庶通用。一種是方桶狀黑漆紗帽,稱四方平定巾;一種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稱六合一統帽,取意四海昇平、天下歸一。後者留傳下來,俗稱瓜皮帽,系用黑色絨、緞等製成。
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官帽與前朝截然不同 ,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 、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 ,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 ;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袍 ,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袍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現代服飾 (1912年以來)
辛亥革命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中華民族的服飾進入了新時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義者康有為於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於宣統初年,曾上書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國留學生也改穿西裝。隨著中外交流的加強,五彩紛呈的服裝終於沖垮了衣冠等級制度。傳統的袍、衫、襖、褲、裙越來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飾影響,並被許多新品種新款式取而代之。①男裝。民國初年出現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並行不悖的局面。穿著中西裝都戴禮帽,被認為是最莊重的服飾。20年代前後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廣大農村一直沿用傳統的襖褲,頭戴氈帽或斗笠,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②女裝。辛亥革命帶來了多樣化,一身襖褲之外,又多穿用襖裙套裝。2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服飾崇尚簡朴實用 。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
㈧ 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人們的服裝是如何發展變化的這說明了什麼
最時髦的女裝:式樣為雙排扣西裝開領,腰中系一根布帶,雙排各有三粒紐扣,這是盡管這種服飾呈現出中性化的特點,但是在當時可是最時髦的服飾。體現出勞動是最美的本色及其時代風尚。
50年代,「布拉吉」最受歡迎:寬松的短袖、褶皺裙、簡單的圓領、碎花、格子和條紋,腰際系一條布帶。成為50年代最流行的女性服飾之一。後來,由人人參加勞動,建設新中國。需要耐磨耐臟的日常服裝。工裝與軍裝的灰藍綠自然成了最實際的流行色。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樸素簡單如當時一首民謠所說:「四個兜的中山裝,小米高粱吃得香,幾戶人家一個庄,走親訪友靠步量。」
60年代,使曾經風行一時的俄羅斯色彩的布拉吉幾乎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無論男女,藍灰為主的色調和肥大單一的款式是這一時期中國服裝的主要特點。隨著60年代後期中國服裝被淹沒在了一片國防綠的軍裝里,軍服成了這一時期的最高時尚。
藍灰綠的無彩色服裝時代:60年代軍裝盛行。中國真正進入了藍灰綠的無彩色服裝時代。布拉吉被認為是修正,西裝被認為是資產階級,旗袍被認為是封建餘孽,稍微花哨的衣服便被打成「奇裝異服」,統統被批判。服裝逐漸了款式一致、色彩單一,不分男女,不分職業的軍裝盛行!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
到了80年代初,國門打開、觀念變更,中國人重新打量自己的穿著,在自我懷疑的目光中,逐漸認同穿著打扮是沒有階級性的。中國人深埋幾十年的愛美之心,開始在服飾上得以釋放……「新浪潮」大概是這個時代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世界以真實的面目呈現在中國人面前時,中國人也以極快的速度趕上了世界的潮流,而女性服裝往往充當著潮流的風向標。喇叭褲首先打破了無彩服裝,牛仔裝流行、西裝重新崛起、運動服、羊毛衫大行其道使中國人嘗到了服飾美給內心帶來的甜蜜味道……
90年代:喇叭褲、健美褲、蝙蝠衫、連衣裙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改善、思想逐漸開放,單調的款式已不能滿足人們對著裝的要求,八九十年代喇叭褲、健美褲、蝙蝠衫、連衣裙掀起一陣熱浪。
㈨ 一篇關於服飾發展的論文
中國服飾的發展與特點
一 中國服飾的發展與特點
眾所周知,中國是經歷了很多朝代的興衰的,所以在衣著服裝方面,每朝每代都不同,所以中國服飾文化璀璨華美,豐富多彩。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然而,服飾不僅僅是一種物質文明的體現,更是歷史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因素融合的產物,通過服飾可以透視出各朝代不同的社會背景和社會狀況。
服飾從人類的產生發展開始不僅具有躲避自然的傷害外,還具有文化的功能.即服飾代表一種社會身份和一定思想觀念。
由於我們要從服飾方面比較中國與日本的不同,所以我們從唐代開始,去看看中國歷代的服飾特點。
(1) 唐代
由於唐朝是我國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是封建文化燦爛光輝的時代,所以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較長時間是國泰民安。在盛唐時期成為亞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繁榮發達、開放輝煌的時代。這些特徵在服飾上的表現更為突出,其中以婦女服飾又最具代表性。
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
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在隋唐時期,雖然在最隆重的禮儀服裝仍跟上傳統,但是穿得最多的官式常服,卻有了新面貌,鬧到了後代服色制度的另一個傳統。因此這是服飾史上的重要時代。
唐代文吏服飾--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
當時對官員還規定了「大帶制度」,就是說腰帶上的裝飾物品的質地和數量區別官品登記。
唐服還對鄰國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日本,日本和服從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裝的精華,隨著年代的發展,日本也在唐服的基礎上,發展自己的獨有服飾。朝鮮服也從形式上承繼了唐服的長處。唐服襦裙線條柔長,十分優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軟"和"飄柔"著稱。唐服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采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
(2) 宋代
宋朝歷史以平民化為主要趨勢,服裝也質朴平實,反映時代傾向。
政治上的保守,「程朱理學」的思想禁錮,對外政策的妥協退讓——服飾文化不再艷麗奢華,而是簡潔質朴。宋時不論權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愛穿著直領, 對襟的背子,因為既舒適得體,捷又顯得典雅大方。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宋代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一切的「張狂」剎時都收斂了許多。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
宋朝時候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掇」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
到宋朝出現了方型紗帽作為官帽並強化了帽翅(以前都是圓形紗帽且大多作為休閑服飾使用),宋朝常服袖子變窄,宋朝出現了一種方型的文人巾帽,叫做「東坡巾」,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穿著交領宜身寬袖的長衫,頭上戴的帽子就是東坡巾。
(3) 元代
出現蒙化現象,但是沿襲了漢唐和宋代的禮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質料上發生了較大變化,這是由於棉花的廣泛種植,所以棉布成為服飾材料的主要品種。
衣服主要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窄,在腰間有很多衣褶,方便上下馬。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種有里有面的較馬褂稍長的皮衣,元代蒙人稱之為"襻子答忽"。"比甲"則是便於騎射的衣裳,無領無袖,前短後長,以襻相連的便服。元代男子的公服多隨漢族習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婦女也有這種習俗(稱為襦裙半臂)。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種有里有面的較馬褂稍長的皮衣,元代蒙人稱之為"襻子答忽"。"比甲"則是便於騎射的衣裳,無領無袖,前短後長,以襻相連的便服。元代男子的公服多隨漢族習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婦女也有這種習俗(稱為襦裙半臂)。
元代是蒙古族入關統治中原的時代。其服飾既襲漢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飾仿照先秦時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飾則仍是披發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須剃發為蒙古族裝束。蒙古族的衣冠,以頭戴帽笠為主,男子多戴耳環。然至元大德年間以後。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認其便了。
(4) 明代
朱元璋統一天下,明代開始整體上大致恢復漢人衣冠沿襲唐制,對宋元服飾形式中的某些樣式有保留,發展出的漢人衣冠。
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紐扣代替了幾千年來的帶結。但是紐扣並非始於明代,從元代的辮線襖子腰圍部分曾經見到過釘紐扣的形式。紐扣的使用也是一種變革,體現著時代的進步。另外理學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服裝風格。
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系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明代的男裝,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寬大長衣,頭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頭巾。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種六瓣、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看起來很像剖成半邊的西瓜。本來是僕役所戴的,但是因為戴起來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來。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5) 清代
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時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國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
馬褂、旗袍是清代男女的典型服飾。現已成為中國的傳統服裝。
馬褂是清朝特有的服飾,早先是富貴人家才穿的服飾,到後來普遍了,變成全國的一般服飾,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顏色是外面黑,裡面紅。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寬寬大大的,後來才變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們的鞋子也很特別,是一種花盆式的高底鞋。至於漢族婦女的服飾,則和明代差不多。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經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6) 現代
現代的服飾多數受到西方的影響。衣服慢慢從煩瑣變得輕盈。但是,中國借鑒西方的服飾發展特點,形成自己獨有的服飾發展的潮流。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
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
現代服飾顏色豐富,款式新穎,面料多樣。追求個性化,自然化,環保化。同時各少數民族服飾的特點是整體性(形式美,裝飾性,實用性的統一)和文化性(地域性和象徵性)。
二 中國服飾發展總特點
1 時代性,各具有該朝代的特色
2 實用性,注重實際和應用
3 文化性,文化對著裝心理、審美觀念有重要影響
三 總結
中國服飾經過古代、近代、現代三個時段的發展演變,當中面臨著蛻變和再生的考驗。蛻變並不意味著消亡,而是以新的方式再生。以每個時代獨特的服飾存在著,各自有其特色。
社會形態決定社會意識。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是各朝代的經濟、政治的發展,帶動了文化的發展。而服飾的變化與發展,就是文化發展的體現。
透過了解中國服飾的發展與特點,我們更容易看出中國與日本的不同。而日本也借鑒中國的服飾特點,發展其特有服飾,並且在發展上去創新。這一點,我們應當學習。
㈩ 從某個角度(比如顏色.線條...)入手,分析時裝界的歷史,演變以及以後的發展趨勢
很好寫的 你可以從緊身胸衣或巴洛克 洛可可等特殊廓形的服裝著手闡述 未來的趨勢個人感覺是脫繁推簡吧.本人在學校寫了不少這種論文。下面給你些資料: 1、 先秦時期的服飾
中國的衣冠服飾制度,大約是在夏商時期初見端倪,到了周代漸趨完善,並被納入「禮治」范圍。當時的服飾依據穿著者的身份、地位各有分別。天子後妃、公卿百官的衣冠服制、等級制度日益嚴格。
商周時期,服飾形式主要採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黃、白、黑等五種原色;裳用間色,即以正色相調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裝以小袖為多,衣長通常在膝蓋部位。衣服的領、袖及邊緣都有不同形狀的花紋圖案,腰間則用條帶系束。春秋戰國之期,出現一種名為「深衣」的新型服飾,它是一種連體服飾。深衣的出現,改變了過去單一的服飾樣式,故此深受人們的喜愛,不僅用作常福、禮服,且被用作祭服。
在戰國時期,胡服的誕生打破了服飾的舊樣式。胡服的 短衣、長褲和革靴設計,善於騎射,便於活動,在軍隊里廣為盛行。
先秦時期的鞋履,主要有履、舄、鞋、靴等形制。諸履之中,以舄為貴。周代君王之舄有白、黑、赤三種顏色,分別在不同場合穿著。鞋是一種高幫的便履,以皮革製成;靴則是來自西域,胡人騎馬射箭時穿著,後來漢族人也逐漸接納。
2、 秦漢時期的服飾
秦朝統治中國的十五年間里,秦始皇兼收六國的車旗服御,創立了衣冠服飾制度。秦朝的服飾仍然是連體式,寬袖、大袍,服飾制度嚴禁。
漢代服飾的職別等級,主要是通過冠帽及佩綬來體現的。不同的官職有不同的冠帽。因此,漢代的服飾中的冠制特別復雜,有十六種之多。漢代的鞋履也有嚴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門穿屐。婦女出嫁,應穿木屐,還需在屐上畫上彩畫,繫上五彩的帶子。
3、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大體上仍承襲秦漢舊制。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仍然按照本族的習俗穿著,後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也開始穿著漢族的服飾。
中原人民的服飾,特別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礎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飾特點,衣服的形式適體。六朝的服飾,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則穿褂襦,雜裾雙裙,甚是美觀。這個時期的服飾,可以參鑒《洛神賦》、《列女傳》等圖卷。
北朝的服飾,以合身的褲褶裝、短袍衫,各式的靴子為特點,服裝窄短,裙腰略微高提。婦女的服裝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種花冠為點綴,進而導致宋代的鳳冠定製。
南朝服飾 北朝服飾
灑脫娟秀的魏晉風度 錦履立花紋,綉帶同心苣—晉
4、 隋唐五代時期的服飾
隋初的服飾,比較樸素。袍衫和胡服是當時的主要服飾。自隋煬帝起,社會風氣發生變化,服飾因此日趨華麗。這種華麗的風格一直延續至唐代。
唐代初期,車服制度皆承襲隋制。到公元621年,才正式頒布車服之令,冠服制度開始確立。唐代 是中國歷代經濟、文化的鼎盛時期,唐代的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方面都吸收了外來的技巧和風格,對外來的服飾,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這使得該時期的服飾大放異彩,更富有時代的特色。由於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唐代許多新穎的服飾紛紛出現,胡服在此時的影響巨大,尤其是對褲褶服飾的產生,將秦漢時期的交領、寬衣大衫、曳地長裙的服飾逐漸淘汰,轉為盤領、緊身窄袖、合身的短衫、瘦長裙所替代。服飾逐漸的開放,強調體態的美感,配掛披或胡帽;鞋子除雲頭高履外還出現了小蠻靴。在加上織品的發展,許多輕薄細柔的布料被開發出來,因此透明的、多層次的穿著開始引領風騷。此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裝特色有:袒胸、高腰、披巾、明衣、男裝、胡服和所謂的「時世裝」等。
唐代仕女下裝多穿裙子,腰束的極高,甚至高過胸部。裙色以紅、紫、黃、綠最多,其中以紅色最為流行。衣身袒胸短襦、肩披寬長的肩巾、下穿高頭雲履。婦女服飾展現性感魅力,其中著名的是明衣的使用。明衣原屬禮服的中單,是用透明的薄紗製成。在以往只當作內衣穿著,但是在盛唐時期,明衣被拿來當作外衣,並成為盛裝。
女扮男裝也是唐代的服飾特點之一。身著窄袖圓領長袍、配腰帶、穿長褲,另外可以穿胡服、戴胡帽,女扮男裝的模樣;這些服裝有寬袖、窄袖,有圓領、翻領,以及烏皮六合靴,是當時很有特色的服飾。
5、 宋代服飾
宋代建朝初期,衣冠服飾均沿襲晚唐的服飾制度。新制頒發後,才逐漸將其服飾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稱為常服)、時服(按季節頒賜文武朝臣的服飾)、戎服以及喪服。宋代婦女的穿著與漢代婦女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邊再穿長袖對襟褙子,褙子的領口及前襟繪綉花邊,時稱「領抹」。宋代的服飾主要的特點是清新、朴實、自然、雅緻。
宋代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其褲子的形式特別,除了貼身長褲外,還外加多層套褲。宋代婦女有纏足的習俗,因此裙長多不及地,以便露足。婦女的彎頭短靴形狀小巧玲瓏。
宋代織品非常的發達,泥金、印金、貼金、彩繪、刺綉在服裝上廣泛使用。織品的質地輕薄、飄逸,給人秀麗之感。
6、 遼金元時期的服飾
五代十國以後,中國社會先後出現了遼、西夏、金、元等少數民族為主體的政權。這些民族的服飾雖然保存了一部分漢制,但更多的體現了少數民族的特點。
遼代服飾衣冠服制並不統一。金代服飾初始也不甚完備,直到元代,服飾才日趨成熟,日漸華麗。元代服飾統稱長袍,男女差異不大。用華麗的織金布料及貴重的毛皮製成;但是由於民族性質,分為蒙制和漢制兩種。典型的蒙制冠服是以「姑姑冠」為主的袍夫,交領、左衽、長及膝,下著長裙,足著軟皮靴,是元代皇後貴妃所穿著的服飾。漢制的婦女服飾一般沿用宋代的樣式,以交領、右衽的大袖衫或窄袖衫為主,也常穿窄袖的長褙子,下穿百褶裙,內穿長褲,足穿淺底履,這類服飾是當時服飾的特點表現。
7、 明朝時期的服飾
明代對於整頓和恢復傳統的漢族禮儀十分重視。首先,廢棄了元朝的服飾制度,隨後根據漢族的傳統習俗,上采周漢,下取唐宋,對服飾制度作了新的規定。
明代的男子服裝恢復了唐宋的傳統特色,以袍衫為主。朝服仍然免冠;文武官員祭祀時戴梁冠,穿赤羅衣裳;冠上的梁數及所佩戴的綬分別等級;職官公服穿袍,盤領、右衽、袖寬三尺,用絲或紗等製成。袍服的顏色有所定製:一至四品用緋,五至七品用青,八至九品用綠,並按照級別綉織各種紋飾。常服比較的簡便,一般由烏紗帽、團領衫及革帶等組成。
明代的婦女主要穿著衫、襖、霞披、裙子等等。衣服的樣式大多仿自唐宋,恢復了漢族的習俗。普通的明代婦女的禮服規定只能為紫色粗布,不許有金綉。袍衫只能用紫、綠等淺色,不許用大紅及黃色。明代的仕女服飾有禮服和便服之分,禮服為寬大的上衣、大袖衫,便服則合身、窄瘦、修長,以長襖和長裙為主。這一時期,雲肩、比甲(長背心)的使用最有特色。明代仕女穿著崇尚窄瘦合身,一般是對襟的窄袖羅衫與貼身的百褶裙;明代婦女喜歡將比甲當作外出服穿著,並配以瘦長褲或大口褲。
明代的纏足之風盛行,並以此為美。服飾多以團花為飾,喜歡紫、綠、桃紅及各種淺淡色,至於大紅、鴉青、黃色等只有皇家貴族才能使用。
8、 清朝時期的服飾
皇太後、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和嬪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龍緣、紅織金壽字緞和石青行龍庄緞
清代的服飾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清代仕女服飾內容主要以旗裝為主,包括:旗袍、大衫、大褂、寬口褲、寬褶裙,等等。這類服飾多為合領、右衽,領、襟、袖使用寬大的襕邊作為修飾,袖子短而口寬,長及手;袍在身側開高衩,下穿寬口大褲,足穿花盆鞋。部分清代的服飾沿襲明代的風格,以大褂和大衫為外衣,合領右衽,短袖而寬;下穿寬大的百褶裙,裙長及足,內穿寬口大褲,不穿綉花鞋。
清代的服飾融合漢滿兩族的風格,大襟長褂,以滿族的高領、大襟緣邊、寬口袖、衣長至膝的長褂配合漢人的發型、長裙、綉花鞋,有時外套長褙子,有明代的遺風。有些外套坎肩,形式為高領右任、無袖的夾衣,領、襟、衣緣同樣飾有寬大的緣邊,下穿寬口長褲,足穿尖頭綉花鞋。這些都是清代典型的穿著造型。
9、近代服飾 (西風東漸話變革) --辛亥革命後的服飾
自乾隆之後,西洋商品日漸輸入我國,制裝的外來原材料大大吸引著國內的婦女們,於是在衣著傢具上明顯地出現了變化,形成崇尚「新式」、「西式」的風氣。
辛亥革命後,服制形式大變,清代的官吏衣著和頂戴都被淘汰。最突出的就是剪辮,當時「剪」與「留」,已經成為革新和保守的分水嶺。剪辮的先行者是城市中的官吏和知識分子,偏遠鄉村仍不輕易接受。當時旗人盛裝雖然消失了,但是旗袍仍然存在,女學生中的「藍布大褂」是領銜的式樣,而後日漸流行起來。
由於電影的出現,電影明星成為逐漸顯赫的人物,上海成為中國女裝的大本營,粵裝、港裝成為上海裝的一個支派。民國初年女子的生活起了變化,居住在大都市的摩登女子,受外來思潮影響,紛紛走出閨房,奔向社會,投身電影業、商業、手工藝業、做教員、舞女以至做官吏等,由於此類職業的要求,改裝換容就成為必然之事。
由於城市與外界交往頻繁,因此服裝的款式、材料變化快,而邊遠山區和農村,相比之下幾乎相差 一百五十年。比如當上海女子已經開始整燙頭發,足著高跟鞋時,河北的三河縣婦女頭上還戴著三、四百年前的冠子,足下還纏著一雙「三寸金蓮」;當北平的貴族婦女已經著貼身旗袍之時,在甘肅還有三十年前上海時興過的大鑲滾袖衣。民國元年政府規定了男女禮服的形制,男子有大禮服和常禮服。大禮服分晝禮服和晚禮服兩種,均採用黑色衣褲和領結。常禮服有西式和中式兩種,中式即長袍馬褂,女子禮服是身長齊膝,有領,對襟式,裙的前後有鏡面,兩側做襇,兩端有帶結的式樣。都市女子結婚採用頭披白紗,身著絲織禮服,手持白色花束,舉行"文明"結婚,農家女子仍然穿紅襖戴珠冠,乘坐紅轎,保持著舊式風俗。民國初年,福建一些地區甚至還在延用著明代的婚裝,女子頭戴瓦楞帽或方巾,身披霞帔戴珠冠,男人頭戴大禮帽,上綴紅緞辮或紅絲線,這男女二者的裝束實不相稱,與都市的距離也更大。
北伐以後,政府規定新服制,男子採用中山裝和西裝。這兩種服式均為外來式樣,在官職人員和知識界比較多用,夏季選用白色,其他季節選用黑色或深色。長袍馬褂仍然是常服的一種。立領、三袋七個扣子的學生裝主要是高等學府的制服。長袍外加坎肩、馬甲使用也很普遍。此外上衫下褲或外罩一條紵裙(圍系式的或長或短的小裙),是鄉間男女的普遍裝束。女裝在這個時期變化較大,有保留清式偏襟衣褲的;有上衣下裙仿效西式的;學堂中女學生多著偏大襟上衣底襟圓擺,齊肘中袖短衫,黑色綢裙。社會婦女的常裝仍以旗袍為主,民國廿年以後這種裝束又普遍流行起來。新裝的總趨勢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各種素色或者印花面料的曲線長旗袍,特點是在衣邊加鑲條、補花或衣外加套小馬甲和絲質圍巾,另一種是上衣下裙分開的衣裙式。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於外來商品的進入,西方生活習俗的滲透,國內大城市女子頻繁地出入交際場所,使得社會風氣為之一變,合體著裝最為突出,洋式衣裙還要配上眼鏡和手錶,遮陽傘握在手中,更顯新潮和浪漫。甌洲和東洋摩登時裝,從短裙、內衣以及色彩等方面影響著國內的女子,仿效的人越來越多。甚至還出現模仿美國的簡便裝束,愛好運動的女士們多穿紅色鑲銀鈴的百褶裙,並以胸罩代替舊時的肚兜〈我國自古流傳至今的一種用紅布綉花,並加金銀鏈,掛在頸部的護身衣)。此外連衣裙〈五十年代蘇聯稱"布拉吉"〉也較為普遍,追其根源,我國古代傳統服式就是上衣下裳的連衣形式,只不過由西方再度傳入則更加簡化和便於活動罷了。在民國以後的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裘衣仍盛行於富人之家,反毛大衣外用是自古至今的貴重衣物。清代的「端罩」也是一種反毛對襟式外衣,其區別在於不是翻領。「斗篷」是一種外出常用的服式,著此裝瀟灑自如,風度翩翩,當時這種斗篷在上層人士的男子和老年女子中比較流行。以上服式雖然只有幾種類型,但是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地區差異較大,所以眾多地區的服式可從幾種類型的服式中利用色彩、裝飾、原料的不同,選擇,變異出更多的服式品種來。
皮鞋、提包和傘,都是日本"東洋女"帶進來的。光緒末年在廣州就已出現過這種裝束,被人們稱為"自由女"裝束,這表示了她們開放的思想和行為。民國初期開始有一些人行「文明結婚」、做「文明事業」、成立「小家庭」等,他們所穿的摩登服裝叫"文明裝"。西方服裝對我國的影響,主要在二戰後的時期。我國女留學生有不少去甌美名城尋求配偶,於是將東方的裝飾藝術帶向西方,同時又將甌洲的服裝、飾物和化妝品等帶回我國,這些女性自然而然成為外國商品的推銷者和消費者。
時裝的興起,也促進了童裝的發展,迫使不利於兒童身體發育的緊窄小旗袍和短褂改變成適合身體發育的新式童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