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廣西京族特有的旗袍

廣西京族特有的旗袍

發布時間:2021-07-12 05:21:40

A. 旗袍什麼特別之處呢

傳承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旗袍的寓意是旗開得勝的意思,穿在身上的話,就能體現出個人的氣質與優雅,在特別的話就是旗袍上的紋路和客人的要求,他所表達意思是什麼,比如,他和男友分手了,不一定會採用分手的再來告訴他分手的意思,你要表打出下一個男人會更好的這種風格,純屬意見

B. 旗袍的特點有哪些

現代旗袍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此後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復。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裝不開衩,出現旗袍後,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旗袍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

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六、七十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文革」前夕,王光美隨劉少奇出訪四國,穿過旗袍,到後來文革期間被當成罪遭到被紅衛兵批鬥。

八、九十年代——逐漸復甦

為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三十年之久的它,在八十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C. 京族的民族服飾是什麼

京族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長衣,坦胸束腰,衣袖較窄,腰間束帶。
京族婦女則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外出時,外套淡色旗袍式長外衣。婦女喜歡染黑齒、結「砧板髻」。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顯得婀娜多姿,下擺舒展,開權至腰際,活動方便。
京族最有特色的裝飾是他們的斗笠。
現在的京族地區,仍有部分老年婦女穿民族服裝,上身穿窄袖緊身對襟無領短上衣及菱形遮胸布,下穿黑色或褐色長寬褲子,外出時加穿白色長外衣,形似旗袍而開衩較高,結「砧板髻」。少數婦女還保留染黑牙齒的習慣。
但現在多數青年男女的服飾已與附近漢族相近。

D. 京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以上所說的男女服飾,是平時在村裡生產生活時的日常穿戴形式。如果離村外出,趕圩入市或探親訪友時,婦女加穿一件旗袍似的下擺較寬的矮領窄袖長衫,作為「外套」。男人除加穿一件長到膝蓋的窄袖袒胸長衫外,另外還要戴一頂黑色或棕色的圓頂禮帽,俗稱「頭箍」。這種穿戴,無論是貧富都是相同的,只是在用料的優劣上有所差異。家境平常的人家一般用自製的粗織麻布料,富有人家選用綾羅綢緞、蠶絲織品或香雲紗等貴重料子,用黑、白、紅、褐等色。

不管貧富,京族人過去都不習慣穿鞋,晚上洗涼水腳或雨天不出工時才穿一下木屐,其它時間總是赤腳。老人家穿的鞋也只是木屐或用棕樹皮織制的拖鞋,俗「棕屐」。

婦女日常的發式都是正中平分,兩鬢留著「落水」,結辮於後,其辮用黑布條或黑絲線纏著,再將辮自左至右盤於頭頂,其狀猶如有圖形的砧板一般,故民間俗稱「砧板髻」。京族婦女平日愛戴錐形的尖頂葵笠,用以遮陽擋雨。京族婦女還有戴耳圈(亦稱「耳環」)的習慣。少女長到六、七歲時就要穿耳,穿耳的時辰也很講究,都是在端午節那天的上午請人進行的,因為民間認為,端午節有「龍王水」,這時穿耳孔最「吉利」。女孩到了十四歲就開始梳分頭,盤結「砧板髻」和戴耳圈,標志著開始進入成年了。 生產習俗

拉網作業

拉網作業是京族較大型的群體性操作的漁業生產方式之一。大的拉網高八至九尺,長120餘丈,整幅網身由六張繒網綴連組成,網眼較大較疏,網長100丈,略成桃葉狀,兩頭高七尺,中間高一丈余。操作時,前者要三四十人,後者要二三十人,其操作程序大致是:(一)探察海域,觀測魚情,選擇作業地點;(二)在發現魚情的地方,以竹筏或小艇將漁網徐徐放下,自灘邊向海面圍成一個半月形的大包圍圈;(三)操網者分作兩組,各執網綱一頭,合力向海灘岸拉收;(四)在拉拽過程中,兩組一邊拉一邊徐徐靠攏,直到網盡起魚。一次拉網操作就算結束。這種作業,男女均可參加,也不受季節限制,只要風平浪靜或大風過後,發現魚情隨時都可進行。但這種拉網作業僅限於淺海,操作也比較落後,故產量也不很高。

多種多樣的漁網

在漁獵作業中,除了拉網,還有各種刺網(包括定刺、流刺、旋刺)、塞網(又稱閘網或壅網)、以及有專門漁獵對象的鯊魚網、南蝦網、海蟄網、鱟網、墨魚網等等。至於挖沙蟲、耙螺、挖泥丁、捉蟹、打蚝蠣等,都是較簡單的小海作業了。

塞網分疏、密兩種,網的長度、高度與拉網相同,但其網的設置地點是在海灘上定置進行的。操作時把人分為在三組,各組又具體分為「號樁」、「插」、「掛網」(把網掛於樁上)、「挑沙土」(將網腳填塞)等工序。這種塞網的設置都是在潮漲之前預先進行的。當海潮上漲時,各種魚蝦就隨潮水進入塞網圈內活動,落入了漁家為它們預設的「塵網」之中。待潮水漲定復退時,魚蝦們的迴路已被漁網和沙土圍成的海灘包圍圈塞斷,它們只好「束手待擒」,做漁家的「俘虜」了。這種「塞網」與「拉網」的區別在於,塞網著重在固定的「塞」和「堵」,而拉網則著重在「拉」與「收攏」,其操作是各有特色的。

鯊魚網,是一種用於深海獵捕鯊魚的專用網具,其網身全長120餘丈,高4尺,網眼特寬,由網線、網浮(竹筒)、網墜(鉛鐵或石塊)、網綱等組成。進行時主要由四人乘筏,到鯊魚活動的深海里將鯊魚攔截(二人掌筏,二人下網),把網的兩端及中間腳部以重石墜定於海中,下了網後,人們就回家休息等待,也有在筏上等待的。待到半夜或次晨,復劃筏前往觀看網浮情況,當發現鯊魚入網時,他們先讓它們在掙扎中疲憊後,就以魚叉或魚勾之類的工具,把它們一條條地穿在一條長藤或繩索上,綁於竹筏的尾部,成串成串地劃回來。這種鯊魚網每次下網都有可維持三四天連續捕獵,魚多的時候甚至可以維持七八天不等。這是一種既驚險而又充滿樂趣的捕魚作業。

E. 京族的節日和風俗習慣有哪些

一、信仰

京族傳統的民間舞蹈主要有「跳竹杠」、「跳天燈」、「跳樂」和「花棍舞」等,其中有些源於民間宗教舞蹈,有些是京族群眾日常生活中的娛樂方式,具有明顯的娛神或娛人的文化功能。此外,還有現代題材的舞蹈——「搖船舞」、「紙馬舞」、「酒舞」、「天燈舞」等。

(5)廣西京族特有的旗袍擴展閱讀

京族也稱為越族民族語言為京語,由於語言因素復雜,語言學家難以確定其語言屬系。京族主體在東南亞,中國境內的京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主要聚居在東興市江平鎮的澫尾、山心、巫頭三個海島上,三島素有「京族三島」之稱。

京族是越南的主體民族,占越南總人口的86%。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的京族總人口數為28199人。

京族的祖先大約在公元16世紀初陸續由越南塗山等地遷移來華,最先居住在巫山島和江平鎮附近的寨頭村,後來才逐漸向澫尾、山心、潭吉等地發展。京族為越南的主體民族,曾稱為「越南人」或「安南人」,瑤族稱他們為「交趾人」。

F. 京族的特色是什麼急!

1、音樂特色

京族的樂器有獨弦琴、二胡、笛子、鑼、鼓等。獨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樂器。樂器結構簡單而所奏樂曲音調豐富、單色優美是獨弦琴的最大特色。

2、舞蹈特色

京族傳統的民間舞蹈主要有「跳竹杠」、「跳天燈」、「跳樂」和「花棍舞」等,其中有些源於民間宗教舞蹈,有些是京族群眾日常生活中的娛樂方式,具有明顯的娛神或娛人的文化功能。

3、語言特色

京族有本民族的語言,但由於語言因素復雜,語言學家難以確定其語言屬系。京、漢兩族人民的長期友好相處,絕大部分京族人民都通用漢語(粵方言)、漢文。

4、建築特色

過去京族家家戶戶都寄身於荒灘亂林之中。住房都是粗陋不堪的草廬茅舍,牆壁以粗糙的木條和竹片編織,有的再糊上一層泥巴,或用竹篾夾茅草、稻草等作牆壁;屋頂蓋以茅草、樹枝葉或稻草,也有極少數人家蓋瓦片的。



5、服飾特色

京族男性穿的是無領、無扣的袒胸上衣。腰間還束以一條或二條彩色腰帶;有的束至五六條之多,並以腰帶的多少來顯示自己的富裕或能幹。由於其衫長過膝,衫叉的裂旗又開得很長,所以平時就把兩邊的衣服撩起,打成球結,置於腹部。

G. 廣西民族的京族

廣西京族人口1.37萬人,是廣西少數民族中惟一以漁業為主的民族。其祖先於明朝年間由越南凃山—帶因捕魚漂海而落居於廣西北部灣的尾、巫頭、山心等地。

H. 京族簡介

京族是我國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2007年人口為2.1萬人,主要聚居於廣西東興市。曾稱為「安南」、「越族」;195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講京族語,多數人兼講粵語方言;曾創制土俗「喃字」,通用漢文。

京族的祖先大約在十六世紀初由越南塗山等地漂流而來。當時,這里是無人居住的荒涼小島,他們和陸續遷來的漢、壯各族人民一起開發和建設這三個島嶼。京族地區與越南毗鄰。19世紀法國侵佔越南後,多次侵入中國京族地區,京族人民和當地各族人民緊密團結,進行了英勇的反抗法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中國成立後保衛祖國邊疆的戰斗中,京族人民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語言的系屬未定。沒有文字,絕大多數京族人通用漢語(廣州方言)和漢文。京族口頭文學內容豐富,其詩歌佔有重要地位。京族人民愛唱歌,歌曲曲調有30多種,內容廣泛,有山歌、情歌、婚歌、漁歌、敘事歌等。獨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樂器,音色非常優雅動聽。京族人喜歡的「唱哈」(意為唱歌)、竹竿舞、獨弦琴,被譽為連系著京城文化的三顆「珍珠」。

京族主要從事沿海漁業。京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惟一生活在海邊的民族,過去生活方式比較單一,改革開放以後,京族人民發展了農業、魚類加工業和人工養殖珍珠、海馬等養殖業。

京族住房大多為磚瓦房,為防海風,建築較為堅固。飲食以大米為主,食魚蝦較多,喜歡用魚汁調味。婦女穿窄袖緊身對襟無領的短上衣,褲子長而寬大;男子上衣長及膝蓋,窄袖袒胸,腰間束帶。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築物。

哈節是京族的傳統節日。「哈」在京語中是「歌」的意思,哈節,即唱歌的節日。因地區不同,舉行的日期也不一致。澫尾、巫頭兩地在六月初十、山心(島)在八月初十。據說,七八百年前,有位歌仙來到京族地區用優美的含義深刻的歌來反抗封建財主,深受京族人民的歡迎。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人們建立了哈亭。節日期間,全村歡聚一起,通宵歌舞,並在哈亭舉行迎神、祭祖、比武、角力等活動。

1952年建立澫尾、巫頭、山心3個民族鄉。1958年5月1日建立東興各族自治縣。1965年東興各族自治縣由廣東省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1978年12月25日改稱防城各族自治縣。

I. 京族資料

京族(中國標准羅馬字母:Gin,越南語:người Kinh/ʛ京,或稱京人),也稱為越族(越南語:người Việt/ʛ越),民族語言為京語,由於語言因素復雜,語言學家難以確定其語言屬系。

京族主體在東南亞,中國境內的京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主要聚居在東興市江平鎮的澫尾、山心、巫頭三個海島上,三島素有「京族三島」之稱。

京族是越南的主體民族,占越南總人口的86%。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的京族總人口數為28199人。

(9)廣西京族特有的旗袍擴展閱讀:

京族有本民族的語言,但由於語言因素復雜,語言學家難以確定其語言屬系。京、漢兩族人民的長期友好相處,絕大部分京族人民都通用漢語(粵方言)、漢文。

歷史上曾經使用過「字喃」。「字喃」意為南方的字,即喃字,系13世紀末京族人民在利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的本民族文字。

新中國成立前,在歌本和宗教經書中仍保留使用。已知仍會用京語哈歌(哈,京語音譯,即唱)的,絕大多數是50歲以上的老人,在整個京族三島懂字喃的,只剩下10多位老人。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一部分京族人開始發起對本民族語言、文字的保護工作。

與廣西京族特有的旗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裙子前開叉口如何縫合 瀏覽:938
著黑色褲子叫什麼 瀏覽:417
白色迷彩褲子配什麼外套好看嗎 瀏覽:503
皮鞋男穿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71
兒童褲子掉檔的解決辦法 瀏覽:800
穿著褲子蹭會懷孕嗎 瀏覽:669
淘寶賣帽子利潤低 瀏覽:340
男生穿跑鞋穿什麼褲子 瀏覽:382
旅遊襯衫怎麼處理 瀏覽:288
重慶廣益校服圖片 瀏覽:137
學者70級校服 瀏覽:394
不用塑膠手套怎麼製作飛機杯 瀏覽:263
咸陽彬中的校服 瀏覽:181
秋冬新款夾克外套女 瀏覽:333
文胸專用護洗袋批發 瀏覽:116
新款牛仔外套女排名 瀏覽:956
江蘇徐州一中校服夏季 瀏覽:277
旗袍招待大尺度 瀏覽:540
劍網三明教商城戴帽子 瀏覽:648
胖女孩秋冬適合穿西裝外套嗎 瀏覽: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