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戴望舒《雨巷》詩歌朗誦 什麼輕音樂最適合呢
建議可以使用琵琶版的「雨碎江南」或者「琵琶語」或者「雨中印記kiss the rain「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約作於政治風雲激盪、詩人內心苦悶彷徨的1927年夏天。《雨巷》中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分別比喻了當時黑暗的社會,在革命中失敗的人和朦朧的,時有時無的希望。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寫作背景:《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反動統治者大規模逮捕﹑屠殺革命人民﹐破壞革命組織﹐殘酷鎮壓人民革命運動﹑民族解放運動的恐怖行為)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中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富於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聖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朗誦注意要點:
雨巷象徵當時的黑暗社會, 丁香象徵美好的理想。朗讀時,音偏暗偏沉,語勢多為落潮類,句尾落點多顯沉重,章節多長,語速較緩。詩歌節奏變化不大,重音應用延長音替代。
詩歌的第一節,讀的時候,「希望逢著」重讀,「悠長 悠長 寂寥 愁怨」用延長音,營造一種凄清而優美的意境。
2 3 4 5節 朗讀時,語氣舒緩,節奏起伏不大,多用氣聲和虛聲,營造一種朦朧而迷茫的意境。2節三個比喻毒的稍快,稍輕,最後兩句稍慢 稍重。3節兩個「像我一樣」後一個比前一個讀的重,「冷漠,凄清,又惆悵」一詞一頓,讀出迷茫的語氣。4節兩個「太息」 讀時帶著嘆氣的語調,'像夢一般地'後面一個讀的比前一個輕,「凄婉迷茫」氣音拉長。5節前三句由遠而近,聲音變大,變高。後三句由近及遠,聲音變小,變低。5節寫理想破滅後的心情,是全詩感情最消沉的一節。讀時,應氣息下沉,讀出十分委婉的語氣。
6節揭示主題「希望飄過」呼應第一節的「希望逢著」應稍重讀。
2. 07年春晚的舞蹈《小城雨巷》問題
悠揚的絲竹聲中,水幕製造的煙雨效果,頃刻間將觀眾帶到了細雨飄零的江南水鄉,曼妙輕柔、高雅唯美的舞蹈,傳神地表現了江南水鄉的清新秀麗。當舞者身著潔白與藕荷相間的旗袍,手執一把紙傘,在空靈的旋律中翩翩起舞時,讓人不禁想到了那首著名的詩篇——《雨巷》。這是今年的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讓人難忘的舞蹈《小城雨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城雨巷》中那擔任領舞的麗人竟是溫州姑娘胡琴心。
現年25歲的胡琴心是南京軍區前線文工團的文藝戰士,跟影視演員陶慧敏是同事和戰友。姣好的臉龐、精緻的五官、無可挑剔的身段,這是位美麗得讓人怦然心動的姑娘,難怪盡管在熒屏上也只是驚鴻幾瞥,胡琴心卻征服了不少觀眾的心。
胡琴心早年曾就讀我市少藝校,小學畢業後就被南京軍區招編入伍。之後,部隊又送她去解放軍藝術學院進修,後到南京軍區前線文工團,成為挑大樑的舞蹈演員。《小城雨巷》是前線文工團近年來傾力打造的一部力作,2004年以來,《小城雨巷》在全軍第八屆文藝匯演上獲得編導金獎,作曲、服裝設計一等獎;在代表中國舞蹈藝術最高成就的中國舞蹈「荷花獎」上,攬得當代舞編導金獎、作品銀獎、最佳音樂獎和最佳舞美設計獎。此次,本屆春晚的歌舞類總導演丁偉力薦這個舞蹈上春晚,這也是該團相隔十年後又回到春晚舞台。胡琴心和姑娘們都非常珍視這次演出,除表演《小城雨巷》外,還參演了開場舞《花開中國年》等在內的八個節目。
節目多責任也大,胡琴心和姑娘們忙得團團轉。按慣例,每年春晚綵排中間還要表演「小型春晚」,也就是在春晚的節目中抽出15個左右來登台亮相,演員們俗稱「壓場」。胡琴心和姑娘們要參加三場「壓場」,加上日常緊張的合排,她們經常連吃盒飯的時間都沒有。「吃不好,水土又不服,很多姐妹皮膚乾燥得發癢、起疹子,加上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太累了,導致抵抗力下降,我還發燒到39度,但也沒時間歇一歇。」
胡琴心發著高燒完成了今年春晚的表演,演出一結束就被送去掛鹽水。胡琴心最牽掛的是遠在溫州的父母親。這不,僅僅在北京休息了一天,第二天就趕回了溫州。
3. 07的春晚中的《雨巷》有何意義 女性的柔美
用古人的一首詞來襯托《小城雨巷》的意境
青玉案·橫塘路
賀鑄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碧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尋回漸漸消逝的詩意——對舞蹈《小城雨巷》的一種解讀
作者:吳國平
在全國第五屆「荷花杯」舞蹈大賽中,南京軍區文工團的女子集體舞作品《小城雨巷》在激烈的角逐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了創作、音樂、舞美三個金獎和表演銀獎,使在場的觀眾愛不釋手,也受到評委專家的高度贊譽,被認為是近年來少見的佳作。
《小城雨巷》的成功反映出創作者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深入理解和對美好江南的詩性表達。小城雨巷緩緩展開的美輪美奐的畫卷使我們讀到了一種久違的詩情。看了舞蹈《小城雨巷》之後,讓我想起了戴望舒的詩歌名篇《雨巷》。但舞蹈《小城雨巷》並非是詩歌《雨巷》的再現和描摹。在這里,我們看不到戴望舒式的彷徨猶豫的小我情調,卻又保留和深化了那些人性化的、具有詩性特徵的情緒元素,輕柔、淡雅、婉轉、舒緩、空濛、濕潤、清麗而又純凈。加上音樂和表演一唱三嘆式的鋪陳,娓娓道來,在詩歌的意象里放大和強化了一種韻味和氛圍。從某種角度說,舞蹈《小城雨巷》藉助了詩歌《雨巷》的情緒通道,展現了一個更具感染力和表現力的詩性世界。
彷彿一切都在展示創作者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和詩情畫意的沉迷和眷戀,他們循著傳統文化所提供的通道找到了自己內心與客觀事物暢意溝通的最佳方式,使舞台上的每一個物件和道具都顯示了更多的深意,散發出靈性的光芒。比如白牆黑瓦、油紙傘、絲綢質地的旗袍等等,它們被時間抽象出來,都具有典型性和文化符號的特徵。既是江南的,又是中國的;既是具體的,又是空靈的;既包容了生活的固有特質,又極具象徵意味,富有生命的張力。在人們對於江南歷史和現實的感同身受中,白牆黑瓦有可能代表了一種鄉情和文化的認同。當潔白的牆上在細雨里鑲嵌了一把把艷若鮮花的紙傘和姑娘們俊俏的臉龐的時候,當單純而又輕曼的音樂飄過屋脊從翹檐上滑下,被那白牆反彈愈發顯得婉轉動聽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白牆猶如一張白紙,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它是從文化中生長出來的亮麗風景。油紙傘讓我們想起了江南水的特性,濕漉漉的感覺里似乎有一種東西在改變著什麼,生活從朦朧中顯現出來,目光也開始了聚焦。人們驚訝地發現,一把漂亮的紙傘能夠讓這個世界突然地鮮亮和生動起來。而旗袍更加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表情,它在彰揚女性美體的過程中顯得有些誇張和浪漫,讓我們想起了舊式的月份牌、留聲機和周璇式的甜美歌唱等等。然而,對於這些文化符號的運用並非是為了完成一次徹頭徹尾的懷舊,當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變成了一群可人的純情少女的時候,當少女們的舞姿消融在那個季節的一片淺綠和淡紅的時候,一切都被改變了。這時你會發現,白牆黑瓦、油紙傘、旗袍以及遠處的石橋在這個雨天里是那麼貼切,它們製造了一個規定的情境,並不斷地強化著主題。在這個情境里,編導設計了許多細節,不斷變化著的時空里,少女們通過出門撐傘、提裙過橋、甩水收傘、在天放晴時把傘夾在胳膊下行走等等這些看似通常和瑣屑的動作,准確和細膩地表達了她們喜雨、避雨、在雨中歡鬧和嬉戲的種種感覺。這些加在一起,我們便看到了一幅如夢如幻的畫面。這就是創作者對小城雨巷故事的詩性講述,沒有時間的界定,充滿了體驗和發現,讓我們在身臨其境的欣賞中感到了一種生命的節奏和韻律,讀出了一個人格化的、甚而是女性般柔美的江南。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們的舞台藝術,尤其是舞蹈藝術真的是精彩紛呈。《雲南印象》《千手觀音》等把這一藝術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然而從整體上看,我們還是很少看到具有深刻內涵和優美詩性的作品。由於電視媒體和新的聲光效果的介入,由於把即時地抓住眼球贏得掌聲作為衡量一個藝術品的重要標准,人們似乎更加重視技巧的展示和外在的形式表現了。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在電視大賽中,那些內涵豐富、意境深遠的作品往往不討好。人們似乎把舞台作為一個純粹的競技場,誰的圈轉得越多、跟斗翻得越高,誰就是勝利者。這一導向的作用是不可小視的。如此,一些作品大而化之,空洞無物,獲得了高分和很多掌聲卻無法進入經典的行列,也無法給人以更多的精神享受。說到底,這也是商業化的結果。現在,舞蹈藝術也像許多其他許多藝術一樣,在商業的強勢面前越來越類型化、越來越形式化、越來越單純的娛樂化、越來越像一次性的消費品了。無疑,《小城雨巷》的出現恰是一種對傳統藝術精神的堅持,也是對當代舞蹈詩性回歸的呼喚。
現代社會高度的物質化和種種的便捷方式,在改變了我們從前固有的對於空間和距離、現實和心理的基本判斷後,也讓我們遠離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以及莎士比亞、普希金、蒙田等等他們所經歷過的那些詩性生活。然而,世道變了,我們卻不能喪失詩意的生活,不能沒有可與靈魂對話的審美,更不能沒有美對心靈的安撫。如果現實生活缺失了,我們仍然可以到文藝作品中去尋找,可以在對於歷史生動回顧和描述的拜讀中陶冶性情、啟迪心智和感悟生命。如此,文藝工作者不能放棄自己的使命。
《小城雨巷》充分運用了舞蹈的特性和現代的表達方式展示了一個優美的情境。它看似表現的不是當下的時尚生活,沒有多少大開大闔、跌宕起伏,沒有多少高難度技巧的展示,也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宏大場景等等,但它卻讓我們感動,讓我們一再地回味,在不經意中有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這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必須找到一條走進人類情感深處的通道,用詩性之手觸摸和彈奏人們的心靈之弦;必須重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開掘,讓當代藝術根植於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必須學會講述,不是那種矯情的講述。當我們放棄了功利和被世俗化了的表達方式,依據於生命的本體站在天空和大地的立場上發言的時候,那一定是動人心魄的天籟之音。
http://www.flvy.com/video/xx/jmby/2007/200702183267.htm 重溫一下
http://post..com/f?kw=%D0%A1%B3%C7%D3%EA%CF%EF&t=4
4. 雨巷裡那個穿著旗袍,撐著油紙傘的女子,溫婉,恬靜,時而憂傷,卻總是明媚
戴望舒的《雨巷》
5. 朗誦《雨巷》穿什麼衣服
如果是男生,就要穿樓上圖片里的衣服,女生最好穿藍色旗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