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敷淺原見桃花 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和志趣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是唐代詩人李白所寫,這篇文章主要在說李白和其諸弟相聚一同歌唱一同飲酒的情景,深刻的表現出天倫之樂和兄弟之情。 作品譯文 大地是萬物的客舍,時間是古往今來的過客,生命短促,世事不定,如同一番夢境,得到的歡樂,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間執著蠟燭遊玩,實在是有道理啊!況且春天用艷麗景色召喚我,大自然把絢麗的文采賜予我,相聚在桃花飄香的花園中,暢敘兄弟間快樂的往事。弟弟們英俊優秀,個個都有謝惠連那樣的才情,而我作詩吟詠,卻慚愧不如謝康樂。清雅的賞玩興致正雅,高談闊論又轉向清言雅語。擺開筵席來坐賞名花,行酒如飛醉於月下,沒有好詩,怎能抒發高雅的情懷?倘若有人作詩不成,就要按照當年石崇在金谷園宴客賦詩的先例,罰酒三杯。 本人感覺李白的情緒應該是一起,二落,三起吧:一起,「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景色宜人,心情高興;二落,看著弟弟們,想到了自己的不得意和不足,情緒頓落,有了幾分蕭瑟之感;三起,忽然意識到如此景色、自己竟這種掃人興致的心情,該罰,心心情隨之一振,自信重啟。
❷ 桃花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此詩深深表達出詩人嚮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虛構的,詩人當然也知道漁人無可奉答,他是明知故問,這也隱約地透露出詩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心情。詩到此戛然止筆,而末句提出的問題卻引起人們種種美妙的遐想。
❸ 桃花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桃花溪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詩文解釋】
隱隱約約一座高橋隔斷在雲煙中,在石磯的西邊詢問漁夫。桃花整天隨著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一邊呢?
【詩文賞析】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縣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時分,落英繽紛,溪水流霞。相傳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這里為背景的。張旭描寫的桃花溪,雖然不一定指這里,但卻暗用其意境。詩人贊美了清幽的環境,表達了對桃花源的嚮往及希望隱逸的追求。全詩景中有情,詩趣盎然,含蓄清遠,回味無窮。
「隱隱飛橋隔野煙」,起筆就引人入勝:深山野谷,雲煙繚繞;透過雲煙望去,那橫跨山溪之上的長橋,忽隱忽現,似有似無,恍若在虛空里飛騰。這境界多麼幽深、神秘,令人朦朦朧朧,如入仙境。在這里,靜止的橋和浮動的野煙相映成趣:野煙使橋化靜為動,虛無飄渺,臨空而飛;橋使野煙化動為靜,宛如垂掛一道輕紗幃幔。隔著這幃幔看橋,使人格外感到一種朦朧美。「隔」字,使這兩種景物交相映襯,溶成一個藝術整體;「隔」字還暗示出詩人是在遠觀,若是站在橋邊,就不會有「隔」的感覺了。
下面畫近景。近處,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島如嶼(石磯);那飄流著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漁船在輕搖,景色清幽明麗。「石磯西畔問漁船」,一個「問」字,詩人也自入畫圖之中了,使我們從這幅山水畫中,既見山水之容光,又見人物之情態。詩人佇立在古老的石磯旁,望著溪上飄流不盡的桃花瓣和漁船出神,恍惚間,他似乎把眼前的漁人當作當年曾經進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漁人。「問漁船」三字,逼真地表現出這種心馳神往的情態。他問得天真有趣:「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他似乎真的認為這「隨流長」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來的,因而由桃花而聯想起進入桃源之洞。這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麼地方呢?這句問訊漁人的話,深深表達出詩人嚮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虛構的,詩人當然也知道漁人無可奉答,他是明知故問,這也隱約地透露出詩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心情。詩到此戛然止筆,而末句提出的問題卻引起人們種種美妙的遐想。詩人的畫筆,玲瓏剔透,由遠而近,由實及虛,不斷地變換角度,展現景物;但又不作繁膩的描寫,淡淡幾筆,略露輪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寫意畫,清遠含蓄,耐人尋味
❹ 桃花旗袍講的是什麼
也是不錯的桃花旗袍可以配那種手拿包,最好顏色比較亮的,紅色什麼的,白色,這個人顯得很有氣質,都是可以的。或者你可以搭配一些復古刺綉的包,非常喜歡這樣的裝扮,你可以去試看看
❺ 桃花源記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自己反對剝削壓迫、反對內戰的願望,與嚮往生活在這種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
在此文中更體現了陶淵明憂國憂民的思想,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作者追求一種和平寧靜,沒有剝削,沒有壓廹,沒有戰亂從平等的理想世界,因為作者所處時代戰爭頻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託在作品中。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
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
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此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採用虛寫、實寫相結合手法,也是其一個特點。增添了神秘感。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❻ 慶全庵桃花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桃花」暗指閑適、安逸的生活,作者通過對桃花的描寫表達出對安逸生活的渴望,同時也寫出了自己身處亂世,眼見山河破碎,國土淪喪的憂憤心
❼ 舒婷的桃花表達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一
詩人表現出來的對往日情感的追憶,是愛而不得其所愛,又不能忘其所愛的最美妙的音符。
❽ 歌曲桃花結表達什麼情感
千金女賊片尾曲桃花結歌詞
桃花結
三十年代的上海租界,亂世飄搖,風雲變幻。蔣心和小寒,一個是即將認親的名門千金,一個是冒死逃獄的女賊。可在一場意外海難中,女賊偷走千金的身份,竊取她的人生,佔有她愛過的男人,躍上枝頭變鳳凰。而本來的千金,卻失去了所有記憶。當她九死一生醒來,卻被告知自己竟然是白幫大哥白正擎的女人。深愛蔣心的白正擎隱瞞了蔣心的過去,捏造她未婚妻的身份,只為留她在身邊長相廝守,卻不幸令她錯失親人,抱憾終生。而蔣心曾經深愛的那個男人也始終在到處尋覓蔣心的下落。善與惡交鋒,謊言與真愛錯位,終有一天真相大白,失憶的千金恢復了記憶,在深愛她的兩個男人幫助下,拿回了被奪走的人生,而罪行累累的女賊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
❾ 桃花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作者虛構了一種理想社會: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作者通過這種虛構的理想表達了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❿ 桃源行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桃源行: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值人。
山口潛行始隈懊,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本詩是王維19歲時寫的一首七言樂府詩,其題材取自陶淵明的散文《桃花源記》。
詩一開始,就描繪了一幅「漁舟逐水」的生動畫面。讀者的想像慢慢地跟著詩人的描述向前推近,終於來到了桃源。
全詩的主要部分即為中間的十二句。開始兩句點明「物外起田園」。接著,便一連展現了桃源中多幅景物畫面和生活畫面,極具情趣。夜景全是靜物,晨景全取動態,充滿詩情畫意。漁人的闖入也令桃源中人感到意外。「驚」、「爭」、「集」等一連串動詞,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人們的神色動態和心理,表現出桃源中人熱情、淳樸的性格和對故土的關心。接下來詩人緊扣住桃花源景色的特色,進一步描寫桃源的環境和生活的美妙,並追述了桃源的來歷。
最後一層,詩的節奏變快。作者緊緊把握住人物的心理活動,一口氣寫下漁人離開桃源、懷念桃源、再尋桃源以及峰壑變幻、遍尋不得、悵惘無限等許多內容。意境迷茫,韻味飄忽,令人回味無窮。
詩中展現的是多幅畫面,造成詩的意境,調動讀者的想像力,去玩味、想像畫面以外的東西,並從中獲得一種美的感受。這便是詩之所以為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