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日本的和服是像我國唐朝的服裝還是像我國漢朝的服裝
不是 想 而是 根本就是
和服是外國人對日本人服裝的稱呼,也是日本非正式的稱呼,實際上,應該稱為「吳服」。這跟日本人服裝的來歷有關。
日本在古代是蠻荒之地,人們都赤身裸體,或隨便找個東西一穿,根本不舒服,也不雅觀。
西晉時期,五胡亂華,中國正統轉移到長江一代。華夏文明也只在那裡得到保留。歷史上把三國時期的吳、東晉、以及後來的宋齊梁陳 加在一起,稱為六朝。
在六朝時期,很多日本人來中國學習。他們發現華夏文明是在是偉大啊!於是,有些日本人開始把華夏文明介紹給日本。華夏文明的兩個核心就是衣冠和制度(華就是美麗的衣冠,夏就是完善的制度)。於是,把衣冠和制度都傳到了日本。由於六朝處於南方,南方在三國時期是吳國的所在地。因此,當時有人把六朝所在地稱為「吳」,因此把華夏衣冠叫做"吳服"。
傳上華夏衣冠後,小日本鬼子自我感覺像文明人了,所以吳服廣泛流傳,成為日本的傳統服飾
但是 讓我不得不感到悲哀的是 反觀我們中國自己 在重大節日 各種隆重場合反而是西裝大行其道 而只有幾個老人才會穿唐裝 難道因為我們的餓歷史太豐富花樣太多 我們反而沒有遺一個屬於自己的 忠實的 服裝了嗎? 清朝時大辮子 三眼花翎 明朝時烏紗帽 青天碧海~~~ 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 特色自己的文化 但是 現在我們的特色在哪裡 我們的特色就是 進口的都是好的 外國的 都是牛的 留學的都是光榮的 歐洲的禮貌 在我們這就是紳士 而我們古老的禮儀 就是 迂腐 古板~~ 總而言之 外國的一切都比中國好~~~ 所有人~~哦 包括我自己 (餓 不 可能有那麼些人不會 )都已 定居國外而感到羨慕驕傲 我們還不如日本 日本就算偷 起碼提起和服 都知道是日本的了·!! 我們的東西呢? 沒有屬於我們的·!! 我們現在就是一個大雜燴 改革開放嗎 人們 都開放了·~~ 2010 各種哥層出不窮 呵呵 難道諸位 就只是看個樂嗎 這個社會的 層次在淪喪 而組成這個社會的 不就是我們各位嗎
呵呵一時手賤 多大了些 就這么滴吧 抒發一下
❷ 漢朝服裝有什麼特點
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
男服服飾
禮服:漢朝的祭祀禮服,承襲了秦代的廢除「六冕」,以一種冕服為祭天地明堂之禮服的辦法。
冕冠服:為最尊貴的祭祀禮服,是天子及三公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時穿著。
長冠服:為夫子和執事百官,用在祭宗廟及各種小祀,如五嶽、四瀆、山川、社稷等典禮穿者。
委貌冠服:相當於周代的冠弁服。為公卿諸侯大夫行大射禮於辟雍的時候穿著。
冠:冠是服飾的一部分。《釋名.釋器》雲:「冠,貫也,可以韜發也。」第一種長冠。所謂「長冠」,本作劉氏冠,乃劉邦徽時所制,材料用竹皮,仿楚冠製成。《後漢書.輿服志》:「長冠,一曰齋冠,高七寸,廣三寸,促漆纚為之,制如板,以竹為里... ...民謂之鵲尾冠,非也。祀宗廟諸祀則冠之... ...此冠高祖所造,故以為祭服,尊敬之至也。」至漢八年(前199年)劉邦下令:「爵非公乘以上。毋的冠劉氏冠。」即有軍功爵八級以上的人才有資格戴劉氏冠,一般人是不允許戴了。這種冠的主要特點是頭頂冠上有向後上方伸出的似鵲尾的長板,所以杜佑在《通典》中又雲:「後人謂之鵲尾冠也」。第二種爵弁。《後漢書.輿服志》雲:「爵弁,一名冕。廣八寸,長尺二寸,如爵形,前小後大,繒其上似爵頭色,又收持笄,所謂夏收殷朂者也。」所以爵弁似不為楚冠,可能是效法中原服飾之結果。這種冠的特點除冠的兩側各有纓,交結後有緌外,其形制為一端高一端低,恰如爵形。另外,1973年在長沙子彈庫1號墓中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中的男子頭戴一高冠,是切雲冠。冠蓋住發髻,兩側各有一纓於頷下交結留緌,冠頂上伸出一曲狀物。這種冠在中原地區出土文物中所未見。這種冠的制形為高5寸,「以纚為展甬,鐵柱卷」。
皮弁冠服:此種冠服為大射禮時,執事者穿著,衣裳為緇麻衣,皂領袖、素裳。
朝服:自秦開始以袍作為朝服,漢代從皇帝至賤更小吏亦以袍作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過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稱。漢代的朝服,服色是隨著五時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襯以告緣領袖的中衣。
女服服飾
漢代橫跨兩朝四百年,女裝款式豐富,從現有文物來看,最流行的式樣有如下款式:
廟服:相當於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禮服中,地位最尊貴的一種。太皇太後、皇太後之入廟服,皇後之謁廟服,其服色是皂下。
蠶服:相當於周代約鞠衣。每年三月,皇後帥領公卿諸侯夫人親蠶禮時穿著。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後,皆以蠶衣為朝服。
❸ 漢朝服裝特點
大漢天朝的服裝樣式及特點
春秋時期各國衣冠服飾面目不一的狀況,在秦漢時期有了改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國後,為鞏固統一,相繼建立了各項制度,包括衣冠服制。秦始皇常服通天冠,廢周代六冕之制,只著「玄衣纁裳」,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綬。不過,由於秦始皇當政時間短,服飾制度僅屬初創,尚不及詳盡完備,只在服裝旗幟的顏色上做了統一。秦始皇深受陰陽五行學說影響,相信秦克周,應當是水克火,因為周朝是「火氣勝金,色尚赤」,那麼,秦勝周,就應該是水德,色尚黑,這樣,在秦朝,黑色為尊貴之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
而完整的服飾制度則在漢朝得到了確立。漢取代秦朝(公元前206年)之後,對秦朝的各項制度多所承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漢初出現了繁榮昌盛的局面。地主階級統治地位業已鞏固,追求奢靡生活的慾望日益強烈;加上與鄰國在經濟上和文化上交流的增強(如以絲綢為主的貿易商隊曾兩次出使西域),以及國內各民族間來往的加多,漢代的服飾也更為豐富多彩起來。到了東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揉合秦制與三代古制,重新制定了祭祀服制與朝服制度,冕冠、衣裳、鞋履、佩綬等各有嚴格的等級差別,從此漢代服製得到了確立。
在漢代初年,基本上沿用秦朝的舊有服制,即用「袀玄,長冠」。漢書《王莽傳》中記載「時莽紺袀服,紫璽綬」。意思是說,王莽時著黑色衣服必配紫色絲織裝印的裝飾物。當時的長冠是指漢高祖採用楚制之冠,名為劉氏冠或長冠,後漢書《輿服志》中說『此冠高祖所造,故以為祭服」,定為祭祀大典上通用的冠服。一般官員還要穿禪衣,又名「祗服」。在西漢時期二百年之中,服飾實行「深衣制」。其特點是蟬冠、朱衣、方心、田領、玉照、朱履。所服總稱「禪衣」。禪衣是單層的外衣,漢書《匯充傳》中說「充衣紗觳禪衣」。朝服用黑色,做為祭服,限用紅色鑲邊。從形式上官民服用無差別,但從原料和顏色上,卻可明顯顯示等級的不同。以衣襟分類,可以劃分兩種:一為曲裾禪衣,即開襟是從領曲斜至腋下;一為直裾禪衣,是開襟從領向下垂直,此種禪衣又稱「襜褕」。這種服式由於既長且寬男子服用較為普遍。漢文帝當政時,比較儉朴,自穿「弋綈(黑色絲織衣)革履」。百官在朝會時均著黑色禪衣。
一般朝服的服色均有具體規定,一年四季按五時色朝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硃色;季夏用黃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皇後的祭祀服,上衣用紺色,下裳用皂色。皇後蠶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縹色(淺黃色)。
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連接的形式,當時男女服用極為普遍。禪衣內有中衣、深衣,其形無大區別,只是袖形有變化,都屬於單層布帛衣裳。區別在於內穿和外用。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而漢代婦女的禮服,以深衣為主。只是這時的深衣已與戰國流行的款式有所不同。顯著的特點是,衣襟繞轉層數加多,衣服的下擺增大。
總體來看,漢代著衣有以下一些特點:著外衣時,由於領大且彎曲,有人稱這種交垂的領型為「古者文領」;著衣時必需暴露中衣的領型;著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袖寬為一尺二寸;衫無袖;著裘毛朝外;腰帶極為考究等。我們從一些出土文物中,常見到漢代陶俑,有女奴僕,也有男掃地夫和牧羊人。以長衣覆地不露足為多,服裝寬大,袖子端立或雙手攤開或作握物姿勢,也有的微露雙足。女人一般在頭後挽髻,形象端莊持重,敦厚朴實。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漢代織綉技術相當高明,華美的紡織物成為西域諸國的最愛。刺綉在漢代是民間婦女普遍掌握的手工藝術,在服飾文化中不僅是裝飾美化的手段,更是婦女們表達愛心和情感的最佳方式之一,在生活用品如香囊、手套,甚至靴底、襪子上都能夠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