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日本女裝第七代服裝原型

日本女裝第七代服裝原型

發布時間:2021-07-01 15:46:12

① 有關日本服裝發展史

由於其他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日本服裝發展史可以被分為以下三個主要的階段:
a)中國文化的重大影響(Asuka,奈良)
b)日本本土風格
平安時代.鐮倉.Muromachi(正志),Momoyama(桃山町)和Edo(江戶)
c)對西方文化的適應
(明治,Taisho(大正),Showa(昭和)和Heisei(平成))正是在平安時代日本本土文化開始蓬勃發展.而在Edo時期,日本的文化已經進入全盛階段。
一.彌生,Kofun,Asuka,奈良時期(到公元794年)
養蠶技術和紡織技術在彌生時期開始興起(約公元前500年到約公元前300年)。在Asuka時期(552—646)派到中國的使團為日本帶來了佛教、儒家學說和其他許多
隋唐時期的文化。比如在710年建立的奈良(Nara)就是嚴格按照當時中國長安的模式建造的,當時日本政府的組織結構、貴族以及法庭官員的服飾規則也遵循了中國的
風格。
二.日本平安時代(794—1185)
794年,皇宮從北奈良遷到了Heian-kyo(即現在的東京)。在平安時代的早期(794—897),日本一直與中國唐朝保持著聯系。894年以後,與中國的來往終止了。而從897到1185這段時期被稱為後平安時期,或後Fujiwara(藤原)時期。當時日本試圖發展其自有的藝術風格,織物設計形式和社會各個階層服飾風格的發展清楚地證明了當時的變化。在許多正式的場合,平安時期宮廷中的女人穿著多層的服裝,她們小心地搭配各層的顏色,這些顏色在頸部、袖口和衣服的下擺是可見的,其中最重要的是Utiki這一層,即被稱做Kasane-irome或Kasane的帶襯里的長袍。每一層都比它外面的一層更長,從而露出每一種顏色的邊緣,產生吸引人的效果。
三、鐮倉時期(1185—1333),Muromachi(正志)和Momoyama(桃山町)(1333-1600)時期
隨著代表武士階層的鐮倉政府的建立和皇族特權的衰敗,硬朗的軍服取代了奢侈的絲綢。Muromachi(正志)時期的女人開始穿著Kosode(一種在平安時期代表貴族身份的內衣),而不再穿著帶有很多裝飾的和服。Kosodo逐漸被各個階層的女人們接受為標准服飾。在Muromachi(正志)時期,No play產生了。高度精緻的No play服裝成為日本珍貴的文化遺產。
四、Edo時期(1600-1868)
Edo時期(1603一1868)是歷時久遠、平和穩定的一個時期。由於德川政府的隔離政策,這個時期日本幾乎完全不受外來的影響。武士的正式服裝是Kamishimo。妓女和歌舞妓競相穿著精緻的、多彩的服裝,而由於她們對服飾的追求產生的影響,對Kosode的廣泛接受在Edo時期得到了加強。為了不喪失和服本身的美感,Edo(江戶)時代早期的Obi(與Kosode一起穿的腰帶)形式簡單,僅由編成鞭子形狀的繩索製成。
五、現代的發展情況
明治時期(1868—1912),很多西方服飾風格充斥了整個日本,特別是長禮服和長褲。同時,和服風格和Obi風格已經被標准化了。隨著日本對西方服飾風格的逐漸採納,穿和服的情況在戰後的頭二十年達到了最低點。現在的孩子、年輕人和女人在一些儀式性的場合才會穿和服,比如婚禮、Coming-of-Age Day(成人節)、畢業、Sitigosan節和新年的時候。
Kosode和kasane
現代和服的原型是Kosode,意思是「小袖子」。准確地說,Kosode是一種袖口開口較小的服裝。Kosode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平安時代中期(十世紀),當時它是平民的日常裝束,也被作為皇宮貴族的內衣。平安時代皇族的女人的裝束具有更多的層次,她們精心地搭配每一層的顏色。與Kosode相比,Kasane的袖口一般開口較大。

提起日本的傳統服裝,大家都會聯想到那千姿百態、寬松修長、典雅艷麗的日本和服。日本所有傳統習俗,如茶道、花道、書道、祭祀、陶瓷、古詩詞、甚至文字等等,多少都受到古代中國的影響,和服也不例外。

和服的歷史大約有1千多年了。真正有文字記載,將中國服飾引進日本,是從奈良時代開始的。奈良時代正值中國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批學者、僧侶到中國學習。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都帶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時代模仿唐代制定的制度之一。「衣服令」規定了禮服、朝服和制服。奈良時代服裝色彩較簡單。到了平安時代,由於受到當時國風影響,衣服色彩開始多樣化,衣袖也向寬大方向發展。

當時古代婦女在進宮或節日時會穿一種叫「十二單」的服裝,它分為唐衣、單衣、表著等,共十二層。鐮倉時代,貴族的奢華結束後,為了便於作戰,服裝恢復了素樸,寬袖又變回了窄袖。進入室町時代的特徽,是在衣服上印上家紋,古代日本按姓氏每家都有家紋,便服設計開始禮服化。

桃山時代,人們一始講究不同場所穿著不同服式,於是出現了參加婚宴、茶會時穿的「訪問裝」(從左肩、左袖到襟、裙成一幅圖案)和參加各種慶典、成人節、宴會、相親時穿的「留袖裝」。江戶時代是日本服裝史上最繁盛的時期,那時的和服變得接近現代,現今所看到的和服大都是沿續了江戶時代服裝特式。到了明治時代,現在意義上的和服就定型了。

在日本,出席茶道,花道,觀看文藝演出,參加各種祭典儀式,慶祝傳統節日,人們還是要穿上漂亮的和服去參加,增添了不少氣氛。

在日本,每年有「女孩節」和「男孩節」,日本的母親們都要給孩子們穿上和服,為他們祝福。

在日本,過傳統的「七五三」節的時候,孩子們穿上新和服,由父母帶領參拜神社。

在日本,過「成人節」的時候,年滿20歲的姑娘都要打扮一下,穿上未婚女子專用的「振袖」(振り袖ふりそで)和服,歡歡喜喜地去參加慶典,以示成人。

日本的婚禮,新娘要穿象徵神聖、純潔的「白無垢」(白無垢しろむく)和服。平時,家庭婦女,下班歸來的男人,全都喜歡浴後著和服,這種和服叫「浴衣和服」。

日本的繪畫、戲劇、舞蹈、雕塑等藝術和服有密切聯系。比如說日本俗版畫——浮世繪中的美人畫,離不開和服。再比如在戲劇中的舞蹈演員用長袖表達感情,有時演員背向觀眾,目的是讓觀眾欣賞身著和服的服飾美。

日本的和服,在穿法上比較復雜,講究。以婦女為例,穿和服時,最裡面是貼身襯裙,其次是貼身汗衫,再其次是長襯衫,最後才是和服。然後繫上「細帶」與「兜包」。穿和服時,下面多赤足或穿布襪,出門時穿草履或木履。日本婦女著和服時,要梳上相應的頭飾。

日本服裝史鼎盛時期-江戶時代

日本幾乎所有傳統習俗,如茶道、花道、書道、祭祀、陶瓷、織錦、古詩、古詞、甚至文字等等,多少都受到古代中國的影響,和服也不例外。

綜觀日本上古時代的粗布服裝,窄袖斜襟與古代中國穿著十分相似。但是,真正有文字記載,將中國服飾引進日本,並將之制度化,應該是從奈良時代開始。

奈良時代正值中國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批學者、僧侶到中國學習。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都帶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時代模仿唐代制定的制度之一。「衣服令」規定了禮服、朝服和制服,朝服包括冠帽按官職等級區分。制服是無官職的公務人員服裝,按行業分類。奈良時代服裝色彩較簡單。

到了平安時代(九世紀以後),由於受到當時國風影響,衣服色彩開始多樣化,衣袖也向寬大方向發展。鐮倉時代,元朝統一中國,恐怕受元的影響,元朝曾連續十次浸犯曰本,為了便於戰斗,服裝又回復素樸,寬袖又變回窄袖。

在衣服上印上家紋,古代日本按姓氏每家都有家紋,估計家紋數目超過二萬種(本網站稍後將專題介紹家紋),便服設計開始禮服化,是進入室町時代的特徵。桃山時代(十六世紀中葉),人們開始講究不同場所穿著不同服式,於是出現了參加婚宴、茶會時穿的「訪問裝」和參加各種慶典、成人節、宴會、相親時穿的「留袖裝」。

江戶時代是日本服裝史上最繁盛時期,現今所看到的和服大都是延續了江戶時代服裝特式。

女裝新原型

現在多用日本第八代文化式女裝原型,制圖方法可以度娘。要自己琢磨挺難的,買本書去學或者找人教比較好

③ 服裝原型 種類

服裝原型:原型就是根據人體各部位的尺寸、形狀繪制的一種能反映人體各部位結構、形狀、比例關系的平面圖形。原型本身無任何具體服裝款式的結構意義,所以服裝的原型不能代表任何款式的結構圖
服裝原型的來歷:服裝原型的來歷有三種
1.立體的方法:就是在專為立體裁剪使用的人體模型上,按立體裁剪的方法得到原型。這種原型准確、誤差小,但技術要求高,設計成本高,不適合成衣批量化工業生產。
2.立體、平面兼做的方法:就是採用平面制圖與立體裁剪相結合的方法得到原型。此種方法快速、准確。
3.平面的方法:根據長期觀察、總結人體各部位形態、各部位比例關系規律,採用一定比例分配計算而繪制的原型,然後再依據人體加以修正。這種方法快速,適合工業化成衣生產。
服裝原型的分類;
一. 英、美、意等歐派:此類原型是根據歐美等國的人體體型而設計的原型,適合人體曲面起伏大、省量大的情況。
二. 日本派:最典型的有二類,一種為文化式原型,一種為登麗美原型。與我國的人體體型較接近,原型的差異程度小,可以為我們所用。
三.中國派:我國目前原型也較多,都是八十年代我國服裝界借鑒日本原型,再結合我們自己的平面裁剪方法總結出來的,也叫中國人體原型。1、原型的適用部位分類:按原型的適用部位進行分類,可以分為衣原型、袖原型、裙原型、褲原型。2、原型的適用性別分類:按原型的適用性別分類,可以分為男裝原型、女裝原型、童裝原型,不管哪種原型都是根據我們中國人體結構體型總結出來。

④ 日本和服的原型是什麼

一、日本和服的歷史

和服是日本的傳統民族服裝,因為日本人口中的90%以上,都屬於「大和」民族,故取其名,在日語中,它又叫做"著物"。和服除了保暖、護體外,還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尤其是女性和服色彩艷麗,式樣美觀,腰部還配有漂亮的寬幅帶子,簡直就是一種藝術品。

和服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3世紀左右,據《魏志·倭人傳》中記載:「用布一幅,中穿一洞,頭貫其中,毋須量體裁衣。」這便是和服的雛形了。大和時代,倭王曾三次派遣使節前往中國,帶回大批漢織,吳織以及擅長紡織、縫紉技術的工匠,而東渡扶桑的中國移民中也大多是文人和手工藝者,他們將中國的服飾風格傳入日本。

奈良時代(公元718年),日本遣唐使團來到中國,受到唐王的接見,獲贈大量朝服。這批服飾光彩奪目,在日本大受歡迎,當時日本朝中的文武百官均羨慕不已。次年,天皇下令,日本舉國上下全穿模仿隋唐式樣的服裝。

到了14世紀的室町時代,按照日本的傳統習慣和審美情趣,帶有隋唐服裝特色的服裝逐漸演變並最終定型,在其後600多年中再沒有較大的變動。至於腰包則是日本婦女受到基督教傳教士穿長袍系腰帶的影響,而創造出來的,開始腰包在前面,後來移到了後面。在1868年,明治維新以前,日本人都穿和服,但在明治維新之後,上層社會中的男士開始流行穿西服,也就是俗稱的"洋服"。

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由於當時的婦女仍穿和服,故因行動不便而遭遇不幸或身留殘傷。此後,日本婦女才逐漸改穿套裙或其它服裝。不過和服在今天仍是日本人的最愛,無論是在節日慶典、畢業典禮、婚禮、葬禮或是在慶祝兒童的"七五三"等重大場合之上,隨處可見身著傳統和服的人們。和服的兩個袖子在左肩上打結,腰間用別針固定,下排開衩是一種新設計的無袖和服。使布面起立體皺紋的直線式和服。在長襯衣外披上和服並用別針固定腰部,行動起來兩袖輕盈飄逸。

二、和服的圖案

和服及其帶的圖案也可以稱為紋樣,紋樣有全部一體的循環紋樣,也有不循環的紋樣,經排列組合後形成模樣。日本紋樣的原型大多來自自然界的花鳥風月或生活中的各種道具,包括以下四大類:

植物紋樣:梅、櫻、藤、菊
動物紋樣:龍、風、魚、鳥、蝶
器物紋樣:扇子、團扇、茶道具

幾何紋樣:麻葉、網眼、龜甲

但是,在日常的紋樣分類中,一般以紋樣的風格分類比較多,如:

吉祥紋樣:是指以中國傳統思想所產生的帶有吉祥含義的各種題材的紋樣的總稱。如松、竹、梅等的植物紋樣,鶴、龜、鳳凰等動物紋樣,以及各種寶物,吉祥紋樣是古典紋樣的代表。

有職紋樣:平安時代在宮中與儀式有關或行事相關的古典紋樣,它通常以外來的幾何學紋樣作地,再加上具有明顯日本風格的紋樣作主題,如鶴、立涌、龜甲等,格調極高,多用於禮裝或略禮裝。

法隆寺紋樣:飛鳥時代在法隆寺傳下來的中國制的織物的紋樣,其中有不少帶有明顯的波斯風格。

正倉院紋樣:以奈良時代傳人的正倉院織物為原型的紋樣。
名物裂紋樣:宋代前後從南方海上傳人的特別為茶人所喜好,用作茶葉袋的織物紋樣。

唐草紋樣:以卷草式樣構成的唐草紋樣在和服的面料中十分流行,它可分成葡萄唐草、菊唐草、牡丹唐草等,其紋樣帶有中國唐代風格。

更紗紋樣:室BT時代以後,從南洋一帶傳來的印花或手繪棉布,其紋樣帶有明顯的印度風格。

光琳紋樣:以江戶時代的畫家尾形光琳命名的紋樣,題材以花鳥風月為主,紋樣的線條十分流暢。
絹紋樣:以直線組合而成的單純的紋樣,只有直線的粗細、色彩或暈色過程中營造出來的各種各樣的變化。

格子紋樣:將經向的編紋樣和緯向的編紋樣組合起來,形成格子紋樣,這種紋樣十分普遍,通常用於普通的和服。

並紋樣:並其實就是一種扎經染色織物,它先將經線或緯線以扎經染色的方法染出一段段的色彩,然後再進行織造,織造成的織物圖案邊界會有參差不齊的效果,這就是並,並有幾何並和繪並之分。

不祝儀紋樣:用於喪服的紋樣,有紗續形、雲、蓮、水波

帶的紋樣與和服的紋樣基本相同。
禮服所用的九帶和袋帶為了表示豪華一般用厚重的紋樣,通常是法隆寺紋樣或正倉院紋樣,吉祥紋樣和有職紋樣也經常被使用。但是無論用什麼樣的帶,紋樣的季節感是十分重要的。
名古屋帶通常使用較為親切和簡單的紋樣,如四季折枝花、有趣的器物紋樣,或是小型的幾何紋樣,與和服十分相稱。
所以,在紋樣的選用上,必須注意和服與腰帶紋樣的配合,以及紋樣的色彩、季節、大小、輕重、題材的配合,還有紋樣格式的配合。
在和服中,模樣和紋樣是一個詞,有時它們的意義是相同的,但有時在不同的場合卻有著不同的含義。它們的共性都是指和服的紋樣圖案,但紋樣更多指圖案的題材和構成,而模樣更多指圖案的布局。
中國古代有一種織物稱為織成,其織物圖案是按照服裝款式進行設計的,日本和服的紋樣設計大多類似於中國的織成。因此,模樣成為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和服的模樣可根據和服的式樣來分類,如留袖模樣、振袖模樣、小袖模樣等,但在留袖、振袖或小袖中,一般也有無模樣的情況,當然所謂的繪羽和服除外,它必然是有模樣的和服。
模樣主要是根據圖案的分布配置來稱呼的,如圖案布滿整件和服稱總模樣,位於下擺部位的稱據模樣,只在肩部和下擺部位布置圖案而在其餘部位空白的稱為肩據模樣;特別奇怪的是首拔模樣,紋樣布置在從肩到胸的位置;片身替模樣,身上和袖上一部分布置紋樣;一字模樣,在腰部橫向布置一段紋樣,也稱為貿斗目風,其他還有文字模樣和胸模樣等等。
模樣也可以按時代的發展來進行分類,因為一個時代可能流行一類模樣。
慶長時代(1596—1615年)是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德川秀忠的時代,即從桃山時代到江戶時代初期。當時流行慶長模樣,其製作方法多為在絞染上再行刺綉或壓印金銀箔或稱招箔,和服的全體都是無間隔的圖案,非常豪華,稱為總模樣,由於這種模樣基本上看不到地部,故而又稱無地模樣。其紋樣以花齊為主,特別是櫻花和椿樹,反映了桃山時代特有的文化背景,是一種花開爛漫的氣象,在今日的振袖中,被稱為慶長模樣的是總模樣。
寬文時代(1661—1673年)是德川家綱的時代,寬文模樣別名肩據模樣,紋樣從右肩為起點,留下充分的余白,然後在據前部及據全部描出生動的圖案,紋樣大膽地表現了大輪的菊花、草花,雄渾的龍、動物、扇面、笠及車等,開創了模樣新局面,這可能與歷史背景有關。歷史上,寬文時代的前三年江戶連續發生了特大火災,因此幕府強調節儉,和服紋樣也呈現出簡約化的趨勢,從慶長模樣演變到寬文模樣是時代的今然。
元祿時代(1688—1704年)是五代將軍德川岡吉的時代。這是一個文化繁榮的時代,松尾芭蕉、近松門左衛門、井原西鶴等人都是在這個時代出名的,歌舞伎役者的市川團十郎,浮世繪名家菱川師宣等也都活躍在這個時代,和服紋樣史上的重要一環友禪染也出現在這一時代。友禪的出現把紋樣的表現提高到一個完全自由的境界,因此元祿模樣也是以總模樣出現的。
小袖是平安時代上流社會的裝束,後來成為通百姓的衣著,模樣小袖在鐮倉到室町時代開始流行,同樣,它也有各種形式的模樣,其流行的時間、風格與振袖或留袖有一定的共同之處,可分成無垢、飛模樣、總模樣、片身替、肩裾、片身替肩裾、寬文(七三)、元祿、段模樣、腰高、模樣(可分成三寸、五寸、七寸、八寸)、里模樣、妻模樣

三、和服的紋章

紋章是和服上表示一個家族或家庭的標志。有時這一紋所可擴大到一個神社、一所學校、一個地區、一家公司等,總之是一個團體的集體的標志。紋所的外形以圓形為多,也有多邊形。圓紋中有太輪、中輪、細輪、絲輪、二重輪、朧輪、洲濱輪、窠輪、雪輪、竹輪、菊輪、藤輪等,多邊形也有多種,日本人稱其為角紋,有平角、隅立角、的角、垂角、太夫角等。紋章中的紋樣最多為植物紋,也有器物紋、動物紋、建築紋、自然紋、幾何紋等。
紋所的起源是在平安時代,公家之間的區別在於牛車上的標記,而武家之間的標記是兩軍對陣時的軍旗。戰國時代,根據武功下賜,少數人獲得了一個家族的姓或榮譽,於是就出現了家族的紋所,這種紋所是榮譽的象徵,可以繼承。到後來,它成為社交、公務中的必要標志,人們可以一看紋章就明白對方的身份。

和服是日本的傳統民族服裝,因為日本人口中的90%以上,都屬於「大和」民族,故取其名,在日語中,它又叫做"著物"。和服除了保暖、護體外,還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尤其是女性和服色彩艷麗,式樣美觀,腰部還配有漂亮的寬幅帶子,簡直就是一種藝術品。

紋大多數出現在禮服上,首先是在留袖上,即在總體無花紋、只是裾模樣的留袖上飾以紋所。無地裾模樣紋所作為女性的禮服出現在江戶時代享保前後,並逐漸成為現代女子的正式禮服。和服是原來振袖的總模樣,在江戶幕府時代的節儉令中,總模樣只留下了裾模樣或里模樣,圖案位置很低,上部大部分空地無紋,十分單調,此時在此處加上精緻的紋所,則顯得設計非常高雅,而且有意義,這據模樣加紋所就是今日的留袖,有紋所的留袖格調特別高雅,有一種歷史的美,此後紋所大量地產生了。
所有紋所中最為難忘的是鐮倉時代的「菊花御紋章」,當時的後鳥羽上皇特別喜歡菊花,不僅在衣服、車輿上,而且還在太刀上裝飾菊紋,名為「菊作的太刀」,後鳥羽上皇是日本有名的多才多藝的人物,寫有不少詩歌,「菊一文字」是上皇請當時的名刀工備前則宗等鍛在刀刃上的,上皇對菊的愛好被後世的天皇所沿襲,

所以成為皇室紋章。到明治二年布告天下,以十六重瓣的菊花作為皇室的紋章。在日本人們自古就非常喜愛野菊,據說這是一千年前由中國經朝鮮傳人日本的,但真正的觀賞菊是從江戶時代開始的。
到目前為止,紋章之數大約為四百種左右,而經分化之後,則達七干到八干余種,如光是梅花的紋章就有九十種,一個家族原先只有一種紋章,但當家族分支之後,紋章就會進行適當的變化,在家庭中被賜的紋章就可能與原來的有所不同,紋章的數量就大大擴充了。
江戶時代是紋服的流行時期,這在吉原游里的歌舞伎役者的服飾上可以看出。紋章的製作方法也有不少。一是織的,稱為紋付羽織,羽織是從道服和服服中發展起來的,在江戶時期女性是被禁止穿紋服羽織的,女羽織的流行是在明治以後,一般是黑色地上織白色的羽織,男紋付羽織一般是用黑地拔染,所以稱為拔染紋,一般又分成陰紋與陽紋。此外還有用刺綉和貼綉而成的縫紋和切付紋,以絞纈工藝完成的紋章稱為鹿子紋。
紋服中所用紋章的個數一般為五紋、三紋、或一紋三種,五紋是最正式的禮服所用的,背部中央一個,前面兩袖與兩胸各一個,共五個,在黑留袖、振袖、黑羽織等和服上所用;三紋是背後一個,後袖兩個,一般不是黑色的男女和服都用三紋;一紋最少,是最為簡略的和服所用的。
紋章的大小從明治到二戰前一般男服為一寸一分,女服為七分到八分五厘,現在男服一般為九分到一寸(3.5—3.8厘米),女服為五分五厘到六分(2.6—2.8厘米)。

四、和服的種類

和服的種類很多,不僅有男女和服之分,未婚,已婚之分,而且有便服和禮服之分。男式和服款式少,色彩較單調,多深色,腰帶細,穿戴也方便。女性和服款式多樣,色彩艷麗,腰帶寬,不同的和服腰帶的結法也不同,還要配不同的發型。已婚婦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小姐多穿"振袖"和服。此外,根據拜訪、遊玩和購物等外出的目的不同,穿著和服的圖樣、顏色、樣式等也有所差異。

1、振袖。她是和服中最美麗、最富有風情的一種。是姑娘們出席重要場合的正式服裝。她以黑色為最高貴色,也叫長袖,袖長到腳踝。

2、浴衣。通常夏季祭祀、納涼等活動時穿著,系浴衣帶。

3、訪問服。是一種簡式禮服,紋樣可以自選,但如不能穿著風格高雅得體的訪問服出席茶會、聚會,還是會被嘲笑。

⑤ 服裝設計中第三代上衣原型和第一代上衣原型的區別是什麼

時裝是一種第三代衣服,圓形和第一代一副圓形的區別有很大。

⑥ 問日本的一個服裝牌子

是日本的川久保玲,它的服裝清新、創意、打破常規,深受諸多人士的喜愛。

⑦ 服裝紙樣日本文化式原型提出原理,公式怎麼算來的,由原型推出的各種女裝男裝,原理是什麼

應該很少有書講原理的。

上圖是torso原型,這個原型和文化式原型差不多,只是比文化式原型長了一截。


文化式原型也稱扒皮原型,是像圖片中一樣直接在人體上得到的(搜集大量人體的數據得出來的平均值),而原型的公式是用得到的數據總結出來的規律,是固定值,所以要講什麼原理其實也沒辦法講。


我覺得文化式原型的公式類似於中國的比例法,舉一例:前領寬=B/24+3.4=6.9cm(原型法);前領寬=N/5-0.3=6.9cm(比例法)。他們的參照點不同,得出來的結果卻相近。所謂的公式並沒有什麼深奧的原理,只是為了方便製版,前人會總結出一些比較穩定的公式,這就是為什麼會有比例法,原型法,箱式原型,torso原型等等的這么多原型。


總結:那些公式只是經驗值,你記住一種原型的公式,還有千千萬萬種原型的公式,沒意義的事。由此可得:你可以直接記住原型(160/84)的結果,沒幾個數字,我和我的小夥伴都是這么記的。記住中碼是因為中碼用得比較多,其他碼數可以通過放碼得到。如果你想了解原理,先了解人體,服裝構成的依據不是某件衣服的數據和公式,而是人體。

⑧ 日本新文化原型服裝縫紉書

這本書怎麼了嘛?

⑨ 有沒有關於日本文化原型的服裝打版書籍

日本文化原型照搬是沒有什麼意義的,關鍵是要能應用到企業的實際要求上面,在學習中能有所提升,在工作中能用得上。
而且服裝打版是一個需要不斷挑戰的職業,不能一成不變,工作或學習當中,平時除正常工作學習外,還需要自己有適當的充電能力及渠道以求更大突破,可以通過一些比較實用的專業工具書來系統化自己的知識面,以求更大突破.推薦高鴻老師的《服裝結構設計及其應用》基礎入門工具書,實用為主,139元.如果這本書能消化,那麼《服裝廠紙樣大全》可以作一個更好的鞏固.也是139元.貴在實用,書中通俗易懂的原理表達結合大量企業實例(這是同類書一般不具備的)對你以後的正式學習以及將來的工作都比較有實用性的幫助。是日本原型結合實際應用的實用工具書。詳細介紹你可以上這兩本書的網路了解.

與日本女裝第七代服裝原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功夫旗袍高跟鞋 瀏覽:174
藍色寬松套頭衣褲子怎麼搭 瀏覽:749
灰色外套白色鞋子 瀏覽:691
全自動洗衣機皮帶怎麼經常松 瀏覽:912
米白色派克棉衣怎麼搭 瀏覽:634
學做巧裁縫旗袍的做法視頻 瀏覽:985
織圍巾起頭起多少針 瀏覽:202
中分發型男適合什麼帽子好看 瀏覽:958
大衣配啥帽子好看女士 瀏覽:199
如何洗白色棉衣 瀏覽:378
福外校服 瀏覽:951
韓版風衣圖片女裝圖片 瀏覽:523
旗袍製作工具 瀏覽:837
旗袍是真好看 瀏覽:654
男士31碼的褲子腰圍是多少尺 瀏覽:473
上完廁所後褲子為什麼會是 瀏覽:768
男生什麼圍巾顏色百搭 瀏覽:636
昌樂英才實驗學校校服 瀏覽:740
什麼顏色褲子搭配灰色衛衣 瀏覽:267
學生校服體現了學校的 瀏覽: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