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漂亮,
長袍馬褂繁瑣,
所以就慢慢的退出歷史舞台了。
2. 為什麼民國時期女人穿的衣服比男人的好看,比如旗袍就很好看但是長衫唐裝中山裝就很難看
現在的中式男裝很洋氣,又叫青年裝。。老中青學生娃娃都可以穿。。好帥氣的
3. 清朝末期男子長袍馬褂,滿族女子的旗袍,漢族女子的上衣下裳制服
有照為證--看清朝末期的服飾這里談論服飾,以「有照為證」為原則,俾與「老照片」之名相符。
清初,在「男從女不從」大原則下,漢族婦女的服飾仍然沿襲明代舊制,以衫裙為主。滿族婦女則保持了入關前的古老習俗。乾隆年間,滿漢女裝相互滲透,大襟、右衽,短而窄的襖裙漸漸取代衫裙,成為女子服裝中的主流。
嘉慶以後,女子服裝了無生氣,變化甚少,襖裙似乎成了唯一的女裝,與男子長袍相仿。這種波瀾不興的慘狀,才女張愛玲曾發過如下感嘆:「我們不大能夠想像過去的世界,這么迂緩,安靜齊整——在滿清三百年的統治下,女人竟沒有什麼時裝可言!
一代又一代的人穿著同樣的衣服而竟不覺得厭煩!」長袍與短襖:夫婦的盛裝合影
4. 請問女的穿的叫旗袍,男的穿的叫什麼啊
男的穿的是長袍馬褂。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國民政府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公布的《服制條例中》正式將藍長袍、黑馬褂列為「國民禮服」。長袍馬褂是一種男性服飾名,為男性傳統服飾,由長袍與馬褂兩部分組成。
長袍,為大襟右衽、平袖端、盤扣、左右開裾的直身式袍,這種沒有馬蹄袖端的袍式服飾在清代原屬便服,稱為「衫」、「襖」,又俗稱「大褂」。馬褂,對襟、平袖端、身長至腰,前襟綴扣襻五枚。馬褂原為清代的「行裝」之褂,後逐漸成為日常穿用的便服。
(4)旗袍女長衫男擴展閱讀:
民國建立後,前後約曾頒布過三個全民性的服飾制度,分別為民國元年的《服制案》、民國三年的《祭祀冠服制》、民國十八年的《服制條例》,另有汪偽政權的《國民服制條例》。
民國元年(1912),北洋政府制定了一個《服制案》,公布了男女禮服條文,男款禮服較為繁雜,分大禮服和常禮服,常禮服又分為甲乙兩類,其中大禮服和甲種常禮服再細分為晝用和晚用兩種,均以西方的燕尾服、晨禮服等服飾為藍本;乙種常禮服則為長袍和馬褂組合的套裝,來自晚清的男子便服。
民國三年(1914)曾公布過有《祭祀冠服制》,為根據古經書臆造的祭服(「士庶」祭服可通用乙種常禮服),帶有濃厚的以等級尊卑為特徵的帝制時代輿服制度色彩,國民政府時期被廢除,此不詳敘。
到民國十八年(1929),國民政府又重新制定了一個《服制條例》,條文由禮服、制服和附則三章構成並有附圖。此條例台灣地區一直到2000年之後才被正式廢除。
5. 「旗袍」最早是男子的象徵,後來為什麼成為女性專屬
在民國服飾史上,旗袍可以說是一筆最驚艷的「糊塗賬「。
民國時期,孫中山喊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可反諷的是,不久便興起了旗袍。曹聚仁曾在《上海春秋》一書中說:「前清亡而旗袍興,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大變化」。
大約到1934年左右,旗袍從革命回歸古典,既擺脫西化的模範,也擺脫對旗人婦女的模範,成為時人需求的袍子。
與此同時,象徵勇武的男子旗袍,卻在新的時代里成為了文雅之袍,甚至文雅到酸腐如孔乙己的長袍。再後來,男人穿長袍,就彷彿女人穿裙子一般,具有女性的特徵了。
6. 長衫與旗袍的區別。
旗袍是過去的富家小姐太太穿的, 30-40年代,好多男人上衣是長衫, 一般女傭也穿長衫 '
款式不同,質地不同.
7. 男人可不可以穿女人旗袍,戴胸罩
可以穿,我就帶了胸罩,穿旗袍在街上逛,乘公交,坐地鐵,逛超市,逛旗袍店等,很舒服,很滿足,沒什麼,只要敢做第一次,以後就膽子大了,放鬆自我,給自己的愛好一個愉快的心情,不要壓抑自己,那樣更痛苦。
8. 女生旗袍男生配什麼衣服
女生配旗袍,男生就配中山裝,是一個年代的衣服,版型看起來相當搭配。
旗袍,中國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中山裝是以孫中山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服裝。很多著名人物如蔣介石、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都常穿著中山裝。由於中國著名政治人物毛澤東經常穿著中山裝示人,所以西方人稱呼中山裝為「毛裝」(Mao Suit),但中國卻從未有如此稱呼;日本人稱呼中山裝為「人民服」。
9. 唐裝女士叫旗袍男士的叫什麼
世俗的來看,唐裝就是旗袍馬褂。對外國人來說,中國特色的衣服都是唐裝,從旗袍馬褂到肚兜,戲曲服飾、舞蹈服飾,等等等等……男女的都叫旗袍,有時候還套馬褂。唐裝是一個集合,旗袍是唐裝裡面的一個元素。
10. 女人穿的款式叫旗袍,男人穿的款式,不能也叫旗袍,那叫什麼呢
女人穿的款式叫旗袍,
男人穿的款式叫中山裝,
或者西裝,唐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