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女裝的未來前景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女裝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2年行業收入超過2000萬元的企業超過6000家,而大陸上市女裝企業僅有2-3家。2011年女裝行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7%以上,2012年增長5%左右,行業增速放緩,新進入者需要從其他企業爭取市場份額。
早期,我國女裝行業以價格競爭為主,大量的中小企業依靠低廉的人工和原材料成本參與競爭,對設計和品牌的投入較少,產品更多是靠來樣加工和抄襲,整個行業表現為總量增長,利潤率下降。
現階段,很多企業由於創新力不足,女裝行業內出現了一些在品牌特徵、商品上互相抄襲、營銷模式克隆的行為,使得大多數企業趨於同質化且盈利能力不斷受挫。要想在眾多的企業中立於不敗之地,光靠模仿是不會取得永久性的成功的,企業只有根據自身的經營宗旨,為實現企業所確立的價值定位、目標採取適合企業自身的方式和方法。因此,在如今女裝行業企業數量眾多的狀況下,商業模式的競爭也就成為企業能否取得永久性成功的關鍵。
隨著我公司經濟的快速發展,服裝行業市場規模也會變的更大,而且高裝女裝的市場規模增長的更加明顯。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2. 女裝在服裝行業的發展前景
我國女裝市場競爭激烈,從業企業數量眾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女裝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2年行業收入超過2000萬元的企業超過6000家,而大陸上市女裝企業僅有2-3家。2011年女裝行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7%以上,2012年增長5%左右,行業增速放緩,新進入者需要從其他企業爭取市場份額。
早期,我國女裝行業以價格競爭為主,大量的中小企業依靠低廉的人工和原材料成本參與競爭,對設計和品牌的投入較少,產品更多是靠來樣加工和抄襲,整個行業表現為總量增長,利潤率下降。
後來逐漸過渡到品牌與營銷網路的競爭,不少女裝品牌通過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塑造品牌與身份地位之間的聯系,使得品牌與設計的競爭突破了服裝行業傳統的利潤空間,品牌競爭也成為國際上先進服裝公司競爭的主要手段。在營銷網路方面,國際上品牌營銷已從製造商品牌向零售商品牌過渡,流通能力成為品牌競爭的重要手段。
現階段,很多企業由於創新力不足,女裝行業內出現了一些在品牌特徵、商品上互相抄襲、營銷模式克隆的行為,使得大多數企業趨於同質化且盈利能力不斷受挫。要想在眾多的企業中立於不敗之地,光靠模仿是不會取得永久性的成功的,企業只有根據自身的經營宗旨,為實現企業所確立的價值定位、目標採取適合企業自身的方式和方法。因此,在如今女裝行業企業數量眾多的狀況下,商業模式的競爭也就成為企業能否取得永久性成功的關鍵。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3. 現在服裝行業怎麼樣
服裝行業市場規模
藉助社交生態的高頻觸達特點,圖文、視頻、直播等多種形式的用戶心智培養,社交電商在用戶的觸達、復購以及轉化上具有先天優勢,有贊類目整體的購買轉化率均值為7.0%。
4. 中國服裝行業的市場分析
服裝業是廣東省九大支柱產業之一,廣東擁有涵蓋面輔料、制衣、印染加工、集散市場在內的完善產業鏈,產業集群化發展優勢明顯。但是近年來受各種因素影響,廣東省服裝行業地位下降,產量整體趨於下降,在全國比重不到20%;銷售總額持續下降。產業發展面臨資源和環境挑戰,自主創新瓶頸,周邊國家服裝業的崛起挑戰,國內其他地區的激烈競爭以及國際市場沖擊等挑戰。未來,廣東服裝業要從整體上加快產業升級,發展服裝業總部經濟和時尚創意產業;建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創新能力強的現代服裝產業體系。
產量整體趨於下降
服裝行業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我國是服裝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我國服裝產業呈現集群化發展,以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環渤海地區三大經濟圈為輻射中心,在服裝主產區廣東省等地,圍繞著專業市場、出口優勢形成了眾多以生產某類服裝產品為主的產業集群。
服裝業是廣東省九大支柱產業之一,廣東擁有涵蓋面輔料、制衣、印染加工、集散市場在內的完善產業鏈,產業集群化發展優勢明顯,擁有26個服裝特色產業集群,其中包括中國品牌服裝製造名鎮—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中國化纖產業名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等。
面對挑戰,廣東服裝業要從整體上加快產業升級,發展創新的、現代化的服裝產品,發展服裝業總部經濟和時尚創意產業;要推進產業升級,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建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創新能力強的現代服裝產業體系。
— 更多數據及分析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服裝行業產銷需求與發展前景預測分析報告》。
5. 你對服裝行業了解多少
我國作為服裝大國,服裝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尤其是近些年來我國服裝業發展迅速,但是仔細觀察會發現國內尚未出現真正的國際品牌,同時在發展的道路上弊病諸多。下面我就對國內服裝業的現狀做一個深入分析,並提出幾點解決之道,望能為在十字路口徘徊的中國服裝業指點迷津。
問題一:產品質量問題。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服裝業出現了突飛猛進的勢頭。但是,從市面上的服裝產品來看,我國服裝產品質量暴露的問題很多。從面料的選擇,從加工設備的購置,從款式的設計,再到服裝的包裝無一能做到盡善盡美。大量低檔服裝橫行於市,產品同質化嚴重,款式相當一部分來自抄襲,所有這一切構成了國內服裝質量的現狀。
問題二:生產過剩問題。
中國服裝企業多而雜,生產盲目性嚴重,最終造成庫存積壓,銷售利潤減少,品牌形象下降。這反映了中國服裝企業缺乏生產計劃性,對市場需求的預測性較差。
問題三:品牌意識較淡薄。
不可否認,近些年中國涌現了一批服裝服飾品牌。但是相對皮爾.卡丹、Lee、傑尼亞等國際品牌來說卻可謂小巫見大巫。同時,中國大部分服裝企業仍處於為國外品牌代工的初級階段上,品牌意識較為淡薄。
問題四:沒有強有力的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指的是在某一特定領域內,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的集聚,並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很多時候,消費者在購買法國、義大利等國的服裝時並沒有真正在乎過是哪個牌子。「法國」、「義大利」本身就是一種「品牌」,它們是區位品牌,是產業群品牌,它們讓消費者對貼著它們標志的所有產品都產生信任感。而國內尚未出現真正強大的產業集群,這也就不易使消費者對服裝產地產生聯想及信任。
問題五:國際化道路尚處於初級階段。
如果籠統的說,中國的服裝已經銷售到了世界各地。但是,貼有我們「國字型大小」商標的服裝出口量卻並不是很大。究其原因就在於,國內不乏諸如茉織華這樣的大型服裝企業,但是該類企業均為OEM模式,不僅沒有自有品牌,同時在國外市場的銷售渠道上也未深挖,導致我國服裝業整體尚處於國際化的初級階段。
解決之道:
一、 打造一流的質量,做到品質國際化。
有品質,才有未來。要打造一流的質量就需要我們從面料的選購、生產工序、款式設計、人員管理、設備購置、質量檢查等方面下狠功夫,切實做到把產品的質量放在頭位來抓,從根源上杜絕低品質服裝的出現。
在這方面國內已經有一些企業做的比較優秀了。比如羅蒙西服。在質量管理上,羅蒙提出的口號是「追求101%的完美」。羅蒙西服從面料采購到成品出庫,要經過諸多關卡的嚴密監控,同時導入上道工序對下道工序的內部質量管理監督制度。同時,羅蒙還通過了ISO9000等多項國際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證,最終獲得了銷往歐美市場的權利。
二、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切實做到以銷定產。
A、提高生產運轉效率。
雅戈爾在這方面就做的很出色。該企業把面料與服裝的生產都放在了自己的工廠來做,這樣雖然在生產運營等方面加大了風險,但是在物流配送上則節約了費用,從而減少了中間環節,提高了生產運轉效率。
B、擴大銷售渠道,使銷售網路與國際接軌。
中國的企業要學會用多條腿走路,在銷售的渠道上應不滿於現狀,勇於開拓國際銷售網路。通過與國外服裝企業的合資生產或其他合作,利用或建立自身在國外的銷售渠道,有效開拓國際市場,以達到規避生產風險的目的。
C、加強信息化管理,落實以銷定產。
美特斯.邦威集團通過引進電子商務信息網路化,建立了管理、生產、銷售一體的「信息化高速公路」,實現了內部資源共享和網路化管理。據說,美特斯.邦威的老總周建成能在下午便得知上午在全國的銷售情況,然後通過對庫存進行有效分析,切實的落實以銷定產,最終達到化解盲目生產的目的。
三、 加強品牌意識,樹立國際知名品牌。
A、樹立品牌意識,做大品牌、做強品牌。
在服裝行業,提升產品附加值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高品牌力。品牌效用能有效提高產品溢價能力,並能為產品銷往外國奠造基石。
廣東恆威集團,在80年代創業初期便提出了打造國際牛仔品牌的口號。20年來,該企業始終以做大品牌、做強品牌為己任,不斷更新品牌文化,並使企業的一切行動均圍繞品牌核心價值來運做,最終在國內樹立了牛仔第一品牌的形象。
B、聘請國內外知名服裝設計師。
通過聘請國內外知名設計師不僅能使款式上有所保證,同時更可以借著名設計師之名,來提高服裝的品牌價值,達到「借雞生蛋」的目的。
庄吉服裝有限公司通過與國際著名服裝設計大師巴達薩合作,將服裝的款式設計達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同時,借巴達薩之名,有效的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增強了品牌力。
C、多品牌戰略,通過副品牌有效提升品牌價值。
羅蒙西服在樹立了品牌聲望後,又相繼推出了ROMON經典高級女裝、羅冠高級商務休閑男裝、XLMS時尚女裝等諸多品牌,不斷加大產業多元化,巧借副品牌之力塑造公司整體品牌形象,達到了有效提升品牌價值的目的。
四、 打造強勢產業集群,創立中國服裝之都。
一個好的區位品牌,可以最大程度的吸納資源。服裝業越發達的地區,分工也越細越復雜,相關的行業也越發達。要打造強勢產業集群,只有當產業集群的優勢和能力被業界認可時,區位品牌才能形成;而相應的,一旦區位品牌形成,又會對產業集群產生更大的助推,最終相輔相成,成為品牌的集中地。
就目前中國而言,做的較為出色的要屬深圳。目前,深圳的服裝品牌有:馬天奴、梁子、天意、影兒、菲尼迪、歌力思、淑女屋等多個國內知名品牌。據不完全統計,僅深圳的女裝品牌就已經佔到了國內的60%,品牌達400多個,有國內外知名品牌30餘個。而深圳品牌服裝之所以做的好,則得益於深圳企業的市場化程度較高,能夠有效的抓住市場機會進行拓展,並根據市場的需求及時調整生產經營模式。同時,深圳服裝的企業家們都有一種自發的學習能力,他們常出國進行考察,使自己的知識體系得以更新,保證了他們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國際流行趨勢。
當然,就目前來講深圳較國外一些服裝品牌之都還有較大的距離,但是它畢竟在國內帶了一個好頭,為深圳成長為中國服裝之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五、 發展國際之路。
如果要真正確立中國服裝品牌的優勢,那麼長遠之策即是發展國際化之路。當然這個國際化並不是指單純的品牌國際化,同時還包括品質國際化、市場國際化、資本的國際化。
有效的與國外企業合資、合作,一是能使擴大企業規模、增強企業實力;二還可以藉助國外企業先進生產技術,提高產品檔次和企業現代化管理水平;三更可以內銷、外貿雙管齊下,打造銷售渠道的國際化,提高企業競爭力,從而真正使中國的品牌服裝走向世界。
作為一個服裝行業的企劃人,我衷心的希望中國的服裝業能走的更好、飛的更高,早日成就國際知名品牌,為「中國造」增光添彩!
6. 現在服裝行業發展前景怎麼樣
衣食住行四大剛需。除了住以外,剩下的衣食行都會因為國民收入逐漸增高而需求增加或變得更多樣化。
所以顯淺分析來說,行業情況肯定是越來越好。
可是現實卻並非如此。我們看到很多服裝名企這幾年相繼倒地,而死因主要還是全球市場競爭下玩不過國外品牌。
這幾年以zara(廉價快時尚),nike(功能性服飾),LV(國際奢侈品牌)等國際品牌為首,在全球各地開枝散葉,基本去到哪碾壓到哪。
國內李寧,香港佐丹奴,英國瑪莎,美國蓋普的營業額是每況越下,總裁怎麼換都毫無起色。
別說國內了,我早前去東京,也是這些成功企業占據著購物街的重要位置。但是日本還好,因為有無印良品和優衣庫挺住。
至於國內品牌...
拼款式更新速度,你輸給ZARA (號稱一件衣服從設計到門店只需21天)
拼面料舒適合身,你輸給優衣庫 (服裝面料技術的革命家)
拼運動功能性,你輸給NIKE (誓要把科技帶進球鞋領域)
拼價格低,你輸給h&m。。。 (品牌理念就是穿一季就淘汰所以價格一定要喜人)
現在國內品牌能拼的就是砸錢宣傳。你看歐時力早年請的模特都是世界最top...米蘭達,cara等。試圖打造我國的輕奢服飾品牌。但是我覺得,一個品牌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產品上,當你有了最亮眼的產品你才是真正的成功。光靠明星效應恐怕是跑不遠的。
衣食行三大消費上。
食,基本上除了方便麵外沒有外資能做到碾壓我們民族企業。我們tm太會吃了。外國人摸不透壟不斷啊。所以沙縣小食,麻辣小龍蝦,麥當勞和味千拉麵都能和平相處,滿地開花。
行,屬於政府幹預項目,總在支援和振興我國車企。
偏偏最後的衣,真的是既沒背景又沒資源。本來服裝審美和工藝的發展我們就比別人起步慢,以前賺的就是人多力(gong)量(zi)大(di),現在工人工資蹭蹭地漲和東南亞國家比已經沒優勢了,當沒有國家政策這個神助攻扶持,於是迅速被成熟的外資看上這片肥沃的土地繼而侵蝕。(PS:國家政策神助攻的典型例子就是早年攔截外國先進互聯網企業,讓民企因此得到了市場份額繼而蓬勃發展。)
現在國內部分服裝民企,其實還是賺的剝削勞動人民的錢。他們走法律灰色地帶走得如魚得水,一天上10小時以上的班,一周還要上6天班,企業逃稅漏稅,還沒有加班費,年假欠奉,保險不買,獎金雙薪缺失等等。
他們把員工的這些福利待遇榨取後終於把成本降低,從而在國際服裝巨鱷身上挖取到一點市場份額。
但是好景不長,早些年這些民營企業的春天可能還在國內二三四線城市,畢竟國際品牌沒有染指這些地方開分店,誰知各大品牌網店一開,市場份額又被無情地奪走。。。達芙妮也說現在的國民眼界開了,會買國際品牌了,競爭太大生意不好做。。。
如果現在想在國內服裝行業創業,小打小鬧做做網紅款肯定沒問題,但是真要做品牌,沒有敏感的市場需求感知力或者產品創造力,要付的開發費用宣傳費不知要多久才能收回成本。。。你看遠處的凡客正用無比哀怨的眼神默默地注視著你。
或許考慮下曲線救國? 美特斯邦威都跑去做有范app了。自創一個搜索引擎,想模仿ASOS然後想殺出一條血路。現在還未見成效。但是至少有在努力。
我們也可以跨領域學習立白和藍月亮集團。他們就是了解國內消費者痛點後開發產品的成功案例。
十年前左右寶潔和聯合利華也是霸佔了我們日化市場絕大部分江山。但是立白集團憑借著主攻手洗洗潔精(保護雙手),藍月亮主攻濃縮洗衣液(節省用量),成功把該領域的份額搶回來。或者我們真的需要更專注地做好一種商品,挖掘用戶的痛點或者填補外國企業未發現的國人消費習慣,再者可以專注做還未被國外品牌入侵的領域,例如棉麻森女服飾,40歲左右的男女服飾等。
7. 中國服裝產業現狀
中國服裝的歷史
中國服裝歷史悠久,可追溯到遠古時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發掘出約 1.8萬年前的骨針。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有管狀骨針等物出土。可以推斷,這些骨針是當時縫制原始衣服用的。中國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樹葉或獸皮連在一起製成的圍裙。後來,每個朝代的服飾都有其特點,這和當時農、牧業及紡織生產水平密切相關。春秋戰國時期,男女衣著通用上衣和下裳相連的「深衣」式。大麻、薴麻和葛織物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大宗衣著用料。統治者和貴族大量使用絲織物。部分地區也用毛、羽和木棉纖維紡織織物。漢代,絲、麻纖維的紡績、織造和印染工藝技術已很發達,染織品有紗、綃、絹、錦、布、帛等,服裝用料大大豐富。出土的西漢素紗禪衣僅重49克,可見當時已能用桑蠶絲製成輕薄透明的長衣。隋唐兩代,統治者還對服裝作出嚴格的等級規定,使服裝成為權力的一種標志。日常衣料廣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採用絲綢。隨著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響,如團花的服飾是受波斯的影響;僧人則穿著印度式服裝「袈裟」。現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著中國唐代的服裝風格。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寬衣大袖,外衣多為長袍。清代盛行馬褂、旗袍等滿族服式,體力勞動者則穿短襖長褲
商周時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說文解字》說:"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實際上是裙,而不是褲。金文中常見有周天子賞賜給臣下"赤芾"的記錄。"赤芾"是一塊紅色的布,系在腰間垂於腹前,是貴族的服飾和身份的標志,又叫韋
8. 5-10後,創業有關女性服裝行業的項目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女裝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 服裝國際化進程的加速造成女裝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面對價格瓶頸,轉變盈利增長點成為女裝供應商的當務之急。調查顯示,自主品牌和高性價比將是中國女裝在國際贏得積極反應的關鍵。
目前,我國女裝供應商正逐漸提升自主研發能力,通過增產高端服裝、提高利潤以緩解當前壓力。據悉,部分公司已引入原始設計(ODM)及自有品牌(OBM)生產線並對其逐步擴充。全球金融風暴的席捲促使供應商更積極地推行創新措施。
女裝行業是服裝行業的重要子行業,與男裝行業相比,女裝行業集中度相對較低。
近年來我國女裝品牌集中度處於快速發展逐漸增高的趨勢,有較強競爭力的女裝品牌市場份額越來越大。導致對競爭第二梯隊的女裝品牌造成成長壓力。
從國內、外龍頭企業市場佔有率對比來看,我國品牌女裝企業提升空間較大。國內女裝市場前三大企業Bestseller(Only、VERO MODA之母公司)、森馬、美邦注合計占服裝市場份額的3.6%左右。比較國際市場,美國女裝市場前三大企業時尚休閑巨頭GAP、瓊斯和青少年服飾零售商American Eagle Outfitters,合計市場佔有率為7.5%;歐洲女裝市場前三大企業Inditex、H&M和Cofra(快時尚C&A品牌的母公司),合計市場佔有率為9.64%。因此,我國品牌女裝發展潛力巨大。
我國的女裝製造企業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近年來,我國女裝行業廣闊的發展空間吸引了越來越多企業的進入,同時許多跨國公司憑借雄厚的財力和豐富的市場運作經驗,通過收購國內著名品牌或合資、獨資經營擠占國內市場。目前在我國女裝行業中,私營企業和三資企業占據著絕對優勢。
9. 今年服裝行業如何
於中國服裝行業而言,2019年是充滿挑戰與考驗、快速變革的一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結構調整的改革壓力,我國服裝行業在發展環境面臨諸多風險和不確定性的背景下,整體保持了行業的平穩發展。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規模以上服裝企業服裝產量為287.8億件,同比下降8.5%;2018年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服裝產量222.7億件,同比下降22.6%。2019年1-6月,規上服裝企業服裝產量104.1億件,同比下降1.1%。
2014-2019年H1中國規模以上服裝企業服裝產量統計及增長情況
成本:企業綜合成本居高不下
由於用工、融資、稅收、原材料、能源等成本費用的持續增長,企業綜合運營成本不斷提升。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1-6月,我國規模以上服裝企業累計成本費用同比增長2.04%,增長幅度僅比營業收入增幅略低0.11個百分點。從成本費用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變化來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平均水平逐年下降,而服裝行業的該項比重呈現了不斷上升的態勢,成本費用的快速上漲進一步擠壓了服裝企業的利潤空間。
10. 中國服裝行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2020年發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新冠病毒突然爆發,全國上下人心惶惶,人們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為響應國家戰「疫」策略,大家不得不宅在家中。國家經濟發展開始緩慢,今年對於大多數行業來說都是艱難的一年。
服裝行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型產業,在我國宏觀產業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服裝產業鏈包括原材料、紡織印染、服裝廠加工生產和服裝零售四大環節。疫情的原因使得消費者購買能力下降,導致市場需求量迅速減少,大量的服裝線下門店銷售業績幾乎為零,只能被迫關店,生產企業面臨資金周轉緊張,經營受阻難以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服裝行業提前進入了淡季。
特殊的2020年已經走完了一半,未來服裝行業又將迎來哪些發展趨勢呢?
一、服裝產業將加入智能科技元素
如今的服裝行業電商成為了主角,隨著時代的發展,之後將會有更多高新技術的出現運用到店鋪中,例如刷臉支付、3D試衣鏡子、互動電子大屏等。服裝工廠也會有機器人的加入,但機器只能代替製造無法進行設計,意味著以後將會有許多服裝設計師的出現。
二、服裝個性化需求增加
服裝行業已經從產品匱乏階段發展到滿足個性化需求的階段,消費者不單單滿足於產品單一的質量,更多的想要品牌帶來的附加值。以95後為代表的潮牌服飾異軍突起,個性化需求將會隨著人們對自身認識的加深越來越趨勢化。表達訴求、肯定核心價值以及滿足孤獨屬性,將會是下一個服裝業的紅利藍海。
三、可持續時尚將逐步成為主流
服裝紡織行業是僅次於石油業的全球第二大污染環境最嚴重的行業,為了環境和勞工的保護,將會對紡織服裝領域越來越重視。現在行業內對於面料的開發,都非常重視對自然資源的能耗,因此從設計到製造過程中,注重對環境保護的服裝更受歡迎。
四、線上線下相互依存
越來越多的服裝店將會開啟線下體驗線上下單的購買模式,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當屬優衣庫,憑借多渠道線上線下打通的銷售模式,多次獲得雙十一服裝類的銷售冠軍。
五、消費者購物體驗感至上
在消費者為核心的時代,服裝企業要學會快速聚集粉絲,想要顧客對於一個品牌產生依賴感,除了產品質量過關之外,舒適的購物體驗是另一重要因素,服務好顧客才能真正地留住顧客。
我是老趙,一個在服裝行業摸爬滾打幾十年的生意人,以上是我對於中國實體服裝行業的一些觀點,文章不足之處歡迎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