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報紙旗袍

報紙旗袍

發布時間:2021-06-25 22:42:20

1. 旗袍起源與哪個民族

滿族。

旗袍改自滿族婦女服裝(旗服)。不同於沿襲了4000多年的漢服服制,清朝三百餘年的中國女裝以旗服為主流。

而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開始領悟到「曲線美」,對旗袍不斷改進,推陳出新,力求把自己優美的身材曲線表現出來。但這並非一帆風順,於是中西文化沖突的「拉鋸戰」,便被縫在旗袍上。

(1)報紙旗袍擴展閱讀: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

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

2. 關於旗袍的最美文案美文

一襲青衣,染就一樹芳華,兩袖月光,訴說絕世風雅。關於旗袍,最深的記憶是民國那些搖曳多姿的女子,舊上海不曾迷失的風情。

旗袍的花色面料各式各樣、水墨、花間、落櫻、若蘭、妖嬈等等,靜謐的長款,溫婉的連袖,還有那古典精緻的手工扣。

旗袍是一種風景,自有一種清絕與傲然、溫婉、內斂、在花月沉香的日子裡,總幻想回歸古代,在楊柳依依的河畔踏青,在雕花的窗欞背後嘆息。

而旗袍也在無意間暗合了這古典的心境,也常庸人自擾,在浩渺的天地間,落得一懷的孤寂,旗袍淡雅的色調讓我安寧,淡定,在平淡的光陰里明凈流動。

一抹淺淡的笑在剎那間成為永恆,婉約的旗袍身影,如江南的情結,在時光中柔軟著,穿越悠長的時空,尋尋覓覓,你的笑容綻放如花,回眸,那一刻的溫柔,傾倒了前世的杯樽,迷失了孤單的行程,優雅了千年的美麗。

旗袍留給人的是無言的背景,似乎誰都知道穿旗袍需要修長柔美的身段,沒有流動的線條,就不會有優美的韻致。總是覺得東方的女子,都該著一身旗袍,卻又覺得不妥,因為不是所以的人都能穿出旗袍的風情。

一襲旗袍,邂逅的是一份平靜,帶給我的是優雅的閑情,是如同秋荷的心事,任月光灑落在小屋,流瀉在每個黑暗的角落,在這無聲無息的月色中清靜,就連思緒與意念都顯得多餘。

旗袍是真正的藝術品。或者我賦予它太嚴肅、太拘謹、太優雅、太珍貴的元素,只覺得它適合於照片里畫里戲里穿著,適合舞台表演 。

如今,走在擁擠的人群中,發覺身著一襲旗袍會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旗袍如今註定是一種孤獨的風景,這風景有些遙遠,有些古舊,像極了將要落寞的黃昏,帶著最後一抹絢麗。

一直認為,和旗袍相伴的應是高山流水的古箏,輕盈低轉的粉色團扇,豐腴佼嬌的女子,以及溢出墨香的古線裝書,紅木桌椅和窗外潺潺流過的竹間小溪。

我本平庸,沒有一顆晶瑩的心來醞釀江南獨有的秀與婉約,沒有輕盈的身段來穿出那份清新。我的心境亦不合旗袍,我放不下紅塵,放不下在重樓深閨處嘆怨的心事,不能挑盡燈花不成眠。

越過盛唐的風騷,沿仄仄平平的路徑,簾卷西風,誰在風中吟一闕醉花陰!暗香盈袖,你用恬靜填詞,醉了江南風光,喜歡江南,卻未必有江南委婉動人的才情。

還有那絕俗的古典韻致,只是喜歡在湖畔的楊柳依依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歲月里,旗袍伴著江南的杏花煙雨,浪漫了無數的風花雪月。

(2)報紙旗袍擴展閱讀:

關於中國時尚的開端,在民國二十世紀,鄭元明說:「原來的女人在清朝時期穿了短衣服,沒有穿旗袍。

對於某些年份,以前的研究相對模糊。周錫寶和張愛玲考慮了1921年以後中國山姆的盛行,根據1923年的繪畫和其他資料,當時上海有數十個人,其中一到兩個所謂的中國山姆。我想沒有別的了。

實際上,當時上海的媒體對社會現象很敏感,因此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新時尚的注意,但是1925年5月之前的「 Shinho」這樣的報紙提供了有關中國服飾的信息。很難找到。大量信息為1925年中國服飾的出現提供了證據。

北京這座古老城市的記錄表明,旗袍始於1925年。因此,可以認為起泡的開始時間是1925年。

3. 在哪能買到又便宜又漂亮的旗袍

旗袍個人覺得還是定製比較好,不像其他衣服大一點小一點都沒關系,不合身容易影響整體風韻,樓主若要性價比高,可以去上海南外灘面料市場的鳳和祥看看,各種款式和面料,幾百到一兩千都有,而且是面料市場,逛逛了解下行情都不錯的
旗袍(qipao)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也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旗袍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新中國成立後,旗袍在內地漸漸被冷落。80年代,隨著傳統文化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帶來的影響,旗袍逐漸在內地復興,並於1984年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2011年,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

4. 突然想起前兩個月看報紙說解放碑有一個以旗袍為主題的餐廳,進去吃飯必須穿旗袍,求具體位置~

那裡要旗袍選秀嗎?進去吃飯還需要限制穿戴

5. 旗袍起源與哪

現如今,隨著漢服的不斷發展,大家對漢服的認識,一定也在不斷的變多吧!大家在穿著漢服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和漢服不一樣的其他服飾呢?比如旗袍,在現如今,也是非常熱門的一種服飾了哦!

那麼,旗袍的起源和文化,大家又了解多少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這個和旗袍有關的問題吧!

關於旗袍的起源與文化,你了解多少?一起來看看吧~6852

旗袍有女性國服之稱,是展現東方美的極佳選擇,它以立體式修身剪裁為主,強調展現女性的曲線,因此旗袍最易打造S型的體態,同時又不失東方女性特有的內斂與優雅。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是中國女性的傳統袍服,始於清朝的旗人著裝。經過辛亥革命及現代的改良,保留了傳統旗袍的服飾工藝,使其更加符合對人體的表現。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 。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 。
關於旗袍的起源與文化,你了解多少?一起來看看吧~223

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 。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
關於旗袍的起源與文化,你了解多少?一起來看看吧~8857

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到了清代後期,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
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
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關於旗袍的起源與文化,你了解多少?一起來看看吧~1386

看完這篇關於旗袍的起源和文化的文章之後,大家對旗袍的認識,是不是也變得更多了呢?大家在穿著旗袍的時候,有注意過和旗袍有關的問題嗎?一起留言討論吧!
旗袍的起源和發展,你知道多少?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
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到了清代後期,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
你學會了嗎?https://www.gufenghanfu.com/

6. 旗袍劇情介紹,電視劇旗袍,旗袍DVD版,旗袍高清,旗袍優酷地址

電視劇 《旗袍》 地區:內地 類型:劇情 愛情 導演:李舒 演員:馬蘇 飾演 關萍露 王志文 飾演 丁默群 李幼斌 飾演 錢鵬飛 《旗袍》全集下載地址 http://www.yslang.com/view/25721.html 《旗袍》全集高清觀看地址 http://www.meng77.com/gc/qipao/ 劇情介紹 淞滬會戰後,上海淪陷。民眾生活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黃浦江畔滿目蒼痍,一些年輕學生狂熱投身於反侵略革命浪潮中,一部分人犧牲了,一部分人在斗爭中迅速成長起來。本片講述的就是那個年代的年輕人為革命理想而奮斗不息的故事。 旗袍 海報(5張) 吳春艷和李芬芳、胖子,小王,趙世傑等是上海某校同班同學,吳春艷是學校才女,性格倔強。李芬芳性格外向,說話像開機關槍一樣。趙世傑是富家子弟,革命熱情最高漲。五位同學有著共同的革命理想,想用自己的青春報效國家。吳春艷編的進步話劇在學校禮堂上演,李芬芳還是主演。吳把心愛的惟一的棉布旗袍借給了李芬芳當道具。演出結束後,他們從學校出來,恰逢新四軍鋤奸隊,在一條弄堂除掉一名漢奸,同時殺死了一名日軍憲兵。而這五個人無意中幫了他們的忙,其中一名鋤奸隊員王炳南受了刀傷,吳春艷撕開隨身帶著的那件旗袍替他包紮。五個人因為這小小的成就而顯得興奮無比。大批軍警趕來,小王被流彈擊中死去。鋤奸隊長老宋記住了吳春艷。四人出席了小王葬禮後,面對小王的突然夭亡,從此明白革命不僅僅是演話劇發傳單,更不是兒戲。趙世傑聲明無論受到何種磨難,哪怕拋卻生命,都將革命到底,他們都想去心中的聖地延安。 吳春艷在報紙上開的專欄較受歡迎,她寫下了許多進步文章,引起了日本要員的不滿,命令設在上海的特務機構梅機關的木村准尉調查此事。熱愛詩歌的木村卻在調查過程中翻閱吳春艷專欄文字時被迷住。吳春艷和胖子等人參加遊行集會,吳春艷上台演講,有十數名學生被剛剛設立的汪偽特務分支機構,十六鋪萬定路一號的特務頭子行動隊隊長範文軒下令逮捕。他竟然曾經是吳春艷學校的校長,但他並不認識吳春艷。後因趙世傑的富商父親周旋,以年輕人涉世不深,被誤導為由,他們被一同保釋。趙父恨鐵不成鋼,一定要將趙世傑送往南洋。趙世傑心儀吳春艷,偷偷在暗夜約出吳春艷,要和吳春艷互許終身。定情物是為她定做的真絲旗袍,吳春艷情急之中慌亂異常,不知所措地收下旗袍。趙世傑當著父親的面在十六鋪上了輪船,卻偷偷在開船前溜了回來。此時,趙又和送客人離碼頭的王炳南巧遇。 趙世傑帶吳春艷、胖子、李芬芳走近了王炳南。王炳南是某報編輯,也是地下黨員。不久,王炳南正式介紹趙世傑加入共產黨,令另外三人羨慕不己。四個年輕人的蓬勃熱情被點燃,在王炳南的指引下,他們積極投身到抗日活動中去。同時,王炳南的成熟風采,以及對文學的熱愛,也吸引了吳春艷,更巧的是王炳南家竟然是裁縫世家,專事旗袍。吳春艷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但因答應趙世傑在前,只好硬生生把情深藏心底。 萬定路一號的特務機構分為行動隊和特務隊兩組,分別受劉不群和範文軒領導,各有分工,職位相當,都受當時的汪偽特務總部「七十六號」特務頭子李士群指揮。組織上決定由酒坊老闆老宋物色,並以單線聯系方式一名絕對可靠的進步青年,以 「旗袍」為名打入萬定路一號。在酒坊,老宋悄悄為她舉行了入黨儀式,為防止人雜的酒坊有人偷聽偷看,老宋和吳春艷用對口型的方式舉行了宣誓儀式,連王炳南和趙世傑也不知情。組織上讓她學會了跳舞,搓麻將等交際手段,沒有經費她就向趙世傑借錢,在趙世傑和李芬芳等人眼裡,吳春艷突然之間變得開始追慕虛榮了。她想方設法利用組織為她設置的所謂親戚關系搭上了範文軒的妻子趙麗敏,想要在萬定路一號找事做,卻被範文軒拒絕。吳春艷在範文軒家邂逅了木村少佐,木村送他回來時,趙世傑和他大吵一場。木村愛上了吳春艷,經常向吳描述他心愛的日本。而李芬芳也把深藏在心底的愛向趙世傑表達。 吳春艷設計,在一次槍戰中救了趙麗敏的命,從此趙麗敏稱她為妹妹,自此吳春艷可以隨意進入范家。吳春艷的變化令趙世傑、李芬芳、胖子等都和她反目,趙世傑痛苦異常,甚至還找王炳南喝酒訴苦。王炳南猜想吳春艷一定是受到了上級的指令才這樣做的,但又不能完全確定。不久王炳南被組織派往延安學習,王走前向吳春艷表示愛意,吳痛苦異常。王勸導吳不要再這樣下去,應好自為之,並送上親手做的旗袍盤扣作紀念。 旗袍 劇照(7張) 王炳南在十六鋪碼頭上船時,吳春艷正陪範文軒跳舞,在范妻趙麗敏不在場時,范有些蠢蠢欲動。為能送王炳南,吳春艷借機從舞場抽身,前去送行時,吳春艷遇到了同樣來送王炳南的趙世傑等人,趙等逼問吳春艷如此墮落這是為什麼,吳不能回答。氣憤的趙世傑當場表示分手。而特務正在逼近船上的王炳南,情急之下吳春艷沖上未離港的輪船,設計救下了王炳南,但是卻引起了行動隊劉不群的懷疑。王炳南知道趙吳分手後,堅決要求確立戀愛關系。吳春艷考慮後答應,從此,兩人苦藏相思,都盼著能在革命聖地延安見。 「隱形地下黨員」吳春艷開始了她不為人知的「孤單英雄」斗爭生涯,她按組織部署執行任務,接近範文軒。趙世傑發現了範文軒和吳春艷常在一起,舉止曖昧,盡管他已和吳分手,但仍妒火中燒,想要刺殺範文軒,自民反倒受了重傷。吳春艷前往趙家探視,結果被趙家罵成狐狸精並趕出。此時範文軒的同黨,行動隊劉不群開始緊盯吳春艷,吳春艷四面楚歌。範文軒按汪偽政府指示辦了一張反動報紙,對抗當時的進步報紙。吳春艷按宋方春指令,為更好地打入敵人的最核心機構,讓她開始撰寫傾向性明顯的文章,小有名氣的吳春艷終於被文學界罵為漢奸。不久,吳春艷被汪偽點名作為作家代表團人員去日本訪問,並作為作家代表發言,回國後即引起了民眾憤怒,她的門口倒滿垃圾,走在街上有人向她扔菜葉。心力交瘁的吳春艷處於崩潰的邊緣,不但放棄了自己的文學理想,而得不到民眾理解。一氣之下,她傾所有瘋狂地定製旗袍。老宋出現,想方設法讓她重新上路。因為她的親日,卻受到了汪偽政權的干將周佛海的接見。在她最艱難無依而又和黨暫失聯系之時,自己都差點忘了自己究竟是共產黨還是漢奸,只有趙麗敏一直在幫助安慰她。為方便工作,吳春艷勾起了劉不群和範文軒之間的權利斗爭,製造了轟動一時的「百樂門」事件。吳春艷坐收漁利,革命工作慢慢變得輕車熟路,不久,吳春艷接到為江蘇新四軍籌集葯品的任務。他認識了一名大葯材商胡四海,胡四海對吳春艷有意,令範文軒不滿。範文軒對富商不敢輕舉妄動,而劉不群卻想到了另一層,吳春艷為什麼要接近一個葯商?劉不群派出特務跟蹤吳春艷,吳春艷借和範文軒幽會之機巧妙避開。範文軒得知吳春艷被劉不群手下跟蹤窺探,這是對自己的極大不尊。範文軒大怒,和劉不群矛盾更深,鬧到了七十六號總部李士群那兒。範文軒不怕丟官,據理力爭。趙麗敏終於聽到了風聲,又氣又恨認為自己招賊進門的趙要全力對付吳春艷時,範文軒卻全力護住吳春艷。範文軒甚至願意和吳一起逃往香港。吳左右為難,舉棋難下。 劉不群仍然緊盯吳春艷,吳春艷巧妙利用範文軒和劉不群的矛盾,在重重危機中籌到了葯品,並且順利交給了老宋。老宋找到已經病癒的趙世傑,讓他負責運送葯品,趙世傑卻不知道葯品的來源。 終於,吳春艷接到了上級命令,刺殺罪惡累累的範文軒。按照上級通知,協助她的人竟然是胖子,趙世傑和李芬芳,而此時的李芬芳已是趙世傑的未婚妻。趙世傑終於明白了吳原來一直在忍辱負重,深入敵後進行著最艱苦的斗爭。他想要回到她的身邊,卻被吳春艷堅決拒絕。而李芬芳卻因此而和吳春艷發生誤會。其時範文軒有離滬赴重慶任職的機會範文軒卻因種種原因沒有離開。吳春艷決定實施刺范行動。 刺殺歷經數次風險,都被老奸巨猾的範文軒識破。在最後一次行動中,吳春艷引出範文軒,李芬芳和胖子卻在伏擊中犧牲了,趙世傑被活捉後叛變。知道真相後的範文軒忍無可忍,要讓手下除掉吳春艷的時候,因范得罪了日本人,卻被憲兵分隊長澀谷准尉在寓所內毒殺。不久,日本兵敗,梅機關的木村少佐來和吳春艷話別,送給她一襲從日本國帶來的日式旗袍。當吳春艷在收音機里收聽日軍小分隊和梅機關部分人員集體剖腹自殺的新聞時,知道木村必已死。 抗戰勝利,吳春艷為自己倒酒慶祝,認為所有的委屈都可以化解了,認為終於能去延安和王炳南團聚了。王炳南卻從延安回到了上海,因為內戰即將爆發,他領受了新的任務。此時的吳春艷已經是眾人眼中的漢奸,宋方春轉達了組織上給吳春艷的又一務之後,在執行鋤奸任務,殺趙世傑的時候,自己也壯烈犧牲。組織上只知有一個代號叫「旗袍」的女人,可老宋犧牲,吳春艷的身份又該由誰來確定?她以自己的堅強與執著,忍辱負重地努力去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此時王炳南卻給了她一封絕交信。任務仍在繼續,最後,吳春艷憑著一己之力鬥智半勇,在除掉已從汪偽投靠中統的劉不群,同時為了掩護剛剛新婚的王炳南時犧牲。在她的貼身處,珍藏著王炳南送的旗袍盤扣。她留下的最後財物,僅為一襲襲華麗而孤獨的旗袍。用她如花生命的華麗謝幕,向黨交出了最後一份答卷,奏成一曲獻身新中國解放大業的凄涼曠美的絕唱。

7. 優雅的旗袍,到底是什麼時候在中國大地上興起的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

8. 旗袍擁有的一抹揮之不去的風情,究竟來自何方

在今天五花八門的影視劇或電影中,但凡牽涉到民國時期,劇中總會或多或少的出現一位身穿旗袍的美麗女子。這固然是影視劇想要表現出一種女性身上的美麗“民國范兒”,但也反映出在當今人們的心目中,旗袍與身份尊貴的女性緊密結合,已然成為能夠代表中國女性之美的典型服飾。作為一種相對年輕的服飾,這一抹揮之不去的風情到底來自何處?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旗袍的歷史。

李沁在《遇見天壇》中還原的民國旗袍

到1930年之後,旗袍在中國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女性均以穿旗袍為尊貴和美麗的象徵,而旗袍的樣式也變得五花八門,難以形成唯一的製作標准。例如旗袍的袖子時有時無,到最後乾脆將袖子取消,下擺的長度時長時短,底擺的長度一時間由早先的垂至地面縮短到膝蓋以上,而旗袍兩側的開叉則越來越高,最高時幾乎與臀部齊平。而旗袍製作的工藝也愈發的考究,上流社會自然以進口綢緞為主,而普通民眾則主要以陰丹士林布來製作旗袍,裝飾圖案則以龍鳳、孔雀或者簡單的幾何圖形來裝飾,不再像晚清時期那麼艷麗,更顯莊重與素雅。這種種改變都體現出了人們思想的轉變與突破,衣服的設計以美為主,不再考慮傳統的禮教規矩,而衣著的變遷也反映出了民國時期的社會風貌。

文史君說:

旗袍的演變歷史可以算得上是中國審美與思想的轉變史,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與中國近代化的開展,人們尤其是女性對於衣著的想法有了很大的突破,不再盲目追求華美與艷麗,也不再受傳統禮教的束縛,她們更加註重展現女性的美,更加註重衣服自身所帶有的典雅氣質。一部旗袍史中包含了多少中國人追求近代化的夢想啊!

9. 旗袍怎麼理解都有那些品類啊

論旗袍的流行起源
世界服裝網 www.csfz.cn 2005-10-09 16:00:25.0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學術界抑或設計界,旗袍在很多人看來屬中國傳統服裝的當然代表,甚至已經成為中國服裝傳統的代名詞。但是,站在21世紀的高處回首中國悠久的服裝歷史,旗袍真就那麼傳統嗎?從某種意義上說,旗袍從流行之初就註定了它是拖著西化影子的中華國粹。深入考察旗袍流行的起源,不但有助於澄清中國的服裝及設計史實,亦為中國現代服裝設計如何將民族傳統與國際流行交融提供一個生動的範例。

一、旗袍風尚的基本特徵

所謂「旗袍」,指衣裳連屬的一件制服裝(One-piece Dress),同時,它必須全部具有或部分突出以下典型外觀表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的細節布置,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盡管有觀點認為旗袍包含清代旗裝的袍和民國女性的袍,但是通常意義上的旗袍一般是指20世紀民國以後的一種女裝式樣。而所謂「旗袍風尚」則更多是從裝扮行為模式和社會群體角度考慮,其基本特徵為:以旗袍為基本品類,在配伍上則具有一件制服裝的特點,下身基本不再配穿可能外露的裙或長褲,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風行一時。

二、旗袍風行的起始時間、地點和人群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

至於旗袍風尚的始發地,應在其時對中國服裝流行影響最為廣泛的上海或北京。盡管旗袍從名稱上望文生義應與滿族人有必然的聯系,而北京的滿族人非但在數量遠多於上海,還在衣著上保持有本族旗裝(Qi Style,也稱滿裝Manchu Style)傳統,且兩地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也較為一致,但是,旗袍在當時是一種新派的時興,它與滿族人舊時的袍在穿法上有諸多不同,但卻和西式裙裝頗為類似,以上海在中國唯一的時尚中心地位、西風東漸的先得之地以及追求衣著時興的城市特徵而言,1948年屠詩聘先生斷言旗袍「開始流行於上海,逐漸流入內地」並非虛妄,而許地山先生早在1935年也曾有過類似論述。

關於旗袍風尚的始發群體,有諸多原始記載和研究結論表明為上海的女學生群體。以當時其「女界領袖」的衣著引領地位和對西化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而論,也只有她們才可能是旗袍最早的主要使用者。

三、旗袍式樣的起源分析

關於旗袍的式樣起源已經有諸多的研究。很多結論認為民國旗袍是清代旗裝中的袍的延續,其主要依據為兩者之間形的類似和名的聯想,國外也有將其稱為「Mandarin Dress」。但是,此類推論很難解讀旗袍風尚中棄裙褲而穿襪甚至裸腿的迥異於此前中國傳統的裝扮特徵。事實上,服裝歷史中很多款式的類似純屬巧合,斷言其承襲卻又不盡然。在清代,女式旗裝袍一般稱為襯衣或氅衣,卻很少有旗袍之說。盡管沈從文先生在論述雍正四妃子便服時曾談到其中兩件長袍「已經具有後來旗袍規模」,但本意應該是求得對研究主體的形象說明而非指兩者之間的因襲必然。張愛玲曾將最早的旗袍解釋為1921年女學生對男裝袍的款式借用,但少有論證。還有境外研究認為旗袍的起源是漢裝、旗裝和西方服裝的元素結合,卻又語焉不詳。

作者無意否認旗袍與中國傳統服裝的必然聯系,但是如果仔細考察旗袍的早期時尚,我們會發現它盡管具有中國傳統服裝的部分款式特徵,但並非清代旗裝袍的嫡生,如今被看作國粹的旗袍從風行之初就脫不了西化的胎記。

首先,必須看到傳統的袍在中國女性中的普遍使用曾出現斷層。清代的滿族女性穿袍,漢族女子則主要為褂、襖配裙和褲。盡管滿漢服裝間的區別到清末已很模糊,但民國初年女性穿袍者「極不普遍」。其次,從歷史的沿革角度考慮,自19世紀末起包括服裝在內的部分舊傳統習俗就被有識之士當作妨礙中國進步的障礙,1911年辛亥革命期間廢除了清代的服裝禮儀制度,還發生了短暫的排滿風潮,其後又有「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在受西方文明影響最早也最大的上海,復制清代旗裝袍的社會條件似不充分。再從旗袍的使用群體角度分析,旗袍初始的穿用者和最早的倡導者是都市中受西學影響較深的學生等社會群體,她(他)們絕大多數是漢族人,她(他)們的祖先在清初經過流血抗爭才為漢族婦女取得不穿滿式服裝的權利,服裝史上由此有了清代女裝的「漢裝(Han Style或Chinese Style)」和「旗裝」之分,盡管自清末起上海女裝就是西洋東洋、漢裝滿裝兼而有之,但要讓其照搬曾為之唾棄的舊傳統服裝少有可能。由此可見,旗袍與清代旗裝中的袍應該不會有直接的淵源關系。

任何新流行的興起在其偶發性的背後都有必然性。聯系1925年前後的上海女裝時尚,可以對旗袍式樣的誕生作如下解釋:自20世紀10年代起,傳自留學東洋女學生的少有紋飾短衣長裙的「文明新裝」成為新派女性的時髦;馬甲原本是清代以來上海婦女的常用衣類,短可及腰長可至膝,20世紀20年代初時興一種長至小腿的大馬甲,類似旗裝式樣的袍而無袖,有人為求區別也為標榜新奇將它稱為「旗袍馬甲」;至旗袍風行之前,開始有將旗袍馬甲著於褂襖之外而取代裙和褲的穿法,部分研究認為旗袍即脫胎於此;再將日常生活中的旗袍馬甲加上文明新裝中風行的及肘喇叭袖(時稱倒大袖),構成了旗袍最早的流行式樣。

但是,如此僅說明了旗袍本身的形的由來,卻無法解釋旗袍風尚中與舊傳統完全不同的服裝配伍方法,而這恰恰是民國的旗袍和以往傳統衣著習俗之最大區別所在:自清代至旗袍風行之前,無論是漢族還是滿族女性均通過與袍服或上裝相配的裙和長褲將下肢基本遮蓋。而在旗袍的配伍中,除1925年旗袍流行的萌芽期有少量袍中穿褲的記載外,其時尚主流基本為旗袍內不著可能外露的裙及長褲,而是配穿合體的襪,甚至不著襪而裸露小腿。

作者注意到,旗袍與當時的連衣裙等西式裙裝在衣裳連屬的制式和衣裝搭配上均有出奇的相似,包銘新先生也曾將旗袍比喻為中國的One-piece Dress。早在20世紀初,上海已經於華洋雜處中見識並開始寬容地接納了包括西式裙裝在內的西方服裝體系;10年代中期後上海流行跳交際舞(時稱「交際茶舞」),摩登女子穿用的「茶舞服」中就有西式連衣裙;對於部分受西方文明影響較大的女性群體而言,西式裙裝也常為其所用;而且作為旗袍母體之一的文明新裝亦不同於日本和中國傳統服裝,它是西方服裝體系通過日本再迂迴傳到中國的結果,裙已經不是中國傳統的圍系式而改為西式套穿,裙內也不再穿著長褲;加之上海「時髦機器」的城市特性對服裝流行求新求變的訴求,在上海的西式學堂的女學生群體中最早出現了融旗袍馬甲、文明新裝和西式裙的諸多特性於一體的旗袍新流行也就不難理解。旗袍之所以「只不過略仿旗裝,和真正滿人的袍,相去很遠」,其根本原因應在於此,而這又是過去的某些研究較為忽略之處。

四、旗袍稱謂的由來推斷

盡管自清代以來,袍就不是普通漢族女性的日常服裝,在上海只有旗人和少數欲以衣裝獵奇爭艷者穿用,但由於男子的普遍使用,當時的人們對袍並不陌生,而所謂旗袍確實與其在外形上十分類似,將它歸類為「袍」也很合理,何況還有男袍女穿之旗袍起源說。同時,因為漢族男性早在清初就改穿滿式男裝,而旗裝中的男、女袍除大小和裝飾不同外幾乎形出一轍,加上旗袍前身之旗袍馬甲也與旗裝的袍多有相似之處,由此可以理出旗袍與旗裝袍的間接聯系。「旗」字則可從「旗袍馬甲」中得到解讀,「旗袍」稱謂甚至還可能是它的直接衍化。非但如此,較先採納旗袍的又是一個鼓吹男女同權的社會群體,她們不但要通過旗袍摒棄過去婦女上衣下裙兩截穿衣的習俗以改變中國女性的弱勢群體形象,更想無論在稱呼上還是在式樣上都取得和男性一樣使用袍的權利。而且盡管其時的上海已經較為開放,保守思想仍有相當勢力,對西式裝扮和新奇時髦雖然見怪不怪,但在流行的推廣過程中還是阻力重重。新式、樣冠以看似傳統的「旗袍」之名以強調中式模糊西化,也許是為體現五族共和及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更可能是期待以此減輕社會的群體壓力。

五、旗袍流行的美學解讀、消費保證和社會機遇

任何一種式樣要成為時尚,必須為大眾的美學理念所認可、消費相對便利並包容於一定的社會氛圍。風行之始的旗袍是中式表觀下的西化穿用,其既有中國服裝傳統的外觀承襲,但又是西風吹拂下的傳統變異。時尚美好出乎想像的強大力量,渴望和想往包括服裝流行在內的西方文明的社會風氣,加上民眾重視衣飾的習俗和傳統服裝製作業的基礎,以及北伐革命風起雲涌的時代背景,終於成就了旗袍的在中國的全面流行。

對於旗袍時尚的美學解讀,盡管有觀點認為其在於類似西式審美所嘉許的人體曲線顯露,但事實上旗袍風尚仍體現了中國傳統審美的潛意識並構成了具有中國20世紀前期的時代特徵的新的衣飾美學觀⒂。早期的旗袍依然是傳統的平面結構,其連身通袖強調的還是手臂下垂時傳統美人的溜肩,腿也只在袍衩間得到意念上的完整;盡管旗袍在胸臀的最大處是合體的,但由於沒有橫向腰線分割和胸腰省道,腰部雖通過邊縫內收但仍具相當的寬松度,在順暢的廓形下,胸的突顯依然較西式服裝為弱,而東方人種臂的扁平卻被忽略;至於纖腰則是概念想像的必然,身段婀娜者自不必說,即便是腰變粗腹顯贅穿上旗袍仍有臆想中的苗條,最多隻是使袍在腹前有一個不明顯的凸出曲面,反而顯出中國傳統式的「富態」,這使得旗袍無論二八佳麗或六十年紀均相適相宜。如此構成的旗袍非但中國的女人喜歡它,即便男人也欣賞它,老派人物接納它是因為其有傳統的服裝表徵和審美意趣,西式因素的融入又迎合了當時所必需的開明 ;新派人物歡迎它則著眼於其中西交融的衣著方式,還具有緊跟西方的流行感和一個完全中國味道的名字。而旗袍對於服飾配伍的中西包容又體現出不同社會群體的審美偏愛。

由於早期旗袍的結構和傳統服裝脈絡相承並不復雜,同時其簡練的廓型和局部裝飾又對材料具有極大的兼容性,服裝製作因人而異相當便利,這使得旗袍的風行在物質上成為可能。旗袍可以到弄堂口胡同旁的裁縫攤或把裁縫請到家裡量身而制,如果付不起工錢則乾脆自做自穿或請人幫忙,而當時的時裝店通常只賣西式服裝,至多有一兩個櫃面承接那些不滿意江湖裁縫又不願自己動手的富家女子的旗袍定做。盡管其時並沒有設計師的職業分工,但是具有優秀服裝傳統的中國女性特別如上海的時尚民眾,將其流行主張通過裁縫之手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現代概念中的設計行為。正是由於旗袍的這種泛設計性使旗袍看似大同小異但有著豐富的局部變化,進而造就了旗袍個性充沛的風尚流行。

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社會背景為旗袍的風行提供了有利時機。北伐革命的隆隆炮聲和婦女解放的陣陣口號,成了作為新女性的標志之一的旗袍為社會接納乃至贊許的最好理由。社會各界特別是商業功利驅使下的紡織廠、服裝店等則對旗袍時尚的推波助瀾。婦女特別是城市女性的時髦天性也使旗袍加速進入百姓衣裝生活。自1927年以後,旗袍的流行逐漸由城市向鄉村推廣,至20世紀30年代,旗袍已經取代上衣下裙而成為中國女性的主要服裝品類。

六、結論

旗袍風尚是中國服裝傳統的西化變異。它起始於1925年上海的女學生群體,1927年後風行全國。早期旗袍的式樣融合了旗袍馬甲和文明新裝的特點,同時又結合了西式裙裝的配伍形式,構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於中國傳統袍服、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象徵的新的時尚流行和服裝審美,並被現代人視為20世紀中國衣著傳統的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設計典範。鑒於旗袍風尚與以往袍服的區別,可將「旗袍」作為20世紀20年代以後的全部具備或部分突出如右衽開襟、立領、盤紐、擺側開衩等局部特徵的一件制女裝的專門指稱,而將此前旗裝中的袍稱作「旗裝袍」。同時,由於境外研究以及英文翻譯對旗袍的表述多種多樣,如「Mandarin Dress」、「Ch'ipau」以及「Cheongsam」等,建議統一以「Qi Pao」指代。

10. 旗袍曾經男女款式都有,為何男性旗袍消失了,女性旗袍卻受到世界的贊譽

旗袍,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國服,是被世界認同的. 旗袍的歷史 旗袍(Qipao, Chinese dress, choegasam〕 旗袍起源於中國上海。 旗袍 qípáo [chi-pao] 為民國時期中國婦女開始穿著的一種帶有傳統風格的長衫。其式樣從滿族婦女的袍子改制而成,故稱。

與報紙旗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藍色絲巾搭什麼外套好看嗎 瀏覽:810
加拿大鵝羽絨服充絨量多少錢 瀏覽:904
海事制服換發規定 瀏覽:581
米色外套灰色衣 瀏覽:708
格子襯衫在搭衣圖片 瀏覽:128
智能保暖內衣如何 瀏覽:730
穿羽絨服配什麼材質的圍巾好看 瀏覽:427
女格子蕾絲襯衫樣式 瀏覽:123
男生白色褲子配黑色顏色上衣好看 瀏覽:536
冬季外套款式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516
白色褲子沾上紅酒怎麼洗下去 瀏覽:670
武漢十一初中校服 瀏覽:326
嘉興女裝外貿品牌 瀏覽:539
秦海璐旗袍活動 瀏覽:802
白外套劃上筆道怎麼洗 瀏覽:968
絨絨褲子腳 瀏覽:112
秋季風衣品牌新款 瀏覽:337
廓形衣搭配什麼下裝 瀏覽:136
優聯衣號褲子 瀏覽:47
黃外套什麼顏色褲子好看 瀏覽: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