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女性穿旗袍都是在夏季,夏季天氣炎熱,所以建議在夏季選擇透氣性好,又不易發生褶皺的布料做成的旗袍,像純棉印花細布、印花府綢、色織府綢、都是很好的旗袍面料。如果是選春季穿的旗袍的話,建議你選擇化纖或混紡織品,如各種閃光綢、滌絲綢、以及各種薄型花呢等織物做成的旗袍。
② 旗袍的製作過程
旗袍製作過程簡介
一.裁剪紙型(紙型必須核對正確:肩、邊、下襬是否等長、等寬)
1.剪下前片獨襟(獨襟前中心留1cm縫份)
2.前片底襟疊份(剪下後之襟留6~7cm縫份)
二.裁剪表布(先疊出布寬,找出布紋之方向,與花紋之中心主體,用熨斗燙出中心線)
1.裁剪後片:
(將後片紙型放在布尾,領口部分及右手邊是剩布)
(縫份留法:
③ 穿旗袍也要背著包,什麼樣的包才最合適
旗袍搭配的包包,我個人認為名族風的刺綉小包包更加適合旗袍的整體韻味,首先兩個東西都帶有我國的傳統刺綉工藝技術,都是屬於一個類型的東西。穿上旗袍,拿上刺綉小包包,無論是逛街還是參加一些正規的社交場合都是一個比較不錯的搭配選擇。更加符合亞洲人的整體氣質。
其中在所有的刺綉當中蘇綉最為常見,使用率也最為廣泛,所以當旗袍和包包是同一手法的話,更加讓整套搭配都很出彩!
除了這些,還有真絲包包也可以跟旗袍進行搭配。真絲的材質雖然造價比較高,但是它的質感會與其跑起到一個相呼應的作用,畢竟有些旗袍也是真絲製作而成的。只不過真絲的寶寶他有一個缺點是病不耐用,所以這個缺點也就促進了模擬絲包包的發展。
④ 旗袍是誰發明的
中國年輕女性的身材較之西方年輕女性,一般更顯纖細、秀麗的曲線美,而線條簡潔流暢、風格單純又雍容華貴的旗袍,其最大優點正在於它能恰如其分地呈現出這種中國女性胴體的曲線美。它在符合中國年輕女性的審美需求同時,也因製作上省工省料,著裝又很方便的優點,從而顯出蓬勃的生命力。
那麼,這種富有生命力的旗袍是怎樣發展而來來的呢?
旗袍之名,源於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滿族被稱為「旗人」,他們的著裝就被稱為「旗袍」。最早的旗袍其基本款式是圓口領,窄袖,向右側捻襟。下擺四面開衩,帶扣絆,束腰帶。」一年四季就這一個樣式,僅有布科不同之分。這種男女均穿的袍褂服裝,因在窄小的油口處,還接有一截止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狀似馬蹄,所以又稱「馬蹄袖」,也叫「箭袖」。平時
綰起來,冬季行貓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可保暖又不影響拉弓射箭。四面開衩是為了便於上下馬。束腰,一則可增加暖意卧;二則出獵時,可將干糧等裝入前襟;三則隨身帶的小刀、匙子、箸努,以及放火鐮、火石、火絨的小口袋和皮製煙荷包,都可掛在腰帶上。
滿族干1644年人主中原後,游豬變為農耕,加以與漢族文化如大領大油等的交流,原有作為民族文化表象特徵的旗袍,也自然發生變化。如:不宜於農耕的窄袖油馬蹄袖,就變成了喇叭袖;不常騎馬、四開衩就改變為兩開衩,甚至不開衩;旗袍就成了直筒式的寬袖大袖長袍樣式。用料也有變化。以前定都東北盛京後,已由以皮抱為主改為多用棉布,這時,不但仍多用棉布,綢緞料也多起來。男人旗袍雖仍以藍、黑二色為主,但讀書人卻有相當一部分人穿白、紅、紫色的。至於黃色,因是皇家獨尊之色,若用就會被砍頭,且可株連九族,所以,民眾是忌用的。
婦女的旗袍變化就更大,如圓口領上加了一寸多高的立領制工也精巧得多,不僅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且認為越多越美。清末北京地區還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用料等花色品種就更是多樣,雖仍為寬袍大袖,但較男式旗袍(後發展為長袍馬褂)就顯得遠為俏麗。
辛亥革命後的改良旗袍,特別五四前後直到 30年代,女學生們常穿的藍布旗袍,款式又有較大變化:寬松直筒式改為緊腰身;長度改短;兩側開衩的長短不一。30年代以後,旗袍的領子、袖子等處又多有變化,時而高領、時而低領、時而省去領子,袖子又由寬袖變窄袖,長度則有時可及手腕處,有時又短到上臂全裸露。而緊身貼腰顯示曲線美的優點則一直保留。再加下擺回收,長及踝骨,就顯得十分爽身合體。至於男性的直筒長袍,到40年代,已逐漸被新式服裝潮流取代。
80年代以來,這種能顯示中國女性曲線美和風格美,既融滿漢文化於一體,又注意吸收外來養料的旗袍,人們對它的熱度又進一步上升。那開衩甚高,最高可至大腿根部的新式旗袍,隨著女性步履的輕移、袍衩的時開時合,大腿的隱而不露,更顯出一種既含蓄又開放的飄逸悠然的動態美。隨著現代化離不開傳統文化觀念的進一步深入人心,在我國百花爭艷的服苑中,旗袍這朵絢麗的香花,必將更吐馨香。
⑤ 蘇式旗袍的發展
次年,又在前明朝織造局的舊址上增建機房、染作、綉作等房屋89間,稱織造北府,蘇州人俗稱「北局」。(段本洛,張圻福著:《蘇州手工業史》)織造府專門為朝廷製作上至皇太後,下至文武各級官員的服飾,並由朝廷派京官督造,所耗經費非常驚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僅絲織、刺綉工料兩項支出白銀就達八萬余兩。運用蘇綉技藝製作的旗袍格外光彩照人。根據1966年內蒙古昭烏達盟巴林右旗十家子村考古發現,清康熙皇帝第三個女兒榮憲公主墓內隨葬品中有三件袍服。(現藏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其中一件是吉服龍袍,二件是常服蘇綉旗袍。這二件綉滿精美圖案的旗袍雖然陪葬二、三百年,卻依然光彩熠熠,亮麗如新。其款式與現代的旗袍差別很大;除了右衽用的紐扣相同外,其款式象是上狹下寬的連衫裙。旗袍刺綉圖案內容十分豐富。其中1件的前身及兩袖頭綉花瓶、鳥、壺、寶鼎等;胸前綉寶鼎、煙壺、果盤,間有螃蟹;下緣綉爵、鼎、如意、寶劍等。後身下緣綉獅子、如意、鼎、書畫等,一軸畫上綉花卉,並用黑色絲線綉「夏日畫」三字,另一軸畫上則綉著「春城無處不飛花」的詩句,並綉有書畫收藏戳記三枚。另一件旗袍款通身綉的是蝴蝶;五彩繽紛的蝴蝶競相飛舞,其間以花卉、彩雲點綴,下緣綉山水,山水間又綉有吉祥寶物。胸前及背後各有兩只大蝶相向飛舞,形成直徑26厘米的圓形圖案。(王維堤著《衣冠古國》)這兩件旗袍充分顯示了榮憲公主的尊貴氣派,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康熙女兒的生活情趣與審美追求。
⑥ 旗袍的製作過程
這個不是一二句話能講得清楚的,需要經過系統學習,會使用放樣、並且還要會使用相應的工具,因此建議報班或找師傅學習。
可以先找些資料自學一下。碰到具體的不懂的問題再上網提問,獲得有針對性的專業答案!
⑦ 沈陽盛京滿綉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怎麼樣
沈陽盛京滿綉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是2018-11-08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中國(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沈陽片區全運路109-4號(109-4號)1層123-4室。
沈陽盛京滿綉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210100MA0Y9N595L,企業法人陳雪蓮,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沈陽盛京滿綉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影視劇製作、發行,音像製品製作,手工刺綉,服裝服飾、工藝美術作品(不含象牙及製品)、箱包設計、銷售,攝影攝像服務,婚慶禮儀服務,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策劃,會議及展覽展示服務,舞台設計,動漫設計,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國內外各類廣告,計算機軟體開發、技術咨詢、技術轉讓、技術轉讓、技術推廣,貨物或技術進出口(國家禁止或涉及行政審批的貨物和技術進出口除外)。(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沈陽盛京滿綉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對外投資10家公司,具有0處分支機構。
通過愛企查查看沈陽盛京滿綉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⑧ 如何做旗袍視頻
造型方法的區別
古代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
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
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琵琶襟旗袍禮服——
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三、旗袍的裝飾工藝設計
古代旗袍和近代旗袍的工藝特點
古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精細的手工製作,適用各種刺綉、鑲、嵌、滾等工藝;
近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式樣簡潔合體的線條結構代替精細的手工製作。
一) 旗袍衣邊裝飾手法及工藝處理
各種鑲邊、滾邊和嵌邊是旗袍裝飾常用的特殊工藝手法:
1、 單色鑲邊
2、 單色滾邊(方角滾邊工藝處理圖示)
3、 滾嵌滾(方角嵌滾工藝處理圖示)
4、 嵌邊(圓角嵌邊工藝處理圖示)
5、 混合滾(嵌鑲滾)
6、 三色鑲邊
二) 旗袍的花鈕裝飾
旗袍花鈕具有其它服裝上鈕扣所不能比擬的作用,它不僅僅是一個鈕扣,而是旗袍本身一件精美的裝飾品,花鈕設於旗袍領部、襟部,能起到畫龍點睛的功效,採用的圖案,多為古色古鄉的龍、鳳、孔雀、福、綠、壽、喜、吉祥如意等。
三) 其它裝飾
綉花、手繪也是旗袍裝飾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手法,它是我國傳統的綉花工藝及國畫藝術,用國匯點綴國服,可謂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各種質地的披肩也是旗袍最好的裝飾,精美的旗袍配上披肩,更顯示高貴、典雅。
四、旗袍排料裁剪注意事項
一)確定衣料的正反面——把衣料的正面疊在裡面,將粉線畫在反面,淺色衣料勿用過深色的畫粉;
二)確定衣料的對折線——因旗袍前後中心都沒設縫,所以排料時可以把面料獨邊對折,折夠身肥為止。
三)確定衣料圖案的方向,使衣片、袖片、領片上的圖案方向一致;
四) 裁剪絲絨面料時,注意使各衣片毛絨倒向一致,以免有色差;
五) 裁剪時,要在輪廓線外加適當的縫份和貼邊。
如裝縫普通拉鏈,止口需1.5cm,隱形拉鏈,止口需1cm,包邊和嵌邊的止口也有所不同。
六)檢查面料裁片和里料裁片的數量和質量。如一片右底襟(正反有無錯裁)
五、旗袍的縫制工藝
一)款式簡介
二)衣片歸拔
1、 前衣片歸拔——把前片從中心線處折疊,正面相對,擺平置於燙床上,把側縫中腰處拔開,臀部歸直,使衣片的曲線與人體型曲線相符。
2、 後衣處歸拔——把後衣正面相對在中心線處折疊,放在案扳上,把側腰中腰處拔開,後中腰處歸縮,側縫臀部的凸勢進行歸縮處理,餘量推到臀部,再把後袖籠略歸一下,把凸勢推向背處,推出肩胛凸勢。
3、 衣袖片歸拔——把袖片按正面對折,由側縫向袖中歸燙,把凸勢推向手臂處。
三)貼牽條
牽條的作用:牽條起牽製作用,防止拉伸變形。對於一些輕薄面料,牽條還起著減少縫口起皺的作用。
牽條的用途:服裝中凡是容易拉伸變形的部位都應敷上牽條,如袋口、駁口線、領口線、袖窿、門襟止口等。敷牽條時,一般要略拉緊一點敷上,特別是易拉伸的部位。
1、 側縫貼牽條
衣片歸拔後,為了保證側縫曲線的穩定性,需在前後衣片側縫沿縫份粘貼直紗牽條。
2、 襟邊貼牽條
旗袍圓襟、方襟、直襟三種大襟粘牽條的製作工藝:
1)圓襟
首先裁好1~1.2cm寬的直紋牽條,然後將牽條粘於大襟邊的縫份上,當粘貼到下半彎處時,將牽條稍拉緊使大襟邊容縮約1cm,燙平服。大襟外形即固定不會走樣,容縮後的大襟完成後效果較貼體。如圖1所示。
2)方襟
將已裁剪好的直紋牽條粘於大襟邊縫份處,粘至轉角位剪斷牽條。然後再繼續粘貼彎曲的部分,並在下半部份容縮1cm,再把長出的1cm牽條剪齊。如圖2所示。
注意:牽條粘貼至彎曲部位時需剪若干個剪口,以便轉彎處粘貼平服。
3)直襟
牽條粘貼至大襟1/3處開始拉緊牽條容縮大襟邊約1cm
⑨ 女裝背心製作的過程怎麼寫
第一步:測量
部位 衣長 胸圍 臀圍 肩寬 基本領圍
規格
(厘米) 60 100 104 41 42
第二步:款式特點與工藝要求
前開門,4粒鈕,圓弧形領圈,兩邊對稱嵌線袋,前面收橫省,後片收肩省,適宜中老年穿著。
第三步:選材
選條子花呢、粗花呢、純滌綸、針織滌綸等製作均可。
第三步:排料圖
門幅:144厘米(雙幅)
規格:衣長60厘米,胸圍100厘米
公式:衣長+5=65厘米
說明:胸圍超過106厘米,每大3厘米,另加料3厘米
製作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 縫胸省:縫任何胸省都應將絲縷較直的一層放在上面,絲縷較斜的一層放在下面,而後縫合。省尖要縫得尖,為了防止松開,既可打結、又可留線頭1.5厘米。
2 縫緝嵌線袋
緝袋口線:先由里層袋布與衣片正面相疊,按嵌線袋的形狀,緝長13厘米、寬1厘米的長方形。
剪袋口不剪斷縫線:在長方形中間剪開,兩端剪成Y型,不要剪斷縫線,但要剪至袋口角。
翻折:袋布朝衣片反面翻轉,四角拉平、用指甲刨一下。
按袋口嵌條闊度折轉嵌條:一字嵌袋的式樣可由里層袋布(即嵌條)按1厘米折轉,兩端闊度必須相等。袋下口的縫頭既可分開,也可單向挫倒。
袋下口緝線:沿袋下口緝明線,此種嵌袋堅牢、不易發毛;也可以緝漏落縫,正面不見明緝線;還可以掀起衣片,暗緝縫,此種嵌袋的角容易發毛。
袋上口縫全:里層嵌袋布先修剪整齊,將外層袋布與里層袋布相疊合,用大頭針別好。由外層袋布包轉袋上口,既可以暗緝線,將袋上口封閉,也可以正緝上袋口。袋口兩端的封口緝明線或暗線均可,但要稍拉緊嵌條,整件衣服的工藝風格要一致。
四周袋布包光縫緝:外層袋布(應該裁大)包光里層袋布,縫合過程中里層袋布要稍往上捋,能有效地防止出現袋口「張開」的疵病。
⑩ 穿旗袍的基本知識
一、旗袍的長度:不論何種身材,是高是矮,最好的旗袍長度是及膝處,因為過長的旗袍顯得厚重,且活動不便,而過短的旗袍則不夠莊重。
二、旗袍的清洗
現在的旗袍大都為織錦、綢緞或是純棉的面料,這些面料需要盡量避免水洗,同時清洗劑的選擇也很重要,不能用含酶的洗衣粉和鹼性洗滌劑。另外如果盤扣是立體花扣的也不能水洗,不然可能會導致盤扣變形損壞,而這個是無法修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