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旗袍服裝展

旗袍服裝展

發布時間:2021-06-23 20:29:55

⑴ 中國旗袍發展史

旗袍起源於中國上海。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它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貴族的衣飾,現代意義的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

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全國各地。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國服」。
經過多年的修正與改良,旗袍已經成為最能體現中國女性美的服裝,用最中國的布料,絲綢、錦

緞,做成最中國的服裝———旗袍,穿在發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國女子身上,那種東方的美、東方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旗袍在這里,已超脫了一般意義上的服裝而成為一種象徵,為什麼它會成為經典,答案也正在這里。
旗袍的美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這種由旗袍內涵所決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眾化,

同時它對穿著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這不僅僅表現在對身體的要求上,同時也表現在對穿著者內涵及氣質表現上,而且,旗袍的出現對背景、環境、氣氛要求特別講究,我們不能設想一個菜販身著旗袍腳趿拖鞋的模樣,這是對美的糟塌,我們同樣也不能接受一個身著旗袍的女人不停地挖鼻孔和吐口水。旗袍的美是一種距離的美,一種靜止的典雅美。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願

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滿人 間。
旗袍是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說到傳統,人們總要想到封建主義的保守、 封閉,還

有封建主義對婦女的各方面的禁錮。數千年來,中華女性的著裝是嚴肅的。直到現在,嚴肅而正規的「職業女裝」仍然占據著中國女性服裝的主要地位。
鳳冠霞帔,母儀天下,如果說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傳統把婦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這里, 那麼最

能說明一切奧妙的關鍵字眼就是「表 現」。把美好的體貌表現出來的唯一媒介是好的服裝。「霓裳羽衣」也好,「鳳冠霞帔」也罷,除了對那種繁華尊貴的追求之外,無論如何也剪不掉那段渴望美麗、渴望風采浪漫。旗袍的出現或許就因為如此吧。
人類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女性的服裝也隨著歷史不斷改變。比起科技帶給世界 的巨大變化

,人體卻頑強地保持了原狀,這雖然不能算是奇跡,卻為服裝發展史、提供了可能。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

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

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

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

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

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

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

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

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

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⑵ 旗袍作為最能展現中國女性之美的服裝,它的起源是什麼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級交際花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時裝之一。

(2)旗袍服裝展擴展閱讀:

旗袍面料的選擇:

旗袍選料是很廣泛的。日常一般穿用的旗袍,夏季可選擇純棉印花細布、印花府綢、色織府綢、什色府綢、各種麻紗、印花橫貢緞、提花布等薄型織品;自製的短旗袍,輕盈、涼爽、美觀、實用。春秋季可選擇化纖或混紡織品,如各種閃光綢、滌絲綢、以及各種薄型花呢等織物。

這些織品雖然吸濕性、透氣性差,但其外觀比棉織品挺括平滑、絢麗悅目,在不冷不熱的季節中穿用很適宜。

⑶ 中國出現旗袍時期 西方有哪些服裝相繼出現 並發展得較好 望詳解

禮服系列,也就是現在的西服,實際上西服分為很多種:日禮服、晚禮服等,著名的燕尾服就是晚禮服。

⑷ 旗袍是什麼時候開始

旗袍好像是唐朝開始的。

⑸ 旗袍算是一種時尚服裝嗎

旗袍是咱們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為旗袍的前身就是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在民國時代旗袍這個服裝得到了最好的發展,並且在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但是旗袍卻在50年代後被認為是舊文化,是文化糟粕所嫌棄。但是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進步,從八十年代開始旗袍有走進了大家的視野了,並且還成為了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⑹ 旗袍是從什麼時候流行的呢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旗袍在中國時尚前沿上海開始流行,後迅速風靡全國。1929年4月,民國政府將旗袍定為國服。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歷史文化

民國文化女性的名字,總伴隨著她們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吳健雄、吳貽芳、林巧稚、阮玲玉、周旋、張愛玲、林徽因、蕭紅和丁玲等。

珍貴文化遺產——蘇州評彈的女演員的服裝也依然是旗袍, 其它傳統說唱藝術如大鼓和評書等也多以旗袍為女演員傳統服裝。

歷史悠久的香港小姐,香港華裔小姐,亞洲小姐和廣州西關小姐選舉中,她們期間或最後必定會穿旗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旗袍

⑺ 旗袍是什麼族的服飾

旗袍是滿族的服飾。

旗袍本是滿族的民族服飾,作為一個游牧民族,滿族在入關前主要以狩獵為生。所以,最早的滿族服裝設計要利於騎射。

典型的滿族男性服裝由一整塊環繞全身的直筒型布料製成,衣袍下擺剪裁為四片。衣袍還包括圓領(round collar )、窄袖(narrow cuff)、數枚紐扣(buttons)以及一條腰帶(waist band)。女性服裝基本與男裝類似,但袍服的下擺只剪裁為兩片。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長衫的長度大大縮短,下擺從腳踝提高到了小腿。腰線收緊了,同時位於大腿兩側的開衩也相應地提高了。這個時期的旗袍,變得更加凸現女性的柔美。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旗袍的流行達到了頂峰。旗袍不再是傳統的滿洲服飾, 它徹底改良為一種凸顯女性窈窕曲線的服飾,設計多樣,材質各異,色彩繽紛。

(7)旗袍服裝展擴展閱讀

1、旗袍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價值

旗袍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深深紮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

旗袍中盤花扣的編制,鑲滾邊的精作,都是中國服飾的獨特創舉。盤花扣是古老的「中國結」的一種,從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這種繩結就已經出現,慢慢地演變成一種民間手工藝,延傳至今,在服飾上的應用,凝結了先民們的智慧和創造潛能,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

而旗袍上的盤花扣是利用中國結的編制工藝手段,以大自然為題材,在旗袍扣位的小小面積上,進行了精工再造,發展出很多的圖案和花式,展現了中國傳統的民族藝術和民族精華,具有中國濃郁的民族風格。

旗袍的用料多為錦、緞、縐、綢,這些都是中國生產的傳統的衣服面料,面料上多配有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以表達獨特的文化內涵。這些特色,不但具有傳統文化的意蘊,更體現了深邃的民族精神。

2、旗袍所表現的含蓄婉約的儒家思想

服飾文化與民族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有著緊密的聯系。儒家思想影響著中國社會幾千年並在現在也持續著這種影響。

儒家禮教講究含蓄、中庸,旗袍線條簡潔流暢,婉約含蓄,在「露」的同時講究「遮」,含蓄之中,流閃著幾絲只有在線裝小說、綉像插圖中的仕女才有的清幽氣質,因而連帶旗袍的性感,都是一種恬淡的靚麗。

旗袍是中國女性著裝文化的典型標志,其整體造型風格既符合中國藝術和諧的特點,又將具有東方特質的裝飾手法融入其中。在這里,旗袍所表現的服飾文化特色與中國傳統的思想感情是有一致性的,因而其獨特的魅力得以經久地流行。

3、旗袍所體現的民族文化理念

旗袍文化展現了生動的民族精神,是一種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旗袍表達的是含蓄、朦朧、婉約,它適度地強調胸、臀和細腰,以造型的自然簡約格調體現服飾的大家品質:典雅、淑秀、端莊,給人以審美的感受。

旗袍注重精細藝術手法和工藝表達,大量採用的刺綉、圖案等豐富的服飾手段,表達了豐富的現象和意境;同時旗袍的端莊、大氣,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力求穩重、平靜,有助安寧、融洽和禮讓的人際關系,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文化以倫理道德自律、維持禮儀之邦的精神。

現在的旗袍已經和流行趨勢相結合,在國際時裝舞台上頻頻亮相,而且被作為一種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旗袍從流行走向經典,它寄託著民族服飾上的一種家園情結,一種民族精神的再現。

⑻ 旗袍是什麼時服裝

旗袍,是清代滿族婦女的一種

旗袍

服裝,流行於皇族妃子及貴族婦女中間。滿人原出於女真族,婦女衣著效法遼、金,還受到元代蒙族婦女長袍的影響。17世紀初,努爾哈赤用武力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八旗」制度。隨後,滿洲旗人在半耕半牧和開拓疆土的征戰中,逐步形成了男女老少都穿無領寬腰身直筒式服裝,這就是最初的旗袍款式。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了清朝以後,經過將近100年的時間,旗袍作為專一衣裝,取代了漢人的長裙款式。

到了19世紀,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國。旗袍受到西方服裝影響,腰身逐漸變瘦,肥袖變小,無領變為有領,款式開始往曲線形演變。在20世紀20年代,隨著大革命的風暴席捲全國,旗袍開始在國內普及開來。款式是上身適中,袖長過肘,袖口也比較寬大。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旗袍的腰身變窄,袖口縮小,袖長不過肘。這樣女性的曲線美能顯示出來了。20世紀40年代時,它的袖子更短了,後來就乾脆取消。袍身的胸、腰、臀部更合體,輪廓與婦女體態一致。於是,女性的風韻完全體現了出來。

旗袍的材料常選用傳統的絲織物;縫制有鑲、嵌、滾、綉等傳統工藝;式樣也很多,領、袖、襟、衣長和兩側開叉高低都經常變化。發展趨勢由寬松到貼體合身,如今演變成流線型,穿著典雅舒適。

旗袍早已沖破了滿族女裝的范圍,它早已為廣大中國婦女所喜愛,並進而成為許多國家婦女喜愛的服裝。

與旗袍服裝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戴著帽子小鬍子餅干 瀏覽:381
襯衫裝褲子里怎麼弄 瀏覽:289
卡其色褲子配紫色上衣好看么 瀏覽:848
男士針織連帽外套 瀏覽:638
灰色連衣裙怎麼配外套 瀏覽:604
baracuta男士g9夾克 瀏覽:358
男軍綠色大衣褲子和鞋子搭配 瀏覽:730
佛山女裝服裝批發市場利潤 瀏覽:240
褲子有黑色疤怎麼去掉 瀏覽:566
只穿了睡衣就被 瀏覽:717
狩獵紅色制服篇在線播放 瀏覽:617
制服師生播放器 瀏覽:466
王曉晨演的爭一件旗袍 瀏覽:433
世界十大襯衫品牌排行榜 瀏覽:893
襯衫衣高領 瀏覽:448
卡其色褲子上衣好看圖片 瀏覽:865
男士雪地棉穿什麼褲子 瀏覽:565
jk制服溫柔一刀是什麼 瀏覽:80
還搶他狼外套 瀏覽:634
連帽t恤超輕品牌511 瀏覽: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