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旗袍結構與連衣裙結構的區別
旗袍結構與連衣裙兒結構的區別在領子上,旗袍領子是立領。
2. 旗袍也是一種連衣裙嗎
你好,不是。
旗袍是具有濃厚的中國民族風,連衣裙是非常時尚的沒有什麼國界、民族乃至地域文化的束縛,時間性也比較自由,旗袍是我們中國的國粹,最初是從清朝滿族的滿服轉變過來的,演化到現在的,成為了象徵中國民族的一大不可或缺的一大亮點。
3. 鄧文迪穿旗袍式連衣裙去看秀,東方氣質驚艷,你愛了嗎
鄧文迪有著傳奇般的人生,總是給人一種強烈的氛圍,在大家面前,她也是名副其實的時尚女性,這次她穿著明亮的黃色旗袍,眼睛閃閃發光,全身都融入了非常豪華的牡丹花,包裹著身體的類型勾勒出她纖細的腰,鄧文迪不愧是「國際名媛」,穿著旗袍的連衣裙去看錶演,旗袍是最強調東方女子味道的設計之一,可以描繪出女性前凸的完美曲線,對樣式的要求很高,和連衣裙融合後,不僅僅是旗袍的優點,也增加了一點風情,表現出中國女性的優雅和大氣,為了使純色連衣裙更鮮艷,鄧文迪選擇了在裙子上搭配華麗的牡丹花圖案,不僅提高了整體的設計感,還讓鄧文迪整體呈現出穩重的貴婦人氣質。
如果覺得純藍色不夠,可以學習鄧文迪,適當搭配刺綉裝飾,提高整體質感,即使融合了小亮片,在照明下也會有流光溢出的感覺,西裝是都市麗人的凹形神器,作為時尚女性,鄧文迪當然不容錯過,選擇保守的黑色的話,無論參加什麼活動都能毫無疑問地踩到雷電,如果想讓自己看起來更年輕的話,融合高貴的紫色也可以,不要太花哨,可以襯托你的氣氛,鄧文迪真的是成熟女性的學習教科書,無論什麼風格都能發揮出她的獨特風味,如果你也想成為和她一樣強勢的女性,請一定參考她的組合。
4. 男人能穿旗袍式連衣裙嗎
不能。旗袍,那是女士的衣服。連衣裙也是女士的衣服。男人穿的新的衣服,那肯定會讓人覺得很怪異的。
5. 旗袍分哪幾種 圖片
按開襟分類
旗袍的開襟通常有七種,包括方襟、雙襟、直襟、斜襟、琵琶襟、圓襟以及無襟。
1
圖片皆來自網路,權侵刪。
6. 誰有旗袍的領型的圖片和開襟的圖片
網路有
7. 旗袍和連衣裙的區別
旗袍更加修身,連衣裙寬鬆些。
領型旗袍基本是以立領為主,連衣裙的領型更加多變。
裙擺方面,旗袍開衩修身,連衣裙可寬松可緊身,不開衩。
8. 求一張旗袍式連衣裙圖
花瓣的
9. 女人穿連衣裙好看還是旗袍好看
女人還是穿旗袍好看,因為中國的旗袍設計突出了女人的身材s曲線以及中國的文化以和。對女人美的一種表達。旗袍是中國風。旗袍能突出整個女人的女人味及性感。
10. 旗袍是什麼樣的衣服
也稱中式旗袍。其主要結構特徵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等。旗袍是中國女性的傳統袍服,始於清朝的旗人著裝。經過辛亥革命及現代的改良,保留了傳統旗袍的服飾工藝,使其更加符合對人體的表現。這種比例非常適合胡人胸部較平、臀位較低、上身較長的體形特點。旗袍傳達出現代的胡人主義思想和胡人獨特的韻律之美。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行不悖。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為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為「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服飾上的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