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用什麼布料做鳳袍
面料多為緞子,也有用紗、羅、絹等織物的。
綾:斜紋地上起斜紋花的中國傳統絲織物。是在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始產於漢代以前,盛於唐、宋。綾光滑柔軟,質地輕薄,用於書畫裝裱,製作襯衫、睡衣等。用作裝裱圖畫、書籍以及高級禮品盒等的稱裱畫綾。 綾類絲綢按原料分為有純桑蠶絲織品、合纖織品和交織品。綾類織物的地紋是各種經面斜紋組織或以經面斜紋組織為主,混用其它組織製成的花素織物,常見的綾類織物品種有花素綾、廣綾、交織綾、尼棉綾等,素綾是用純桑蠶絲做原料的絲織品,它制裁地輕薄,用於裱表裱圖,其它綾類織物色光漂亮,手感柔軟,可以做四季服裝。
中國傳統絲織物的一類。最早的綾表面呈現疊山形斜路,「望之如冰凌之理」而故名。綾有花素之分。《正字通:系部》:「織素為文者曰綺,光如鏡面有花卉狀者曰綾。」綾採用斜紋組織或變化斜紋組織。傳統花綾一般是斜紋組織為地,上面起單層的暗光織物。綾質地輕薄、柔軟,主要用於書畫裝裱,也用於服裝。綾在漢代以前就有了,漢代的散花綾用多綜多躡機織造,三國時馬鈞對綾機加以改革,能織禽獸人物較復雜的紋樣,唐代綾得到了很大發展,唐白居易《杭州春望》詩:「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酤灑趁梨花。」唐代的官員們都用綾作官服。在繁多的品種中,浙江的繚綾最為有名,宋代在唐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狗蹄、柿蒂、雜花盤雕和濤水波等名目。並開始將綾用於裝裱書畫,元、明、清時期產量漸減。
緞子,一種比較厚的正面平滑有光澤的絲織品:綢緞|錦緞。
利用緞紋組織的各種花、素絲織物。緞類織物俗稱緞子,品種很多。緞紋組織中經、緯只有一種以浮長形式布滿表面,並遮蓋另一種均勻分布的單獨組織點。因而織物表面光滑有光澤。經浮長布滿表面的稱經緞;緯浮長布滿表面的稱緯緞。緞類織物是絲綢產品中技術最為復雜,織物外觀最為絢麗多彩,工藝水平最高級的大類品種。我們常見的有花軟緞、素軟緞、織錦緞、古香緞等。花軟緞、織錦緞、古香緞可以做旗袍、被面、棉襖等。其特點:平滑光亮、質地柔軟。古香緞、織錦緞花型繁多、色彩豐富、紋路精細、雍華瑰麗,具有民族風格和故鄉色彩,多數唐裝以此類織物為面料。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乃服》:「凡倭段……經面織過數寸,即刮成黑色。」本作「段」字,《元典章》工部有段匹條,段,即今「緞」。
素紗,素羅,花羅,織成,綺,綾,龍綃、絳綃、雲霧綃,雲錦、宋錦、蜀錦、金錦,絨圈錦,漳緞,漳絨,妝花緞,緙絲,夏布
布料在古代稱呼 (綢,綾,緞,布,絹,棉,縑 ,綃,綈,紡)~~~~~~綺,紈,綈,絲,羅,紗) 綢:絲織物的一個大類。指採用基本組織或混用變化組織或無其他類絲織物特徵的、質地緊密的絲織物。按原料分有綿綢、雙宮綢,採用柞蠶絲的鴨江綢、滌綸綢。習慣上把綢與起緞紋效應的緞聯系起來作為絲織物的總稱——綢緞;有時也用絲綢用為絲織物的代稱。絲綢起源於中國。綢出現於西漢,當時寫作「 」,專指利用粗絲亂絲紡紗織成的平紋織品。兩晉南北朝時期,綢開始有粗、細之分。絲綢 : 一種紡織品,用蠶絲或合成纖維長絲織成.漢唐時期,中國絲綢即已通過絲綢之路,遠銷中亞、歐、非各國。明清以來綢成為絲織品的泛稱。綢按原料分,除採用桑蠶長絲的以外,還有用絹紡落棉的棉綢,使用柞蠶絲的鴨江綢,用雙宮絲的雙宮綢,用化學纖維長絲的滌纖綢等。綢可分為生(白)織和熟(色)織,又可分為不提花的素綢和提花的花綢。綢屬中厚型絲織物,其中較輕薄的品種可做襯衣和裙;較厚重的可做外套和褲。近代以來,習慣把緊密結實的經向支持面平紋絲織物稱作綢,如塔夫綢。具有上述特點的棉織物也常被稱作綢,如府綢。
布是棉、麻、薴、葛等織物的通稱.在古代通常指麻布.常用:布衣(平民,老百姓。古時老百姓穿麻布衣服,所以
B. 中山裝服飾作文400字
近日,我參觀了第十屆服博會,最讓我感動的是,華人禮服——中國人終於有了用偉人命名的品牌服裝,而且深受外國人的喜愛。「中山裝」是華人禮服的標致,由孫中山先生親自設計和倡議的中式禮服,在今天終於有機會發揚光大,「中山裝」既柔合了西裝的特點,也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上致口袋下致鈕扣,每一個細節都融合了孫中山先生倡導的文化,為中華文化的經典創意。
隨著中國的崛起,今天我們擁有了自己的品牌,這是我們值得自豪的,通過華人禮服,把中國文化展現在世界的眼前。雖然,今天我們還不能在時裝上引領世界,但是,我們有信心,終有一天,我們一定能夠走在世界的前列。
附原文:
感悟華人禮服
參觀了第十屆服博會,最讓我感悟的是,華人禮服,中國人終於有了用偉人命名的品牌服裝,而且深受外國人的喜愛。「中山裝」是華人禮服的標致,由孫中山先生親自設計和倡議的中式禮服,在今天終於有機會發揚光大,「中山裝」既柔合了西裝的特點,也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上致口袋下致鈕扣,每一個細節都融合了孫中山先生倡導的文化,為中華文化的經典創意。隨著中國的崛起,今天我們擁有了自己的品牌,這是我們值得自豪的,通過華人禮服,把中國文化展現在世界的眼前。雖然,今天我們還不能在時裝上引領世界,但是,我們有信心,終有一天,我們一定能夠走在世界的前列。
C. 講相識或評書時那些先生穿衣服叫什麼
長衫(大褂)
長衫又稱長袍、大褂,本來是滿族男性服裝,自1644年滿人入關以後逐漸在全國普及,成為人們生活中常見的男性便服,這一情形自清代延續至建國初期,之後逐漸消失在在生活中,現多為傳統曲藝男演員演出服裝。
長衫布料有夏布、竹布、綢等,多用於夏季穿;布、毛呢、緞等多為秋、冬季穿。有單、夾兩種。顏色多用藍、駝、灰、棕、青、紅等。
圖
D. 梁實秋《衣裳》讀後感
莎士比亞有一句名言:「衣裳常常顯示人品」;又有一句:「如果我們沉默不語,我們的衣裳與體態也會泄露我們過去的經歷。」可是我不記得是誰了,他曾說過更徹底的話:我們平常以為英雄豪傑之士,其儀表堂堂確是與眾不同,其實,那多半是衣裳裝扮起來的,我們在畫像中見到的華盛頓和拿破崙,固然是弈弈赫赫,但如果我們在澡堂里遇見二公,赤條條一絲不掛,我們會要有異樣的感覺,會感覺得脫光了大家全是一樣。這話雖然有點玩世不恭,確有至理。
中國舊式士子出而問世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團和氣,兩句歪詩,三斤黃酒,四季衣裳;可見衣裳是要緊的。我的一位朋友,人品很高,就是衣裳「普羅」一些,曾隨著一夥人在上海最華貴的飯店裡開了一個房間,後來走出飯店,便再也不得進來,司閽的巡捕不準他進去,理由是此處不施捨。無論怎樣解釋也不得要領,結果是巡捕引他從後門進去,穿過廚房,到帳房內去理論。這不能怪那巡捕。我們幾曾看見過看家的狗咬過衣裳楚楚的客人?
衣裳穿得合適,煞費周章,所以內政部禮俗司雖然繪定了各種服裝的式樣,也並不曾推行,幸而沒有推行!自從我們剪了小辮兒以來,衣裳就沒有了體制,絕對自由,中西合璧的服裝也不算違警,這時候若再推行「國裝」,只是於錯雜紛歧之中更加重些紛擾罷了。
李鴻章出使外國的時候,袍褂頂戴,完全是「滿大人」的服裝。我雖無愛於滿清章制,但對於他的不穿西裝,確實是很佩服的。可是西裝的勢力畢竟太大了,到如今理發匠都是穿西裝的居多。我憶起了二十年前我穿西裝的一幕。那時候西裝還是一件比較新奇的事物,總覺得是有點「機械化」,其構成必相當復雜。一班幾十人要出洋,於是西裝逼人而來。試穿之日,適值嚴冬,或缺皮帶,或無領結,或襯衣未備,或外套未成,但零件雖然不齊,吉期不可延誤,所以一陣騷動,胡亂穿起,有的寬衣博帶如稻草人,有的細腰窄袖如馬戲丑,大體是赤著身體穿一層薄薄的西裝褲,凍得涕泗交流,雙膝打戰,那時的情景足當得起「沐猴而冠」四個字。當然後來技術漸漸精進,有的把褲腳管燙得筆直,視如第二生命,有的在衣袋裡插一塊和領結花色相同的手絹,儼然像是一個紳士,猛然一看,國籍都要發生問題。
西裝是有一定的標準的。譬如,做褲子的材料要厚,可是我看見過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穿夏布西裝褲,光線透穿,真是駭人!衣服的顏色要樸素沉重,可是我見過著名自詡講究穿衣裳的男子們,他們穿的是色彩刺目的寬格大條的材料,顏色驚人的襯衣,如火如荼的領結,那樣子只有在外國雜耍場的台上才偶然看得見!大概西裝破爛,固然不雅,但若嶄新而俗惡則更不可當。所謂洋場惡少,其氣味最下。
中國的四季衣裳,恐怕要比西裝更麻煩些。固然西裝講究起來也是不得了的,歷史上著名的一例,詹姆斯第一的朋友白金翰爵士有衣服一千六百二十五套。普通人有十套八套的就算很好了。中裝比較的花樣要多些,雖然終年一兩件長袍也能度日。中裝有一件好處,舒適。中裝像是變形蟲,沒有一定的形式,隨著穿的人身體變。不像西裝,肩膊上不用填麻布使你冒充寬肩膀,脖子上不用戴枷系索,褲子裡面有的是「生存空間」;而且冷暖平勻,不像西裝咽喉下面一塊只是一層薄襯衣,容易著涼,褲子兩邊插手袋處卻又厚至三層,特別郁熱!中國長袍還有一點妙處,馬彬和先生(英國人入我國籍)曾為文論之。他說這鍾形長袍是沒有差別的,平等的,一律地遮掩了貧富賢愚。馬先生自己就是穿一件藍長袍,他簡直崇拜長袍。據他看,長袍不勢利,沒有階級性,可是在中國,長袍同志也自成階級,雖然四川有些抬轎的也穿長袍。中裝固然比較隨便,但亦不可太隨便,例如脖子底下的鈕扣,在西裝可以不扣,長袍便非扣不可,否則便不合於「新生活」。再例如雖然在蚊蟲甚多的地方,褲腳管亦不可放進襪筒里去,做紹興師爺狀。
男女服裝之最大不同處,便是男裝之遮蓋身體無微不至,僅僅露出一張臉和兩只手可以吸取日光紫外線,女裝的趨勢,則求遮蓋愈少愈好。現在所謂旗袍,實際上只是大坎肩,因為兩臂已經齊根劃出。兩腿盡管細直如竹筷,扭曲如松根,也往往一雙雙地擺在外面。袖不蔽肘,赤足裸腿,從前在某處都曾懸為厲禁,在某一種意義上,我們並不惋惜。還有一點可以指出,男子的衣服,經若干年的演化,已達到一個固定的階段,式樣色彩大概是千篇一律的了,某一種人一定穿某一種衣服,身體丑也好,美也好,總是要罩上那麼一套。女子的衣裳則頗多個人的差異,仍保留大量的裝飾的動機,其間大有自由創造的餘地。既是創造,便有失敗,也有成功。成功者便是把身體的優點表彰出來,把劣點遮蓋起來;失敗者便是把劣點顯示出來,優點根本沒有。我每次從街上走回來,就感覺得我們除了優生學外,還缺乏婦女服裝雜志。不要以為婦女服裝是瑣細小事,法朗士說得好:「如果我死後還能在無數出版書籍當中有所選擇,你想我將選什麼呢?……在這未來的群籍之中我不想選小說,亦不選歷史,歷史若有興味亦無非小說。我的朋友,我僅要選一本時裝雜志,看我死後一世紀中婦女如何裝束。婦女裝束之能告訴我未來的人文,勝過於一切哲學家,小說家,預言家及學者。」
E. 平湖有哪些風俗習慣
平湖的風俗習慣
平湖鄉間婚俗,舊時大致有:「討八字」(或稱「拿八字」)、「拿糖」、「准日」(或稱「著日子」)、「對親」、「話親」、「擔盤」、「娶親」(即「結婚」)等婚俗禮儀。
「討八字」
舊時,孩子長到十來歲,就有熱心的媒人前來說媒。媒人以作伐為職業,極盡瞞、騙、討好之能事,去女方說男家怎樣富貴,小官官生得如何俊俏聰明等;去男方則說女家姑娘如何漂亮,其家規如何好等。然後向女方索要生辰八字,稱為「討八字」,請先生用毛筆在紅紙上寫好八個字,即:某年某月某日時辰,稱為「八字」也稱「年庚八字」。男方將女方拿來的「八字」,放在灶頭上祭灶君的香爐下,壓三天,焚香默禱。
男家看中某家姑娘,主動托媒人(俗稱「央出媒人」)去討「八字」。如果女家知道男家底細或者其它原因,不願出「八字」,認為門戶不當,則借口「伢姑娘歲數小」等理由,婉言拒絕。
男家將媒人拿來的「八字」,請算命先生「合八字」(或說「挑八字」)。女方與男方「八字」合得攏,就決定了這樁婚事。舊的訂婚,基本上都是「父母
之命,媒灼之言」。大多男女雙方在結婚前,從未見過面。由於這種舊俗,釀成了不少婚姻悲劇。
「拿糖」
「拿糖」就是合「八字」看親以後,男女雙方都表示同意,男方就托媒人送給女方金戒指、金耳環、糖果等禮物。然後女方將這些糖果分給鄰舍等,表示女兒已許諾人家,這就叫「拿糖」。
「准日」
是訂婚的第二項禮儀,請星相先生擇選一個「黃道吉日」,僅請長輩、媒人,一般設宴一桌或二桌。正禮:舊時,一般為8-10元;「四牲禮」(俗稱「籃頭肉」),一塊板肉約6-8斤、「帶腳腿」、雞、魚(鯉魚)、「花紅」(指媒人錢)。女家一般不邀客人,僅向鄰居分糖,以表明自己女兒已有配偶。
「對親」
正禮:舊時16-24元;「四牲禮」,也有折成現金,用紅包,包數包。(「花紅」、「准舅佬」紅包約2-4元,幾個舅佬包幾包);金耳環、金戒指、布料、絨線等。「對親」一般男家都要設宴邀請親朋好友,親友吃「對親」酒一般不送禮,但結婚時就要送禮,故俗稱吃「對親」為「下秧酒」。也有「著日子」、「對親」一次性操辦。「花紅」女方不能受,還要加半謝媒人。女方還要送一棵用紅紙包好的「萬年青」,一對「銅飯盂」等,祝日後新婚夫婦萬年長青,並要將男方送來的帶腳腿的腳爪頭,作為回禮品,俗稱「有腳氣」。
「話親」
舊時,孩子長到十六七歲,父母要為兒子操辦婚事。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協商婚期,俗稱「話親」、「話好日」,舊習,男方一般要提前五六個月去女方家約定,故往往經數次商定才同意。女方同意後,男方要請星相先生選擇黃道吉日,決定結婚之日(俗稱「好日」)「話親」用正禮實際是給女方置辦嫁妝(如馬桶、腳桶、被、櫥等),也有人家不拿正禮到「擔盤」一起拿。一般不擺酒席,僅請媒人、長輩。「話親」要適時,過早,女方說:「憂伢嫁妝不辦哩?」,過遲,女方說:「時間太緊塌伢面子(指嫁妝未辦好)」,所以「話親」對男方和媒人是個耗時間、費口舌的事,要耐心,說盡好話。
「擔盤」
舊時,「擔盤」之日,男女雙方都要辦酒席,這次男方給女方的正禮比較大,約40-60元,還要「四牲禮」、還有「准舅佬」、「鞋襪」紅包,「准舅」錢是給姑娘出嫁時,阿哥抱上轎的「辛苦鈿」;「鞋襪」錢是給新郎做鞋、襪(有時女方忘記,男方有話說:「沒鞋襪叫新郎赤腳來到女家」)。
到女方家吃「擔盤」酒的親戚、朋友要送禮,禮物大多是實物,也有紅包。
舊時,「擔盤」也有把正禮,以姑娘的年令折成實物,如十八歲姑娘,就送十八石米,十八甏黃酒,十八包乾果(桂圓、荔枝、棗子、糖等)。也有送十八段布(小扣土布),十八床被頭等。
「娶親」
「娶親」之日,男家稱「好日」,女家稱「嫁姑娘」。結婚這天,雙方都辦「喜酒」。至於排場,菜餚多少,以各方經濟條件而定,也有女方不辦酒席,
等結婚後三朝或十二朝設「回門酒」。娶親時男方給女方正禮,舊時80-100元,加上糕點,還有謝娘禮(一塊肋條肉,俗稱「肚皮疼籃頭」)。
結婚娶親,一般由男方抬花轎去迎親,路遠用船。迎親船,俗稱「親船」,要請「吹打大夫」,一路吹打,以助熱鬧。家境好的人家請「奏班」(民間也叫「徽堂鳴」),有的還要搭台,故稱「洋台奏班」,也有大夫、奏班一起請,新人拜堂時要有司儀唱禮。
陪嫁三件寶:
在平湖農村流傳著一句俗語:「結婚三日跑三朝,陪嫁姑娘不忘三件寶。」姑娘出嫁時,不論家境貧富,不論事情再忙,要為出嫁姑娘辦好三件寶。
紅蛋 ,女兒出嫁,女方的母親早就把8隻染紅的雞蛋,悄悄放在一隻新馬桶里(俗稱「子孫桶」),表示代代(蛋蛋)相傳、子孫興旺的意思。
鯉魚, 取親那天,男方備「六禮」有(雞、鯉魚、肉、煙、酒、「禮鈿」)送女方家,以答謝姑娘母親的生育之恩,稱「肚皮痛籃頭」但對「六禮」中的鯉魚不能收受,並要隨姑娘到男家,寓意男女雙方結親後,如魚得水,自由游動,經常來往,期望女兒不斷娘家之路。
萬年青,出嫁時,由女方喜娘或父母掘一棵茁壯的萬年青,在根莖上用紅紙包好,一般放在飯盂里,隨嫁到男方,日後種在男家屋前或屋後,象徵新婚夫妻的愛情四季常青,吉祥如意。這一習俗,流傳至今。
喂「糖飯」、吃「小夜飯」
舊時,在農村新娘出嫁都要喂「糖飯」和吃「小夜飯」。喂「糖飯」,是姑娘出嫁之日,先把姑娘的全部嫁妝,搬到屋前場上,當眾顯喜,稱「晾嫁妝」或「晾衣風」。新娘上花轎前要朝北坐在堂屋間,由母親或者哥嫂為新娘子喂「糖飯」,意是姑娘婚後生活甜蜜。然後,將准備好的兩碗飯,俗稱「衣食飯碗」,上面放著兩根長梗鹹菜,兩雙筷子,再放入面盆內,由女方廚師送出來,並要討喜錢。只有到面盆端出來,娶親隊伍方可起程。
吃「小夜飯」,是在新婚之夜,鬧新房的人們漸漸散去,由男方的長輩(一般是婆婆)端出女方嫁來的長梗鹹菜冷飯,在新床前請新郎新娘面朝南並肩坐著,各自把碗里的冷飯吃完,這就稱吃「小夜飯」,寓意夫妻同甘共苦,天長地久,新娘美容。
這種風俗相傳在元朝末年,當時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年輕落難時,找了一位馬氏姑娘,因家境貧寒,新婚之夜,馬氏姑娘好不容易找到一點大米,燒了兩碗粥,找到幾根長梗鹹菜,就這樣朱元璋和馬氏姑娘過了新婚之夜。後來,這一習俗就傳到了民間。
F. 我想知道在新加坡說普通話可以嗎
可以的,新加坡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華人,對然他們的普通話馬馬虎虎,但是如果你只是去旅遊的話夠和他們交流了,尤其是吃飯購物,是絕對沒問題的。
本次「重慶文化旅遊周」系列活動由市文化旅遊委、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共同舉辦,包括「重慶印象·美術作品展」「重慶印象·非遺作品展」和芭蕾舞劇《追尋香格里拉》專場演出3場活動。
「重慶印象·美術作品展」展出了以重慶城市為創作主題的40件作品。它們中既有重慶藝術家創作的中國畫,也有新加坡藝術家赴重慶采風創作的油畫、攝影作品等。
這些作品以不同視角和表現形式,展現了重慶山城、江城、不夜城的獨特都市風光、自然風景和民俗風情。現場吸引大量新加坡人駐足觀展和品讀。
重慶印象·非遺作品展」展出了重慶的國家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包括旗袍佩飾、苗綉、夏布、木版年畫、漆器等。
這些非遺產品全部是重慶非遺傳承人和掌握非遺技藝的工匠的匠心之作。據悉,這也是重慶「非遺技藝傳承+精準扶貧」創新實踐的首次赴海外展銷,銷售所得將全部投入到重慶貧困鄉鎮的非遺技藝培訓之中。
芭蕾舞劇《追尋香格里拉》專場演出則將於9月12日晚在新加坡Gateway劇場上演。
該劇是中國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曾獲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會演劇目銀獎、重慶市「五個一工程」獎,代表了重慶乃至中國西南的芭蕾舞水準。本次專場演出也是國家文化和旅遊部中秋「天涯共此時」品牌海外慶祝活動之一。
市文化旅遊委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在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框架下,重慶與新加坡的文化交流與旅遊互動愈發頻密,呈現欣欣向榮態勢。
G. 客家人新娘的衣著
蕉嶺客家人,是古代中原漢族的後裔,在長期手產生活中形成了客家人獨特的風俗習慣和傳統意識。
一、生產習俗
以耕田為主業,禾分早晚兩季。農忙時村人互幫互助,不計報酬。男人多外出謀生。理家與耕作由婦女擔任。傳統農具有犁耙、轆軸、腳頭、鐵扎、禾鐮、盪耙、木製龍骨水車等。
婦女上山割草代名叫割魯萁,客家婦女魯萁擔最有特色,一擔魯萁二頭共八捆,用竹杠勾索綁擔,四平八穩,舊時,園中種薴,婦女用其織為夏布,名曰家機布。另種黃麻以編繩,作蘿索、牛索等。
二、生活習俗
服飾 舊時用自織的織家機布制被和衣著,今已淘汰,清至民國初期,官吏豪紳及儒生穿長袍馬掛,平民男女服裝為開襟式,女的為在則開襟上衣,稱大襟衫,衣長齊膝,現在服飾多樣中西服盛行。
鞋帽 舊時有布鞋,俗名阿姆鞋。草鞋和粵俗傳統木履,現時的品種多,式樣日趨新穎,舊時冬天男人戴氈帽、禮帽和棉帽。婦女冬日戴帽(頭裙)藍布所做。
飲食 一日三餐,米飯為主。舊時早上用鍋煮飯,用罩撈把飯撈起,盛於飯曾瓦 中,供一天吃,傳統名菜、名吃有「蒜頭燜豬肉」、「燜狗肉」、「炒雞酒」、「鹽火局 雞」、「扣肉」、「蘸仔鴨」、「釀豆腐」、「魚生」、「仙人板」、「豬油板」、「鍋篤板」、「黃板」等。
民居 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客家民居是「圍龍屋」,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疇交錯的小丘前。其所採用的建築工藝,是中原漢族建築藝術中最先進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結合的形式,其結構一般是「一進三廳兩廂一圍」。屋前有一曬禾坪,大門之內,分上、中、下3個大廳;左右分兩廂或四廂,以兩廂向後延伸,形成馬蹄形的後圍,其特點是以南北子午為半軸,左右對稱,以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後的圍龍屋結合成一個大極形整體。
三、婚姻習俗
解放前,蕉嶺人的嫁娶分為「大行嫁」、「童養媳」、「等郎妹」、「二婚親」。大行嫁,多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程序有定親、納彩、迎親、拜堂鬧洞房、做三朝等禮節。迎親之日,女子穿旗袍、戴鳳冠、乘花轎,出嫁時,先行一童桃枝或榕枝開路,謂拖青,男家鼓樂迎親,花轎到男家後,新郎要踢轎門扶新娘入屋拜堂成親,舊時小戶人家生有男孩後,就向鄰近外姓人撿(收)一女孩,俗謂「細心舅」。待成年後於除夕晚成親,稱圓房,此為童養媳。等郎妹即舊時有些貧苦人家當時自己沒有兒子,先買個女孩來撫養,等自己生有男孩後,即配為偶,長大後即行婚配。有的媳婦長到十八歲,「小丈夫」才幾歲,故有「十八嬌妻三歲郎」的說法。二婚親即婦女再嫁,舊時多受歧視,新中國成立後,婚事新辦,大興文明之風,有集體婚禮、男到女家、旅行結婚、開茶話會等形式,婚禮簡朴而熱烈。
四、祭祀習俗
舊時,老人逝世,俗稱「過身」;安葬,俗稱「還山」。葬禮亦有許多繁文縟節,有錢人家還要延僧誦經(俗稱做齋)。蕉嶺縣用棺木土葬為尚,今已除舊習實行火葬,祭祀,蕉嶺各姓均有祖祠,設於縣城者為宗祠,設族中曰家襟祠亦稱祠堂。祭祀祖先分春祭與秋祭,春祭主要為掃墓形式,秋祭在八月,每姓各有祭日,從八月初一至秋分為止。但也有部分地區祭祀祖先日期七月半或其他時間。
H. 作文:尤溪的民風民俗
尤溪縣的生活習俗
勞動:封建時代,尤溪人民深受儒家「男尊女卑」、「男外女內」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禮教影響,千百年來,婦女纏足習俗上不視為勞動力,生產勞動全由男子承擔。婦女只在家中從事烹飪、洗滌、縫紉衣裳、納制布鞋、飼養禽畜等家務,有的還績麻績薴、捻線、織布、編草鞋、織草席草墊、編竹笠等。唯獨畲族婦女不纏足,參加上山下田勞動。民國以後,少數婦女不纏足,幫助男人勞作或經商,也有少數女子進學堂讀書。新中國成立後,廣大婦女得以解放,女子受教育逐漸普及,女子參加社會勞動不斷增多。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時,青年婦女開始被定為勞動力,每月有出勤定額,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從此婦女參加生產勞動,做工經商日益增多。國家機關、學校、廠礦、企事業單位都吸收了許多婦女參加腦力和體力勞動。現在,成年女子與男子一樣,參加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蔚成風氣。
飲食:尤溪人民習慣主食大米飯。通常吃撈飯,方法是大米入鍋煮沸幾分鍾後,用笊籬撈出倒入木飯甑蒸熟而成。有的鍋里留一些米飯煮成粥當早餐,有的晚餐煮粥或雜糧補充,也有的一天三餐飯量一起做。尤溪解放以前,水稻產量不高,自產稻穀不能自給,廣大勞動人民只能種植雜糧添飽,只有地主富豪官紳人家能三餐享用大米飯。雜糧以甘薯最多,收成季節,有的鮮蒸甘薯當飯食,有的刨成絲曬干儲藏叫番薯米,供常年與大米混煮食用。小麥種植不多,麵粉、面條和線面,多為外來商品。尤溪有用燦米加工成粉干,也有用粳米、糯米舂成白粿或糍粑。這幾種都算精製食品,一般只在節日和招待客人時食用。雜糧還有少量的山禾、大麥、苦麥、蕎麥、粟籽、高梁、玉米、小米等。副食品以蔬菜瓠瓜為主,輔以竹筍和野生菇類,以及田間的泥鰍、黃鱔、蝦、螺,溪澗中的魚、鱉、蛙、蜆。家養的雞、鴨、兔、豬等肉類和蛋,只能在節日或招待客人和辦酒席時食用。瓜、菜有季節性,盛產期間,須拿出一部分用鹽腌制、糟藏、酒漬、醋浸、曬乾等方法儲藏供缺菜時食用。飲料有茶和糯米黃酒。調味品以海鹽為主,富戶有用醬油、蝦油。
新中國成立後,尤溪水稻產量逐步提高,廣大人民才能以大米飯為平常主食。在糧食定量供應取消之後麵粉、面條、糍、粿逐步成為較普遍的食品。煮飯方法,改為燉飯或燜飯。城鎮家庭,早晨多為吃粥,農村家庭,保持三餐干飯習慣。副食品除蔬菜野味外,雞、鴨、豬、羊、牛肉,蛋、魚和貝類大量增加。飲料除茶和糯米酒外,增加了各種白酒、果酒、飲料、果汁、啤酒、汽水。調味品除鹽外,還常用醬油、蝦油、味精等。
20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科學技術發展和進步,農業生產能力大幅提高。主、副食品已相當豐富,三餐飯食已由過去的溫飽型向健康營養型轉變。隨著家務勞動的社會化,許多城鎮家庭早餐已不煮飯,改食牛奶、豆漿、饅頭、包子、油條、油餅、麵包、蛋糕等,或乾脆全家人到餐館用早餐。農村家庭三餐仍吃干飯。辦酒席時,用上啤酒、白酒和各種飲料已相當普遍。豬肉已成為平常菜餚。醬油、蝦油、味精及其他調味品農家已普遍使用,不再被視為奢侈品了。
衣著:清未民初,尤溪男女通常穿大襟上衣,是有領有袖,大前襟由左掩右,右側套底,襟口縫以領紐扣、右肩紐扣、腋下紐扣相扣住,紐和襻都以斜布條卷縫製成。下衣是便褲,寬褲深襠。女上裝袖子稍短,袖口寬,俗叫馬蹄腕。並在襟邊、袖口、褲腳口加裝飾花邊,有圍著褲的禮裙(為有褶有花邊的裙,但不常穿)。男女衣料皆以棉布或薴布為主,富戶和官紳才穿綢緞綾羅和毛織品。棉布絲綢均為外來商品。土產薴布(俗叫夏布),染青或藍色,為勞動人家常用的衣料。富戶、官紳和讀書人有穿棉、絲布料的長衫,外加穿坎肩,即為禮服。民國十幾年後,男上衣逐漸改為對襟(俗呼對面扣),領用雙層布反褶,前襟綴雙口袋或三、四個口袋;女裝袖口逐漸改窄。之後,男裝又出現中山裝;女裝有旗袍、短袖衫加筒裙等款式。青年男女褲都是圍腰窄褲頭,直襠,布料以機織棉布為主,內衣開始用針織品。
新中國建立後,縣城和青年男女裝以反領對襟的中山裝為主要款式,農村中、老年婦女上裝仍以大襟為主要款式,中、老年男上裝也仍以對襟為主要款式。之後女上裝出現反領對襟款式;還有袖口另接一小段雙層布料開口並加紐束緊的內衣襯衫式,也作為男女外衣款式流行。男褲型以圍腰窄褲頭開檔加紐褲腳反口為主要款式。
20世紀80年起,服裝普遍商品化,服裝型式、花樣的設計製作逐漸多樣化,尤其是女裝。男裝春秋裝普遍流行西裝、夾克衫和休閑衫;夏裝上衣流行機織短袖圓領或V型領、反領三種款式的T恤衫,襯衫仍為男上裝主要款式。女裝更是五花八門;夏季以旗袍,連衣裙,長、短裙、反領襯衣款式較流行;秋冬季的上裝仍以反領對襟款式為主。農村的老年婦女仍有穿大襟上裝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著裝已朝著多樣化、個性化方向發展。
鞋:解放前,尤溪人民穿的鞋多是婦女手工製作的布鞋。鞋底用布片層層疊糊,厚約一厘米左右,有包邊與不包邊兩種,然後用薴索密針穿扎後,上鞋面而成。男鞋面是黑色布,有圓口、尖口、深口加舌三種款式。纏足婦女的鞋面多用色布,製成尖頭翹鼻、鞋幫綉花,後跟加寸許高木履(俗叫色褲鞋)。平腳婦女鞋樣隨男式,只是鞋面加橫帶紐。而後,出現了布面膠底或皮底鞋、全皮鞋、膠鞋。但那時人們生活水平低,所穿的鞋子大多還是自製布鞋。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後,多數人穿商品鞋,品種花樣也逐漸增多,有長統、短統、深口、淺口、通花、涼鞋。用料有全皮、人造革、布料、塑料、橡膠,或單用或配合用。現在,男女老少穿的鞋隨時都能從市場買到,穿皮鞋已極為普遍。膠鞋多為未成年人穿用,成年人多在勞作時穿,原自製的布鞋僅有老年人還偶有穿著,極少人再做布鞋了。
襪和帽:民國以前,尤溪人民穿襪戴帽並不普遍。只是富戶和官紳士子及六七十歲以上老人穿襪子,襪子用白布自己縫制的。民國時期才有針織長筒襪。纏足婦女則以裹足布纏腳,外罩褶箍;禁纏足後穿針織襪。官家有冠,民間老人和嬰幼兒戴用布或緞做的帽。嬰幼兒及老年婦女帽型有兩種:一種有帽頂;另一種無頂(俗叫帽箍)。老年男人多帶有頂布制的瓜皮帽。後來逐漸有了紗線編織帽,羊毛線編織帽、呢帽,型式有加邊的和加帽沿的。現在,人們穿襪子已相當普遍。帽子盡管款式、花色、用料多樣,品種繁多,但尤溪人民戴帽子的還多是老年人和嬰幼兒,一般人只在夏季出門時防曬,戴遮太陽的草帽,或各種款式的「太陽帽」。有部分青年女子將帽子作為一種飾品用。
房屋:尤溪人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杉木結構,單層,一字橫展,長方形。小的三個單元,大的五個單元,左右對稱,中間前為大廳,後為後堂,前後左右有走廊,多不設大門;前面不留走廊的,多設前後大門。縱深一般有3間,前兩間連通為寢室,後一間為廚房,屋面前後兩坡水,遮瓦片。上述為通常房屋建築格局。還有一種院落建築型式:在一字長方形(俗呼正厝)的前面,左右兩側各建日字形或目字形的書院(俗呼歸頭或轉頭),圍成「冂」形天井,屋面各向左右坡水,承於正厝前坡水之下,天井正面多有圍牆並設大門。有的在書院前面再橫建二堂與正厝平行,縱深一般只有一間或兩間,有的二堂前面再建書院,有的再建第三堂。第三堂一般只有一開間。有的在正厝左右兩側再建扶厝,縱深與正厝相同,兩開間,前面開一小廳,其後縱分為2間。兩側為縱廊,最後為廚房。扶厝與正厝、二堂、三堂有過水亭相連。更大的還可以有二縱三縱左右扶厝。所有房屋隔間,多圍木板或竹筋土灰壁。部分村鎮,三堂六縱大厝周邊均築土牆,圍成堡壘式建築群。舊式房屋大多單層,有的有閣樓、半樓,其樓層多作為存貯使用。房屋的座落和朝向以及圍牆大門朝向都有講究。畲族小村,還有全用毛竹構建的房屋,連屋面也用竹片遮蓋。
新中國建立之後至20世紀70年代,新建民房普遍是雙層,少數是多層的,但不拘左右對稱和前廳後堂格局,也較少有院落建築群式。鄉村建築多以木結構、土木結構、磚木結構為主。廁所也多在房屋以外另建。20世紀80年代後所建民房,多為磚木結構或磚混結構。世紀未,城鎮所在地新建房屋主要為磚混或框架多層結構,鄉村新建民房多以磚混結構為主,屋面仍以遮瓦片居多。城區舊城改造和農村新村建設,多為套房式多層建築,內設衛生間。
I. 郁達夫的《立秋之夜》如何理解
理解:
二人走到一處三岔路口了。穿洋服的立下來停了一停。穿長衫的走近的穿洋服的身邊,腳也不停下來,仍復慢慢地前進。穿洋服的一邊跟著,一邊問說:
「你為什麼不進這岔路回去?」
這里就體現了東西方的不同.那時的東方循規蹈矩,一直前行,沒有絲毫的考慮,而西方則會停下來考慮一下,選擇最適宜的.這也應該是作者對當時舊中國的當權者的一種鄙視或是憤慨
原文:
黝黑的天空里,明星如棋子似地散布在那裡。比較狂猛的大風,在高處嗚嗚地響。馬路上行人不多,但也不斷。汽車過處,或天風落下來,阿斯法兒脫的路上,時時轉起一陣黃沙。是穿著單衣覺得不熱的時侯。馬路兩旁永夜不熄的電燈,比前半夜減了光輝,各家店門已關上了。
兩人盡默默地在馬路上走。後面一個穿著一套半舊的夏布洋服,前面的穿著不流行的白紡綢長衫。他們兩個原是朋友,穿著洋服的是在訪一個同鄉的歸途,穿長衫的是從一個將赴美國的同志那裡回來,二人系在馬路上偶然遇著的,二都是失業者。
「你上哪裡去?」
走了一段,穿洋服的問穿長衫的說。
穿長衫的沒有回話,默默地走了一段,頭也不朝轉來,反問穿洋服的說:
「你上啊里去?」
穿洋服的也不回答,默默地盡沿了電車線路在那裡走。二人正走到一處電車停留處,後面一乘回車庫去的未次電車來了。穿長衫的立下來停了一停,等後面的穿洋服的。穿洋服的慢慢走到穿長衫的身邊的時侯,停下的電車又開出去了。
「你為什麼不坐了這電車回去?」
穿長衫的問穿洋服的說。穿洋服的不答,卻腳也不停慢慢地向前走了,穿長衫的就在後面跟著。
二人走到一處三岔路口了。穿洋服的立下來停了一停。穿長衫的走近的穿洋服的身邊,腳也不停下來,仍復慢慢地前進。穿洋服的一邊跟著,一邊問說:
「你為什麼不進這岔路回去?」
二人默默地前去,他們的影子漸漸兒離三岔路口遠了下去,小了下去;過了一忽,他們的影子就完全被夜氣吞沒了。三岔路口,落了天風,轉起了一陣黃沙。比較狂猛的風,嗚嗚地在高處響著。一乘汽車來了,三岔路口又轉起了一陣黃沙,這是立秋的晚上。
作者:
郁達夫通五門外語,分別為日語、英語、德語、法語、馬來西亞語。1896年12月7日出生於浙江富陽滿洲弄(今達夫弄)的一個普通家庭。三歲喪父,家庭窘迫。兄弟三人,大哥干農活,二哥打工。七歲入私塾。九歲便能賦詩。
1908就讀於富陽縣立高等小學堂。
1910年考入杭州府中學堂(與徐志摩同學),後又到嘉興府中學堂和美國教會學堂等校學習。因參與學潮被校方開除,次年春改讀蕙蘭中學。
1913年,9月隨長兄郁曼陀去日本留學。1914年7月考入日本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醫科部。畢業後被分發至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三部。
1916年改讀法學部政治學科。
1917年7月畢業,進入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學習。
1921年6月,郁達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組織成立創造社,擔任《創造季刊》、《創造月刊》、《洪水》半月刊編輯,同年10月,出版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由此奠定了郁達夫在新文學運動中的重要地位。
J. 客家婦女頭帶什麼帽
縣客家人的衣著穿戴,包括衣服、鞋、帽、裙、帕、首飾和雨具等項。古時衣著為漢唐服制遺風,比較古樸、大方,偏寬偏長,色偏深,多黑、藍、灰色,只有夏季用薴麻紡織的白布,富家用白綢緞,直至清未仍大體如此。茲分別略述如下:衣服 平時一船人家衣服,男女無多大區別,上衣是「大襟衫」。右邊斜下開襟,安布鈕扣,講究的用銅鈕,女服只在襟邊加一二條邊(講究的綉花邊),以示男女之別。衣服袖子寬長,袖口寬一尺左右。男裝另一式是「長衫」,俗稱「四圍齊」,長度以能遮蓋「腳眼仁」為准,此衫作禮服用,講究的外加穿「馬褂」,配上小官帽(俗稱「欖豉帽」),在年節或作客時才穿,褲子,則男女基本無別,一律寬頭大腳,褲腰是用較軟的布做的,穿時用紗織布帶(俗稱「褲頭帶」)扎緊,或乾脆不用布帶,將褲頭較叉絞緊反扎於內即可。褲管(俗稱「褲腳」)寬1尺8至2尺,一個褲筒穿兩條腿也還很寬,如果裁去一截,就象當今流行的時裝「裙褲」。
舊時,一船男女都不穿「底褲」(內褲),講究者多穿一件較短的長褲就是了,內衣,則一船都穿,俗稱「褂子」、「留眠衫」,有「大襟」、「正襟」兩式,比外衣狹窄,講究穿著內衣、內褲是近代以後的事。
寒暑服式無多大區別,只是暑天穿薄布,薴麻布(俗稱「夏布」),冬天用厚布。冬春禦寒之衣服則統稱「寒衣」,一般有「夾襖」,(即雙重厚布製成的外衣)、「棉襖」(棉衣)、「棉背褡」、羊毛衫,富裕人家多有皮襖。下套穿棉製「馬褲」,「馬褲」樣式古怪,只做兩條「腿」,左右各一,互不相聯,無褲腰,穿時左右腿各穿一條,上邊有一布條,將布帶結扎在褲頭上即可。
成人衣服大抵如此,其色澤多偏黑、藍、灰色。布是自己用棉花、薴麻紡織的,俗稱「家機布」,本色白底,用土染料染漂而成各色,染料是土製「靛粉」,也有用「薯莨」、「土珠」或「烏臼樹」等草木熬水染色的。
小孩至三、四歲穿的衣服,多不用鈕扣,只用布帶扎緊,上身為襟式,下身為「開襠褲」。一般要在六、七歲入學前,才制著成人式衣服。富豪之家則穿綾羅綢緞。明清二朝間,在梅州地方出產有「程鄉繭」絲綢布,後來,由於四川天府綢布(俗稱「府綢」)打進來,「程鄉繭」便衰落了,至清未即已停產。近代以後,由於受西方機織布沖擊,不但衣著用布逐漸改進、服式也隨之改裝。男裝先多穿正襟、七鈕、四代的「唐裝」。接著就有「中山裝」、「西裝」;女裝也逐漸由偏寬偏長改為窄而短,也有穿正襟式,時髦者穿「旗袍」(滿族女裝)。青年男女則多穿「夏威夷」式。近40年來,受國內外服飾的交流影響,客家人的衣著亦隨「大流」,帶有原來特色的東西雖多已不復存在,但仍各有偏重,如:中老年男人多穿中山裝;中青年婦女多穿正襟男式服;七、八十年代中青年則崇尚西裝、時裝、女的穿裙,還有穿「旗袍」者。
鞋、帽、裙、帕。舊時,客家人(尤其是農民)不甚講究鞋帽等物,露頭、赤足,照樣幹活和出圩入市,但逢年過節或出門作客,則很注意衣著穿戴的完整。鞋,舊時,一般人只有布鞋、草鞋,惟富者才冬天有棉鞋,而皮鞋則是近代以後才有的。
布鞋都是自製的。男式叫「阿公鞋」,女式叫「阿婆鞋」,布底(用舊布糊成幾十層的「布泊」),布面(普通人家用「家機布」,有的有錢人家用綢緞),鞋面顏色多為黑色。鞋式是寬口船型,不用鞋帶,俗稱「懶人鞋」。這種鞋今天仍然流行,市場有售,只是已換成膠底或塑料底,用機器製成,舊時,女裝鞋還有「綉花鞋」,用綢緞或絨布為面,鞋面綉花或鞋頭部鑲花。多為富家仕女穿著。 草鞋有兩種,一種是用干稻草紡織的(俗稱「稈草鞋」),用麻繩為「經」、草索為緯,編成「腳底形」。前頭兩邊及後邊「鞋跟」用繩帶串起即穿著,製作經濟簡便,一面穿舊了還可以「反底」再穿。這是勞動用鞋,幾天穿一雙,另一種鞋是「布泊」底(後來改用「車輪膠底」前頭一個「鞋鼻」,左右各兩個布「耳」,後邊「 布跟」(俗稱「鞋」)都留有「眼」,用薴索紮好後,用布帶串起,即可穿著。男女鞋樣相同。舊時,多為勞動,挑擔、走路時穿著。這種草鞋比「稈草鞋」耐穿。客家婦女大多都會製作。現在,上述兩種草鞋都已絕跡。被膠鞋、皮鞋所代替,穿膠鞋是近代才興起的,開始均是南洋進口的「力士鞋」,後來有「回力鞋」、「球鞋」等。皮鞋是更後才興起。這與全國各地差不多。
棉鞋,又稱「老人鞋」、「過冬鞋」,形款與阿婆鞋一樣,裡面用棉花為絮。供老人冬天穿著,多為富裕人家才有,有錢人或有官職的人還穿「靴」(俗稱「官鞋」)。與古裝戲里的靴一個樣式。
穿鞋,除草鞋外,都須穿襪。古時有布襪、線紗襪兩種。穿絲襪,尼龍襪是現代的事。冬天,有的老人穿羊毛襪。帽,客家人一般對帽子不太講究,平常戴者少,這可能與南方天氣溫暖,空氣清爽,少風沙有關。舊時,男的有「小官帽」(欖豉帽)、「風帽」、蒙面式「夜帽」,後來有南洋進口的「狗氈帽」(西洋禮帽)。「太陽帽」(硬殼禮帽);女的有「布帽」,用絨布製成),羊毛帽,也有人戴「風帽」;小孩(幼兒 )布帽是圓圈形。前面是頭形(或稱「貓頭形」)有布絆套在頦下,也有講線紗織成布袋形,一頭結紮成「花」。近幾十年來,除小孩、幼兒帽仍基本保留舊式外,老、中青年的帽子幾乎全部換了式樣,而且區別不大。老年人多戴棉帽、絨帽、風帽,甚至皮帽;中青年人多戴陸軍帽,時裝風帽,而且男女無大區別。 裙,客家裙兩種,一種是舊時婦女穿的,作為「衣著」的「百褶裙」,布質、很長(齊腳眼),後來越穿越短,只齊膝下,「五四」後定為「學生裙」,至今仍流行。有些變成了露膝的「超短裙」,只有年輕姑娘穿。衣裙還有一式「連衣裙」上衣、裙聯在一起,背後開半襟,裝鈕扣。這種裙過去多為少年、兒童穿著,後來青年婦女也穿。這兩種衣裙本是舊時流傳的,因近幾十年來幾乎絕跡,一「翻新」,人們把它當作「時裝」,就像穿「旗袍」當作「時裝」一樣。 另有一種裙,客家人叫「裙子」、「圍裙」,是指「圍身裙」。這種「裙子」是婦女用的,按各人胸圍尺寸,用布製成。上端呈梯形,下邊長方形。上釘一鈕絆,扣在上衣頭鈕上,裙左右各釘上一條特製的「裙帶」(帶端有紗纓)扎在背上,把上身圍緊。所以叫「圍身裙」。裙邊上用其他顏色的布縫一寸寬的邊、配著衣服穿,甚好看。「圍身裙」的作用有多種:一是裝飾;二是可遮蓋上衣,以免弄臟,亦可起束胸作用;三是可作「頭帕」,包紮在頭上,當帽子用;四是可作手巾包東西。過去,在客家地區,每個婦女都有一二條裙子。梅縣西陽、白宮一帶婦女的裙子特別講究,一律用藍布、鑲白邊,做工精緻,當作頭帕紮起時,就似一頂特製的帽子,很好看。 帕,亦有兩種,一種是手巾(汗巾),客家人稱為「手帕」,這是每人都隨身攜帶的,至今如此。另一種帕是指婦女用的「頭巾」俗稱「東頭帕」(即包頭布)。舊時,客家婦女都用,近四五十年較少,但興寧、五華、龍川等地較年老的客家婦女仍然使用。這種「頭帕」不像「裙子」,不釘帶子,只用方形布一塊包紮在頭或只包結在發髻上。 首飾 舊時婦女用物較講究、多樣,主要是頭上飾物,古時婦女梳「高髻」、飾物一般有簪子、毛鍤、耳扒,富家婦女還有簪花。一般婦女都戴耳環或耳塞、戴手鐲。手鐲有紐絲手鐲、龍頭手鐲、蒜芎手鐲,多銀質,富裕人家有金質的,還有玉石手鐲。戴戒指則男女都有,一般都戴金戒指。項鏈較少人戴,有的也多放在箱里,平時少戴在身上。小孩子普遍要戴銀手鐲、銀腳鐲,鐲圈上串幾個小響鈴,便於循鈴聲而找到孩子。
隨著婦女發式的改變,用首飾的逐漸少了。清末民初,客家婦女由梳「高髻」改為梳「盤龍」(俗稱「圓頭」),梳妝簡便多了,只把辮子紐起盤結在後腦,像龍盤起扎緊,插上一支「毛鍤」就行了。其他飾物也就省去了。後來又改妝,婦女多剪短發,不必梳頭,頭飾就全免了。手鐲、戒指也少人戴,但還要戴耳環或穿耳塞。
雨具 客家人的雨具,主要是雨傘、竹笠、涼帽、草帽、蓑衣、雨衣。
雨傘。俗稱「遮子」,有紙傘和布傘兩種。紙傘,用竹為架,用紗紙蒙頂,用桐油漆,一律長柄。布傘,用鐵木(或純用鐵)「結構用布蒙頂,有長柄、短柄兩種。舊時多用紙傘,近代全被布傘取代。近十多年來又大多使用尼龍布面的雨傘,還有自動傘、折骨傘等。
竹笠。舊時各地多是圓形尖頂式,民國後有圓形圓頂式,開始稱為「童軍笠」,後稱「學生笠」,至今流行。 涼帽,有兩種,一種是用竹篾織成圓圈,中間穿孔,周圍用布條縫掛,戴在頭上露出發髻、發髻上用毛鍤或竹片橫插、使帽穩定。另一種是在竹笠周圍縫掛布條。布多是疏紋的,以便通風。廣州郊區流行的篾織圓圈式涼帽,與過去興梅婦女戴的涼帽相同,因為他們多是古嘉應州(今梅州)遷移去的;閩西南客家婦女戴的多是竹笠加布條式的涼帽。在梅州市各縣,反而早已沒人戴涼帽了。
草帽。是用麥稈編織的圓頂竹笠形的帽子,故稱草帽。主要用來晴天遮太陽,下雨天不適用,被雨淋後的草帽易發霉。這種草帽至今仍流行。
蓑衣。有兩種,一種是用棕毛編制的,披在背上,既能擋風雨又很暖和;另一種用山上的箬竹編制,優點是較輕便,但不如棕蓑衣耐用、暖和
www.8690.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