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春節手工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Ⅱ 中國傳統文化 剪紙
1、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2、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以、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 。
3、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剪紙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內容意義:
1、民間剪紙善於把多種物象組合在一起,並產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結果。無論用一個或多個形象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構象」來造型,而不是根據客觀的自然形態來造型,同時,又善於用比興的手法創造出來多種吉祥物,把約定成俗的形象組合起來表達自己的心理。
2、追求吉祥的喻意成為意象組合的最終目的之一。地域的封閉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災害等逆境的侵擾,激發了人們對美滿幸福生活的渴求。人們祈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這種樸素的願望,便借托剪紙傳達出來。
Ⅲ 誰知道窗花怎麼貼
1、貼窗花首先應該確保窗花的表面干凈,確保牆面以及所貼玻璃干凈整潔,不含有雜質。
2、可以先用固體膠塗抹在窗花的後面,可以粘得比較牢,到了第二年可以更好地取下來。
3、窗花可以選擇在窗戶上面貼,也可以選擇貼在門上。要貼在比較正中的位置,要保持對稱,才會更加好看。
4、貼窗花大部分都是採用正貼方式,像財字或者福字,寓意著財到福到,可以用倒著貼的方式。
Ⅳ 為什麼過年家家都要貼窗花
貼窗花不是必須要貼的,只不過窗花比大多數貼紙要漂亮、精緻,正是傳統手工藝、古代人們的智慧的結晶。
從古至今,中國一直沿襲著過年要貼對聯、貼福字、貼窗花等既鮮艷又喜慶的東西,人們認為紅色代表紅紅火火的日子,所以這些代表福氣的東西都是紅色的。在古代的時候人們都是手工剪窗花,人們用紅色的圓形的紙折疊,利用對稱性裁剪出漂亮的窗花,剪出來的窗花,好多地方都是鏤空的,看起來簡約又漂亮,但是一般的貼紙上邊的都是圖畫,沒有那麼多繁瑣的工序,即使它顏色鮮艷亮麗,還是沒有裁剪出來的窗花受人喜歡。
從窗花中也可以看出廣大人民的智慧、手工藝的精巧,窗花的樣式各異、裁剪時精細的工藝都讓我們為之震撼,所以在看到窗花的時候,我們都忍不住被它的魅力所吸引,並且把它帶回家貼在窗戶上為我們的新年帶來福氣。
Ⅳ 一種習俗,貼窗花的起源與歷史是什麼
為了紀念歂頊、黃帝和後羿與一隻金烏大戰並讓後人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光明,人們把太陽重新升起的這天叫做元旦,期望以後的日子每天都有新的越來越好的變化;人們還剪紙將這場戰斗記錄下來,貼在窗戶上,表示紀念,於是留下了元旦貼窗花的習俗。
關於剪紙手工藝術的歷史,即真正意義上的剪紙,應該從紙的出現開始。漢代紙的發明促使了剪紙的出現、發展與普及。紙張是一種很容易霉爛的材料,在我國東南部地區氣候濕潤,再加上當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時間一長紙張製品就霉爛,而民間剪紙又是一種大眾化的東西,人們不會象珍寶一樣保存起來,搞壞了自己還可以再剪。而在我國西北地區天干少雨,氣候乾燥,紙張也不易霉爛,這也可能是新疆吐魯番地區發現北朝剪紙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紙——紙花唐代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杜甫詩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就已流傳民間。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均可看出當時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頡,其鏤花木版紋樣具有剪紙特色,如現藏日本正倉院的「對羊」,其羊的紋樣就是典型的剪紙手工藝術表現手法。唐代民間還出現了利用剪紙形式製作的漏版印花板,人們用厚紙雕刻成花版,將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麗的圖案。
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如成為民間禮品的「禮花」,貼於窗上的「窗花」,或用於燈彩、茶盞的裝飾。宋代民間剪紙的運用范圍逐漸擴大,江西吉州窯將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通過上釉、燒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間還採用剪紙的形式,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戲的人物造型;藍印花布工藝製作的鏤花製版是用油紙板雕鏤成紋,刮漿印花的花版紋樣就是採用剪紙的技法,有陰、陽刻之分,長線要割斷,以點分虛實。
Ⅵ 貼窗花的起源與歷史是什麼
起源:《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戰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銀箔鏤空刻花,都與剪紙如出一轍,它們的出現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宋、元以後,剪貼窗花迎春的時間便由立春改為春節,人們用剪紙表達自己慶賀春來人間的歡樂心情。窗花是貼在窗紙或窗戶玻璃上的剪紙。過去無論南方北方,春節期間都貼窗花。
南方只結婚時才貼,春節一般不貼了。而北方貼窗花還盛行,在河北豐寧,春節期間若誰家未貼窗花,人們就會猜測這個家庭是否出了事。
剪紙品種之一。為烘托節日氣氛,廣大農村春節前在窗子上張貼的剪紙。窗花的樣式,一般比較自由,除了貼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團花」之外,其外廓都沒有什麼限制。
由於適應一般的窗格,和避免影響照明,其尺寸都不太大,且要注意鏤空透亮。為了增強藝術效果,創造濃烈的氣氛,一個窗子往往貼許多窗花,或在內容上配套,或在形式上呼應。窗花的題材內容非常廣泛,以戲曲故事數量較大。貼窗花北方較為普遍。
(6)手工旗袍貼窗花擴展閱讀
窗花的表現題材極其廣博,舉凡戲劇人物、歷史傳說、花鳥魚蟲、山水風景、現實生活及吉祥圖案均可成為窗花的表現內容,可謂無所不有。但最多的是花卉動物、喜慶吉祥紋樣。
常以「吉祥喜慶」、「豐年求祥」、「五穀豐登」、「人畜興旺」、「連年有餘」、「貴花祥鳥」等為主體。「龍鳳成祥」永遠是中國民間藝術的主題,龍鳳造型優美,刻畫細致、准確的表達了人們祈福求祥的心理。
窗花的表現題材也有故事、人物、戲曲、習俗等,多流行於黃河流域及北方農村,常見的有三國戲、水滸戲、西遊戲、民間故事以及地方戲的人物造型和戲曲情節。
Ⅶ 過年為什麼要貼窗花 它的來歷是什麼 中國什麼地方有這樣的傳統
相傳春節貼窗花的習俗,始於遠古,是由一個古代傳說演變而成的。
貼窗花是春節節日里的一個重要環節,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能為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做到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窗花是有各種顏色、各種圖案的民間剪紙藝術品。這種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間風俗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山西民間的剪紙,尤其是窗花剪紙,充滿山西民間的鄉土氣息,濃郁的鄉土風味,表示了農民對未來生活寄託的美好希望。
(7)手工旗袍貼窗花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每年小年之前都會把往年的窗花撕下來,重新貼上新一年的窗花。
2、貼新窗花之前,最好把原來貼窗花的位置用牙膏或者小功打清洗干凈,並晾乾保證貼窗花的位置干凈無污點。
3、貼窗花要從玻璃裡面貼,這樣就不會被外面的雨水或者雪水淋濕,也不會被風刮壞了,不過也要注意,窗花的圖案是要朝著外面的,從外面走進來的人,看到的是艷麗的窗花,才能表達出它最美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