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題寫一篇作文
在1931年9月18日,
由於中國當局軟弱無能以及無限的放縱,使得日本關東軍展開了對中國的全面侵略戰爭。再加上國民黨奉行的不抵抗政策,在短短幾天內,東北三省全部淪陷,祖國大片的大好河山就這樣拱手送人,舉國上下,沒有一個人不痛心。要知道,幾千萬父老鄉親就這樣成了亡國奴,受盡了欺凌。還有隨後發生的「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這一個個慘烈的歷史場面,終於讓我們認識到,如果再不抵抗,侵略者的鐵蹄將踏遍整個中國;如果再不將「東亞病夫」的帽子摘掉,中國將成為全世界的笑柄。
在這樣的環境下沉睡在東方之巔的中國蘇醒了,這頭雄獅終於發威了!在毛澤東等人的領導下,我們開始了自己的反抗。八年抗戰中,有多少名字值得我們記住?「狼牙山五壯士」、「劉胡蘭」……這些前輩們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終於為中國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今天,在科技與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中國已經走出了曾經的屈辱與落後,走向了繁榮與富強。你瞧,2008年8月8日,我國第一次舉辦了奧運會;2008年10月15日,太空中第一次出現了中國人的身影……在這一次次的歡悅背後,祖國那屈辱的歷史我們又怎能忘記?雖然前輩們為我們創造了安逸的生活環境,但仍是還有很多問題等待我們去解決,還有很多的困難等著我們去攻克。像前不久的釣魚島事件,仍是向我們證明,中國只有更強大才能站穩腳跟,作為新時代的我們,理當擔負起這份責任,才能讓中國這只金雞,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屹立在太平洋上,永遠不倒!盡管我們還是小學生,但還是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報效祖國——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為自己乃至祖國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❷ 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的民俗習慣
中華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
1 、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 、 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8.2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0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5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綉,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綉
20、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廣西,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萬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1、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7.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33、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0.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 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綉、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6、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37、納西族:分布在雲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38、怒 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人口2.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43、水 族、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45、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萬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會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35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舞
49、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50、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1、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7萬餘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2、瑤 族: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人口1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657萬餘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2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459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6、壯 族:分布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555萬餘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6404739.html?md=3
華夏族是個逐步融合化擴大化的概念。公元前4000年,青藏高原居住著古藏緬族,河西走廊和黃土高原北部居住著夏族(首都今寶雞市),晉南關中洛陽一帶居住著華族(首都今淮陽縣),淮河以南和漢江流域居住著蚩尤的先人。公元前2700年夏族領袖黃帝東進,戰勝華族領袖炎帝,並在今新鄭縣定都,後來二族將漢江和淮河的領袖蚩尤滅掉,占據整個中原,華夏二族逐漸融合成華夏族。禹的兒子啟破壞禪讓制,建立了聯邦制的夏王朝,定都登封縣,這是華夏族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政權。夏國所直屬的領土只包括中原和晉南,夏族老家黃土高原和河西走廊已經被藏緬族和吐火羅人占據,遺留在當地的夏族接受異族的殖民統治。
公元前1550年,居住在今商丘北一帶的商部落(當時稱東夷)滅掉夏中央,成了中原的主人,領土比夏朝多了徐州和山東西部。東夷在血緣上介於華夏族和通古斯族之間,外貌上與華夏族區別不太大,他們的區別主要在文化上,可稱為華夏別支。經過500年統治,商部落完全華夏化。
公元前1050年,周部落滅商中央,建立了強大的周朝,周的領土比商朝多了關中和燕國。至於周的說法有兩個,一說周部落是華夏族的一支,居住今太康縣,後來遷到關中,經常與藏緬族的羌族和吐火羅打仗,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西戎的因子,文化理念與中原華夏開始有所差別,但作為華夏族在關中的移民,血緣上文化他們仍然是以華夏族為主體;二說周部落是公元前2006年逃難來到甘肅的蘇美爾人。不過有人說蘇美爾人是公元前3100年由河西走廊移民到兩河流域的夏族的一支。秦也是東夷一支,戰國時期也徹底華夏化。楚國(統治階級是黃帝系祝融氏後代,國民則屬於蚩尤後代)與華夏族則有濃厚的血緣親屬關系,但文明落後(與東夷相似),不過也於戰國時期完全華夏化。
秦滅六國,華夏族與楚人相融合,秦始皇將大量華夏族楚族移民到河套,所以後來的匈奴、西部鮮卑的國民中都很多華夏族血緣者。西漢時期,一個以華夏族為基礎的新民族(漢族)產生了。漢代漢族是由華夏族與東夷族、楚族融合而成的,也有部分羌族的血液
據史料記載,東漢全國有7200萬人口,後因戰亂人口銳減至原來的1/3,即2400萬,三國末期人口為2500萬;曹魏、吳、漢休戰後都在恢復生產建設,到西晉中期(公元300年)人口增長到3379萬;西晉八王之亂人口死亡過半,到317年西晉滅亡時漢族人口甚至不到1500萬。陝西一帶羌、氐、匈奴有80萬之眾,而當地的漢族人口因戰亂、逃亡也只有80萬;至於山西則是匈奴羯族和鮮卑族的天下,他們也有80萬之多,殘留在當地的漢族只有 100萬人;河北的鮮卑人應該有80萬,而當地漢族人口不過150萬人;至於河南-山東一帶主要是漢族人,人口占絕對優勢,而遷移至此的鮮卑族人則主要靠漢人每戶五十石的租米來過活;敦煌一帶多是中原流亡的漢族和當地漢族。後來30萬羯人被冉閔基本殺絕;40萬氐族隨前秦從關中前往各地駐防,氐族由於分布太過於分散,不過50年就被淹沒在漢族的汪洋中,苻堅被西燕和後秦消滅,苻丕被後燕滅,苻登為西秦滅。西秦又被匈奴胡夏滅,後秦被東晉滅,胡夏被吐谷渾滅。鮮卑慕容部、乞伏部在混戰中被北魏、高雲-馮跋、東晉消滅。到東西魏並立北方時,中國北方只剩下兩個大的民族————漢族與鮮卑族拓拔部。(拓跋部鮮卑族4世紀初全部人口不逾百萬,甚且遠低於此數。)由於在秦燕爭雄的間隙,民間漢人恢復增長,368-407年的漢族人口全國恢復到3000萬,東晉人口有1500萬,所以北方民間漢族人有1500萬。520年中國人口增長到5240萬,其中南朝2000萬,北朝漢族2350萬,混血兒400萬,鮮卑雜胡 490萬。由於爾朱榮之亂而被屠殺的鮮卑羯和534年開始的東西鮮卑魏的互相攻伐,鮮卑族人口已經枯竭。由於周齊拒絕漢化,所以鮮卑族很少溶入漢族人血液,最後以大部分自相殘殺同歸於盡和小部分溶入漢族而結束了鮮卑族在中國歷史上的存在。由於胡人以打仗為職業,所以胡人在200年的北方混戰中大都戰死, (爾朱羯族被斛斯椿殺光,侯莫陳悅又殺一遍,鮮卑族所剩無幾)以至於西魏宇文泰不得不從漢族民間補充兵源,搞府兵,用當地漢族豪強帶兵。八柱國中只有宇文泰和元欣是鮮卑族,其它的李弼(李陵後裔)、李虎、李遠,趙貴,楊忠,王雄都是漢人。總的來說北朝後期胡將大大減少,漢族大將先後涌現,如西魏大將韋孝寬、楊忠的爸爸武川鎮司馬楊元壽、遼東漢族高歡、秦瓊的爸爸北齊大將秦彝等等。從此,漢族人不僅在民間而且在軍方也占壓倒性優勢,周齊隋唐的漢族將士及先祖大都崛起與東西魏並立時期。到了隋朝初年,關中、山西一帶由於胡人戰死,民間漢族增長和外地漢族重新回歸,漢族已經占壓倒優勢。到公元581年,中國人口剩下4430萬,其中南朝1800萬,北朝漢族2000萬,混血兒300萬,鮮卑雜胡330萬。所以隋唐北方漢族血統大概(2000+150) /2630=82%。
說一下南朝漢族,在秦嶺淮河和揚州-鎮江-溧陽-宣州-黃山-九江-武漢-常德-懷化-百色一線之間,自秦漢以來都有大量漢族移民。比如楚國在戰國時期完全華夏化,四川被秦國佔領後也逐步華夏化,成為漢族的一部分。還有南京一帶自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安史之亂、靖康之難,中原南遷的漢族移民逐漸超過了超過了當地吳蠻。(雲南漢族最初是明朝穆英率領下的南京移民,後來清朝實行"改土歸流",大量四川漢人湧入)所以這一區域漢族血統有90%,超過了北方漢族。
至於蘇南-浙江-江西-湖南則最多有60%的漢族血統,所以吳語、贛語、湘語難懂。上海-蘇南自泰伯入蘇州以來就是華夏族-吳蠻雜處,後來北方戰亂南逃至此的漢族人逐漸增多,超過了當地吳蠻。浙江以前屬於越國,後來被華夏化的楚國滅掉,越人南潰,漢族湧入與山越(不屬於百越而屬於苗瑤語系的民族,畲族的祖先)雜居。湖南、江西則是漢族與大量武陵蠻(苗瑤族的祖先)、少量雲夢閩越族雜居。不過咱們說句題外話,在血緣上和體表特徵上南蠻比百越更接近漢族,這也是閩粵漢族與其它漢族顯著不同的根據。
閩粵則可能有大量的百越族血統。福建人無疑具有閩越族血統,雖然漢武帝滅閩越後很多閩越土著和貴族被強制遷移到江淮和雲夢,但是當時的漢族人仍然少於閩越族土著;直到後來大量固始漢族南遷,漢族才與土著人口相等。所以福建人的漢族血統充其量不超過60%,這註定了福建人有更多的百越特徵。而兩廣可能有更多的南越族血統,這一點從他們跟越南人相似可以看的出來。兩廣至多有50%的漢族血統。粵語、壯語、閩南話-閩北話難懂,可見一斑。
金建國初期女真族有60萬人口,後來入主中原的女真族有40萬人,而金國治下的漢族人有4300萬。金滅亡後,漢族人懷著對金人滿腔仇恨,將殘留在華北的女真人無論男女老幼統統殺死。很難想像當時對女真恨之入骨的漢族殺之惟恐不及,居然會跟女真通婚!
蒙古帝國全國蒙古族人口不到150萬,散布於亞歐大陸,而進入中原地區不會超過50萬。而元朝的漢族人口有9730萬,完全是壓倒優勢。元亡後,朱元璋對留在中國土地上的蒙古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雲南的蒙古人嚇的改了自己的民族屬性,幾百年來不敢說自己是蒙古人。
說南北朝時有民族的融合倒還說的過去,因為雖然在民族仇殺中羯、匈奴、氐、羌整個民族在中國被殺絕了,但是鮮卑族的的確確融進了漢族。但是在宋元時代,胡漢矛盾比抗日時期的中日矛盾要尖銳十倍,純粹是民族間的一場血腥大屠殺,根本沒有民族融合的條件。雖然胡人在戰爭初期取得主動,但是由於胡人意志的退化,胡漢人口對比的懸殊,胡人政權最終滅亡,並且在滅亡後遭到了漢民族報復性的血腥大屠殺,留在中國本土的胡人基本上被殺。(明初清初,由於中原瘟疫和戰亂造成人口銳減,山西洪洞縣城西大槐樹移民遷往中原,這是歷史上一次有名的北方漢族大遷移)。滿族是金政權進入中原後留在東北故土的女真人的後代,到了本世紀,基本上融合於漢族,這算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民族融合。200萬滿族人融合於3億人口的漢民族,基本上改變不了漢民族的屬性。所以漢民族是相對純正的民族。
漢代,華夏族與南蠻融合成漢族,漢族形成。從此綿延至今!隋朝時,鮮卑族融入了漢族,形成新漢族。新漢族與漢代漢族文化上、血緣上一脈相承,沒有太大差別,但差別還是有的,你可以看一下漢賦與唐詩的差別。世界上沒有絕對純種的民族,只有相對純種的民族。相對純種的民族有漢族、藏族、大和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傣族、希臘族和德意志族。而典型的雜種有印度斯坦族、英格蘭族、法蘭西族、韃靼族、土耳其族、保加利亞族等。
註:(1)數據來源:http://www.cpirc.org.cn/popnum.htm
種族與民族是不一樣的!以血緣劃分,世界上有四個種族:黑、白、黃、棕;在同一種族內部,按照血緣遠近和文化的不同又分為多個民族。白種人內部差異很大,分印歐、烏拉爾、高加索、阿爾泰、閃米特含米特共5個亞人種。其中,斯拉夫、日爾曼、拉丁、希臘、阿爾巴尼亞、凱爾特、塞種屬於印歐人種,愛爾蘭-威爾士 -蘇格蘭-高盧屬於凱爾特人,伊朗-塔吉克-阿富汗-印度斯坦屬於塞種人。芬蘭-匈牙利-保加爾人屬於烏拉爾人種,黃白混血的突厥人屬於阿爾泰人種(含有大量的黃種人北亞族群的血液),猶太-阿拉伯屬於閃米特含米特人種。德國和北歐都是日爾曼人,英格蘭民族是來自德國的盎格魯-撒克森部落的日爾曼人和直接從北歐或輾轉法國北部來到英國的諾曼部落的日爾曼人的混血,美國統治民族和主體民族則是來自英格蘭的移民。
按血緣關系和文化關系劃分,黃種人內部分北亞族群、通古斯族群、漢族、藏緬(南蠻)族群、苗-瑤-畲族群、百越族群、南亞族群、南島族群8個分支。南島族群屬於黃種人和棕種人的混合,所以皮膚稍黑。愛基思摩族、勘察加族、布里亞特蒙古族、新疆青海蒙古族、圖佤族屬於北亞族群;蒙古族、鮮卑族(錫伯族)、契丹族(達斡爾族)、滿族、朝鮮族、大和族屬於廣義通古斯族群;藏族、緬甸族、羌-彝-哈尼族、土家族、基諾族、納西族、白族、蜀人、巴人、楚蠻、吳蠻屬於藏緬(南蠻)族群;苗-瑤-畲族;華南古越族(壯-侗-布依-黎-京族)、傣族-寮國族屬於百越族群;柬埔寨高棉族、中國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印度南部蒙達族屬於南亞族群;馬達加斯加族、馬來西亞-菲律賓的馬來族、印度尼西亞的爪哇族、台灣的高山族、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和紐西蘭的毛利人屬於南島族群。平埔族應該是大陸渡海過來的古代百越族與當地土著南島族群的混血。京族是以百越後裔駱越-僚為主體,同時也加入了南島族群印度尼西亞族的占人,和南亞族群的高棉人,及少量漢人而重新組合而成的新民族群體。大和民族的人種更接近南島,但語言更接近通古斯。最早居住在日本的是阿伊努人的祖先蝦夷人,屬於南島民族,對大和民族影響極小;繩文時代,受黃帝南漸的影響,暗黃色皮膚的百越被迫南遷,一部分遷移到了日本,這些人構成了今和族的血緣的 40%;接著淺黃色皮膚的通古斯民族經韃靼海峽進入日本北部,由於人數太少,對大和民族血緣影響甚微,但是對日語有一定影響;彌生文化時代,前三世紀,韓族遷入日本西部,並於250年將日本統一,將大量通古斯語言融於日語,這批韓族佔有今和族血緣的20%;同時中國的南蠻(吳蠻)大量遷移日本西部,將吳音帶入日本,吳蠻占今和族血緣的20%;另外中國的漢族在秦朝、唐朝、明朝都曾經零星遷入日本,比如徐福東渡、鑒真東渡、朱舜水東渡等,將漢音、唐音帶入日本,不過對日本血緣基本沒有影響。
就這些了
❸ 溧陽上河城旗袍店有新款的旗袍嗎
現在是換季,一般會有新款出的。
旗袍個人覺得還是定製比較好,不像其他衣服大一點小一點都沒關系,不合身容易影響整體風韻,
❹ 岔路口 張茜 具體資料
女演員
姓 名:張茜 生 日:1988年9月生活瞬間(4張)身 高:165 職 業:演員 畢業:湖北省藝術學校, 單位:武漢人民藝術劇院
藝術經歷
2006年電影《舟舟》擔任主要演員 2007年電影《梨樹花開》擔任主要演員 2007年電視劇《用我的生命去愛你》擔任主要演員 2009年電視劇《南下,南下》擔任主要演員 參演多部《都市茶座》《 慾望魔方》 話劇:《張之洞》《睡美人》《洋蔥頭歷險記》《玫瑰小精靈》等
編輯本段元帥夫人
個人履歷
張茜(1922-1974),女 湖北武漢人,原名掌珠,小字春蘭,筆名耿星(譯《沙原》、《平平常常的人》署名)。 張茜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陳毅的夫人。 抗日戰爭爆發後,從事抗日宣傳,1938年赴南昌參加新四軍,在皖南新四軍軍部從事戰地宣傳工作,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後調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政治部工作,在茅山根據地與陳毅結婚,後隨新四軍東進抗日,皖南事變後,歷任抗日軍政大學華中分校宣傳幹事、新四軍衛生部政治指導員,華中建設大學財經系統政治幹部。抗戰勝利後,隨新四軍軍部北移,任山東野戰軍直屬隊副協理員。 上海解放後,到上海第三次與陳毅會合,此前曾自學英語、俄語,1951年到北京俄文專校學習。1953年任上海新文藝出版社編輯。1955年至1957年,先後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和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任編譯。又在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工作,多次陪同陳毅出訪歐亞國家。 「文革」中曾受到誹謗和陷害,陳毅逝世後,她不顧疾病纏身,親自編訂《陳毅詩詞選集》,1974年因肺癌病逝於北京,張茜生前為軍事科學院某部副部長,有《張茜詩抄》。
愛情故事
交織著血與火的愛情
陳毅認識夫人張茜是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爭期間。當時,張茜是新四軍服務團演員,陳毅對文靜秀雅的張茜一見鍾情,但張茜覺得不合適。然而在長期的戰斗生活中,張茜對陳毅的戰績、政績、人緣和個性逐漸了解,特別是她誦讀陳毅的梅嶺詩章。於是,一對抗日誌士在戰斗間隙傾心而談,陳毅敞開心扉講起了自己的戰斗經歷和歷經磨難的情懷,陳毅光明磊落的氣度深深打動了張茜的心,兩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 不久,張茜接到陳毅寫給她的一首情詩:春光照眼意如痴,愧我江南統銳師。豪情廿載今何在,輸與紅芳不自知。 張茜感到無限幸福,她慶幸經過交織著血與火的考驗,終於在皖南溫馨的春夜裡,找到了忘年知己,她決心與陳毅結為生死之交。對他倆的戀愛生涯,在張茜後來寫給陳毅的信里,有極其生動的反映:每當清明的夜晚,月色懸空的時候,仰看星月,就不禁沉溺於回想,憶起了往事。我記起皖南初戀的光景:田坤大盆村的初敘,在小室里歷時8小時的長談,您送我回部的月夜。還有在江南水西您以大衣裹住我,送我回駐地的夜晚。婚後的許多日子,都是多麼甜蜜呀!我還記得您寫過一篇抒情文,名為《月夜》的。可惜這些信件都沒有存留。待我們的兒子長大時給他們看看他們的父母年輕時代的事跡,多好呢! 1940年2月,陳毅與張茜在新四軍江南指揮部駐地江蘇省溧陽縣的水西村結婚。
聚少離多 書信訴真情
張茜先後擔任抗日軍政大學華中分校宣傳幹事、新四軍衛生部政治指導員,1942年5月、1943年9月生下昊蘇、丹淮,在繁忙工作的同時照料兩個兒子。 作為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揮軍南下途中,1949年4月5日在安徽忙裡偷閑寫信給張茜:「我現在由蚌埠轉至合肥附近,一片金黃菜花一片稻田,麥綠如油,南方景色十分可愛,多年久居北方,不禁有新鮮感覺。你既然任醫學宣教工作,望努力,但盼望多多照護三個小孩,我不能兼顧,一切只能靠你了。南下工作很忙,每每開會,寫文件,談話,幾乎沒有多的休息時間,如果亦有稍稍可空閑的工夫,就想你能來我身邊為好,就以你不同我南下為欠為念。好在勝利很快,望於打下南京之後,火車搞通,即盼你能同三個小孩迅速南下會合,不然讓多年來夫無妻伴,妻無夫陪,兒子離父母,父母離了他們的愛兒呀!望注意身體,你吃得太少,要養得胖胖的來見孩子的爸爸!」 恩愛的夫妻情,深厚的父子愛,感動得張茜淚灑胸前,工作的緊張疲乏,養育三個孩子的辛酸勞累,頓時一掃而空。 上海解放後他們一家五口終於團聚,但是張茜不以高級幹部夫人資格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又刻苦攻讀英語和俄語,先後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和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做編譯工作,以耿星為筆名,翻譯出版了蘇聯作家綏拉菲摩維奇的小說集《原沙》和李昂諾夫的多幕劇本《平平常常的人》。
陳毅感言:妻子是我的知己
陳毅對張茜的刻苦學習精神非常支持,1951年4月在寫給父母親的一封信里,對張茜大加稱贊:「張茜已到北京俄專學習,定今年底結業。彼能完成俄文修業,此後即可擔任俄校教務和通譯,學有專長,立身有道,甚可喜也。本來她在革命陣營服務已近15年,歷任科員、科長、政治協理等職,並又任上海俄校教務副主任,她如果繼續工作是不成問題的,如果評薪水亦將是團級待遇,可得月薪400單位,但仍主張其再學一年,養成專門俄語人材,才更能切實可靠,有鞏固的發展前途。因此,不能不讓她遠去京門一個時期。這是新中國為人做事基於各有專長的根本原則,望雙親本此意告兒弟兄妹並及下輩。中國人人如此何愁不富強,如果仍舊慣,依賴即寄生剝削,於己於國皆非了局。」 陳毅夫婦都忙著工作,生活節奏不同,雖然同住但兩人相互體貼,經常傳字條交流信息。1958年9月的一個凌晨,張茜見陳毅因為到毛澤東那裡開會回來得晚,她臨走給陳毅留下這樣一張便條:「宏!我夜半出發,胡謅一首打油詩,留筆候教。春蘭。」 陳毅起床後看到張茜的打油詩,饒有興味地吟道:夜雨淋瀝秋漏長/參觀公社心意忙/為怕酣睡誤時刻/未曾入眠即起床。 陳毅一直忙工作,在家呆的時間不多,他幾次遺憾地說,教育孩子在我們家是母親的專職,他也盡量抽時間通過寫詩教育子女。高饒反黨聯盟被揭露後,毛澤東特意找陳毅談話,講到向黨伸手問題的時候,毛澤東說「伸手豈止高饒」,歸來與張茜議論良久,揮筆寫下膾炙人口的《七古手莫伸》: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黨與人民在監督/萬目睽睽難逃脫。張茜看了深受感動,為與陳毅互勉,欣然命筆寫下座右銘:「滿招損,廉受益,莫伸手。終日乾乾,自強不息。為了工作,必須休息。」 陳毅稱贊張茜是真正的知己,親自撰寫硯銘,後面寫有「春蘭自製」四字。
逆境中榮辱與共
在十年內亂中,陳毅無論是挨批,還是遭貶,都得到張茜精神上的慰藉;無論是流放,還是身患絕症,都得到張酋的陪伴和照料。「九大」之後不到半年,陳毅被流放到石家莊,以往所享有的一切待遇都取消了。張茜自己動手煮飯、洗衣,在生活上悉心照料陳毅。此時陳毅雖感覺身體不適,但保健措施已完全撤消。張茜在去一家制葯廠下放勞動的幾個月中,憑著自己的聰穎好學,居然在葯物學方面有了很大長進。 陳毅的腹痛一天天加劇,張茜憂心如焚,考慮再三,寫信向周恩來總理報告了病情,於是,在流放一年後,張茜陪陳毅國北京治病。但是,陳毅的腸癌已到了晚期,張茜在整整一年的護理中,心情壓抑,嘔心瀝血,也身患癌症。她振作精神,盡可能多地給予陳毅以慰藉而減輕劇烈的病痛。在陳毅彌留人世之際,張茜特意把齊白石手書的陳毅於1936年寫的《贈同志》的掛軸帶到病床前:二十年來是與非,一生系得幾安危?莫道浮雲終蔽日,嚴冬過盡綻春蕾。 同時,張茜也寫了一首慰問詩: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征途履危難,抗疾亦當如易看。 在失去親人的巨大不幸時刻,張茜「不被哀痛之情所壓倒,不被惡疾之勢所懾服」,遵照陳毅的遺命,著手整理他的遺稿。她在重病中用不到一年的時間編輯了一部《陳毅詩詞選集》,並寫下了評價中肯的序言,吟成了字字泣血的兩章題後詩。但天不假年,她已無力完成對陳毅其他文字的整理了,於是,她把這件重於自己生命的工作交付給了自己的孩子。
相關故事
在新四軍文工團里,束穎和陳毅元帥的妻子張茜是戰友,後來也成了很好的朋友。「張茜在新四軍皖南軍部服務團,我在挺進縱隊服務團,她是軍服團一名出色的演員,演過很多戲。我們第一次見面是1938年,我剛剛參加新四軍,和張茜同台演出,她飾演蘇聯短劇《第四十一》女主角,張茜以她精湛的演技,博得了全場觀眾熱烈的掌聲,那時她和陳毅還不認識。第二次見面是在1940年的蘇北塘頭召開座談會,張茜同志和我們談革命文藝創作,讓新入伍的女兵們獲益匪淺。陳毅和張茜的戀愛和結婚我並沒有看到。」 「第三次見面是1956年,陳毅帶領中央代表團去西藏,回京後因勞累過度,來到廣州療養。當時,我和老孫在廣州工作,陳毅和張茜在廣州的日子是老孫全程陪同的。記得有一天,我們在賓館請陳毅吃狗肉,吃了一半,張茜去大學里看書,認真學習《楚辭》,理由是縮短與陳毅的文化差距。陳毅吃著狗肉,突然問我丈夫身上有沒有帶中華香煙,要了一包煙卻沒有抽,而是放進自己隨身攜帶的一個鐵盒子里,我和丈夫都莫名其妙,老總幽默地說,張茜限制他吸煙,把香煙放在鐵盒子里規定每天只能抽幾根,還要定期檢查,他這幾天把鐵盒子里的香煙全抽完了,回去不好報賬,只好再放一包進去。我們都樂了。」
為了陳毅休息,張茜把棋盤掀了
「有一次,我們夫婦和陳毅夫婦從廣州坐船到中山。陳老總和老孫一起下圍棋,他們兩個人都有棋癮,一下就下了一晚。陳老總身體並不是很好,也不能熬夜。張茜兩次去催陳老總早點休息,身體更重要。陳總卻還在棋癮中沒聽張茜的勸告,還要繼續下棋。張茜見陳總這么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她就火了,把他們正在下的棋盤給掀了。」 束老和張茜最後一次見面是在1973年,此時陳老總已經去世,張茜又被發現得了肺癌。她和丈夫、同志幾次去看望張茜,每次都見她在埋頭整理陳老總的詩詞,勸她要保重身體,她搖搖頭,說已經來日不多了,要抓緊整理陳毅詩詞,否則不好向陳老總交代。沒多久,張茜就病重了,醫院院長請張茜吃飯,束老也前往作陪,發現張茜吃得很多,「其實,這是對抗疾病的需要,也是為了延長生命,她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呢,主要是打算讓陳毅的詩詞早日出版。」
編輯本段明星
基本資料
姓名:張茜 英文名:Jess Zhang 出生年月:1974.2.18 屬相:虎 星座:水瓶座 身高:164cm 體重:43.5kg 血型:B型 國籍:中國 籍貫:江蘇常州 畢業院校: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所在地:北京 性格:活潑開朗,可愛外向 茜茜
學業程度:中專以及大學進修一年(服裝設計) 婚姻狀況:已婚 家庭成員:母,1姐(在法國) 丈夫:張衛健 語言:吳語(常州話)、國語、粵語、英語及一點日語 愛好:音樂,看書,旅遊,電影 喜歡的顏色:都喜歡(除了大紅色) 喜歡的運動:撞球、保齡球、游泳、羽毛球、乒乓球 喜歡的歌手:蘇永康、莫文蔚 欣賞的歌手:吳建豪 特長:唱歌、演戲、主持、畫畫、服裝設計、作詞...... 與張衛健的菲律賓婚禮(11張)喜歡的生活方式:豐富多彩、無拘無束 演出廣告:中國銀行卡、D3000休閑服 所屬經紀公司: 1993年 天星公司 1994年 日本HORIPRO唱片公司 2000年 天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2003年 香港唐人電影
個人經歷
1993年獲全國青年歌手「英皇金融杯」電視大獎賽上海賽區優秀獎,並簽約天星公司; 甜蜜愛人
曾於北京受訓學習音樂技巧及各種舞蹈,聲樂等專業訓練 。 1994年-96年先後赴香港、日本等地作業務推展,在日本與體育明星池谷正雄聯合錄制單曲CD《明明白白我的心》,並出版個人單曲CD《今夜子時說愛你》《京都幕情》; 在日本贏得漂亮寶貝的贊譽。 1995年中央電視台全國地區歌唱MTV大賽銀獎; 在大陸推出單曲《童年的故事》《單飛的風箏》開始引人注意。 1996年參與拍攝電視連續劇《慈喜西行》《愛車愛你》,年底赴美國作文化交流。 1997年擔任美國衛視亞洲音樂電視節目《天籟村》、河北電視台《音樂電視》、北京電視台《音樂轉播站》主持人等開辟了另一片廣闊施展才華的天地。 其後主要投身於內地、香港演藝圈,以出演影視劇集為主。 2006年憑借其主演的處女作——電影《犀照》,男主角「劉誠」的妻子「小惠」一角入圍「香港導演協會獎:最佳新人」。 2007年與相戀10年的藝人男友張衛健秘密地在南京注冊結婚。《陳夢吉傳奇》中柳媚(15張)2009年1月12日14時30分與張衛健、在菲律賓正式舉行盛大的如童話般的西式婚禮儀式。 2009年年底參加東方衛視《舞林大會》:比賽嘉賓,獲得前5名。。。
歌曲作品
【唱片】 1994-1996 《明明白白我的心 -日文版》 《京都幕情-日文及國語版》 電影《犀照》
《今晚子時說愛你-國語版》 《我要輕閑》(張茜&張衛健) 《我就要失去感覺》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 《天作之合》 【單曲】 《等愛》_____電視劇《奇人奇案》片尾曲(茜茜&嚴寬) 《逍遙最好》_____電視劇《天下無雙/吉祥如意》 片尾曲 《Start a happy new year》、《點解想瘦》、《老夫子過聖誕》、《我有一個願望》、《四川不哭》 【MTV】 出道單曲MTV:《王小二新唱》、《童年的故事》、《單飛的風箏》(茜茜&劉江)
影視作品
《小寶與康熙》中沐劍屏(5張)1996年 《慈禧西行》飾 三格格 1998年 《霹靂菩薩》飾 李巧兒 《戲說華佗》 飾 白旋機 《歡喜游龍》飾 小滿兒 《神捕》飾 何仙姑 1999年 《陳夢吉傳奇》飾 柳媚 2000年 《小寶與康熙》飾 沐劍屏 《武狀元蘇燦》飾 凝露公主 《齊天大聖孫悟空》中素素(4張)《方謬神探》飾 司徒無情 2001年 《新楚留香傳奇》飾李紅袖 《庖丁奇談之佛跳牆》飾 阿菊 《准點出擊》飾 王芸 2002年 《齊天大聖孫悟空》飾 素素 《追夢》飾 於又菲 《雪花女神龍》飾 沈冰心 《皇朝太醫》飾 平常之母:芍葯(客串) 2003年 《武林足球》飾 阿餃 《仙劍奇俠傳》中彩依(18張)《水月洞天之靈鏡傳奇》飾 門劍秋 《武當》飾 馬芝蘭 2004年 《仙劍奇俠傳》飾 彩依 《伙頭智多星》飾 敏如 2005年 《春蠶織夢》飾 蘇起鳳 2005年 《星光大道》飾 李琳 電影《犀照》飾 小惠(她憑借該角色入圍「香港導演協會獎:最佳新人」,該片也榮獲「第20屆福岡亞洲電影節」的最高榮譽—電影大賞) 2006年《伙頭智多星》中敏如(20張)《聊齋2之羅剎海市》飾 董清荷 《紅孩兒》飾 觀音菩薩 2007年 電影《雙子神偷》飾Happy姐姐 《劍行天下》飾 蕭音 2009年 《如此婚姻》 《聊齋3之庚娘》飾 庚娘 電影《西塘河》
文學作品
《聊齋2羅剎海市》中董清荷(4張)2010年新作《茜游記》將於 6月5號下午2點,北京西單圖書大廈簽售。 內容簡介 《茜游記:張茜菲律賓寫真游記》為知名藝人張茜親歷菲律賓的旅遊感受、心得,有大量豐富的實景圖片及文字信息,除了能讓讀者在視覺上有最直觀的感受之外,更為讀者提供了暢游斯里蘭卡主要景點的路線及方式,以及享受最舒適假期的建議和最新資訊。隨書附贈菲律賓旅遊攻略的小冊子一本,方便前往菲律賓的中國遊客參照之用。 有大量漂亮彩照,還有跟張衛健的甜蜜愛情,婚禮。張衛健還幫這本書寫了序。。
主持經歷
張茜的其他古裝美麗造型(17張)天籟村 音樂電視 (河北電視台製作), 台灣〈音樂轉播站〉脫口秀主持人 上海東方電視台《激情方向盤》 重慶衛視《明星大考場》 旅遊衛視《美麗俏佳人》(2010年)
編輯本段醫師
個人履歷
女,副主任醫師,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畢業於山東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山東中醫葯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生結業,現任泰安市中醫醫院多動症門診、心理專家門診副主任醫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還擔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會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山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臨床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泰安市中醫葯學會會員、泰安市兒科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
從業經歷
2002年和2005年分獲研究生班結業證書和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1997年到省中醫葯大學附屬院中醫兒科進修,師從山東省著名兒科中醫李燕寧老師,李教授研製出的小兒湯葯,葯不苦,葯味少,療效好,患兒樂於接受;其小兒推拿,能振奮患兒體內陽氣,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患兒腹瀉、厭食、便秘等。
主要作品
主持的《活血平喘膠囊治療支氣管哮喘臨床研究》、《和腸止瀉法保留灌腸治療嬰幼兒病毒性腸炎臨床研究》兩項科研分別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山東省中醫葯科學技術三等獎,主持《學齡期兒童血鉛水平與身心健康相關性研究》課題通過省級鑒定,達國內領先水平;在省級以上核心期刊雜志發表論文10餘篇;主編《現代兒科危重症急救》、《醫學營養與疾病》專著2部。在完成診療任務的同時,加強基礎醫學、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研究,做到臨床、科研、教學三結合、三促進、三不誤。
編輯本段模特
基本資料 姓名:張茜 張茜
昵稱:茜茜、小茜 生日:1990年4月12日 身高:173cm 體重:50kg 三圍:86、62、88 星座:白羊座 模特張茜古裝(7張)血型:O 出生地:北京 現住地:北京 喜愛歌手:梅艷芳、鄧麗君 喜愛藝人:吳宗憲、蔣勤勤 喜愛電視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喜愛電視劇:《紅樓夢》《神鵰俠侶》 喜愛電影:《東成西就》《花好月圓》我的手繪作品(3張)喜愛小說或雜志:《瑞麗》 喜愛事物:朋友聚會,繪畫 喜愛食品:快餐 喜愛顏色:黑、白、藍
個人經歷
目前連載作品是《穿越世俗之暗香》 張茜旗袍照(5張)2011 年度石家莊橋西模特網代言人 2011 中華模特之星 2011 河北百強模特 2010 時尚影視模特大賽 影視之星 2010 中華古典麗人模特大賽 古典麗人 2010 中華旅遊模特大賽 旅遊使者 2010 第五屆全國平面模特大賽新秀獎、月度之星、直選區冠軍 尋找中國美 2010旗袍形象大使選拔賽暨「愛秀旗袍」第三季 百強達人 入選《全國平面模特人才庫》 入選中國優秀平面模特包裝推廣基地 推薦模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