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20杭州國際旗袍日的媒體宣傳特點
2020年杭州國際旗袍日媒體宣傳的一個特點的話是按照傳統文化來進行宣傳。
『貳』 深圳南山蛇口哪裡有定做旗袍的地方
海雅對面的海德二道上有一家 【年輪】賣旗袍的,已經開好多年了,樣式都很好看,應該可以定做,你可以去看看。
『叄』 海上絲路旗袍會,會長一個地方五個,多少錢可以做這個資格呢
定做旗袍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吧,貴不貴也不好說,看你自己想要做什麼樣的,八百左右的也有,一千、兩千、五千甚至上萬的都有。做一套旗袍的價格主要是出在面料費用、輔料費用、手工工藝費用這些了。
1. 樓主若要性價比高,可以去上海南外灘面料市場的鳳和祥看看,各種款式和面料,幾百到一兩千都有,而且是面料市場,逛逛了解下行情都不錯的
『肆』 上海長樂路做旗袍有那家幾家
長樂路上的旗袍都是比較好的品牌店.其中有明卿旗袍店,改良式的.工藝挺好的.再就是麗古龍旗袍店,這家店只做老上海那種復古的旗袍,整件旗袍可以全部打開,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旗袍,面料和花式都是按舊上海時期的風格定製,工藝也比較講究.第三家是蔓蔞蘭旗袍店,也是改良型式的旗袍,就是用拉鏈拉的那種,穿脫比較方便吧.款式比較多.選擇餘地比較大.工相對前面兩家差些吧.第四家辛妮旗袍店,各種款式和價位的旗袍都有.還婚紗,在長樂路上也是老品牌了.第五家是竹筠旗袍店,是古城杭州的品牌,也是相當的有名.是個中低檔的品牌.價位一般妹妹都能接受吧.還有瀚藝旗袍店,做工相當好.就是圖案花式沒有麗古龍的時尚,價位有點太高.以上都是上海有名的旗袍定做店,每家店有每家店的特色哦.而且以上的店家都比較有誠信,如果要訂做旗袍,應該是首選的去處..其他小店都不是不知道名了,就不介紹了.
『伍』 中國旗袍會
時間是
『陸』 上海旗袍旗袍一條街在哪裡
上海旗袍一條街肯定在長樂路呀。就是陝西南路和茂名南路中間那段,最著名的旗袍品牌都在那。像 麗古龍,瀚藝,蔓樓蘭等品牌都在那。
『柒』 旗袍模特基本步要點
1、腿的發力點:首先是模特一位站姿,起步發力點在股直肌,也就是大腿前側的這塊肌肉,先由它發力,帶動大腿起來,再由大腿帶動小腿,經過屈膝、掩膝,大腿小腿向前邁出,當你的動力腿(也就是腳抬起的這條腿)邁出後,後面主力腿的腳一定要登直,這樣走起來比較秀美。
2、腳位:因為旗袍叉開的比較高,所以抬腿的時候,腳離開地面最多一寸左右,不要抬的太高,也不要順著地面拖過去。
3、手形:旗袍步的手是修長形的,三指合攏,食指稍稍分開,姆指內靠,這樣不論從哪個角度看,手形都顯得修長。
(7)海上互路國際旗袍集團擴展閱讀:
一、身高是模特所具備的最基本的條件。女服裝模特一般身高在1.72~1.83米之間,如今世界的幾位超級名模,如辛迪.克勞馥(Cindy crawford)、何穗等人,身高都在175厘米左右。
二、女廣告模特一般身高在1.65米以上。男性模特的身高一般在1.80~1.90米之間,胸圍95~110厘米,腰圍72~80厘米,臀圍92~105體重在70~80公斤之間。
三、和諧的身體比例是模特重要的生理基礎,對於人體形式美的體現者模特來說,在評判他們的體形是否和諧時,我們可以以「黃金分割律」來作為參考。
四、對於模特的身材比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1、上下身比例——對模特的要求是下身長於上身。
2、大小腿比例——小腿與大腿比例接近相等或略長於大腿。
3、頭身比例——頭長為身長的七頭半是達芬奇擬的黃金比例,所以現模特比例最好在七頭半至九頭身為最好,較小的頭顱會使身材顯得更靈巧。
『捌』 旗袍的幕後花絮
●因為主角問題,在拍戲時,王志文和李幼斌經常較真而產生矛盾 。
●該劇服裝設計師董仲民曾認為發表言論稱馬蘇不適合穿旗袍,馬蘇回應由於自身條件肯定有不如意的地方,但在拍攝時劇組人員包括服裝設計師都很滿意,可能只是媒體只把他不滿意的登出來,因而造成了誤會 。
●為了展現關萍露的多才多藝,馬蘇除要苦練交際舞外,更是要背上多首老歌歌詞。該劇尚在拍攝時,馬蘇還經常邁著舞步一邊背台詞,一邊背歌詞的。同時要穿上高跟鞋跳舞對她來說是個挑戰 。
●製片方長城影視傳媒集團為了突出「旗袍」二字,特意聘請服裝設計師,重金縫制了100餘套精美旗袍,連慈禧太後穿過的龍袍也被復原了出來。女一號關萍露在每一集戲中都將換上不同的旗袍出場,場面著實華麗。同時,劇中製片方耗重金復原的「七十六號」魔窟場景 。
●劇中的「76號」魔窟,即汪偽時期的上海極司菲爾路76號(如今的上海萬航渡路435號),汪偽特工總部,全稱為汪偽集團的「中央執行委員會特務委員會特工總部」,在當時是一個令人談之色變的處所,所以才被稱為「76號魔窟」。編劇海飛稱劇本初創時期,曾收集大量資料,詳細了解「76號魔窟」的細枝末節 。
『玖』 在上海哪裡能買到旗袍呀請給具體地址
逛過了上海所有的旗袍店,個人覺得還是長樂路205號麗古龍旗袍店的旗袍最地道,最漂亮.面料質量相當好,不論是真絲的還是純棉的,都做過了加厚處理,旗袍不太容易皺,而且,店裡旗袍的面料都是店主特製,不是直接在外面買來一塊面料加工成旗袍,而且旗袍一律不用拉鏈,全部是手工打的扣子相連,立體感超強.
其他店裡的面料幾乎雷同,大多都是拉鏈,有的整件旗袍一粒扣子都沒有,完全沒有了旗袍應有的工藝,也使旗袍使去了許多嫵媚.
『拾』 請問女的穿的叫旗袍,男的穿的叫什麼啊
男的穿的是長袍馬褂。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國民政府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公布的《服制條例中》正式將藍長袍、黑馬褂列為「國民禮服」。長袍馬褂是一種男性服飾名,為男性傳統服飾,由長袍與馬褂兩部分組成。
長袍,為大襟右衽、平袖端、盤扣、左右開裾的直身式袍,這種沒有馬蹄袖端的袍式服飾在清代原屬便服,稱為「衫」、「襖」,又俗稱「大褂」。馬褂,對襟、平袖端、身長至腰,前襟綴扣襻五枚。馬褂原為清代的「行裝」之褂,後逐漸成為日常穿用的便服。
(10)海上互路國際旗袍集團擴展閱讀:
民國建立後,前後約曾頒布過三個全民性的服飾制度,分別為民國元年的《服制案》、民國三年的《祭祀冠服制》、民國十八年的《服制條例》,另有汪偽政權的《國民服制條例》。
民國元年(1912),北洋政府制定了一個《服制案》,公布了男女禮服條文,男款禮服較為繁雜,分大禮服和常禮服,常禮服又分為甲乙兩類,其中大禮服和甲種常禮服再細分為晝用和晚用兩種,均以西方的燕尾服、晨禮服等服飾為藍本;乙種常禮服則為長袍和馬褂組合的套裝,來自晚清的男子便服。
民國三年(1914)曾公布過有《祭祀冠服制》,為根據古經書臆造的祭服(「士庶」祭服可通用乙種常禮服),帶有濃厚的以等級尊卑為特徵的帝制時代輿服制度色彩,國民政府時期被廢除,此不詳敘。
到民國十八年(1929),國民政府又重新制定了一個《服制條例》,條文由禮服、制服和附則三章構成並有附圖。此條例台灣地區一直到2000年之後才被正式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