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鄭成功的昵稱是什麼身份是什麼還還有主要活動是什麼
昵稱:國姓爺
身份:明末清初軍事家
活動:抗清驅荷,收復寶島台灣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② 鄭成功的資料
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幼名福松,名森,字明儼,詣明末大儒錢謙益時受字大木。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國姓朱,更名成功,故又稱鄭國姓、國姓爺;南明桂王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又稱鄭延平。荷蘭等西洋國家根據「國姓爺」的閩南語發音Kok-sèng-iâ,稱之為「Koxinga」。 鄭成功是南明抗清名將,父為海盜出身的南明將領鄭芝龍,母為日本人田川氏。鄭成功籍貫福建泉州石井(現拆分為晉江安海鎮,南安石井鎮),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他在鄭芝龍投降清朝而被俘虜後,領軍和清朝對抗十五年,是南明最主要的抗清勢力,期間一度以大軍包圍金陵,但功敗垂成。他並率軍渡過台灣海峽,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軍隊並接收其領地,建立台灣第一個漢人政權,史稱明鄭時期。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5271.htm?fr=ala0_1_1
③ 漳州各方面的知識
概況
漳州市位於福建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17°-118°、北緯23.8°-25°之間,東瀕台灣海峽,與廈門隔海相望,東北與泉州接壤,西北與龍岩相接,西南與廣東的汕頭毗鄰。全市總面積1.2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50萬,絕大多數為漢族,也有畲族、高山族等21個少數民族。漳州是著名的僑鄉和台灣祖居地,旅居海外的華僑、港澳同胞有70萬人,台灣人口中1/3的人祖籍是漳州,是僑、台胞尋根謁祖的府地。
歷史沿革
漳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唐武後垂拱(685-688年)以前,這個地方還沒有建制。秦漢時只在閩粵通道的盤陀嶺設蒲葵關;晉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綏安縣;梁天監(502-519年)年間在荊城(今靖城)建蘭水縣;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龍江畔建置龍溪縣;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並綏安,蘭水入龍溪縣。
唐高宗總章(668-760年)年間,閩粵一帶少數民族常連結一起反抗唐王朝。至儀鳳(676-679年)年間,高宗詔令玉鈴衛翌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閩,並統領嶺南行軍奮力征戰。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繼承父志,率領其眾,平定了閩粵邊境,在雲霄縣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經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州治最初設在雲霄縣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時,在綏安故地設置漳浦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薌城區),改稱漳州郡。元代改稱漳州路,明清兩代稱漳州府;民國初年並為汀漳龍道;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郵政編碼: 363000,電話區號: 0596。
漳州建置後,沿革多變,管轄范圍和縣份不一。唐垂拱時,分出泉州所轄龍溪縣一部分隸漳州,分置漳浦和懷恩兩縣;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廢懷恩縣,割龍溪縣來屬;宋乾德(963-968年)時,領縣除龍溪、漳浦外,還有龍岩、長泰,共四縣;元時增設南勝縣(後改為南靖縣);明成化(1465-1487年)年間,增加漳平縣;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縣;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龍岩分出升為直隸州,並管轄漳平、寧洋兩個縣,漳州府范圍剩下七個縣。民國以後,從漳浦分出了雲霄縣,劃漳浦和詔安的一部分建置東山縣,復從龍溪縣分出了華安縣,這時管轄又增加為十個縣了。1951年6月1日,在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並為龍海市;1985年6月,地市合並改稱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為薌城區。1993年6月,龍海撤縣建市(縣級市)1997年1月,龍海市、薌城區各劃出一部分轄區成立龍文區。漳州市遂轄八縣一市二區,即漳浦、雲霄、東山、詔安、平和、南靖、華安、長泰縣和龍海市、薌城區、龍文區。
經濟
漳州是新興的工業城市,已初步建成了以名、優、特產品為依託,以鄉鎮企業為基礎,具有地方特色的輕型工業體系。全市主要工業生產行業有紡織、機械、電子、食品、包裝、建材、制罐、醫葯等15個門類,產品1000多種。確立了食品、機械、電子、電力四大支柱產業和建材、旅遊兩個重點產業,工業化進程正在快速推進。
漳州是全國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對台農業,高優農業和外向型農業特色明顯,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外向型農業示範區和海峽兩岸(漳州)農業合作實驗區。確立了水產和林果兩大支柱產業,建成了全省最大的高優創匯農業基地、綠色食品基地和農產品加工基地,具備了加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基礎和條件。
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626.36億元,比2004年增長11%;三次產業結構為24.6∶39.9∶35.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3.93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249.86億元,增長17.6%;第三產業增加值222.57億元,增長9.3%。財政總收入50.61億元,地方級財政收入26.96億元;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441.50億元,比上年增長14.5%。其中,企事業存款98.91億元,增長7.2%;儲蓄存款余額285.13億元,增長14.5%。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296億元,比上年下降2.4%。其中,中長期貸款126.17億元,增長20.9%;短期貸款157.93億元,下降16.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9.94億元,增長1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41元,增長11.1%,農民人均純收入4690元,增長8.6%。2006年上半年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359.89億元,增長25.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1.40億元,增長32.6%;財政總收入31.86億元,增長24.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55億元,增長12%。
漳州物產富饒,素有"花果之城"、"魚米之鄉"的美稱。這里盛產"六大名果":蘆柑、荔枝、香蕉、龍眼、柚子、菠蘿;"三大名花":水仙花、茶花、蘭花;以及對蝦、石斑魚、鮑魚、龍蝦、紅蟳、扇貝、牡蠣、泥蚶、魷魚等海珍品。天香麗質的水仙花、"國寶神葯"片仔癀和"國貨之光"八寶印泥,被譽為"漳州三寶",名揚海外。木偶雕刻、珍貝漆畫、九龍璧玉雕等旅遊工藝品深受中外遊客的喜愛。
漳州對外友好交往日益頻繁,國際友人來訪日益增多。澳大利亞總理霍克、菲律賓總統科拉松、阿基諾曾先後來訪。美國夏威夷水仙花皇後旅遊團、12國駐滬外交官和夫人考察團也來尋根、考察。1991年與日本諫早市締結為友好城市。
自然地理
一、山脈、河流、平原
漳州西北多山,東南臨海,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多樣,有山地、丘陵、又有平原。西北部橫亘著博平嶺山脈,海拔700至1000米,平和縣境內的大芹山為最高點,海拔1544米,其他較著名的山嶺,有平和縣的小芹山、靈通山、長泰縣的天柱山、良崗山、漳浦縣的梁山,詔安縣的九侯山,雲霄、詔安、漳浦三縣交界的烏山等。全市山地面積8000平方公里。海拔80-240米的丘陵地約2956平方公里,僅地面積的23.56%。
漳州最大的河流是九龍江。九龍江發源於博平嶺山脈,分北溪、西溪、南溪三條幹流,橫貫華安、長泰、平和、南靖、薌城、龍海市等六個縣區。兩條幹流在龍海市的三叉河匯合後,又分流進東海。幹流長258公里,合支流共長1923公里。九龍江在福建省是僅次於閩江的第二大河,除九龍江外,境內較大的河流還有雲霄縣的漳江,詔安縣的東溪,漳浦縣的鹿溪,長泰縣的龍津江。
九龍江沿岸有許多河谷盆地。在九龍江下游的漳州平原有566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的第一大平原。由於土地肥沃,盛產稻穀、甘蔗、水果和其他經濟作物。
二、海灣
漳州的龍海、漳浦、雲霄、詔安、東山五個縣區臨海,海岸線全長680多公里。南端的東山島形如蝴蝶,是福建省的第二大島,也是福建省著名的漁區。龍海的浯嶼島,面積不到一平方公里。靠近廈門,是著名的漁島。漳浦則有三個半島:古雷半島、六鰲半島和整美半島。漳州沿海海岸曲折,海灣較著名的有:詔安灣、東山灣、舊鎮灣等。
詔安灣:詔安灣海域廣闊,是閩南良好的漁場之一。灣內盛產馬蛟魚、黃花魚,還有鯔魚、鱸魚、海鰻、黃翼雕、石斑魚、對蝦、紅鱘、梭子蟹140我種,靠近南澳島一帶產魷魚。灣內宮咒罵有10多個村莊都以漁業為主。外地每年都有兩三百條漁船到這里捕撈。僅詔安縣境內的灘塗面積就有2933多公頃,已開發養殖的有牡蠣,泥蚶、螠蟶、文蛤、對蝦、青蟹等。
東山縣的西埔灣與詔安灣緊連在一起。1979年後,東山從湖塘到丁上村建起一條長4350米、高5.5米、頂寬4.5米的海堤。圍墾水面積1800公頃。西埔灣底部平坦,為沙質泥或泥質沙,水質優良,飼料豐富。水溫11℃到34℃,無污染,是發展水產養殖的一個良好內灣。
東山灣:東山灣是福建著名的港灣之一。它的沿岸分屬東山、雲霄、漳浦三個縣。灣口東山銅陵鎮和漳浦古雷半島,遙相對望,相距僅4000米,口小肚大。灣內水面2.4萬多公頃。其中水深4至17米的面積有兩萬公頃。這里是中國東海和南海的交匯處。東海魚類和南海魚類都可在灣內繁殖。灣口的塔嶼島如中流砥柱,因而灣 內風浪不大,灣底質為泥、泥沙或沙,水無污染,溫度、酸度、鹼度適宜。有雲霄漳江淡水注入。水質優良,為多種魚、蝦、貝、藻類增的極好場所。灣內歷來產有長毛對蝦、斑節對蝦、鷹爪蝦、龍蝦等海珍品。魚類有鰶魚、青鱗、鯔魚、銀魚、黃鯛等幾十種。貝類養殖和野生的,主要有牡蠣、泥蚶、螠蟶、扇貝、鮑魚、江瑤貝、翡翠貽貝等。藻類有海帶、紫菜等。1984年中國科學院、國家海洋研究所以及省科委、省海洋研究所、省水產研究所專家,對東山灣進行了考察,確認東山灣可以開發為牧場化和農場化的漁類生產基地,並已列為中國科學院的研項目之一。
舊鎮灣:舊鎮灣位於漳浦中部東南面海區,是由六鰲半島和古雷半島合抱而一的一個內灣 ,它肚大口小,形如「寶葫蘆」。灣 內總面積5733多公頃,灘塗平坦,風浪小,長年有鹿溪和浯江溪淡水注入,潮流暢通,各種浮游生物豐富,是發展魚蝦貝藻養殖的良好場所,暢銷香港市場的「霞美」,就出產在這里。
三、氣候
漳州位於北緯23.6度到25度之間,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溫度21℃。1985年最高日氣溫36.3℃,最低1.6℃。無霜期達330天以上,年日照2000-2300小時;年積溫7701.5℃。年降雨量1000-1700毫米,雨季集中在三至六月。年平均風力二級。漳州每年六至九月常有台風襲來,最大風力達12級,台風常來暴雨或大暴雨,造成洪澇災害。但在高溫季節,台風也有助於降低氣溫和解除旱象。
漳州氣候條件優越,打開世界地圖,可看到在南、北23.5緯度(回歸線)附近,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的地方並不多,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和澳大利亞的大沙漠,屬於熱帶沙漠氣候,印度、巴基斯坦和緬甸,屬於熱風季風氣候,西半球的智利屬高山氣候,而漳州則是少數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的地區之一。它整修地形依山面海,呈傾斜狀和台階狀,山勢走向由西北向東南,西北有武夷山脈和戴雲山脈擋住寒流入侵,東南面臨開闊的大海,溫濕氣流源源而來,構成了一個得天獨厚的區域性氣候。因此,漳州比地球上同一緯度的其他亞熱帶地區具有更大的優勢。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它也處於北緯25度左右,但那裡的山勢是南北走向,北方寒流一來,很難遮擋。這種情況在漳州這兒是不可能發生的。漳州確是一塊「寶地」。
文化
自從唐垂拱二年開漳第一任刺史陳元光提倡獎掖農耕、通商惠工、興辦栄、移風易俗,傳播中原先進生產技術,改變了「火田畲種無耕犢」的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方法,漳州由原始落後狀態過渡到「雜卉三科綠,嘉禾兩度新,俚歌聲靡曼,秫酒味醞醇」初步繁榮文明的社會景象。興辦書院也從此開始,《中國大網路全書.教育卷》載:「松州書院在福建省漳州府,唐陳珦與士民講學處。」兩宋時期,興辦書院成為社會風氣。宋紹熙年間,朱熹漳州知府,他「每旬之二日必領屬官下州學視諸生,講《小學》,為其正義;六日下縣學,亦如之。」於是漳州便素有「海濱鄒魯」之美稱。
漳州名人薈萃,文化昌盛。歷史上除了開辟漳州的將領陳政、陳元光,丁儒外,還出現了高登、陳淳、林偕春、黃道周、張燮、唐朝彝、藍鼎元、庄亨陽、蔡新等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史學家、數學家和地理學家。清初出現了以謝琯樵、沈古松、汪志周為代表的「詔安畫派」。現代詔安畫家較著名的有「三沈」:沈福文、沈柔堅、沈耀初。近代著名的文學家則有林語堂、楊騷、許地山。有譽滿海內外,多次出國獻藝的布袋木偶戲、薌劇、潮劇。民間文藝豐富多彩,有錦歌、竹馬戲、大車鼓舞蹈和精緻的剪紙藝術。有被譽為中國女排獲取世界冠軍的搖籃――漳州體育基地。
自然資源
漳州市有豐富的植物資源、水產資源、水電資源、;礦產資源和溫泉資源。
植物資源:除盛產大米、甘蔗、花生、煙葉、黃麻、茶葉,還有水果、蔬菜、花卉、葯材和其他特產。水果有47種,330多個品種。春有枇杷、楊梅、越冬柑桔和香蕉;夏有桃、李、荔枝、龍眼、西瓜、芒果、番石榴、鳳梨;秋有香蕉、柚子、梨、余甘、黃皮彈、柿子;冬有蘆柑、紅桔、橄欖、果蔗,不一而足。蔬菜有35種,108個品種,冬春有蔥、蒜、菲、菠菜、芹菜、芥菜、包菜、花菜、大白菜、蘿卜、西紅柿、荸薺等;夏秋有冬瓜、絲瓜、南瓜、葫蘆、八角瓜、青刀豆、豆角、空心茶、油菜、茄子、洋蔥、蓮藕等。花卉有1200多個呂種,如水仙、紅梅、臘梅、山茶、建蘭、海棠、玫瑰、月季、菊花、芍葯、含笑、玉蘭、瑞香、杜鵑、桂花、馬蹄香、七里香、大麗菊、樹蘭、三角梅、扶桑、芙蓉等,不勝枚舉。盆景盆栽則有羅漢松、石柳、古榕、文竹等。葯材有200多種,如茯苓、生地、淮山、鬱金、砂仁、肉桂、巴戟、一見喜、金線蓮、金銀花、天門冬、勾藤、山梔子、黃蓮、沉香、仙鶴等。其他草本、木本、藤本植物有1000多種。南靖縣和溪鄉六斗山的亞熱帶雨林,面積20公頃,其中熱帶亞熱帶植物達1050多種,諸如桃金娘科、番荔枝科、野牡丹科、豆科、芸香科、無患子科、紫金牛科、夾竹桃科、山毛櫸科等。其中最具有特色和富有經濟價值的是紅栲、黃杞以及橡膠植物花皮膠藤。南靖縣南坑鄉大嶺一帶,也保留著大片比較完整的亞熱帶雨林植被,面積2666多公頃,素有「樹海」之稱,是福建省僅有的面積最大的一片。十多種稀珍植物如桫欏、建柏、宿軸木蘭,包括「人面竹」、「四方竹」、「銀練竹」、「金絲竹」等稀有珍貴竹子品種,已列作國家和省保護對象。
水產資源:閩南漁場廣闊,沿海水產資源有各種魚、蝦、貝、藻等400多種。魚蟹蝦類有長毛對蝦、斑節對蝦、鷹爪蝦、龍蝦、梭子蟹、青蟹、鋸緣青蟹、魚 祭 魚、青鱗、鯔魚、銀魚、丁香魚、鳳尾魚、黃鯛、黑鯛、魚 勒魚、石斑魚、蛇鯔、魴魚、玫瑰毒魚 由 、圓魚 由 、小公魚、海鯧、海鰻、鱗魚 是 、魚 非 魚 里 、馬鮫、真鯛、二長棘鯛、藍圓魚 參 、沙丁魚、烏賊、魚 章魚、魷魚等;貝類有牡蠣、泥蚶、蟲益 蟶、扇貝、鮑魚、江瑤貝、翡翠貽貝、蛤、螺等;藻類則有海帶、紫菜、江離、海蘿、羊西茶、鐵西菜、滸苔、馬尾藻等。
州服飾文化
服 飾
漳州地處亞熱帶,上古土著穿「卉服」,以樹皮、木葉蔽體。晉代衣冠南渡後,本地居民也穿上中原的葛、麻、吉貝(木棉)等織物。唐代漳州「歲五蠶,吳越皆不能及」。宋初,漳州歲貢葛布2萬匹,紡織業已與中原地區同步發展,漳州居民的服飾逐漸與中原一致。明代中後期,漳州月港海外貿易的興盛導致漳州人的服飾「跨越定製」,「人無貴*,多衣綺綉」,甚至「曳綉躡珠」,比官員還氣派。清代,漳州服飾奢侈依舊,「俗有誇多斗靡者,於舅姑餉婦之日,終席之間換衣數襲」。一些人將財力都花在服飾上,以致漳州俗話有「只怕跌下屎宕(糞坑),不怕火燒厝(房子)」之譏。這種奢靡之風直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才逐漸收斂。
附:漳州服飾文化
一、服 裝
清代,士紳穿長袍馬褂,平民男子穿長衫或對襟短衣或大襟上衣,體力勞動者常穿短打。女子穿高領右衽大襟衣或窄袖短襖,內裹束胸馬甲,下著長裙或長褲。纏足婦女在骹白(裹腳布)之外還套有□(音蝦)褲,即由白布縫成圓筒狀,半尺來高,底部綉有一圈寸把高的花,上部套入褲管內,其效用一為襯托小腳,二為顯示綉花的技藝。
民國時期,男子穿長衫、馬褂、布紐對襟上衣,也有穿西裝、工人裝、中山裝或行業制服的。女子穿大襟的短衣、襖、旗袍、長裙或短裙。男女均穿大襠褲,褲管寬大,加接四五寸寬的粗布褲腰,穿時折疊用褲帶扎緊,舊稱「粿巾褲」。沿海漁民的衣服染過薯莨汁或荔枝樹汁,耐海水浸泡,呈棕褐色,與眾不同。
新中國成立後,中山裝、列寧裝、青年裝、學生裝、工作服、軍裝開始在城鎮流行;農村群眾多穿加翻領、對襟、化學紐扣的改良漢裝。「文化大革命」中,城鄉時興草綠色軍裝。80年代以來,城鄉居民的服裝呈多樣化趨勢,有中山裝、西裝、漢裝、T恤衫、牛仔服、茄克、風衣、運動服等。男女時裝的款式日新月異,新潮人士遂以為不追隨滬港時式不足以表現自己的派頭。
傳統的嬰兒服稱「和尚衫」。這種衣的前襟為斜形,腋下兩側綴布帶用以束腰,袖口和下擺均不縫邊,以防磨破嬰兒嬌嫩的皮膚,也寓意嬰兒長得快。嬰兒用的「散幔」(音sam4buā1)為無袖的棉披風,面料為紅綢或紅底印花布,披風上連綴一個兔耳形的風帽。舊時還喜給嬰幼兒帶兜肚,兜肚以紅布做成,並用金蒼線綉上一個萬字,護住幼兒的肚臍。漳州方言「臍」和「財」同音,護臍也寓意護財。還有用黑白相間的格子布做成的「花帕」,俗以為此帕可以「辟邪」,民間抱嬰幼兒出門時多蒙蓋花帕。
民國時期,漳州人夏天愛穿香雲紗,漳州話叫成「香紋紗」。這種布料透氣、透濕,穿在身上特別涼爽,顏色多為黑色,稱「油綢」,穿久褪成暗棕色。香雲紗價格不菲,不是貧寒人家所買得起的,故解放後香雲紗衣服往往成為戲台上反派人物的標志。現在市場上已看不到此種布料。
舊時,農民雨天多穿蓑衣,俗稱「棕蓑」。通體以棕製成,無袖,披在肩上能蓋住胸背。一種後背長過臀部;一種後背較短,但下綴棕裙,穿著時既能活動自如,又不致淋濕衣褲。70年代後已逐漸被塑料或尼龍雨衣所替代。
民間忌反向穿衣,因為只在為死人「套衫」(穿壽衣)時才將衣服先反向套在孝男身上。洗衣服時男衣必須放在女衣之上。夜間不得露天晾衣,竹竿尾端不得晾衣。衣服晾乾後須先摺疊後始可穿上,俗謂摺後再穿才有「摺氣」,方言中「摺」和「志」諧音。民間忌縫補穿在身上的衣服,俗以為此舉會使穿衣者日後受誣陷。
畲族男子服裝類似苗族,著粗布衣,尚黑色。畲族婦女著薴麻布衣服,多為藍、黑二色。上衣寬袖,右邊開襟,衣領、袖口和胸襟鑲藍邊,衣和圍裙綉花卉、禽鳥等圖案。不論寒暑下身均穿寬腿、大襠、綉花邊的短褲,扎綁腿。腰束花綢帶子,帶子上綴各色珠子。喜慶的日子姑娘穿五色花裙。60年代以後,其衣著與漢族無甚差別。
舊時,漳州人用皂角、茶籽餅和草木灰浸出液來泡洗衣服。瓦窯里還專門燒制用以過濾草木灰液的瓦漏斗,稱「漏母鍋」。浣洗白色織物則用白土去污。20年代,漳州居民開始使用肥皂。70年代以後,則多用合成洗衣粉。
舊時,農村群眾多用捶衣棍在池塘或溪圳邊的石頭上捶打洗滌衣服。城鎮居民則用搓板搓洗衣服。80年代起,城鎮居民多用洗衣機洗滌紡織品。
二、巾 帽
清代,官吏、皂隸戴全國統一的帽子,士紳戴「碗帽」(瓜皮帽),老年婦女冬季戴絨帽(用黑色絨布製成的無檐夾帽,額上鑲以小玉塊),嬰兒戴蓮花帽、虎頭帽。婦女外出時,不坐轎的貧者「以布覆頭,壅蔽其面」,稱俗「文公帕」。
民國時期,官紳戴碗帽、招票(氈帽)、絨帽、大甲藤帽、草帽,庶民多不戴帽。從事某些職業的人則戴與該職業的制服相配套的帽子。老年人和在戶外工作的農夫或行商走販冬季多戴「猴帽」(用紗線織成筒狀,留有兩個眼孔,戴時將上端扎住,平時翻捲起來只蓋住頭頂,天冷時放下,包住整個頭部)。閨女少婦出門,頭蓋花帕遮住面頰。客家婦女則頭戴尖頂小笠,笠緣鑲半圓形花帕掩項至肩。
新中國成立後,碗帽和招票很快絕跡,時髦八角帽及軍帽、「幹部帽」。改革開放以來,市面上的帽子式樣繁多,顧客隨意挑選;而且性別、年齡、行業、季節有別,摩登男女隨時髦而變換帽子。
漳州城鄉民眾用以遮陽擋雨的斗笠主要有三種。大笠:為兩重竹篾中夾竹葉製成,圓形,直徑六七十厘米,是城鄉居民一種便當而結實的雨具。80年代後已為雨衣、雨傘所替代。甲
④ v與鄭成功有關的戰爭
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生
1645年,弘光朝覆滅後,鄭芝龍、鄭鴻逵兄弟於福州擁戴唐王朱聿鑒稱帝,於同年七月改元「隆武」。鄭成功得隆武帝賞識,封忠孝伯、御營中軍都督,賜「國姓」朱、改名「成功」
少年將軍
1646年(明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起,鄭成功開始領軍多次奉命進出閩、贛,與清軍作戰,頗受隆武帝器重。
起兵抗清
征閩主帥博洛出兵攻打鄭家故鄉閩南南安。鄭成功之母田川氏當時從日本搬至南安定居,碰上此次劫難,於戰亂中自縊身亡,隆武政權滅亡,鄭成功避走金門,然後開始於沿海各地招兵買馬、收編鄭芝龍的舊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數千兵力;1647年1月(隆武二年十二月),鄭成功在小金門(今日金門縣烈嶼鄉),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之名誓師反清。
取得金門 廈門
1647年農歷七月,鄭成功會同鄭彩部隊攻打海澄,失敗;農歷八月,成功又與鄭鴻逵部合圍泉州府城,清漳州副將王進率援軍至,鄭軍不敵敗退。
1648年(清順治五年),原浙江巡撫盧若騰等人來歸,鄭成功蓄積實力後再次出擊,攻克同安縣。農歷五月,鄭軍圍攻泉州;七月,清靖南將軍陳泰、浙閩總督陳錦、福建提督趙國祚等轉而攻擊同安,鄭軍不敵,守將、軍民死傷無數。不久,清援軍抵達泉州,鄭成功乃解泉州之圍,退回海上。
1649年(明永曆三年,清順治六年)農歷十月,鄭成功決定揮兵南下,除打擊閩南清軍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為糧源。一個多月下來,從清軍手上攻取漳浦、雲霄等地,亦平定了達濠、霞美等寨;十一月,鄭軍攻詔安不克,乃決定轉入粵東,經分水關至潮州一帶征討不合作的零星勢力;至隔年五月之間,又次第收服了潮陽以及周邊許多山寨。
1650年(永曆四年)農歷六月,鄭成功軍隊行抵潮州,便以郝尚久立場「不清不明」為由,出兵擊之;郝部不敵,退守府城,揭陽、普寧、惠來等縣盡入鄭軍之手。
1650年(明永曆四年,清順治七年)中秋節取得廈門、金門作為根據地。
進圖泉漳
1651年(明永曆五年,清順治八年)下半年,鄭軍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市)等地戰斗,獲得了磁灶戰役、錢山戰役和小盈嶺戰役的勝利,克復平和、漳浦、詔安、南靖等地。
1652年(明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農歷正月,清海澄守將赫文興向鄭成功投降。二月,鄭軍攻長泰,清朝派遣陳錦率大軍前往救援;兩軍於江東橋展開大戰。鄭成功仗著對閩南地形較為熟識,在江東橋附近安排了許多伏兵,大敗陳錦,殲滅多數清軍,取得江東橋戰役的勝利。
1652年 四月,清軍為解漳州之圍,於是募集百艘船艦進犯廈門,攻鄭成功所必救。鄭成功遂派陳輝、周瑞等率領百餘艘戰艦迎擊,於崇武大敗清軍,取得崇武戰役的勝利。鄭軍在海上大捷
1652年(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農歷九月鄭軍於交戰失利後,只能撤退以確保海澄、廈門的安全。清軍趁勝收復南靖、漳浦、平和、詔安四縣。
年(明永曆七年,清順治十年)鄭成功偵知清軍火葯錢糧不繼,於是誘敵決戰,趁清軍大舉渡河之際,以火攻大破金礪,取得海澄戰役的勝利
1654年(明永曆八年,清順治十一年)農歷十一月,清漳州協守劉國軒向鄭成功投降,十二月,鄭軍分兵進擊,拿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諸縣,軍隊進入興化地方。
1655年(明永曆九年,清順治十二年)農歷九月派遣部將率領舟師兩路進擊,一北上浙江,一南下廣東,北上鄭軍連戰皆捷,攻入舟山;南下鄭軍雖一度攻取揭陽,卻遭到清援軍擊潰,死傷慘重。
1656年(明永曆十年,清順治十三年)四月,濟度調集各路水師進攻廈門,於圍頭海域遭鄭軍痛擊,清軍大敗而歸。鄭軍取得泉州戰役的勝利。
1656年(明永曆十年,清順治十三年)農歷十二月,鄭成功部隊又在閩東北取得護國嶺戰役的勝利。
1657年 海澄守備黃梧決定向清朝投降,獻出海澄縣城。海澄是鄭成功多年來投注了相當多人力、物力建造起來的堅固堡壘,黃梧的投降無疑給了鄭成功一大打擊。
起兵後的十多年,鄭成功的據地仍然只以金門、廈門等閩南沿海島嶼為主。但鄭成功完全控制了海權
長江南京經略
1658年(明永曆十二年,清順治十五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十七萬與浙東張煌言會師,大舉北伐。大軍進入長江之前,於羊山海域遭遇颶風,損失非常慘重,只得暫且退回廈門。
1659年(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鄭成功再次率領大軍北伐,會同張煌言部隊順利進入長江,勢如破竹,接連攻克鎮江、瓜洲,接連取得定海關戰役、瓜州戰役、鎮江戰役的勝利,包圍江寧府城(原明南京)。張煌言部亦收復蕪湖一帶十數府縣,江南一時震動,百姓紛紛剪去發辮脫去旗袍並哭聲言道:「時久不見大明衣冠矣!」後因鄭成功中清軍緩兵之計,明軍大敗,損兵折將,南京之戰可說是鄭成功生涯當中最輝煌及重要一役,卻是先盛後衰,大敗收場
1660年(明永曆十四年,清順治十七年),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四萬餘人,取得廈門戰役勝利
攻取台灣
荷蘭人常劫奪鄭氏和海外華人至東南亞商船,鄭成功多次派出水軍打擊荷蘭艦隊,並於1656年到1660年期間兩次警告荷蘭人,除非荷蘭人停止劫奪華人的商船,鄭氏將不會與荷蘭貿易
1661年(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向台灣進軍。荷蘭當局於台島西南建有兩大防禦要塞,一為位於大員(今台南市安平區)的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二為位於台江內陸赤崁地方(今台南市中西區)的普羅民遮城(Provintia)。農歷四月初一,鄭軍經由鹿耳門水道進入台江內海並於禾寮港(今台南市北區開元寺附近)登陸。隨後鄭軍在台江海域與荷蘭軍艦展開海戰,擊沉荷軍艦赫克特(Hector)號,取得台江內海控制權,並同時在北線尾地區擊敗荷蘭陸軍,以優勢兵力包圍普羅民遮城。不久,於陽歷5月4日(農歷四月初五)即迫使普羅民遮城守軍出降。農歷五月初五,鄭成功改赤崁為「東都明京」,設承天府及天興、萬年二縣。
1661年(明永曆十五年)農歷七月,荷蘭東印度公司從巴達維亞調遣的援軍抵達大員,除了六百多名士兵、十一艘軍艦以外,增援部隊亦為熱蘭遮城帶來大量補給品與火葯。時鄭成功的軍力仍分散台灣各地實行任務,八月中旬,荷、鄭兩軍於台江內海展開激烈海戰,鄭軍大獲全勝,擊沉一艘荷蘭軍艦,並奪取船隻數艘,自此荷軍喪失主動出擊的能力
荷蘭大員當局終於1662年陽歷2月9日(明永曆十五年農歷十二月二十日)向鄭成功屈服,退出台灣。
⑤ 鄭成功收復台灣前的故事!急!
少年時期
1624年8月27日(明天啟四年七月十四,日本寬永元年),鄭成功出生於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上的川內浦千里濱。父親鄭芝龍為海商及海盜首領,於中國東南沿海及日本、台灣、菲律賓附近海域擁有極大勢力。鄭成功六歲之前跟隨母親住在平戶,直到父親鄭芝龍受明廷招安任官,才被接回泉州府安平(原福建省晉江縣安平鎮,現安海鎮)居住讀書,該處現為安海成功小學校址。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鄭成功考中秀才,又經考試成為南安縣二十位「廩膳生」之一。1641年,迎娶福建泉州惠安進士禮部侍郎董颺先侄女。1644年,進入南京國子監深造,拜入江浙名儒錢謙益門下;錢謙益為了勉勵鄭成功乃替他起「大木」之別字。
同年(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流寇」首領「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於煤山;隨後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擊敗李自成進駐北京城。明遺臣遂於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嵩登基,翌年(1645年)改元「弘光」。1645年(弘光元年)農歷五月,清豫親王多鐸率軍南下,破揚州、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等人殉國,弘光帝被俘,遭到殺害,弘光朝乃亡。
隆武時期
1645年弘光朝覆滅後,鄭芝龍、鄭鴻逵兄弟於福州擁戴唐王朱聿鑒稱帝,於同年七月改元「隆武」。隆武政權成立後,鄭成功得明紹宗賞識,封忠孝伯、御營中軍都督,賜「國姓」朱、改名「成功」、儀同駙馬;鄭鴻逵之子鄭肇基,亦受紹宗賜國姓;這就是世稱鄭成功「國姓爺」的由來。1646年(明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起,鄭成功即開始領軍,多次奉命進出閩、贛與清軍作戰,頗受隆武帝器重。然而真正握有軍政大權的鄭芝龍,卻無意全力抗清,甚至在清軍南下福建的時候,命令仙霞關守將施福(又名施天福,施琅族叔)將軍隊撤回隆武朝廷的所在地福州。此舉導致清軍攻入閩北時幾乎沒有遭受抵抗。
清朝大學士洪承疇為鄭芝龍同鄉,在其承諾給予三省王爵的利誘下,鄭芝龍不顧鄭成功、鄭鴻逵等人的反對,決意帶著其他幾位兒子北上向清朝投降。鄭成功勸阻父親不成,只好帶著部分兵將出走金門。鄭芝龍本以為降清之後不但得保家業,還能加官晉爵;不料清軍征閩主帥博洛背約,不但將鄭芝龍與諸子一同挾往北京,更出兵攻打鄭家的故鄉閩南南安。鄭成功之母田川氏當時已從日本搬至南安定居,碰上此次劫難,於戰亂中自縊身亡;鄭成功得知母親死後,更加堅定了抗清的決心。
同年(1646年,明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農歷八月,清軍攻克浦城、霞浦;隆武帝出奔江西,在汀州遭清軍俘虜,之後絕食不屈而亡。南明帝系旋由桂王朱由榔繼承,改元「永曆」。
東南抗清
隆武政權滅亡,鄭成功避走金門,然後開始於沿海各地招兵買馬、收編鄭芝龍的舊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數千兵力;1647年1月(隆武二年十二月),鄭成功在小金門(今日金門縣烈嶼鄉),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之名誓師反清。
1647年農歷七月,鄭成功會同鄭彩部隊攻打海澄,失敗;農歷八月,成功又與鄭鴻逵部合圍泉州府城,清漳州副將王進率援軍至,鄭軍不敵敗退。
1648年(清順治五年),原浙江巡撫盧若騰等人來歸,鄭成功蓄積實力後再次出擊,攻克同安縣。農歷五月,鄭軍圍攻泉州;七月,清靖南將軍陳泰、浙閩總督陳錦、福建提督趙國祚等轉而攻擊同安,鄭軍不敵,守將、軍民死傷無數。不久,清援軍抵達泉州,鄭成功乃解泉州之圍,退回海上。
同年,清江西總兵金聲桓、王得仁於江西起兵反清,清廣東提督李成棟亦投向明永曆朝廷,使反清復明的聲勢一時大漲;但各方反清勢力在彼此沒有默契、各自為政的情況下,大多淪為地方性的抗爭。不久後,清廷壓制了江西的金聲桓、王得仁勢力;廣東李成棟軍亦於1649年滅亡。
1649年(明永曆三年,清順治六年),鄭成功改奉永曆年號為正朔;永曆帝即冊封他為「延平王」,從此亦有人稱成功為「鄭延平」。
潮州之役
是時,閩南地區呈現混亂的局面,除了明、清的官方部隊以外,到處都有土豪、山賊擁據城寨,相互爭並,並且就近向百姓課收錢糧,宛如土皇帝;相較於這些地方勢力,鄭成功擁有較完善的軍備,但卻也因為軍隊太龐大,而領土太少,面臨籌集糧餉的重大問題。1649年(明永曆三年,清順治六年)農歷十月,鄭成功決定揮兵南下,除打擊閩南清軍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為糧源。一個多月下來,從清軍手上攻取漳浦、雲霄等地,亦平定了達濠、霞美等寨;十一月,鄭軍攻詔安不克,乃決定轉入粵東,經分水關至潮州一帶征討不合作的零星勢力;至隔年五月之間,又第次收服了潮陽以及周邊許多山寨。
潮州守將郝尚久雖已於1648年隨李成棟反清,但曾襲擊施琅、鄭鴻逵等部,也曾拒絕鄭成功聯軍的要求,並在鄭軍攻打新墟寨時派兵與之為難,與鄭成功素有嫌隙。1650年(永曆四年)農歷六月,鄭成功軍隊行抵潮州,便以郝尚久立場「不清不明」為由,出兵擊之;郝部不敵,退守府城,揭陽、普寧、惠來等縣盡入鄭軍之手。不久,清軍再次攻入廣東;郝尚久背腹受敵下負氣降清,引清軍入潮州城以抗鄭軍。鄭軍圍困潮州城三月不克、士氣低落,又面臨糧餉接濟問題,只得於八月解潮州圍退回閩南。
廈門攻守
1650年(明永曆四年,清順治七年),時鄭成功族叔(一說族兄)鄭彩、鄭聯的軍隊領有廈門。鄭成功退回閩南之後,為了拓展實力乃借口鄭聯在廈門橫征暴斂、使民不聊生;採取施琅的獻策,用計圖取廈門。永曆四年中秋節,鄭成功趁著鄭彩離開廈門的時機,前往廈門拜訪鄭聯,鄭聯大意並未設防,慘遭刺殺身亡。不久,鄭彩得知鄭聯的死訊,更加不敢與鄭成功作對,回到廈門便將兵權都交了出來;鄭成功自此接收了鄭彩、鄭聯大部分的部隊,並且實際取得廈門、金門作為根據地。
同年農歷十一月,清平南、靖南二王率數萬鐵騎攻入廣州;鄭成功奉敕南下勤王,令叔父鄭芝莞留守廈門。十二月,鄭成功抵廣東揭陽,與鄭鴻逵會師;兩人商討後,決定由鄭成功繼續率軍南下勤王,而鄭鴻逵則移師往廈門協防。同年,魯王在閣部曾櫻等人陪同下,來到廈門投靠鄭成功,被安置在金門。
1651年(明永曆五年,清順治八年)正月,鄭成功抵南澳。農歷二月二十五日,鄭軍艦隊於鹽州港附近遭遇風暴,鄭成功的主船險些解體、翻覆,幾乎所有船上器具,包括鼎灶都一並丟失;據記載當時船上甚至連食物都無法准備,鄭成功本人也連餓兩餐。直到隔天下午風雨漸歇,鄭成功的主副座船才得以回到岸邊與艦隊會合。此乃鄭成功本人於海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凶險,事後鄭成功也重賞主副中軍船的兩位駕駛。
同年農歷三月,鄭軍抵達廣東大星所。另一方面,清福建巡撫張學聖得知鄭成功的主力軍隊已經前往廣東,廈門防務鬆散,似有可趁之機;乃命令馬得功、王邦俊等趁虛攻擊廈門。馬得功挾持身在南安的鄭芝豹,命其交出船艦渡載清軍往廈門,並且順利在海面上擊敗鄭軍。面對清軍來襲,負責廈門防務的鄭芝莞未戰先怯,只顧著將財物搬運至私人船上逃亡;使得清軍相當輕松就攻破廈門,並將鄭家的積蓄、裝備掠奪一空。由於事出突然,董夫人與鄭成功長子鄭經只來得及攜帶祖宗牌位避於海上逃過一劫。清軍僥幸偷襲得逞之後,卻沒打算留在廈門與鄭軍決戰,於是滿載戰利品即返回內陸。這時趕赴廈門支援的鄭鴻逵,正好於海面遭遇返航之馬得功部隊,將其圍困,卻被馬得功威脅將害其母、兄(鄭芝龍)性命,無奈之下只好放走馬得功。不久,鄭成功於廣東得知了廈門遭襲擊的訊息;原本他仍堅持繼續南下勤王,但終因上下將士思歸,哭聲遍聞,乃不得已班師回廈門。收復廈門後,鄭成功追究起責任,將怯戰以逃的叔父鄭芝莞斬首;而放走馬得功的鄭鴻逵則交出兵權、自請退隱東石鎮白沙,不再過問政事。
同年農歷五月,鄭軍大將施琅擅自處決鄭成功麾下部將曾德,鄭成功以此為由欲誅施琅全家;施琅雖在友人幫助下逃脫,但父親、胞弟均遭處死。經此事件,施琅與鄭成功結下大仇,乃再度降清。
漳州、海澄之役
1651年(明永曆五年,清順治八年)下半年,鄭軍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市)等地戰斗,獲得了磁灶戰役、錢山戰役和小盈嶺戰役的勝利,克復平和、漳浦、詔安、南靖等地。年底,包括定西侯張名振等人皆來投靠,使鄭軍的聲勢愈形高漲。
翌年(1652年,明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農歷正月,清海澄守將赫文興向鄭成功投降。二月,鄭軍攻長泰,清朝派遣陳錦率大軍前往救援;兩軍於江東橋展開大戰。鄭成功仗著對閩南地形較為熟識,在江東橋附近安排了許多伏兵,大敗陳錦,殲滅多數清軍,取得江東橋戰役的勝利。不久即攻下長泰。
攻克長泰之後,鄭成功集結大軍進攻漳州府城,將之層層包圍。四月,清軍為解漳州之圍,於是募集百艘船艦進犯廈門,攻鄭成功所必救。鄭成功遂派陳輝、周瑞等率領百餘艘戰艦迎擊,於崇武大敗清軍,取得崇武戰役的勝利。鄭軍在海上大捷,因而對漳州城的施壓沒有稍減;然而漳州守軍亦相當頑強,使得圍城的勢態持續超過半年。
幾個月下來,漳州城內的水糧已竭,一碗稀粥索價白銀四兩,居民以老鼠、麻雀、樹根、樹葉、水萍、紙張和皮革等物為食,士卒、百姓餓死者不計其數。據說當時,城中軍民互相爭奪食物,即使家中有食物者也不敢烹調,因為一旦被發現燃起炊煙的人家就會被搶,更傳說有人吃人肉的慘況發生,史載「城中人自相食,百姓十死其八,兵馬盡皆枵腹」。1652年(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農歷九月,清軍將領固山額真(都統)金礪率領了萬人大軍開抵福建,進入泉州府;鄭成功才下令解除漳州之圍以待敵軍。鄭成功將部隊布置於江東,欲用擊敗陳錦的同樣方式,來伏擊金礪軍,但卻遭金礪固山識破,兩軍展開混戰,鄭軍提督黃山、禮武鎮陳俸、右先鋒鎮廖敬、親丁鎮郭廷、護衛右鎮洪承寵都在激戰中陣亡。鄭軍於交戰失利後,只能撤退以確保海澄、廈門的安全。清軍趁勝收復南靖、漳浦、平和、詔安四縣。
年(明永曆七年,清順治十年)農歷四月,金礪進犯海澄,與鄭成功展開激烈戰斗,雙方都是以銃炮火葯作為主戰武器。在清軍的猛烈炮火之下,鄭成功部隊損失慘重,許多部將戰死;鄭成功見軍隊士氣低落,親臨陣前喊話,也險遭炮擊。五月初七日五更,金礪下令以空炮掩護,派綠營打頭陣,旗兵後續,填河攀柵蜂擁而來,企圖一舉登城,被鄭營所拒。天亮以後,鄭成功偵知清軍火葯錢糧不繼,於是誘敵決戰,趁清軍大舉渡河之際,以火攻大破金礪,取得海澄戰役的勝利,海澄得保安全。海澄戰役以後,金礪被清廷召回京師,雙方再度處於相持局面。
與清議和
同年(年,明永曆七年,清順治十年)農歷五月,清軍兩度大敗後,順治帝敕封鄭成功為「海澄公」,鄭成功不接受。八月,雙方與泉州府安平報恩寺內議和,鄭軍得以休兵籌措糧餉,稍事整頓。十一月,順治帝再度敕封,並承諾給予一府(泉州)之地安置兵將,鄭成功仍不接受。
1654年(明永曆八年,清順治十一年),定西侯張名振見清軍已將軍力集中於福建,則江、浙等地防務勢必空虛;於是乃向鄭成功請師,率領百艘戰艦北上,圖取江南地區。張名振的北伐之師沿長江進攻,直達金山寺,威脅江寧府城;但因後援接濟不及,只得回師。農歷二月,清廷再遣使與鄭成功,承諾給予興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地方;鄭成功以「兵馬繁多,非數省不足安插」為由,再拒絕之。八月,清又遣使往議;鄭成功的親弟鄭渡、鄭蔭也在使節之中。鄭成功稱「清朝沒有誠意」,並謂「我一日未受詔,父一日在朝榮耀」,又一次拒絕清朝提出的條件。
同年,南明西寧王李定國與鄭成功聯系,希望從東、西合力進攻廣東,則明朝勢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長江北伐,攻贛、皖、蘇各省,則復興大業有望矣。鄭成功派林察、周瑞督軍西進,卻因故延誤了與李定國的約期;致使李定國孤軍奮戰,雖克復肇慶,卻於廣州城外大敗而回。李定國本來對與鄭成功會師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鄭連姻來鞏固盟誼;但卻因鄭成功屢愆軍期而誤了大事,李定國對此相當失望。
同年農歷十一月,清漳州協守劉國軒向鄭成功投降,引鄭軍進入漳州府城;漳州總鎮張世耀見大勢已去,與以下官員盡皆向鄭軍投降。十二月,鄭軍分兵進擊,拿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諸縣,軍隊進入興化地方。
設官改制
1655年(明永曆九年,清順治十二年),因為明昭宗和鄭成功勢力相隔遙遠,特准鄭成功設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審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時允許他委任官職,武官可達一品,文職可達六部主事。鄭成功每次拜封官員,都請寧靖王朱術桂等明宗室在旁觀禮,以示尊重體制。鄭成功同時將廈門(當時稱中左所)改名為思明州,並建造演武亭,以便鄭成功親自督察官兵操練。
同年農歷九月,清定遠大將軍鄭親王世子濟度率三萬大軍入閩,會同駐閩清軍,准備進攻廈門。鄭成功決定放棄已佔領的漳州、泉州兩府屬邑,並拆毀城牆讓清軍無所屯紮,藉此鞏固金門、廈門的防禦。與此同時,還派遣部將率領舟師兩路進擊,一北上浙江,一南下廣東,令清軍腹背受敵、難以兼顧頭尾。北上鄭軍連戰皆捷,攻入舟山;南下鄭軍雖一度攻取揭陽,卻遭到清援軍擊潰,死傷慘重。隔年四月,濟度調集各路水師進攻廈門,於圍頭海域遭鄭軍痛擊,清軍大敗而歸。鄭軍取得泉州戰役的勝利。1656年(明永曆十年,清順治十三年)農歷十二月,鄭成功部隊又在閩東北取得護國嶺戰役的勝利。
南征舟師返回廈門,鄭成功議處敗戰之罪,原本要處死蘇茂、黃梧、杜輝,但是在眾將跪地求情之下,鄭成功決定將蘇茂一人斬首,黃、杜則戴罪圖贖。後鄭成功命黃梧鎮守海澄,還特別囑咐黃梧以戴罪之身應力圖建功;但是黃梧知道鄭成功一向治軍嚴苛,害怕自己一旦再犯錯就會送命,於是便與副將蘇明商議,決定向清朝投降,獻出海澄縣城。海澄是鄭成功多年來投注了相當多人力、物力建造起來的堅固堡壘,黃梧的投降無疑給了鄭成功一大打擊。
起兵後的十多年,鄭成功的據地仍然只以金門、廈門等閩南沿海島嶼為主。但鄭成功完全控制了海權,一方面深入內陸廣設商業據點〈山五商〉,開辟貨源以和外國人貿易、走私來累積資金;一方面以此募兵(包含日本人、白人、黑人等外籍傭兵)及進口盔甲、銃炮、刀劍等武器來籌備軍力、軍備;又以內陸的商業據點為基,發展反清復明的情報組織洪門。
長江、南京之役
1658年(明永曆十二年,清順治十五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十七萬與浙東張煌言會師,大舉北伐。大軍進入長江之前,於羊山海域遭遇颶風,損失非常慘重,只得暫且退回廈門。
翌年(1659年,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鄭成功再次率領大軍北伐,會同張煌言部隊順利進入長江,勢如破竹,接連攻克鎮江、瓜洲,接連取得定海關戰役、瓜州戰役、鎮江戰役的勝利,包圍江寧府城(原明南京)。張煌言部亦收復蕪湖一帶十數府縣,江南一時震動,百姓紛紛剪去發辮脫去旗袍並哭聲言道時久不見大明衣冠已。後因鄭成功中清軍緩兵之計,意外遭到清軍突襲,致使明軍大敗,損兵折將,包括甘輝、萬禮、林勝、陳魁、張英等大將皆死於是役。鄭成功兵敗後,試圖攻取崇明縣,做為再次進攻長江的陣地,卻久攻不克,只好全軍退回廈門。南京之戰可說是鄭成功生涯當中最輝煌及最重要的一役,卻是先盛後衰,以大敗收場,使鄭成功的反清大業受到致命挫折。
1660年(明永曆十四年,清順治十六年),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四萬餘人,取得廈門戰役的勝利,聲威復振。
⑥ 日落即景作文
《日落即景》的作文可以以探索的主題去寫,描述從一開始的印象,到見過日落以後心情和感受變化的過程,最後最後以日落結束,但是卻又是一個開始來收尾。
正文:
同學們都說日落很美,我想日落不就是太陽下山嗎,有什麼好看的?
今天黃昏,我在陽台晾頭發,看見天空紅似火。太陽還在山頭,她像是女孩子剛化了妝的臉,紅撲撲、紅潤潤的。天空像是個大舞台,在萬道金光的照耀下,天空的雲彩開始變得五彩繽紛。僅紅色就有深紅的、血紅的、粉紅的、淺紅的,更不用說銀白、米黃、大紫等其它顏色了。
這時的天空真像彩色的大海,雲朵就像大海里大大小小的島嶼,但是比島嶼還要迷人,因為它是五光十色的。我想,就算是夏威夷,也沒有這么有活力。夏威夷的島嶼能像它這樣漂來浮去嗎?
雲朵也是挺好客的,一會兒相互握手,一會兒相互擁抱,似乎是多年不見的老朋友。它們在聊些什麼,它們在做些什麼,我們是不知道的,但是我知道它們一直在一起聊,一直到太陽落下了山坡,天色暗了下來。
太陽越落越下,整個兒都看不見了,光芒越來越少,天色越來越暗,那些「島嶼」也越來越朦朧,最後太陽徹底看不見了,但我知道,太陽落下去,它就會又從另一個地方升起來,而日落這一幕的風景,永遠印在了我的腦海中。
(6)長泰旗袍擴展閱讀:
在古代中國,詩人們喜愛以日落時分,夕陽垂暮的景色來舒發自己年懷已老,志不能伸的感受。在西方文學中日落也往往與憂郁等感情相連,比如在聖·埃克蘇佩里的《小王子》中的小王子就特別喜歡看日落,日落亦是終結的象徵,人老時也會被稱為遲暮之年。
人們經常將日落與夏天聯想起來,特別是居住於海灘附近的寫意生活及沖浪活動。這可能因為人們通常會在夏天日落時進行更多戶外活動。此外,在人們眼裡,日落時海灘的景色亦較其他時段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