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穿旗袍加2條「孔雀尾巴」的唐嫣氣質有多驚艷
唐嫣是娛樂圈中為數不多的沒有一點點架子的人,平易近人的性格得到圈內人一致的好評。很多導演都願意與她合作拍電視劇或者電影,除此之外一些綜藝節目也經常邀請她。但是近年來很少出演電視劇或電影,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她收獲了與羅晉愛情的結晶。想來工作重心也會向家庭一方傾斜。
唐嫣的這一身造型真的是非常的淑女,帶著一頂非常時尚的帽子用來遮擋陽光。穿著一件小黃色的外套,鮮艷的顏色讓人看起來十分具有活力,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她選擇了一件牛仔長裙。很多人都嘗試過穿牛仔裙,但是效果都不是那麼理想。看來牛仔裙還是比較適合身材高挑的人。唐嫣沒有同以往一樣,選擇高跟鞋,反而穿了一雙平底鞋。這是這件衣服的一大亮點,原來衣服也可以這樣搭配,真的是"學到了"!
⑵ 為什麼孔雀藍色的旗袍也可以做敬酒服
因為孔雀藍色還是一種比較高雅的顏色哦,在婚禮上也會比較的端莊的。
⑶ 夢見紅色的旗袍上面有一隻孔雀
傳統周公解夢 夢見鳴叫的孔雀,可能預示生活會動盪。商人夢見孔雀叫,預示可能生意上會受挫折,面臨虧損。未婚男人夢見孔雀叫,預示可能會與戀人分離,內心傷感。 夢見雀,有官祿印綬事。《敦煌本夢書》 夢見紅色,表示你心裡充滿熱情,工作、學習、戀愛積極樂觀。ZGJM.ORG 紅色在夢里,通常象徵財運、熱情、能量,有時也表示憤怒和危險。 夢見紅色,或其他顏色墨水寫成的信,則暗示可能會有這家庭糾紛。 夢見雀,官位至。《敦煌本夢書》 夢見孔雀,預示會有吉事來臨。 夢見孔雀鳴叫:暗示生活會跌宕起伏。 夢見雀,祿位並得授,喜。《敦煌本夢書》 現代周公解夢 夢見紅色的旗袍上面有一隻孔雀意味著:幸福就在家門口哦!最近的你對家庭的溫馨舒適特別敏感,沒有特別要忙的事情,就在家好好享受一下安穩的日子吧。 男人夢見紅色的旗袍上面有一隻孔雀,以柔克剛就是你這兩天最成功掌握氣氛的關鍵。多聽、少言也是一個重點喔。即使環境中彌漫著火葯味,但你的柔性與理性處置,讓你與周圍的協調性還能維持得很不錯。當然這兩天在團體行動中也是你發揮作用的時候,盡量處在人群里吧。 女人夢見紅色的旗袍上面有一隻孔雀,為了嫌麻煩而偷懶省了那麽一點步驟,結果就因為想省事反而偷雞不著蝕把米。更繞了一大圈才將事情完成,還有變成需要重做不可的可能。規定好的程序步驟別自作聰明去省略,需要看操作手冊去做的事情也別懶得去翻喔。 孕婦夢見紅色的旗袍上面有一隻孔雀,這兩天一大早開始的活力旺盛與否關系著一整天的運氣走向。早上就由大聲的打招呼開始吧。記得,懶懶散散的做事態度與邋遢的外表可是這兩天的幸運殺手,很可能讓暗地裡欣賞你的人或者是你喜歡的人看在眼裡喔,可別因此破壞了好印象才好。
⑷ 求描寫旗袍的詩句
美神
天上的仙子呀你快下來;
我望著你啊發了呆。
你在雲中飄飄地走,
我在地上向你招手。
你那緊身的旗袍,
美麗絕倫。
飄逸著風涼的擺衩,
輕拂著白玉的神采。
你那高高的領子,
紐扣似蝴蝶雙雙飛來;
你豐隆的乳房,
胸襟有牡丹盛開。
美神啊誰陪著你?
是那麼怡然自得。
輕輕的歌,
餘音繞宇千里;
曼曼的舞,
迷我今生今歲。
花的容顏醉人心肺;
身資綽約風韻無比。
二00五年十月五日
⑸ 婚禮婆婆旗袍是大紅和米白撞色裝 而且前胸上有孔雀圖案 可以嗎
婚禮上穿著紅色是非常喜慶的,
孔雀圖案也是比較大氣吉祥,
這樣的打扮是非常符合婚禮現場氛圍的。
⑹ 現代旗袍 簡介
新中國成立後,旗袍成為中華文化的一種符號。穿著旗袍的中國婦女更能顯示東方女子的莊重、秀美、典雅、嫻靜,就連東南亞各國乃至歐美等國家的婦女也愛上了旗袍。而精美秀麗的蘇綉旗袍更受到各國婦女的喜愛。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始,蘇綉旗袍開始出口海外。其面料為精選的優質軟緞、素縐緞,刺綉圖案亦豐富多樣,如月季、牡丹、鳳凰、梅、蘭、竹、菊等,一般多布局在前胸、領口、袖邊,所用針法有散套、施針、打籽等,針法活潑、綉工精細、色彩雅潔。一些高檔的蘇綉旗袍還在刺綉圖案上鑲嵌五彩繽紛的珠子及閃閃發光的水鑽,更使旗袍顯得雍容華貴,華麗非凡。在款式上既繼承了傳統,又有創新,如在大襟上既有斜襟,琵琶襟,雙開襟,還有彎襟。1989年,蘇州刺綉廠設計綉制的一件旗袍在首屆北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了金牌獎。這是一件以粉紅色的軟緞為面料綉制的超長旗袍,前身精綉了一隻昂首而立的孔雀,其頭在胸前,而雀身及其五彩翎毛尾巴一直延伸到旗袍的下緣。孔雀色彩艷麗而不俗,羽毛豐富,層次清晰、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性,至使觀眾無不稱贊其美。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蘇綉旗袍受到了崇尚時代新潮的年青女子的追捧,常將刺綉精美的旗袍作為婚禮及慶典上的禮服。可以相信,具有中華傳統文化韻味的蘇綉旗袍,今後還會有更新的發展。
⑺ 再給我一首贊美孔雀的詩!或是贊美它美點的語句!急呀!!!
☆你像一片輕柔的雲在我眼前飄來飄去,你清麗秀雅的臉上盪漾著春天般美麗的笑容。在你那雙又大又亮的眼睛裡,我總能捕捉到你的寧靜,你的熱烈,你的聰穎,你的敏感。
☆ 其實,我最先認識你是在照片上。照片上的你托腮凝眸,若有所思。那份溫柔、那份美感、那份嫵媚,使我久久難以忘懷。
☆ 瀑布一般的長發,標準的瓜子臉,聰明的杏仁眼,淡雅的連衣裙,穩重端莊的氣質,再調皮的人見了你都會小心翼翼。
☆ 遠遠地,我目送你的背影,你那用一條紅色綢帶扎在腦後的黑發,宛如幽靜的月夜裡從山澗中傾瀉下來的一壁瀑布。
☆ 你蹦蹦跳跳地走進來,一件紅呢大衣,緊束著腰帶,顯得那麼輕盈,那麼矯健,簡直就像天邊飄來一朵紅雲。
☆ 你笑起來的樣子最為動人,兩片薄薄的嘴唇在笑,長長的眼睛在笑,腮上兩個陷得很深的酒窩也在笑。
☆ 平心而論,你雖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形象有距離,但你膚色白皙,身材苗條,五官端正而顯得秀氣,頗有「清水出芙蓉」之感。和你剛剛接觸的一瞬間,我就強烈地感到你身上散發出一種妙不可言的溫柔氣息。
☆ 春花秋月,是詩人們歌頌的情景,可是我對於它們,卻感到十分平凡。只有你嵌著梨渦的笑容,才是我眼中最美的景象。
☆ 青翠的柳絲,怎能比及你的秀發;碧綠漣漪,怎能比及你的眸子;有時,我凝視床頭你那張玉照,簡直覺得整個世界都沉浸在明媚的春光之中。
☆ 你像那天上的月亮,也像那閃爍的星星,可惜我不是詩人,否則,當寫一萬首詩來形容你的美麗。
☆ 你是一尊象牙雕刻的女神,大方、端莊、溫柔、嫻靜,無一不使男人深深崇拜。
☆ 桔紅色的西服自然敞開,展現出紅白相間的絨衣,湖藍色的緊身長褲,襯托出修長的腿,既瀟灑又富有美感。你的裝扮是成功的!
☆ 在風吹拂你的散發時,我簡直著魔了:在閃閃發光的披肩柔發中,在淡淡入鬢的蛾眉間,在碧水漓漓的眼睛裡……你竟是如此美麗可人!
☆ 盡管你身材纖弱嬌小,說話柔聲細氣,然而卻很有力量,這是一種真正的精神美!
☆ 你娉婷婉約的風姿,嬌艷俏麗的容貌,嫵媚得體的舉止,優雅大方的談吐,一開始就令我刮目相看。
☆ 你帶著一串笑聲從屋外走進客廳,輕松隨便地穿一套紅色運動衫,那麼美麗多姿,那麼熱情似火,又那麼恬淡簡朴,一種不可名狀的愛慕之情,驀然在我心中升起。
☆ 你是花叢中的蝴蝶,是百花中的蓓蕾。無論什麼衣服穿到你的身上,總是那麼端莊、好看。
☆ 你身著一件紫紅色旗袍,遠遠看去,真像一隻小蝴蝶飛過一樣,既美麗稱身,又色彩柔和。
☆ 只有蓮花才能比得上你的聖潔,只有月亮才能比得上你的冰清。
☆ 在人流中,我一眼就發現了你。我不敢說你是她們中最漂亮的一個,可是我敢說,你是她們中最出色的一個。那頎長健美的身材,優雅迷人的風度,尤其是那一頭烏亮的秀發,有一種說不出的魅力。
☆ 我不知道該怎樣表達你留在我心中最強最深的印象。是你豐滿頎長的身材?白皙的皮膚?烏黑幽深的眼睛?小巧紅潤的嘴唇?但還有一種說不出、捉不到的風情在煽動著我的心。
☆ 你慢慢地向我走來:棕綠色的春衫,鑲著白花邊的翻領;墨綠色的褲子,乳白色的高跟鞋……啊,簡真是一尊婷婷玉立的翡翠雕像!
☆ 你那瓜子形的臉,那麼白凈;一雙彎彎的眉毛,那麼清秀;水汪汪的一對眼睛,那麼明亮!
⑻ 旗袍的介紹
《旗袍》1是由Smart Krissada Pornweroj(mart)與Anne Thongprasom主演的泰劇。該劇講述了一位在博物館工作的女子,穿上牡丹旗袍後看到一鬼魂向她哭訴被害場面,而後入住趙家以尋求真相,查明真凶。
⑼ 衣冠禽獸的古時含義
延續了將近300年的大清王朝,起步於沈陽城;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帝王,曾先後在沈陽建都。於是,沈陽便有了「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榮譽。清兵入關之前,滿族官員都是什麼打扮?2月20日,有關清史專家揭開了其中的奧秘。
穿衣戴帽有規定
專家介紹說,衣冠制度,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陳陳相因的典章制度之一,上自皇帝天子、下至黎民百姓,穿衣戴帽的樣式、顏色、紋飾、質料、尺寸等等,都有嚴格規定,以區別尊卑貴賤。
清代的穿衣戴帽也有嚴格規定。據《清史稿》「輿服制」記載:「自崇德初元,已定上下冠服諸制。高宗一代,法式加詳。」可見,清代祟德元年(1636年),便制定了穿衣戴帽的制式;及至清代乾隆時期,衣冠制度更加完善,各種冠服均要「繪成圖式,傳示法守,以垂永久。」
清朝衣冠帶有典型的女真民族特色,同時又吸收了漢族衣冠長處。盡管清朝入關前衣冠制度尚不完備,但卻突出了鮮明的民族、時代特色。
官員百姓難區分
專家介紹說,後金時期衣冠制度,始於天命(1616年)建元後不久。此前,女真人穿衣戴帽十分隨便,為「鶉衣百結」。究其原因,據《建州聞見錄》記載,女真聚集的建州地區,雖然「土地肥饒、禾穀甚茂,旱田諸種無不有之」,但他們不養蠶、不種植棉花,「女工所織只有麻布。織錦刺綉,則唐(漢)人所為也。」可見,當時女真人奇缺錦緞、布匹。
後金時期建國之前,無論尊卑貴賤,女真人均可用人參、貂皮、山果等土特產,與明朝商人交換錦緞、布匹,甚至成衣。所以,當時貝勒、將卒等官員的衣冠,與女真平民衣冠難以區分。
貝勒穿著「披肩領」
萬曆十七年(1589年),明朝封當時的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為「建州衛都督僉事」,後晉封為「龍虎將軍」。努爾哈赤曾多次進京納貢,對漢族文化、明朝典章等均有所領略。建立後金政權後,努爾哈赤為鞏固新政權、發展經濟,曾採取了一系列應急措施。據《滿文老檔》「太祖三卷」記載,後金天命(1616年)建元之初,他一面「布告全國,為繅絲織緞,而飼養家蠶;為織布而種植棉花。」一面一改故道,令眾家貝勒,一律穿用一種帶有「披肩領」的朝衣,藉以區別於諸臣、百姓。於是,便形成了後金時期衣冠制度的雛形。
皇上專用「披肩領」
「披肩領」形同漢族的披肩,也叫「大領」,實際上是附加在朝服領口上的一種衣領。後來,只有皇帝才有資格佩戴「披肩領」;皇後、王公大臣的朝服之上,除非隆重典禮,一般嚴禁亂戴「披肩領」。這—規定,一直保留到清王朝衰亡。與此同時,皇帝賞賜「披肩領」還是—種極高的禮遇,不是重臣絕不胡亂賞賜。努爾哈赤每次賞賜大臣,必須註明有無「披肩領」。
效仿明朝制「被服」
後金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後金都城由新賓赫圖阿拉城遷至遼陽,定名「東京城」。
努爾哈赤決定,效仿明代官員的「補服」制度,制定出後金官員的補服制度,規定「貝子穿四爪蟒子之補服;督堂、總兵官、副將穿麒麟補服;參將、游擊穿獅補服;備御、千總穿帶彪之補服。」清朝衣冠制度中的「補服」從此誕生。
補服,為前後均帶「補子」的衣服,「補子」又叫「背胸」,分為圓形和方形。在補子上或織、或綉、或緙絲固定的鳥、獸圖案,以區別文官、武官的品級。
「衣冠禽獸」辨文武
清代順治九年(1652年),福臨皇帝「定諸王以下文武官民輿服制」時規定:文官:一品飾仙鶴;二品飾錦雞;三品飾孔雀;四品飾雲雁;五品飾白鷳;六品飾鷺鷥;七品飾溺鶘(音:西赤,dchi);八品飾鵪鶉;九品飾練雀。
武官:一品飾麒麟;二品飾獅子;三品飾豹;四品飾虎;五品飾熊;六品飾彪;七品、八品飾犀牛;九品飾海馬。
都察院、按察司官員,不論品級,俱飾獬豸補子。
這是清朝衣冠制度中,極常用的禮服制式,直到清朝滅亡,該衣冠制度始終不改。由於清代官服補子上除了禽鳥就是野獸,於是,民間百姓便戲稱、為「衣冠禽獸」。
漢人工匠受重視
由於後金政權逐步膨脹,官員大量增加,對於錦緞、補子的需求量與,日俱增。於是,努爾哈赤決定採用經濟措施,對織錦緞、補子的漢人工匠,給予特殊獎勵,以便鼓勵、刺激大量生產錦緞、補子。
史載,後金天命八年(1623年),督堂官派出73人織蟒緞、補子,然後呈獻給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看罷十分高興,嘉獎道:「織蟒緞、補子於不產之處,乃至寶也。」遂下令,漢人工匠「無妻之人,盡給妻、奴、衣食」,並「免去各項官差及當兵之役,就近養之」。努爾哈赤還說:「一年織蟒緞若干,多織則多賞,少織則少賞,視其所織而賞之」。此外「若有做金錢、火葯之人,亦至寶也,即賞其人與織蟒緞者同焉」。同年三月,督堂官又報告了「高家仲等織蟒緞、帛,造金錢,故舉之」。努爾哈赤當即下令,盡給「奴、仆、衣食等」,並且還要「種田則需給穀物,須給焚燒之草木」。
帽子不能隨便戴
除了官員的補服制度外,努爾哈赤又制定了各級官員的「冠頂」制度,要求各級官員用黃金「即行打造帽頂」,在冠頂之上加以金飾,成為清代特有的衣冠制度。後來,結合女真民族特點,逐漸發展成採用「頂戴花翎」作為品級標志,並且沿用始終。
後金天命八年,為健全衣冠制度,對侍衛、護衛以及良民等衣冠,努爾哈赤規定:命有爵大臣,皆冠所賜之金頂大涼帽,衣華服;諸貝勒之侍衛,皆冠菊花頂涼帽,衣華服;無職之護衛、隨侍及良民,於夏則冠菊花頂之新式帽,衣粗藍葛布裙,春秋則衣粗藍布裙;其行圍之兵,冠小雨纓笠帽,戴帽時,禁止來往屯街」。
禁穿黃緞「五爪龍」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極繼承汗位。後金天聰六年(1632年),皇太極更定、補充了此前的衣冠制度,使其差別更大、等級更加鮮明。
當時,封建化生產關系已初步形成,社會經濟得以發展,錦緞、布匹等紡織品,已不再是稀罕奇缺物品。皇太極先諭禮部貝勒:「凡諸貝勒大臣等,染貂裘為襖,緣闊披領及帽裝菊花頂者,概行禁止,若不遵而服用,則罰之。衣服許緣出鋒毛,或白氈帽可用。」繼而,皇太極再次詳細議定了官員服制,並且甚為重視,並以「法制,昭示國中」,令「使朝野遵守」。
官服顏色,歷朝歷代均有嚴格規定和限制。史載,自從隋文帝聽朝之服採用柘黃紋綾袍以來,唐、宋、元、明各代皇帝相繼因襲,均以黃色象徵中央集權,官民人等一概禁用。所謂「五爪為龍,四爪為蟒」,龍形紋飾,更為皇帝一人獨占。皇太極把漢族傳統封建文化,吸收進後金衣冠制度內,對服裝顏色做出嚴格規定,不準貝勒「擅服黃緞及五爪龍等服」。
高官穿戴分場合
《清太宗文皇帝實錄》記載,皇太極明令貝勒以上諸臣及其眷屬,穿著衣服要分清時間和場合,以便進一步整肅朝綱法紀。他規定:八固山(旗)諸貝勒,在城中行走,冬夏俱服朝服,出外才能穿便服。冬月入朝,可以戴元狐大帽;在家中戴尖纓貂帽及貂鼠團帽。春秋入朝,可以戴尖纓貂帽;夏日可戴綴纓涼帽。素緞各隨其便,不得擅自穿著黃緞及五爪龍等服裝。但皇上賞賜不在此例。平時不準穿緞靴,但夏季入朝時可以穿。
皇太極規定:「八家福晉等,居家服色,如冬夏出外,俱服女朝衣,冬日許戴尖纓貂帽,夏日戴尖纓涼帽。」
下官不準亂著裝
對中下級官員、後金境內屬民的穿著也有規定:至於滿洲、蒙古、漢人,自固山額真以下代子、章京、護軍及牛錄下閑散富足之人以上,冬夏在城內,都穿披領袍,不得穿小袍;貧人穿無開襟袍。皇太極還規定:閑散護衛、章京、護軍以上,可穿緞衣,其餘人等均穿布衣。「凡婦人所服緞布,各隨其夫,又冬間許戴纓綴團帽,夏許戴涼帽。應服緞者,不拘蟒素各隨其便,惟不許服黃及杏黃色、並五爪龍等服。黑狐大帽,大臣不得自製;緞靴不許平人穿用。」等等。
《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十五記載,後金天聰七年(1633年)六月,皇太極對衣冠制度再次補充規定:「凡朝期俱用披領,平居只用袍。自八大臣以下,庶人以上,毋得戴尖纓帽,冬則戴綴纓圓皮帽,夏則用涼帽。其黑狐大帽,系御賜者,入朝准戴,平居俱行禁止,即大臣自製者,亦不準戴。至緞靴,惟總兵官以下、旗長以上,入朝許用之;庶人不許;御前侍衛及貝勒下護衛與新附蒙古不禁。凡一應人等錦褂、皮褂無袖者及腰帶之寬者,只渺L出服之,平居不許,其錦帽只許襯盔,行路、居傢俱不許用。」
「衣冠金頂」增新意
清代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定族名為「滿洲」。從此,皇太極從後金汗國汗王,變為清朝皇帝。
皇太極對官制實施改革,在後金天聰五年(1631年)創建的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基礎上,又改「文館」為內閣形式的「內三院」: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並增設了都察院,以健全政權機構。與此同時,皇太極還吸收漢人知識分子參與朝政,相繼制定了許多典章制度。其中,明確品級標志的衣冠制度,是至關重要的—部分。
清代祟德元年五月,在原有的「冠飾金頂」基礎上,皇太極增加了親王、郡王、官員頂帶的品級制度。
王侯級別頭上戴
史載,親王、郡王、官員頂帶品級制度如下:和碩親王:冠頂飾8顆東珠,寶石頂子;朝帶為金鑲玉,4塊方版上,綴4顆東珠。多羅郡王:冠頂7顆東珠,寶石頂子;朝帶金鑲玉,綴4顆寶石。貝勒:冠頂飾5顆東珠,寶石頂子;朝帶金鑲玉,綴4顆瑪瑙。超等公:冠頂為金頂子,飾1顆東珠;朝帶金鑲玉。世襲公、固山額真、按班章京、六部大臣:均用金頂子,飾各色寶石;鏨金花朝帶。梅勒章京、擺牙喇蠹章京:冠頂飾水晶石,銀鍍金頂子;鏨銀鍍四塊瓦朝帶。甲喇章京、擺牙喇加喇章京:鍍金銀頂子;鐵楞鍍金朝帶。牛錄章京:鐵鍍金園四塊瓦朝帶。侍衛、傳達:冠頂藍翎;鐵鍍金兩塊瓦朝帶。
「頂戴」珠寶分官階
皇太極採用金銀、珍珠、各色寶石裝飾官員們的冠頂,作為品級標志,是清代衣冠制度中所特有的。
據《輟耕錄》記載,以寶石冠頂做法,始於元代成宗鐵木爾大德年間(1297年—1307年)。據載,「有一回回巨商,賣『紅剌』(紅寶石)一塊於官,重一兩三錢,值中統鈔一十四萬。當即,官便獻於皇帝。皇帝把它嵌上冠頂,自此以後,元朝各個皇帝,凡在大朝賀之時,均都戴上。」在元代典制基礎上,皇太極形成了清代冠頂制度。
按照清代《會典》規定,清朝官員分為九品,各個品級的「頂子」各有不同:一品嵌紅寶石,稱為「亮紅頂」;二品嵌紅珊瑚,稱為「涅紅頂」;三品嵌藍寶石,稱為「亮藍頂」;四品嵌青金石,稱為「涅藍頂;五品嵌水晶石,稱為「亮白頂」;六品嵌硨磲(音:車渠),稱為「涅白頂」;七品嵌素金,稱為「金頂」;八品嵌陰文鏤花金頂;九品嵌陽文鏤花金頂。
「花翎」數量標身份
清朝官員「頂戴花翎」十分著名。所謂花翎,指帶有「目暈」的孔雀翎,俗稱「眼」。努爾哈赤時期沒有「頂戴花翎」定製;皇太極曾把孔雀翎作為表示榮譽的物件,賞賜給臣屬。比如,《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六十一記載:清代崇德七年(1642年)六月,皇太極賜「總兵官祖大壽,御服五爪龍紗朝衣,嵌雙東珠紅寶石金頂朝帽,並緞靴、緞襪,賜祖大弼,高勛,朝服,系孔雀翎涼帽……等物」。及至清代順治十八年(1661年),「頂戴花翎」才有定製:親王、郡王、貝勒及其宗室等,一律不戴花翎,只有貝子以下才戴花翎;貝子戴三眼花翎;國公戴雙眼花翎;五品官以上可戴單眼花翎;六品官以下則只能戴無暈、鶥羽藍翎。
男人也曾穿旗袍
專家介紹說,在滿族服飾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服裝,莫過於「旗袍」。旗袍又稱長袍、大衫、長衫,滿語稱作「衣介」。滿族旗袍,最早是滿族人騎馬、射獵時穿用的,在長期的狩獵生涯中逐漸形成了旗袍。
最早的旗袍為直筒式,開領或圓領,捻襟、窄袖。旗袍大襟右衽,腰部無曲線,不開衩、帶扣袢,下擺較寬,便於男人們抬腿上馬,適宜於騎馬射獵。男子穿著的旗袍束腰帶,上面懸掛佩刀,以及裝有火鐮、火石、火絨、匙、筷子等小口袋,裝有旱煙、煙袋的荷包等等。
有些男子旗袍,在袖口上端銜接一個半圓形、上長下短、形如馬蹄的袖頭,稱為「馬蹄袖」、「箭袖」。平時,男子們將「馬蹄袖」挽起來,冬季狩獵或作戰時,將「馬蹄袖」放下,既防寒保護手背,又便於射箭。後來,「馬蹄袖」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重要部位:行禮時,必須先將兩個「馬蹄袖」袖頭撣拂下來,謂之「放哈哈」,然後再或單膝、或雙膝跪地行禮。後來,滿族男子穿著的旗袍,逐漸由窄袖變為肥袖。
女子旗袍多婀娜
滿族婦女一年四季都愛穿旗袍。這種旗袍捲袖帶大襟,有單、夾、皮、棉等應季款式。滿族女子旗袍講究裝飾性的刺綉、邊飾,滿語稱為「陶罕」,在領口、袖頭、衣襟等處,鑲嵌不同顏色的花邊、彩牙,並以多鑲為美,有的多達十幾道。其中,姑娘穿的旗袍較窄,長及小腿;少婦穿的旗袍稍寬,長及腳面;老婦穿的旗袍更為寬大。不少青年女子喜好將不同顏色、不同滾邊的旗袍套著穿,形成五顏六色的藝術效果。
滿族上層女子的旗袍,袍褂彩滾、釵釧約指、金爪翠擋,著裝均打扮成宮廷女子模樣。另一種旗袍叫「大挽袖」,即將花紋綉在袖子里側,穿著時挽起袖子,露出花綉,異常美觀。清代早期,沈陽地區的旗袍式樣崇尚寬大、禿,即沒有領子、袖寬近尺。清代末年,旗袍式樣祟尚瘦窄,領高達到耳垂。
中華服飾數旗袍
及至上世紀初以來,旗袍樣式不斷改進,一般樣式為直領、高領、右開大襟、胸襟寬松、緊腰身,其長短不定,單大多垂至膝下,兩側下擺開衩,開襟處有嵌、鑲、滾等工藝裝飾。其袖子樣式分為長袖、中袖、短袖、緊袖、寬袖、裝袖等。
如今,滿族男旗袍早已廢棄。而女旗袍樣式則不斷變化、推陳出新,不僅成為代表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 更為東南亞乃至歐美等國家婦女青睞。
⑽ 形容旗袍的成語有哪些
雍容華貴、光彩照人、衣冠齊楚、穿紅著綠、華冠麗服
一、雍容華貴 [ yōng róng huá guì ]
【解釋】:形容態度文雅從容,莊重大方。也形容服飾華麗錦綉。
【出自】:曹禺《王昭君》第一幕:「姜夫人雍容華貴地走下,盈盈和戚戚恭恭敬敬地陪送出去。」
二、光彩照人[ guāng cǎi zhào rén ]
【解釋】:用以形容人(一般形容女子)或事物十分美好或藝術成就(也可形容衣服)輝煌,令人注目、敬仰。
【出自】:宋.張君房《雲笈七簽》卷一百十三:「乃令左右引於宮內游觀,玉台翠樹,光彩照人。」
【翻譯】:於是命令左右把在宮內游觀,玉台翠樹,光彩照人。
三、衣冠齊楚 [ yī guàn qí chǔ ]
【解釋】:形容衣帽穿戴得整齊,漂亮。
【出自】:周.多人所作《詩經·曹風·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翻譯】:蜉蝣羽翼薄又亮,像你衣服真漂亮。
四、穿紅著綠[ chuān hóng zhuó lǜ ]
【解釋】:形容衣著鮮艷華麗。
【出自】: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台階上坐著幾個穿紅著綠的丫頭。
【翻譯】:台階上坐著幾個衣著鮮艷華麗的丫頭。
五、華冠麗服 [ huá guān lì fú ]
【解釋】:冠:帽子。形容衣著華麗。
【出自】: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又行了半日,忽見街北蹲著兩全大石獅子,三間獸頭大門,門前列坐著十來個華冠麗服之人,正門不開,只東西兩角門有人出入。」
【翻譯】:又走了半天,忽然見街北蹲著兩個全大的石獅子,三間獸頭大門,門前坐著10來個華冠華麗衣服的人,正門不開,只有東西兩角門有人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