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民國時期3位旗袍名媛是誰
旗袍qípáo [chi-pao] (英文名稱:Chinese dress)因其式樣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改制而成,故稱。是民國時期中國婦女開始穿著的、帶有傳統風格的長衫。興起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尤其興盛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上海。
普遍認為,旗袍不同於滿族民族服飾「旗服」,現代旗袍是有中國特色,迎合西方審美並採用西式剪裁的,興起於二十年代,流行於三四十年代的時裝。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旗袍基本絕跡,但近年來旗袍有一定回暖趨勢,特別表現在迎賓小姐、禮儀小姐的旗袍制服化方面。
❷ 中國第一個設計旗袍的人是誰
楊成貴先生被譽為「中國旗袍設計第一人」,1995年世界婦女代表大會時在北京為參會的三十多位中國女部長、女市長製作的旗袍備受贊譽;曾為蔣經國夫人蔣方良、日本高松宮親王妃、韓國總統夫人等政要名媛設計製作旗袍……
PS:宋美齡.她有9000件旗袍,也是她把舊式旗袍改為現代旗袍的.
❸ 廣州名媛旗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怎麼樣
廣州名媛旗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2017-12-07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廣州市海珠區華盛南210鋪。
廣州名媛旗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0101MA5AMHMYXU,企業法人胡婉玲,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廣州名媛旗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音像經紀代理服務;影視經紀代理服務;其他文化娛樂用品批發;大型活動組織策劃服務(大型活動指晚會、運動會、慶典、藝術和模特大賽、藝術節、電影節及公益演出、展覽等,需專項審批的活動應在取得審批後方可經營);廣告業;其他人造首飾、飾品批發;其他人造首飾、飾品零售;繪畫藝術創作服務;展台設計服務;舞台表演藝術指導服務;舞台表演道具服務;舞台燈光、音響設備安裝服務;文藝創作服務;藝(美)術裝裱、封裝服務;個人形象設計服務;時裝設計服務;群眾參與的文藝類演出、比賽等公益性文化活動的策劃;文化推廣(不含許可經營項目);文化傳播(不含許可經營項目);彩燈、花燈設計服務;彩燈、花燈製作;美術圖案設計服務;飾物裝飾設計服務;文化娛樂經紀人;化妝品及衛生用品批發;照片擴印及處理服務;彩燈、花燈銷售;彩燈、花燈展出;工藝美術品零售(象牙及其製品除外);工具及手工設備出租服務;珠寶首飾設計服務;文化藝術咨詢服務;投資咨詢服務;藝術表演場館管理服務;書法篆刻創作服務;服裝和鞋帽出租服務;公共關系服務;服裝零售;企業形象策劃服務;會議及展覽服務;家居飾品批發;策劃創意服務;服裝批發;攝影服務;茶葉作物及飲料作物批發;預包裝食品批發;預包裝食品零售;酒類批發;酒類零售;非酒精飲料、茶葉批發;非酒精飲料及茶葉零售。
通過愛企查查看廣州名媛旗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❹ 中國旗袍的發明者是誰
旗袍發明者是「黑娘娘」
現在流行於世界各地的旗袍其實是滿族人的發明。傳說當時滿族有一
個皇帝到東北來考察民情,在臨走的時候,當地人告訴他,當地東北方向
有一個女人「騎龍抱鳳」,可以選為娘娘。皇帝就向著東北方向前行,後
來在路上恰巧看到一個長得臉黑俊俏的姑娘,當時她正好是左手抱著一隻
雞,右手正好拎著一塊豆腐,看見皇帝來了,她就蹦到一座土牆上躲了起
來。皇帝就把她認為是傳說中的娘娘,後來就召進了宮,並封為黑娘娘。
進宮以後,她看到女人們山河地理裙做得又長又肥,邁步的時候腳蹬
鞋踩,於是她就給剪開了。形成了後來的旗袍,變成了更合體的服裝。旗
袍也顯示了中國婦女獨特的風格。目前旗袍在世界上受到各個國家婦女的
歡迎。滿族人還喜歡在旗袍外面套上一件長到肚臍的對襟短褂。
❺ 旗袍是誰第一個發明並推廣的
風行於本世紀20年代的旗袍,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的變化並不復雜。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它的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長短、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臀的舊貌,讓女性的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 其中的青布旗袍最受當時女學生的喜愛,一時間盛行全國。旗袍的誕生幾乎成為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
扮。還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電影明星等,在旗袍樣式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旗袍的發展。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傳到了外國,被西洋女子效仿穿著。
發展至今,旗袍的樣式花色都逐漸繁多,隨著復古風尚的流行,旗袍重新演繹昔日的精彩。作為中國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旗袍,有著悠久的歷史,象徵著華夏文明,襯托東方女性的優雅氣質,仍然在樣式上不斷創新,在時尚的舞台上大放異彩。
❻ 中國旗袍歷史時間及創始人
一、旗袍發展的歷史
清朝男人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旗袍是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說到傳統,人們總要想到封建主義的保守 、 封閉,還有封建主義對婦女的各方面的禁錮。數千年來,中華女性的著裝是嚴肅的。直到現在,嚴肅而正規的「職業女裝」仍然占據著中國女性服裝的主要地位。
二、旗袍的發展的過程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1)旗袍之源~~「棗」(Zao三聲)旗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但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2)民國之初旗袍開始了悄然過渡和發展。
民國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都在為新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3)民國初期20年代出現的倒大袖與新樣式。
民國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旗袍迎來了它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民國的30~40年代,旗袍迎來了它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而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50年代裡~~旗袍也有過燦爛的一瞬間,那是因為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化。
(5)在中國的60年中葉~70年代是旗袍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對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場浩劫,也是旗袍經歷的災難期。
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80~90年代旗袍已是輝煌難再了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❼ 龍鳳旗袍的鼎盛時期是上世紀多少年代
旗袍,源於旗人之袍,原先是清代旗人的服飾。直到清末民初,旗袍仍然帶有鮮明的京派文化色彩。
彼時的旗袍大都寬大平直,並不太講究腰身的曲線,且內著長褲,旗女袍服其實是外套,強調防寒、遮體,其審美意味是傳統而含蓄的。
直到1840年上海開埠,華洋並處、五方雜居,開放而追求個性的西方文化與江南細致含蓄的本土文化結合,形成了兼容並蓄的海派文化。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熏陶下,西式裁剪結構與中式精細零部件裝飾元素完美融合,造就了「海派旗袍」的獨特風韻,這種「中西合璧」的改良式旗袍兼具東方韻味,又能展示女性的嫵媚和個性,因此隨著女權意識的覺醒,一時間盛行全國。
上世紀30年代,無疑是海派旗袍最鼎盛的黃金時代。從十里洋場的摩登女郎,到書香學堂的女生以及上流社會的名媛,對旗袍都追崇有加。「當時人人鍾情穿旗袍,女性的服飾都以旗袍為主。」
龍鳳旗袍的創始人朱林清,即在1936年創辦了「朱順興」中式服裝店。
清乾隆末年,上海出現專做中式服裝的「蘇廣成衣鋪」,以蘇州的精湛技藝和廣州的新穎衣式而著名。至1920年代,「蘇廣成衣鋪」已遍及上海,最多時有2000多家,成衣匠達4萬餘人。朱林清就出身蘇廣成衣鋪。從打雜工開始,朱林清逐漸掌握了各道裁剪工序,成為一名出色的裁縫師傅,並形成一套完整的海派旗袍製作工藝和風格。除此之外,朱林清學習海外服飾的裁、縫工藝,並將西方剪裁工藝運用到海派旗袍之中,如今所見的旗袍樣式多出自當時的「朱順興」。
憑借著精湛的技藝和大膽創新的風格,朱林清製作的旗袍,成為上流社會女性身份地位的象徵,「朱順興」的名號開始享譽上海灘~
❽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8)名媛旗袍創始人擴展閱讀: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