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旗袍的問題
你在網路上就能查到。
我不是什麼專業人士,但是參加的頒獎活動還算比較多(受獎比較多(*^__^*) 嘻嘻……)我記得禮儀小姐的旗袍大多是紅色的,普通款式的就可以。如果有開領華服式的迎賓旗袍更好。開衩應該控制在大腿中部左右,千萬不要開到臀部給人感覺很不好。但是也不要開的太小給人感覺很拘謹。
⑵ 怎樣進行人物專訪(所要采訪的問題,注意事項,原則和技巧分別是什麼)
人物專訪的提問技巧- -
人物專訪,是記者請新聞人物就專門性的問題進行解答的一種方式,是記者帶著目的對有關人士進行專門的采訪。是以記者同人物的談話為主取得直接材料並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種特殊通訊。它比一般報道要詳細而生動。專訪中少不了采訪對象、記者兩個因素。專訪的特點在一個"專"字,重點是一個訪。人物專訪既強調新聞性、政治性又要強調其可讀性。相對於其它新聞形式,人物專訪可讀性具有親和力。因此,為受眾所喜聞樂見。
人物專訪難寫在於人們對其要求和關注程度高。人物專訪難寫在於如何不流於平淡、所寫人物有鮮明特點。如果讀者看完後能記住這個人物,並與其他人物區分開來,這就可以說是一篇成功的人物專訪。而鮮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動的細節都取決於采訪的成功與否。記者與被采訪者的交談溝通是最重要的一個途徑。採得好採得細,對人物就有較為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就能夠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從而發現人物的閃光點和與眾不同之處,才能更加准確地提煉主題,讓讀者想看、愛看,覺得可信、可親、可學。采訪失敗,就是再精心運作,也寫不好。采訪的好壞,記者提問的技巧尤為重要,問題提得好、提得准有助於打開采訪對象的話匣子。
筆者認為目前記者在提問中容易出現以下幾點不足:一是提問過大過空,讓被采訪者不知如何回答。一些記者采訪還是喜歡"你有什麼感想"等"老三問"套話。二是記者口頭表達能力差,提問不能簡明扼要。問話讓采訪對象不得要領,一些記者輕問重寫,提問辭不達意,他們往往筆頭功夫過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認識上還有偏見:認為注重口才是講花架子,不務實。筆者經常能看到一些記者提問,說了好多話繞不到主題上,如問一個農民企業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於資助農村教育。說來說去,不僅把被采訪者說糊塗了,連記者自己也不明白說了什麼。三是記者的采訪態度不端正,也有學識有限。有的記者提問時信口開河,對對方回答不理解,使對方在心理上產生反感,從而與記者拉開了心理距離。這些都在無形中影響了采訪對象的談話情趣。
被采訪對象容易出現下面幾種情況:一、主觀上是配合採訪的,但卻由於緊張或激動總是開不了口。來自基層的農牧民、工人容易出現這種現象。二、消極應付采訪。雖然開了口,卻總是偏離主題,或有意識地迴避記者某些敏感問題。三是采訪對象牽引著記者跑,被采訪者信馬由韁,一瀉千里地講下去,記者不能控制局面,采訪費了不少時間,看似記了一大堆,要用的卻不多,既費時又費力。
針對以上一些不足和問題,筆者依據自己膚淺的經驗,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同行探討。
一、事先圍繞主題設計一些重要問題。在采訪過程中,記者要確立主題,圍繞主題事先精心設計幾個問題。一些問題可以現場發揮,但關鍵的問題一定要做准備。記者在采訪前主題明確既可保證采訪有的放矢,也能減少時間浪費。記者必須要有幾個直奔主題的問題,事先要有充分的估計,不打無准備之戰。有些口才不太好的記者,用這種方法,效果更好。一是可以做到心中有底,臨陣不會慌亂。二是也可以事先練習問話。幾個問題其實也就是采訪的大綱和思路。有助於記者控制局面,把采訪者引到主題上來。筆者在采訪一個商界女強人時,這個女企業家見多識廣,表現慾望很強,話很多卻總跑題。筆者事先設計的幾個問題就用上了,一跑題,就用一個問題把她問回來。
二、用內行話提問。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沒有。記者張嘴一問,被采訪者就能聽出來,你對他的事情了解不了解,你對他的工作認識程度有多高。記者問外行話,很難獲得被采訪者的認同,也就無從深談,記者也就難以探尋到被采訪者的內心世界。記者要與采訪對象交朋友,觸及他最敏感的神經,探索其心靈。最容易找的共同語言就是采訪對象的行業話題。這對於采訪性格內向、靦腆、有膽怯心理、不易開口的采訪對象有效果。記者可以提問一些他所熟悉的話題來引導他開口,最簡單就是和農民談他的莊稼施了什麼肥;和牧民談產了幾只冬羔;和司機談車的型號性能。當然千萬不能不懂裝懂,冒充內行。如記者采訪下崗再就業典型,采訪對象是做針織品的。筆者以前曾長期采訪紡織行業,對針織較為了解,采訪時順口說出氨綸、細螺紋針、圓形織機等專業用詞,讓采訪對象很驚喜。她認為對她的行業很看重,無形中縮小了心理距離。這次的采訪用了8個小時,采訪對象把想說的不想說的都說了出來,情況掌握得細、全,通訊寫出來就真、有感染力。
三、提問輕松話題,安定采訪對象情緒。對一些由於激動或緊張不能很快進入狀態的采訪對象,為了讓他們情緒安定下來,記者可以先談與主題無關而又輕松的話題。通過輕松話題讓對方放鬆情緒,盡快縮短兩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一盆花、一段經歷,對一個問題的看法,或對方的興趣愛好都可以成為提問的話題。筆者在采訪中常採用這種方法。有次采訪一位英勇犧牲的警察妻子,警嫂心情總平靜不下來,筆者就問有關他們女兒的事情,從年齡問到女兒對父親的死如何說的、如何想的。然後就引到了采訪的主線上來。在采訪殘疾音樂家方放(國際大獎獲得者)時,他因為反感采訪,加之緊張,采訪無法進行。筆者就問古典吉它與民謠吉它的不同等他所熟悉的問題,使他放鬆。
四、對迴避采訪的,以提問對方感興趣的問題,誘導其配合採訪。用老話說,采訪也是功夫在詩外。豐富的知識的確有助於采訪。筆者在采訪一個銳意改革的全國先進法院院長時,院長怕宣傳自己影響不好,筆者事先了解被采訪者古文造詣很深,對法家思想和軍事很有研究,就問他對韓非子、荀子、商鞅和《呂氏春秋》的評價,通過對商鞅"輕罪重判重罪不將至也"的看法,自然而然他就談到了他進行的改革。采訪進行下去了,並改變了采訪對象的態度。原只限半個小時的采訪時間,不知不覺延長到五個小時。
五、在提問時兼顧雙方,問受眾想知道的問題。記者在采訪人物之前總要認真思考。要站在讀者的角度想,想讀者想知道這個人物的什麼,會對他的哪些感興趣。只有心中想著讀者,讀者才會喜歡看你寫的文章。同樣,也要站在采訪對象角度考慮:他想要告訴讀者些什麼,他有什麼好的經驗和閃光的東西對讀者有啟迪。只有兩方面都想到了,記者提的問題才會讓雙方都感興趣。還要注意保護采訪對象的隱私,不要問粗俗、獵奇與主題無關的問題。
六、記者提問態度要真誠、客觀、不帶個人傾向。不要提有提示作用的問題,以免誘導或限制對方的回答。提問多用探討式、商量式而不要用生硬的、審判的口氣。提問方式根據不同對象採用正問、反問、引導、激將等。記者與采訪對象打交道要時刻記著貧賤不欺、富貴不媚,提問語氣要平和,話語要真誠,不能有訓斥、嘲笑的成分。
七、提問要開門見山,提問語要簡明扼要,易聽易懂。提問語要用開放式的,多用怎麼樣、什麼、如何等字眼,給對方以廣闊的回答空間。不要像法官審判一樣問:"是,還是不是。"提問語要注意具體,可把大問題分成幾個小問題。比如問一個農民:"你知道怎樣維護消費者利益嗎?"就可以分成:"你周圍的人買過假冒偽劣的東西嗎?""買了怎麼辦的?到哪去找?找誰?"
八、提問語要注意"五不用":不用長句、不用倒裝句、不用否定語氣提問、不用有歧義的話提問,在提問時不要生造詞語、任意改用專用名詞。學會多用口語,長句分成短句來問。
九、適當使用些激將法。充分發揮激將的作用。用有分量的尖銳提問使一些迴避主題的采訪者不得不直面回答。成功的采訪,所提問題不能人雲亦雲,也不要提一般性的問題,有意突出其尖銳的一面。有分量問題是記者水平的一個體現。名記者法拉奇就是以提問尖銳近乎挑釁而聞名的。筆者在采訪一致力於改變的某單位領導時,提出:"你用這種強制性的手段來推行改革,群眾會告你專制強權,也許以後會影響你的政治前途,你有可能會成為犧牲品,你對此怎麼看?"這個問題一下就引起了該領導的重視和興趣。采訪完後,他說:"本來想應付一下,念念材料就完了,可你的問題不得不讓我說話了。"而在采訪一位有爭議的企業家時,筆者直言不諱地問:"人們對你的評價是毀譽參半,你對此怎麼看,你對自己如何評價。"這個問題打開了采訪對象的話匣子,也撕開了他的防護衣。後來采訪對象說:"你是第一個涉及到這一問題的,我一下就覺得你對我很了解,而且是公正平等地對待我。"
寫一篇有血有肉、鮮活的人物專訪是采寫者的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做好提問是關鍵。問題問好了,第一步就走好了,離目標也就近了。
⑶ 采訪提問哪些問題
老實說,本人不是記者,也從來沒有做過采訪,但是呢,依我的意見是,你沒必要先把問題給他,你可以和他約個時間,可以在咖啡廳,這樣後氣氛會緩和點,然後就像朋友間交談那樣把你該問他的問題問出來,注意不要刻意是去問,要在不經意間問出那樣的,然後就把你的采訪記錄做成稿子就可以了。(
⑷ 有哪些 采訪問題都有哪些問題
這些年你是怎麼過來的?你的弟弟妹妹好好嗎?你的爸爸媽媽都是幹些什麼的?這些年是誰撫養了你們?
⑸ 求對藝術表演者的采訪問題 急求急求!!!!!!!!!要三個
你好!
您對如今表演形式走向的看法?話劇表演和形式表演更傾向於哪個?喜劇難演還是悲劇難演?
我的回答你還滿意嗎~~
⑹ 采訪手工藝人主要采訪哪些內容詢問哪些問題
做這行的時間啊,如何開始做這項手工藝的,談談對手工藝及其傳承的看法
⑺ 公司年會溫馨采訪問題不要太官方的
1、年會指某些社會團體一年舉行一次的集會,是企業和組織一年一度的「家庭盛會」,主要目的是客戶答謝,激揚士氣,製造快樂能量,營造組織氣氛、深化內部溝通、促進戰略分享、增進目標認同,並制定第二年的目標,為新一年度的工作奏響序曲。
2、溫馨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wēn xīn,意思是溫暖,馨香,客氣,體貼。出自唐·韓愈《芍葯歌》。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2-0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⑻ 有關時尚采訪方面的問題(較有深度的)
關於對未來時尚的觀點以及對現在未來和過去做得比較
⑼ 旗袍的一個問題!!!
「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華夏民族是炎黃子孫的民族,華夏族是漢族的全稱。
旗袍是滿族元素、西式立體裁剪的【時裝】,你看看他的立領單排盤扣、滾鑲邊、拉鏈,跟漢服有什麼關系?
漢服的特徵是交領右衽、繩帶固定、兼用帶鉤,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和深衣制。
你看看現代漢服,哪一件露大腿了?甚至於在古代,女子露手臂和腳都是不被允許的。
漢服是民族服裝,旗袍是具有中國元素的時裝。旗袍不屬於漢服。
純原創,有問題追問。
⑽ 關於采訪的問題
我不知道您是一個什麼樣的身份擔任采訪者,以及您所指的業務不熟悉,是指對采訪不熟悉,還是對采訪者的領域不熟悉.
如果您只是客串采訪一下,或是校園記者,您可以以一個學生的身份問他們一些問題,比如他們作為多年教育工作者的心得,以及對現在大學現狀和當代大學生的共性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一下;然後再問他們一些專業性問題,不過不需要太深入,知道他們現在的研究課題或是預備在未來時間的內的一些打算等等就可以了~
至於,業務問題,如果是采訪流程不熟悉的話,專業性很強的我也不是很懂,因為我只是大學時代當的報社社長,屬於半吊子型~
不過基本步驟還是知道的,你應該在采訪前先搜集一下被采訪者的資料,如果沒有,可以上網搜尋一下,作為老師,即使沒有社會類新聞,至少可以在教育網之類搜索出論文j;
二是,你最好能夠把預計要問的一些常識問題記錄下來,不過不能太多,十到十五問即可,先生活再工作再生活的順序,這樣比較好談~
還有就是,采訪時不要打斷對方的話,你采訪的人是老師,甚至不需要引導,他們的條理自然會十分清楚,呵呵
最後,就是善後工作,可以問一下他們,如果你把這次訪問整理成新聞稿,有哪些是需要側重的,寫完之後,再發稿之前給對方發送一份稿件,象徵性的詢問修改意見(其實很少有人會讓你修改的,這樣僅僅是一種尊重對方的表現~)
希望我羅羅嗦嗦一堆,對你來說不都是廢話,呵呵,但願能夠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