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旗袍與軍裝二戰txt下載

旗袍與軍裝二戰txt下載

發布時間:2021-06-12 03:20:31

⑴ 結婚穿什麼與軍裝相配

禮服,婚紗,旗袍都很配,以前看過幾部民國和國外的戰爭題材的影片,影片中的婚禮場景都是男生穿軍服的,很酷,和女生的服飾如禮服,婚紗,旗袍都很般配

⑵ 旗袍的獨特之處在那裡

袍服的由來已久,中華民族以袍為服,早在商代就已形成,一直沿用至明代末年。它是一種寬松舒展的掩體服裝,歷朝歷代曾經在腰間束帶上,產生無數種變化,那些瀟灑、寬肥的袍服一直被宮廷作為禮服而沿用。無論是蟒袍、龍袍,還是朝袍,都是一種長至腳踝,加里或填絮的寬體外衣,除形式以外,從色彩和綉飾上,都反映出威嚴的權勢和不尋常的富有身價。經過漫長歷程的發展,中國歷代袍服雖然各具有特色,風格特徵也比較鮮明。但是,仍然存在著世代的承襲關系,總是在袍服的基本形式范圍內稍加變化。

旗袍屬於滿族的民族服裝。滿族生活在中國東北部長白山、松花江、黑龍江流域。
滿族歷史非常久遠,它的源流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公元前11世紀)中國有史記載以來的西周時期。那時的滿族前身是肅慎人,是中國當時東北最早記載的居民之一,聚居在現在的長白山烏蘇里江一帶。公元16世紀中期以後,出現了世代建州女真統治者的後代第八子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愛新,滿語「金」;覺羅,滿語「族」)。這位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創立了滿語,統一了女真,建立了女真氏族八旗制度。1616年,在女真統一的基礎上建立了後金政權。1636年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廢了女真舊稱,定族名為「滿」。由此女真人逐漸演化為滿族。1644年滿人入關建立清王朝,定都北京。從此,滿漢兩族漸漸融合。由此可見,滿族並非滿清建都才被發現,而是經過三千年的演變發展歷程,逐步演化而來。

努爾哈赤經過30年的努力,於1583年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事業。在統一的過程中,建立了名為「牛錄」的八旗制度。八旗制就成為滿族社會的根本制度。從此,滿族就被稱為「八旗」或「旗人」,所著的服裝也就統稱「旗裝」。

旗人的常裝與軍裝不同,一般是袍服,其形式世代相傳。從西周時期的麻布窄形筒裝,延傳其後,同時也受元代蒙族婦女長裝的影響,一直是以簡約的直身為基本樣式,均稱「旗袍」。

清王朝建立之前的滿服(即女真人男、女服飾),在使用原料和色彩處理上很有特色,反映了女真人的著裝意識非常強,色彩修養也很高。

如投身自然,依靠自然,融入自然。
為適應游牧狩獵生活,衣服以保護顏色處理,所選用的織物顏色與所在的生活環境色彩相接近,起到不被獵物發現的掩蔽作用。從而以此麻痹獵物,達到保護自身的目的,並取得理想的效果等等。

滿人的衣著受當時周邊民族及時空的影響很大,仿效遼金及元代蒙族的衣裝習俗。早期的袍裝衣身偏於瘦長,袖口窄小,配色調和典雅,只是使用右衽開襟與其有所區別。男人袍褂兩側開衩,腰間束帶,窄形馬蹄袖,頭後半部留發束辮垂於腦後;婦女則著寬大直統旗袍,頭頂盤髻,佩戴飾物,天足(大腳)以花鞋為飾。

清初滿族婦女服飾體制嚴格,宮廷富貴,民間樸素無華、簡約適度。清朝旗人的袍服,雖然是滿族獨樹一幟,但是,這時期的袍服也仍然是直身式、外及型,並且同樣強調在顏色、裝飾上展示端莊、華麗與權勢的威嚴。旗袍服與過去的袍服有如下三個方面的區別:

明代以前的袍形,多為寬體鬆散、飄逸狀態,袍身與人體間的空隙較大,而旗袍與人體間的空隙略小,呈嚴密、挺拔、封閉狀態,兩者從形式感覺上略有不同。

同樣是袍服襟前的帶結與扣結也有較大區別。扣結雖然在金代產生的辮線襖上就已經出現,延至元代、明代,從侍從到皇帝、大臣都能接受。但是,以帶結衣的形式,仍然是幾千年的習俗。因此,明代以前的袍服,大多是以結帶增添長衣的瀟灑和風度,而清代的旗袍才是真正結束了帶結的傳統方式,以紐扣取而代之。

中國歷代袍服從商、周代時開始慣用的開襟形式,大多是右衽。但是左開襟也並非千抨一貫。因旗袍形成基本上在17世紀初年,努爾哈赤已將各部女真統一,並定「大清」國號,進而達到全國的統一。從此,由於皇族的尊貴,地位的上升,傳統的延續已成必然。因此,此時的旗袍恢復右衽又可視為正常。總之,與中國歷朝歷代的傳統袍服相比較,旗袍已經十分簡化,具有許多如輕便、易用、省工、省料等近代化的優點。但是,從高翹掩面的立領,肅穆修長的衣身,封閉包裹的底襟中,仍然強烈地反映出幾千年來封建的倫理道德和保守禁錮的審美意識。

當滿清王朝建立之時,滿漢服裝相融十分困難。在乾隆皇帝當政之時,盡管仍堅持穿著滿服,還是吸取了漢宮廷袍裝中一些特有的裝飾成分。

將清代以前袞冕服飾中的「十二章紋」織綉圖案(即: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水藻、火、粉米、黼、黻),引用在滿清朝服之上。

將明代朝服上的「補子」裝飾,運用到清宮廷的補服之上。這樣的取捨收錄,使得滿清宮廷服裝更加莊重威嚴,體現了歷代袍裝等級觀念的延續。

從清軍入關,順治皇帝在北京建立王朝開始,一直到辛亥革命時期,清王朝自始至終,以強大的政治壓力歸順民心。入關以後,立即命令全國軍民「剃發易服」,迫使漢民族老小更衣改裝,上自滿清政府,下至平民百姓,均以旗袍為統一規定服裝。

清初旗裝有如下特徵:
官用袍服寬肥,上窄下闊呈三角狀,無領,下擺設2~4個開衩,便於端坐和騎射,扣襻和箭袖為實用,也為裝飾。

10-17厘米(3-5寸)形似馬蹄的箭袖(又稱護袖),是一種「仿生」設計。平時回挽至肘部增加美觀,外出時放下遮蓋手背禦寒防冷。當王公大臣入朝廷見皇帝時,將馬蹄袖撣下,雙手扶地,行三拜九叩大禮,以示主僕的尊卑關系。

旗袍風格拘謹,與朝廷對內高壓統治、對外閉關自守政策相一致。從1644~1911年前後267年間,旗袍服式沒有很大變化,官用、民用式樣基本相同,只在用料、選色和飾物上表現了等級區別。

旗裝的工藝繁復,是歷朝袍服所不及的。盤金滿綉在歷史服裝中可稱之為「最」。為表現顯赫的地位和富貴的身價,一般旗裝綉花圖案面積可佔70%,工藝之重超乎尋常。

宮廷旗袍按官品等級選擇高檔華貴面料,如緞、綃、綢、紗及剪絨織物。王宮旗裝用色明朗、強烈、艷麗,平民則以灰暗顏色為習俗。

⑶ 求一本言情小說,書名忘記了,內容大致是女主穿越到德國,遇見了一名德國軍官,那個軍官是特冷酷的那種,

反向形成晚期療法,飛機能飛的

⑷ 旗袍復古婚紗照圖片欣賞 復古婚紗照怎麼好看

一、拍攝場景

中式唐裝似乎是個性婚紗照風格照中不可避免的主題之一,一定看厭倦了棚里那些古板的動作吧?那就選擇一些古色古香的場景來實地拍攝復古中式婚紗大片吧!半壁殘垣、舊時石階、臨水樓台、明清建築都是不錯的選擇。這樣的場地並不少,關鍵是要先定好主題,才方便之後的搭配。比如喜歡穿旗袍的,可以選擇木質結構的江南建築,帶有九曲橋、水池更好;喜歡穿宮裝的,則可以選擇宮殿、私人園林等等。

二、服飾選擇

服裝色彩上,不妨摒棄一貫的大紅色唐裝,以免落入俗套。深色調綉花滾金邊的中裝、改良式旗袍,典雅高貴,搭配盤發再優雅不過。若是年紀較輕、身段嬌小的新娘,建議這類新娘不不妨嘗試下嫩色調的裝束,在復古深色基調的場景中,更顯得嬌艷出挑。

三、妝容打造

妝面上,注重精細唯美,這也是拍婚紗照注意事項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盤發最好盤得一絲不苟,體現大家閨秀的精緻優雅,粉底上色略白於普通妝容,並且刻意勾勒出柳眉櫻桃小嘴,配上淡粉色腮紅,瞬間氣質美女閃亮登場!

四、配合風景

看過很多教堂婚紗大片,但大多都把教堂拍的偉岸挺拔,卻忽略了新人與教堂的配合。攝影師為了將教堂拍全或者為了拍出教堂的氣勢,往往會選用從下往上的仰視角度,但這樣會造成人物的變形。其實用遠距離的平拍,讓新人變成風景中的一員,也同樣能顯出教堂的大氣。

五、道具不可少

例如,如果是在拍軍裝婚紗照風格時所用的道具也是很講究的,可以選擇一條紅領巾、舊社會用的那種帶有紅五角星或者有毛爺爺頭像的茶缸。再或者新郎背一個軍綠色的布書包,新娘可以梳兩個小辮,十分有復古情結。

六、姿勢動作

比如說,現在比較流行的軍裝婚紗照,軍裝婚紗照自帶復古情結,可以古板正經的拍攝,也可以有趣好玩的拍攝,都能產生不同的韻味。不論兩個人是正襟危坐還是並排站著行軍禮,不論拍攝時是肅然正經的面孔還是嬉笑有趣的打鬧,都不需要過多的肢體接觸,簡單的動作就很有復古年代的感覺。

七、拍攝情緒

回憶對於表現主題復古婚紗照也是很好的方式,如果但是從現代流行的拍攝風格相比,完全沒有獨到的特點,也就難以讓他人認可。但如果以穿越的方式,把已經被遺忘的思想刨出來,作為拍攝主題,會讓欣賞的充滿了深深的記憶。當你的情感完全被復古婚紗照籠罩的時候,所拍攝出來的婚紗照就是非常成功的。

八、色彩醞釀

復古婚紗照相對於其他風格的婚紗照來說,色彩變化不是很復雜,一般都可以給別人一種充滿記憶影像的感覺,但是從照片本身來看,黑白的婚紗照相比之前那個只有黑白色照片的時代拍出來的更有說服力。還有軍服的婚紗照,對於五六十年代的年輕人來說是非常時髦的,婚紗照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基本上都會採用一些比較個性張揚的方式,玩出一些非常特別的樣式出來。

⑸ 軍裝外套配什麼顏色旗袍好看或者什麼花色

一,白底藍花 - 青花瓷:
A,青花瓷民族味濃與旗袍貼切
B,軍綠色與白底藍花搭,且大氣
二,白底粉櫻花,粉玫瑰🌹
三,米色底軍綠色直條紋

⑹ 求二戰期間德國軍官和中國女主的愛情小說文章

是不是男主是古德里安(還是古里德安)男配有海因里希。女主是個穿越的中國女生叫伊蓮

⑺ 推薦一些好看的二戰言情小說

愛在硝煙下,柏林請別為我哭泣,戰起1938,穿越二戰,他的白鴿,我的納粹情人,風雨傾城路,似是故人來,歲月如梭...都挺好看的(超喜歡看這種類型的)

⑻ 旗袍的歷史發展過程

答: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辛亥革命以"驅除韃虜"的口號推翻了滿話政權,同時也使旗人袍服走向了暫時的沉寂。三百年來終得一吐的對滿族統治政權的不滿,使"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徵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松和愉悅。

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於30年代,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建國之初,婦女穿衣服都學解放區的樣子,鄙夷穿紅戴綠扔"資產階級小姐"。

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

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整個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

做為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

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90年代以來,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旗袍的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禮儀場合。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總之,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⑼ 有沒有小說,女主是中國人男主是外國人的,

息壤中文網,《曙光[二戰]》,二戰言情冷門題材。
貼個文案:

二戰言情·歐洲戰場—[中國姑娘X德國軍官]
萬字旗下,禁止愛戀。戰爭泥潭,誰是誰的曙光!
元首給了挑戰世界的希望,也就此將他們推入地獄深淵。愛在炮火中掙扎,人性在扭曲中綻放。從德國到波蘭到法國,最後到西伯利亞戰俘營,她和他由懵懂變成相愛。

顧思琰&海因里希:思琰表示,自己是個顏狗,很早的時候就對海因茨見色起意了
戰爭結束前
【心大膽小的胖女孩X毒舌傲慢的軍官】
戰爭結束後
【勇敢無畏的留蘇女學生Ⅹ毒舌敏感的德國戰fu】
海因里希:吾之榮譽即忠誠!我將忠誠奉獻於祖國,而將自己留給了你!
余笙&奧古斯丁:奧古發誓,要在人設不破的情況下,讓余笙鼓起勇氣愛上自己
戰爭結束前
【大大咧咧留法女學生Ⅹ嚴肅溫柔的國防軍軍官】
戰爭結束後
【勇敢追愛采礦女工X古板自卑的德國戰fu】
奧古斯丁:將忠誠留給祖國,將背叛留給世界。除了自己,我一無所有。

戰爭之後,我們都失去了曾經的模樣
幸好愛還在,你還在

註:
卷一:流浪
卷二:愛戀
卷三:戰爭
卷四:喪鍾
卷五:曙光
(多視角敘述,以思琰和海因里希為主。偏重歷史,也有言情。是穿越,但沒有金手指。女主只是個普通人,會成長。篇幅短,一起努力!)

與旗袍與軍裝二戰txt下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t恤上的燙鑽怎麼洗才不會掉 瀏覽:213
淘寶賣復古女裝的店鋪裝修效果圖 瀏覽:666
沒洗很久褲子穿上後癢 瀏覽:295
綠褲子配什麼鞋什麼上衣好看 瀏覽:201
主持人穿什麼旗袍好看 瀏覽:759
學生穿著制服被老師番號 瀏覽:908
衣小球球編織視頻 瀏覽:715
紀梵希衛衣配什麼褲子 瀏覽:459
型男亞麻襯衫搭配 瀏覽:973
淘寶怎麼搜索褲子 瀏覽:176
白色的裙子和什麼顏色搭配 瀏覽:228
大衣和裙子搭配圖片大全 瀏覽:820
如何按年齡賣旗袍 瀏覽:104
時尚男女裝什麼 瀏覽:526
王俊凱褲子是 瀏覽:387
親子裝實體店怎麼樣 瀏覽:34
玫紅色搭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180
義烏翻新羽絨服 瀏覽:93
冬季寬松褲搭配什麼外套好看 瀏覽:615
寬松牛仔服外套搭配圖片 瀏覽: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