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唐裝,戲裝、古裝市場
中國古代,除了清裝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漢人所穿的服裝,不論樣式、地域、融合、分化、發展,都可稱為漢服,而現代古戲裝,除清戲裝以外,雖然與古代有所區別,是依照傳統風格合理改制而來,所以嚴格來講也不可以稱為漢服。而漢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將其與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包括滿裝、洋裝、現代裝)區分開的,現在這種漢服,又多被稱為「古裝(除清裝外)」。
清朝的服飾,向前追溯,來源於滿族的服飾,向後觀察,也非漢服傳統。所以雖然是漢人所穿,但不符合漢族傳統服飾的「傳統性」要素,所以不能劃入漢]服范疇;而今天漢人所穿的服裝,其源流主要是來自西方,「唐裝」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來自滿族的傳統服裝,所以不能稱為:漢]族的「傳統服裝」。即要分清,一個漢族人所穿的服裝和漢民族整體的傳統服裝之間的區別。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Ⅱ 「翻版周海媚」聶小雨,穿上什麼服飾身段窈窕氣質古典
隨著短視頻的風靡,越來越多的網紅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但大多數人都只是曇花一現,如果沒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很容易就會被遺忘掉。
在眾多網紅當中,迭代最快的就是美女,女生似乎在短視頻方面有著天生的優勢,彷彿只要在鏡頭前扭一扭就能火,大多數人的風格也都是千篇一律,缺少新意。
有著「翻版周海媚」之稱的聶小雨,憑借著古典的氣質、高挑曼妙的身材和充滿了懷舊情愫的歌聲迅速走紅,獨樹一幟的風格也讓她顯得格外亮眼。
換上一襲全開襟的傳統旗袍,依舊是古典的印花元素,這樣的旗袍一般都是媽媽級的單品,需要經過歲月沉澱才能穿出其中的味道。
全開襟的旗袍相比隱形拉鏈的設計,更多了幾分古韻,但也可以通過時髦的搭配,來打造出嫵媚又高貴的摩登感。
Ⅲ 傳統旗袍和改良旗袍有什麼區別
傳統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改良旗袍平肩翹臀,凹凸有致,充分釋放了女性婀娜多姿的體態,盡顯典雅、高貴氣質;亭亭玉立,窈窕玲瓏,它充分展現了女性纖柔曼妙的身姿,如風擺俏荷,雨灑芭蕉,極富古典詩情意韻,它融入刺綉、綴珠、團龍、手繪等中西方元素形式和圖案,特具有中國特色和西式審美。改良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旗袍起源於京派文化,它在清代主要是旗人所穿之袍,由於現代「旗袍」這個詞專指女裝,所以又可以說旗袍起源於旗女所穿之袍。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大多都放棄了旗服,故而直到20世紀20年代,旗袍才重新在上海流行起來,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
經過現代多年的修正與改良,旗袍已經成為最能體現中國女性美的服裝,用最特色的布料、絲綢、錦緞,做成最典雅時尚服裝———改良旗袍,穿在中國女子身上,那種東方的美、東方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
Ⅳ 戚薇的中國旗袍裝扮好美,還有哪些明星穿旗袍讓你驚艷
旗袍剪裁干凈利索,沒有多餘的贅飾,能很好的展現東方女性的含蓄之美。保守的高領和精緻的盤扣,是獨有的中國特色,旗袍又不是一味的死板,開叉設計能讓美腿若隱若現,使穿旗袍的女性,搖曳生姿,魅力四射。
女明星本來就是千挑萬選出來漂亮女性,再穿上能給氣質顏值加分的旗袍,很容易就「驚艷眾生」了。戚薇是模特出身,穿什麼衣服都好看,旗袍造型自不必說了,誇就完事兒了嘛!
陳數在《傾城之戀》里,又賦予了旗袍知性之美,和她在劇裡面的名字「白流蘇」一樣,別致又清新。如果說張曼玉的旗袍造型是精緻,陳好的旗袍讓人感覺嫵媚動人,那陳數穿上旗袍,就有一種讓觀眾平心靜氣的舒服,她彷彿是舊上海沒落貴族的小姐,安靜嫻雅,身上又具備濃濃的書卷氣。劇情是根據小說改編,不出彩也沒出錯,倒是陳數的旗袍扮相,獲得了一致好評。
Ⅳ 《三個傢伙》里旗袍美女被殺時穿的旗袍是什麼款式的啊
旗袍
旗袍作為最能體現女性完美身材的一種服飾之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影視劇里。你所說的《三個傢伙》里旗袍美女被殺時所穿的是一款紅色的七分袖斜襟旗袍。從電影畫面的感覺來看,旗袍可能是真絲的或者是模擬絲的。
其實旗袍的款式有很多種的,比如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而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等,你所說的旗袍美女被殺時所穿的旗袍在民國的時候還沒有,不過,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旗袍的樣式也在不斷翻新,現在的旗袍越來越貼合女性的身段,也將女性的美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也正因為旗袍有如此多的優點,所以即使它的製作工序很復雜,也有很多電影願意花重金來讓女主角穿著美麗的旗袍來面對觀眾。據介紹,在旗袍盛行的民國年間,裁縫製作一件純手工旗袍,多達一百多道工序,目前的旗袍製作,已經簡化到十幾道工序而已。王家衛轟動一時的電影《花樣年華》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元素之一,就是張曼玉在全片中換的17身妖嬈萬分的旗袍。但金梅指出,樣式越簡單的一件旗袍,如電影《梅蘭芳》里飾演孟小冬的章子怡身上所穿的那種,顏色越雅靜、綉花針法越質朴、越看不出更多工藝的雕琢的,做起來最難。《梅蘭芳》里的8件旗袍造價已超10萬元,而《三個傢伙》里旗袍美女被殺時所穿的紅色旗袍是比較簡單好做的一種,不過應該也是價格不菲。
旗袍出現在銀幕中總是能讓觀眾們眼前一亮,像《花樣年華》里的張曼玉那些顏色各異的旗袍,像《三個傢伙》里旗袍美女被殺時的紅色旗袍,都為影片增色不少。小編也期待著能在銀幕上看到越來越多的旗袍美女。
Ⅵ 織錦緞 模擬絲 純棉 棉麻哪個最適合夏天做旗袍
年紀大偏胖的人最好是棉麻,麻有透氣的好處,而且就檔次來說也比純棉高一點。純棉的適合在讀書的小姑娘穿。模擬絲的年輕女性都可以穿。織錦肯定不考慮了,夏天穿很熱的。
Ⅶ 模擬絲用英文怎麼說、旗袍唐裝又怎麼翻譯
模擬絲:silk imitation
唐裝:chinese-style costume或 tang suit
旗袍:cheongsam
滑鼠墊:mouse pad
PS:中文有旗袍唐裝這個說法嗎?似乎很少用,所以分開給你翻譯一下
Ⅷ 孫堅模仿張曼玉旗袍造型,曲線驚艷讓女人都自卑,你愛了嗎
曾無數次模仿女性的孫堅每次都能給舞台帶來驚喜,被稱為真正的女裝大佬, 由張曼玉和梁朝偉主演的電影《花樣年華》不僅是電影史上的經典電影,而且在旗袍粉絲的心中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張曼玉穿著旗袍的影子,在昏暗的燈光下,在昏暗的氣氛中,張曼玉迷人的姿勢和曲線,無數的女人進入了旗袍的坑,孫堅作為男人穿著繁體中文旗袍,配以復古卷發,優美的身材線條和迷人的魅力,不能說和張曼玉相似,只能說是一模一樣。
例如,如果手臂上有肉,則可以選擇中袖或喇叭袖進行修改, 穿著旗袍的最大障礙是身材,其次是身高, 您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高選擇裙子的長度, 高個女孩可以選擇端莊優雅的踝長旗袍,也可以選擇膝蓋以下的裙長,比長款更靈活; 如果是個小女孩,那麼短的旗袍上半身,請不要擔心,下來時,氣質嬌嫩年輕, 但是現在旗袍出現了「分割率過高」的大問題, 盡管今天的社會非常開放,但選擇旗袍高分叉來美腿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無論是名人,互聯網名人還是業余愛好者,旗袍的分叉端都盡可能地好, 避免給人以風和塵埃的感覺。
Ⅸ 中國四大旗袍是哪幾種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 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 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琵琶襟旗袍禮服—— 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傳統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內外交困,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