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旗袍對現在服裝的影響

旗袍對現在服裝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6-10 15:23:32

1. 西方服飾對中國現代服飾的影響,

如果說西方服飾文化刻意追求表現人體美,而完全忽視了服飾倫理,那麼,中國服飾文化由於受到傳統的倫理價值觀念的影響還或多或少地保留著一些道德上的體統。譬如《禮記·王制》說:「作淫聲異服。奇球奇器以疑眾,殺!」(易·系辭》認為:『始容誨淫」。《左傳》稱「貪色為淫」。《系辭》是秦、汗間的儒生所作,其後,趙飛燕、梁冀及其妻子等在服飾上的追求奇異和生活的淫亂,更說明了「冶容誨淫」。然而,盡管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沒有或者很少突出對人體美的直接贊賞,但在一些古典文學作品裡不乏對人體美的描寫。從《詩經》,騷賦到明清的小說和傳奇,其中都有這類描寫,譬如「肌如白雪,腰如束素」。「膚如凝脂」、「虎背熊腰」,而且更多的是人與服飾共同構成的美的形象;「著我綉莢裙,事事四五通,足上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鐺,指如削蔥根,口如含珠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綉羅衣賞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微訇葉垂鬢唇。背後何所見?珠壓腰 穩稱身。」(《麗人行》)或許有人會以現代女性服裝中的旗袍為例,來證明中國女裝也著重表現人體的自然美,其實,這種旗袍是在本世紀上半葉受西方服飾審美趣味影響的結果,直至光緒年間,旗袍還不是現在的式樣。傳統旗袍在肩、胸、腰、臂、臀等部位的表現與突出人體美的西方女性服裝完全不一樣。和西方服飾藝術不同的是:中國服飾藝術不是突出人體美,而是充分調動藝術造型等手段追求一種裝飾美,即一種超越形體的精神空間。從中國清朝以前的服裝款式來看,遮蔽人體的寬抱大油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主流。既使某些人的形體很美,這種服裝也不去展現這個美的形體。《資治通鑒》引蕭何的話說:「天子以四海為家,不壯不麗無以重威,」從這層意義上去看寬抱大袖的中國古代皇帝禮服,我們應會明白它們為什麼不去表現皇帝的形體美,而是著重寫意傳神,突出他們端莊威嚴的精神力量。屈原在《涉江》中言:「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他以穿戴富有自己個性的服飾來表現自己憤世嫉俗,不趨炎附勢的氣度和情懷。西方服飾人體直觀美和中國服飾人體裝飾美的區別反映了兩種文化形態價值取向的不同。林語堂就曾經指出:「大約中西服裝哲學上不同之點,在於西裝意在表現人身形體,而中裝意在遮蓋它。」(《生活的藝術》)萊辛說:「我承認衣服也有一種美,但是比起人體美來,衣服美算得上什麼呢?」(轉引自《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而林語堂則持相反觀點:「只有在沒有美感的社會,才可以容得住西裝……西裝的式樣是這樣的,使街上的行人都會知道你的腰身是三十二寸或三十八寸……一般痴肥的四十歲婦女,穿起祖胸露背的晚服來赴歌劇的初夜公演,這也是西洋發明的刺目事物之一。(《生活的藝術》)

然而,由於中國服飾文化缺乏象伊斯蘭一樣的宗教觀念的制約,所以很難抵卸西方突出人體美的服飾審美價值觀的侵蝕。近代的旗袍和現代都市女性的各種扭四人體的服裝便證明了這一點。中國有句俗語:「穿衣戴帽各隨所好」。這說明中國服飾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倫理的約束。

當然西方服飾也吸收中國傳統服飾的某些特點,譬如,當中國現代服裝採用西方女裝那種坦肩露背的領式時,西方則採用中國旗袍的立式領,但西方對中國傳統服飾特點的吸收和借鑒畢竟是微乎甚微的。中國傳統服飾的審美價值觀不可能從整體上去改變或者去替代西方人的審美定勢,而西方服飾文化則已形成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強大沖擊波,中國人似乎不知不覺地在面臨著服飾上的異化。

和伊斯蘭服飾文化不同的另一個方面是:中西當代和現代服飾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特點是:服飾款式不斷翻新,追求品牌,高速淘汰,從而給經濟資源帶來巨大的浪費。這同反對奢靡浪費的伊斯蘭服飾倫理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翻閱近二十年來中西各國時裝雜志,我們很容易發現,許多服裝款式的平均壽命只有三至六個月,甚至更短。僅以裙子的款式為例,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有「中庸裙」、「密實裙」、「密摺把裙裝」、「開裙」、「層疊裙裝」、古典式裙裝」相繼問世。許多服裝設計師每年都要推出許多新的服裝款式,在不斷地人為地刺激服裝款式高消費的同時也不斷地刺激人們的其他慾望。據國外有關資料報道,當英國王妃黛安娜得知自己被列為一九八三年『十大衣著最差女性」榜首時,感到十分羞傀和難堪,連英國的許多平民百姓也為她祈禱。這一事例極具有諷刺意義。它表明:服飾早已超越了普通人,甚認為,服飾不僅具有實用和裝飾的功效,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有體現人類在信仰上的崇高精神境界的作用和意義。而中西服飾文化則將服飾藝術視為服裝設計的首要原則,前者重裝飾藝術;後者重人體藝術。倫理觀念對服裝設計與製作的調節作用受到不同程度的弱化或擯棄。甚至是英國成員的消費標准和審美標准。這種情形正如喬維諾.龐達諾曾指出的:「我們每天都看到服裝是這樣變更花樣,四個月前還認為滿意的服裝,今天就已經過時而遭到擯棄。這種放盪不羈,只能受到譴責而無法加以禁止。」(《君主論》)雖然服裝上的鋪張浪費和追求新奇效應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從未占據主導地位,但不少有識之士對此卻有警世之言在先,譬如,墨子就曾講過:「為衣服之法,冬則練帛之中,足以為輕且暖;夏則締絡之中,足以為輕且清,謹此則止。故聖人之為衣服,適身體和肌膚而足矣,非榮耳而觀愚民也……當今之主,其為衣服……鑄金色為鉤,珠玉以為佩,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接,以為身服。此非雲益暖之情也,單財勞力,畢歸之於無用也。以此觀之,其為衣服,非為身體,皆為現好。是以其民淫僻而難治,其君奢侈而難諫也。」(《墨子·辭過》)墨子的話語是多麼的中肯和精闢,但至今仍遭非議。

此外,當今的有些時裝設計師還有意追求某種荒誕離奇的視覺效應。譬如在西方和日本等國曾一度流行過的「乞丐裝」,人們故意把衣服弄破,東拖一片,西掛一片,甚至弄成衣不蔽體的樣子。或者用陳舊骯臟的布來製作。

至於伊斯蘭服飾倫理學堅決反對的男扮女裝,女扮男裝,在中西現代服飾中更是司空見慣,屢見不鮮。我們在街上常常可以看到身著男式服飾的所謂「假小子」和頭扎辮子,耳戴金環的妖艷男子。還有些服裝似乎是受了西方女權主義思潮的影響,有意在消除兩性之間的特徵差別,提倡所謂:中性服飾」或者「服飾中性化」。

一、伊斯蘭服飾文化是以伊斯蘭教義這一最根本的、最合理的價值觀作為統攝服飾的文化、歷史、時代、心理、審美等諸要素的最高主導思想。伊斯蘭服飾藝術根本無需倫理學的干預,因為藝術本身就足以陶冶人們的高尚情操。

二、伊斯蘭服飾文化強調服裝必須遮蓋羞體。因為雖然人體作為安拉的創造物是均稱健美的,但人體是有男女之別的。暴露羞體很容易激起本能的情慾,從而敗壞道德,使人降格為同動物一般。而西方服飾文化則有意突出人體。在將人體作為一種美來觀賞時,忽略了人體美的特殊性及人體審美經驗的特殊性,混淆了人體美與其他美的形態之間的差異。這種展現和突出人體的審美觀是西方服飾文化的基礎。它在某種程度上是古羅馬文化的歷史沉澱。而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傳統倫理價值觀的約束,不是重人體的直觀表現,而是重裝飾的寫意和傳神,但這種傳統倫理價值觀缺少象伊斯蘭倫理學一般的堅固支撐——認主獨一的正信和後世歸宿的最終關懷,因此,很難抵卸西方審美價值觀在服飾設計與製作上的非道德化傾向的侵蝕,使自身最終發生異化。

2. 西方服飾對中國現代服飾的影響中山裝與旗袍的演變

都是跟著時代流行趨勢走

以前中國是處於封建社會,服裝款式都是慢慢遺留下來沒有多大變化

後來中國開始接受國外的服飾

現在大體分為正裝,休閑,商務這三部分

中山裝應該是從正統西裝演變過來的!

他比正統西裝穿起來貼身,領子是立起來的,像旗袍領子一樣
不過更加立體感!!所以叫中華立領

中山裝應該是從西裝和旗袍演變過來的!

不好意思,,我沒那麼專業!呵呵

3. 客觀評價一下:旗袍在女性服裝里是什麼樣的存在

精幗英雄的存在

4. 中國旗袍的意義

旗袍是我國傳統服飾,其蘊含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每一處的細節都彰顯了華夏民族的智慧與文明!
立領
在古代,立領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地位越高,身份越尊貴的人領子會越高,領子越高頭就會越往上揚,更能夠代表地位和身份的尊貴。高高的立領也代表了女人的忠貞,所以,旗袍就延續了立領。

盤扣
盤扣是古老中國結的一種,而中國結寓意著美好吉祥如意等等,同時也是女德的象徵,所以每一件旗袍都會搭配漂亮的盤扣。盤扣的數量都是呈奇數排列的《易經》認為「陽卦奇陰卦偶」,奇數為陽數,取陰陽調和之意!所以,盤扣一般只採用奇數。

開襟
古時候,漢族傳統服飾文化是「左襟壓右襟」俗稱為開右衽,而只有蠻夷開左衽,而到了現代已經沒有太多民族的區分,開襟方式的含義就演化成:開右衽是代表著傳統開左衽代表著個性。

開衩
古時候的旗袍是不開衩的,由於男尊女卑,女性傳統而保守,但隨著女性思想的解放,地位的轉變,女性變得更加追求美觀,所以旗袍逐漸開始開衩,而且越開越高,低開衩代表保守含蓄,高開衩則代表性感開放!

旗袍的人生即是中國女性的人生!
它詮釋著一種本色的中國文化,旗袍是屬於民族的,也是屬於世界的!

5. 中國古代服飾對現代服飾的影響的文獻綜述....

服飾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支柱,又是人類精神文化的重要表現。服飾的美感,不僅受客觀形式規律的制約,而且反映人們對物質材料的認識能力、創造能力以及支配能力,蘊涵著人類的智慧和審美理想。
(一)、中華服飾的基本特徵
四千多年的奴隸主制度和封建君主制度,造就了中華服飾的特點。
1.協調性 表現在人與環境相統一的衣著觀上,這個觀點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哲學理念的反映;也表現在服裝必須與穿著者的身份地位、性別、年齡以及職業相符合;還表現在服裝自身的配套穿戴上,講究服裝整體效果和服飾齊全配套,要求各種冠冕、衣裳、鞋履以及配件的式樣、色彩、質地、紋飾及發式、妝式相一致。
2.政治性 隨著階級分化,服飾藝術愈來愈深地透進了統治階級地財富佔有觀念, 權利觀念和階級等級觀念。統治者將服裝作為規范人們地衣著行為,達到維護其統治利益的目的。夏商兩代已經出現了冕服和「十二章」服飾紋樣,各代諸侯天子皆以法令壟斷服飾資料、色彩、圖紋以及其他元素,「十二章紋」等級制自隋唐成為定式,後來歷代君王或有增減,卻一直流行沿用到清代。此外,民間百姓用服裝要素(色彩、圖形、紋樣等)表達感情,寄託美好的願望,如「虎頭鞋」、「丹鳳朝陽圖」等,也是其政治性的表現。
3.多民族性 中國服裝式幾千年來各民族部落相互學習,模仿,相互取長補短的智慧結晶。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漢代的絲綢之路,魏晉南北朝期間民族遷移,隋唐的胡服之風,遼金元清時期各色民族服式,近代的改良旗袍,都影響了中華民族傳統服飾。
4.穩固性 中國服飾具有長期的穩定性,在服裝文化的發展模式上,被稱為傳承性。著對外族服飾文化的吸收,同化具有強大的排斥力,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穿著上一定程度上地保守與封閉。

6. 旗袍的意義

旗袍的文化意義
2019-07-20 10:16:18 29
寫回答
IMG_0551.jpg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它表現出了女性的溫柔、優雅、賢淑、美麗等氣質,旗袍連接著過去和未來,連接著生活和藝術,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旗袍都是非常流行的服裝,一般穿旗袍的女性,身材要求非常嚴格,它突出了女性的美和優雅,釋放出獨特的魅力。旗袍的款式有很多,比如:琵琶襟、圓襟、直襟、斜襟、雙襟、高開衩、低開衩等等。

關於旗袍有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之前,鏡泊湖畔有個漁家姑娘,由於經常跟著阿媽在湖邊打魚,導致她的皮膚被曬得黝黑,雖然皮膚很黑,但是她長得俊俏,那個時候,滿族的婦女們都穿著寬松肥大的衣服,但唯獨黑姑娘將自己的衣服剪成連衣裙的扣袢長衫。

後來,皇上看中了黑姑娘,將她召入宮中,但是黑姑娘並不願意,自從來到皇宮里,她並沒有真正開心過,不過她幫助了許多窮人,可惜因一場誤會,皇後殺死了黑姑娘,大家為了紀念黑姑娘,便都穿起她裁剪的那件連衣帶裙的系扣長衫,再後來,這件衣服就被稱為旗袍。

7. 傳統旗袍和現在的旗袍,有什麼區別

傳統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改良旗袍平肩翹臀,凹凸有致,充分釋放了女性婀娜多姿的體態,盡顯典雅、高貴氣質;亭亭玉立,窈窕玲瓏,它充分展現了女性纖柔曼妙的身姿,如風擺俏荷,雨灑芭蕉,極富古典詩情意韻,它融入刺綉、綴珠、團龍、手繪等中西方元素形式和圖案,特具有中國特色和西式審美。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與旗袍對現在服裝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憨豆剪褲子 瀏覽:274
魔鬼頭牛仔褲多少線 瀏覽:827
鴻星爾克女風衣外套 瀏覽:557
阿迪三道杠褲子帶拉鏈 瀏覽:836
世界最好皮帶品牌有哪些品牌 瀏覽:732
國產領帶品牌知乎 瀏覽:986
宏女裝衛衣 瀏覽:660
無袖西裝馬甲女搭配褲子 瀏覽:318
金絲絨加絨加厚三件套女裝 瀏覽:571
一套校服穿六年 瀏覽:859
羽絨服滌綸和錦綸 瀏覽:282
春秋男款襯衫 瀏覽:956
紅色外套街拍男 瀏覽:188
織男士圍巾教學視頻 瀏覽:283
紅白校服搭配什麼鞋子 瀏覽:497
軍綠色夾克裡面穿什麼好看嗎 瀏覽:791
紅色襯衣搭配什麼褲子好看嗎 瀏覽:567
浙江女裝批發地址 瀏覽:388
帽子的潮牌都有什麼牌子 瀏覽:297
女裝新店開業的文案 瀏覽: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