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漢族旗袍簡筆畫

漢族旗袍簡筆畫

發布時間:2021-06-09 20:47:21

A. 什麼樣的鞋子配旗袍簡筆畫

多元輸入法(多元漢字與圖形符號輸入法)可以打出國際標准萬國碼表情符號中「鞋」的簡筆畫:【👞】;【👟】;【👠】;【👡】。後兩種鞋子可以配旗袍的。

B. 為什麼日本的動漫老是把漢人的服裝畫成滿人的馬褂和旗袍

首先1,漢服在清朝時期由於清政府政策原因就已經衰退,國人的服裝逐漸演變成滿人的馬褂和旗袍。200多年都了無聲息。2 辛亥革命一結束,隨著西方思想的引入,國人開始流行起穿西裝。此外,國民政府有一段時間推出的政府人員的服裝師黑色長袍+藍色馬褂,引起了一段時間的流行。3 新中國成立以後,國民又開始流行起中山裝和幹部服和軍裝。並且文化大革命時期砸四舊,批判封建迷信,無論是所謂的漢族人的漢服還是滿族人的長袍馬褂一律都是破壞革命的封建物品。所以漢服這種東西從此就消失了。其實旗袍和馬褂也已經融入到了汗族的血液裡面了。並且李小龍當年在電影中也是穿著長袍和功夫裝。所以日本人就把馬褂和旗袍當做中國人的標志了(還有標志性的包子頭)。寫著多純手打,給點分吧!

C. 為什麼一堆漢族人在華服日想要穿旗袍

你以為有個旗字,就是只有滿清的旗人才能穿的嗎?那就是望文生義了,旗袍原稱祺袍。旗袍也不是滿族所創的服飾,而是漢族所創的服飾。就像苗刀,也並不是苗族所創的刀,而是明朝名將戚繼光所創的,苗即是修長的意思。很多時候,都只是個習慣稱呼而已,很多缺乏文史常識的人,就習慣望文生義。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 。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 。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 。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 。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格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以卞向陽教授《論旗袍的流行起源》 為代表,認為旗袍是中國服裝傳統的西化變異。融合了旗袍馬甲和文明新裝的特點, 同時又結合了西式裙裝的配伍形式, 構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於中國傳統袍服,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象徵的新時尚流行和服裝審美的特點,可為中西服飾交融的設計典範。他同時認為「旗袍」名稱的起源是一種「誤稱」,因為較早倡導旗袍的群體都是都市中受西學影響較深、追求男女平等反對封建禮教的新女性、學生等社會群體,她(他)們絕大多數是漢族人,她(他)們的祖先在清初經過流血抗爭才為漢族婦女取得不穿滿式服裝的權利,她們不可能去復辟帝制時代的、還是異族壓迫者的服飾,所以旗裝袍在民國復辟的條件並不具備。

而民國之時「旗袍」的稱呼之所以最終會流行開,是因為整個清代,漢族女裝依然保留漢族女性傳統的「上衣下裳」制。除了貴族命婦禮服外,尋常女子一般並不穿袍服,而旗女不論貴族女性禮服還是尋常女子的日常服飾卻都是袍服。因此在長達近300年時間的潛移默化下,普通人已經習慣了「女子穿袍=旗女之袍」的歷史記憶,所以在民國旗袍開始出現的時候會給普通人一種這是「旗袍」的聯想。實際上民國旗袍首倡群體並不承認「旗袍」這個稱呼,而是「只叫它做長衫、長衣或長袍,與男性服裝混為一詞,1926年2月27日上海《民國日報》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議改稱「中華袍」。又有人提議叫做祺袍的,但兜兜轉轉的,最後還是叫回旗袍了。
看看下面某些人,就喜歡在那歪曲事實,自我矮化。本來根本就不算什麼事,就是某些人太敏感,太過於小題大作,太過耿耿於懷,把本來很多是好事,也歪曲成壞事,然後上綱上線,越歪越離譜。他們一方面內心充滿憤恨,憤世嫉俗,另一方面卻寧願相信漢人很蠢,寧願相信漢人一切都是剽竊欺詐,總喜歡看點破事就扣到所有人頭上,然後噴個沒完沒了。這些奇葩的思維到底是怎麼來的?

D. 旗袍和唐裝是漢族的服飾嗎

不屬於漢族但也不屬於滿族屬於中華民族。。其實旗人的馬褂原先是無領式的有也是用的假領而且滿人也沒有所謂的旗袍滿人的叫女式長袍。清中期到清末漢人在旗裝馬褂等服飾的基礎上裝上明朝服飾明立領中的立領元素經過多次改良才有的產物(而明立領的前身則是漢服深衣中的深交領其實也是一種立領)。滿人的服飾原本是沒有立領的,唐裝、旗袍這種立領起源弧形高領,旗裝、馬褂等服飾到了清中期特徵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漢人在圓領旗裝、馬褂等服飾的基礎上變為一寸多高的立領這種領子源於明朝服飾明立領,這種領子在清末被漢族新興的弧形高領(弧形立領)代替,從而形成了旗袍,這種弧形領子即後世俗稱的旗袍領的鼻祖。滿族服飾雖也是布扣但不是布紐他們的紐子是用的珠紐。而且皇家的用珍珠做紐子,平民老百姓用的是類似於佛珠哪種紐子,而旗袍唐裝用的是布紐。清後期漢人將自己穿的馬褂旗裝長袍等服飾恢復漢族紐子的同時又與滿族布扣融合就形成了這種滿不滿漢不漢的布紐盤扣 。民國時期孫中山為了驅逐韃虜,不能讓中華民族重蹈覆轍不準中國人穿民族服飾,為了中華民族(五族)走向共和所以實行斷發易服,當時只有5個民族屬於中國也就是過去稱的五族,也就是滿漢藏蒙回現在這5個民族除了蒙古族都已經演變了很多民族。當年孫中山為了五族走向共和,決定讓5個民族統一穿一樣的服飾因為漢服只能代表漢族所以讓5個民族穿一樣的服飾代表中國5個民族走向共和,也就是現在的中山裝旗袍唐裝等等改良的立領服飾,後來少數民族將自己民族特色比如滾邊花色加入唐裝里,不同民族滾邊圖案就不一樣,。。馬褂旗裝歷史,清朝前期是沒有立領的,清朝中期加了立領也就形成了後來的唐裝和旗袍,現在蒙古服飾和各大少數民族服飾也出現了立領,民國時期讓全國人民不準穿滿族服飾,統統穿旗袍唐裝,所以後來中國大部分民族都是立領服飾。。五族裡的漢:包括現在的漢族,以及西南、華南的少數民族如苗族、白族、壯族等。過去一般都把西南的少數民族當作漢人的分支。
五族裡的藏:包括現在的藏族、門巴族、珞巴族。這幾個民族其實生活習慣和語言都差不多的。

五族裡的滿:解放前的滿族定義比現在大得多,除了現在的滿族以外還有東北的錫伯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日本佔領東北的時候,這些民族的人戶口都算作滿族。

蒙:基本上和現在沒變化

回:包括現在的回族,以及西北地區所有信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保安族等。都被孫中山斷發易服化了。解放後這些民族都演變成了多個民族...
朝鮮族、俄羅斯族這些外來民族舊時一般都被當作僑民,有中國國籍的叫做「歸化族」(歸化就是入籍的意思,這個詞韓國、日本現在還在用,你加入日本國籍就叫「歸化」),除了日本佔領東北建立偽滿洲國的時候,把朝鮮族算做「滿洲國人」(反正都是日本人的地盤)

後來出現56個民族無非是一些人想謀求點優待而已。。。

E. 旗袍是滿族的還是漢族的

旗袍是滿族的還是漢族說法不一。

《辭海》中有關於旗袍的註解:「旗袍,原為清朝滿族婦女所穿用的一種服裝,兩邊不開衩,袖長八寸至一尺,衣服的邊緣綉有彩綠。辛亥革命以後為漢族婦女所接受,並改良為:直領,右斜襟開口,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邊開衩,袖口收小。

「旗袍」是專指民國出現的旗袍,還是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在內,旗袍概念的界定,和旗袍起源樣式一樣在學術界頗有爭議。

F. 旗袍怎麼畫請附圖。

先勾出輪廓,再添加花紋,描清楚每條線用橡皮擦乾凈後再上色

1.服裝效果圖的內容和表達方式

服裝效果圖一般採用寫實的方法准確表現人體著裝效果。一般採用8頭身的體形比例,以取得優美的形態感。設計的新意要點要在圖中進行強調以吸引人的注目,細節部分要仔細刻畫。服裝效果圖的模特採用的姿態以最利於體現設計構思和穿著效果的角度和動態為標准。要注意掌握好人體的重心,維持整體平衡。服裝效果圖可用水粉、水彩、素描等多種繪畫方式加以表達,要善於靈活利用不同畫種、不同繪畫工具的特殊表現力,表現變化多樣、質感豐富的服裝面料和服飾效果。服裝效果圖整體上要求人物造型輪廓清晰、動態優美、用筆簡煉、色彩明朗、繪畫技巧嫻熟流暢,能充分體現設計意圖,給人以藝術的感染力。

2.平面結構圖

一幅完美的時裝畫除了給人以美的享受外,最終還是要通過裁剪、縫製成成衣。服裝畫的特殊性在於表達款式造型設計的同時,要明確提示整體及各個關鍵部位結構線、裝飾線裁剪與工藝製作要點。平面結構圖即畫出服裝的平面形態,包括具體的各部位詳細比例,服裝內結構設計或特別的裝飾,一些服飾品的設計也可通過平面圖加以刻畫。平面結構圖應准確工整,各部位比例形態要符合服裝的尺寸規格,一般以單色線勾勒,線條流暢整潔,以利於服裝結構的表達。平面圖還應包括服裝所選面料。

3.文字說明

在服裝效果圖和平面結構圖完成後還應附上必要的文字說明,例如設計意圖、主題、工藝製作要點、面輔料及配件的選用要求以及裝飾方面的具體問題等,要使文字與圖畫相結合,全面而准確地表達出設計構思的效果。

G. 旗袍簡筆畫

放心畫就〇了。嗯ヽ(○^㉨^)ノ♪

H. 旗袍簡筆畫

僅供參考~

I. 旗袍明明是漢族服裝,怎麼成了滿族服裝了

旗袍的樣式起源,在學術界爭論很多,主要觀點有四種:
第一種以周錫保先生《中國古代服飾史》[24] 為代表,認為旗袍即是從清代旗女的袍服直接發展而來。
劉亦菲旗袍照
但也有學者認為:「民國旗袍雖然具有類似於旗女之袍的形式,卻不再具有旗女之袍的涵義,如果完全認為民國旗袍是直接由旗女之袍發展而來,未免有失偏頗」[25]
第二種以袁傑英教授《中國旗袍》[26] 以及包銘新教授《中國旗袍》[27] 《近代中國女裝實錄》[28] 為代表,認為旗袍和旗裝袍有一定繼承關系,但同時認為旗袍的源頭應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裝或先秦兩漢的深衣。江南大學崔榮榮教授也在著作《近代漢族民間服飾全集》中說:「有些人質疑旗袍是滿族服飾……我認為這些認知是片面和表面化的,漢族的袍服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滿族的袍和褂的歷史淵源又從哪裡來的呢?答案我想很容易得到[29] 。」國學大師章太炎亦認為:「昔諸葛亮造筒袖鎧……滿洲之服,其筒袖鎧之緒也[30] 。」將滿族服飾的源頭追溯到三國時期的蜀漢服飾。
第三種以王宇清《歷代婦女袍服考實》[6] 為代表,認為中國婦女所穿的袍,遠溯周、秦、漢、唐、宋、明時代,並不是只有在清代旗女才穿袍服。他認為旗女之袍對民國旗袍有影響,但不認為二者有直接繼承關系,因此認為民國旗袍稱之為「旗」袍並不合適,所以他倡導旗袍改名為「祺袍」,並把「台北旗袍研究會」改名為「台北祺袍研究會」。多年以來,台灣服裝界人士一直呼籲為「祺袍正名」。[31]
第四種以卞向陽教授《論旗袍的流行起源》[5] 為代表,認為旗袍是中國服裝傳統的西

范冰冰(3張)
化變異。融合了旗袍馬甲和文明新裝的特點, 同時又結合了西式裙裝的配伍形式, 構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於中國傳統袍服,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象徵的新時尚流行和服裝審美的特點,可為中西服飾交融的設計典範。他同時認為「旗袍」名稱的起源是一種「誤稱」,因為較早倡導旗袍的群體都是都市中受西學影響較深、追求男女平等反對封建禮教的新女性、學生等社會群體,她(他)們絕大多數是漢族人,她(他)們的祖先在清初經過流血抗爭才為漢族婦女取得不穿滿式服裝的權利,她們不可能去復辟帝制時代的、還是異族壓迫者的服飾,所以旗裝袍在民國復辟的條件並不具備[5] 。

而民國之時「旗袍」的稱呼之所以最終會流行開,是因為整個清代,漢族女裝依然保留漢族女性傳統的「上衣下裳」制。除了貴族命婦禮服外,尋常女子一般並不穿袍服,而旗女不論貴族女性禮服還是尋常女子的日常服飾卻都是袍服。因此在長達近300年時間的潛移默化下,普通人已經習慣了「女子穿袍=旗女之袍」的歷史記憶,所以在民國旗袍開始出現的時候會給普通人一種這是「旗袍」的聯想。實際上民國旗袍首倡群體並不承認「旗袍」這個稱呼,而是「只叫它做長衫、長衣或長袍,與男性服裝混為一詞,1926年2月27日上海《民國日報》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議改稱「中華袍」。又有人提議叫做祺袍的,但兜兜轉轉的,最後還是叫回旗袍了[18]
望~采~納哦

與漢族旗袍簡筆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校服做工不好如何投訴 瀏覽:497
吉普品牌的羽絨服如何辨別真假 瀏覽:762
睡衣拉克絲是什麼皮膚 瀏覽:244
無領寸衫搭配衣 瀏覽:732
超長款淡藍色風衣裡面搭什麼 瀏覽:242
酒紅色襯衣配藏青色外套 瀏覽:590
亞麻襯衫線頭 瀏覽:562
深灰羊絨圍巾好看 瀏覽:309
東莞小男孩外套 瀏覽:913
校服綉名字怎麼綉才好看 瀏覽:592
黑色褲子染上顏料怎麼辦 瀏覽:495
淘寶商城套裝羽絨服 瀏覽:483
最貴的風衣多少錢 瀏覽:593
戴著手套英語怎麼說 瀏覽:974
身穿針織衫搭配超短裙 瀏覽:202
滑料子校服褲子怎麼挽褲腿 瀏覽:949
起泡膠不小心弄到褲子上怎麼辦 瀏覽:754
從上往下織的樹葉衣12針 瀏覽:229
女士卡其馬甲搭配圖片 瀏覽:546
簡單的男士圍巾圍法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