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客家人一般是什麼民俗為什麼他們的風俗習慣和一些少數民族有類似的地方
風俗習慣相融合的結果
福建的客家人大量是唐宋以後陸續從北方遷入的,主要分布在閩西的寧化,長汀,武平,永定,連城.明溪,清流以及閩南的平和,南靖等地.客家在家族制度,婚喪喜慶,生活習慣等方面都以中原漢人風俗為基礎,吸收融合多處遷移地和閩西土著的習慣,形成獨特的風俗.
http://..com/question/13379148.html?si=1
客家民系在閩粵贛交界地形成以後,獨具特色的客家大文化也相應形成。客家大文化根源於中原文化,但又與當地居民的風俗習慣相融合,形成客家人自己的特色。單從客家服飾來講就有許多特別之處。一般來說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在色調方面喜歡素色,以藍、黑、白色為主,這也許就是客家人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普遍心理直接體現。
縱觀近代客家史,客家人服飾的款式也在不停地更新換代,不同的時期流行的服飾不可能一樣,但是總體來看不管在哪一個時期客家人的服飾都離不開樸素、簡易的特點。例如,在清朝時客家男女老幼幾乎全部穿"側襟衫",長袖,直領,布扣,開襟由領口斜向右脅,里襟裝袋。褲子是一律"大襠褲",又寬又大,另接四五寸闊的腰頭,腰不開口,多餘部分折疊於肚前,以帶系住。褲管又稱褲腳,寬約0.3米。婦女衣服領邊加滾飾,開襟、袖口、褲腳加花邊等。這和同時期其他服飾款式來比顯得更加簡單,但是富有獨特的意義。
到了清末,當時客家社會上層男子出外或會客以穿長衫為主,有時還在外面加馬褂套在長衫上面。農村女子普遍系著的一種圍裙"掩腹",其實可以掩胸,下擺寬及兩側,上端縫花刺綉,另加"頸鏈"、"腰鏈"和"牙牌"、"手鐲"等服飾。這些服飾現在農村上年紀的老人里依稀可見他們還在穿著。當時的女孩子一般都是梳辮居多,少婦以盤髻為主。另外,若偶爾有個別有纏過腳的客家小腳婦女還有穿著綉花鞋、系著羅帕。農家一般婦女不纏足,但是農家的老婦也系羅帕。
民國時期,客家男子穿的側襟衫逐漸淘汰,長衫馬褂增多,後來又出現中山裝,在知識界開始盛行。一般勞動者以穿對補救短衫的居多,俗稱褂哩。客家婦女仍然以側襟衫為主,只有少數讀了書的女性改穿旗袍或藍衣黑裙,衣袖明顯縮短至掌根。許多讀過書的男子也多穿西式褲,系用皮帶或吊帶,女褲則一直以大襠為主。鞋襪方面,清朝時多穿布鞋,是家庭婦女自製的。
雨天多打赤腳;或木屐底布鞋,長汀稱&quo t;鞋屐";或布鞋底加厚並塗以桐油。出遠門或上山割草砍柴,穿稻草編的草鞋。到了民國,外地運進來膠鞋、雨鞋、皮鞋,只少數人穿用。一雙雨鞋,往往全家人使用。襪子舊時用布縫制,清末開始有了紗織襪子。
清末民初上層社會男子戴有帽頂的禮生帽。普通男人戴棉線織的筒狀爪子帽,後多改戴半球形羊毛帽。婦女冷天包羅帕,很少戴帽子。
參考資料:http://daily.travel.163.com/sight/article.jsp?id=1134710459310&cid=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