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對日本文化 很有興趣 想進一步了解
523080664
我qq。想加的話有時間我慢慢和你說 。
下面是簡介
日本對漢文化的保留
在文化上,清朝是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能夠完全改變漢文化的少數民族統治者.例如外國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是:唐裝、旗袍等旗人服裝(原來是由滿族的騎馬褂演變而來),而清朝男子留辮子(和剃頭令的頒布和嚴格實施有關);中國的樂器音律由原來的風雅清幽轉變為喜慶熱鬧,之前多使用古箏,琵琶等民族管弦樂器,到了清朝則大肆使用嗩吶、鑼鼓等音色響亮的吹奏、打擊樂器,;同樣建築風格也發生巨大變化,原來的飛檐變得更加翹高,屋檐更加朝里,曲折度增加,筆直度縮短,由原來自然寫意的風格轉變為富麗堂皇;裝飾物比較多用自然紋理和植物,而更加傾向於碉龍碉鳳,或者歷史典故.故清朝造成傳統漢服飾、音樂、建築文化的極大改變,並且影響至今.而漢文化反而在日本有較多保留,如和服雖然起源於日本本土但卻吸收了別國服裝樣式仿製;日本刀雖是起源於日本本土,但卻吸收了唐刀,日本的音樂、建築保留了大量漢文化(特別是唐代)的精髓,而這些在中國本土卻很少能再看到.
日本文化史
日本文化由來:考古研究發現,在數十萬年前來自中國東北的原始人類進入朝鮮半島上居住,一些又遷徙到日本列島。考古學和人類學觀點認為日本民族是主要由古代中國漢族、長江下游的吳越人、古代中國南方沿海人和少量的西伯利亞通古斯人、少量南洋群島的馬來人以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融合而來,逐漸遷移到日本融合衍變而來。從1996年開始中日兩國考古學、人類學和醫學專家聯合組成的中日人骨共同調查團多次證實了以上的結論。戰國時秦國滅燕國、齊國和越國時,大量燕國人、齊國人和越國人逃到朝鮮半島和日本。中國的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15世紀,朝鮮半島北部屬中國領土,在此期間和以後到清朝時當中國北方出現戰亂和災害時,陸續有大量中國人移民朝鮮半島,後來又從這里向東向南到了日本。還有一條移民路線是從中國東部直接跨海到日本列島。日本原來是沒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國的漢字,現在日本語言口音中80%左右是漢語的變音,日本的語言語音主要來源於商周時期到清朝的多時間段多層次的中國漢語方言口音和通古斯人口音、吳越人口音、少量南洋群島的馬來人口音以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口音融合而來, 因此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國的深刻影響。日本列島上出土的最早的古人類化石只有幾萬年的歷史。日本列島上在4世紀後才出現國家,之前只有部落,日本列島原來並不叫日本。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於對中國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國文化是多方面的、長期的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漢字和漢文、儒學、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正是在中國文明的巨大影響下,到公元4至5世紀日本列島就渡過了野蠻階段,進入了文明階段。 3世紀末,百濟博士王仁把中國儒家典籍《論語》十卷和《千字文》一卷傳至日本。5世紀,日本貴族已經能夠較好的運用漢字了。繼體天皇7年(513年),建立五經(易、詩、書、禮、春秋)博士交待制度,要求百濟定期向日本派遣諳熟儒家典籍的漢學家,以後又增加醫博士、歷博士、天文、地理和陰陽五行等各方面的專門人才。到飛鳥時代,聖德太子直接向中國派遣留學生,全面攝取中國文明制度,為日本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日本名字對中國的影響
如今,中國出生的男孩流行取接近日文特色的名字,因為中國男子和日本男子的名字很相近,且同樣具有文學內涵,源遠流長;另一方面,中國男子想取接近日本男子的名字很容易。因為日本男子特色名字有很多,比如「武田真雄」、「高橋真雄」等等。因此在中國,姓「武」、姓「高」的男孩就可以取「武田雄」、「高橋雄」這樣的名字,這都是根據日本具有文學素養的名字來的。再比如日本有「藤原」這個姓,但在中國男子這里可以作為名,所以就有了「林藤原」、「武藤原」、「杜藤原」這樣好聽的中國男子名字。
㈡ 旗袍的來源典故是什麼
旗袍的起源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行不悖。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為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為「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服飾上的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㈢ 100道經典國學常識題,你能答對幾題
01、切脈是中醫獨創的診法,中醫把脈時摸的是:(B)
A、靜脈 B、動脈
02、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把菊花形容為:(B)
A、花之君子者 B、花之隱逸者
03、我國古代的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雅稱,請問我們常說的“潤筆”指的是什麼?(A)
A、文章書畫稿費
B 、替人研磨墨汁
C、為人作序
0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誰的名言?(B)
A、 孔子 B 、屈原
05、“杏林”指代的是:(B)
A、教育界 B、醫學界
06、神話故事“誇父逐日”出自哪部書?(A)
A、《山海經》 B、《世說新語》
07、“頃刻間千秋事業,方寸地萬里江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描寫的是:(C)
A、下棋 B、戰場 C 、戲台
08、《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二十四史的總稱,其中只有一部是完全意義上的通史,它是:(B)
A、《漢書》 B 、《史記》 C 、《三國志》 D 、《左傳》
09、根據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面對大院的門口,你的左手邊是什麼方向?(B)
A、 東 B、西 C、南 D 、北
10、孔子弟子中擅長做生意的是誰?(C)
A、子路 B、子張 C、子貢 D 、顏回
11、元太祖鐵木真是蒙古草原上的英雄,他被人們尊稱為“成吉思汗”,“汗”的意思是大王,那麼“成吉思汗”的意思是:(B)
A、 天空 B 、大海 C、草原 D 、高山
12、“塞翁失馬”這一典故出自:(A)
A、《淮南子》 B 、《莊子》
13、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網路全書是:(A)
A、《永樂大典》 B、《四庫全書》
14、太極拳講究“以柔克剛,以靜制動,以弱勝強”這和下面哪位思想家的觀點不謀而合?(A)
A、老子 B 、孟子 C、荀子 D、孔子
15、“洛陽紙貴”比喻作品風行一時,廣為流傳,這個成語與以下哪部著作有關?(A)
A、左思的《三都賦》 B、司馬相如的《長六賦》
C 、班固的《兩都賦》 D 、張衡的《二京賦》
16、“紅娘”今指代為愛情牽線搭橋的人,請問她最早出現在哪部文學作品中?(A)
A、 元稹的《鶯鶯傳》 B、王實甫的《西廂記》
17、《三國演義》中的“三英戰呂布”的“三英”指的是:(B)
A、趙雲,張飛,關羽 B、劉備,關羽,張飛
18、我們常用“社稷”來指代國家,其中“社”字代表的是:(A)
A、 土地之神 B 、五穀之神
19、我國古代的文人雅士都喜歡研墨揮毫,請問下面哪種是正確的研磨方法?(B)
A、 先快後慢 B、先慢後快
20、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飛將”指的是誰?(D)
A、張飛 B、關羽 C、衛青 D 、 李廣
21、下列民間愛情故事起源年代最早的是:(B)
A、《白蛇傳》 B、《梁山仙與祝英台》 C、《唐伯虎點秋香》
22、度量衡是我國古代使用的計量單位,其中“衡”是指的哪個方面的標准?(D)
A、 長度 B 、面積 C、體積 D、重量
23、木版年畫發源於四大名鎮中的哪個名鎮?(C)
A、漢口鎮 、景德鎮 、朱仙鎮 、佛山鎮
24、下列哪部著作的成書時間最長?(A)
A、《徐霞客游記》 B、《說文解字》 C 、《天工開物》 D 、《夢溪筆談》
25、“皰丁解牛”形容做事得心應手,“皰丁”指的是什麼?(B)
A、一個年輕力壯的廚師 B、一個名叫“丁”的廚師
26、“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出自:(A)
A、《長歌行》 B 、《短歌行》
27、下列哪個成語和“道聽途說”詞意更接近?(B)
A、空穴來風 B 、三人成虎
28、《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是家喻戶曉的文學家,“雪芹”是他的:(C)
A、名 B 、字 C、號
29、下面哪句話是孔子說的?(A)
A、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B、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30、在古代,人們將樂器分為“絲”、“竹”,分別指彈弦樂器和吹奏樂器,其中哪個是指吹奏樂器?(B)
A、絲 B、竹
31、“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句詩描寫的是誰的愛情故事?(B)
A、牛郎和織女 B、唐明皇和楊貴妃
3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體現出:(B)
A、懷疑精神 B、辯證法思想
33、中國人常說“五福臨門”,下面哪一項是屬於“五福”的?(A)
A、品德高尚 B、子孫成群
34、“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誰的名句?(B)
A、李白 B、杜甫
35、“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誰詠贊項羽的名句?(B)
A、辛棄疾 B、李清照
36、為了孩子的學習環境而三遷居的是哪個歷史故事?(A)
A、 孟母教子 B、舉案齊眉 C、 岳母刺字
37、陛下是古時對君王的尊稱,其中“陛”的意思是:(A)
A、 宮殿的台階 B、天的別稱三玉璽
38、下面哪個劇種被稱為“中國百戲之師”?(C)
A、京劇 B、黃梅戲 C、崑曲 D、越劇
39、我國現在存最早的兵書是:(A)
A、《孫子兵法》 B、《孫臏兵法》
40、唐詩“東邊日出西邊雨”的下一句是:(A)
A、道是無晴還有晴
B、也無風雨也無晴
41、“苦心人,無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申可吞吳”描寫的是誰?(B)
A、伍子胥 B、勾踐
42、下面哪句詩的作者離開家的時間更長?(B)
A、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B、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43、《在水一方》的歌詞來源於:(A)
A、《詩經》 B、《陌上桑》 C、《楚辭》 D、《孔雀東南飛》
44、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蘭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跡嗎?(B)
A、是 B、不是
45、我國古代對於年齡有很多獨特的稱呼,其中滿一百歲被稱為:(A)
A、期頤 B、耄耋
46、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有南獅和北獅之分,其中獅頭以劉備、關羽、張飛等三國人物的戲曲臉譜來打造的是:(A)
A、南獅 B、北獅
47、文人對各種植物有自己的偏愛,陶淵明喜愛菊花,北宋文豪蘇東坡則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B)
A、 居無松 B、居無竹 C、居無梅 D、居無菊
48、唐朝文宗御封的“三絕”指的是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和:(A)
A、裴旻的劍舞 B、公孫大娘的舞蹈 D、吳道子的畫
49、天乾地支紀年始於漢代,請問這種紀年是以哪一天為起點的?(C)
A、除夕 B、正月初一 C、立春 D、春分
50、王實甫在《西廂記》中寫道:“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其中“司馬青衫”指的是:(C)
A、 司馬相如 B、崔鶯鶯 C、白居易 D、 杜甫
51、“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是誰的詞句?(B)
A、岳飛 B、辛棄疾
5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杜甫的名句,詩人登上了哪座山發出了這樣的感慨?(B)
A、黃山 B、泰山
53、《齊民要術》是關於:(B)
A、君主如何統治國家的著作 B、農業生產和農事活動的著作
54、孔子為什麼“三月不知肉滋味”?(B)
A、讀到一本好書 B、聽到一段好樂曲
55、“桃李滿天下”的“桃李“指什麼?(B)
A、朋友 B、學生
56、《康熙字典》成書於哪個朝代?(B)
A、秦朝 B、清朝
57、風箏最初是用來做什麼的?(A)
A、通報消息 B、娛樂健身
58、“鼎”的最初用途是:(C)
A、祭祀用禮器 B、地位象徵物 C、烹煮器具
59、如果你想到圖書館借閱寓言性質的書,在下列書籍中應優先選擇哪一本?(C)
A、《史記》 B、《論語》 C、《莊子》
60、“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幾點?(B)
A、21點至23點 B、23點至凌晨1點 C、凌晨1點至3點
61、明朝永樂年間,從西洋歸來的鄭和船隊帶回了一隻西方異域獸“麒麟”,就是現在我們所知的:(D)
A、獅子 B、金錢豹 C、河馬 D、長頸鹿
62、下列古代名曲哪一首是琵琶曲?(A)
A、十面埋伏 B、高山流水
6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句話是誰最早提出的?(B)
A、孔子 B、 孟子
64、成語“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計量單位,其中“咫”和“尺”哪個更長?(B)
A、咫 B、 尺
65、草書、行書、楷書、隸書四種字體當中哪一種是其餘三種的起源?(D)
A、草書 B、行書 C、楷書 D、隸書
66、吃年糕的習俗與下列哪位歷史人物有關?(A)
A、 伍子胥 B、范蠡 C、 屈原
67、“大材小用古所嘆,管仲、蕭何實流亞”是陸游的一句名詩,其中“大材小用”形容的是下面哪位人物?(B)
A、韓愈 B、辛棄疾 C、龐統 D、 宋玉
68、甲骨文最早是在哪種物品上發現的?(B)
A、青銅器 B、葯材 C、墓碑 D、竹筒
69、下列哪個成語典故說的是呂不諱的故事?(A)
A、一字千金 B、一諾千金 C、一飯千金 D、一擲千金
70、以下哪個字不含“黑色”的意思?(D)
A、玄 B、皂 C、青 D、蒼
71、下面四句話中,意義與其它三句不同的是:(D)
A、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B、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C、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D、一日之行在於清晨
72、《三國演義》中有關羽“單刀赴會”的故事,歷史上也確有“單刀赴會”一事,赴會的是:(D)
A、趙雲 B、張飛 C、周瑜 D、魯肅
73、以下哪位女性的名字被用來命名外太空環形山?(D)
A、班昭 B、蔡文姬 C、王昭君 D、李清照
74、小王模仿古人填了一首詞,寫完後發現正文剛好100字,請問他用的是哪種詞牌?(C)
A、滿庭芳 B、雨霖鈴 C、念奴嬌 D、水龍吟
75、以下幾位歷史人物誰在家排行老大?(C)
A、孔子 B、諸葛亮 C、班固 D、程顧
76、“雙簧”是我們一門獨特的曲藝藝術,它得名於:(A)
A、初演的兩個人都姓黃 B、表演者使用的樂器叫做簧
C、表演者巧舌如簧
77、在白族姑娘的頭飾上,蘊含著一個完美熟悉的詞語,它就是:(B)
A、陰晴圓缺 B、風花雪月 C、梅蘭竹菊 D、春夏秋冬
78、我國很早就有了穿木屐的相關史書記載,下面的鞋就是東晉時謝靈運發生的“謝公屐”,它當時的用途是:(C)
A、舞鞋 B、上朝穿的朝鞋 C、登山鞋
79、“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是誰的名句?(B)
A、蘇軾;B、陶淵明
80、曹植七步成詩,相傳歷史上還有一位三步就能成詩的人,他是:(B)
A、王安石; B、寇準
81、《論語》中認為“為仁之本”的是:(B)
A、忠義; B、孝悌
82、“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中“七月流火”指的是:(B)
A、天氣炎熱似火;B、天氣漸漸轉涼;C、流星異常出現。
83、“實事求是”一詞出自哪部典籍?(D)
A、《左傳》;B、《戰國策》;C、《史記》;D、《漢書》。
84、“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出自誰的作品?(C)
A、陸游;B、岳飛;C、辛棄疾;D、李清照。
85、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全國文字統一成了下面哪一種?(B)
A、楷書;B、小篆;C、鳥蟲文;D、行書。
86、“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東坡借這首詞表達了對誰的思念之情?(B)
A、妻子; B、兄弟; C、朋友; D、父親。
87、宣紙得名於它的:(C)
A、用途; B、材質; C、產地; D、使用人群。
88、下面哪個是農歷五月的別稱?(C)
A、杏月; B、桃月 C、榴月 D、荷月。
89、下列詩詞名句出自男子之筆的是:(C)
A、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 為憶君;
B、北風歷兮肅冷冷,胡笳動兮邊馬鳴;
C、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D、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90古代有很多姓氏都來源於官職,司馬的職能是什麼?(B)
A、農耕; B、軍政; C、養馬; D、水利。
91、旗袍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女性服飾。旗袍是:(A)
A、左襟壓右襟; B、右襟壓左襟。
92、《三國演義》中劉備見到諸葛亮家懸掛了一幅對聯,寫的是:(A)
A、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B、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93、清代的“八大山人”指的是:(A)
A、一位畫家; B、八位畫家。
94、下列植物中,不應當出現在《歲寒三友圖》中的是:(A)
A、菊; B、梅; C、竹。
95、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代表著金、木、水、火、土。後來又增加了兩根弦,這兩根弦代表:(D)
A、天、地; B、南、北; C、陰、陽; D、文、武。
96、下面哪個詩句描寫的不是古琴?(B)
A、欲把心事付瑤琴; B、一弦一柱思華年;
C、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D、寒苦不忍言,為君奏絲桐。
97、“楚河”和“漢界”在今天的哪個省?(B)
A、湖北; B河南; C河北; D湖南。
98、個成語典故和棋文化有關?(C)
A勢如破竹; B出奇制勝; C專心致志; D渭分明。
99、峻麗,骨力勁健”形容的是歷史上哪位書法家的字?(C)
A王羲之; B顏真卿; C柳公權; D吳道子。
100、存最早用紙作畫的作品是:(C)
A、清明上河圖
B、洛神賦圖
C、五牛圖
D、歷代帝王圖
㈣ 乞巧節要干什麼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這個節日已越來越少人慶祝。在50年代和60年代,每逢這一天,牛車水一帶到處張燈結綵,布置得如同仙境一般,來自不同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這里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