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代嬪妃穿「花盆底鞋」「打白領帶」是因為什麼原因
提起後宮佳麗,人們常想像「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的楊貴妃;或者白居易筆下的「美人持銀扇,一發疊雙飛」;又或者是如宋寧宗形容的一般「花似醉容上玉肌,方論時事卻嬪妃。」正如詩中所描繪,後宮佳麗,各具風姿,卻也離不開華美的服飾。尤其是清朝的嬪妃們,從發飾到鞋履,無一不精緻,每一處都極富考究。近年來清宮劇的熱播,讓我們對清朝後宮的服飾特點都能如數家珍,而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花盆底鞋」。
花盆底鞋以木為底,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形似馬蹄,故又稱「馬蹄鞋」。鞋跟最高可達25厘米,用白細布包裹,或塗白粉,俗稱「粉底」。鞋面則是綢緞材質,上面綉有五彩斑斕的圖案。我們都知道,清朝是由滿族建立的,滿族是以馬背民族著稱,常常需要騎馬,但「花盆底鞋」並不利於騎馬,甚至走路也顯得不便,那麼為何清朝皇妃要穿這種鞋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背後的原因。
羨慕漢人的小腳,穿花盆底鞋是為了體現美。花盆底鞋的起源,還需從我國封建時期最令人畏懼的習俗——裹足說起。裹足是中國古代漢族女性的一種裝飾習俗。女子從幼年開始裹腳,逐漸扭曲足部骨骼,使之變形以顯得纖細美觀。此習俗起始於五代,在明末至清朝時期開始在普通女性間流行。滿族皇後太極對女子裹小腳的習俗極其反感,在入關前就下旨禁止「有他國衣冠束發裹足者,治重罪」!後孝庄太後也下令「有女子纏足入宮者,斬」。順治十七年再次下詔,要求全國女子不再裹腳。然而,當時裹足的習俗早已深入人們的生活,百姓不顧禁令,依舊偷偷裹腳,因此,該令最終不了了之,但滿族女子仍舊不得裹腳。當清朝統治中原後,滿族女性看到遍地都是「三寸金蓮」的漢族女子,足部小巧精緻,行走間姿態優雅。這種形象逐漸影響了滿族男性的審美,人人都以小腳為美。可滿族女性裹腳是被明文禁止的,這該如何是好?於是,「花盆底鞋」應運而生。穿上「花盆底」鞋,再配上宮廷清裝長裙遮住原本的大腳,只露出部分鞋底,看上去就跟裹上小腳的「三寸金蓮」一般無二。而且滿族女性大多比漢族女性健壯,行動間頗有男子氣概。穿上此鞋,為了保持平衡,只能小步慢行, swaying 生姿,瞬間就能體現出女性的美感。另一方面,清裝以旗袍為主,下擺較長容易掃到地上。在沒有高跟鞋的古代,穿上花盆底鞋可以瞬間增加身高,穿起長長的裙子也不至於拖到地上,美觀大方。
關於花盆底鞋的來源,還有一個傳說。據說滿族祖先在一場戰爭中遇到一個泥潭,阻礙了去路。有人提議,將樹枝砍斷,捆綁在腳上,墊高身體,成功跨過了泥潭,最終這場戰役果然取得了勝利。後來,人們認為正是這樣跨過泥潭的方法為戰役爭取了時間,搶佔了先機。因此,為了紀念此次戰役的勝利,人們仿照當時的樣子,用木頭製成高鞋底,發明出了「花盆底鞋」。又因為男人經常需要勞作、四處征戰,穿上花盆底鞋行動不便,於是紛紛讓自家女眷穿上,從此花盆底鞋便在滿族女子中世代相傳。不過這些都不能算是主要原因,事實上,花盆底鞋的存在,除了為了追求美觀,更多的是為了方便皇帝。
我們都知道,皇帝後宮佳麗三千。在清朝後宮,除了皇後,還有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八個等級,每個等級都有對應不同數量的嬪妃,還有官女子、宮女等等...雖然各種宮斗劇為了凸顯後宮戲份,皇帝好像每天流連於後宮各個嬪妃之間,對每個人的喜好都了如指掌。而現實卻是,身為一國之君,每日國務纏身、日理萬機,根本沒有那麼多精力去了解每一個嬪妃,很多嬪妃可能見都沒見過,或者只見談跡過幾次,樣子也記不太清。而古代對不同位份、有不同的禮儀和賞賜等,都有非常嚴格的講究,萬一在公開場合碰見,卻不知道對面的美人是誰,那該如何是好呢?於是,「見鞋識美人」,也就成為了清朝皇帝們的小妙招之一。花盆底的鞋子,往往會採用不同的材料來做,還會在鞋底上雕刻不同的刻紋,嵌上不同的裝飾。而這些材料、刺綉、裝飾品,都是嚴格按照嬪妃的等級地位來定的。就好比不同官級穿著不同顏色的官服一個道理。所以當皇帝接觸到一些不熟悉的嬪妃時,只要先看她們腳下的鞋子就能很快的鎖定愛妃們的身份了。這也是為什麼《甄嬛傳》中,皇帝送了甄嬛一雙鞋子,卻引來眾嬪妃嫉恨的原因,這不僅僅是一雙鞋子,更是一種打破規矩跨越階層的寵愛,因此低調如甄嬛,收到後也不敢大張旗鼓的傳出來。
在清宮劇中,除了花盆底鞋,我們還經常能看到不論嬪妃還是宮女的脖子上,都系有一個白色的條狀物,神似如今的「圍巾」和「領帶」。所謂的「領帶」其實稱作——龍華,清代滿族婦女以白絹為之,寬為數寸,長達數尺,使用時圍系於頸項,挽結下垂。那麼戴上這個究竟有什麼用呢?其實很簡單,一方面,也是為了美觀。滿人性情豪放粗獷,她們的服飾是沒有領子的,但光禿禿的實在不好看,並且古代女子的肌膚不可隨意裸露在外,而長長的玉頸露在外面冬天時節也比較冷。於是便想到用龍華圍住脖子,一方面禦寒保護肌膚,一方面更顯美觀。《清末貴族生活》:「(氅衣、襯衣)不用卷領,以圍脖手絹代之。」比如,我們看兩張對比圖,就能看出龍華的重要性。下面這張圖頭飾更素雅,衣服顏色也顯暗淡,但整個人卻比上圖顯得貴氣十足,氣場都飆升八網路。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龍華也有跟「花盆底鞋」一樣的功效,為了方便皇帝區別嬪妃的身份。龍華上不同的刺綉裝飾,代表了嬪妃的不同身份等級。比如宮女都是光禿禿的「白布條」,而嬪妃等級越高,龍華上的裝飾也越精緻華貴。歷史上關於「花盆底」和「龍華」的來源說法有很多,但最終,其實都是政治、審美、人文與時代共同誕生的產物。
2. 旗袍的起源是什麼
旗袍始於清代,旗人婦女習慣穿長袍,故在'袍'上加一'旗'字,以此得名。
旗袍是清宮歷代沿襲的服裝。旗袍原是寬身窄袖低領直筒式,兩側或四面開衩,便於馬上活動。最初的旗袍袍長一般不過腳,但是姑娘出嫁時穿的旗袍衣長過腳,貴族女子和宮廷里的嬪妃因穿高底鞋需要遮掩,因此袍長也過腳。
旗袍的特點
旗袍的特點是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旗袍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多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3. 清代後宮嬪妃服飾全套,包括護甲、旗頭,按答應、常在、貴人、嬪、妃、貴妃、皇貴妃、皇後的順序排列,
1、清朝的後妃分為: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根據她們不同的身份,「旗頭」的裝飾也不同。鈿子分鳳鈿、滿鈿、半鈿三種。其制以黑絨及緞條製成內胎,以銀絲或銅絲之外,綴點翠,或穿珠之飾。」 與珍珠相提並論的還有金、玉等為上乘材料,另外鍍金、銀或銅制,也有寶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種簪環首飾,裝飾在發髻之上。
2、清代後妃服飾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
3、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
4、朝珠:清代皇後穿朝服時,要身掛三盤朝珠,中掛東珠朝珠,兩側為珊瑚朝珠;穿吉服時則掛一盤,珠寶雜飾隨意。而皇貴妃、貴妃、妃等人身穿朝服時,中間佩戴一盤蜜蠟或琥珀朝珠,左右斜挎肩掛兩盤紅珊瑚朝珠;嬪以下乃至貝勒夫人、輔國公夫人、鄉君等人,身穿朝服中間佩戴一盤珊瑚朝珠,另兩盤為蜜蠟或琥珀朝珠。
5、氅衣:是清代內廷後妃穿在襯衣外面的日常服飾之一,也是後妃服飾中花紋最為華麗,做工最為繁縟,穿用最為頻繁的服飾之一。清代氅衣的形制為:直身,身長至掩足,只露出旗鞋的高底。圓領,捻襟右衽。左右開裾至腋下。雙挽舒袖,袖端日常穿用時呈折疊狀,袖長及肘,也可以拆下釘線穿用。袖口內加飾綉工精美的可替換袖頭,既方便拆換,又像是穿著多層講究的內衣。氅衣在兩側腋下的開裾頂端都有用絛帶、綉邊盤飾的如意雲頭,形成左右對稱的形式。
4. 波斯公主和妃子的照片復原後都不醜,為何很多人都覺得清朝妃子很醜
很多人覺得清朝的妃子不好看,主要是看了晚清時期後宮妃子的照片,而照片卻因技術和人物造型等原因,與真實樣子還是有差別的,具體分析如下:
一.因拍攝技術和設備落後,黑白照片很難拍的很好看。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滲入,各種新奇玩意被引入中國,其中就包括照相機。剛剛出現的照相機,因拍攝設備的落後,和攝影技術的不成熟,拍出來的照片很容易失真。再加上只有黑色和白色,基本上只能看到人的臉部輪廓,真正看清一個人的長相也是很不容易的。若是失真過度,則較容易產生一種神秘感或詭異感,更別說和漂亮搭邊了。
此外,清朝妃子所穿的是寬而肥大的旗袍,展示不出身材曲線,完全不同於民國時期的旗袍美人。另一方面,她們露額頭的發型,或者方髻型劉海,對臉型和顏值要求較高,因此顏值稍低一些,拍出來就會更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