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旗袍分山正嗎

旗袍分山正嗎

發布時間:2025-05-14 17:08:27

Ⅰ 清朝一般穿什麼服裝

那當然不一樣了。皇帝?皇後?宮女?太監?城裡人?鄉下人?男人?女人?旗袍是典型的清朝延續服裝。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C7%E5%B3%AF%B7%FE%D7%B0 再就是去看看新版《紅樓夢》,說不定有些了解呢。

Ⅱ 清朝衣著的特點是什麼

清代男子一般服飾

⑴馬褂:長袍或長衫配馬褂、馬甲,腰束湖色、白色或淺色長腰帶,後系手巾,是清代男子一般通穿的服裝.馬褂長僅及臍,左右及後開楔,袖口平直(無馬蹄袖端),形式有袖長過手或袖段至腕、對襟、大襟、琵琶襟諸式.

⑵馬甲:馬甲即背心、坎肩,也見緊身.馬甲為無袖的緊身式短上衣.有一字襟、琵琶襟、對0襟、大襟和多紐式等幾種款式.除多紐式無領外,其餘均有立領。

⑶袍、衫:清初款式尚長,順治末減短至膝,不久又加長至腳踝.袍衫在清中後期流行寬松式,有袖大尺余的.<京華竹枝詞>說:」新式衣裳誇有跟,極長極窄太難論,洋人著服圖靈便,幾見纏躬不可蹲」.反映了清末服裝款式變化的趨向.這時袍衫面料的使用也打破常規,出現逆反現象.諺語有」有理者無里,無里者有里」之說,正反映當時服裝變異之風尚,已經突破常規,預示著中華服飾文化,即將進入一個變遷的新階段。

襯衫:襯衫穿於袍衫之內,襯衫的形狀與長衫相似,也有上面不用二袖,上半截用棉布,下半截用絲綢,在腰部相逢接而成的,成為」兩截衫」.顏色初尚白,後一度流行玉色、蛋青色、油綠色或白色鑲倭緞、漳絨邊的。

⑸短衫短襖:有立領右衽大襟與立領對襟兩式,與褲子相配,外束一條腰裙,是一般勞工人民的服裝式樣.南方農民夏穿牛頭短褲,即傳統的犢鼻發展而來.長褲於褲腳鑲一段黑邊.北方人穿長褲,用帶子將褲腳在髁骨處扎緊,東夏都如此.冬天的套褲,上口尖而下口平,不能蓋住腿後上不部及臀部。

清代女子一般服飾

⑴旗髻:系指兩把頭、大拉翅等滿族頭髻.據<閱世編>記載:」順治初,見滿族婦女辮發於額前,中分向後,纏頭如漢裝包頭之制,而加飾其上,京師效之,外省則未也.」<舊京瑣記>中記載:」旗下婦裝,梳發為平髻,曰一字頭又曰二把頭.」平髻就是將頭發自頭頂中分為兩綹,於頭頂左右梳二平髻,二平髻之間橫插一大扁方,余發與頭繩合成一綹,在扁方下面繞住發根以固定之。

外觀頭頂像一字,也像一柄如意橫插於頭頂上,因此,有兩把頭、一字頭、如意頭種種稱呼.在道光以後,婦女以雙架插發髻,挽發如雙角形,曰架子頭.清咸豐以後,旗髻逐漸增高,兩邊角也逐漸擴大,上面套戴一頂形似」扇形」的冠,一般用青素緞、青絨、青直徑紗做成,是為」旗頭」或」宮裝」,俗謂」大拉翅」.在旗頭上面還要再加插一些絹制的花朵,一旁垂絲滌。

⑵馬褂:款式有挽袖(袖比手臂長)、舒袖(袖不及手臂長)兩類.衣身長短肥瘦的流行變化與男式馬褂差不多.但女式馬褂全身施紋彩,並用花邊鑲飾。

⑶坎肩:又名緊身、搭護、背心、馬甲,為無袖短身的上衣,式樣有一字襟、琵琶襟、對襟、大捻襟、人字襟等數種,多穿在氅衣、襯衣、旗袍的外面。

⑷褂襕:為婦女們在春秋天涼時穿於袍衫之外的長坎肩.這種坎肩系圓領、對襟、直身、無袖、左右及後開氣、兩側開氣至腋下,前胸及開氣的上端各飾一個如意,周身加邊飾,兩腋下個綴有兩根長帶,身長至膝下。

⑸襯衣:清代女式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五個紐扣的長衣,袖子形式有舒袖、半寬袖兩類,袖口內再另加飾袖頭,是婦女的一般日常便服。

⑹氅衣:與襯衫款式大同小異.不同的是襯衣無開氣,氅衣則左右開氣高至腋下,開氣的頂端必飾雲頭;且氅衣的紋飾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在領托、袖口、衣領至腋下相交處及側擺、下擺都鑲滾不同色彩、不同工藝、不同質料的花邊、花、狗牙等.尤以江南地區,俗以多鑲為美。

⑺圍巾:穿襯衣和氅衣時,在脖頸上系一條寬約二寸、長約三尺的絲帶,絲帶從脖子後面向前圍繞,右面的一端搭在前胸,左面的一端掩入衣服捻襟之內.圍巾一般都綉有花紋,花紋與衣服上的花紋配套。

⑻裙子:主要是漢族婦女所穿,滿族命婦除朝裙外,一般不穿裙子.至晚清時期,漢滿服裝相互交融,漢滿婦女都穿.清代女子穿的裙子有百褶裙、馬面裙、干裙、魚鱗裙、鳳尾裙、紅喜裙、玉裙、月華裙、墨花裙、粗藍葛布裙等。

(2)旗袍分山正嗎擴展閱讀:

清朝服飾的影響

清王朝對明朝服制的變更,對華夏族的衣冠形成沖擊,卻從未動搖華夏族的衣冠之治,因為在華夏族的衣冠之治中,衣冠服飾不僅僅是生活的消費品,也是尊卑貴賤等級序列的標志,這是物質的也是身份、地位的社會待遇,所以衣冠之治實際上是衣冠之別,有關種種穿靴、戴帽、著裝、佩飾的煩瑣規定,莫不是深入到生活的每一細部,維持森嚴的階級統治。

所以清王朝服飾變更的是形制,而不是它的實質性內容,而形制也是為了壓抑和淡化漢人的民族意識,加強清人的統治.正是因為如此,清王朝繼承、強化了華夏衣冠之治的傳統,並摻進民族壓迫意識,形成清代的服飾制度.這也意味著當清王朝統治走向衰微,民族矛盾上升到一定地步,必然要在服飾方面再起風波。

Ⅲ 旗袍分山正嗎

。這個當然分山和正了,一般淘寶上有很多旗袍都是假貨,接你還是去那種專門賣旗袍的實體店去看看吧。

如何製作旗袍

旗袍的製作過程與造其他衣服的過程是大同小異,首先替客人度身,再由客人選擇布料和款式。製作的工序主要分為三個部份:裁剪,畫圖和綉花。傳統的旗袍通常較長到腳踝,亦有短的旗袍,多在膝蓋對上一吋左右。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是式樣簡潔合體的線條結構代替精細的手工製作。大量運用各種鑲邊、滾邊和嵌邊等常用的特殊工藝手法來裝飾旗袍(單色鑲邊、單色滾邊、滾嵌滾、嵌邊、混合滾、三色鑲邊)。

除此之外旗袍的花鈕裝飾也極具特色,旗袍花鈕具有其它服裝上鈕扣所不能比擬的作用,它不僅僅是一個鈕扣,而是旗袍本身一件精美的裝飾品,花鈕設於旗袍領部、襟部,能起到畫龍點睛的功效,採用的圖案,多為古色古鄉的龍、鳳、孔雀、福、綠、壽、喜、吉祥如意等。與中國傳統文化相呼應。

另外綉花、手繪也是旗袍裝飾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手法,它是我國傳統的綉花工藝及國畫藝術,用國匯點綴國服,可謂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旗袍製作工藝步驟如下:

一、檢查裁片

在縫制前對面、里的裁片逐一檢查質量和數量,並依次放整齊。

二、做縫制標記

可根據面料狀況及部位,選用做標記的方法:線丁、粉印、眼刀、針眼。

1.前片 省位、腰節位、開衩位、裝領缺口、紐扣位、裝拉鏈位、下擺貼邊。

2.後片 省位、腰節位、開衩位、裝拉鏈位、下擺貼邊。

3.袖片 袖口貼邊、袖山對位點。

三、緝省 燙省

1.緝省 按縫制標記緝省,盡量與人體體型相吻合。

2.燙省 高檔面料精加工省縫不燙倒,要從中間分燙,省尖不歪斜。中低檔面料省縫倒向中縫線。胸部燙出胖勢,腰節位拔開,使省縫平服不起吊。並針對面料特性選擇溫度,以及干燙或濕燙。

四、歸拔衣片

由於傳統旗袍結構線的特點。僅靠擺縫及收省難以達到合體目的,應通過歸拔工藝進一步造型,使衣片盡量與體型特徵相吻合。但是,由於面料原因有些面料歸拔效果不明顯,甚至有些面料耐熱性差不宜歸拔。

1.歸拔前衣片

(1)歸拔胸部及腹部。在乳峰點位置斜向拉拔,拔開胸部,使胸部隆起。如果腹部略有隆起,也可斜向拉拔。在以上部位拉拔的同時歸攏前腰部,使前片中線呈曲線形。
(2)歸拔擺縫。擺縫腰節拔開,歸到腰節處,擺縫臀部歸攏,使前身腰部均勻地吸進,臀部均勻隆起。
(3)歸拔肩縫部位。拔開前肩縫,使肩縫自然朝前彎曲,符合人體特徵。

2.歸拔後衣片

(1)歸拔背部及臀部。在背部位置斜向拉拔,拔開背部,使背部隆起。臀部位置斜向拉拔,拔開臀部,使臀部隆起。在以上部位拉拔的同時歸攏後腰部,使後片中線也呈曲線形。
(2)歸拔擺縫。擺縫腰節拔開,歸到腰節處,擺縫臀部歸攏,使後身腰部均勻地吸進,臀部均勻隆起。
(3)歸拔肩縫部位。歸攏後肩縫滿足凸出的肩胛部位的需要,也可以採用收肩省的方法來解決。
(4)歸拔袖窿部位。後袖窿弧線處稍作歸攏,使袖窿圓順不還口。

五、敷牽帶

牽帶選用薄型有紡直絲黏合襯,寬1.2cm左右,粘貼時凈縫居中,敷牽帶的松緊要符合歸拔要求。

1.敷前片牽帶。前片牽帶敷在開襟一邊,開襟上口是斜絲綹容易還口,所以敷牽帶。開襟擺縫處從袖窿開始沿擺縫粘到拉鏈位以下1.2cm處。
2.敷後片牽帶。後片牽帶敷在擺縫處,從袖窿開始粘貼到開衩口,胸部及臀部牽帶略緊。

六、滾邊

由於當前旗袍製作工藝不盡相同,因此不同部位的要求也不相同,其製作方法有以下幾種:

1.用暗線滾邊(傳統手工工藝,現在已不多用)

方法一:有夾里部位的毛縫滾邊

(1)將衣片毛縫折光,開衩處剪一眼刀至凈粉0.1cm處。
(2)滾條與衣片正面相對,緝線0.4~0.5cm。
(3)將滾條翻轉、翻足。
(4)將滾條包轉、包足。
(5)將滾條反面與大身繰牢,但不能繰到正面。
(6)將夾里蓋過繰線與滾條繰牢(該工序在復夾里中完成)。

方法二:無夾里部位的毛縫滾邊

(1)折轉衣片毛縫與緝滾條同方法一。
(2)衣片毛縫沿縫頭翻轉,翻足;滾條毛縫按滾邊寬度折光。
(3)將折光後的滾條包轉,包足。
(4)將滾條反面與大身繰牢,但不能繰到正面。

方法一、二的特點是:滾邊飽滿、完整、針跡無外露。

方法三:凈縫滾邊

注意:若面料易脫絲不要選擇該法滾邊。特點:平薄、完整、細膩。

方法四:轉角處的凈縫滾邊

(1)滾條緝到轉角處應先折轉後緝線。注意應向擺縫方向折轉,不應向底邊方向折轉。
(2)將滾條翻轉、包足到反面。

2.用明線滾邊(機縫法)

一般滾邊部位為凈縫(現在該法採用較多)。特點:速度快、效率高。

3.細鑲滾

(1)滾條邊折光。
(2)將滾條折光邊與衣片折光邊放齊,緝0.2cm左右,使滾邊飽滿,呈圓形。
(3)將滾條翻轉、包足後,正面在漏落縫中用拱止口的針法將滾條固定。

特點:滾條特別窄,在0.2cm左右,具有纖秀美。

4.滾嵌線(外嵌圓嵌法)

外嵌線製作方法中,將嵌條內襯有線繩,因而呈圓形。

特點:嵌線窄,0.2cm左右,線條舒展、飽滿、纖秀。因全部採用機縫法,所以效率高(現在採用較多)。

以上幾種滾邊方法可根據面料風格、厚薄、及審美特點合理選擇。

七、合肩縫,裝袖

1.合肩縫

將前、後衣片正面相對,前片放上層,肩縫對齊,緝線0.8~1cm,後肩縫靠近頸肩點1/3處略有吃勢。緝好後根據面料的厚薄燙分縫或倒縫。注意不得拉還肩縫。

2.裝袖

(1)袖口滾邊。方法與擺縫開衩處相同。
(2)抽袖山吃勢。方法同女襯衫。
(3)裝袖。方法同女襯衫。

八、做夾里

1.夾里收省,合肩縫,裝袖夾里

將夾里省緝好,縫合肩縫夾里,再裝袖夾里。分別燙倒縫,省縫倒向中縫,肩縫向後身坐倒,燙平。

2.繰(或緝)下擺貼邊

將前後夾里擺縫對齊,底邊縫頭折光,用手針將夾里下擺貼邊繰牢,針距0.3cm,或用機縫將下擺貼邊緝牢。夾里下擺比衣片下擺短1cm。

九、復夾里

1.復小襟夾里

小襟衣片與夾里正面相對,肩縫、領口比齊、放平,沿領口下端緝至小襟下口,然後將正面翻出燙平。若無夾里,小襟下口加貼邊。貼邊與衣片正面相疊,按所留縫份緝縫,貼邊略松,貼邊扣轉,翻正,拐角方正,坐進0.1cm燙平,貼邊反面用手針繰牢。

2.復前片夾里

將大襟衣片與夾里反面相對,夾里在上,肩縫及開衩處眼刀對齊,擺平。將夾里大襟處及左右擺縫開衩處縫頭折光,蓋過滾邊緝線,手工繰牢,針距0.3cm。若無夾里,大襟開襟部位加貼邊或滾邊。

3.復後片夾里

方法與復前片夾里相同。注意後片夾里擺縫開衩處留1cm縫頭不繰牢。

十、合擺縫、袖縫

1.合緝擺縫、袖縫

方法一:將前衣片套入後衣片中,前後衣片分別正面相對,反面向外,縫頭對齊,沿凈縫緝線。裝拉鏈一邊緝至拉鏈封口處。縫好後將衣片翻出,縫頭向後片坐倒。注意麵子、里子前後順序要放正確。

方法二:面子、里子分別緝縫,面子分縫,里子坐倒縫。

2.繰袖口夾里

將袖口夾里折光,蓋過滾邊緝線,繰牢。袖口縫合處將後袖縫頭修掉0.4 cm左右,用前袖縫折轉、包光、繰牢。

十一、做領,裝領

1.做領面

(1)將凈領襯燙在領面的反面。
(2)將領面上口沿襯邊沿包轉。
(3)將滾條緝在領面上口,包轉、繰牢,並做好裝領對位標記。

2.裝領

(1)裝領面。領面與領口正面相對,領面在上,從左襟開始起針沿領襯下沿緝線。注意領子兩端要上足,各對位點准確,線條順直,左右對稱。
(2)裝領里。首先檢查領面裝好後領圈是否圓順、平服,若不圓順應及時修正,修正後復領里。將領里縫頭折光,復在領面反面繰牢。注意領里略緊於面子。

十二、做紐扣,釘紐扣

1.做紐袢條

方法一:將2 cm左右的斜條兩邊毛口向里折成四層,手工繰牢。如果是薄料可將斜料裁寬,折成六層或八層,也可在斜條中襯幾根紗線,使其飽滿,厚料就不必加線了。為了便於盤花造型保形,繰紐袢時經常加入細銅絲。

方法二:

(1)斜條正面對折,緝線一道。
(2)翻正紐袢。為方便翻正,可在緝線前夾入線繩一根,牽拉線繩翻正更加方便。

方法三:將薄斜條料反面刮漿燙干,毛口向里折成四層,並將銅絲加進四層中間,再沿邊緝明線一道。

2.做扣坨和紐袢

用紐袢條製作。製作方法。

3.盤花

盤花是將紐袢條盤結成所需的各種形狀,用線釘好即是盤花。琵琶紐盤結的方法步驟。盤花紐扣的規格、大小可根據款式和花形確定,應注意比例協調。

盤花造型較多,有的造型復雜。現將幾種簡單花形單線示意如下,供練習使用(用單線便於分辨線路)。

4.釘盤花紐

(1)釘扣位置:第一副扣釘在領頭下,第二副扣釘在大襟轉彎處,第三副扣釘在大襟下端。

(2)釘扣方法:小襟格釘紐袢,大襟格釘扣坨,用細密針縫牢,紐袢條兩端要折光藏在盤花下面。裝隱形拉鏈可不釘第三副扣,拉鏈裝至大襟下端。

注意:扣坨伸出大襟長度與紐袢長度應在扣好後對位正確;第二副扣角度應考慮美觀,及受重力影響而出現的不平問題。

十三、整燙

整燙前修剪線頭,清洗污漬。

1.整燙目的

平整,符合人體體形特徵。

2.整燙順序

先燙里子,後燙面子,先燙上面(肩部),後燙下面(折邊部位),先燙附件(如袖子),後燙主件(如衣身)。

3.整燙步驟

袖口→袖縫→擺縫→肩縫→衣身→下擺→領子

熨燙時應根據面料性能合理選擇溫度、濕燙或干燙、時間、壓力。熨燙時要蓋布,盡量避免直燙。絲絨面料不能直接壓燙,只能用蒸汽噴燙,避免倒毛而產生極光。

旗袍突出女性的線條美,所以現今的旗袍都是收緊腰身,把女性的身段盡量表現出來。原本旗袍是旗人所穿的服裝,特點是寬大,平直,下長至足,材料多用綢緞,衣上綉滿花紋、領、袖、襟、裙都緄有較寬的花

Ⅳ 清朝的服飾(圖)

有圖

http://blog.sina.com.cn/u/4ab666590100066o

清代皇帝朝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以明黃為貴,只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朝服的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綉正龍各一條;腰帷綉行龍五條襞積(折襇處)前後各綉團龍九條;裳綉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綉行龍兩條;袖端綉正龍各一條。十二章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並配用五色雲紋。本圖為朝服展示

清代皇帝龍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龍袍屬於吉服范疇,比朝服、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九、五兩數,通常象徵著高貴,在皇室建築、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也綉有九條龍。從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龍,與文字記載不符,缺一條龍。有人認為還有一條龍是皇帝本身。其實這條龍客觀存在著,只是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另外,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本圖為龍袍展示圖。
清代皇後鳳袍

皇後常服樣式,與滿族貴婦服飾基本相似,圓領、大襟,衣領、衣袖及衣襟邊緣,都飾有寬花邊,只是圖案有所不同。本圖展示的服裝紋樣為鳳穿牡丹。整件服裝在鮮艷的藍色緞地上,綉八隻彩鳳,彩鳳中間,穿插數朵牡丹。牡丹的顏色處理得凈穆而素雅,色彩變化惟妙,具有傳統的山水畫特點。與此相反,鳳的顏色比較濃重,紅綠對比度極為強烈,具有典型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此圖為皇後所穿的鳳袍
清代宮廷服飾氅衣

氅衣為清代的婦女服飾,氅衣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的長衣。氅衣則左右開衩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雲頭,且氅衣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紋樣品種繁多,並有各自的含義。大約在咸豐、同治期間,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越來越多,有「十八鑲」之稱。這種裝飾風尚,一直到民國期間仍繼續流行。此圖為晚清青蓮紗綉折枝花蝶大鑲邊加套袖氅衣。

清代八旗兵甲胄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清代八旗兵的甲胄,用皮革製成。此服供大閱兵時穿用,平時收藏起來。清代除滿八旗外,在蒙古設蒙古八旗,在漢族設漢八旗,參加大閱兵的實為二十四旗。本圖為滿清八旗服色,從左至右為:正黃旗、正白旗、鑲紅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白旗、正紅旗鑲藍旗。

清代武士鎧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本圖為清代戴盔帽、穿鎧甲武士復原圖

清代琵琶襟馬褂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其中有一種行褂,長不過腰,袖僅掩肘,短衣短袖便於騎馬,所以叫「馬褂」。馬褂的形制為對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別。對襟馬褂多當禮服。大襟馬褂多當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馬褂多作為行裝。馬褂多為短袖,袖子寬大平直。顏色除黃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為禮服。其它深紅、淺綠、醬紫、深藍、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本圖為琵琶襟馬褂。

晚清雲肩

雲肩為婦女披在肩上的裝飾物。五代時已有,為四合如意形。明代的婦女作為禮服上的裝飾。清代婦女在婚禮服上也用。清末江南婦女梳低垂的發髻,恐怕衣服肩部被發髻油膩沾污,故多在肩部戴雲肩。貴族婦女所用雲肩,製作精美,有的剪裁為蓮花形,或結線為纓珞形,周圍垂有排須。慈禧所用的雲肩,有的是又大又圓的珍珠緝成的,一件雲肩用3500顆珍珠穿織而成。本圖為晚清雲肩實物

晚清刺綉襯衣

清代女式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有五粒鈕扣的長衣,袖子形式有舒袖(袖長至腕)、半寬袖(短寬袖口加接二層袖頭)兩類,袖口內再加袖頭。清代女式襯衣是婦女的一般日常便服。以絨綉、納紗、平金、織花為多。周身加邊飾,晚清時的邊飾越來越多。本圖為晚清鳳凰牡丹金壽字紋刺綉襯衣

太平天國寬袖服

清代太平天國婦女服飾雖然有所規定,但並不嚴格。婦女一般不戴角帽及涼帽,大多用綢緞扎額,冬日也戴風帽。起義初期,大多數婦女都穿男服,也有穿著苗裝的。定都天京以後,由於生活條件的改善,婦女多不穿男裝,依身份地位的不同所用圖案紋樣繁簡不一。普通婦女則穿由各色綢緞製成的長袍。樣式以圓領為主,領口開得很小,腰身也比較合體,下擺部分較為寬松,衣長過膝,左衽。為了活動方便,常在下擺開衩,或開在兩側,或開在中間。本圖為清代太平天國時寬袖女服展示圖。

太平天國忠王龍袍

太平天國是中國唯一具備服飾制度的農民政權。在服飾上,既繼承了傳統遺制,又有所創新,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衣冠服飾制度。太平天國將領的冠帽有角帽、風帽、涼帽及帽額等制。角帽即為朝帽上飾龍鳳圖紋。朝服分長袍和馬褂兩種袍為圓領寬袖,上綉有紋樣,並以紋樣來區分職位。馬褂有紅、黃兩種顏色,並以顏色來區分職位。此圖為忠王龍袍展示圖。
近代婦女襖裙

民國初年,在這一時期上衣下裙最為流行,上衣有衫、襖、背心、,樣式有對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變化,領、袖、襟、擺多鑲滾花邊或刺綉紋樣,衣擺有方有圓、寬瘦長短的變化也較多。二十年代,旗袍開始普及。其樣式與清末旗裝沒有多少差別。但不久,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闊。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歐美服裝的影響,旗袍的樣式也有了明顯的改變,如有的縮短長度、有的收緊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經盛行。當時的樣式變化主要集中在領、袖及長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蟬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漸而又流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當低到實在無法再低的時候,乾脆就穿起沒有領子的旗袍。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兒流行長的,長過手腕;時兒流行短的,短至露肘。本圖為的紅地綉銀花高領、窄袖長襖。

近代旗袍

旗袍源於滿族婦女服飾中的旗裝。滿族旗袍主要特點為寬大、平直,衣長及足,材料多用綢緞,衣上綉滿花紋,領、衣、襟、裾都滾有寬闊的花邊。從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擺部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變化:袖子從寬到窄,從長到短;下擺從長到短,再由短到長,完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遷。本圖為彩綉闊邊旗袍,為清末滿族婦女旗袍樣式。

近代旗袍

從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擺部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變化:袖子從寬到窄,從長到短;下擺從長到短,再由短到長,完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遷。本圖為彩綉曲襟低領旗袍,為二十年代末期的樣

Ⅵ 新人想問一下,漢服里的山和正的區別是什麼

根本就不應該有山正之分,有的只是品牌的盜版和侵權,那麼多白襯衫款式長的都大差不差,面料做工有差別 只要是沒有拿地攤貨綴上名牌,人家就合法的賣,漢服也是服裝,有大品牌,就有小雜牌,只能說大品牌的某某個系列是漢服內某種小風潮的引領者,人家古代人搞了多少年的老風氣被你弄活了,你卻說是自己的,那才是可笑。(這可跟現代服裝設計完全原創不一樣,談版權你得讓墳墓里的人活過來)

Ⅶ 請問女的穿的叫旗袍,男的穿的叫什麼啊

男的穿的是長袍馬褂。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國民政府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公布的《服制條例中》正式將藍長袍、黑馬褂列為「國民禮服」。長袍馬褂是一種男性服飾名,為男性傳統服飾,由長袍與馬褂兩部分組成。

長袍,為大襟右衽、平袖端、盤扣、左右開裾的直身式袍,這種沒有馬蹄袖端的袍式服飾在清代原屬便服,稱為「衫」、「襖」,又俗稱「大褂」。馬褂,對襟、平袖端、身長至腰,前襟綴扣襻五枚。馬褂原為清代的「行裝」之褂,後逐漸成為日常穿用的便服。

(7)旗袍分山正嗎擴展閱讀:

民國建立後,前後約曾頒布過三個全民性的服飾制度,分別為民國元年的《服制案》、民國三年的《祭祀冠服制》、民國十八年的《服制條例》,另有汪偽政權的《國民服制條例》。

民國元年(1912),北洋政府制定了一個《服制案》,公布了男女禮服條文,男款禮服較為繁雜,分大禮服和常禮服,常禮服又分為甲乙兩類,其中大禮服和甲種常禮服再細分為晝用和晚用兩種,均以西方的燕尾服、晨禮服等服飾為藍本;乙種常禮服則為長袍和馬褂組合的套裝,來自晚清的男子便服。

民國三年(1914)曾公布過有《祭祀冠服制》,為根據古經書臆造的祭服(「士庶」祭服可通用乙種常禮服),帶有濃厚的以等級尊卑為特徵的帝制時代輿服制度色彩,國民政府時期被廢除,此不詳敘。

到民國十八年(1929),國民政府又重新制定了一個《服制條例》,條文由禮服、制服和附則三章構成並有附圖。此條例台灣地區一直到2000年之後才被正式廢除。

與旗袍分山正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旗袍分山正嗎 瀏覽:423
adidas男款外套女生穿 瀏覽:145
棒針針織帽子視頻 瀏覽:312
深圳安娜女裝 瀏覽:970
男士加厚圍巾 瀏覽:183
撫順老年旗袍隊 瀏覽:815
配襯衫裙子的外套好看圖片欣賞 瀏覽:992
褲子上掛搖把 瀏覽:106
長衛衣褲子好看 瀏覽:631
憨豆穿錯褲子 瀏覽:268
男裝斜紋布風衣 瀏覽:129
皮衣染色串色怎麼去除 瀏覽:634
睡衣放一季度變黃 瀏覽:937
紅色衣領口太大怎麼辦 瀏覽:844
牛仔褲上有黃顏色 瀏覽:746
英軍狙擊手風衣 瀏覽:442
你的風衣曲 瀏覽:76
紅色帶帽子男動漫人物 瀏覽:146
寶寶頭大適合戴什麼帽子 瀏覽:825
女士深灰色羽絨服搭配圖片 瀏覽: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