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唐裝上的扣子叫什麼
唐裝上的扣子叫盤扣。
盤扣,也稱為盤紐,或者紐結、紐絆。是傳統服裝中使用的一種紐扣,用來固定衣襟或裝飾。盤花扣是古老中國結的一種。漕河涇的中式服裝盤扣製作技巧是上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盤扣的種類良多,罕見的有蝴蝶盤扣、蓓蕾盤扣、纏絲盤扣、鏤花盤扣等。盤扣仍是那個盤扣,但綴在不同款式的服裝上卻表達著不同的衣飾語言。
我國元明用盤扣來束縛寬松的衣服,用布條盤織成各種花樣,稱為盤花。盤花的題材都選取具有濃郁民族情趣和吉祥意義的圖案。
盤花扣的作用在中國服飾的演化中逐改變,它不僅僅有連接衣襟的功能,更稱為裝飾服裝的點睛之筆。生動地表現著服飾重意蘊、重內涵、重主題的裝飾趣味。
盤扣的復興:
2016 米蘭春夏男裝周,Dolce & Gabbana 的設計師把斜開襟,盤扣,立領,這些中國傳統服裝的特色搬上T台,不僅如此,男模們頭上還帶著我們經常能在民國時期看到的小帽子。帶著濃重中國風情的盤扣,近幾年成為時裝周上的常客。
2013 年米蘭時裝周 Emilio Pucci 秀場上也颳起了「中國風」。廓形上的對襟設計,細節處的盤扣,龍、虎、鶴等金色大面積刺綉都是讓我們倍感親切的東方元素。
2011春夏的巴黎時裝周上,LV大秀中國元素。在整個秀場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旗袍、立領、盤扣、馬褂、摺扇等等一系列中國情結。
② 穿旗袍應該梳什麼樣的發型
③ 滿族的服飾有什麼特徵
滿族服飾充滿著濃郁的民族特點和民族性格的神韻,這是滿族在其民族形成過程中一種長期生活積淀的結果。首先,它有著鮮明的歷史特點,即歷史給它留下的深深痕跡。滿族承襲女真族的舊俗,其中也包括發式、服飾。女真族的男子是剃發編辮,滿族男子亦是辮發垂肩。
在《大金國志》中記載,女真人是「善騎射,喜耕種,好漁獵」的民族,每見巧獸之蹤能不動聲色地置之於死地,食其肉、衣其皮。滿族則步其後塵,頗愛穿皮,只是按滿俗,禁用狗皮而已。
其次,滿族服飾的地方性特點也十分突出。由於地處寒冷,滿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戴帽子的習慣,這同漢族男子的「二十始冠」及束發綰髻,扎系布幘有著天壤之別。
滿族人的帽子「寒暖異制」, 即冬天戴皮帽, 春、 秋戴暖帽,夏戴草編涼帽,並在帽子頂點綴著「紅纓」,即醒目又艷麗。至於足下就更具有地方特色了,冬季普遍穿用的靰鞡鞋所用的靰鞡草,只有東北才有,當初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永陵鎮)時期,努爾哈赤就是「足蹬鹿皮靰鞡」。
男子旗裝
女子喜穿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服裝多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製成。有的將旗袍面上綉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 、袖口 、領口、 下擺處鑲上多層精細的花邊。腳著白襪,穿花盆底綉花鞋,褲腿扎青、紅 、粉紅等各色腿帶。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
喜歡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滿族男女都喜愛在腰間或衣服的大襟上掛佩飾。男子有火鐮、耳勺、牙簽、眼鏡盒、扇帶。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綢緞縫制,花色品種繁多,製作精美。在旗袍領口、衣襟、袖邊等處要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這樣縫制的旗袍是最完美的。
(3)冬天服裝女裝花籃衣服擴展閱讀:
服飾歷史
編輯
明朝,南遷到遼東地區的滿族人,他們的服裝是布、皮兼用。迨至努爾哈赤率部起兵後,他們的服飾雜亂無章,出現「上下同服」的現象。直到皇太極時代,冠服始有定製。入關之後,從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換,皆有定製,不可逾越。至於閑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綢緞或布製做,外套馬褂,直到辛亥革命,率以為常。
滿族婦女的旗袍,多有發展,喜用綢緞製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為有清一代的時裝。辛亥革命後,旗袍的樣式由肥變瘦,並有長、短袖之分。經過不斷改進,一般樣式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