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藏族的服飾特點
藏族的服飾文化:
牧區藏民不論男女老少,冬穿精製的羊皮袍,羊皮袍主要分兩大類:一是皮厚毛長,用這種皮縫制的皮袍,作冬裝最好;一是皮薄毛稀,用它來縫制藏袍,作春秋季服裝最為合適。藏民喜在羊皮袍上用虎、豹皮作領,黑燈芯絨或黑綢緞鑲邊、鹿皮卷邊。女式皮袍上,用兩、三道寬窄不一的各色燈芯絨和一道2寸寬的花氆氌鑲邊。這種皮袍的特色是,寬大肥長,耐磨保曖,白無束帶為衣,夜晚可解帶當被。夏天牧民多穿棉布衣和氆氌長袍,這種衣袍的樣式,也是大領大袖,無紐扣,長及腳根,在羔兒皮衣袍外用各色燈芯絨、平絨、緞子或毛呢封面,用錦緞和花氆氌、水獺皮鑲邊的長袍,藏語叫作「查日」,一般為富人家縫制.
不論男女,藏民喜戴氈帽和禮帽,冬季戴狐皮帽。手上喜戴象牙銀制手鐲,金銀戒指和身上帶銀制的「尕吾」(護神盒)。男子喜歡在腰帶上掛一把腰刀,有長刀、短刀,長則有兩尺多,短則有七八寸左右,俗稱「吊刀子」或「腰刀」。刀把上嵌有綠松石、珊瑚。婦女一般掛只有五寸長的小刀,它是牧民生產和生活的必需,又是防衛武器。
牧區男子有蓄長發的習慣,編成獨辮,或盤在頭上,或披於腦後,現多數習慣於剪短。婦女特別重視裝飾,一般未婚婦女將頭發梳編成很多小辮,已婚婦女才梳編成雙辮。九寨溝地區,婦女將無數細黑線參於發中;分別編成若干細發辮,從額頭披於腦後,直垂臀部處,上用絲線或長布與發銜接起來,布條上有銀盾(銀制),形如碗。上雕有各種精緻圖案,並在上面鑲嵌著瑪瑙、珊瑚、琥珀等。松潘地區的已婚婦女,頭上要盤圈拴有以琥珀為主的頭飾,在小管粗的布袋內(或虎皮)裝上牛羊毛或鹿毛等,上面嵌縫上琥珀、珊瑚,琥珀少至幾顆,數量多至十多顆,根據各自的經濟條件而定,把這嵌有珍寶的長袋接在發上,盤在頭上。相傳這種頭飾,建布達拉宮時,才開始流行。
藏族男女常著高統藏靴和皮鞋,統至膝蓋。冬天腳下還墊上一些乾枯的柔草或干青稞草以保溫取暖。藏民皮鞋,男女都會縫制,鞋底僅一層較厚的皮革,因此每年都需更換鞋底,還有一種是皮底布統的藏鞋,穿起來不僅輕便,還很合適。
農區(指馬爾康、黑水、大、小金川等地)一帶的藏民,男裝與草地基本一致,而婦女普遍穿長衫,主要為黑色,下身系圍腰,腰間扎絲織花帶,有的十幾條,以示富有。經濟寬裕的婦女,有束雙條銀制腰帶的。冬天不論男女都穿羊皮褂子,或羊毛織成的無邊短褂。城鎮附近因受漢族的影響,許多藏民多穿漢裝,只有逢年過節才穿著本民族服裝,飾品與草地一樣。
藏族的飲食文化:
藏族食品主要是糌粑、肉和奶製品,牧區和農區略有區別。
糌粑,是農牧區普遍的主食。它是將炒熟的青稞用石磨加工成麵粉,又稱「炒麵」。酥油,是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奶油。肉,有牛、羊肉,偶爾也吃獵獲的野牲肉。煮好的牛羊肉,也稱「手抓肉」。吃時一手持刀,一手抓肉,故叫「手抓肉」。藏民常愛吃的還有腸子,有血腸、肉腸、干腸和面腸。
茶: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也是待客的主要飲料之一。茶主要有:糌粑茶、奶茶和酥油茶。
糌粑茶:它因以糌粑為主要原料,故名糌粑茶。飲用時,先在碗底放一小勺糌粑,稍微壓一下,便不至於一倒茶水,糌粑從碗底全翻上來,然後放少許奶渣、酥油,如有白糖撒上一點也可以,再往碗里倒上茶水。藏語稱糌粑茶叫「卡豆」或「豆瑪」。
奶茶:是牧區藏民和半農半牧區藏民的日常飲料,藏語稱「俄甲」。奶茶的製法是,在茶壺或茶鍋里放進茯茶,讓水沸煮,待熬成咖啡色,這就是馬茶,也叫茯茶,然後往熬好的茶水裡放進鮮奶,再燒開即成奶茶。奶茶能止渴、消食、解除疲勞。
酥油茶:是藏民普遍喜飲的佳品,也是待客的最佳飲料。制普通的酥油茶時,將茶葉熬成紅湯,熬好後,把茶渣篩濾出來,又將趁熱的茶湯倒人事先放有酥油、食鹽的桶內,再倒過鮮奶,沒有鮮奶的可用奶粉代替,同時打幾個雞蛋倒入桶內,用打茶工具在茶桶內不斷地攪和,使酥油等食料充分而均勻地溶於紅茶中,然後裝入陶制的壺內,放在微火上保溫,以便隨時趁熱取飲。製做上等的酥油茶,還要在上述佐料中,加人事先碾細的核桃仁、花生來、芝麻等,一般是隨制隨喝,並要趁熱。酥油茶含有較高的蛋白質、脂肪,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
酸奶:主要在秋夏兩季飲用。其做法是:將新鮮奶煮沸,倒入容器中,待牛奶不燙手時,加入酸奶酵頭攪勻,放在溫度適宜的地方,幾小時後,牛奶凝固成嫩豆花狀,即成酸奶。飲用時,加上白糖。酸奶,具有鎮靜、催眠、開胃、補氣等作用。
農牧區食物,主要有青稞,用來製作糌粑。玉米、小麥等,製成麵粉,作面條、饃饃、油餅、包子等。農區比牧區蔬菜較為豐富方便。不論農牧區藏民都喜食用白菜、圓根葉子做成的酸菜;喜歡用青稞、玉米釀造的雜酒。
② 藏族服飾的特點、外貌和介紹
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其中每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等都不一樣,就連衣服也不盡相同。雖然現在的漢族人們穿衣服已經偏向於國際化,但是跟多少數民族還保持著他們特有的穿衣風格,比如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我們經常在電視或者是網上看到,藏族的人穿藏袍的時候一般只穿一個胳膊,將右邊的胳膊露出來,他們就不怕冷嗎?
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還將藏袍改良,乾脆做衣服的時候只做左邊的袖子,將右邊的袖子和肩膀省掉,這樣穿的時候既方便,又不累贅。甚至到了現在,像藏族人那樣只穿一隻袖子,露出一隻胳膊和肩膀來,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
③ 藏族服裝的特點
藏裝的基本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肥大。直線寬邊,色彩對比強烈。男女藏袍均習慣以粗紡厚毛呢為料,左襟大,右襟小,一般在右腋下釘一個紐扣,或是用紅、藍、綠、雪青等色布做兩條飄帶,穿時結上。
男式藏袍多為黑、白兩色,領圍、袖口、衣襟和底邊,鑲上色布或綢子底邊,古樸渾厚。夏天或勞動時,一般只穿左袖,右袖從後面拉到胸前搭在左肩上,也可左右袖均不穿,兩袖束在腰間,古銅色的皮膚袒露於外,雄風凜凜,彪悍剛健。
女式藏袍,分有袖和無袖的兩種,夏秋兩季的藏袍無袖。裡面多襯有紅、綠等色彩鮮艷的襯衣,襯衣翻領在外,衣袖要長於胳膊一至二倍,平時捲起,舞蹈時放下,舒展飄逸,瀟灑自如。
藏族的帽子式樣繁多,各地均有不同,拉薩等地以金寶頂帽為最多,用金絲或銀絲綉織圖案,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金花帽是男女老幼都喜歡戴的民族帽。
男女穿的藏靴,底高二寸,靴腰高至小腿以上,靴面用紅綠相間的毛呢裝飾,綉有圖案花紋。靴頭向上隆起。藏族男女喜歡佩飾。耳穿大環,手腕金銀,頂戴珠鏈,尤其是在腰間,男挎長劍,女佩腰刀,更顯得粗獷彪美。
藏族服裝以藏袍最為常見。城鎮居民喜歡用高級毛料製作藏袍,農區用氆氌,牧區用毛皮。藏服之中必不可少的東西是腰帶。
除了腰帶之外,西藏藏族婦女的邦典也極具特色。另外,藏族人也喜歡戴帽,多為氈帽、皮帽和金花帽,而藏族人穿的鞋被稱之為藏靴。藏族人的飾品以發飾、耳飾、胸飾、腰飾和手飾為主。
藏民族不分男女普遍穿長袍,系腰帶。男士們在長袍後擺打褶,女士們在長袍後擺左右兩邊打褶。也有不分男女一樣在長袍後擺的兩邊打褶的裝束習慣。
但過去官吏的服飾,以官職的高低有特殊性的象徵意義。民間也有稱貴人、普通人和平民的詳略和優劣等各類型的服飾。
④ 藏族服飾
藏族服飾的最基本特徵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長靴、編發、金銀珠玉飾品等。由於長期的封閉性生存,藏族服飾發展的縱向差異並不大,其基調變化亦小。藏族服飾的形制與質地較大程度地取決於藏族人民所處生態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
藏族服飾概述
藏族的服裝主要是傳統藏服,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
、現存的實物資料是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少量裝飾品,有片飾簪、璜、珠、項飾、牌飾、貝飾等,反映了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青藏高原土著居民已有了較高的審美情趣,不僅有了縫織衣物的骨針,還具備了需一定審美意識方能創造出的璜、珠等,這也許是藏族服飾文化的先聲吧!
吐蕃時期
藏族服飾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中二丁王"時(相當於中原西漢中期),南方雅隆河谷的吐蕃開始了冶煉鐵、銅、銀等礦產,為金屬飾品的出現創造了條件。藏史記載,公元三世紀的拉妥妥日年贊時,吐蕃贊普的服飾巳與眾不同,出現了服飾等級的差異。史載松贊干布時期,吐蕃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吐蕃文化得到迅速的發展,其服飾文化日漸發達。吐蕃奴隸制王朝等級森嚴,在服飾上的表現也日臻完備。從反映吐蕃盛時的敦煌壁畫可看出,君臣服飾的等級差異,藏王一般只有贊普才能使用的三瓣寶冠箍住的有凹槽裝飾的無沿帽,呈紅色,通常高於一般人的帽子;藏王的侍從或臣下往往戴平頂無沿帽。衣袍的式樣也各有不同,官吏的章飾規定有一等瑟瑟,二等金,三等金包銀,四等銀,五等銅,六等鐵等大小兩類,共十二級,裝在方圓三寸的盒子里掛在胸前,以區別職位的高低。武將的頭盔有形如塔的裝飾,戰士頭盔上有三隻彩旗以表示出生的年月,隨著"惟以淬礪為業"的吐蕃冶煉業的發展,軍隊的鎧胄日趨精良,有的周身僅露兩個眼窩,勁弓利刃常不能破,其威嚴、勇猛之氣在今天大昭寺壁畫的吐蕃武士像中尚歷歷在目。為培養效國盡忠的風氣,還把狐尾垂在臨陣畏縮之士的頭上,作為恥辱標記,這是後來藏族男子狐皮帽飾的來源。吐蕃貴族不僅本人穿著華貴,還在聚會宴客時,把傭人裝飾起來。而作為贊普的松贊干布則用一種紅帶子包頭,身著長袍,足穿腳尖朝上的靴子,據《紅史》載,這種王服是受波斯王朝的影響,反映了文化交往已影響到了服飾文化層次,而從松贊干布伊始的吐蕃與中原的密切交往,兩種民族文化的長期接觸更為藏族服飾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史載文成公主進藏時,帶入諸種花緞、錦、綾羅與諸色衣料二萬匹,還有大量的金玉器具。松贊干布及吐蕃大臣紛紛自行去掉氈裘,改穿絹綺。近代西藏的高級官吏,頭發綰成一髻,戴金翅白紗帽,這是唐代進士的服飾。此外,還採納文成公主建議,令國人禁止"赭面"(用油塗面),文成公主進藏還帶來了種植蠶桑和紡織技術,"植桑織絲兮"大大的促進了吐蕃服飾技藝的發展,青海海西州都蘭出土的大批吐蕃服飾文物,真實、生動地反映了吐蕃服飾的工藝水平。服裝的織物紋樣多為聯珠動物紋,裝飾品的金質首飾、佩飾的精美使人嘆為觀止。今天藏族婦女飾品的鑲嵌形制,可以從這些文物中找到原型。斯坦因的《古代中亞文化遺跡》一書也曾提到:"在吐蕃發現的遺物中,有很多具有花紋的絲織物,花紋中有些是印的,有些是織的,花紋圖象的變化很多,這一點很可以表示吐蕃商業的地位,……大概是中國與西亞之間的貿易重點。"頻繁的交往促進了吐蕃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服飾文化的發展。 吐蕃是一個軍事帝國,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征服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邊緣地區的許多其他民族,這是造成今天各地區藏族之間文化差異的重要原因。在服飾的表現上也是如此。吐蕃時代這種差異主要表現為東女、附國、黨項等部落服飾的不同,東女部落住在康延川(今昌都),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發展階段,其女王穿青毛綾(氆氌)裙,上披青袍,袖長到地,冬穿用文錦裝飾的羔裘。發作鬟髻狀,兩耳垂璫(耳環)。足穿革素(皮靴)。一般男子披發,婦女辨發,男女都用彩色塗面。王死居喪三年,不易服,不梳洗。附國是以今四川甘孜為中心,包括今四川阿壩一帶的嘉絨藏人的藏羌融合體。他們頭戴圓形皮帽,或帶幕離佳(即面罩一類飾物,為婦女所帶)。身披毛曷毛(氆氌一類)、皮裘,穿牛皮鞋。頸系鐵索,手貫鐵釧。王與酋長以金為首飾,胸前掛著三寸長的金花。黨項則是純游牧部落,"服氈襲褐,披氈以為上飾",早在北周時巳能製造精美的犀甲、鐵鎧。四川西北部還有屬黨項部落聯盟的鄧至、武興國和宕昌等,服飾習俗為頭藏烏皂突騎帽,身穿長袍,下著小口褲、足穿皮靴,與今四川牧區藏族服飾相似。此外青海地區有吐谷渾,貴婦人披錦袍,戴金花冠。如女發型為辨發披於後,後飾珠貝,以繁多為高貴,這一服飾與今青海藏族婦女大致相同。這些地區服飾特徵是今天各地不同藏族服飾的母型。 藏族男裝
吐蕃王朝崩潰後,從九世紀中期到第十一世紀的二百餘年間,西藏社會一直處於分裂割據的混亂狀況。這一時期戰亂不堪,服飾藝術的發展也難免厄運,停滯不前,而與戰爭有關的武士服飾卻濟時發展。在西藏阿里古格王國的遺址中,發掘有大量古代武士的盔甲和武器。其鎧甲多為鋼片甲,是用細皮條串結鋼片而成,串結方法頗為復雜,武器中的盾牌,系用藤條編織為圓形,直徑八十厘米,正面鑲有銅質加固件,銅件上雕刻有細密的紋飾,故亦可謂是銅飾件,背面有四個銅環,環間可用皮條相連,作握柄之用,無論這些服飾和兵器,是西藏本地生產,還是外來流入,都說明其時西藏的武士服飾已具鮮明的本土特徵與個性。
佛教僧侶服飾興起
這一時期的服飾發展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佛教僧侶服飾的興起。公元八世紀,西藏出現了第一批僧人,服飾由贊普府庫供給,後由百姓、政府共同供養。佛教服飾亦形成等級區別,並有節日與平時的不同裝束,自成體系。不少上層僧侶生活奢侈,衣著華麗,"下坐重裀,上張傘蓋,身衣錦緞……"。早期西藏僧侶服飾受印度影響甚大。據傳說貝霞帽最早則是由印度國王贈給寧瑪法王蓮花生而流傳下來,成為西藏僧帽中的一種,但後來西藏僧服衍變發展較快,極具地方色彩。朗達瑪滅佛後二百餘年,佛教重新興起,並且形成眾多的派別,各派不僅在佛經教義的詮釋上不同,而且在服飾穿著上也不相同。古老的寧瑪派僧侶著紅色袈裟,故又被稱為紅教。而噶舉派則以戴紅帽或黑帽以示各支派的區別。這種以服飾表徵身份、信仰的現象正是西藏服飾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西藏服飾史上頗具特色之處。
元代
元代,西藏隸屬於中央王朝,因而在文化的各個方面都與元王朝發生了密切的交往,服飾上所受的影響也較前朝為大。元王朝在西藏分封安撫使、招討使、萬戶等各級官吏,不同品級穿著不同花飾的藏袍,戴不同的頂冠,以至民主改革前噶廈政府的四品官的一種官服名稱還保留著元朝的叫法"寸扎花爾白瑪"(藏語意為蓮花紋樣的蒙古袍)。官品的主要標志也表現為蒙古式的"江達"(即圓冠)上的頂飾的差異。官吏貴族的管家、隨從、傭人的帽子也有一定的形式,大管家在舉行儀禮時要戴"索夏"(即平頂圍穗蒙古帽)等等。還有一種貴族平時戴用的"夏木包多"的餅形帽,管家或根布(鄉官)等也常戴,這個時期薩迦上層官吏、貴族的服飾或仿效蒙古貴族,或直接為元王朝贈賜,穿用十分普遍。西藏北部牧區與蒙古族交往較多,至今尚保有一定蒙古服飾習俗。
元朝藏族服飾的另一特點
是宗教信仰對服飾的影響增大。隨著佛教的中興,嚴格的僧侶等級趨形成,使得宗教文化以多種形式與手段滲透於服裝、鞋帽,而且以特定的圖紋或符號來表達一種特定的意思。這種現象還影響到民間裝束,如出現仿袈裟色澤的藏袍和印有宗教符號及佛教法寶的裝飾品等等。 到了明代,中央與西藏地方的聯系進一步加強。明王朝設烏斯藏行都指揮使司和朵甘行都指揮使司,管轄今西藏、甘肅、青海和四川西部的藏區,並常賞賜給藏區上層貴族以大量的錦帛、裀褥。而從藏區進貢的物品中看,氆氌、毛纓、足力麻、鐵力麻等紡織物品佔了貢物的大部分。說明當時藏區的紡織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而紡織業正是服飾發展的基礎。為明代藏族服飾業發展提供的另一個優良條件是中原與西藏官方民間的大量的茶馬貿易,為西藏輸入了大量的布帛、緞綢和紡織成品,這些貿易是以前任何時代都難以企及的。 此外,明代西藏的藏戲藝術有了很大的發展,與藏戲藝術密不可分的服飾藝術也自然迅速興起。藏戲服飾除了歷史上貴族們的日常服飾外,還發展出了另一類高度誇張的服飾以及大量的面具。並且這些服飾和面具都是嚴格按照戲劇角色的地位身份配置,並為其性格特徵服務的。這類服飾艷麗、誇張,重在表現力與強烈的裝飾效果,成功地將西藏服飾經過藝術處理後搬上了戲劇舞台,為西藏服飾文化增添了新的血液。同時又大大促進了西藏戲劇、舞蹈、美術等藝術的發展。 清朝是中國歷史前所未有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時期,中國各民族文化大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並日趨定型。與今天的聯系最為密切。藏族的服飾文化亦不例外,所以我們將以清代藏族的服飾文化為主,對藏族服飾文化的結構、藝術特色、審美特徵、製作工藝做進一步的探索,以利於加深藏族服飾文化的特色。
藏族服飾文化的結構
日漸完善的藏族服飾文化內涵豐富,層次多樣,既有一定的結構特徵,又有許多等級和地域性的差別,還有一些特定的服飾制度。 藏族服飾
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土著居民與古羌人的一部分融合而成的,這幾乎已是史學界的共識,而無論是古羌人中的發羌,還是卡若、曲貢等文化的創造者,他們都生活在地勢高,氣候寒冷,自然條件惡劣的世界屋脊上,以牧業、農業為主,這就決定了藏族先民們服裝基本特徵是厚重保溫,寬大暖和的肥腰、長袖長裙。為了適應逐水草而居的牧業生產的流動性,逐漸形成了大襟、束腰,在胸前留一個突出的空隙(酷似袋子),這樣外出時可存放酥油、糌粑、茶葉、飯碗,甚至可以放幼兒,天熱或勞作時,根據需要可袒露右臂或雙臂,將袖系於腰間,調節體溫,需要時再穿上,不必全部脫穿,非常便當,夜晚睡覺,解開腰帶,脫下雙袖,鋪一半蓋一半,成了一個暖和的大睡袋,可謂一物多用,當然,這些穿著方式和使用功能不可能一日俱備,也不必詳考。然而藏族的這種基調形成久遠卻是不難想像的。有人曾研究過西漢前後的青銅器圖像及古代壁畫,發現古羌人與今天的藏族服飾極其相近,都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束腰、露臂、以毛皮製衣等,驚人的相似,說明藏族服飾有著很強的穩定性,這正是生態環境與生活方式決定服裝形制的最好說明。
貴族藏袍與民間藏抱區別
在等級差異方面,貴族藏袍與民間藏抱的結構並沒有根本區別。差異主要表現在質地和花紋上。貴族服飾質地精細,花紋講究。一般有蟒緞袍,由黃、紅、藍、綠、白、紫等色作基調,上面有"間希"紋祥(龍、水、魚、雲等紋)。此袍常是四品以上的官員朝見達賴喇嘛,或重大節日舉行禮儀時穿用。"寸扎白瑪加加"袍(蓮鳳錦緞袍)是一種有蓮花、鳳凰紋祥的緞袍,它和"寸扎花爾白瑪"(蓮花緞蒙古袍),是四品以上官員過年過節的普通藏袍。另外還有團花錦緞袍,"曲巾"袍等等,都是拉薩日喀則等城市高級貴族的珍貴藏袍。史籍對十八世紀的噶倫頗羅鼐的服飾記載,為我們提供了當時上層貴族及地方政府辦事官員服飾的珍貴材料。從該書反映的情況來看,當時貴族的上裝,平時穿五色錦緞質地的大領無衩小袖衣,以皮為里。重大的節慶 藏族服飾
日,則穿蟒紋袍,披貂皮披肩,下穿大褂,腰束金絲緞腰帶,上別小刀荷包等裝飾品,足穿牛皮靴,頭蓄發,左耳帶珠墜等耳飾。冬天戴狐皮帽,夏戴高六七寸、卷邊寬二寸、邊鑲水獺皮的綿帽。其下屬官吏、辦事人員除頭發披垂肩後,戴平頂帽外,其餘裝束與頗羅鼐大致相同。此外還手帶骨板指,拿念珠,識字者腰間多插一個像刀鞘一樣的鐵簡,內裝竹簽筆、藏式墨水瓶等文具。節慶時,這些下屬官吏把頭發綰成一髻或兩髻,戴無翅白紗帽(唐代進士帽),左耳戴金鑲綠松石耳墜,右耳墜珊瑚,身穿獺皮鑲邊的大領窄袖短錦衣,袖口由五種顏色的錦緞相接,下穿黑曷毛百摺裙,腰束大紅花緞帶。上述這些貴族服飾,除無翅白紗帽和裝文具的鐵筒外,其他服飾今天仍然普遍流行。 從《西藏志》的記載看,當時的平民男子服飾是著大領無衩藏袍。質地有氆氌、綢緞等不拘顏色,都戴平頂帽,手上有骨板招,腰束皮帶或毛曷毛帶,手拿念珠,也戴小刀等飾物。在著裝方式上,貴族與平民有些差異,貴族男子衣袍長墜至腳背,而且緊身;而一般老百姓的長袍一般上提至膝,上身寬松,便於盛物與活動。勞動時則將大袍兩袖脫下,結於腰上。
貴族婦女的盛裝服飾較為華麗
這一時期,貴族的婦女的盛裝服飾較為華麗,成書於1733年的《頗羅鼐傳》曾記載頗羅鼐之妻婚禮上的服飾是:貼身穿著光滑柔軟的玄青色裙子,外面罩上帝青色的外袍,藍色的波紋皺褶上綴著孔雀領花朵。腳上穿著縷花織錦的筒靴,腰間系著寶石鑲嵌、絲穗婆娑的腰帶,手臂帶金釧和海螺鐲。中指和無名指套寶石鑲嵌戒指,頸上佩紅色的琥珀項飾,胸前懸著層次分明的珊瑚、瑰玉、琥珀的短項圈和珠玉穿成瓔珞的長項鏈。頭發是對半分開,梳在兩旁,當中是珠瓔頂髻,披散在身後的一股股小辮,綴滿金銀、珠玉、珊瑚、寶石。此外,還帶著三角形的巴珠頭飾,頂髻上有一顆碩大的松耳石,真可謂滿頭的珠光寶氣,燦爛奪目。這類服飾在衛藏的貴婦節日盛裝中是具有代表性的。
婦女的平時著裝
此外,其時婦女的平時著裝一般是:頭戴帽頂有紅綠色絨飾的尖頂小帽,下穿黑紅色相間的十字花紋毛裙,著邦墊。上衣是齊腰間的小袖短衣,質地有毛、緞、布等。披方形綴絨披肩,手帶銀鑲珊瑚戒指,左手戴銀釧,右手戴寬二寸的硨磲圈,據說此圈是從小就必須帶的,以使死後魂不迷路。耳環多是金銀鑲綠松石質地,耳環上有鉤。以上連珍珠珊瑚串掛在發上,下接珍珠珊瑚串垂於兩肩,與今天衛藏婦女頭飾基本相似。另外,無論貧富,都要戴兩串念珠,富者戴大蜜蠟珠,胸前除掛銀鑲珠石胸飾外,必戴佛盒,富者還頭戴"巴珠",價值千金。 從上述服飾狀況看,衛藏地區的階層性服飾差別的表現已逐漸由等級性差異向貧富差別方向轉化。這種趨勢到了十八世紀中葉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頗羅鼐傳》記載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日喀則地區貴族和平民的服飾時說:"當時,西藏百姓安居樂業,保持了古時的風尚……循規蹈矩,日喀則的官員,頭戴迦屍迦織巾帽,耳墜美得像蓮花池中的回影……平民們則打著頂髻,或者是散披發辮,衣服的下擺滿是皺褶,"而接下來作者又說"如今卻不是這樣了,服飾上爭奇斗艷,競相仿效。正如清水一旦遭到污染,馬上就失去原有的光澤。"作者對這些所謂"禮崩樂壞"狀況的憂慮正說明了當時各階層間的服飾差異正在日趨縮小。所以,上述頗羅鼐新婦的華麗服飾在今天藏區婦女服飾中屢見不鮮,俯首皆是。特別如"巴珠"這樣豪華的頭飾也成為現代藏族婦女的常見服裝之一。這種風尚一直持續下來,而近現代日漸發展的服飾的商業化更加強了這種趨勢。西藏解放前,德國人海因德里希曾記載拉薩街上服飾商業的繁榮"(拉薩城裡)商品種類繁多,從針線到膠線都能買到……氈帽式祥很像歐洲人戴的寬沿禮帽。……民族形式的鴨舌帽同他們的民族服裝穿戴在一起倒挺自然和諧。"這種服飾商業化的狀況無疑也是與服飾等級差異的日漸縮小互為因果的。
區域性差異
除階層性、節常性和時令性差異外,近現代藏族服飾還存在著極大的區域性差異,而又特別表現在婦女服飾上。同世界上許多民族一樣,藏族女子的服飾較男子復雜得多,也許各民族人們都把對美的喜好,甚至家庭的富有與驕傲皆體現在婦女的服飾上。使婦女的服飾成為民族服飾特色與差異的主要表徵之一。 衛藏地區藏族婦女服飾除上文述及的日喀則、拉薩的服飾外,較主要的尚有工布地區類型和阿里地區類型等。工布地區服裝的最典型特徵是男女皆穿"谷休",即寬肩無袖袍。男子的"谷休"從腰部束扎,下擺不過膝,女裝谷休卻不垂至腳面。此外,女子頭飾多椎髻。 阿里普蘭地區盛行羔皮袍,製做精細、裝飾典雅,羔皮袍的加面料以毛呢為主,領、袖、襟底鑲水獺皮,外套綢緞,這在整個藏區都是較具特色的,然而普蘭服裝的最精美、最獨特的卻是婦女的"孔雀"服飾,它與阿里孔雀河的美名緊緊聯系在一起,孔雀河源頭似孔雀,它是美麗和吉祥的象徵,為了使孔雀般的美麗和吉祥永生永世地存在於這塊土地上,婦女們的裝飾便模仿孔雀而流俗於今。婦女戴的帽子叫"町瑪",是棕藍色綵線氆氌製做的圓簡帽,帽的底邊截一段為留辮子處。婦女的耳墜以珊瑚及珍珠連串而成,長約15厘米。獨特的帽子及耳墜象徵孔雀的頭冠,婦女背部系"改巴",即背部圍裙,"改巴"用毛色純白光滑的山羊皮製作,正中部鑲嵌帶有圓形花紋的氆氌粗條線,顯示出孔雀的背部,周邊鑲嵌帶有圓形花紋的棕藍彩色氆氌,是婀娜多姿的孔雀翅膀,底部開的三道叉口便是孔雀的尾羽。有的"改巴"皮面夾有色彩絢麗的綢緞,更具有非凡的風姿,猶如開屏孔雀光臨眼前,美麗多姿。 四川阿壩、甘南夏河和青海等地的藏族婦女頭飾多為"碎辮子",將頭發梳辮成數十根細辮,下接黑絲線或咖啡色絲線,直墜至腳踝。自頭部起墜一寬寸許的硬布塊,上綴真假琥珀、瑪瑙或銀碗形飾物。自臂部起有一尺許的硬布塊,垂及踝部,綴有碗形銀質飾物或銀元、銅元數行,多至數十枚。未婚女子,梳兩根辮子,辮子上綴有紅布塊,上排綴紅珊瑚數行。部分婦女在頂腦門處飾以較大的綠松耳石串。腰帶上掛一銀鉤或鐵、銅鉤,叫"雪吉",原是擠奶時掛奶桶之用,後遂變為裝飾品。腰帶兩側旁又有一個叫"隆果"的圓形或桃形銀飾,下部有一長孔,縛一紅綢綠帶,頗為雅緻。 藏北婦女的藏袍用許多條寬大的色帶飾邊,並排飾於後面。一般是黑、紅、綠、紫色等,數量大多為五至七條,也有的把皮面飾滿,黃南藏族婦女多穿圓領長袍。袍長垂至腳面,腰系綢或布料彩色腰帶。甘南卓尼、洮河沿岸婦女多戴石榴帽子(圓頂,後部有一個石榴形的頭)和"煙筒帽"(頂部似煙筒,帽沿分兩瓣,能遮風雨。)著裝似滿族的旗袍,外穿一件馬夾,腰帶上復系一條自織的幾何圖紋青白花腰帶。而最突出的是用珊瑚結成帽子狀戴在頭上的珊瑚斑瑪,頗具特色。 藏族服飾
甘肅舟曲地區因氣候較暖,婦女常著薄而寬大的黑長袍,上穿一短上衣,腰束黑色或藍色寬幅長腰帶,長袍下擺挽在腰帶里,褲子很寬,褲口束起,有些還紮裹腿布,大都頭纏折疊成二寸寬的頭帕,胸前及上腰部飾以串連的整塊珊瑚,胸前戴一個很大的圓形銀盤子,繪飾民族圖案。
有些地區的服飾有明顯的歷史遺跡
有些地區的服飾有明顯的歷史遺跡,如四川阿壩州農區的嘉絨藏族,因長期與羌族毗鄰生活,互相交往,今天的婦女服飾也保留了一些羌族服飾特色。如普遍穿長衫,並以藍黑色為主,下身系圍腰,腰間扎絲織花帶,冬天穿羊皮褂子或羊毛織成的無領短褂等。 約略而言,由於自然條件,生產方式、歷史的不同,藏族服飾異常豐富多彩,差異頗多,不勝枚舉,有些地區,縣與縣、鄉與鄉之間都有較大區別。目前已發現的服飾類型已有200多種,居中國少數民族之首。 此外,藏族的服飾制度除了前述的等級差異外,還主要表現在婦女服飾在節慶、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儀禮時的服飾變化上。節日服飾都較平時著裝富麗、盛重。這一點眾所周知,而成人儀禮和結婚前後婦女的服飾有較大差別卻是藏族服飾制度的一大特色。青海農區藏族姑娘到十五、十七歲時,要把童年型的辮套改為成年型辮套。並要選擇吉日進行,稱"戴天頭"(即姑娘成人禮),要請僧侶先舉行宗教儀式,再由成年婦女為姑娘更新裝,拜佛、祖先和父母,這時女眷們唱《跪拜天·祖歌》。海西藏族姑娘在十五歲要佩掛"馬爾頓"(發套)它用布或綢緞製成,上面飾以許多銀盾、珊瑚。果洛藏族新婚女子要穿大袖大褂和華麗的背心,大褂袖口鑲有一圈彩虹式貼邊。同樣,天祝藏族未婚女子的發套比已婚婦女發套短得多,而阿壩州藏族女子十六歲後才開始蓄發結辮。甘肅卓尼未婚少女把三根辮梳編起來,已婚婦女則中間編著,兩邊不編,但從腰以下又都編串起來。 有些成年服飾還保留有古風,如阿壩州松藩農區藏族婦女成婚後,頭上要盤鑲有琥珀的小管粗布袋,這類頭飾據說是西藏阿里地區古代婦女才有的頭飾,在今天整個藏區已少見。 另外在喪葬方面,也有一些特殊的制度。如四川阿壩州的喪偶之妻,要將身上所有的飾物取下以守孝,要把飾物藏於箱內一至二年。並且這段時間,忌穿鮮艷華麗的衣裳,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不同的自然環境、民風民俗、生產、生活方式決定了與此協調的各類區域服飾、季節服飾、民俗服飾;歷史、政治、宗教、經濟的發展與變革決定了西藏服飾文化的縱向發展和各類等級服飾、職業服飾的千差萬別。所以藏族服飾文化內涵豐富、結構復雜、層次多樣、特點鮮明。
編輯本段藏族服飾的種類
藏族男性服飾分勒規(勞動服飾)、贅規(禮服)、扎規(武士服)三種。
1.勒規
隨著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勒規也隨之變化,春夏季上身普遍穿棉布或白繭綢鑲錦緞齊腰短襯衫,左襟大,右襟小,再穿棉、毛料縫制的圓領寬袖長袍,藏語叫楚巴,一般用加差朶拉(七彩大花帶子,用紅、綠、青、紫等七色條紋裝飾毛料長帶,長約2米,寬約20厘米)將楚巴圍系在腰間,兩袖交叉經前腹圍系在腰後,長跑下垂的部分邊沿齊於膝蓋,腰部形成一個囊帶,用來裝隨身攜帶的物品。褲子腰圍、開擋和褲腳都很寬廣,腳穿短統藏鞋,頭戴氈禮帽。秋冬季衣褲均為牛羊皮革製品,或用人造裁絨逢制的,楚巴亦為毛料或羊皮,頭戴有護耳的皮帽,腳穿長統皮鞋或皮底絨幫的自製藏鞋。
2.贅規
贅規為節慶盛裝和禮儀服飾,選料昂貴,做工精緻,是藏族服飾的精品。男性贅規上衣內外衫。內衫,藏語稱囊規或對搪,多選用絲綢和螢綢布料,顏色普遍為白色、紫色、淺黃色,對襟高領,襟邊和領口均用金邊或銀邊鑲嵌,也有選各種顏色紋花的綢緞作布料的,內衫均為齊腕長袖;外衫,藏語稱交規或崩冬,選印有圓壽、妙蓮及其他花卉圖案的錦緞為料,樣式與內衫相同,只是無袖。楚巴領子、袖口、下擺或以水獺皮,或以豹皮,或以虎皮作裝飾鑲邊,鑲邊寬度尺許,最窄也有五寸,有的還要在鑲邊上用白皮毛拼成「 (藏語稱庸仲仁姆,象徵堅固不摧、永恆常在)的圖案,沿鑲邊內用窄於鑲邊的傳統花色錦緞壓邊,再用金銀扁線鑲飾,有的鑲三層邊,最底層為水獺皮、水獺皮上面是貂皮,最上面是虎皮,幾乎楚巴的整個下擺都是被鑲邊覆蓋。褲子君為白螢綢縫制,腳穿皮底絨幫的藏式長統鞋子。男性的首飾主要有嘎烏,斜插腰刀,楚巴後擺做好漂亮的波狀尾褶,佩掛嵌龍銀刀,足蹬藏靴時,一幅康巴男兒的英俊形象和剽悍氣質便會令人為之傾倒。
3.扎規
頭戴狐皮帽,身穿貂皮鑲邊的氆氌或毛呢楚巴,腰插長刀,身佩掛護身符和長短槍,倍顯武士英姿勃發的陽剛之美。
編輯本段藏族服飾的地域性
藏族服飾,農區、牧區因勞動特點的差異而有所區別:
農區
男子穿一種大領開右襟的氆氌長袍。穿時將衣服頂在頭上,腰系一條帶子,垂下去的部分使其略過膝蓋,伸出頭後,腰部就自然形成一個囊袋,可以放進隨身帶的物品。腳穿皮靴或「松巴鞋」,赤腳的也有。過去的俗人男子都留發辮,有時為了便於操作,就把辮子盤在頭上。一般都穿兩耳,左耳帶一個大耳環,藏語叫「納龍」。 喇嘛則一律穿紫紅的裙子,長齊腳面;上身穿一件背心,外披一張有身長兩倍半的紫紅色的披單,稱為「袈裟」;腳穿特製的喇嘛靴,普通喇嘛打赤腳的也不少;按規定應戴的帽子,多半在念經時才戴,平時出寺廟一般不戴帽;僧官和活佛有規定的帽子,出門則要戴上。喇嘛和尼姑的服裝有等級界線,無論式樣、顏色或質量,均要根據地位決定,地位較高的,他(她)們的坎肩上均鑲有緞子,長裙和披單則為毛料,鞋上也鑲有一塊緞子表示其地位。 農區和城鎮的婦女,冬季穿長袖長袍,夏天穿無袖長袍,內著各種顏色和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有彩色橫條的「邦墊」(圍裙),但姑娘一般不準系。由於西藏各地的自然條件、氣候不同,服裝的樣式也有差別,如工布、昌都、山南、日喀則和拉薩等地,有明顯的地區特色。裝飾方面,地區特色更為明顯。一般說來,少女時梳一條發辮,成年後分成兩條,另在頭頂分出一小撮以供掛「巴珠」。「巴珠」是一種三角形的頭飾,普通以布紮成一個三角形的架子,上面綴以珊瑚、松耳石,胸前照例戴一個「嘎烏」(佛盒)。兩耳前面掛一雙魚形飾物(耳掛)。西藏牧民大都生活在遼闊無垠的藏北草原,那裏海拔高,風沙大,氣候酷寒,他們的服裝首先以擋風禦寒為目的,當然也注重實用和美觀,藏北草原盛產的羊皮是製作服裝的主要材料。藏北牧人平日都穿寬大、厚重的羊皮袍,坦露右臂,亮出古銅色的胸膛。袍子大都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擺用15厘米左右的黑平絨鑲邊。白天穿在身上,晚上可當被蓋。他們愛蓄長發,摻入紅色絲線編成發辮盤於頭上,頗為壯觀,故稱「英雄發」。夏日戴紅纓氈帽,這種帽子非常古老,很多壁畫里的山神都戴這種帽子。冬日戴毛絨或狐狸皮帽。在吐蕃時期,甚至以後的一些年代,狐皮是作為怯弱的象徵,對臨陣逃脫的膽小鬼才強迫其披戴狐尾以示羞辱,吐蕃和
⑤ 藏族人的服裝叫什麼
曲巴裝,藏語稱為「曲巴」,雖有地區差異,但其基本特徵是大襟、寬腰、長袖、超長、無扣、藏裝品種多樣,可分為長袖高領襯衣、寬腰粗布襯褲、長袖皮袍、布袍、無袖袍、長坎肩、短坎肩、圍裙、腰帶、靴、帽等。
曲巴的著裝十分講究,先穿上襯衣和襯褲,然後將袍底提至習慣高度,一般男至膝,女至腳面,再用腰帶扎緊,前面要平整,後面折皺要有序。 腰帶紮好後放下衣領,將提起的部分垂懸於腰部,形成一個自然的寬大的囊袋,可以隨身攜物乃至放嬰孩。
穿好袍後一般要露出右臂,有的則將雙袖橫扎於腰際,裸其雙臂,露出高領襯衣。接著再穿靴載帽,佩掛各種飾物。
(5)藏族服裝外套女擴展閱讀
藏族服飾文化
西藏地域遼闊,由於地理環境氣候不同,自然條件差異很大,為了適應自然環境和不同的氣候條件,各地區都具有特色鮮明的民族服飾。
藏族服裝以藏袍最為常見。城鎮居民喜歡用高級毛料製作藏袍,農區用氆氌,牧區用毛皮。藏服之中必不可少的東西是腰帶,除了腰帶之外,西藏藏族婦女的邦典也極具特色。
另外,藏族人也喜歡戴帽,多為氈帽、皮帽和金花帽,而藏族人穿的鞋被稱之為藏靴。藏族人的飾品以發飾、耳飾、胸飾、腰飾和手飾為主。
現在,很多藏胞家庭的衣櫥中增添了西裝、夾克等現代服飾,反映了藏族人民新的服飾情趣。但是,不少人在節日時仍然保持著傳統著裝。
⑥ 求藏族服裝圖片!!!!!
這個
⑦ 我是個藏族姑娘,我平時喜歡穿藏族服裝,我現在看見格格服覺得很好看,我是否可以嘗試穿格格服
如果是在你的家鄉就可以根據當地人或者鄰居是否是那種多嘴之人,如果喜歡嚼舌根就算了不穿,如果那邊比較開明就可以穿
⑧ 藏族穿什麼衣服
藏族男性服飾分勒規(勞動服飾)、贅規(禮服)、扎規(武士服)。婦女服飾在節慶、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儀禮時的服飾變化較大,節日服飾都較平時著裝富麗、盛重。現在,很多藏胞家庭的衣櫥中增添了西裝、夾克等現代服飾,反映了藏族人民新的服飾情趣。但是不少人在節日時仍然保持著傳統著裝。
藏裝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著,基本特點是大子裡面還要穿襟、右衽,腰襟肥大,袖子寬長,衣領、襟邊、袖口、下擺等處多以細毛皮、氆氌或色布鑲邊。白天勞動時多脫掉一袖或雙袖,左右盤扎於腰間。袍一件長袖襯衣。男子束腰帶時,一般將袍子下擺提至膝蓋。女子束腰時一般將袍子上提少許,使下擺遮住踝關節。
貴族藏袍與民間藏抱的結構並沒有根本區別。貴族藏袍差異主要表現在質地和花紋上。貴族服飾質地精細,花紋講究。一般有蟒緞袍,由黃、紅、藍、綠、白、紫等色作基調,上面有"間希"紋祥(龍、水、魚、雲等紋)。此袍常是四品以上的官員朝見達賴喇嘛,或重大節日舉行禮儀時穿用。
藏族女子頭戴帽頂有紅綠色絨飾的尖頂小帽,下穿黑紅色相間的十字花紋毛裙,著邦墊。上衣是齊腰間的小袖短衣,質地有毛、緞、布等。披方形綴絨披肩,手帶銀鑲珊瑚戒指,左手戴銀釧,右手戴寬二寸的硨磲圈。耳環多是金銀鑲綠松石質地,耳環上有鉤。
⑨ 藏族服飾特點
藏族服飾的最基本特徵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長靴、編發、金銀珠玉飾品等。由於長期的封閉性生存,總的來說,藏族服飾發展的縱向性差異不大,其基調變化亦小。
藏族服飾的形制與質地較大程度地取決於藏族人民所處生態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因此,藏裝的地域性特徵明顯。
由於自然條件、生產方式的不同,藏族服飾豐富多彩,差異頗多,不勝枚舉。有些地區,縣與縣、鄉與鄉之間都有較大區別。目前已發現的服飾類型已有200多種,居中國少數民族之首。
(9)藏族服裝外套女擴展閱讀:
婦女服飾
藏族的服飾還主要表現在婦女服飾在節慶、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儀禮時的服飾變化上。節日服飾都較平時著裝富麗、盛重。這一點眾所周知,而成人儀禮和結婚前後婦女的服飾有較大差別卻是藏族服飾制度的一大特色。
青海農區藏族姑娘到十五、十七歲時,要把童年型的辮套改為成年型辮套。並要選擇吉日進行,稱"戴天頭"(即姑娘成人禮),要請僧侶先舉行宗教儀式,再由成年婦女為姑娘更新裝,拜佛、祖先和父母,這時女眷們唱《跪拜天·祖歌》。
海西藏族姑娘在十五歲要佩掛"馬爾頓"(發套)它用布或綢緞製成,上面飾以許多銀盾、珊瑚。果洛藏族新婚女子要穿大袖大褂和華麗的背心,大褂袖口鑲有一圈彩虹式貼邊。
同樣,天祝藏族未婚女子的發套比已婚婦女發套短得多,而阿壩州藏族女子十六歲後才開始蓄發結辮。甘肅卓尼未婚少女把三根辮梳編起來,已婚婦女則中間編,兩邊不編,但從腰以下又都編串起來。
⑩ 藏族的女性服飾
一條袖子的是沒有的
肯定是做錯了
一般是穿一條袖子
另外一條垂下如下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2%D8%D7%E5%C3%C0%C5%AE&in=17380&cl=2&cm=1&sc=0&lm=-1&pn=124&rn=1&di=10904718990&ln=2000&fr=&ic=0&s=0&se=1
或把兩條袖子都纏在後面如下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2%D8%D7%E5%C3%C0%C5%AE&in=28348&cl=2&cm=1&sc=0&lm=-1&pn=12&rn=1&di=11210435385&ln=2000&fr=&ic=0&s=0&se=1